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2-04-07 03:02:01

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论文8篇

第一篇: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法对六盘水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不足并提出合理建议,旨在为该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进一步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六盘水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教学体系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以及正确体育观念的形成。依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之要求,大学体育教学一定要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思想,通过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1]。六盘水师范学院从2013年开始进行公共体育课程初步改革,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种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六盘水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现状的分析

1.教学目标重身体轻心理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意向表述,通常用于原则地规定特定层次与特定对象的受教育者的学习结果[2]。体育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是教学指导思想的核心并决定着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该校教学目标对学生身体健康和运动参与目标较为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相对忽视,这说明了在教学目标的选择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模式的影响。2.教学内容传统体育实践课的内容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直接影响到学对体育课的热情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进而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2]。该校教学内容的选择基本都是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和武术以传统项目为主,像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等项目都没能开起来。3.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只有在教学活动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才能把教学内容的真正价值完全体现出来。该校公共体育课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新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较少,班级人员较多不能解决存在的个体差异问题。教学过程做不到把身体练习变成有趣的身体活动体验。4.教学评价单一体育教学的考核评价是指按照既定的统一评价标准,采用相应的手段、办法获得教学效果相关数据,并进行整理和统计,从而可以对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受益程度做出判断,最终可以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客观分析,找出不足并加以完善[3],该校体育课程成绩的评价主要在期末进行,除了课程所学的运动技术占总成绩的70%外。另外的30%主要从考勤和学习态度进行评价,旷课一次扣20分的制度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降低。5.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同样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教师的业务水平、业素养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将接影响教学效果。该校共开设了6个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选择的结果出现了篮球、健美操运动项目的学生太多,由于这方面的老师不够,造成喜欢网球、乒乓球、排球的同学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兴趣而更换项目。

二、六盘水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方向

1.优化、完善教学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以终身体育为目标,使学生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以终身体育为主要指导方向,使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向着理想的目标前进,同时也要让学生掌握和学会运用运动技能的能力。2.增加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规律,在重视传统项目的同时应该适当增加一些与学生兴趣有符合实际的现代化新兴项目,如网球、羽毛球、轮滑、瑜伽等。该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较多的贵州地区,可以引进一些少数名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如高脚、板鞋、蹴球、陀螺等。3.加大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一般都是通过的听讲解、看示范来反复练习,时间一长就没有学习兴趣,慢慢开始对体育课产生反感,从而影响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在教学中淡化竞技要求,注重健身功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乐趣,有了提高的欲望,就可以在经常性锻炼过程中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5]。4.课程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课程评价是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评分、以赛代考、以进步幅度来确定体育成绩等新型考核方法可加以引用。综合评分侧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以赛代考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体育竞赛能力,用进步幅度来评定大学生的体育成绩则侧重于学生的努力程度。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有利于将评价变成了积极参与、自我反省、自我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

作者:沈玉霞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王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南昌教育学报,2012(1):182-183.

[2]刘贤辉.福建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现状与改革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3]徐家赵.对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

[4]王光伟.北京语言大学体育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

[5]江杭生.安徽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第二篇: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论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高校教学的教学大纲,并且是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纲要》中明确地对教学目标以及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做出了规定,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构建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俱乐部模式在高校中的应用比较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且经过实际的教学实验也被证明符合当前的教育发展情况。

1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成

1.1俱乐部教学的益处

俱乐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进行社会、政治、文艺以及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场所和团体。”本文提到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就是以俱乐部的形式来进行高校篮球体育课程。体育课俱乐部化的目的在于从教学方式等方面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因材施教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体育学习能力,同时也使体育脱离之前死板的教课模式。在教学目标上,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主导课堂有很大的区别,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其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选择所学的项目和教师,可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在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相同,起点也不相同,学生们不可能达到相同的目标。起点高的学生会感觉目标的实现过于轻松,没办法达到提高的目的;而起点低的学生则会感觉目标的实现过于困难,严重打击了自信心。所以,各自确立各自的目标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同时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有动力,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1.2俱乐部教学在高校教

学模式中的实施在实施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上,学校面向学生开展了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本文以高校篮球课程为例,采取新生一入学就按照个人兴趣爱好、志向来选择专项,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以及系别重新组合上技能课的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体育课在大一、大二时设为必修课,尤其是大一学生,他们刚从高中来到大学,对于大学的讲课模式还不太适应,而且在高中没有充足锻炼的时间,所以没有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进入大学后如果没有强制的体育教学安排,学生们会很难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所以,在大一、大二将体育课设为必修课是很有必要的。在大三、大四以及研究生阶段可以将体育课设为选修课,此时学生大多已养成了体育习惯,根据个人喜好和时间安排去进行体育课的选择是比较合理的。而且大三、大四学生以及研究生,他们平时上课时间较多,把体育课安排为选修课不会影响平时的上课。俱乐部教学在高校教学中是否适用的关键性因素就是要判断俱乐部教学是否能够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衔接

2.1俱乐部制学习的递进

性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对来自20多个省份的288名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授课内容、教学形式以及对大学的教学模式进行评价发现,在初中阶段,在体育教学的19个项目中,学生对14项体育教学项目有接触,体育项目学习人数最多的是篮球、足球、排球以及田径等较为常见的运动项目,而对马术、网球等休闲项目接触较少,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这些项目。在高中阶段,体育教学情况大致也是如此,接触较多的仍然是篮球、足球、田径等这些具有一定竞技性和较为常见的运动,对于马术和网球等休闲运动项目接触的仍然较少。从体育课内容以及上课形式来看,80%的学生接触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学生分组练习,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受欢迎程度较低,仅占11%。俱乐部式教学是学生在进入学校以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课程的选择,教师会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班,课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上课的时间由学生自行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在学生中的赞成率比较高,占60%。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采取俱乐部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一种体育课程的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只有一种,学生学起来比较省力,关键性动作的掌握也会比较牢固。教师只进行一种体育活动的教授,教学质量较之前会有很大地提高,不仅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同时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俱乐部制学习的专一

性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系统性俱乐部学习的特点是每位学生只进行一项体育项目的学习,正是由于俱乐部学习的这个特点使得学生能更加主动地去进行这一项体育活动。在学习体育课程时,要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不可能一蹴而就,平时要多进行练习,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会产生质变。在进行分班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来,这样一个班级学生的水平会比较相近,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根据整个班的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教授的方式会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教师教起来也会比较轻松。基础较差的班级,教师可以多讲授一些基本知识,基础打扎实以后再进行其他知识的讲授;基础较好的班级,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升讲课速度。教师应根据不同时期确定不同的体育目标,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阶段的要求,不仅是在学习内容上,在学习方法上也应该进行一些相对应的改革,而且同一内容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小学阶段以游戏、玩耍为主;中学阶段以学习和熟悉体育项目为主;大学阶段应真正地、系统地学习一两项体育项目,并且具有一定的专长,将其变为终身体育锻炼的项目。递进性训练指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适当地增加一些运动量,在难度和技能上再进一步地提升。在进行锻炼时应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这样锻炼才会有动力。相关性的训练指的是在进行一项体育项目时所需要进行的和这个项目相关的一些力量型的锻炼。一般情况下,相关性训练无外乎跑步和一些力量型的锻炼,但是这种类型的体育锻炼很难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所以在进行这些相关性锻炼时可以运用一些具有锻炼性质的游戏,这样学生们才会有兴趣参加。而且一些游戏进行起来不比单一地跑步或是力量型的锻炼轻松,收到的锻炼效果也很好。

2.3俱乐部制学习的宽松

性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灵活性传统的体育教学是固定的学生和教师在相同的时间内按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体育活动,每周2节课,每节课1h。但是如果学生在这个固定的时间有其他事情,可能就会错过这节课的学习。而俱乐部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上课的时间,这样就不会错过学习。在进行高中篮球体育课教学时,学生开始学习篮球的时间不相同,基础也不相同,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平时多加强训练,加大训练的力度;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去加强班进行训练。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不相同,而且每个学生适合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可以在平时锻炼中稍微少量的运动,等到身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之后再去加大锻炼的力度,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来进行相关锻炼量的安排。

3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点可以进行保留,弊端应该摒弃。在教师主导课堂时,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可能没有自己自发学习的劲头足,而在这一方面,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可调动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我国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存在问题,在高校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作者:秦银健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金林.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分层次教学实践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3.

[2]王伟.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3]张正雷.山东省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篮球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第三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构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逐渐加快,农村地区文化、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契机。在这样的形势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作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和水平能够清晰的反映出农村地区政府的社会服务水平、控制水平、管理水平等。因此可见,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必要性的基础上,探索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构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改善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活一直受到各级政府和党组织的关注和重视。而加强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创新和完善是改善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应当加强对农村地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完善,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得到优化。

1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度落实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一定的契机,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对生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北京举办了奥运会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开始对体育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在积极主动的了解体育运动,并且有意识的参与体育运动。在这样的形势下,体育事业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农村地区广大人民群众都更加关注自身的各项权利[1]。在体育事业兴起的形势下,我国农村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也对自身的基本体育权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维护其基础的体育权利,各级政府都开始关注农村地区公共体育事业的建设问题,组织开展了系列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建设工作。相较于我国一些城市地区,我国农村地区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具有空间大、应用范围广、限制条件少等优势,而在公共体育设施基础建设成本方面却存在一定的劣势。由于农村地区场地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存在一定的劣势,导致公共体育工程基础非常薄弱,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甚至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就没有基础。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各级政府都逐渐意识到农村地区体育事业建设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才能建设、发展起来,需要社会各方的努力和配合才能完成公共体育事业建设,才能真正发挥出公共体育服务的价值。然而,由于农村地区在体育消费方面的需求较少,对农村地区人民群众整体消费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其在体育方面整体消费能力较差。农村地区若是将体育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那么将会付出较大的经济代价,短时间内也难以收到相应的回报,无形之中会加重农村地区政府以及相关承办企业的经济负担。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农村社会建设的支持,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部分,农村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会对中国社会整体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作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中较为薄弱的一环,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只有加强对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才能促使农村地区社会服务机制更加完善,才能保证农村社会更好的建设发展。因此,农村地区政府需要紧抓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加强对其的统筹规划,结合当地人民群众对体育服务的需求以及体育消费情况,根据本地区周边城市实际发展情况,综合考虑自身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发展水平,切实落实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计划[2]。

2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有效策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地区政府需要放开眼界,以市场化、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为依托,在缓解城乡体育服务供需矛盾的前提下,加强对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均等化分配的实现。2.1注意凸显农村政府的主导地位在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初期,农村地区政府需要响应上级政府的号召,组织社会企业参与到公益募捐、合作建设等活动中,通过给予社会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本地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来。与此同时,农村地区政府还需要结合体育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等完善公共体育服务指标,为其体系的建设提供一个公平、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3]。除此之外,农村地区政府还可以将行政机构作为主体,成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基金,促使社会企业以及机构能够认识到农村发展的意义和优势,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公共体育服务基金建设中,使其贡献一定的力量。当然,若想充分落实各项建设策略,还需要农村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农村地区政府还需要给予当地居民一些“惠民”政策。通过组织开展体育运动有奖活动来激发当地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2.2引入完善的非政府组织自治供给机制除了上述策略,农村地区政府还需要适当的“放权”,努力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和质量。通过引入完善的非政府组织自主供给机制,促使农村地区公共体育事业的经济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为公共体育基础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前提。具体来说,农村地区需要组织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建设自治组织,让其自发组织开展体育比赛活动,也可以在村中创设一定的活动氛围,促使公共体育服务在农村地区内部管理、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得到显著增强[4]。与此同时,政府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建立与体育事业建设紧密相连的事业,例如,加强对体育产品的生产,强化对体育人才的培养。让非政府组织积极主动的承担其决策、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任务,促使其在服务农村社会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尽量为农村政府谋得福利。除此之外,政府可以对非政府组织给予一定的政策,正确平衡农村人民群众与当地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以此来促进双方的沟通合作。

综上所述,加强对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因此,农村地区政府需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建设经验,通过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组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促进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更加优化,以此来改善农村地区原始社会环境、完善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结构、提升农村地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增强其生存能力,为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胡勇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龙专,罗敏,吴四贵,等.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构研究与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4):33,36.

[2]李燕领,王家宏,蒋玉红,等.中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模式选择与机制建设[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57-62.

[3]胡娟,杨靖三,陈刚,等.江苏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实现[J].体育与科学,2015,36(5):28-38.

[4]童建红,李建国,张伟,等.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完善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3):1-5.

第四篇:高校公共体育羽毛球课程的教学方法

【摘要】作为国际性的运动项目之一的羽毛球,现在成为普通高校设置的一门体育选修课程并越来越受到同学们的青睐。传统的羽毛球选修课程和其他大多数课程一样采取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素质教育下的普通高校现代公共体育教学方法以互动性和创新性为主,所以教师要综合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在羽毛球课堂教学中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羽毛球课程;教学方法

作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的羽毛球课程,是在羽毛球运动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并且羽毛球运动在全民健身运用中受到广泛欢迎的基础上设立的。并且,近年来羽毛球运动在普通高校中得到了顺利的推广。但是,传统的羽毛球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羽毛球运动的普及率偏低,学生的羽毛球基础水平比较差。这加大了高效羽毛球公共课教学的难度。其次,羽毛球教学的内容较为繁琐,学习难度偏大,学生执拍打球容易,掌握战术技巧很难,这就导致学生在羽毛球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异常缓慢。作为一名羽毛球选修课教师,应该采用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羽毛球的兴趣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举措如下: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顺序,组织教学素材

根据以上对于我国普通高校中公共体育专业羽毛球课程的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我国目前的羽毛球公共课教学的创新,首先依赖于要合理安排各项教学内容之间的顺序,并对教学素材上加以合理选择和组织。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在高校羽毛球公共课教学的内容安排上,教师应该尽量选择实用性强,并且使用广的基础技术来进行教学;其次,教师应该着重考虑各种羽毛球技术之间的能力迁移问题,并且根据技能迁移因素来合理的进行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

二、多种导入方法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来说,富有吸引力的开端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一半。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的导入,虽然占用时间较短,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适有效的导入方法可以起到引导和激励学生学习的良好效果,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成功。在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羽毛球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设置情境导入法、热点话题导入法、趣味导入法等多种方法,不一而足。在选择适合的导入方法的时候,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各种导入方法的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不同导入法的功能并综合运用。比如,教师可以把图片导入与活动导入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使用图片导入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如果只是停留在学生的“看”上,由于学生的观察视角的差别,有时结果会偏离教师的设计意图。而如果教师让学生在看图片的同时,模仿、体验并尝试着学习图片中的动作,并且及时用语言引导学生的活动,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认真观察图片的同时领悟动作要领。

三、因材施教,分层分组进行教学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美国20世纪初也提出了与之相似的分层教学的教学理念。在羽毛球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可以根据学生运动基础的好坏、运动技能的水平高低和接受能力的快慢等差异来进行不同层次的分组教学。通过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实施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无论是因材施教还是分层教学都充分体现了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的羽毛球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体现。教师在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把学生的分散练习和集中练习结合起来,以期促进不同技术水平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在集中练习的时候纠正那些共性的错误动作,比如不协调的动作、发力不充分等,并介绍纠正的方法和进行辅助练习,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而对于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个别基础较差动作技巧不达标的学生,教师可以实施个别辅导。

四、把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融入到游戏当中,提高学生运动乐趣

由于羽毛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具有速度快、球路变化多等特点,练习者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羽毛球练习者节奏感的把握、击球意识的强弱和步伐的快慢等直接影响着击球的质量,所以在羽毛球教学中的专项素质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单纯的专项素质训练容易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影响他们的练习积极性和兴趣。教师就可以把专项素质训练融入到游戏当中去,比如教师可以分组进行场地内一分钟六点移动触球练习,然后对其结果进行评比,在学生中形成竞争,在竞争中提高学生的运动乐趣。

随着1985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素质教育这一理论的提出与全面推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新型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羽毛球选修课的教学中来。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羽毛球作为一项运动项目的趣味性、娱乐性,充分体现了普通高校各门学科间的互相渗透、知识的迁移以及新一轮的公共体育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对提高普通高校的羽毛球教学水平以及促进我国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和普及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作者:李瑞 单位:云南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毕于伟.运动技能迁移在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中理论与实践的探讨[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刘正之.自主—合作教学法对大学体育羽毛球选项课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3]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4]李利华.浅谈提高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羽毛球课程的教学方法[J].时代教育,2015,07:189.

第五篇:采茶健身操在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

摘要:采茶健身操是从采茶行为演变而来,其本身具有非常浓厚的历史涵养,将它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学生认知传统茶叶文化精髓,而且可以带动高校大学生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从科学和健康等角度促进采茶健身操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积极影响,将更好地促进这种锻炼形式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采茶健身操;采茶戏;高校;公共体育课

高等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重点是为了促进高等院校内部的体育文化传播需求,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锻炼身体、热爱体育的好习惯,让高校学生真正认同和践行体育锻炼的价值。而采茶健身操是从采茶行为演变而来,本身具备非常浓厚的历史涵养,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当中,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认知传统茶叶文化精髓,而且可以采茶健身操这种特别的方式,带动高校大学生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在应用采茶健身操开展高等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采茶健身操的积极性,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采茶健身操的文化底蕴,同时学校也要根据采茶戏的动作以及音乐进行充分选择和考量,以设计出真正具备特色的采茶健身操,真正让采茶风俗文化融入到高等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去。

1采茶戏与采茶健身操基础分析

采茶戏主要集中在江西省南部地区,是赣南地区一种独特的采茶地方戏,和赣南的客家人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凝聚客家人并且团结海内外客家乡亲,其包含了客家人的风俗以及语言等重要民俗文化。在十年前,国务院已经将赣南采茶戏纳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之中,怎么更好地推动民俗文化的开发、传承以及保护,实际上是民俗文化生存下去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果仅仅是保留采茶戏这种原貌,没有打破赣南地区传统的地域传播边界,就不可能真正意义上推动采茶戏作为中华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持续地传播和扩大影响。这也决定了采茶健身操等采茶戏的改造传承具有现实必要性,一方面保留采茶戏的原本面貌,另一方面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促进采茶戏真正对年轻一代产生积极影响。采茶健身操实际上就是一种有氧健身操,重点是体现出力量和美感。在传统的采茶音乐的引导下,借助赣南采茶戏中的部分元素,进而以肢体关节动作活动开展的一种健身操活动。这种采茶健身操是根据采茶戏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特征进行改造的,所以其本身兼具文化内涵和现代气息,对于文化传承和体育锻炼而言都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2采茶健身操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应用价值

首先,采茶健身操在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应用,能够传承和推广赣南采茶戏。如果赣南采茶戏仅仅是在赣南地区进行表演性的传承,很快赣南采茶戏就可能出现传承上的断链,没有办法真正延续下去。而采茶健身操虽然和采茶戏并不是完全相同,但是采茶健身操是从赣南采茶戏传承而来,其本身的文化价值和特性非常强烈,采茶健身操也打上了赣南采茶戏的深刻烙印。所以,在高等院校之中将赣南采茶戏转化成为采茶健身操,能够让赣南采茶戏用全新的方式进行传承,将赣南采茶戏的民俗文化最大程度地保留下来,从而促进采茶戏的活化。其次,采茶健身操能够让高等院校的健身锻炼手段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赣南采茶戏本来就是一种活泼和轻松的舞蹈形式,其本身是在采茶过程当中,通过载歌载舞的方式锻炼身体。而采茶健身操吸收了采茶戏当中的特点,将这种娱乐和锻炼身心的方式融入其中。高等院校学生在学习采茶健身操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采茶戏古老的魅力,进而更加热爱体育锻炼。采茶健身操的健身价值非常丰富,特别是讲究全身的协调,以各种跳转走跑作为主要特征,以此协调活动身体的各个大关节,具有中等运动强度。这些都充分表明了采茶健身操的实际锻炼价值非常高,可以创新高等院校学生的健身手段。再者,采茶健身操能够让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当前很多高等院校都没有形成具备特色的健身锻炼方式,一些高校仅仅将太极拳等融入到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但由于太极拳等一些传统的健身锻炼方式中存在套路复杂、记忆复杂、动作缓慢等,难以让青年大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采茶健身操则不同,能够很大程度上让学生身体活动起来,学生会更加愿意在活泼生动的采茶健身操里活动,锻炼自己的身体。所以,采茶健身操从很大程度上是对单一的高等院校健身操教学的补充,可以促进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可持续发展。

3采茶健身操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全面性应用的思考

第一,采茶健身操在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应用过程中,应该以全面协调作为首要原则。在进行采茶健身操教学过程里,体育教师要充分考虑音乐和健身操动作之间的结合,真正促进音乐和健身操二者的互相结合。在设计适合学校教学的采茶健身操时,教师应该参考传统赣南采茶戏的乐曲,根据实际进行挑选这些采茶乐曲,进而融合到健身锻炼的音乐节奏之中,更多方位地展现出音乐本身的风格元素。在采茶戏的动作设计上,应该尽量考虑锻炼身体的实际需求,要以全面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为主,应该充分考虑人身体的生理学发展规律,真正结合这些生理特点,设计人体和公共体育之间的结合,以此突出采茶健身操的动作线路变化、方位变化等,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考虑学生感知以及运动协调能力,以此让身体上各个部位都能够全面得到锻炼。第二,采茶健身操的音乐选用应该具备全面性。采茶健身操应该和赣南采茶戏的乐曲结合在一起,从现代的采茶戏所使用的乐曲的元素当中引进鼓点以及快板等,以此形成独特的氛围,并且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动作和音乐上的协调性,也就是要选择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同时也能够和赣南采茶戏风格一脉相承的音乐。要充分考虑选择音乐的文化背景,只有全面综合考虑高校采茶健身操的音乐选择,才能够真正将采茶健身操的影响力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选取的音乐上要真正可以和采茶健身操融合在一起,从音乐风格和动作元素等方面真正融合为一体,突出采茶健身操的传承性和文化特点。第三,采茶健身操的动作设计上,也需要全面和兼顾各个方面的要求。因为采茶健身操在高等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之中,主要目的还是让大学生形成主动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因此在教学动作选择上,应该从有氧健身操的一般性动作当中选取合适的动作,以此提高个人的耐力和素质,强化锻炼者的心肺功能、关节柔韧程度和灵活性等方面,这样才能够全面地锻炼身体。采茶健身操的动作要以锻炼身体作为根本,同时要对赣南采茶戏当中具备特色的动作进行充分吸收,进而让采茶健身操更具备文化性和实际性,更好地提升动作上的协调性。对于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脊柱的柔韧性没有经过锻炼的条件下相对会比较差,所以在设计采茶健身操动作的时候,应该强化学生身体控制锻炼,特别是转体、髋部的摆动等,可以更好地通过这些动作矫正学生的体形。

4采茶健身操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健康科学应用的思考

首先,采茶健身操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负荷,只有让学生在合理的运动负荷当中锻炼身体,才能够真正发挥出采茶健身操的价值。学生的运动负荷实际上需要循序渐进,才能够让这种采茶健身操对学生的身体产生积极的影响。采茶健身操要有规划地增加运动负荷,运动量从小到大,从强度较弱逐渐过渡到强度较强,以此符合高等院校学生的基本身体机能的演进规律。高等院校在安排采茶健身操的动作过程中,应该坚持有氧性和有益性相结合,真正意义上形成一种多元性的健康科学健身操运动。有益性主要是指采茶健身操应该充分考虑动作的有益性,避免出现有害身体健康、容易造成伤害的状况,而有氧性主要是指采茶健身操在应用的过程当中,要真正能够改善身体健康,燃烧脂肪等。其次,采茶健身操也要考虑对动作的针对性,要在动作中融入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针对性地锻炼高校学生的身体。在应用采茶健身操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赣南采茶戏中的采茶动作,并且把这些动作中真正能够满足高校练习者的内容提取出来,真正做到动作准确、美观、有益,能够让高校学生在公共体育课程中更容易学习上手,更好地传扬采茶戏的文化精神。因此,在涉及到采茶健身操中的整体动作结构时,应该注重大学生对于动作的审美需求和实用需求。健身操动作要充分考虑两种需求的调和,实现针对性,更好地帮助青年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再者,采茶健身操在高等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的应用,也应该把娱乐性和健康性协调在一起。采茶健身操应该在艺术上强化其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特别是利用音乐和动作的审美性,陶冶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操。音乐实际上可以调动人的情绪和行为,选用好的音乐对采茶健身操也有着积极影响。采茶健身操选用的音乐要配合赣南采茶戏的一些音乐,同时也要联系一些具备时代性的音乐,确定音乐的风格和速度能够真正满足高校采茶健身操的速度和肢体动作要求。高等院校在推动采茶健身操的训练过程中,应该对音乐进行反复的试验,真正将这些音乐整合在一起,形成具备采茶特色的采茶健身操。具备娱乐性的音乐,可以调动高校学生学习采茶健身操的积极性,其心理上更具备助推力,能够更好地投入到采茶健身操的学习和锻炼过程中,真正在跳操的过程里,将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都重复进行锻炼。最后,采茶健身操在设计上应该循序渐进,遵循健身操的科学规律。高校在创作采茶健身操的过程里,应该充分考虑采茶健身操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有目的地考察赣南采茶戏等内容,从学生的需求和喜好出发,处理好采茶健身操的前期创作编制工作。整体动作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也需要参考赣南采茶戏当中男班的高桩步伐等,以科学合理的方式组织采茶健身操的设计工作。采茶健身操还应该和采茶戏等地方浓郁的文化结合在一起,对基本的动作进行融合,如赣南采茶戏当中的矮子步、单袖筒等都能够成为动作元素,进而推动健身操的科学编制和设计,更好地兼顾其科学性和娱乐性,使其成为一种健康积极的高校健身操。

5结语

赣南采茶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好传承文化保育工作。因此,高等院校从赣南采茶戏等文化遗产吸收,编制设计采茶健身操,能够更好地传承发展采茶戏文化,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锻炼过程当中不断地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是兼顾文化性、科学性和健康性的重要举措。在应用采茶健身操进行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关注采茶文化艺术对于健身操的良性影响,协调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最终让采茶健身操在高等院校中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作者:王继军 单位:邢台学院

参考文献

[1]董晓梅.粤、赣两地采茶戏唱腔音乐研究———以粤东北和赣南为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4(2):5-7.

[2]张快彩,黄东阳.简述粤东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J].音乐时空,2014(7):52.

[3]方芸.采茶戏的表演艺术[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3):43.思考•探索

第六篇:高校公共体育多元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背景下,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多元分层教学模式,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但是这种分层不能是固化的,而是互通的、流动性的,在完善的考核制度下,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体育锻炼意识.

关键词:转型;地方高校;多元分层;教学模式

地方本科高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地方财政供养为主,承担着为地方(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普通本科院校.目前,大量的地方高校在保证了高考学生入学率、广泛培养高等级人才的同时,也存在着专业同质化、培养目标缺乏特色等问题,针对这种现象,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同年,教育部等4部门联合下发文件指出将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手段,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1].在此种改革的大势下,符合转型定位的高校急需配合顶层设计,顺应潮流发展,由普通院校向特色更加鲜明、应用型更强的本科院校转型.转型之路,道阻且长,转型改革不仅需要学校管理部门出台相应的指导政策和方针,规划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制定符合形势的课程内容与模式,致力于培养出合格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转型之后的地方本科高校定位于培养实践型、应用型的高等级人才,而区别于传统高校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转型地方高校应切实增加实践应用型教学内容.公共体育课作为高校普修课程之一,根本教学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而传统高校目前在体育课上多遵循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或辅以自选形式的俱乐部教学模式,更偏重于对学生体育技能与体育知识的传授;地方转型高校的公共体育课除了传授学生体育技能之外,更重要的则是通过体育课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在就业时获得与职业相匹配的体能及可以有效预防职业病的体育锻炼知识,因此新模式下的公共体育课除了以不同体育项目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还应该以不同职业为第二切入点进行与职业需求相匹配的体育锻炼能力的教学.因此,不论是从目前的教学目标而言,还是从教学模式而论,地方高校与传统高校的公共体育课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1国测制度的严格执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我国于2002年7月第一次下发文件试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其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国测工作实行14年来,工作流程不断完善,评价考核方式不断全面,其对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健康状况,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教育部又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的通知,其中规定高等学校学生只有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才可参加评优评奖,而测试成绩不达50分同时补测时仍然未达标的学生按结业与肄业处理[2],这一规定的严格执行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具有指导性意义.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应该明确: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体育课应该为这一目标而服务.李金龙博士曾著文指出公共体育课的主要意义在于为增强体质服务,其次才是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3],而在实际工作中,多数地方本科高校一味向“大学”进行模仿与学习,失去了其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逐渐偏离了公共体育课的真正作用和培养目标.《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中显示,多项身体素质检测中大学生的平均身体素质不如中学生,近视眼患病率为青少年群体中最高,肥胖率逐年增加,面对此种状况,我们不禁要反思,相比于中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锻炼环境和锻炼时间明显占优的大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随着互联网+生活方式的快速发展与移动客户端的迅速普及,大学生们也进入了低头族的行列,这种生活方式在大大增加了生活便利性的同时,也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力活动的减少,同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与娱乐方式也使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某些高校已经在体育课的考核与评价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以晋中学院为例,其在2012年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大学公共体育课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在期末考试时若耐力素质(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考试不及格,则当学期的体育课成绩为不及格;且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必须要设置不少于30分钟的素质练习时间,通过这一规定的实施,截止2015年10月该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已由58%上升至90%,由此可见,体育课教学内容与考核的设置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直接关系.图1公共体育课多元分层教学模式图多元,在社会科学中,指不同种族、民族、宗教等社会群体在一个共同文明社会的框架下,持续并自主地参与发展自有传统文化或利益.在体育教学中多元指不同学生在同一学期内,利用不同体育课进行不同选择,从而达到不同的学习效果.分层教学则是在承认学生身体素质差异的基础上,面向公共体育的所有学生,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的差异,把同一时间段上课的不同班级或不同时间段上课的不同班级中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应调整,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各阶段、各层次的学生的身体素质、专项技能等得到快速地发展,实现大学公共体育分层教学的最优效果[4].在地方高校转型初期,公共体育课大多沿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与内容,虽然在以往的改革过程中增加了体育选项课以及3自主等选课模式,但在真正的教学内容上依然只注重某一项体育技能的教与学,而忽略了对学生基本身体素质训练与终身体育理念的传播;教师在体育课上也多采用集中授课、集体练习的3段式教学方法,这样虽然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其本身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得到均衡发展.因此,必须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体育课,即多元分层教学模式体育课.

2通过建立分层教学形式规避体育教学风险以提升学生兴趣

《国测》制度的执行,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认识到在测试过程中和体育课堂上运动风险的发生与提高.近几年屡屡有学生在耐力素质考试的过程中晕倒或猝死的报道见诸报端,甚至在体育课的素质练习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学生重力性休克的状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风险与安全隐患,因此在体育课上老师应该主动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将损失减到最小;同时,也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防范风险的发生.而针对不同体质状况的学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施行分类教学的多元分层体育教学模式则较适宜在此种状况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基本身体素质是体育运动的基础,不同体育项目虽然对个人身体素质的要求不同,但是在不论素质的基础上要求体育项目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将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才能使体育选项课更好地为掌握体育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服务.利用每年进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为契机,可以对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进行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以测试达标为界,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采用分层分班的教学内容,对测试不达标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能提高课程,合理制定运动量与强度,并利用互联网与移动客户端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课后恢复与督促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可以快速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好地发挥教学有效性,达到教学目的;而对于测试达标的学生则可以利用校本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基础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传播正确的体育锻炼知识与风险意识,以达到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得到适合的教学内容与手段,提高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并且有效降低体育课的运动风险.在此基础上,学生则可以通过3自主形式的体育选项课,使兴趣与学习内容相结合,真正掌握一门体育运动技能与相关锻炼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该体育项目践行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分层教学不仅意味着对学生进行分层,更重要的是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分层,达到体育课系统化、一体化、均衡化的标准,构建以保健课、体能课、基础体育课、体育选项课等多元一体化的体育课程体系,而为了使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在体育选项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设置初级与高级,入门与提高的分层教学形式,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掌握一门体育运动技能,从而可以利用这门体育运动技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成为准专业或专业的体育运动人才[5].作为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高校,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培养应用型高等人才,而作为社会与学校生活的最终纽带,分层教学的最高等级还需要为学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服务,当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身份转变为职场人,储备一个适应于社会工作的健康体魄,并且在生活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中依然能够保持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能力,才是构建分层教学的最高要求.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分层教学的层次顶端,需要设计以学生就业方向为导向的体育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及就业意愿,有针对性地增加或创造专门性的职业体能锻造方法,以及在特殊环境与空间下的短时高效的体育锻炼方法,以使学生在生活环境与休闲时间改变之后,仍然能够掌握有利于职场发展的身体素质提高方式.分层教学的施行将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仅需要掌握通识性的体育知识,更需要掌握一门专项体育技能,以及相关的体育锻炼方法和可调节的持续发展理念.教师的体育指导也不能仅仅依靠课堂,而是要利用手机APP等新媒体资源实现体育课课堂与课外的互通,课上指导与课下实践相结合的体育课新模式,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等都可作为体育课的高层级补充延续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程度.

3建构弹性制、互通层级的分层教学考核模式有利于激励学生

考核评价系统是所有教学工作的终点,如果没有考核评价,那么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无法实现其价值,因此建构相对应的分层教学考核评价系统是整个多元分层教学模式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传统的体育考核中通常使用一个评价标准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统一评价,虽然也会考虑到学习态度等因素,但总体而言平时成绩在体育课成绩中的占比较小,而且主要从考勤出发,因此建立弹性制的多元分层考核评价系统对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肯定学生的学习收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不同层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综合评价中应该体现学生的个体努力程度,过程性评价与终考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但值得注意的是,体现学生的个体成长状况,并不是放松考核评价条件,相反应该用强有力的“硬性”制度来确保评价系统的运行.体育活动在提高学生体能的同时也是对其意志品质的考验,如果只是单纯的依靠学生的自觉性与兴趣来保证活动的持续性,那么对于一些惰性比较强的学生而言,肯定会缺乏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因此利用严格的考核评价系统可以促进这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参与度[6].制度是管理的先决条件,首先在体育课的考核系统中,为了避免出现人情分、同情分等现象,应该采用分班授课、集体考试的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处于公平公正的评价系统中;其次对于一些打分项目而言,授课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存在一些固化的认识,那么“考教分离”的考试形式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与能力;再次,“一票否决”制的准字考试模式更适宜于素质考试,评价制度与学习内容相结合的半强迫式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有着积极意义.多元分层教学模式的层级并不是固化的、一定的,而是应该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而流动的、互通的.正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发现一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通过学习正确的体育锻炼知识并进行适当的锻炼,就可以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而原先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缺乏适当的锻炼则会出现身体素质急速下降的现象,因此,对于多元分层教学而言,层级之间的流动与互通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给学生积极的引导与暗示,充分激发学生自我提高与改变的意识,真正融入到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完成体育课教学的终极目标.

4结语

高校作为学生踏入社会生活之前的最终阶段,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态度和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想要全民健身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阶段的干预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在明确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这一前提下,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构建针对不同身体素质学生的多元分层体育课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并具有利用此项体育技能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知识和能力.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配合,由制度来管理,由教师来执行,由学校进行工作的保障,才能保证新的改革过后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产生有效的影响.

作者:李金锁 王谊欣 单位:晋中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DB/OL].www.jstu.edu.cn/s/3/t/51/88/8e/info34958.htm,2014-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DB/OL].www.moe.gov.cn/s78/A17/twysleft/moe938/moe792/s3273/201407/t20140708171692.html.2014-07.

[3]李金龙,王晓刚.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528-1530.

[4]顾先宇,赵贡美.大学公共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9-19.

[5]杨小明,邵斌.大学“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以上海大学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64-68.

[6]刘波,刘静民.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体育改革与创新研究———以清华大学长跑制度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2016,3(1):51-55.

第七篇:公共体育选项课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研法、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对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全面了解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开展现状,为济宁学院公共体育课良好发展和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现状;分析

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学实施以来,以“健康第一”为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以“121”为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逐渐完善学校选课平台的“三自主”教学方式,学生的身体素质达标率逐年提升。但是,在公共体育选项课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师资、场馆缺乏无法满足项目的开设等。因此,该文通过对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现行的课程设置及体育资源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以提高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全面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为济宁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该文以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研法、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现行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体育资源以及教学评价进行调查分析。

2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现状分析

2.1济宁学院公共体育教学目标分析

据调查,济宁学院随着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对公共体育课程目标和设置结构做了相应调整,确立了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围绕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树立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5大基本发展目标。

2.2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课程结构分析

该文将课程结构分为课程类型、教学组织形式和课时安排3个部分。《纲要》规定大学生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程,其中对课程结构做了明确要求:“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按照《纲要》要求把高校体育课程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3种:课堂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及校内外综合性课程。2.2.1课程类型分析济宁学院的体育课堂教学主要包括:针对一、二年级开设的选项课;针对三年级开设的《体育欣赏》理论选修课,以及针对伤、病、残、体弱、特殊体型的学生开设的保健课。调查发现,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通过网络系统选项,自主选择教师,实现了“二自主”教学。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受室内场馆和师资的限制,部分项目无法开展,多数项目只能限制一定的人数选课,没有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因缺乏一些项目的教师而不能开设的运动项目,如轮滑课、体育舞蹈课等项目无法开展实施。济宁学院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提出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引导广大学生开展了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进操场的“三走”活动。济宁学院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主要有:体育运动训练与竞赛、冬季阳光环校跑、学校运动会、院系运动会及学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校内外综合性课程与课堂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不一样,主要呈现形式为俱乐部教学课、协会制教学课、媒体教学课等,这种课程在管理上是开放的,但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是综合的,据调查,这种课程在济宁学院尚未开展。2.2.2教学组织形式及课时安排分析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按开设项目分班教学,每一选项课每班人数设定为50人,但《纲要》强调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济宁学院是在严重超标的情况下进行大学体育教学,较大的班额肯定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更无法实现。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在大学一、二年级每周开设的体育课时数为2学时,共计144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8学时,基本达到了新《纲要》的要求。

2.3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课程内容分析

2.3.1技术课现状分析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目前开设的运动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定向越野、武术、养生、健美操、啦啦操12个项目。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篮球、足球2个项目选课最多,武术、健美操、乒乓球课次之,排球、田径2个项目因缺乏一定的趣味性,选课的学生最少,羽毛球和网球项目对场地及师资的要求比较高,也正是受到场地设施和师资方面的限制,这2个体育项目在济宁学院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瑜伽、体育舞蹈、游泳、轮滑等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由于场地不足以及师资力量欠缺无法开设。由此可见,济宁学院公共体育技术课内容缺乏自身特色,缺少趣味性和科学性,最终会造成学生们想学、想选,但因找不到自己喜爱和促使自己长期坚持锻炼下去的运动项目,从而影响了“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2.3.2理论课现状分析根据调查发现,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理论课教学内容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具体开展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教室安排较难,出现了重视专项理论教学,而对健康理论知识教育的重视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阻碍了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

2.4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体育资源分析

2.4.1师资队伍分析调查发现,济宁学院从事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教师35人,其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学校学生数约16000人,师生比1∶457,和国家规定的1∶300、全国平均水平1∶316相比,济宁学院体育教师数量远远不足,况且一半以上的教师还担任着体育教育专业。若按照新《纲要》要求的每班班额30人左右,济宁学院每位体育老师每周要上20多节课,可见,体育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工作量,导致教师没有充沛的时间学习新的知识,无法去学习和思考新的组织方式与教学手段等,从而无法达到好的教学效果。2.4.2场地设施分析通过调查发现,济宁学院在体育教学方面,其体育场地、器材呈现明显的不足状况,尤其是缺少室内场馆,乒乓球、羽毛球等一些受天气影响比较严重的运动项目在室外无法开展。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增多,室内体育场馆更加重要。只有硬件设施满足体育课的需求时,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才有物质基础。

2.5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学评价分析

当前,济宁学院按照新《纲要》的要求,对公共体育课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做了相应调整,课程评价类型主要采用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自2014年以来,学校实施教考分离考试方式,基本采用综合评定为主,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素质达标、技能评定和学习态度3个方面。

3结语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济宁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体育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机构相对合理;网上选课系统相对完善;选项课项目不够多,尚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不均衡;室内场馆、场地器材等体育设施不足;教学评价体系基本合理。

作者:翟兆峰 单位:济宁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姚磊.安徽省本科院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3]战新军.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9.

[4]雷红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9):39.

[5]陈玲敏.广州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的调查研究[D].广州大学,2012.

[6]罗爱刚.对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的再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8):150-151.

第八篇: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同提升的大背景下,积极结合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的区域特点及其均等化发展的现状调研,努力探究制约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并认真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控经验及运行模式,进而研究得出分层次、逐级实现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实施对策及合理化建议,希望为推动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及实现京津冀区域整体均衡发展提供相关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京津冀;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既是社会公共服务有效实施的重要体现,也是全民健身计划推广普及的基本保障;既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河北省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的有效实施,以及北京、张家口联合承办2022冬奥会的历史新机遇,体育热潮和奥运效应将进一步辐射燕赵大地。作为体育工作者应立足本职、勇于创新,紧抓历史新机遇,结合河北省省情,借势借力,努力探究实现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有效路径及发展对策,为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体制改革等提供合理化建议,以促进河北省自身及整个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

一、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理论及国内外先进经验探析

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服务的下位概念,它是指以政府为供给服务主体,为满足公民的体育服务需求,提高公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提供的一系列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总称[1]。而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则是公共体育服务的衍生概念,是指以政府为主体,多方参与、公平公正,合理配置社会体育公共资源,根据社会成员的实际需求,在不同阶段提供大致相同的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1]。结合相关理论笔者分析认为,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并不是绝对相等或平均化,其实现过程是由初级均等化逐步过渡到高级均等化的动态平衡过程。关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国内外先进经验及模式的相关研究。国外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参照,首先他们都非常重视制定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法律体系,使其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多数国家均采用市场与国家相结合的供给模式[2]。其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主要是以社区体育中心为基本载体,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经济情况提供不同拨款,重点扶持落后地区,并提供专项资金和建立相关基金。国内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方面起步较早且发展较好的是江苏省,2013年底在全国率先建成功能健全、统筹城乡和普惠全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3],到目前为止效果明显、成果显著。2015年“陕西省全民健身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实现了陕西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科学化与智能化[3]。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先进实践经验与模式。

二、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此研究通过对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的调研,并主要从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领域所涵盖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服务、资金财政服务、组织指导服务、政策法规服务和信息媒体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进而努力探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制约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一)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服务根据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4],河北省体育场地呈现出类型不断增加、数量不断提升和百姓场地身边化的特点。目前全省累计建成各类体育场地6.48万个,体育场地面积达10265.6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1.4平方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省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为8.83个,也低于12.45个的全国平均水平。采用横向对比,河北省城市居民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99平方米,农村人口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0.84平方米。通过对比发现,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是农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2倍多,从而显示河北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不足,农村与城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服务存在较大差异。再从河北省体育场地设施分布情况来看,教育系统所占体育场地数量比例较大,占到全省总数的70%左右,而广场、公园和居民小区等公共场所的体育运动场地相对较少,但它们却承载着大量的群众体育运动,在合理开发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校园体育场地的开放力度,从而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二)公共体育资金财政服务河北省2015年的体育财政预算为77270.01万元,其中发展竞技体育为9524.00万元,而用于发展群众体育的财政预算为5064.00万元[5]。从中可以发现,不管是对于体育财政总预算所占比例,还是相比于竞技体育,作为群众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投入明显不足,为了推进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快速健康发展,需继续加大资金财政投入。而且相比于城市的财政投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投入需进一步提升,以满足河北省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需要。(三)公共体育组织指导服务根据《河北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报告显示[5],截止到2015年河北省全民健身体育组织逐步健全,省级体育协会43个,市级体育协会350个,县级体育总会171个。全民健身指导网络逐步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人数已经达到4万多人。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各级体育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并不明显,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与质量有待提高,全省每千人拥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1人,且低于中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的每千人要配备2-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6],因此难以满足广大民众的科学体育健身需要。从河北省体育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来看,由于经济和政策等原因,他们在城市较为集中,而农村还存在较大的缺口,进而影响了河北省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发展。(四)公共体育政策法规服务近年来河北省体育政策、法规建设日益完善,在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同时,《河北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河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的地方性政策法规相继出台,为河北省的体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法规保障,具有指导性意义。但进一步调查发现,河北省有关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方面的指导及政策法规则相对较少,将限制其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步伐,且相关地方性标准、操作模式及实施细则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五)公共体育信息媒体服务在相关硬件建设的同时,河北省加大了对于公共体育信息媒体的建设与拓展,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大量便捷且高效的公共体育服务信息,但其辐射范围、媒介形式、服务质量及智能便捷方面有待提高。同时河北省民众尤其是农村居民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理论与实践差距,体育观念及思想陈旧,缺乏体育健身知识,且对于现代网络媒体的体育服务信息了解及掌握的较少,日常体育运动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促进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对策措施及建议

促进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应在其供给方式、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等方面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多样化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服务重点要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努力使每位公民的体育权益得到维护与保障。并且要根据区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及自然环境等条件,合理配置,均衡发展,突出地方特色,有计划、分层次地逐级发展。积极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区域良性互动、资源共建共享的战略发展条件,努力探究并得出促进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合理且可操作的对策建议。(一)加强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随着河北省社会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与发展,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切实要求,应突出各级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并通过绩效评估和监督机制的改革,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服务理念,建立完善的服务组织机构及决策机制,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能力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与幸福指数。(二)建立统筹城乡的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制度由于河北省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且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规模大、种类多,要逐步逐级实现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在城乡及区域间的均等化,首先就要改善政府单一的供给模式,借助京、津大都市的辐射及带动作用,努力结合该省的地域及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推动体育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鼓励社会各界、企业团体和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到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当中,形成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制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力度及供给能力,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灵活性、实效性和均衡性。(三)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管控制度根据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现状,首先应进一步加大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建立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相适应的财政分配机制,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将其作为河北省城乡、区域间财政供给平衡的重要手段。发挥城乡间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协同发展,努力缩小河北省城际及城乡间的公共体育服务差距,保障区域间城乡居民享有相对均等的体育资源与服务,从而推进该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四)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的政策法规制度河北省在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下,依据该省经济、体育及社会服务的实际情况,努力结合地域间的文化和民俗特点,制定适合该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区域标准及实施细则,创设良好的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法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原则,保障城乡居民的体育权利,分阶段和分层次地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进而促进河北省群众体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五)加强公共体育服务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为了有效实施开展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应在加大建设各级体育组织的同时,逐步形成省、市、县及乡镇体育组织的网络化,加强交流合作,创新体育组织的活动方式及服务模式。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大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及服务水平,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及财政支持,引导他们服务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和城乡,做到合理配置和均衡发展。(六)加强体育服务信息化建设,创建网络智能化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平台随着河北省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推广,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加大了对公共体育服务信息资讯的宣传力度,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体育权益与体育参与意识逐步提高。相比于城镇居民,农村人口对体育的认识相对薄弱和落后,希望通过城乡网络智能化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传递更多的体育服务信息、政策法规及健身科普知识,进而改变广大城乡居民的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理念,培养和增强他们的体育参与意识,从而有效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七)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估与监督制度为了确保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稳步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需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绩效考核、评估及监督制度,主要包括对各级组织管理部门服务质量的绩效考核;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为主要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人民群众参与及反馈机制。建立公共体育服务效率的科学评价系统,健全公共体育服务的监控制度,以及逐级实施的效果评估,发挥人民群众及各类体育组织的监督作用,形成科学、规范、公平和公正的监督评价与审计机制,巩固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各项工作成果。

综上所述,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任务就是统筹城乡且兼顾公平,逐步实现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一体化,互惠互利,稳步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是一项长期有效的惠民工程,更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分配和统筹发展,创新公共体育服务体制与机制,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的法律法规及评估监督制度,逐级实现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有效指导下,找准京津冀在相关领域对接的突破口,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及幸福指数,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

作者:马昆 赵凤萍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参考文献:

[1]肖林鹏.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8,(2):23-25.

[2]刘玉.发达国家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5):19-21.

[3]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http:∥www.sport.gov.cn/n4/n210/index.Html,2016-05-05/2016-05-25.

[4]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OL].http:∥www.sport.gov.cn/n4/n210/n218/c328625/content.Html,2014-12-26/2016-05-25.

[5]河北省体育局办公室.河北省体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EB/OL].http:∥www.hebsport.gov.cn/index.Html,2016-07-29/2016-07-30.

[6]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十五年[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297454/2662610.html,2012-01-18/2016-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