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保障新思维探析

时间:2022-06-01 05:06:44

劳动社会保障新思维探析

一、新形势下劳动社会保障问题凸显

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保障是同时存在的,社会保障问题在新的治理环境中不断凸显,这是因为在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经济繁荣是为了能够让人民获益,但是我党和政府虽然开始倡导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以及对当前劳动保障管理的认知还是不够深刻。这就导致了在新的经济形势之下,通过剖析劳动社会保障关系和新时期的创新解决方式,在维护社会稳定的需求之下,研究者和社会各界都希望能够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在此之前,首先应该了解劳动社会保障问题目前面临哪些困境:(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劳动关系日益复杂。自从中国开始开启世界经贸组织之旅,并尝试与国际经济接轨,中国的劳资关系就非常复杂,企业为了能够摆脱困境,不断地进行企业内部的创新和改制,但是劳动者始终处于较为分散、孤立和弱小的无助地位,有时企业的改革决策却需要一部分人的牺牲。随着近几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多样化的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也层出不穷,普通中国人一生与单位紧密捆绑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单位的形象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甚至有很多人选择从单位跳槽或个人创业。纯粹借助网络与财富的人比比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类经济现象和经济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使得管理者采用多种多样的经营方式竞争,这促进了人们脱下单位人的旧外衣,开始走入到社会人的新生活,这种新的定位使得很多新时代的新人可以自由发挥,既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和效益,也能实现人们工作时间的自由安排以及利益最大化。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向社会人的转化,使得劳动关系和劳动保障的需求变得更为多元化,这种复杂的劳动关系尚未有比较确定的相关条文进行界定,而现代社会往往需要更加理性和自由的劳动保障服务。(二)政府单一主体的调控行为时常面临失效,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政府失灵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的行为受到经济和社会文化及政治各类因素的影响,在经济领域内政府的失灵行为可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那么得到正确结论的可能性不大,这主要是因为政府的公共政策涉及到的影响面比较广泛,受到的牵制因素也很多,政府制定公共服务政策时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只有一次的认知,目前公共决策中的缺陷导致了公共政策的效率较为低下,甚至有时在现实的政治体制中将会冒着偏离公共目标的危险。由于限定的保障关系,教育复杂,在公共选择领域之内,有时民众与政府之间产生了多重委托关系,这反而使得决策程序变得更为模糊化,导致公共服务供给形式化形式严重。劳动社会保障作为重要的公共政策,最初源于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但是现有政府公共政策自身的不确定性使得政府的公共职权相对滞后,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律不能彻底发挥。由于政府的公信力不强,导致公共政策执行效率偏低,政府行动的后果较为复杂,而在宏观调控与市场侧面博弈的情况之下,政府为民众所能直接提供的公共物品较少、公共服务效率较低,反而使得劳动社会保障的享有普及范围较小。(三)社会参与意识的增强,劳动者对就业服务、培训教育、劳动权益、安全保障等劳动保障管理事务的知情权与参与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在持续进步,老百姓的社会参与意识增强,而且国家政体对于老百姓的社会参与行为也非常鼓励。描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妇女工作的重要愿景,广大妇女应该坚信党的领导,践行忠诚于党的政治责任,并敢于担当,敢于参与。同时研究者也指出,社会民众的参与能力取决于其参与社会的基本素质,作为劳动者来说,劳动者对于就业服务、培训教育、劳动权益、安全保障等应该享有知情权与参与权。目前,在劳动社会保障问题的处理中,很多劳动者都面临劳动合同不规范,劳动报酬不公平的问题,另外对于劳动时间和劳动安全防护等的工作,也不能够得到满意,劳动者的积极性严重受损,社会治理层面的作用不能很好发挥,需要提高企业和职工法律意识的重要方法。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看,目前劳动社会保障问题所面临的情势是社会普遍参与意识逐渐增强的新态势,但是法律法规规定还是社会广泛宣传,劳动者都逐渐明确了自身的主体身份,而且对于个人权利及义务的关系掌握的越来越好。通过建立健全及完善劳动社会关系保障的协调作用机制,劳动者认为在就业服务、培训教育等一系列围绕劳动保障管理所开展的事务中,劳动者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要积极吸取劳动者关于以上事物的意见和建议。

二、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的劳动社会保障基本思路的转变

传统的劳动社会保障以及政府服务内容的思考是有一定借鉴和启发意义的,我国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明确公共服务概念和范围的同时,我国政府认为,应该创新地进行社会治理背景之下的劳动社会保障思路更新。只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够使得社会治理思路更为清晰,而且能够为当地的劳动社会保障提供更良好的发展路径。创新的社会治理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治理标准等。(一)基本理念由自上而下的管控向以人为本的服务转变。创新社会治理背景,应该结合社会范围内的劳动法律法规大宣传,为了使老百姓明确自己的社会保险权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有理由组织更加广泛层面的宣传,将政策落实切实到位。比如说针对于社会保险,亲切劳动,合同签订,就业及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实,职工工资支付,劳动者权益维护,劳动监察,执法检查等等一系列的劳动社会保障内容都应该积极宣传,从而能够在协调推进劳动工资,劳动关系,技术培训,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工作时,坚持自上而下的良好管控。同时做到以人为本加强行政风气建设,抓好便民工程和暖民心工程,实现创设劳动社会保障文明窗口的实际效果。在全社会范围内建设与劳动保障执法相关的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的监察队伍,推行和普及有关于人性化劳动社会保障宣传内容,这是在全社会范围内针对劳动者的权益进行积极保护的尝试,坚持以人为本扩大了劳动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优质的社会保障服务能够赢得民心。在创新的社会治理背景之下,劳动社会保障通过自上而下的管控能够把握住主体方向,最终的目的将是实现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促进就业,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需要落实社会工伤保险条例。切实保护老百姓的权益,需要在扩大就业服务水平时,下大力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劳动关系协调的效果,以人为本的思维转化,使得其服务态度和服务目标都从劳动仲裁机构的实体化开始,探索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处理新生事物。(二)治理主体由政府单一主导向政府与社会协同互动转变。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单位的作用日益模糊,基层社会的利益主体之间产生了新的博弈关系,治理主体是由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相结合的,是从基层社会治理参与角度入手研究的。从国家领域和社会领域来看,劳动社会保障的利益诉求有一定的协同性,在明确政府与社会关系协同治理的逻辑性之后,研究者发现从政府的单一主导方向向社会协同方向的转变,是中国社会的显著进步。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前期的国家政府机构作用非常强,而后逐渐开始融合社会治理结构,在中国,各个部门有必要联合起来,在公共法律的保障之下,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治理结构,这是共治共享的新思路。基于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政府和社会组织都应该共同出力,在基层治理中协同各方面的发展关系,从而能够为未来的劳动社会保障提供全新的理论范式和现实思路。中国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治理关系不长,但是目前的治理模式还没有非常成熟,为了营造浓厚的社会治理共同治理氛围,提倡民主与和谐,应该加强社会治理路径的探索。想要突破社会保障的发展局限,就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展开合作的细节研究,社会组织能够增强国家政府部门的活力,并且拓宽劳动社会保障的社会化发展进程,凸显公民和劳动者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一系列权利。(三)治理手段由单一行政手段向多元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转变。治理手段向多元化方向转变,是适应目前劳动关系形势发生显著变化的一种尝试,目前社会治理创新实现了三大转变,在三大转变的不断开拓过程中,治理手段由单一行政手段向多元化的角度转化,并且结合人性化的管理。以往的计划经济已经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在政府市场化组织公民社会整体共同协作的情况之下,有必要建立起多元的主体对应关系。针对于劳动社会保障的整体合力,在社区组织,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的共同协作之下,能够透彻的对于劳动关系进行调查,并且对于弱势的劳动者给予帮助。目前国家行政机构与民间组织之间的职责不同,各司其职互为补充,才是这种多元化人性化管理方式的意义。这是中国社会治理结构的合理转变,也是单一行政集权的民主参与变化,有助于人们各取所需,也有助于各类组织得到满足,从总体上提升了劳动社会保障的效率,并且实现了对于劳动者的真正保护。(四)治理评价由以内部评价为主向多方参与综合评价转变。民主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治理评价的多元化转变各司其职,多方参与能够互为补充,因此在这个基础之上,社会治理结构的过程和内部评测,从参与的绩效评价角度入手。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公民整体,能够有针对性的对于社会劳动保障相关的内容进行评价,得到的优劣比较结果将有助于完善劳动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研究者不仅仅会把这种评价以数据的形式整理,而且还会采用模拟案例的形式,对于多方参与综合评价的可行度进行调查。这是一种将社会组织发展置身于转型宏观视野之下的方式,其着眼点是能够使得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发挥更多的功用,而且以社会组织的优势来弥补政府行政机构保障过程中的一些缺憾。

三、基于社会治理创新的劳动社会保障优化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文明需要创设合理的政策环境,新的社会治理政策,在完善劳动保障关系的路径上,促使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迅速进步,当下探讨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社会治理的效应,可以从劳动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源头入手,为了提升综合社会治理保障水平做出应有的努力。社会治理创新可以扩充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基础,在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劳动社会保障制度。近年来,我国劳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相对迅速,但是不可否认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社会迅速发展,但是劳动社会保障关系因此也有了更高等层次的要求,完善劳动社会保障制度需要从点滴做起。(一)健全劳动社会保障法治。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灾害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社会治理创新与劳动社会保障同步存在,建立健全劳动社会保障的综合体系,才能够实现社会治理实践的基础层面准备,由于社会治理创新需要关注社会治理理念的变化,而法治体系能够以一种强制的保障方式,在权威性的角度实现对于违背劳动社会保障体系人员的惩罚。1.提高立法层次我国的宪法将立法体系被限定在中央集权统一领导之下,多层次的立法体系可以满足社会动态发展的需求。根据法学界同仁的看法,多个层次的地方立法与我国的综合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间关系非常密切,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由各个部门统一结合,每一个部门又有很多具体的子部门相互配合。完善劳动社会保障的法治环境需要首先从立法层次入手,针对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会保障法制立法不够完善的情况,应该将社会保障立法单独列为一个法律部门,使其权威性和稳定性能够有所提升。从立法层面给予劳动社会保障,以相应的法律框架约束违背者并且予以惩罚,就可以促进立法层次的不断提升,并且可以利用行政规范的解释,帮助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履行自己的职责。2.健全法律协调机制法制协调,是指使法的体系的内容和形式、法的体系的内容和形式的各要素之间合谐一致相互配合的活动。包括:法的体系内部各部门的协调;立法体系中各法律文件之间的协调;法的体系与立法体系的协调;法的创制和法的实现各过程的协调。合理的法制协调关系能够促使法律协调达到更好的效果,维护统治阶级的各方面利益也可以帮助老百姓实现其目的。建立健全劳动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从法律协调机制角度入手,杜绝社会秩序的混乱,并维护法律的协调性作用,需要在规范地方性立法的同时,使得中国的劳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更加完善而有效。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协调机制,是有助于维护中国社会公民社会权益,并能够切实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方法。为了能够使法律更加具有制约性,在司法实践中需要一系列的政策配合法律法规协调机制发挥作用。(二)推进劳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中国政府对于生活条件不能达标的低收入者实行救助政策,从而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保持社会安定稳定团结,促进劳动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建设,对于需要紧急救助的或者贫困扶持的人员,可以实现多个地区共同享有社会主义社会物质劳动成果的最终目的。当然对于劳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会有一定的倾向性,在弱势群体保障,军人家属保障以及城镇社区发展和建设等方面,可能会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制度,正是因为我国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才更好地维护了各个地区的稳定发展,实现了劳动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推进。1.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险政策和措施体系。社会保险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性事业,中国的社会保险覆盖面较广,而且一般来说是多层次的和基础性的,是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方案。只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在社会保险制度和保障制度同步完善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借鉴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先进经验,对于社会保障体系和税收体系之间的资金融资开始研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且提供一定的资金基础。2.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制度2011年5月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社会救助研讨会”是我国近年来社会救助领域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代表了我国这一领域研究和发展的最新动态。社会救助制度是良好的减震器,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以市场的经济发展导向为引导,要倡导部门加强低保兜底保障,认真落实对于特困群体的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将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病患者,困难老人和未成年人等纳入到特殊群体的低保范围之内。对于低保保障的实际范围,应该实现精准的核查定位,将符合条件的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或者新返贫资格的,都纳入到低保范围之内。对于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的社会资金,应该有专项管理,按照年度目标细分为月度目标的方式,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并实现保险实践。3.优化社会慈善制度近几年来,中国的慈善组织发展非常迅速,民政部门登记的数量与日俱增,增长幅度非常。中国的慈善组织立法也在加速推进,经济的发展促使中国处于慈善行业突飞猛进的大好时机,目前比较有名的有公益募捐法,免税规则,抵税规则等等。可以按照我国目前的慈善募捐分层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之上,改进组织分类体系,运用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包括信托基金成员组织等,结合社会组织的公益性,完善社会慈善事业。针对优化社会慈善制度的有关要求,可以淡化组织形式,同功能分类。4.建设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促进了国家和社会在改善困难者生活方面的作用,中国的适度普惠政策深入民心,社会福利制度是步入小康社会的前阶段,这是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吻合的。在现有的条件之下,完善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必须要求政府积极发挥干预作用,扩大社会福利覆盖面,并且建立普惠式的社会福利制度。这就使得社会福利管理机构的职能日益完善,福利工作组织机构和慈善机构可以加快福利制度化的进程。(三)健全劳动社会保障机制。创设与劳动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系列保障体系,构建覆盖城乡所有者的社会保障网络,确定合理的支付水平,让老百姓能够有更好的劳动社会保障机制。就目前中国的国情,社会保障的受益者应该从总体上享受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水平,长期的低保障广覆盖应该成为一项基本政策选择。从立法角度,加强对于劳动社会保障法的法制化进程,并且从规范化和统一监督的角度入手,带动实践保障效果。扩大合理的筹资渠道,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多样化来源,这是社会共同治理和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的方法,结合账户、捐赠、、志愿者不断地降低劳动社会保障成本。1.健全决策与执行机制对于劳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应该积极贯彻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各项保障制度,应该在民主化决议的前提之下进行,通过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实现社会治理工作逐渐走上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并且以制度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结合确定更加具有执行性的行政机制。杜绝对于重大决策的执行混乱和办事程序的不力,应该贯彻民主集中制,并增强对于舆论导向的监督。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地方性的政策项目,如果决策不慎,将很有可能导致决策和实际执行结果之间的不吻合。对于地方重大事项决策,必须要有统一的法规,要求地方科学民主决策并追溯科学角色的源头,提升综合执行力,实现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的决策权利和发展进程不断推进。2.完善监督与反馈机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大力整改,强化监督效果,切实落实监督工作的职责,监督工作可以实现一个监督工作管理的闭环。成立企业稽查办公室(或稽查局),负责统一分类处置外派监事会、巡视、审计以及各业务部门在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需要企业整改或出资人处理的问题,在这种督促和监察的前提之下,企业落实各项整改计划,组织开展国有资产的重大调整,并且从财务及安全防卫的角度,不再允许不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得以施行。

四、结论

综合以上的论述,社会治理创新是全新的社会管理方式,促进了社会发展的显著进步。中国政府与各民间组织和社会群众之间进行整合,加强了对于劳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监督,为了使社会治理更加完善,并且在创新的氛围之内有所发展,要求对于劳动社会保障研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密切结合,在促进国际民生和劳动保障事业之间彼此双赢的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章江龙 单位:浙江电大富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