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文化发展思路3篇

时间:2022-06-12 08:06:36

高校体育文化发展思路3篇

第一篇

1文化概念

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从汉语的词源来看,在殷代甲骨文中就有“文”字,本义为“纹”、各色交错的“纹理”,如纹身、花纹、有花纹的人形。因此,《易?系辞下》云:“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云:“五色成文而不乱。”可见,文的本义是纹,引申为象征符号,特别是文字和语言等象征符号。“化”的词源含义很简单,就是“变”、“改”、“生”,也就是产生、改变、改造或创造的意思。文化顾名思义为人类通过语言文字来改造自身的过程。在国外的研究中,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他指出:“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法国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从行为规范和模式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他提出:“文化是一组行为模式,在一定时期流行于一群人之中并易于与其它人群之行为模式相区别,且显示出清楚的不连续性”。英国人类学家R.弗思认为,文化就是社会。社会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会组织要素》一书中指出,如果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组成的,那么文化就是生活方式。在众多对文化一词的解释和定义中,中国《社会科学简明辞典》中的定义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文化”一词作为名词时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动词时是“文治与教化”的意思,是指对人自身的改造过程。

2体育文化概念

近几年以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几乎每一位论者在谈论体育文化时,都不可避免地要在现存的体育文化诸义中做出自己的选择或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个时期国内提出的体育文化定义有数十余种。综合起来主要表达了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体育文化从属于文化,是特定范围中的文化,具有文化的普遍特质。因此可以用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关系来定义体育文化。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体育文化是有关体育运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即一定社会中的人们通过长期的体育实践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第二,可以借用文化结构主义来界定体育文化的概念。目前,关于文化结构,理论界存在诸多提法,如: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层说;物质、制度、行为、心态四层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合、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较常见的是三层说。因此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倾向于从文化结构三层说来定义体育文化。

3高校体育文化概念

对什么是高校体育文化,学者们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有专家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活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并拥有的全部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一种亚文化,是某一特殊群体的价值和行为模式[1]。有学者讲到,高校体育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在高校现存环境中,在高校体育教育、学习和活动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所有内容。从狭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道德、行为和体育能力,是高校这一特殊社区的体育群体意识,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内涵广泛、系统开放的文化形式[2]。还有的专家认为,文化按结构由内到外分为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高校体育文化也应分为三个层次,由内到外依次是高校体育意识文化、高校体育行为文化和高校体育物质文化[3]。综合众专家对文化、体育文化和高校体育文化的阐释,我们对高校体育文化进行解释,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师生在体育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内到外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高校体育意识文化、高校体育行为文化和高校体育物质文化。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进一步对高校体育文化进行解读,高校体育文化从属于体育文化,同时也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四者之间的关系。高校体育的意识文化是指对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蕴藏在人们头脑中的各种以意识形态表现出来的体育观念、价值以及思维方式。具体可以表现为:崇尚健康的身体美,铸就顽强的拼博意志,发扬团结合作精神,热爱健康的运动休闲生活方式等意识形态;体育行为文化是以人的行为活动方式表现的各种机制、制度、行为规范等。具体可以表现为,体委负责制下高校体育文化发展机构管理模式,学校运动会竞赛机制、体育代表队选拔机制、体育俱乐部发展模式等;体育物质文化是以可视的物质或物化的形态表现出来的,具体可以表现为,场地设施、体育器械、体育服装、体育雕塑等。体育文化结构如图2所示。高校体育文化的三个层次的关系遵循文化的由内向外进行渗透发展途径,也就是有什么样的体育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体育行为制度文化,有什么样的体育行为制度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体育物质文化,同时三层之间又相互影响。

4从高校体育文化定义

开始探讨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概念的明确有利于操作层面的战略指导,高校体育文化概念分析提示我们建设高校体育文化可以考虑按文化的三层结构分级分层有步骤地展开。

4.1从生活方式上去引导高校学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

对于人价值观需求的形成,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4]。一定的价值观是生活的价值观,源于一定的生活实践、生活体验和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方式是价值观的基础,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取决于他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因此,高校体育文化发展机构应该通过各种文化宣传途径深入学生生活,让运动休闲融入学生的生活方式,当运动休闲生活方式成为高校学生的荣耀时,高校休育文化价值观必然形成。

4.2成立高校体委机构引领高校体育行为制度文化的完善

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必须要有一个主体机构,文化的发展才能落到实处,行为文化的各种行为制度规范才能围绕价值观念有序地制定。可以尝试按以下机构图3成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委员会,该委员会明确了体育文化发展机构下有代表队训练、体质检测任务、体育赛事与俱乐部活动四个基本功能,有办公室、宣传部、后勤部和市场开发部四个辅助部门,这个机构强大的体育文化发展功能把公共体育教育目标与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4.3注重多种形式的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包括高校内体育场馆与建筑、体育标语、体育文化宣传栏、体育雕塑、体育服装等可视的体育物质产品,它们是体育价值的外在表现,也是体育精神的可视载体,体育文化发展机构可以不断丰富这些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我们应看到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层次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共同推动着高校体育文化向前发展。

作者:彭菲罗锐张凌云工作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第二篇

1体育产业与高校体育产业概念内涵

“产业”是生产或服务特性相似或相关的一类单位、部门或机构的统称.鲍明晓[1]认为:体育与产业结合构成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的形成催生出新的体育文化.因此,体育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是赞助商、广告业、媒体、保险业、制造业、旅游业和餐饮业等相关行业与体育融合,以体育为媒介来发展自己,而体育也由于它们的存在,其产品也越来越偏重娱乐性和健康性,并形成了自身的产业.体育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产业之一和21世纪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2].目前全球体育产业产值已达4000亿美元,并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将高校体育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高校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即从事高校体育产品与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团队.从概念的内涵中所强调的是高校体育产品生产过程所具有的经济特性,即其组织、宣传、交流等过程是通过提供各种有偿服务来获得经济效益的,本身是属于生产高校体育活动产品、提供体育竞赛与表演交流活动和体育相关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高校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体育竞赛和表演以及培训产业要完善和发达;二是高校体育各社团的管理、组织和运行要与时俱进.

2石家庄市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整体模式

2.1高校体育产业的管理模式

体育产业管理模式的形成,首先要树立高校体育产业化本身优势的经营理念和目标,借鉴西方国家大学以及社会体育产业化的经营经验,使校园现代体育项目、场馆等产业化的经营目标确立以市场化为发展导向,使现实的校园体育消费市场形成产业链,努力挖掘和培育新的潜在的社会体育市场,加大高校体育产业中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体育产业资源,逐渐引导与拓展体育消费群体的大众化,不断地满足社会大众与高校群体对体育文化消费的自身需求.石家庄市高校体育产业化的经营理念是在实施过程中改变以往由行政管理体育场馆等实体和软件项目的管理体制,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经营手段和管理方法去经营管理当代高校的体育设施、项目的运作,体现在高校体育产业化运营管理趋向市场商业化的经营机制.

2.2石家庄市高校体育产业的组织体系

组织体系是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没有健全的组织体系,就不可能使高校体育产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形成健全的组织体系最重要的是明确高校体育产业化经营的相关内容,依据这些经营的体育产业化内容本身具有的内在资源和服务目标的体育需求,通过社会体育市场的分析梳理,合理定位经营不同类型的体育产业化服务产品.组织体系中的体育产品经营是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借鉴西方国家现有成功的体育产品经营,来发展本地的体育产业内容.这些相关体育产品经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重视对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体育场地设施等有形资产进行包装开发和利用,更要重视围绕体育文化等各类无形资产包装后的有偿服务,在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优化组合中实现体育产业链完整组织体系,达到产业资产的最大效益.石家庄市高校体育产业的组织体系没有注重对经营计划的制订.在对应相关体育产业链的发展计划中,没有以市场的调研和前景预测为前提来把握和明确所经营体育产品的长远目标、所要经营的体育内容与策略、体育资料的优化配置、面对的体育消费群体等.在组织体系中,尚未对体育产业化市场的调研和预测深入地了解与分析校园内外的体育需求环境,如周边人群的受教育程度、人口数量及构成、经济状况以及恩格尔系数、大众的体育消费意识等相关情况,这些周边环境影响因素是预测与制订出较强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体育产业经营手段的必要数据,只有在周密的体育产业经营计划下,体育产业才可能做到长远发展.

2.3石家庄市高校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运行模式

高校体育产业的运行模式是促进其正常运作的关键,相对不同的体育项目,首先要明确自身价值定位.不同体育项目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与特征,把握其形成的社会环境、思想思维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从而在此情感底蕴下创新,运用适应时代的全新面貌向高校及社会大众传播.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关键环节还要有适应发展的运作模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需要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石家庄市高校体育产业首先在以不同市场人群为主体的策划项目定位上、进行不同的市场开发上还不完善,还是有政府控制行为的市场运作存在.在投资开发方面没有本着多元化的社会、企业的投资,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企业制度,综合配置与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人才等运作模式,限制了投资方的自主经营的主动性.国外在项目的开发与包装方面,适应商业化运作方式,结合品牌效应与实践工作使体育产业有常胜不衰的先例.如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体育中心以高达20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冠名权25年,每年可获利80万美元.弗雷斯诺州立大学的体育中心更以4000万美元的天价出售其冠名权23年,每年收入174万美元,创全球之最[3].美国的影视业、图书出版业、音乐唱片业已建成庞大的全球销售网络,控制了许多国家的销售网和众多电影院、出版机构及连锁店.这种成就的取得也是利益于美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商业化运作[4].因此,各高校要借鉴西方文化产业的经验,对体育场馆设施等加以贴切的企业冠名来取得其企业的品牌价值,利用这种社会商业化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为场馆基础设施经营者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效益.这种商业化运作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采取社会化的战略经营理念和策略的交叉,从资金、信息等社会自由流动中双方受益,从而获取最大经济利润,扩张校园内外的销售市场,占据社会竞争的有利地位,其影响力将日益增大.

3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推广策略

3.1高校体育产业(产品化)基石:体育赛事、健身与用品

按当前的标准,体育产业划分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体育竞赛产业、体育用品产业、体育中介业以及体育场馆业.可以说高校体育产业是体育产业的一个分支产业,高校体育产业的基本元素来自于体育的竞赛与健身休闲产业,通过现代宣传与舞美包装处理,通过校内与校际间的交流平台展现给高校大学生,由此带动与社会相关活动融入,普及到社会人群消费.没有体育竞赛与健身休闲产业,就不可能产生任何系列产品,如全国各地有关赛事:高校旱地冰球赛、高校杯键球赛、CUBA篮球赛等等;有关健身休闲活动:健身操、啦啦操、瑜伽、武术、跆拳道等等,没有这些适应现代社会人群需求的赛事与健身产品,就不可能成为大学生和社会人群喜爱的活动,当然也就谈不上打造高校体育产业的渠道了.如2012年由石家庄高等学校体育协会主办的“2012年石家庄市普通高校校长乒乓球比赛”,这项比赛贯彻落实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营造了石家庄市高教系统文明健康、充满活力的良好氛围,而且很好地促进了省会高校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竞赛产业、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所诞生的产品是涉及人的自然与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性科学产物,是现代科技发展起来后的必然产物.它最大的影响就是为学生、社会人群带来了娱乐价值、健身价值和商业价值.依据现代产业划分来看,高校体育产业中的这些价值可谓是提供给人们的健身休闲产业以及相关竞赛产业.从高校基础上所形成的竞赛产业就是高校通过现场或视频所形成的体育类赛事,即为服务产品.这种体育赛事产生的产品主要功能就是它的商业价值和观赏娱乐价值.这种价值在赛事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它的品牌化,从而促进人们的经济消费.在高校体育产业形成的过程中,必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即产生健身休闲产业,它的核心价值在其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是人体健身与精神享受的价值产品,这也是高校体育产业产品化的内在价值.因此,高校体育产业的产品化过程,也是一个经营过程,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比赛手段和有文化底蕴与健身保健社会属性与文化价值的服务过程,这正是体育产业产品化具有生存力的魅力所在.面对全球信息化的发展,竞赛产业以及体育产业产品是高校体育产业顺应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现实环境,从而得以快速适应市场,增强高校特色体育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2高校体育产业开发:主次分层

1996年原国家体委曾颁布《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2010年)》,将体育产业的体育主体产业类分为3大类:一是发挥体育自身经济功能和价值的体育经营活动内容,如对体育竞赛表演、训练、健身、娱乐、咨询、培训等方面的经营;二是为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体育相关产业类,如体育器械及体育用品的生产经营等;三是旨在补助体育事业发展的其他各类产业活动.这种分类方法主要表现了体育服务业的经济价值占主要层,这也体现了当前经济、科技信息全球化发展的深入.作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亦应遵循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后人类多元文化需求,立足于发展校园体育文化资源,为青年大学生的体育健身相关需要提供服务,满足学生体育相关需求的基础上,扩大对社会的推广.从赛事、健身、体育产品入手,扩展到体育休闲等各种服务行业.运用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指导,使人们能够提升体育消费结构水平.因此,通过由主到次的层面相继开发高校体育产业空间,到全面扩大体育在人们生活中理性需求与体育享受,是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基本经营思路.

3.3高校体育产业品牌化:竞争力之本

高校体育产业经营应以品牌创建为努力目标.品牌概念已从企业有形产业逐渐地发展到无形产业,而品牌的价值将使一个产品价值超越本身质量,这是一个产品品牌化的社会.高校体育产业的品牌化与商业品牌化塑造方式比较相似,本身都是通过社会的一定影响力来创造本身的商业价值最大化,增加对社会的竞争力.从高校的特殊环境资源来看它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既有校内、校外的规模赛事的“表演化”的可视场景(向着世界体育产业操作模式靠近);优秀的广告营销团队;形成特色健身、休闲等培训机构;创造极具影响力的体育品牌.根据以上几点,高校体育产业品牌化的影响力将会增强体育市场的竞争力和加大经济资本的优势积累.正如在《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专门指出:“有效推动体育用品的品牌建设,增强我国体育用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争取到2020年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因此,对于创造体育产业品牌来说,是高校体育产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也是进行产业化国际发展的根本,是中国体育发展的突破口,同时注重兼顾相辅的综合体育商品服务经营,相应满足消费群体的多种服务需求,这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品牌提高传播效应的深入途径.

3.4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借鉴电视传媒独特传播

体育运动的魅力通过电视传播技术已经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大众,电视传播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对推动体育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5].它能够通过感官的视觉功能,使人在音像并貌的环境中加深对体育文化观念的理解,从而为推动体育专业以及高校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影响.高校体育产业只有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宣传,才能使更多有潜在经济能力的人群加入到高校体育健身、娱乐和消费市场中.高校体育产业的信息资源、科技支撑、受众人群理念等具有强大优势,因此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推动力,展现高校资源优势,达到符合市场需求的互动关系,真正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3.5培养高校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建立网络信息平台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以及体育文化等在实施产业化经营中,应加强认识科技知识在经济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人才是决定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体育人才在产业经营中,既要熟悉体育经济运作,又要了解体育产业的一般发展规律.作为高校体育产业这个朝阳产业,专业人才资源的投入是保障高校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目前,全国一些相关体育院校的学科建设逐渐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成立了培养体育产业的硕、博研究生,从而为保障我国体育产业走向正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事物的发展是与时代相适应的,只有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视觉优势,才能保障体育产业的快速、高水平发展.无论是高校体育产业还是体育产业,其基本内涵是与体育活动紧密相关的,只有把握了体育产业的基本内涵,才能有的放矢,通过现代科技、网络与影像等传播手段,适应不同人群需求,更加直接地从视觉上强化人们的感官满足,从理论知识上提供基本保障,逐渐扩大体育消费人群,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人们走向科学地体育健身与消费的行列中.因此,要培养具有市场意识、体育产业经营手段与运作技能等全面发展的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作者:魏孟田及化娟高前进张义飞赵建波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体育系

第三篇

1选题依据

1.1问题的提出

“和”、“谐”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最早出现于《管子》一书,书中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的“畜之于道”,提出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养之以德”,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创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要以推动社会和谐公平为己任。社团是大学生以兴趣为基础组成的一个团体,是大学生发挥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一个良好舞台。社团是和谐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载体,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充分履行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由于受学校办学体制、管理模式以及学生自身性格特点的影响,校与校间、本校的院系之间的交往比较少,尤其是学校的文体活动几乎都是在本校或本院系展开,很少有与外校或外院系进行联系与交往,这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背景下,有必要在高校成立体育社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校园课外活动、开展多种形式体育比赛、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传播体育文化,促进学校间或院系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关注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的和谐发展,就是关注和谐校园建设,更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05]4号文件中提出高等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发挥各种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强调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因此,对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的研究,探讨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系统分析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影响因素,探讨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发展对策,有利于促进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的规范、健康发展,而且对于促进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高效以及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和武汉科技大学等10所高校,对每所高校体育社团主管领导、管理者、组织者和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和访谈。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

3结果与分析

3.1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分析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有必要对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形式、组织管理、场地设施、学生参与情况等问题进行研究。只有对上述因素进行透彻研究,才能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的积极作用,抑制其不利因素,调动更多的积极因素,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3.1.1体育社团基本情况

在问卷调查并结合实地调研基础上,对武汉市10所高校的70个体育社团统计显示,武汉市平均每个高校体育社团的人数量为3-5个。体育社团开展的项目是非常多的,而且参与的人数和发展规模也各异。开展的项目涉及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近20个体育运动项目。通过走访调查得知,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开展的开展活动形式是多样的,总结有以下几种形式:(1)体育社团内部组织开展的体育锻炼、交流、提高运动水平等体育活动;(2)组织社团内部小型或比较重要的大型比赛。(3)参加校内活动;(4)培训裁判;(5)组织宣传和发展会员。

3.1.2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情况

3.1.2.1规章制度及体系建设情况

通过对武汉市10所高校的70个体育社团成员进行调查表明,有50左右的社团会员认为所在的体育社团有章程和各种规章制度也很完善;有30%的社团会员认为所在的体育社团有章程,但其他规章制度不很完善;有20%左右的社团会员认为所在的体育社团没有章程,也没什么成文规章制度。3.1.2.2管理体制情况通过走访调查表明,武汉市10所高校中,有40%的学校团委负有学生社团成立审批的职责;有30%的体育是校学生会来管理;还有20%的高校成立社团联合会专门管理体育社团的各项工作。

3.1.2.3内部管理体制

高校体育社团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根据需要其内部设置了职能不同的若干独立部门,根据调查,在校团委、学生会或社团联合会的管理下,大部分高校体育社团设置了会长、副会长负责体育社团的内部管理,下设有组织部、外联部、宣传部、实践部、秘书处、裁判部和培训部等在此基础上,有些学生干部还建议增设技术部、信息部等部门,或者取消一些不必要设置的部门。

3.1.3体育社团的场地设施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有20%的体育社团具有较完善设施的室内场地,28%的体育社团有室外塑胶场地,64%的体育社团有室外水泥场地,还有4%体育社团没有一块固定场地。在音像方面,48%的体育社团有CD,56%的体育社团有VCD,还有24%的体育社团拥有多媒体,80%的体育社团有录音机。从数据上分析,大部分体育社团教学设施比较齐全,具有室内场地、地毯、镜子、多媒体等设施。但还有很多体育社团设施比较简陋,当前武汉市各高校场地、场馆的建设跟不上扩招的速度,原有的运动场地、场馆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这种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着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缺少场馆设施是影响学生参加课余活动及体育社团的重要因素。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的调查显示如表3:在所调查的10所高校体育社团中经费来源由主到次依次是:会员会费、企业赞助、团委拨款和社团创收四种类型。由此可见,会员会费是目前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经费的主要来源,学生的会员会费支撑着体育社团的运转,这说明目前学生体育社团的社会化程度较高,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体育活动,这应该是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方向。同时,体育社团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学校支持和扶植,包括企业赞助和团委拨款。调查表明: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经费来源主要还是会员会费、社会赞助和团委拨款,分别为93%、60%和43%,但同时也显示已有19%的社团已经靠自身社团活动的创收取经费,尽管过程艰难,但是确能最大限度的锻炼社团成员的能力。调查还显示,社团经费的用途大部分用于购买运动服装和筹办比赛中。

3.1.5体育社团开展情况

通过调查武汉市高校70个体育社团的开展情况可知见表4,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所举办的活动比较适当,有50%的社团每周要举行1-2次的活动,还有16%的社团每月举办1-2次活动,而这些活动大都具有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发展。有10%的社团每学期举行1-2次的活动,17%的社团没有规律性,是由负责人临时决定活动的内容与方式,缺乏长远规划,这种结果又直接导致了新参加的社团成员对生社团产生失望,对学生社团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3.1.6社团成员参与体育社团认知情况分析

(1)社团成员对活动项目的需求状况对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成员和非成员共1810份随机问卷统计结果来看,见表5。从总体看,大学生希望参加的体育社团类型列前4位的依次是小球类(69%)、健身健美类(48%)、户外运动类(44%)、大球类(38%)。本文对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开展的运动项目调查发现,当前武汉市高校开展户外运动的体育社团非常少,这就有当前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需求形成矛盾,学生对户外运动的需要很高,说明,户外体育运动作为新兴的体育运动,在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中并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2)社团成员参与体育社团态度和动机对武汉市10所高校610名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调查结果,见表6。从表6可以看出,被调查学生中非常喜欢体育社团的比例为40%;喜欢体育社团的比例为31%;无所谓与不喜欢的学生分别占总数的18%和11%。通过以上数据说明,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成员对参加体育社团是非常积极的,可以认为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发展态势非常好,学生对参加体育社团锻炼的认识己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也要注意到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社团活动,这应该引起体育社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从体育社团成员参加体育社团的基本动机来看,见表7。有88.7%的成员选择了丰富文化生活这一选项,排在第一位;有85.2%的同学选择了满足兴趣爱好,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是提高审美,占总数的78.3%;有70.7%的同学选择学习健身方法,排在第四位;排在后两位的分别是参与社会交往和增强竞争意识,分别占总数的68.0%和58.5%。从以上数据可知,当前武汉市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不是单纯锻炼身体,盲目的追求心理的满足感与虚荣心,他们已开始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全面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此外武汉市高校70个体育社团中还出现了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一、二年级人数多,大三、大四年级几乎无人参加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大学体育社团的发展。(3)参加体育社团的收获和感受从体育社团成员参加体育社团的收获来看,见表8。按百分比的顺序依次为:培养了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为92.5%,增强了人际交往的能力为85.9%,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为83.9%,丰富了课余生活为81.6%,增强了体质,促进了身心健康为67.5%,,掌握了基本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58.7%,培养了创新精神为50.8%。培养了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学生加入体育社团收获最多的是培养了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这是因为体育社团能够营造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的师生和生生关系。排在第二位是是增强了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因为体育社团是个对外开放的组织,社团成员通过参加组织的各种活动之后,感觉有很多收获。

3.2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和谐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3.2.1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和谐发展的影响因素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和谐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对所研究的15个影响因素分别定义为x1、x2……x15。通过对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610名成员关于体育社团开展影响因素的调查统计分析,从影响基本的高低分别赋5分、4分、3分、2分、1分。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建立相关系数矩阵,大部分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都在0.30左右,这说明各个变量之间基本是各自独立的,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经因子分析得出以下结果,由表9可知,影响影响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开展的主要因素中,按特征值?>1的原则,本文选取了4个因子,这4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3.365%,说明这4个因子基本包含了15项初选指标所具有的信息,因此,这4个因子是影响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开展的构成因素。根据以上选取的因子,采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建立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0,从表10可以看出,各类因子的旋转后载荷特别清晰。结合教育学、社会学和体育学相关知识,分别把这4个因子命名为:保障因子、交流因子、内容因子、管理因子,见表11。因此,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的4个因子就构成了影响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

3.2.2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和谐发展存在的问题

3.2.2.1保障因子方面的问题

良好的体育社团保障是武汉市高校顺利开展体育社团活动的重要因素。通过走访调查得知,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指导教师大部分理论和技术方面有很大的欠缺,并且多数教师没有参加专业的体育社团管理、教学等内容的培训,所以武汉市市高校应加强体育社团师资建设,为体育社团在武汉市市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基础。3.2.2.2交流因子方面的问题良好的体育社团交流是解决体育社团开展活动影响因素的必要手段之一,教学交流包括校际或校内之间的体育赛事、资源共享、学术交流与宣传等。通过教学交流,开展体育社团的学术探讨,还可以提升教师对体育社团的科研能力,丰富体育社团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对武汉市市高校体育社团教学颇有益处。

3.2.2.3内容因子方面的问题

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开展的运动项目虽然很多但事实上,具体到每个学校的单项体育社团运动项目开展的项目就不容乐观。各学校单项体育社团开展的运动项目的全面性并不普及,甚至有些学校仅有2-3个体育社团,完全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运动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开展展的丰富性的渴望,这是目武汉市高校大多数学生体育社团无法满足的。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它们大多是以比赛形式存在,活动形式的单一,而作为体育社团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咨询与培训、组织宣传等开展的也并不理想,严重制约了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

3.2.2.4管理因子方面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有1/3社团的管理人员尚不能否满足现有工作的需要。这说明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层缺少吸引力,缺少能力建设,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干部尤其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加盟,不能进行有效的经验积累和工作培养。通过调查社团干部任命方式的结果表明,直接由主管部门派遣和任命负责人的社团有35个,占所调查总数的50%,显然主管部门忽视了社团的“自主性”。但调查结果表明,仅有1/5,占20%的社团根据章程通过民主选举自己的社团干部,这种状况说明武汉市大多数高校体育社团没有能发挥应有的民主教育的功能。

3.3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具体措施

3.3.1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制度的建设

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体育法规,这是高校的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体育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高校体育社团制度是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的政策。因此高校改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构建自己的高校体育社团制度体系,认真贯彻国家下发的体育规定之外,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对于体育场馆的管理、教学活动、体育竞赛等都应制订出详细的规章制度。将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各学校的相关部门除要还应当切实健全本学校具体各方面的细化制度并使之与学校的总体建设相适应。

3.3.2宣扬公平公正的道德规范

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是公平正义,也是和谐校园公平、公正、公开精神的道德规范价值。公平竞争是体育运动的道德准则,体育社团为校园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用规则的形式来约束竞赛中的一切行为,各方获得利益达到相对平衡,这一点与和谐校园所追求的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完美的诠释了公平、公正、公开的道德规范。体育社团自身就具有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精神的道德规范价值,加之其借助以公平公正为灵魂和重要价值尺度的体育来宣扬公平、公正、公开精神的道德规范价值,将会有效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公平观又好又快地建立起来,体育社团有利于高校的和谐发展和良性运行。

3.3.3营造文明风尚的校园文化

大学生有效增进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展示才华的重要场所是体育社团,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展现中国改革、开放、文明、发展、进步的新形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为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把体育运动视为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体育社团对体育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的组织、教育作用,把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融合在一起,将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改善体质健康状况、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3.4拓展宣传渠道,加强体育社团的宣传力度

通过对武汉市高校70多个体育社团调查表明,对体育社团不了解是学生未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拓展宣传渠道,加强体育社团的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宣传渠道比较窄,宣传力度不强,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体育社团,争取社会力支持,拓展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才能发展壮大体育社团。第一,通过海报、广播、网络、演讲、传单等方式传播体育社团信息。体育社团的各种信息及时上广播,向大学生宣传体育社团,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社团中来。第二,充分发挥高校网络资源优势,建立自己的社团工作网站,对体育社团的情况进行网络宣传。第三,定期开展体育社团的理论知识讲座。邀请更多的学生代表参与进来,可以利用班会或者课余时间向学生宣传体育社团,从而来提高大学生的全民犍身和终身体育意识。

3.3.5增加校内外比赛交流的机会

交流是社团的重要功能,体育社团同益成为校内与校外交流、合作的重要角色。由于体育竞赛是交流的一种很好的手段。高校体育社团要想发展壮大,实现健康、快速的发展,一方面高校体育社团要组织好校内的体育活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人文特点,积极开展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的,例如,大力发展攀岩、登山、漂流等既有特色又能吸引学生的项目,有助于将体育社团建得更有特色。另一方面体育社团不但应参与学校内部的体育活动,高校体育社团还要大胆地走出校门,主动与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织接触、交流,与这些部门联手组织比赛,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增进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就业打下了基础。

3.3.6促进体育运动场馆设施社会化

场馆设施在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使学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就必须要有足够的体育场馆,场馆不足、设置不合理必然会约束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影响学生体育课外活动以及群体体育活动的开展,无法实现学校体育的宗旨和和谐体育的构建。当然,构建和谐体育,我们的场馆设施改造势在必行。同时,高校的场馆设施要走向学校社会化,也就是面向高校的学生和教职工开放,这样才能为全面实施“阳光体育”奠定坚实的一步,为高校群众全民健身提供有力的保障。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高校体育社团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人与校园的和谐、促进院系、校际间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体育活动涉及的运动项目也比较多,但户外体育项目开展的比较少。大部分体育社团都建立了组织管理体系,但体育社团缺少体育场馆、器材和设施。社团成员对参加体育社团是非常积极的,但是体育社团开展的项目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形成矛盾,学生对户外运动的需求很高,而在大部分体育社团中没有开展户外运动。

4.1.2影响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保障因子、交流因子、内容因子、管理因子等4个方面。为了更好地发挥体育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要大力宣扬公平公正的道德规范;营造文明风尚的校园文化;拓展宣传渠道;增加校内外比赛交流的机会;促进体育运动场馆设施社会化等措施。

4.2建议

4.2.1希望国家教育部、团中央一起协商研究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定位。大学生体育社团应当以体育教学为基础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建立大学生体育社团服务社会的机制,使大学生体育社团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了解社会;同时大学生体育社团运用自己较强的专业优势为企业和社区的体育活动服务,并可以获得相应的资金赞助,从而缓解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经费不足。

4.2.2充分合理地利用高校体育资源。第一,人力资源。武汉市高校体育部(系)具有专业的体育人才,积极聘请专业教师或高水平运动员为社团活动进行指导。第二,信息资源。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要充分计算机网络条件资源。利用网络宣传自己,扩大社团的规模。第三,场地资源。高校体育社团要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场地、器材和设施,开展社团活动。

作者:徐磊工作单位:盐城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