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赏析课师生交谈艺术

时间:2022-05-02 05:21:00

音乐赏析课师生交谈艺术

从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体制来看,其课程安排一般包括专业课、公共课和选修课三类。三到四年的学时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按阶段安排学生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分期考核给予其优、合格和不及格等结论,或者视其成绩优劣决定是否授予其相应的学分。相对于专业课与公共课的严格考察而言,作为选修课程的音乐赏析课虽也涉及学分,但是其重视程度一般明显不足,尤其是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的现状令人担忧,必须客观认真地分析其症结所在,并制定出详细的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这种状况才有望得以改善。

一、高校音乐赏析课的现状

既然是课程,那么它也理所应当地具备课程的基本形式,起码是“教”与“学”双方共同的活动,其中一方怎能全部包办?高校的音乐赏析课往往就是教师一个人的事,介绍评述一番,到点下课,学生甚至身在课堂都不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了些什么。如果不是为了考勤的需要和获取学分的最终目的,也许学生们连课也不愿意去上。据了解,负责讲授音乐赏析课的教师几乎没有几个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上课的,不但一份教案用上好几年,轻车熟路,耳熟能详,而且讲课时面无表情,形同述职报告一般。大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反映平淡,全无兴趣。大概只有在查点人数时,师生之间才会显示出高度的默契和前所未有的注意力。这种情况难道正常吗?

二、关于高校音乐赏析课的合理化建议

音乐赏析课的内容如果不对路,不符合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那么所播放的音乐片段学生们就可能根本听不懂或者出现反感情绪,那还谈什么交流和陶冶情操,没有开始就已经失败了。作为高校的选修课,其上课时间一般会被安排在下午或是晚上,如果音乐片段的题材及结构过分生僻难懂,无疑将会成为学生们片刻休息的催眠曲。记得几年前刚刚参加工作时,校方曾专门聘请省市级优秀教师为我们做过关于教师修养层次的演讲,其中特意提到新教师、资格较老的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区别。新教师所关注的主要是生存,所谓生存就是自身作为“教师”这一角色,领导、同行们和学生们对自己的态度或者认可程度如何,自己并不一定确信可以驾驭这一职位,甚至还一再地怀疑某个细节是否做得合适。资格较老的教师关注情境。如课堂气氛是否热烈,学生是否认真听讲,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或者学生掌握了几个知识点。而专家型教师所关注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

我们必须以专家型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所以笔者认为:只有首先关注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刻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将自身还原到学生的立场上去,才有可能选择出最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素材,这才是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正常交流的基础和桥梁。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怎样,他们发自内心的需要是什么,这是我们高校教师首先应该深入了解的。当前高校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9~25岁之间,他们的身体发育基本完善,高中阶段基本形成的价值观念进一步深化为深刻的自我认识。笔者曾亲身经历过一堂生动的高校音乐赏析课。该课是在晚间上的,不但没有成为学生们的催眠曲,反而使他们精神振奋,部分女生甚至潸然泪下,即便有的同学没有选修该课程但也不约而同地陆续涌入,驻足观看。笔者至今仍认为:该节音乐赏析课成功的关键首先就在于教学材料选得好。该材料是由韩国当红女星全智贤主演的电影《野蛮师姐》的两个片段:片段1是敬珍和明宇约会咖啡馆之后,雨中狂舞,莫里斯·威廉姆斯所作插曲《Stay》响起“A-a-a-a-ah,justalittlebitlonger,(Please),Please,please,please,please,Tellmeyou''''regoingto…”浪漫抒情的演唱,随意得有些嘻哈;另一插曲是在敬珍误杀明宇之后,强劲有力的吉他和弦伴奏下的《Knockin’OnHeaven’sDoor》(敲开天堂之门),加之全智贤尽情投入的完美诠释,堪称全集经典段落。

课堂鸦雀无声,同学们屏气凝神。两个片段播放过后,教师以较为精炼抒情的语句向学生们介绍了插曲创作过程及词曲作者等相关信息,并请几位学生谈了各自的观后感。片刻后再次播放两个片段,学生们仍意犹未尽。以当时刚刚公映的热播韩式电影片段为教学素材导入,那位教师很了解学生,最终让学生们达到了很好的音乐赏析目的,很聪明。教师语言除间断性的讲解,没有什么刻意的词句,师生之间这种教与学的交流真可谓默契。在这样的材料导入下,学生愿意知道更多,何况除他们所喜闻乐见的电影情节,还有悦耳的插曲,之后的交流还显得干瘪和困难吗?除此以外,以朗朗上口的老歌,如《我的中国心》、《英雄儿女》等为题材,介绍其创作背后一些有趣的故事,并穿插一些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教学模式也是完全可行的。再如《TheRock》配乐对扣人心弦的紧凑情节的渲染,儿歌稚嫩嗓音的童趣,偶像歌曲个性十足的热舞烘托下的张扬,都可以成为高校音乐赏析课的优秀素材。

正如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先来看之前的课堂交流方式,教师一个人独占时间的90%以上,中间可能会穿插几次可有可无的课堂提问,严格来说,这样的交流其实不能叫做交流,我们暂且叫它灌输式的交流吧。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完全可以引导他们去自主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尤其像音乐赏析课,完全可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并且成为专业课和公共课以外,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益补充。何况高校教师不是上帝,教师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开导者对于高校来说更为适当。学生印象当中的教师没有必要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冷面孔,权威不见得是高校教师的唯一姿态,干瘪无味的课堂说教和沽名钓誉的陈词滥调对于大学生们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高明的举动。笔者认为:在找到了良好的教学素材后,灌输式的交流可以代之以互动式的交流和启发式的交流,那么,交流方式的改变最主要的和最直接的条件就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除表达清晰,声音洪亮之外,逻辑严密,含蓄幽默些,或者可在成功导入后,使语言具有某种哲理,或者巧妙地设置两难情境渗透些许德育的色彩也未为不可。正如之前所谈到的那样,高校音乐赏析课也可以通过语言能力的提升使交流进一步艺术化,使整个课堂教学艺术化。总之,好的教学素材是交流的基础,适当的师生交流和语言组织是上好音乐赏析课的重要环节,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手段是前二者得以落实的保证。高校音乐赏析课可以采取考勤加随堂评价,或者考勤加一一面试式的灵活评价方式更为妥当。(所谓考勤加随堂评价便是考查学生到课情况给予其或高或低的一部分分值,再结合其课堂问答表现给予其另一部分分值的方式,二者结合做出评价。所谓考勤加一一面试式的评价方式是平时查点人数得分占一定比例,结课时,通过师生面对面交流提问打分,二者结合做出评价。)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连理,均是上好高校音乐赏析课,实现师生交流正常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