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时间:2022-11-21 03:13:12

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摘要:我国地方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对人才市场需求研究不够、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人才综合素质需不断提升和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我国地方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应以人才市场调研为依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做好“三个结合”,搭建校政双赢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着力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充分重视教学改革,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地方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市场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平台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新经济形式的出现,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一定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的要求。当前,地方高校需从自身实际出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探讨了地方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而在充分调研当前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路径。

一、地方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对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研究不够

构建面向人才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地方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人才市场的需求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发生改变。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具体要求,是地方高校为行业、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提,是地方高校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目前在经济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地方高校对当地行业、企业需求的研究不够,不能更好地把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到人才需求上来。

(二)地方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清晰度不够

不同地方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大都在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所规定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对培养目标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与重点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基本雷同,未能体现地方高校的特色。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统计行业对经济统计专业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培养目标定位需与时俱进,以更加明确和清晰。

(三)地方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需不断提升

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培养具有较扎实理论基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目前,统计信息的采集与处理、经济统计调查项目的设计、统计数据的分析与加工等方面在不断地进行着技术改革和创新,加之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在科研领域、企业、政府机关、金融和其他商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需求和就业前景,但是地方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需不断提高,才能适应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四)地方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地方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以课堂教学为主,“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依然存在。实践教学体系以课程中的实验为主体,存在形式单一、安排随意、管理松懈等问题,使得大部分学生对经济数据的处理、分析和解释不够全面和深入,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有限。同时,由于条件、环境、经费等的限制,专业实习方面未能充分利用好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的机会,专业实习流于形式,不能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二、用人单位对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的要求调研

为了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对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改革,本研究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等形式,调研政府统计部门、政府非统计部门、事业单位、其他工商企业对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的要求。

(一)用人单位对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

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能力的素质包括实践动手能力、统计软件应用能力、统计调查能力、统计数据分析能力、统计科研能力、统计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听说写能力。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统计数据分析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28.95%的用人单位认为,统计数据的分析能力是最重要的,26.32%的用人单位将实践动手能力排在了第一位。此外,28.95%的用人单位将统计写作能力排在了第二位,同时实践动手能力、统计调查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重的。

(二)用人单位对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思想品德素质的要求

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的思想品德素质包括团结互助、主动合作,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爱岗敬业、脚踏实地,谦虚友善、待人真诚。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很重视。其中,45.39%的用人单位将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思想素质排在第一位,27.63%的用人单位认为团结互助、主动合作也很重要,43.42%的用人单位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排在第二位。

(三)用人单位对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个人素质的要求

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的个人素质包括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对各因素的看重程度,例如:担任过学生干部、具有个人特长(体育、文艺等)、参加过学术竞赛、参加过社会实践、个人形象气质较好、学生党员、其他等。调查得出,用人单位对学生个人素质要求着重在于参加过社会实践。其中,49.34%的用人单位将参加过社会实践排在第一位,21.05%的用人单位将参加过学术竞赛排在第二位,17.76%的用人单位将担任过学生干部排在第三位。

(四)用人单位对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素质的要求

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素质包括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把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作为创新能力素养方面的首要要求的占比分别为38.82%、18.42%、17.11%。这表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

三、地方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本研究依据地方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结果,确立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经济统计学专业建设的三大原则,即优势最大化原则———继续保持和最大限度发挥学校与政府统计部门培养统计人才的优势;办学差异化原则———体现学校经济统计学专业侧重于统计方法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注重统计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学校经济统计学专业在强手如林的大学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就业多渠道原则———在保持经济统计学毕业生在金融、各类企业就业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毕业生在政府统计机构就业的比例。本研究依据统计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对接自身教研优势,确立了“以需求为导向、行业为依托、素质教育为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素质应用型经济统计学人才培养体系,即“二方面、三立体、八途径”的综合素质养成体系.该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往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学校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坚持走面向行业、校政合作、对接市场、强化实践、优化素质之路,形成了经济统计学专业与统计行业之间相互开放、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共享共赢的格局,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地方高校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一)以人才市场调研为依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高校要制定既与统计行业和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又符合国家专业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用人单位对经济统计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学生对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提出的新要求(统计知识更加全面,强化知识的应用,重点介绍统计方法的运用、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统计报告的写作等内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全面做好“三个结合”,搭建校政双赢的实践教学平台

1.把统计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地方高校要充分调研统计系统的社会需求,结合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统计局和调查队,提出共赢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并加以实施。如目前国内对统计调查分析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因此,要在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其他方向增设相关课程。为更好地实施该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地方高校要与地方调查队探讨合作方案,制定校队双赢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经过校内的理论学习,进入调查队实习,由调查队的统计师担当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依托调查项目,带领学生完成从调查方案设计到调查报告撰写的完整统计工作过程,可以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各环节的基本要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2.把教学实践环节和统计机构对学生的考核环节有机结合

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在学到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统计机构的构建和工作流程,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定位,有效避免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双向选择上的盲目性。用人单位也可以在学生顶岗实习中了解、考核学生,将优秀者作为统计机构的人才储备,毕业后再聘其为员工。

3.把高校优势和统计行业优势有机结合,实现校政双赢

高校借助统计机构将自身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水平对外进行展示,将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应用;而统计机构则利用高校这个平台,强化自身的统计调查、数据开发以及数据应用能力,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同时,聘请多名统计系统的领导、专家作为客座教授或实习指导教师,不定期来校讲学或指导学生实践。同时,派出教师在统计系统担任专家、顾问或挂职锻炼。由此,人员交往、优势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着力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学校以精品课程、课程群、特色专业建设为载体,以激励机制和经费支持为保障,大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学校构建教学、科研和学生成长相结合的教学团队评价体系,促进教学团队健康发展;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开展青年教师“丰羽”“亮羽”活动,开展国际交流,强化青年教师的培养。

(四)充分重视教学改革,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效融合

依据用人单位对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已毕业学生对课程提出的新要求,经济统计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应适当降低理论深度,重点放在知识应用层面,着重介绍统计方法的运用、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实现学生统计知识更加全面、广博和实用。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发表教改论文,编写应用型教材,配套教学案例。同时,依托科教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共同完成应用型项目研究,并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实现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大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宏仁,陈鲲,孟鑫.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8):254-255.

〔2〕华欢欢,吴杨.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基于实践能力提升的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5,(4):111-114.

〔3〕汤岩,任永泰,傅丽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3,(16):96-97.

〔4〕向书坚,平卫英.30年来我国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统计研究,2010,(1):74-78.

〔5〕曾五一,肖红叶,庞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3-6.

作者:范乔希 朱胜 蒋志华 刘锦扬 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