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社团培养工匠精神实践策略

时间:2022-09-08 09:31:38

高校体育社团培养工匠精神实践策略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当前正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引入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时代所需。高校体育社团作为学生自治组织,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思想品格、职业规划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对工匠精神在高校体育社团建设中的价值意义、主要问题和实践路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析,以期为新时代高校体育社团培育工匠精神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工匠精神;培育

自2016年中国政府官方首提“工匠精神”并获得年度十大流行语以来,我国媒体不断出现有关“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等与“工匠精神”息息相关内容报道。这些报到有利于营造全社会爱岗敬业、精益专注、不断创新的良好氛围,并将我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贯穿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其内涵可表述为创新、专注、精益、敬业;其内容包括爱岗敬业、遵守规则、精益求精、履行职责、改革创新。2020年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再度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是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1]党和政府多次强调“工匠精神”,无疑将带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促进企业精益求精、提高质量,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高校作为新时代培育“工匠精神”的前沿哨所,把好通往职业生涯的第一道关卡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工匠精神”这个价值内涵与时代目标,担负起培养新时代创新、敬业、奉献人才的历史使命,这也是我国高校职业教育实现中国特色、赶超世界水平的必由之路。高校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的承载者,也是高校教育的补给站,在高校体育社团中开展工匠精神培养工作,有利于工匠精神的传播发扬,也有利于当前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和专业素养的提升。高校体育社团作为在校学生感受校园中多元文化魅力的重要场合,同时也是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承载形式。因此,本研究以新时代工匠精神为切入点,深入思考高校体育社团建设如何高效引领学生实现工匠精神传承成为意义重大的现实命题。

1高校体育社团培育“工匠精神”的价值

1.1培育学生的社会价值

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在于工匠精神的产生与运用不能脱离实际生产而考量[2],也就是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主要是为了提高生产的品质与质量,符合当前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过程的要求。想要工匠精神融入到高校体育社团之中来就需要在体育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们的意志品质,如不畏艰苦、刻苦训练、勇往直前等品质,然后再运用到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思想政治、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从而形成独立自主的社会人格,这是大学生在高校体育社团影响下的社会化过程。工匠精神要求人们创新、奉献、专注、敬业,高校体育社团同样要求学生积极在体育训练习得这些品质,两者都与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化的思路一致。因此,在高校体育社团活动中注重培养工匠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健康的思想品格,通过身心交互的健康机制,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坚毅强韧的人生态度和性格取向。同时,通过社团成员们之间的沟通协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树立社会角色意识,从而更好地顺应现代社会发展。

1.2培育学生的主体价值

以人为本,理论与实践并行,注重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从而培养出高水平全面型人才,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工匠精神注重创新敬业精神,具有天然的主体性特征。与之对应的高校体育社团同样具有“自我管理”的组织主体优势,高校体育社团是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组织,学生能够在体育社团完成“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其高校体育社团完成“人的全面发展”涉及到自主发展、文化基础、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自主发展能够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健康生活;文化基础能够让学生提高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社会参与能够让学生快速成长和责任担当。这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理解本专业的深刻内涵与价值意蕴,从而内化于心形成自身稳定的职业价值观。高校体育社团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对象,以培养创新专业人才为目标,以更多的自由空间来推动学生的个体成长。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可以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开展个人教育和情操修炼,充分调动学习热情,助力潜能开发,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最终形成自身稳定的创新探索、爱岗敬业、专注精益的职业精神价值体系,即与时代相适应的工匠精神。

1.3培育学生的实践价值

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高校体育社团举办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工匠精神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那么要想习得工匠精神就必须到实践中去,高校体育社团自身组织体系的建设就能够很好的发挥学生的实践价值,重视体育社团骨干的培养与传承,设置赛事协调专员、活动安全专员、对手分析专员、技战术安排专员等专业岗位[3],不仅能够发挥实践价值还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让每一次比赛的胜利都成为团队的责任与目标。这样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之余,按照自身兴趣取向策划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在团队合作中锻炼动手能力,学习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感悟人生意义。工匠精神是一种需要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运用的基础上习得的具有实践性质的观念意识。学校体育社团以丰富多元的社团活动,开阔了学生们的教育途径,以更为灵活的实践锻炼为课堂教学作补充,为践行工匠精神提供了更多选择。而社团的开放包容性,吸引了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使得社团建设本身也是群策群力发扬创新精神的绝佳机会。因此,高校体育社团建设与工匠精神融合发展,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高校体育社团培养工匠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培养工匠精神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对于教育的传统印象中,儒家思想是禁锢人们的创新意识,不讲究实践带来的益处,只讲究思想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加之我国延续千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们的传统观念都有较大的影响,这些都影响着“工匠精神”的发扬光大。教育观念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消极教育观念贯穿在职业教育体系之中,没有以实践技术的掌握作为评判标准,没有合理安排实践课程,还是和普通教育一样安排过多的理论课程,只能以成绩来评判能力的高低。功利观念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物质发达程度快速提升,权利和金钱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没有钱意味着生存都可能困难,物质蒙蔽双眼使价值观扭曲,这样的情况下很少有人愿意成为无私奉献的工匠,再加上我国教育资源有限无法重拾实践教育,造成轻视劳动教育致使学生养成为书本化的好逸恶劳、纸上谈兵的思想泛滥,厚植“工匠精神”养成的社会土壤逐渐地腐蚀殆尽。在高校中学习成绩是被老师和学生更为重视的[4],而体育社团更多只是学生课余之外的兴趣选择,常常会忽略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合。培养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最终导致高校体育社团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开展效果不佳。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高校对学业成绩的重视,在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方面关注度不够,精神和物质的支撑不足,导致高校体育社团对精益求精、创新专注的职业精神培育工作的相关认识和主动性缺失。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不足,缺乏价值引导,存在部分同学对工匠精神的概念内涵理解不透彻,职业教育、道德教育、精神教育等方面的自主培养意识匮乏的情况。

2.2培养工匠精神路径单一

资本主义国家内由于阶层的流动性较小,为了真正能够让工薪阶层强大起来,他们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层面构建了一套实践代替理论的高效培养过程,为“蓝领”工人的实践活动提供薪资保障,为学生到工人再到大师的职业生涯提供一条与之匹配的“进阶体系”,将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者的基本薪资水平齐平,摒弃普通白领与普通蓝领不对等的社会待遇,可以说高薪资促进了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的形成和培养。但在我国,就高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而言,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课堂是目前培育模式的主要媒介。在课堂上,老师对于工匠精神的传授主要是通过口头理论描述,而同学们的主要目的则是应付考试。因此在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导致学生难以真正把握工匠精神创新、专注、敬业、奉献的精神价值内核。在高校体育社团中,社团活动缺乏延续性、持久性以及增量性,无法培养学生对于持之以恒的理解以及迎难而上的决心,自然无法胜任培养“工匠精神”的路径,其余路径中高校对于“工匠精神”教育相关的讲座、实训、实习开展较少,导致高校体育社团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实践路径单一。

2.3培养工匠精神的机制与制度不健全

德国、日本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来严格规定产品的质量水平,对质量的严密监管让其匠人恪守职业操守,形成“工匠精神”。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是中国急速奔跑的大步前进时期,我国从供应短缺到产能过剩,制度与机制不能快速适应社会发展,早期政府部门囿于执政水平不高,不敢及时出台政策,怕延缓经济发展速度,受国家政策迟来的影响,制度上的缺失造就了“工匠精神”的弱化。完善的教育体系和管理机制是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方式,也是高校体育社团自身健康发展的优化措施。通过思政教育和专业实践教学,工匠精神的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培养工匠精神仍然存在着机制不健全、全面落实工匠精神教育理念难以达成的问题,导致高水平“蓝领”人才的培养过程缺乏高效性。高校体育社团方面具体体现在缺乏工匠精神教育内容的导入,资金、场地等保障机制的基础保障不足,奖助学金和师生奖惩的激励机制的待优化,评价和监督机制的待完善等。

2.4培养工匠精神气氛不浓厚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中,缺乏培养工匠精神的氛围营造。一是社会的逐利风气盛行折射到学校中,成为敬业诚信的文化氛围缺失,以及学生普遍对于工匠的职业认同感不强,认为工厂中的工人不如在办公室工作的人;二是学生过度追求娱乐明星,导致“娱乐至上,正统精神受到调侃”,学生对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的认识不足;三是,校企联合不够紧密,无法为职业教育中的学生提供实训、实习以及参观的场所,没有建立职业教育中最能够传承精神的“师徒制”学习方式,更无法为在校的学生宣传企业中的工匠精神,学生还只能通过一些体育活动来培育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四是学校体育社团缺乏利用新媒体工具传播工匠精神的意识,宣传工匠精神的舆论引导氛围不浓厚。这些氛围因素使得体育社团建设中工匠精神内化于心的培育工作难以获得实效。

3高校体育社团培养工匠精神的实践策略

3.1价值引领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价值引领,在人们的劳动实践活动中起规范调节作用。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教育体系,是时代的选择,也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必然走向。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建立在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基础之上。除去通过教育改革在课堂上传播工匠精神的途径之外,高校还应当利用学生体育社团的集体作用和实践优势,明确体育社团建设思路,发挥社团天然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一系列趣味性与教育性兼顾的社团活动,将创新、奉献、专注、敬业等精神作为主流价值引领的社团活动。首先,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应当正确理解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才可能指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准确把握工匠精神。其次,社团组织应当发挥创新精神,打破陈旧的社团模式,结合学生兴趣与体育项目的特点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工匠精神”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职业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最后,体育竞赛、专业讲座会议、体育技能交流、新媒体平台传播等途径也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以把握。将工匠精神与体育社团建设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引领学生塑造思想道德品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工匠精神在高校人才培育系统中的价值引领。

3.2制度安排

高校体育社团是学生自治的组织,建立健全管理与监督机制对保障高校体育社团学生创新精神的潜能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社团通常是由学生自主安排管理,但它同样受制于学校的制度语境。体育社团应该根据高校的办学宗旨,制定与工匠精神培养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激励学生培育自觉创新意识,增强社团工匠精神学习氛围。首先,高校体育社团应当注重引导监督制度的确立,明确学校的引导监督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职业教育工作部署,确立培养工匠精神的方针地位,以精益求精、创新专注的人才培养为社团目标,为社团的前景和发展做出长远的规划。其次,体育社团需要完善专业教师指导制度,建立指导教师责任制,一名教师负责一个社团,不同工匠精神主题活动邀请相关专业的其他指导老师联合指导,发挥现有专业教师的精神引领作用。再次,体育社团应当推进社团保障制度,积极吸引外援支持,专注社团建设,从经费赞助、收取团费、社团活动、文化交流等方面出发,保障体育社团在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文化背景下更好更快发展。最后,体育社团可以尝试将企业管理制度引入社团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提前适应职场生活的环境,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识程度和对专业技能的理解程度。

3.3榜样示范

当代大学生对于大国工匠的时代缺乏感性认知,对于单纯的说教接受效果不佳。相比之下,优秀榜样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可能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实践动机。高校体育社团可以通过真人真事的榜样案例分享更为生动地传达工匠精神,例如体育健儿们精益求精的精神展现,或是周围榜样的实例示范。体育社团还可以通过在校内的体育展示区,将奥运健儿和先进榜样的生活经历通过壁画、展示板、影像等方式陈列,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文化洗礼。体育社团建设中榜样故事化的直观呈现,是课堂之外更为灵活的工匠精神培养途径。在先进榜样评选时,为了使先进榜样人物切实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推动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应当选择具有典型性和可模仿性的职业人物故事。与此同时,体育社团还可以定期开办榜样人物交流会,让榜样人物现场与学生进行思想碰撞,进一步推动示范作用的落实。

3.4文化构造

在高校体育社团建设中,社团组织者和成员都应当发挥创新精神构建工匠精神的社团文化环境。第一,充分发挥社团功能,展开以弘扬和传播工匠精神为主要目标的活动,在活动场所悬挂工匠精神相关的宣传海报,形成工匠精神的社团文化氛围。第二,学生社团联合会和团委联合助推。工匠精神是基于实践形成的精神素养,学生社团联合会和团委应当联合起来,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更多途径和实践机会,将职业文化提早带入到学生视野中,有利于学生职业观念的有效形成。第三,高校应当具有全局观念。充分强调社团的教育价值,从资金资助、人员配置到设备场地维护等方面,做好社团发展的整体规划,构建起适应工匠精神发扬的体育文化背景。在具体措施的开展中,社团可以举办体育文化活动和专业技能大赛,围绕工匠精神,使学生在具体项目的参与实践中提高体育素质,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此外,体育社团还可以加强就业指导,与其他职业相关社团联合起来,为同学们的职业规划出谋划策。社团活动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巧妙融合,可以让学生在趣味中体会创新精神,满足求知欲望。社团通过活动的举办,引导同学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学习工匠精神,为学生日后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投入工作奠定基础。

3.5高位推动

培育工匠精神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教育工程,也是一个艰难的时代任务。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和关注,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目前重要的教育任务来抓,通过高位推动来促进落实,是当前高校教育攻坚的重要任务和目标。总书记和总理均在国家层面对于工匠精神进行了重点强调。对于高校而言,自上而下进行工匠精神地强化培育,首先需要校内领导亲自过问,推出相关政策保障老师和在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高位推动促进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一层一层落实。高校领导需要强化管理,把工作任务细化明确,责任落实到具体职位和个人,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开展工匠精神培育推进会议,通过会议向老师和高校学生传达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相关指示和目标任务;充分认识体育社团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力量,定期开展巡视活动,对高校体育社团建设进行现场考察,为社团之间搭建桥梁,创造互相交流学习经验的机会,进而推动大学生思想素质水平的提高。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狠抓落实,有望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带向新高潮,带来更为全面和具有实效性的培育成就。

4结语

目前,在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中进行工匠精神培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今后无论在教育实践还是学术研究中,各界都应当加强对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高校管辖下的体育社团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创新社团管理思路,建立健全工匠精神培养机制,在社团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工匠精神培育的深入渗透,争取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精益求精、创新专注、敬业奉献的高水平全面型人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才需求,是教育深化改革的摸索探求,也是学生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追求。

参考文献:

[1]何伟,李丽.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04):24-29.

[2]张达文.工匠精神的哲学意蕴和当代价值[J].文化学刊,2019(07):26-28.

[3]武超,何育民.“立德树人”背景下体育社团的育人价值内涵、困境与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10):40-42.

[4]李云飞.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回归与重塑[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16(03):34-38.

作者:谢哲 于易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