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方法创新

时间:2022-01-26 03:18: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方法创新

摘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基础上创新了解决思政课建设所存在问题和矛盾的方法论:一是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种属性在共同目标基础上的高度统一关系;二是以命运共同体视角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各种矛盾关系;三是以生命共同体的思维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各体系的有机统一;四是坚持整体性思维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各种力量。文章基于这一思想,论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方法创新。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方法论;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各种矛盾关系的复杂运转系统。从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经验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的各种矛盾关系处理方式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发展方向。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和新问题。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守正创新就必须要坚持新思维、新方法。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八个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八个统一”是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理念基础上的实践方法论创新。

一、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重属性在共同目标

基础上的高度统一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属性是复杂的,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单一性特征,它具有多重属性,诸如政治性、学理性、价值性、知识性等。多重性的属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存在多种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历史也是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关系的历史。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70年的建设历程中曾存在看待问题单一化、简单化的倾向,存在忽视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维性的问题。因在实践中过于强调某种属性而忽视了其他属性的重要性,例如,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都面临着突出政治性还是突出学理性的矛盾。20世纪五六十年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度强调其政治属性,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开展的系统理论教育进行教条主义批判。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完全区别于其他课程,俨然演变成党的宣传部门的直属宣讲课程,背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建设规律。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开始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性和知识性,逐渐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一般课程看待,遵循一般教学规律来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它在整个教育体系的定位和定性,以及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是多维的,因而,不能简单地用一般教育规律或思想教育规律去看待它。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所谓政治性、学理性、知识性、价值性等都是服从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某个属性和要求。“八个统一”精准地把握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学理性、知识性、价值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要强化各种属性,就要将各种属性高度统一起来,而不是将其对立起来。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捍卫和坚持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要求。不论是从最初的政治课还是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凸显了课程的政治性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意识形态系统教育的课程,必须要尊重意识形态教育规律,抓住意识形态内容的核心和精髓,坚持意识形态内容的可教育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由意识形态工作决定,教学的效果则是由教育方法和途径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高度政治性,因此要把握意识形态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及时回应意识形态的发展要求,不断将理论创新成果融入到课程中,不断分析和解答社会问题。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就是让受众接受、认同和信仰。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只是政策的宣导,还要对学生有吸引力,课程必须要有理论的说服力和内容的感染力、影响力。“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将政治性和学理性高度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能够回答现实问题,过于沉醉于理论知识体系学习,完全忽略现实问题会导致教条主义。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强调政治性,忽视理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则会导致形式主义。就知识性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一样首先要讲授系统知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具备其他任何教育活动所必备的基本要素和环节,面临着同样的教学矛盾,也遵循着一般教育规律,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何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理论知识,这是任何一门课程都面临的主要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又具有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性,就是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价值观。这属于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因此必须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价值观和信仰的培育通常依靠日常思想教育、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典型案例宣传。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知识穿透力和说服力。如果完全放弃知识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宣传渠道就没有任何区别。理论知识教育本身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学生必须要费一番功夫和努力才能掌握知识的精髓。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价值导向和引领的课程,又必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这是一个矛盾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到底是要强调让学生通过枯燥的知识学习和构建过程增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还是要强调让学生通过轻松的引导和宣传过程增进社会主义信仰?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关系,知识的积累和真理的追求是坚定信仰和价值观塑造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也可以以深入浅出、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1]。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作用是应该通过理论的说服力和穿透力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哗众取宠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实现。

二、以命运共同体视角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各种矛盾

(一)以命运共同体视角处理教师与学生间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一直是人们讨论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维模式一直受传统影响,这种教学模式建立在主客体关系思维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按照自己的意志、意愿主观实施教学,将自己的意志和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转移给学生,教学结果就是教师意志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状态,学习的积极性被扼杀,客观需要和主观意愿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异化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一人表演的“独角戏”,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在课程建设过程较少被关注到,有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怀有抵触情绪,觉得这门课跟自己的人生发展并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又不得不上。这种现象亟需引起注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关照他们的多重需要,改变直接灌输的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主动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愿望,教学内容和设计应契合学生的求知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到底是要尊重教师意志还是要尊重学生的意愿,由谁来主导教学?如果完全按照教师意志进行教学,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办法体现;如果完全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设计内容,或者由学生主导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功能性又会被忽略。提出: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1]。要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有机统一起来。首先,坚持学生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新教育理念的要求。把学生成长规律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的成长规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不是一种传统灌输式的教学,而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其次,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向性把控。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习也逐渐倾向于功利性、实用性,大学生变得更加现实,强烈要求进行个性化呈现,实现自我,对于大学生来讲课堂有获得感才会有认同感。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需要给大学生带来获得感。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获得感理解为去迎合学生的功利性需要,把课程变成考研政治理论培训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情感心灵鸡汤课等,这是错误的。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性,巩固好意识形态宣传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应体现在坚持灌输与启发的统一上,正确政治理论、价值观的灌输仍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所获知识的引导和辨析,帮助学生自己建构起知识体系和价值观体系。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期,开始独立认识、辨析世界和社会,积蓄养分的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这个世界;其次要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准备和支持,以使其更好地适用社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要引领大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要帮助其认识、认同社会主义,为其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青年人的声音往往是时代的最强音。新时代的青少年不仅仅是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受体,更应该逐渐成长为意识形态宣传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和兴趣进行,而是要扭转长期把学生看作知识传播的被动客体的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读、分析、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学生本身要对党和国家的政策、路线、方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文化有明确的态度。学生要能够正确认识各种观点和社会思潮。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喜爱一门课程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不断强调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学习这门课程对他们有很大帮助;其二是不断增强课程的趣味性,让课程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身心愉悦,并给其带来快乐感。从实践来看,现在多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采取的方式就是想尽各种办法增加思政课堂的趣味性,这种方式固然可以提高思政课的到课率和抬头率,但是也极易让课堂陷入哗众取宠的窘境。因而,要通过不断提高思政课理论的逻辑魅力、价值魅力和现实问题解惑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教师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体,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完全依赖教师展现出来,多数的学生也往往是因为教师而喜欢上这个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思辨魅力需要教师来展现,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需要教师来引导,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需要教师来示范。长期以来,不仅教师的作用被忽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也被忽视,教师被定位为教书匠,对教师的考核,重科研不重教学,重业务不重师德。从历史经验看,凡是受学生喜爱的好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教师本人都是很有个人风格和魅力的人,讲课内容都有思想深度。因此,应重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二)以命运共同体视角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如何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业务课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高校所设置的政治课与业务课的功能,一个是为了让学生保持“红”,一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专”,对这种关系的处理不当很容易偏向“左”或偏向“右”。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最初的被区别看待而处于边缘地位,到与业务课平齐,再到被视为承担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路反映的是党中央对于这种关系处理的不断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所提出的大思政概念和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化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对立矛盾,并将二者有机融合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显性教育,其他专业课程承担隐性教育的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的高校教学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符合高校教学发展要求,其建设规律必须与高校教育规律相一致。一切课程都要服从于教育立在不同的逻辑体系之下,可能对于一些问题的观点会截然相反。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绝不能是“两张皮”,更不能对立冲突。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脱离于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在各领域的前沿研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动力源泉。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的魅力在于它能帮助学生回答重大的时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要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就要不断把重大的社会科学理论成果与社会重大变革和成绩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因为课程性质和课时的限制,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视“博”,而不是“专”。其他的各类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代表的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是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高度精炼和总结。现在高校教学体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由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属于所谓公共基础课,其他社会科学课程由相关学院负责,往往都是对应的相关文科专业的,也就是所谓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在很多教师、学生的眼里,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而其他社会科学课程则倾向专业、学术、知识教育。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有大格局,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律的深入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越封闭、孤立,越不会引起学生的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社会科学课程都是立德树人的课程,都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1]。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社会科学课程不应相互对立,而应是统一的、互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应该与其他社会科学课程建设联动起来,其他社会科学课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专业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打破课程界限,积极鼓励其他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名师和地方各部门领导走进思政课堂,让学生更深入了解重大理论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

三、以生命共同体的思维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各体系的有机统一

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看作是一个生命体,那它的生命力并不仅仅表现为课堂教学,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完备的教材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翼,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建设。当然,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本身又不等同也不能取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了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关系的新思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1]。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有机的生命共同体,缺一不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仅要探索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成果转化为静态的书本知识体系的规律,还要探索将静态的知识体系转化为动态生态的教学体系的规律。学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知识普及。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本身就呈现为理论体系,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首先就是它的科学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认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首先就是必须了解、理解其内容,才能在内心接受,这需要借助系统的理论教育。理论的形成过程与理论的讲授过程是完全不同的,理论形成规律与理论讲授规律是相逆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应该遵循理论讲授规律。教材内容是理论研究的结论,这种结论往往是理论化的,同时又是高度概论的、抽象的,如果教师只是把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讲给学生听,这违背了理论讲授规律,没有一个理论演进过程的讲述,其中的感性的、形象化的东西就很难让学生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使用符合学生接受特点的话语,教材的编写、设计、编排应该考虑学生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应该是转变理论的话语体系,以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讲授,而不是放弃理论,完全抛弃原来的内容,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搞成心灵鸡汤课、考研辅导班或故事会、视频放映厅等。无论是教师先呈现出结论的东西,再以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还是教师先展示案例或现象的东西,再逐渐导引出结论的东西,都能让学生体会理论的论证过程,从而加深对于理论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把结论性东西讲给学生听,而且要让学生了解结论性东西的论证过程,以及结论性东西与各种现象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首先参透教材结论性内容的研究和论证过程,然后再将教材的内容融入到一个个鲜活的具体事例中,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谓的从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载体,它作为当代中国政治意识形态集中外在表现,也是外界了解中国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窗口,反映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和价值,必须要高度严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必须有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必须采取严谨的文字表达。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的是完全具有新特点的学生,教材很难与学生产生直接关联,因此,教材体系必须转化为教学体系:首先,要以学生所接受的语言风格表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内容;其次,要把教材的抽象概念、基本理论具体化为理论细节和实践案例,增强理论的穿透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最后,要将教材的内容赋予教师的热情和信仰,引导学生去树立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中国人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传播必须遵循这个规律。现在的学生更易于接受生活化、形象化的语言风格,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为大学生的道德养成、价值观践行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吸收文化力量,增强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律必须要体现中国味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意识形态无法割裂的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共同思想基因和精神纽带,它可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各体系之间的支持与转化更加顺畅和有效。四、坚持以整体统一性思维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各种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般的课程,它是执行党的意志的课程,它代表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但是每一个地区、学校、专业都有具体的情况,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因地制宜适应现实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正常课程,在学分学时设置、教学安排、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又不能不服从于学校本身发展定位、专业建设要求、学生未来发展等客观实际因素。如果坚持党中央对课程的严格整齐划一会脱离具体的实际,如果完全放手课程自主建设又可能会偏离中央的精神要求。必须要处理好二者的矛盾,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可以避免一统就死,一放就松的尴尬。“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1]。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就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全国标准化和发挥各地各校的特色和积极性充分结合起来。统一性是目标、方向和要求,多样性是方法、路径、举措。明确了二者的关系和界限,就能知晓哪些是必须执行的硬要求、硬杆杆,哪些是可以发挥自己特色因地制宜的,从而把二者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很多省市党委开始督导高校严格按照中央要求执行标准化建设要求,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践证明,没有中央的强制规定就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各高校真正的落实。“在思政课方面,中央的直接介入显示了强大的政治力量”[3]。振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党的重要事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振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律的了解和尊重。党中央必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负总责,为了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意识形态的统一,应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各项目标和指标坚持统一化和标准化的要求,而对这一统一化和标准化的坚决贯彻执行,则是各级党委坚持政治学的重要表现。

总之,“八个统一”改变了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各种关系的处理模式,从方法论上实现了各种关系的相互依赖和共同发展的目标。为落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指导。

参考文献:

[1].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刘建军.全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2017(4).

作者:崔三常 庞立昕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