体育社团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时间:2022-12-18 03:42:23

体育社团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摘要:在高等学校中,体育社团是高等学校开展体育教育的基本单位和活动载体之一,在中国高等学校的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体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体育社团的功能和体育社团的文化面临不断的挑战。文章主要分析高等学校社团以及社团文化对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旨在进一步了解高等学校体育社团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学校体育社团文化对于高等学校体育课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高等学校可以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大学生的体育特长,优良配比并逐渐形成最优的社团文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1]。另外,高等学校的体育社团文化还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逐步把自己发展成为一名人文素养优秀的大学生。

1国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加强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为有效的载体之一。无论是何种社团都是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一种直接体现,是可以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大学成长、成材的重要方式之一。自中国2003年高等学校扩招以来,高等学校生源地以及生源都发生很大的变化,高等学校的社团都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尤其是体育社团,在每一所大学都比比皆是,且都有着其内在的文化元素在里面。对于高等学校体育社团的大学生而言,由于体育具有其特殊的魅力,以至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趋之若鹜,所以国家对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应该紧抓这个机遇,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高等学校体育社团文化这个阵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有很大的裨益[2]。

2高等学校体育社团的界定

大学生体育社团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开始自己的学习生活,并根据自己对各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由学校、学生会、自发的组织起来的具有一定规章和制度的学生组织。大学生体育社团不仅仅起到锻炼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样也肩负着传承校园文化、映照全员运动的历史使命,所以,大学生体育社团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其中包含了社团活动的开展、社团名称的创立、社团形象的打造,社团精神传承等。

3高等学校体育社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3.1高等学校体育社团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的途径和手段。对于高等学校体育社团而言,社团的文化是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的途径和手段,主要帮助大学生增强关于体育道德的认知、体育思想的影响,进一步影响大学生的整体道德认知和整体道德准则。尤其是体育专业大学生,他们的道德素养亟待加强。那么高等学校的体育社团成员间相互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课堂上、实践中无法做到的。体育社团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引导大学生尊重个人兴趣和个人需求,最大限度地迎合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大学生把这种热爱融入到喜爱的体育活动中来,既锻炼了体魄,同时也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还能锻炼他们的对输赢的承受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3.2高等学校体育社团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情景。思想政治教育情景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精神、教育文化、教育心理等主要的教育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情景主要是指人与人的互动交流,是一种以面对面为主的教育情景[3]。高等学校的体育社团在开展体育活动中,大学生彼此交流体育项目、学习体育项目,起到了学生相互学习的作用、相互指导的作用,彼此间可以成为对方的老师,大学生将转变角色成为体育社团里的佼佼者和体育社团的促进者,大学生通过这种协作模式和促进模式最大限度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热情,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加上高等学校对体育社团的积极引导,体育社团的功能和内涵逐渐被丰富,社团里同学间的体育水平与文化水平都有着很大的提升,同时也能提升大学生们的审美水平和他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另外,真、善、美也将成为大学生最为重要的追逐目标,这就是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体育社团带来的良好教育情景,对高等学校而言体育社团的作用尤为巨大,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4高等学校体育社团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策略

4.1当前高等学校大学生的特点。1)运动能力要强于个人素养。本节内容主要是指高等学校体育专业类大学生,由于体育专业大学生是高等学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同时往往忽视了道德素养,以至于他们的素质与运动能力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同时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使他们所学习的文化课程也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这类大学而言,他们往往能够克服日常体育项目训练的困难,也都能够很好地坚持专业的能力训练。但是,往往他们的道德素养课程却不尽人意,尤其是对公共类课程的要求甚至可以无限制的下调底线,以至于他们的道德素养形成一定的恶性循环,从而影响他们的道德认知。长此以往,势必会对他们的道德素养形成缺失或者失衡。2)要求别人与要求自己有反差。在高等学校的很多体育项目竞技过程中,很多人往往会邀请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来充当临时裁判工作,通过裁判来判定运动过程中双方队员是否符合体育项目的要求。往往裁判的要求会非常严格,因为要保证竞技比赛的公平合理性。裁判一旦发现竞技比赛中的不合理现象,往往会第一时间就会行使裁判的权利,及时地纠正错误。但是他们往往忘记了自己的运动行为也是受到约束的,他们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度,竞技比赛的结果就会有着明显的变化,甚至出现在比赛中出现过激行为。3)组织能力与处理问题能力有矛盾。目前中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经历12年的寒窗苦读迈进了大学的校门,经过家庭学校的教育,他们都具有了一定的组织能力,这种能力是较为直观的组织能力,组织的过程涉及的矛盾因素较少,所以他们在组织的同时不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去化解矛盾。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有的大学生甚至会出现情绪焦躁的情况,反而影响了他们处理问题的态度和出发点。尤其是在高等学校的社团中,面对了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更是茫然。社团所在组织的相关比赛中都本着一种必赢的心态,一旦结果不能满意就会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有的学生还会产生失去自制力产生过激行为的情况出现。高等学校只有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必要的引导,并在大学生社团中加大思想政治力度,才能改变这种社团状态,进而塑造大学生积极进取正确面对人生的道德情操[4]。4.2高校体育社团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策略。1)构建优良的社团文化,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在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一定要有正确的引导和监管。上文中提到过目前中国高等学校的大学生社团往往都是自发自组起来的,其多样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些因素造成了大学生社团需要大量的活动与活动场地,需要高等学校要坚持正确的引导和监管。只有正确的引导和监管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高质量、有品位的社团活动是对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有效助力。高质量、有品位的大学生社团活动对他们的文化品位是有巨大的提升的,还可以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给大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在引导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监管,要合理分配体育社团所需体育场地的利用率,积极鼓励他们自己协商,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面对突发问题的处理能力。2)高等学校体育社团应该实行人本化管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5]。想要提升高校体育社团大学生们的管理模式实行人本化管理,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科学的引导,对大学生而言他们还处在一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对于突发问题的处理能力还有欠缺,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信息还缺乏起码的判断能力,容易左右他们的思想和初衷。所以高等学校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正确的引导才能加强他们社团的信任,加强社团的凝聚力,使社团持续向好发展。但是在引导的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过度地引导,要让社团回归建设初的作用,引导的方式和方法也要大学生自主完成,尽可能锻炼大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尤其是锻炼大学生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要让他们有一个恒心、信心和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高等学校体育社团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服务的宗旨。高等学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宗旨中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宗旨,就是服务宗旨。只有全员都有一个服务他人的宗旨、服务社团的宗旨,这个社团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把社团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这个过程中就是一个思想政治融入的过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利于他们服务社团的,可以让他们感觉到社团是大家的社团,使得他们能够客观地自我评价,及时找不足,最大限度地提升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渗透性。

5结束语

中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根据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具体发展要求,体育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如何发展高校体育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成了目前最需要研究的课题,研究的同时还要坚持不断地创新和顺应时展的脚步。文章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等学校社团文化的建设工作,突出了思想政治的引领地位,提出了建设高等学校优良社团文化的口号;建议并鼓励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认识到体育社团的重要性,意识到体育社团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体育社团文化中来,积极有效地寻求联合效益,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代卉霞.班级和大学生社团的比较研究及对策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3(7):99-101.

[2]彭志越.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承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1):97-99.

[3]章剑锋,倪建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模式的重新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75-77.

[4]刘献国,罗晓凤,王健,等.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调查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93-96.

[5]曹凤才,贾鹏.高校体育类专业学生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34-335.

作者:徐畅 单位: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