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时间:2022-09-17 10:51:20

谈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

1.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得到重视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大部分高校纷纷转变教学模式,将鼓励创新、科学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结合国内高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定位,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不少学校都在教学体制和培养方式上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在“量身定制”创新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不断地融入到传统的专业教学领域,为更多的具有科技创新潜力的学生提供了人性化的个人发展通道,较好地实现了传统学位教育与新型创新培养之间的有机结合。

2.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得到改善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投入在客观上大大改善了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环境。众多高校积极争取,将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放到一个有机的系统中,大力推动,齐头并进。部分高校将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将毕业设计和发明创造相结合,鼓励学生较早地参加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去,为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部分高校通过保送研究生、硕博连读、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等优厚的条件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兴趣的同时也为学校选育了又培养潜力的科研人才。与此同时,许多高校注重产学研一体,注重和外部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也加强了科技人才培养的合作。与社会更加紧密的联系,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脱颖而出,其中不乏成功将参赛作品转化为市场产品的项目,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大学生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3.大学生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稳步推进,已基本形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体系。首先是大力加强了重点学科的建设,并以教学带动科研,加强了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其次是加大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的力度,通过高水平创新型师资的教学经验和培养示范,突出创新人才及教育队伍的建设;第三,围绕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推进高校的体制创新。尽管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内高校均已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型教育教学,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已初步形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充分发挥了示范效应,基本形成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格局。

二、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

1.固有教育体制的制约

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在过去三十年的改革进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然而在核心的高考制度和学位制度方面,还缺乏更大的突破。以传统科目成绩为主要导向的高考制度限制了大部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进入大学学习后也难以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创新思维难以形成。另一方面,现行的高校学位授予制度也仅对大学生的专业学科学习成绩进行了要求,并未考核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致使大学生在疲于应付繁重的专业课程学习的情况下,无暇锻炼自身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2.创新师资队伍的不足

目前国内高校对高水平师资的引进和评价标准大都停留在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上,而对教师育人观念、育人本领缺乏有效的考核办法。从而致使大部分教师始终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和科研的助手,并未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必要的机会进行创新尝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改革创新的力度不足,旧有知识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蓬勃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以教师、教室、教材和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还仍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占统治的地位,以致现代信息和传播的技术不能较好地得到运用,无法充分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能较好地结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增强研讨科技的兴趣和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失去了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外部环境,只能被动地吸取知识。虽然近年来国家通过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引导高校引进了大量海外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但是由于师生之间缺乏良性的交流和互动的通道,或者新进的高水平师资缺乏国内教育经验,使得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创新活动形式的单一

实践性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其对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转化运用能力等创新素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高校现有的创新活动形式大多形式单一,如“挑战者杯”之类的创新竞赛,和“提前进入实验室”之类的科研能力培养,并未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特性,未能将学生拥有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充分考虑,尚不能“量身定制”地为学生打造具有针对性的,与其职业生涯发展通道相一致的创新培养方案。

三、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对策

1.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要彻底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问题,关键在于要推动切实可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应该建立和完善高校自身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在办学体制方面,需要在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引进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重视结合本土特色,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实践道路。与此同时,要坚持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及手段,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的体系,即:培养目标与内容体系、途径与方法体系、管理与评价体系及其具体实施方案。

2.重视师资引进和队伍建设

目前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引进工作,高校应该借此有利条件,结合实际需要和学校自身优势,选聘适合的人员作为创新师资。注意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定位、学生特点等于新进教师交流沟通,鼓励新进教师突破传统,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注入到传统的教育文化中,按照“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个性化”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科学分析能力、设计制造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等并制定培养方案实施的主要措施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特色。

3.优化教学内容和培养形式

新时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树立问题意识,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关系。肯定并正视传统教学内容的不足,着手改善,不断优化。包括从教材建设和课程配置两个方面优化创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开放性地选择教学场地和教材,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用实践检验真理,充分发掘每位学生的创新素质能力,结合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制定人性化、个性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作者:周贵川工作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