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时间:2022-09-26 11:11:09

社会实践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其中所指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能力正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长远目标。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多方面、多途径地开拓幼儿视野,“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一、幼儿园实施分享式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解读

(一)是幼儿建立良好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著名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幼儿教育观。他强调,“要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儿童在和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亲身实践获得经验知识,大自然、大社会应当成为幼儿学习的第二课堂。”当今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经济条件和他们在家庭的中心地位,致使许多幼儿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独占心强、合作意识差等问题。我们提出了开展分享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初衷,正是呼应改变此现状的措施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表达发现的愉快并与他人交流、分享。”幼儿园分享式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在于实践和分享,实践是基石,幼儿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分享是升华,幼儿在分享中获得提升。活动中注重的是师生、生生、家园在知识、能力、资源方面的“分享”以及师生主动、创新、合作的“实践体验”。开展幼儿园分享式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培养幼儿探究实践、分享交流及社会适应的能力,能有效促进幼儿园、家庭、社区、社会等各种实践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享。分享式社会实践活动还为幼儿提供充分表达自己交往意愿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沟通,并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时,幼儿通过相互分享交流,获得分享和学习别人经验的机会;社会实践中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也为幼儿的分享交流以及同伴间良好情感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对于幼儿来说,分享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有力手段;分享是幼儿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是和其他伙伴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品质表现。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二)是丰富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社会实践活动的分享交流,是指在实践活动进行一个段落或活动即将结束时,老师组织幼儿围坐在一起,由参与活动的幼儿向大家分享活动的准备、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中的体会等经验。幼儿通过回忆和思考分享做过的事和准备做的事。分享让幼儿逐渐认识到计划和活动之间的联系,也逐渐构建起行为和思想之间的联系,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幼儿园的分享式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基于3-6岁幼儿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而提出的一项实践性教学活动。分享式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思想是:通过收集幼儿关于社会实践主题的问题,进行问题的交流和碰撞,明确需要分享的实践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重视全体幼儿在实践活动后的分享和提升。在教学中,我们将分享式学习方法融入幼儿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带着问题,置身于社会环境(情境)的实践活动之中,通过幼儿、教师分享实践过程中的思考和经验,实现师幼共同成长并共同享受认同与尊重的愉悦过程。在幼儿园实施分享式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将幼儿身处的社会、实际的生活、自主的学习和积极的发展贯通起来,既能实现让幼儿在社会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的理念,又能丰富和提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运用“分享交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策略

教师在分享式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分享交流?在分享交流中,教师的角色应如何定位?《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基于教师的这种角色定位,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引导策略,让幼儿在实践、分享中获得知识经验,让教师在实践、分享中真正体现作为教育者的价值。(一)创设幼儿感悟体会的平台,做分享式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者。1.创设引发思考的问题情境。好的问题能激发幼儿的思维,引发幼儿积极的思考,帮助幼儿开展有效的交流和分享。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前,教师可先组织幼儿开展讨论,整理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参与实践活动。如在“甜蜜的旅行———小小面点师”活动中,教师可提问:你想了解怎么做面点吗?你想知道做面点需要哪些材料吗?你能说出材料的名称吗?这些问题,不仅可在活动前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还能让幼儿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的观察更有目的性,让活动后的分享交流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2.提供适宜参观的社会场所。环境是幼儿学习的第三位老师,可以说,幼儿是在与环境的和谐互动中得到发展的。为此,我们有意识地组织幼儿进入到现实的社会场景中,让他们对身边的社会事物进行观察,如参观社区附近的商场、菜市场、邮电局、医院、银行、新华书店、服装厂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每一个场所的环境布置,了解工作人员的职业名称和工作职责,让幼儿感受体验他们工作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感受体验他们待人接物时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等。这种实践活动既可帮助幼儿丰富各种职业及其工作方式的感性认识,又能教育幼儿学会尊重他人以及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还能学会热情、友好地与人交往的方式,养成认真、用心完成任务的工作习惯。3.创设宽松的交流环境。安全、愉快、宽松的心理氛围是进行积极有效分享与交流的前提。教师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关注点应放是幼儿的发展上,因而应首先帮助幼儿建立起敢于言说的环境氛围,不能因约束纪律和维护规则等原因人为制造紧张气氛,影响幼儿的倾诉。教师要关注幼儿心理情感的特殊需要,重视和幼儿的情感交流,关注幼儿分享交流中出现的心理变化,适时地给予帮助、支持,让幼儿能在接近他们心理情感的情境中进行分享交流。如在分享阶段,教师可将活动过程中的照片展示出来,唤起幼儿的回忆,为幼儿提供交流的素材;同时,将前期提出的问题再次抛出,帮助幼儿梳理活动的主线,鼓励幼儿大胆分享交流活动中的发现和收获。(二)搭建幼儿自主构建的平台,做分享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者。传统的教育观念使我们过于注重如何教孩子,注重孩子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获得,因此教师成了教学的中心,幼儿围着老师转,幼儿的需要被忽视。在分享式社会实践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更多地是个引导者。作为引导者,要求我们必须把眼光转向幼儿,去倾听幼儿的心声,观察幼儿的言行,关注幼儿的经验,了解幼儿的需要。教师要引导幼儿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并在分享交流中生成新的内容,与教师的预设达成平衡,将活动推向深入。教师要引导幼儿在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学会将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梳理,将凌乱的经验系统化。那么,在幼儿参与和分享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如何才能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呢?1.给予幼儿表达的机会。倾听是引导的前提,只有给足幼儿表达的机会,倾听幼儿说什么,耐心观看幼儿在做什么,适时询问幼儿在想什么,教师才能及时捕捉教育的契机,及时体察和探明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并想办法创造条件予以满足。教师要从幼儿的表述中敏锐地捕捉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评价和引导,将幼儿的兴趣从好奇引向探究,帮助他们在情感、知识和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成长。2.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活动开展和分享的过程中,要给予幼儿充足的思考时间。如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把知识呈现给他们,而要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活动中幼儿之间出现了交往矛盾时,也不要急于评判对错,而要给幼儿时间让他们自己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相信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实践探索、分享交流的时间空间留给幼儿,相信“等待”会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3.教给幼儿分享的方式。由于幼儿缺乏足够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借助特定的情境、材料,借助开放式的问题,适时地对幼儿进行点拨,教会幼儿用更多的表达方式呈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引导幼儿的感悟和分享活动向纵深发展。如教师可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会用图表、绘画等形式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用直观形象的方式把自己的观察和收获与其他幼儿分享等。总之,幼儿的活动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教师不可能替代但却能施加强有力影响的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只有学会了“倾听”,才能善于“引导”,才能帮助幼儿获得有效的“交流”,让幼儿在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三)选择幼儿适宜交流的平台,做分享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合作者。任何一个分享式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在师生共同探索过程中不断建构和发展的,因此教师还是幼儿实践活动的合作者。在活动中,教师追随幼儿、理解幼儿,根据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需要,组织不同的交流平台,将幼儿急于想知道和想解决的问题及时纳入活动中,将有一定意义的、带有共性的问题通过分享交流的形式解决。如教师可根据活动的不同需要,适时采用小组型、集体型、全园型等方式抓住幼儿兴趣点,让幼儿在与教师的共同交流和分享中获得参与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1.小组型。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享交流,因人数少,幼儿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讨论的问题也可以更深入细致。小组型的分享,幼儿通常用语言或配合调查表、绘画等形式讲述自己在活动中的经历、理解和想法,他们也会相互咨询彼此在活动中的困惑和问题。这种充分的交流,能让幼儿有效地吸纳别人的经验,扩展自己的思维,并在共享经验的同时,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教师作为合作者,在倾听孩子们的分享交流时,可适时引导幼儿归纳经验,鼓励孩子努力寻找答案,强化幼儿的参与感和归属感。2.集体型。集体型的分享活动,一般是在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需要发挥集体智慧,或活动结束后需要进行总结梳理时采用。集体型的分享方式,人数较多,想法也多,群策群力,能起到各抒己见、海纳百川的效果。这种分享可让幼儿借鉴到更多的经验,避免一些幼儿因经验不足而走弯路。3.全园型。所有的班级在一个特定的日子进行实践活动,参观、观摩其他班级所展示的、所讲的、所分享的内容,即“全园联动”。这种分享形式因为牵连的环节较多,一般采用得比较少,多是在重大节假日的时候选用。如在重阳节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送温暖,孩子们给老人唱歌、讲故事、表演节目,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并和老人们一起愉快地游戏,沉浸在关爱老人所带来的快乐之中。这些活动寓教于乐,让幼儿在亲身互动与体验中感受与发展了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等美好情感,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社会性交往品质的提升。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习得的。因此,教师在落实幼儿园分享式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平等互动、积极有效的师生关系,创设接纳、关爱、支持的分享交流氛围,让幼儿围绕着活动主题观察探索、体验实践、分享交流,最终获得一定的社会性发展。

作者:胡华 单位: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