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现状及作用诠释

时间:2022-05-16 08:52:00

农村社会现状及作用诠释

论文关键词: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新农村建设

论文摘要:社会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探索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及其在我国广大农村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现状表现为:社会认可度较低;社会对其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及适应性的理解存在偏差;缺乏政策及机构支持;公众对其支持力度较低。解决和预防新农村建设中社会工作问题的干预措施有:充分发挥社区工作方法在农村社区组织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小组工作方法在解决农村中观问题中的作用;把个案工作方法介人农村微观问题的解决。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时至今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工程已经进行了5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但是,尚未完全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梳理文献发现,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和预防的问题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类。硬件方面提及较多的主要集中在政策落实不到位、大建政绩工程、重复建设等方面;而软件方面提及较多的主要集中在社区文化建设、空巢老人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方面。“硬件”层面的问题多属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政策性问题,其解决要更多地依赖政策层面,需要党和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而“软件”层面的问题更多的则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虽不完全因新农村建设而起,却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问题,与政策性问题相比,应属微观层面的问题,因此,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具体的社会工作加以解决。对此,将专业社会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工程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人,必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建构预防问题再生的相关机制,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然而,与社会工作在城市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不同,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工作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对于如何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如何有效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还较为稀少。因此,加大对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促进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使农村社会工作尽早介人农村问题的解决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将对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研究农村社会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现状分析

目前,不同学者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内涵有多种不同的界定,比较而言,笔者比较认同吴燕玲等对农村社会工作的界定一一农村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实际社会工作者(政府或准政府社会工作者)合作,以村庄为基础,持守社会公正、社会关怀和真诚信任的伦理情怀,以重建政府与农民信任关系和农民的自信心、自尊和权利意识为根本宗旨,通过社区工作、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等方法开展各种活动,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笔者认为这一表述较为全面和专业性地对农村社会工作的涵义进行了界定。

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工作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因此,虽然我国农村现存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亟需农村社会工作的介人,但是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现状并不乐观。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工作面临以下几种现状和困境:

(一)农村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较低

农村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较低是社会工作专业领域内存在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我国取得了迅速发展,从1987年首届中国社会工作研讨会至今,先后成立了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1987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1994年,截止2006年8月拥有成员I88个)等相关机构;从1988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开设社会工作专业至今,先后有中山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等200多所大学分别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专业素质和技能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此外,2006年7月20日,由国家人事部与民政部颁发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首次将社会工作纳人了专业技术人才范畴,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正式建立;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将社会工作纳人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议程中来,并号召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其发展更多的是停留在专业化的层面,而在职业化层面进展缓慢。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分支的农村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势必不高。

(二)社会对其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和适应性理解存在偏差

农村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分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及适应性,这是其必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的原因之一。然而,社会对其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及适应性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农村社会工作是泛而不精,对农村社会问题的解决缺乏针对性。其实,追根朔源这是由对社会工作的误解延展而来,是对农村社会工作的推论性误解。农村社会工作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和科学性,而且对农村社会问题的解决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中山大学的张和清等人在云南某村寨开展的试验,已经证明了农村社会工作在农村发展中将大有用武之地。并且,退一步说,即使农村社会工作是宽泛的,难道农村社会问题就是单一的了吗?或许正是因为两者都是宽泛的,才恰好匹配,可以从全局和整体层面上来综合性地解决问题,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片面J性“疗法”,从而可以更有效、更根本地去解决问题。所以说,对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和适应性的误解是没有根据和不科学的,这一误解也会阻碍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以严谨理性的态度,审慎地去理解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及适应性,并大胆尝试使专业农村社会工作介入农村问题的解决,使其为农村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三)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缺乏政策支持

虽然农村社会工作在解决农村社会问题中有其优势,但是也迫切需要政策支持,这是由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和其从业人员就业岗位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农村社会工作注重通过资源的整合来实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治理的格局,梳理西方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史发现,当时美国的农村社会工作者要么是在政府担任相关职务,要么是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才得以把专业知识高效地在农村付诸实践。此外,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设置也需要政策的支持,虽然,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写入了党的重要文件,但是,相关的配套政策却迟迟未出。这就导致了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而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却增长缓慢的困境,使得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走在了职业化的前面,农村社会工作也不例外,目前,农村社会工作几乎是政府部门代行的,大多数从业人员不具备专业社会工作背景。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农村社会工作面临的一大现状,也是其发展中面临的一大困境。

(四)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缺乏相关机构的支持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问题的解决还处于政府主导的阶段,虽然政府也在逐渐放宽政策,允许部分机构介入农村的发展建设中,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一些机构虽已介人我国的农村社会工作,但其大多局限于农村扶贫或基础设施建设层面,尚处于物质层面的扶贫阶段,对农村其它问题的介人较少,然而,农村社会工作的空间绝不仅限于此,从长远来看,其重点甚至并不在于此。因此,与国外机构参与农村社会工作相比,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较缺乏相关机构的支持及向纵深发展。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尽早出台相关政策,一方面呼吁相关机构参与农村社会工作;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励农村社会工作向纵深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在政府领导和机构支持下全方位地介人农村社会问题的解决,逐步形成政府、机构、村委会三位一体的问题解决模式。

(五)公众对农村社会工作的支持力度较低

公众对农村社会工作支持力度较低是其面临的又一现状和困境,也是阻碍其发展的原因之一。公众支持力度不高,既有意识层面的原因,也有实践层面的原因。从意识层面来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大农民习惯了政府的管理,对专业农村社会工作者没有了解或了解很少,这就使其对农村社工有较强的陌生感和疑惑心理,从而导致其不太容易接受农村社会工作。从实践层面来看,目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尚处在物质扶贫阶段,这与政府部门的工作有很大的重叠之处,加之农村社会工作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因此在力度上不会太大,这就会形成农村社会工作既与政府部门的工作重叠又不如政府部门的现状,在此情况下,公众很容易对专业农村社会工作者产生不信任感。这两种因素共同导致了公众对农村社会工作支持力度较低的现状。

我国农村社会工作所面临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阻碍其发展的困境,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既有专业外部的也有专业自身的原因。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农村社会工作无用武之地的借口,其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和适应性决定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必将大有作为,只要在发展中解决阻碍其发展的困境,农村社会工作将会为农村社会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专业农村社会工作者也有可能成为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中坚力量。

三、农村社会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能否得以妥善解决是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败的关键,因此,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预防问题再生的相关机制,预防产生新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和预防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内会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现结合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部分问题来探讨农村社会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社区工作方法能在农村社区组织建设中发挥“软实力”作用

社区工作作为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方法之一,主要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工作对象或服务对象,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旨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发掘社区资源,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实现自助、互助和社区自治,化解社区矛盾和社区冲突,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从而促进社区服务质量、福利水平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进步。社区工作目标的核心内容是满足社区需要。其具体目标有:(1)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善生活素质;(2)改善社区关系,改变权利分配;(3)提升居民的社会意识;(4)发挥居民的潜能;(5)培养互相关怀及社区照顾的美德;(6)加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7)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要。

由此看来,社区工作方法在解决农村社会问题中将会发挥一定作用,特别是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和空巢老人问题等方面,而这些问题又是新农村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中存在的问题若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矫正,很可能会转变为青少年犯罪问题;空巢老人问题的解决将关系到老人的晚年生活问题,特别是精神生活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农村社会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其特长,通过整合农村社区资源、完善和加强农村组织建设来解决。对此可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加强制度性组织建设,如建立和完善基层团组织,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引导,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从而保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二是加强非制度性组织建设,专业农村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不同村子的情况,发掘其优势资源及优秀居民,并培养其为带头人,积极建立各种非制度性组织,如建立老年文娱队、农民养殖协会等。农村社会工作的这一作用,已被张和清等人在云南省东北部一个名为绿寨的少数民族山寨开展的试验中证明,自2001年开始,他们以重建村民的社区认同感和文化自觉为目的,注重草根组织的培育和社区文化的保护,先后建立了社区文化保护中心、成立了农村文艺队、建立了老年人协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他们的试验长达7年之久,建立了一系列非制度性组织,极大地改善了绿寨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单靠政府力量难以实现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非制度性组织建设既可以发挥居民潜能,又使得村民有机会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意识,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此外,区别于制度性组织,农村非制度性组织有很多自身的优点,如便于组织、开展活动灵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等,同时,作为制度性组织的补充,非制度性组织可以把更多的居民联合起来,为解决问题共同努力。

(二)小组工作方法可从中观层面介入新农村建设

小组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三大专业工作方法之一,社会工作实践将小组既当作过程也当作手段,它通过小组成员的支持,改善他们的态度、人际关系和他们应付实际生存环境的能力。小组工作方法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有助于个人学习群体经验;二是有助于建立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是可以极大地丰富组员的社会资本,这对整个社会的整合和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小组工作方法是介于社区工作方法和个案工作方法之间的中观层面上的社会工作方法,它以小组的形式来帮助案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组是由案主和社会工作者组成的关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案主和社会工作者之间会有互动,但更多的是案主与案主之间的互动。小组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问题的不同组成不同的小组,这正是小组工作的优点之一,它具有很强的可变性、灵活性,从而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组员的需要。如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过程中,根据留守儿童面临的不同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倡导成立教化小组、兴趣小组、社会化小组等不同类型的小组来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较之运用社区工作方法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而较之个案工作方法其效率要高得多。此外,小组工作方法在新农村建设中还可以发挥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帮助农村居民尽快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及农村城镇化的开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必然会朝着标准社区的生活方式发展,习惯了农村生活方式的农村居民,面对这些变化很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这也可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农村社会工作者就可以成立意识提升小组,帮助他们尽快转变原有的一些意识,使他们尽早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在这方面,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和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师生联合开办的“平寨妇女识字班”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三)个案工作方法可通过面对面方式从微观层面介入新农村建设

所谓个案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其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个案工作的优点是以一对一的方式开展工作,可以在更深程度上了解案主的情况,从而为帮助案主解决问题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农村社会工作者要想顺利地解决问题,往往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以便全面掌握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为解决和预防问题提供依据,个案工作方法正好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在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农村社会工作者可以熟练地运用个案工作方法,深人了解案主及其家庭的状况,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真正的困难和需要,如在解决留守儿童辍学问题时,农村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个案工作方法了解留守儿童辍学的深层次原因,而不是从表面上去判断其是因为成绩不好或厌学等原因而辍学,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观念,自觉重返校园,而非采取强制性措施迫使其重返校园。帮助案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以有效防止问题的反弹,同时,社会工作者在帮助案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秉持的“案主参与及自决”的原则既可以调动案主的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的人性化,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会减少很多人为因素的阻碍,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在帮助困难群体的过程中,农村社会工作者作为农村居民的代言人,可以积极动用相关资源,帮助其解决困难,如为因贫辍学的儿童寻找赞助企业或捐款单位,从而帮助其完成学业。此外,个案工作方法在解决农村居民纠纷和上访等问题方面也可发挥较大作用,四川农业大学的刘清曾撰文建议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人农村信访工作人才培养的行列;深圳的部分信访部门已经开始向社工机构聘请专业社工来协助其开展工作。

虽然农村社会工作目前在我国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但通过分析可以预见,从宏观到微观,从一般性社会问题到具体的家庭间题,农村社会工作都会发挥较大作用。因此,分析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现状,探索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从而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解决并预防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提供参考具有积极意义。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而且有利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模式,促进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本土化进程,也有利于解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就业难问题,同时,吸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为农村的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