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路径

时间:2022-08-04 09:21:29

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路径

摘要: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工作带来了新挑战,面对以95后为主力军的大学生,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鲜明的新特点。因此,高校辅导员应提升网络媒介技能,掌握正确的网络舆情引导方式,不断提高对网络规律的把握能力和对网络舆情的导控能力,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关键词:融媒体;网络舆情特点;辅导员;引导能力

新形势下,自媒体、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融媒体时代全面到来。然而以融媒体为主流的互联网环境复杂,潜藏着价值观念淡化、理想信念缺失、行为习惯扭曲、情感表达偏激等不良内容,一些思想不够坚定的大学生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应肩负起正向引导工作,有效地将大学生网络使用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因势利导、应势而动、顺势而谋。

一、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大学生在网络社交空间围绕校内外与学生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或者涉及学生所关心的热点事件、关注的焦点问题所形成的各种表达倾向性思想、意见、情绪、态度和行为的综合表现。当代大学生热衷于在微信、微博、知乎、抖音等网络平台发表评论和表达观点,善于从自己的视角审视事件,从而营造出特定的舆论氛围。当前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已呈现出鲜明的新特征。

(一)多元交互,网络舆情传播形成更为迅捷

融媒体时代的传播路径突破了以往媒体空间和时间的界限,开放的空间、立体的时间特性为网络舆论传播的自发性和交互性提供几乎畅通无阻的环境和渠道[1]。在人人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的物质条件下,大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域都可以进行任何形态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大学生利用大众化应用软件功能,通过相互添加、相互关注、相互点赞、相互评论等频繁地进行网络交互,使得信息得以通过各种渠道迅速传播出去。尤其是在大学生密集的高校,大学生同时扮演着“信息接收人”“信息加工人”“信息制造人”“信息发言人”的角色,这使得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更为迅速。

(二)裂变传播,网络舆情涉及内容更为广泛

网络舆情的裂变传播主要指单一信息通过话题延伸成其他信息片段[2]。由于融媒体的非线性传播,网络内容通过网络媒介的片段取义与实时扩散,使单一事件突变成呈几何式增长的若干子事件。大学生在关心关注网络内容尤其是与校园或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时,便很快抱团成群体关系,在属于自己的社交范围分享、传播。另外,一些网络信息一旦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预期,加之从众心理,就可能成为校园传播的热点和焦点。因此,从内容上来看,除了敏感性热点问题会形成网络舆情,有时候简单的内容经过不断的发酵和信息的再加工也会形成网络舆情。

(三)即时扩散,网络舆情的管控更为复杂

纵观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网络舆情管控复杂多变的原因有三:一是网络舆情数量爆发式增长且同时存在于各个软件平台,导致了网络舆情内容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而大学生往往比辅导员更早、更快地参与网络舆情事件,辅导员在引导舆情的过程中往往处于滞后被动的状态。二是网络舆情主题增加。随着网络舆情的即时扩散,大学生关注的内容由单个校园问题逐渐向多个舆情主题延伸拓展。其中诸多内容呈现出非直接联系性,即内容与原网络舆情事件并无关系或关联不大。三是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多夹杂着校园共性元素或大学生主观个人情绪。这些新变化使得辅导员对网络舆情的管控更为复杂和艰难,如果引导和控制不当,有可能迅速产生舆情风暴。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活动特征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大多喜欢“潜伏”在网络上,选择在网络上发表对自身利益的诉求。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分享留言、微博头条的转发评论、B站的弹幕互动,乃至热点事件的围观吐槽,人们极易在一个热点网络内容中找到共同话题。加之大学生突出的个性、强烈的表达意识、懵懂的政治意识等与融媒体相碰撞,往往形成强大的信息渗透和强势的舆情中心。舆论场也是情绪场,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大学生身心尚不成熟,热情且冲动,对于自身情绪、态度、意见与他人之间的冲突多表现为个性化的表达和明显的冲动处理。面对谣言时,易群体盲信和形成“破窗效应”;面对同一话题时,有着不同家庭背景和社会经历的大学生间的舆论表达可能也相差甚远。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工作路径

融媒体时代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已成为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高校辅导员应主动做一个现代“网民”,自觉参与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工作。

(一)加强网络舆情参与主动性,提升与时俱进的网络媒介技能

辅导员作为高校的重要管理者和实施者,要提升“知网、懂网、用网、管网”能力,紧跟网络时代潮流,筑牢网络舆论阵地。要学会掌握运用多种新媒体和自媒体,先声夺人,敢于亮剑,把诱导性的错误倾向扼杀在摇篮里。要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舆情特征,采用丰富的应对手段和方法,科学批驳,以理服人,主动牵引舆情走势,及时纠正错误的思想和模糊的认知,做到审时度势。可以利用“共情”与学生“抱团”,把传统的、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转化为现代的、积极的、互动的引导,从而有效处置舆情。同时,辅导员要注意把握引导的方法、管控的分寸,坚持原则,当机立断,有的放矢,该删除的删除、该澄清的澄清、该反击的反击,切实创建风清气正的网络舆情氛围。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

要做好网络舆情的教育引导,以做好大学生思想源头的教育工作为主要思路。加强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网络信息“明辨”思维意识。不从众、不跟风、不盲目,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从意识层面上自觉杜绝制造和传播不良舆情信息。此外,还要利用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等契机,积极策划开展网络思政教育,从而有效地深入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络道德观教育和网络法治观教育,并实现认同内化、自觉实践的教育目标。辅导员要有意识地培育一批既能熟练使用网络技术,掌握网络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强,又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理想信念的学生骨干作为意见领袖,组建一支主管舆情搜集、评论引导、信息的学生网络舆情队伍并作为辅导员的“左膀右臂”,以朋辈的身份进行适当引导,防止矛盾的发生和问题的堆积延误。

(三)合力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平台,确保高校网络安全稳定

传统媒体“堵”和“封”的说服教育方式在融媒体时代显然走不通。因此,堵不如疏,封不如导,要开通更多正常渠道,使得学生的利益诉求和情感需求能够得到反馈和宣泄。利用当下主流媒体平台,建立权威的官方微博、官方抖音,吸引学生第一时间主动关注,传达解读相关部门政策,及时与学生相关的各种热点、焦点新闻,抢占舆论宣传的主动权,把握网络空间话语权,打造学生找得到、靠得住、离不开的网络媒体。同时值得防范的是,通过这些正向渠道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和信息,辅导员要及时回应和有效处理,如此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支持,增强组织的公信力,避免或降低演化成舆情危机事件的可能性。

(四)完善优化高校网络舆情制度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处理

从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分析,有着显著的“刺激—反应”机制,从事件到网络媒介传播再到引起网络舆论热议和舆情爆发,通常都需要一段时间。辅导员要把握这一黄金时间,捕捉潜在性、倾向性、群体性的舆论苗头。依托学校制度改革加快制订高校网络舆情日常监测机制,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对大学生经常浏览的网站和常用的社交软件进行全天候、不定时的持续监测。联动学校部门建立预警研判机制,互通互联,构建高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特别是在高校重大政策前,充分预判学生可能出现的动机行为和舆情风险,在网络舆情的苗头阶段就有效预警,达到预先防范校园突发事件发生的目的。融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要顺应网络舆情工作的新形势、新思想、新要求,切实提高网络舆论引导水平,增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营造健康、清朗、干净的网络空间,维护高校和谐稳定。

作者:冯彦妮 屈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