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研究

时间:2022-05-14 10:09:51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研究

一、我国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面临的形势

在现阶段,计算机的使用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许多学生在进行系统学习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一些计算机方面的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和动手操作能力;但与之相反,也有一部分学生,在此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其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一无所知。当然,那些在学习之前很长时间接触并使用过计算机的学生也仅仅是掌握一些简单的基础技能,如使用QQ或微信等软件,其专业素质方面还远没有达到大学计算机课程所要求的程度。由于,全国不同地区进行的计算机教育的程度不同,导致学生在刚进入大学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同一届新生的计算机掌握水平有很大的差异。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仅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并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能够合理利用计算机服务自己、服务社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扎实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提高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符合市场的需求,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宗旨。

二、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起,我国许多高校就相继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了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课程,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各大高校逐渐完善了其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但在计算机发展日益完善的今天,许多基本技能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普及和应用,这在无形中拉大了掌握部分操作技能的学生和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之间的差距。随着社会与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员能力要求的提高,现有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育框架中逐渐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不足。(一)理论与实际不符。理论和实践是计算机课程相辅相成的两大部分,理论是基础,实践是将理论学以致用落实到具体操作过程中。但在当前的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下,教师课堂的讲授与学生课下的思考发生了脱节,许多学生可以跟随老师的指导进行操作,但自己独立探索时就毫无头绪,不能够真正掌握和理解学习的内容,只是单纯地以完成作业为最终目标,将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出现了断层。(二)不能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教学方法。受地域的限制,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方面学习的进度各不相同,再加上老师不能及时跟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很容易造成学生严重两极分化的现象。导致基础较好的学生不能更进一步地学习,反复练习原本就会的内容对其计算机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太多帮助。而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适应当前的学习进度,不能及时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很容易对这门课程丧失兴趣,可见教师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

三、计算机教学的特点

(一)实践性。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涵盖了许多晦涩深奥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术语,尽管如此对于许多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学生而言,计算机仍是一种能为其所学专业带来极大便利的常用型科技工具,其相关技术能够辅助本专业的项目任务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大大缩减工作时间和工作成本。所以从这类使用者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的基础操作仍具有可学性和操作性,并且学生要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相关技能,必须要尽可能多的在具体案例中实践。因此,在对这类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授课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大上机训练力度。(二)特殊性。计算机教学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是指这类学科本身的特性,另一方面指的是其教学对象的特殊,这两方面各有其特点。首先是计算机自身的特点。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知识构架不断丰富、操作技能不断提升、相关技术的应用程度和涉及范围发生了质的飞跃。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稳步上升,计算机行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计算机的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潮流中,仅凭借校内的学习来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能力的专业型人才显然是不够的,那么应该如何强化学生学习、使用、改造计算机的能力呢?这是该学科教育工作者需要继续深入探索的课题。其次指的是受教育者的特殊性。在高校传统的授课方式中,大多学生往往把自己单纯定义为知识受众,一味地接收授课者传达的课堂信息,不能积极地自行思考、消化,很难就相关知识与老师发生课堂互动,这种“沉默式”的学习方式通常有碍于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授课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学习的兴趣。

四、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措施

以上的问题给现在许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带来了许多无形的障碍,导致其真实的课堂效率较低、学生接受程度较差。当前,在世界计算机潮流发展的大环境中,我国的众多教育机构常会定期地联合组织专业人士或教学人员开展相关的计算机专业研讨会,通过分析其基础教育层面的问题,彼此交流借鉴,探讨当前发展状况下非专业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改进措施,在这种趋势下,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系的推行刻不容缓。(一)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高校在推行新式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需要摒弃其传统的应试教育型的陈旧教育思想,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的构建时,应依据各个学科自身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授内容,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切实掌握对自身专业有用的计算机技能,进而促成计算机专业与其他学科的顺利对接,以推动计算机学科在其他领域的发展。此外,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务机构也需要负责督促相关学科老师构建科学完善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即整套课程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导向性,各章节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递进性。现阶段全国各高校要想确保非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教育顺利开展和持续优化,就需要区别专业型课程单独制定教学方案,从具体的学科特点出发进行人才培养,从而更加合理的安排课程、指导训练。(二)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在校学生而言,该学科相关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掌握顺应时展趋势的智能化现代工具,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本专业和日后的学习生活,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在针对这类学生进行授课时需要加强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教师在规划课程时,应注重强化学生的上机训练,辅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丰富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运用能力,熟练掌握相关地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专业,有目的性的进行课外拓展训练。(三)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是推进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基础,高校除了要改革课程体系外,还需要注重教师团队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壮大校内的学术研究力量,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进而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计算机学习氛围。

五、结束语

现如今,许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应该随着当前数字信息化的大趋势及时更新,以寻求更适合计算机专业或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发展的方式。当然,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如何恰当地对当前计算机教育形式进行改革,确保其成果面向全体学生,是当前计算机教育者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玲.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8):25-28.

[2]晏莉娟.面向创新创业的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103-104.

[3]李英杰.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0):54-55.

作者:刘锦绣 单位:山东现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