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演进回顾及对策

时间:2022-10-25 10:50:12

高校公共体育演进回顾及对策

摘要: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存在的诸多问题依然不容忽视。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演进脉络、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回顾过往、把握当下、展望未来,为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使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更具科学性与时代性,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演进;现状;对策

1高校公共体育研究回顾

1.1学生体育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高度,就学生体育学习态度而言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其主要原因是害怕体育课考试,没有感兴趣的项目等。因为学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没有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有关体育运动诸多益处的疏导,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所以最终结果是直接影响其体育学习效果。

1.2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各大高校一致把“健康第一”作为其教学的指导思想;但“健康第一”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概括性太泛,对具体的教学实践起不到实际的指导作用;而培养兴趣、掌握技能、终身锻炼是当今时代背景下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具象化诉求。在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上可谓是见仁见智。

1.3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术科教学仍未摆脱传统的“运动技能授受”教学模式。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增加幅度不够明显,与时俱进性不够突出,不能真正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求。1.4体育课程评价诸多研究结果显示,体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最为严重,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设置的考核制度不合理,有些只是片面追求最终的运动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进步的空间,只注重运动技能的考核而忽视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考试威胁论”依旧存在。

2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2.1大学生体育素养缺失

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等方面的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发现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欠缺严重,很多高校对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几乎不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测试;体育意识薄弱;学习和掌握的体育知识不够全面,未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质测试成绩逐年下降,多数大学生人体最基本的运动能力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协调等素质也是随着年级的递增呈递减趋势。

2.2体育文化失范

体育文化的失范昭示了体育精神的困境与社会责任的缺失。武术作为我们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各大高校都开设有武术选项课,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被外来的跆拳道、拳击抢占很多学生资源,出现这种现象,是否应对我国大学体育文化失范进行深刻考虑?文化的历史是不能够中断的,传统文化需要延续,这已经不是人们是否感兴趣的问题,而是人们必须面对的一种决策,与传统文化割裂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

2.3体育项目陈旧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各高校所开设体育项目陈旧,特色不明显;在体育产业广阔发展的当下,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很多新兴运动项目如攀岩、素质拓展、野外生存等未能及时引进高校体育课堂,致使高校体育运动缺乏活力。故高校在选择所开设体育项目时应有新突破,在继承原有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应适当、适宜、适时的引进新兴运动项目,从而既能引起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一举两得。

2.4评价体系不完善

各大高校体育评价体系大同小异,评价内容多为考勤加技评和达标评价;评价方法基本上选择终结性评价,适当加一些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容易造成评价重筛选与甄别而轻诊断与激励的功能。首先,就评价内容而言,它容易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忽视学生主体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就评价方法而言,忽视了体育评价的诊断作用,不能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最后,评价完全由老师主导,学生不能有效的参与其中。体育评价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评价形成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3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方向

3.1完善体育理论课程建设

完善体育理论课程建设,丰富学生基本体育理论知识,不仅要为学生开设体育理论课程必修课,必要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课程考试。学生只有在思想上对体育有一个正确认识的前提下,才可能在态度上有所转变,进而才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

3.2增加体育文化熏陶

“无体育、不清华”。首先清华人在思想观念上重视体育运动,其次更多的是一种对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文化是经过历史沉淀的精粹,各大高校应大力发扬体育文化的感召力、传染力,站在文化的高度来看待体育,使体育文化能够在学生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进而使体育运动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

3.3适时地引进新兴运动项目

高校应与时俱进,首先应加大体育科研力度,为体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应鼓励教师创新,创新教材教法与教学模式,最后应推陈出新,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突出时代性,在恰当的时机引进当下开展相对火热的运动项目,一方面能够突出办学特色,并且体育设施也可增加校园人文景观;另一方面新兴运动项目能让学生眼前一亮,使学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进而调动其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

3.4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

对学生进行体育评价时,评价内容可从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参与度、学习态度、情感体验、社会适应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综合的评价;在评价方法的选取上可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体育理论考评等多种方法结合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法多样化,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能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3.5采取适当强制措施

无强制,不体育。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可出台相关文件对学生进行适当强制要求,要求学生课内课外一体化;也可与体育社团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创办并加入体育社团。强制性施加和被迫性接受的结果是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活动习惯的养成、体质的增强和健康水平的提高[14]。高校还可以开发与运动相关的APP,让每位学生下载,这样学生课下运动时间、运动强度都可通过后台一目了然的反映出来。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

3.6注重安全教育

体育运动确实存在一定风险,但绝大数风险都是可以通过安全教育得到有效的控制。在日常授课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持续为学生灌输运动损伤防范知识,提醒学生课前充分热身,把握课堂节奏,控制课堂秩序,监督运动负荷;另外体育教师应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巩固与细化健康、保健、生理学、人文等方面知识,并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过程中。

4结语

回顾过往,就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而言,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学指导思想模糊不清,体育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新颖,课程评价体系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把握当下,高校学生体育素养缺失,体育文化失范,体育项目陈旧,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仍是阻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的绊脚石;展望未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应从完善体育理论课程建设,增加体育文化熏陶,适时地引进新兴运动项目,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采取适当强制措施,注重安全教育等方面着手。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成绩,而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素养、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使学生爱生活、爱运动。

参考文献

[1]南海艳,丁丹.现代教育观、健康观、体育观[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2]廖钰珊.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3,17(2):76-81.

[3]王国亮.翻转课堂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4]高慧娟.河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及改革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1.

[5]何健.河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8.

[6]谢燕歌,洪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94-99.

[7]张磊.基于P-PE-PCK发展的术科教学改革研究:从理论到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6.

作者:张金龙 黄文武 念贵 单位:湖南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