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教师育人能力建设研究

时间:2022-03-17 11:27:16

高校专业教师育人能力建设研究

摘要:全面提升高校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有力抓手,是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坚实保障。作为高校专业教师育人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对学生的价值塑造是核心,知识传授是根基,能力培养是归宿。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专业教师的专业育人职责有待明确,育人意识有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有待夯实,思想政治素养有待提高;专业课程思政能力有待锤炼,育人方法有待改进。为确保实现专业课程的育人目标,全面提升专业教学育人效能,高校专业教师必须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内涵,明确育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个人思政素养和文化素养;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思政元素,丰富创新教学设计;关注时政热点,优选思政教育资源辅助专业教学;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建立师生全程、实时良性互动机制。

关键词:高校专业教师;育人能力;课程思政;价值引领

高校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高校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2019年3月,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广大教师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同时,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这不仅为思政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也对其他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基于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从提升高校专业教师育人能力的重要意义、构成高校专业教师育人能力的基本要素、高校专业教师育人能力的现状分析以及育人能力的提升路径四个维度,阐释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专业教师的育人之道,探讨新时代高校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提升高校专业教师育人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党的报告中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做出重要部署,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才能适应新时代、赢得新时代、领跑新时代。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3]因此,高等教育强国要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先行实现。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战略制高点,教师是制高点的制高点;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教师是根本的根本。[4]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高校立德树人实效,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全面提升所有学科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高校专业教师必须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全面提升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把专业育人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立德树人贯穿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新时代专业教育教学方法,基于专业特点不断提高育人本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二)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有力抓手。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回归教育教学本位,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6]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构建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的评估体系,通过强化立德树人基础、指标和制度建设,加强学校办学方向、育人过程、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审核,引导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五育并举”培养担当民族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7]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着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高校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是关键因素。高校专业教育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专业教育教学始终,引导学生树牢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学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深度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德育要素,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回归教育教学本位,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才能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只有不断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坚持把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才能有效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社会主义办学质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在专业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专业教师队伍。2014年教师节前夕,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8]2016年9月,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并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广大教师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9]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个统一”的时代要求: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0]新时代高校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建设“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统一”明确了新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努力方向,对高校专业教师队伍的育人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专业教师不仅是学生专业学习上的导师,还是学生思想品格的塑造者和精神成长的引领者。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很强的示范性,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状况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专业教师要把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充分践行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不断锤炼和锻造育人能力,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坚实保障。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要持续完善育人体系,健全育人机制。为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科学的导向、更为多样的资源、更加灵活的方式。[12]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不仅能有效解决学生发展的各类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也是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13]2018年1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这是我国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国标》以突出“学生中心”为第一原则,同时,突出“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目标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14]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新形势对高校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等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事业,从学生发展层面考虑,当今社会需要全方位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专业课程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更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养。高校学生正处在思维能力的潮涨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容易吸收新鲜思想,但同时判断力和辨别力不足,教师的价值导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自我构建。高校专业教师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在专业教学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严格落实师德师风要求,将不断提升育人能力和立德树人成效作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和发展方向。

二、高校专业教师育人能力的基本要素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15]因此,对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正是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专业教师育人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见图1)(一)价值塑造是核心。价值塑造位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首,是构成专业教师育人能力的核心内容。进入国际化和全球化时代,在世界各国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交汇碰撞日趋激烈的当代社会,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新的复杂态势,作为高校专业教师,为使学生掌握广博丰富的知识,具备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必须高度重视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问题。因此,提升高校专业教师的价值塑造能力,是落实和践行育人初心的重要抓手,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的过程就是学生价值观养成的过程。[16]对于专业教师来说,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就是将价值塑造融入专业知识传授和综合能力训练,培养既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体现时代精神、顺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因此,价值塑造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任务的核心,是构成专业教师育人能力的第一要素。高校专业教师应始终坚守育人初心,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发挥价值塑造的引领作用,从专业知识和技术中挖掘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元素,把价值塑造贯穿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各领域,深刻把握“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7]的科学内涵,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二)知识传授是根基。高校教师育人能力的根基在于知识传授。对新时代高校专业教师来说,除了要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依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知识的融合和传授,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高校专业教师同时肩负着培养专业人才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重任。一支政治素养过硬、高素质、专业化和理论知识背景多样的专业教师队伍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专业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不够深入、对专业课程体系中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不够充分、无法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那么其专业教学很容易出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价值塑造割裂的情况。传授知识的过程即是育人的过程。高校专业教师不能满足于教材的知识范围和传统教学方式。新时代大学生追求思想独立,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强烈,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辨别力和判断力不足,善于利用网络也过分依赖网络,价值观趋于务实,有时呈现实用主义倾向。高校专业教师需要在充分把握当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正确认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不断丰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调整教学方案。既要贯彻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要把握当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诉求,兼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育引导学生成为同时具备扎实专业基础、正确思想观念和广博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三)能力培养是归宿。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专业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和归宿。高校专业教师要在专业教学中强化能力培养,用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客观面对问题,提高学生合理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以德施教、以德育人,以能力导向型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养成独立思考、勤于沟通、团结协作的习惯,培养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具体来讲,高校专业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对于大学生来说,自主学习至关重要,高校专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无论是学习专业知识还是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都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以及迅速、高效地获取有用知识和准确信息的途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是能够独立思考,教师本身要意识到创新突破和思维独立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把握自己的心智与情感,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和思辨意识的觉醒,敢于推陈出新,打破思维定势和所谓的标准答案,提出富有创造力和思辨性的观点、思想、方法。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在于积极主动的心态以及真诚友好的态度,教师要积极促进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与团体、群体内的其他成员沟通合作、和谐相处的能力。同时,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日趋重要,新时代的专业教师要根据专业定位以及国家发展战略,满足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高校专业教师育人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专业育人职责有待明确,育人意识有待增强。目前,高校协同育人体系构建还处在探索阶段,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专业课与思政课相分离的情况。部分专业教师尚未完全意识到德育工作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育人意识,对专业教学的育人职责定位模糊。在自身固有教育观念的束缚下,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视作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认为专业课教师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专业领域知识,而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党政干部、团干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不够重视,结果造成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割裂。而专业教学中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的缺失,不仅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也限制了专业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当今社会的利益多样化、价值多元化、教育国际化、观念开放化时刻冲击着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进入“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越来越容易,但随之而来的知识选择、价值判断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18]专业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头戏,大多数学生在专业课程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最多。如果专业教师的育人目标不明确,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很可能使学生误入一心成才、无法成人的歧途。如果专业教师不重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学生很可能在多元价值的冲击下迷失自我,无法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构建,更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二)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有待夯实,思想政治素养有待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专业教学的育人实效。一般来说,高校专业教师在求学期间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在岗前培训中培养了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然而,专业教师毕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熏陶,与思政课教师相比,专业教师的思政理论基础不够扎实,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思政理论知识的能力比较欠缺。加之很多专业教师忙于教学、科研,往往容易忽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直接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熟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到位,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得不到提高,难以在专业教学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部分专业课教师也试图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但由于思政教育理论基础薄弱,很难从传统专业知识结构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目前,高校跨学科专业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师与自然科学类专业教师之间的育人合力尚未充分形成。广大专业教师更需强化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注重与其他学科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的交流探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提升专业教学的育人实效。(三)专业课程思政能力有待锤炼,育人方法有待改进。目前全国各地高校的专业教学普遍还是依托教材展开,这意味着专业教材仍然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第一来源。众所周知,除了一些特定学科,传统的专业教材以介绍专业知识为主,缺乏鲜明的价值导向。如果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够、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很难精准定位、挖掘和提炼思政要素。况且,即便明确了育人要素,如果不能将其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知识体系,仍然无法发挥专业教学的隐性育人功能,最终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游离在专业教学之外,无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长久以来,很多专业教师习惯于课堂上的输出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偏向单向价值输出,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缺乏师生沟通,无法确保育人实效,难以实现育人目的。事实上,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内心所向才是专业育人的出发点,只有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服务于学生,真正了解学生的专业困惑、思想困惑、价值困惑和人生困惑,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导向性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切实提高专业教学的育人效能。

四、高校专业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理解课程思政内涵,明确专业育人任务。对于高校专业课教师来说,如何理解课程思政,是决定能否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专业教学,使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关键。因为,只有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及意义,才能明确专业课程体系的育人方向和育人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有专家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理念,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9]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的侧重点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在于挖掘和发挥专业课、通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功能,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问题,其涵义可以理解为“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20]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专业课程思政是“课程思政”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专业课教学除了应实现育才功能外,还要关注育人作用的发挥。所有的专业课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将自身内在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转化为“育人要素”,实现知识建构、能力培养和精神塑造、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21]由此可见,高校专业教师具有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才能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正确价值引领相结合,通过专业课教学,将思政教育之“盐”溶入专业教学之“汤”,发挥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大学阶段是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价值取向渐进发展的窗口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至稳固的关键时期。在高校专业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还要把握好专业课程体系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增强对学生的政治引领、道德引领和文化引领,全力培养专业水平高、政治素养高、思想觉悟高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师德师风修养。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其他专业课教师,都应具备过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师风修养。作为高校非思政课教师,更要着力抓好思想政治理论学习,除了积极参加集体学习,还要坚持自主学习。首先,要系统阅读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著作。同时,充分利用“学习强国”APP、求是网和学国公众号等网络资源辅助学习。通过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实现学思贯通、知行合一。只有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于心,转化为个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行动向导,才能外化于行,转化为明确的育人目标,产生强大的育人能力。只有坚定内心信仰,筑牢信念之基,才能在专业教学中不忘育人初心,站稳育人立场。除此之外,高校专业课教师要深入开展向黄大年、李保国、侯伯宇、石秋杰等先进人物学习活动,以当代高校教师先进典型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精神为引领,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党执政理念的坚定支持者,当好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是高校专业课教师提升育人能力的有效保障,也是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三)挖掘隐性思政元素,创新优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是思政元素的挖掘。高校学科、专业类别众多,要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全面解析专业知识结构,深入挖掘专业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精准定位专业课程的育人目标,并将价值引领润物无声地贯穿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师,可以在专业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在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讲解科学技术问题的同时,结合我国重大科技成就背后的故事,将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以身许国、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等融入其中,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奉献、严谨、求实的优良科学传统,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不断钻研进取、开拓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四)关注时事政治热点,吸纳思政教学资源。为提升专业课程育人水平,高校专业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科领域最新、最前沿的发展趋势,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时事政治热点。通过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新闻等渠道,了解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促进思政教育的与时俱进。其中,要重点关注、收集与专业课程内容密切相关,可以作为专业课程思政辅助教学材料的资源。比如,在社会学类、管理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和专业知识结构,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角度,将讲述中国抗疫故事、抗疫成就的相关视频、音频或图片等直观教学资源作为辅助思政教育材料纳入专业教学,以此加深学生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2]的认知和认同,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五)掌握学生思想动向,建立全程良性沟通。高校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开放,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较大,但这也意味着对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和自觉性要求较高。除了固定的辅导答疑时间,高校专业课任课教师在课堂以外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非常有限。因此,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学习效果,保证专业教学的育人实效,就必须建立起实时、有效的师生沟通机制。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全面普及的背景下,高校专业教师可以结合线下课堂面授和线上网络教学平台各种教学功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与学生的全程、实时、有效的互动交流。比如,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可以融入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点时,用启发式的师生问答代替教师的单向价值输出,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理解知识点背后隐含的思政元素。在每个思政教育指标点完成后,设置相关讨论话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交流讨论结果,确认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消化情况。最后,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总结强化思政元素内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课堂教学以外的独立学习时间,是决定学情差异的关键所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的育人能力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鉴于此,教师可以借助线上教学功能,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比如,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访谈、线上问卷以及线上交流会等,通过这些举措,一是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以便不断优化改善教学设计,二是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确认课程育人实效,三是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学习困扰和障碍,督促和激励学生完成课外学习任务,四是可以促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培养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作者:尤芳舟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