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推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思考

时间:2022-07-20 10:10:06

工会推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思考

一、什么是新常态

所谓的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至现今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并于2014年11月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经济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新行业快速发展,新业态出现等都使得劳动关系变化更加复杂多样。在经济新常态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适应新情况、把握新规律,积极面对劳动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客观分析呈现的新特点,准确把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着力点。为了有效地解决新常态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新常态下我国劳动关系发生的具体变化。

二、新常态下我国劳动关系发生的变化

随着经济结构快速调整、劳动供求关系变化、劳动者代际更替以及社会政策、法律法规逐步规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在社会层面、经济层面,还是企业内部层面,劳动关系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暴露出了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劳动关系周期缩短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和企业面临着产能过剩、资源成本提高、内需动力不足等窘境,企业利润空间变得稀薄。一方面,随着社会结构优化改革,大量企业遭遇被兼并收购、重组、清算、破产的命运,企业在加大员工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能力及需求减弱,导致大批量的职工被迫面临失业;另一方面,我国人口红利的时代已经逐渐成为过去,尤其是随着劳动力老龄化趋向的加剧,年轻劳动力变得稀缺和珍贵,劳动成本提高。虽然年轻一代思维活跃和富有创造力,但是其现实追求明显,更加追求体面劳动和自我价值实现,加之沉重的生活压力,新生代职工在就业过程中“跳槽”现象频发,职工流动性大,企业留人难。劳动关系的生命周期就是在这种被动终止和主动终止中更加短暂,劳动关系的稳定性降低,从而导致社会陷入了企业“招工难”和职工“就业难”的经济怪圈中。

(二)劳动关系主体多样化

从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一方主体来看,农民工在数量上已超过城镇劳动者,成为我国劳动关系的主体因素。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工劳动者和城镇劳动者的社会地位、角色等区别已经开始变得模糊。如何平等地处理农民工的劳动关系,已经成为劳动关系调整的重心,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关键。从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一方来看,自市场经济放开以来,非公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发展,时至今日,其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的用工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不仅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实体,而且已经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主要途径。

(三)劳动关系供求选择分化严重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可供给社会的劳动力总量开始下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劳动力逐渐分化为低端和高端两个方向。低端劳动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高端主要体现为智力劳动,二者已成渐行渐远之势。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的现象是智力劳动力需求面临饱和,反而低端劳动力供给收紧,部分行业和地区农民工供给总量短缺和结构性短缺趋于常态化并呈加剧趋势。尤其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年轻一代劳动力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据有关预测,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可能高达770万人。如此庞大的潜在劳动力将集中涌入市场,这是注入市场的新鲜血液,也是注入社会的高压包。用人单位往往想通过以最低的代价获得最高的劳动力量,而劳动者往往倾向于选择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更有利的工作,以帮助自己获得最大的成长或成就。而这种选择分化将导致更多的新生代劳动者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四)劳动关系层级化突出

新常态下,伴随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动和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基于劳动者户籍、编制等身份的劳动关系差异和矛盾将逐步减小,伴随产业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本素质要求提高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动态变革,基于劳动者人力资本异质性和企业治理结构差异的劳动关系层级化仍然会比较突出。企业内部出现同工不同酬、不同权、不同保等现象,是劳动关系层级化的一个典型表现。企业对于核心劳动力如高管、技术创新人才和熟练工人,往往通过高薪、高福利、资本利得共享等策略使其拥有较多的工作灵活性和向上流动机会;对于边缘劳动力如普通工人,通过借助信息技术监控、等级制管理、监督威胁、末位淘汰等方式来强制其劳动,甚至在劳动报酬、社保福利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实行差异化供给。这意味着,市场机制下基于人力资本的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分割日趋明显,劳动关系类型和结构更为复杂多样。

(五)劳动争议发生率上升

新常态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权益纠纷的概率可能升高,劳动纠纷和冲突更易于爆发。一方面,企业面临巨大的盈利压力,其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缩减成本,往往采取高压工作态势,通过采取诸如加班、分配任务量等方式保持最大程度的劳动能力输出,同时控制医社保等五险一金的支出水平和项目,以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因离职成本过低,大量的劳动者频繁更换工作,极易造成公司资源的流失,甚至商业秘密的泄露。同时,竞业限制、同工同酬、劳务派遣等方面的争议增多且交织叠加,高龄农民工要求补缴社保引发的劳动争议和罢工事件“升温”,劳动关系矛盾更为复杂、易于激化而调整难度更大。此外,随着我国法治进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使其越来越倾向于诉诸法律的解决方式。虽然这并不必定意味着劳动关系形势正在恶化,但这也是对劳动标准的适用、劳动保障监察方式、相关国际规则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综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劳动关系还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劳动关系双方矛盾调和难度加大。但是“强资本,弱劳工”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转变,企业和职工的力量对比仍然悬殊。这种劳动关系格局带来的社会矛盾已经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中明确阐述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并把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职工的根本权益,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工会要把握好当前劳动关系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坚持“以职工为本”,切实做好职工维权工作,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贡献力量。

三、工会推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对策

新常态下,工会在推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进程中不仅要加强自身组织建设,而且要紧密结合当前劳动关系变化的新形势,树立职工主体意识,切实维护好职工切身利益。对劳动关系处理、职代会召开、工资集体协商等工作进行规范化指导,有效地缓解劳资矛盾集聚和激化,优化企业劳动关系,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一)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开展职工和农民工入会行动

工会组织的生命力在于基层,工会工作应该深入基层,做好新常态下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和职工入会工作。由于新时期劳动关系周期缩短,职工流动性大(包括企业的工会干部),这容易导致基层工会组织不稳定。因此,各级工会组织更要把工作的重心下移,切实走进企业,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企业与职工的实时动态。第一,提高工会的组建率。如果企业没有工会组织的存在,那么工会对企业劳动关系的推动作用就无从谈起。目前,我省非公企业的工会组建率不高,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工会组建。新形势下,工会的组建工作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不仅可以借助新兴多媒体手段对工会的作用进行宣传,而且也可以通过在企业内部宣传《工会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让企业主意识到工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突出其法律主体地位,增强其社会影响力,从而提高工会在企业的组建率。第二,提高入会率。工会如果没有职工愿意加入,就丧失了它群体性组织的特性,就会沦为“纸上工会”、“空壳工会”。因此,工会要提高职工参与度,特别在劳动关系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做好“农民工入会集中行动”,创新服务职工的方式,才能在企业与职工的融合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企业工会要努力提高维权的时效性,提高工会组织的吸引力,简化入会的手续,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让广大职工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享受到入会的实惠。同时,工会工作要把好质量关,对工32第32卷第2期2017年6月Vol.32No.2June,2017会干部要进行必要的考核,避免在工作中出现恶劣影响。

(二)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实现同工同酬

从我国劳动分配结构来看,普通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低、差距大、没有保障,工资增长缺乏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职工工资低已成为阻碍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劳动关系中职工流动性大、主体多样化、层级化及供求分化的问题,工会组织可以从维护最基本的正义作为出发点,那就是确立公平的劳动保障起点,以保障企业和职工在选择过程中保证社会的基本正义,同时提高抉择时的效率。为此,有必要坚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实现企业职工同工同酬,同工同保,进一步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因此,各级工会有必要把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当作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只有通过工会与用人单位的劳资博弈,把企业和职工之间发生的无序冲突变为有序的、合法的协调行为,使各种劳动关系的冲突和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才能有效地保障企业职工的收入随企业的发展而增长。

(三)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当前,许多企业的职工并不知道单位有没有定期召开职代会,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未得到很好的保障。职工在企业的归属感降低,因此,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职工民主权利,畅通民意表达的渠道,让广大职工真正的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而且职代会的定期召开也有利于企业领导及时听到一线职工的声音,集思广益,利于矛盾的解决,从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友好的工作氛围。健全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仅可以为企业领导民主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而且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和谐。同时,对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经营决策,如裁员分流方案和企业干部提拔任用、年度考核奖励、财务收支、集体福利等重大事项,全部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确保职工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落实。

(四)大力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优化职工的发展环境

工会要加强培养职工在维权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真正做到和谐共赢。首先,要积极引导职工,在享受权利的时候也必须履行其相应的义务。其次,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和谐企业”的创建活动,让企业领导意识到企业劳动关系和谐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良性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增强职工的凝聚力、认同感。通过创建活动,为员工提供教育、培训机会,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为职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等,真正做到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这样才能更好地稳定职工队伍,避免陷入“用工荒”窘境。

(五)增强对职工的培训力度,提高职工的主体地位和综合素质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主体地位意识的增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改变“强资本、弱劳动”现状,促使劳动关系协调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工会在做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时,首先,要深入职工一线,了解职工所需,为企业的培训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其次,要建立一套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行之有效的运行、监督、评价机制,如企业在增强对职工培训力度的前提下,不仅要注重职工的技术、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全体员工的技术水平,还必须十分重视对职工精神方面的培训,提高职工的心理抗压能力。最后,要引导职工加强自学,如加强对劳动法律法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依法维权意识和维权本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学会更加正确地定位自己,更加理性地与企业和谐相处。此外,在劳动关系供求选择分化严重的背景下,工会组织在维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职工就业帮扶工作,特别是高校工会组织,应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可以通过召开知识讲座等方式,向在校生传输社会就业形势和就业需求以及法律法规宣传,帮助其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做好进入社会的心理准备。

四、结语

毋庸置疑,解决新常态下劳动关系变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不能仅仅依靠工会组织的力量,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总之,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工会组织的作用至关重要,没有工会组织的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只能是一种理性的假设。在劳动关系处理方面,虽然工会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为劳动者代言,但是,当劳动者在企业中享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和独立发展的机会时,其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也会得到鼓励,企业的生产效率自然提高,形成企业与劳动者共同受益的“双赢”局面,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的作用会得到更大的发挥。因此,在新常态下,工会组织必须把握维权重点,采取有效策略,在充分尊重职工权益诉求的同时,全力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作者:林美铃 单位:福建省总工会干部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4-09.

[2]李玉赋.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N].人民日报,2015-05-19.

[3]胡磊.面向经济新常态的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研究[J].劳动关系,2015(8):32-36.

[4]彭阳.工会组织视角下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合作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6):35.

[5]曹荣等.博弈•制衡•和谐:中国工会的博弈制衡与和谐劳动关系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96.

[6]谭泓.劳动关系:社会和谐发展的风向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97-204.

[7]肖香龙.非公有制企业建设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70.

[8]郑东亮.经济新常态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中国劳动,2015(19):4-6.

[9]王丽娜.浅析新常态下的工会工作[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