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路径探索与创新

时间:2022-03-10 11:04:54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路径探索与创新

[摘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进入多元化全方位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高校的“免疫系统”,面临着新时代对其提出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在梳理“双一流”建设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新要求基础上,试从审计模式、审计主体、审计标准、审计结果、审计信息化和审计制度六个方面探索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路径,为高校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路径

随着“双一流”建设过程的推进,各高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速发展。尽管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能够维护资金安全,查堵经费管理漏洞,预防贪污腐败,但是作为最具综合性的审计业务,在新时代下也背负着一定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与时俱进性迫在眉睫。因此有必要重新探索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路径,推进高校审计事业发展和治理结构的完善,保障高校在“双一流”建设道路上的健康发展和平稳运行。

1“双一流”建设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新要求

1.1思想认识要求:坚持党的领导,重视经济责任审计。2019年7月,新修订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明确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这反映出坚持党的领导对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学校党委和审计处应形成合力,从思想和制度上双管齐下,扎实开展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完善核心职能,以审计抑制腐败。“双一流”建设促进了教育经费的持续增长,高校上级领导应当对高额的教育经费投入所潜伏的隐患有危机意识,更加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在高校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受重视度越高,相关部门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服务奉献意识就会越强,审计人员调查工作的开展也会越顺利,经济责任审计效能的发挥就会越大,否则,上级领导的重视度不够,经济责任审计很容易变成形式主义,导致重大疏忽。1.2制度建设要求:评价体系个性化,审计结果透明化。“双一流”建设扩大了高校的审计工作范围,增加了审计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高了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的指标评价难度,这便要求高校不能采取普适化的评价体系,而是必须建立科学完善且符合自身实际特点的特色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使得领导干部职责权限明晰,保证明确审计目标并做出确切和全面的审计评价。“双一流”建设还要求学校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因此高校需要构建完善的经济责任信息公开制度,借助时下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保证对审计信息的公开和利用,与外界建立起积极有效的沟通关系,尊重公众对审计结果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形成监督合力,充分发挥审计价值,并加以利用在相关层面上,提高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现实意义。1.3技术操作要求:审计全面信息化,审计模式现代化。“双一流”建设除了增加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财务项目外,更多的是增加了非财务项目,如中层领导干部的廉政行为、决策会议记录等调查内容,“半信息化”的审计方式很难察觉技术上的恶意舞弊行为以及其他隐蔽性问题,大大影响审计效果。随着高校业务的多样化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将会越来越系统化和复杂化,届时若高校仍未实现全面信息化,将无法与时俱进审计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导致出现管理漏洞和贪污腐败行为。因此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向着信息化、数据化和现代化迈进,利用“互联网+审计”模式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2“双一流”建设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困境

2.1审计模式:监督约束不严谨。在高校的实际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对于领导干部难以贯彻执行任中审计和“先审后离”原则,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关口不能坚持前移性原则,这种追溯性审计使得干部监督与审计监督分离,导致出现领导干部任用和评价之间严重脱节以及“新官不理旧账”的状况出现,大大削弱了审计监督的警示和震慑力,完全流于形式主义。2.2审计主体:人员素质不全面。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具体随着单位或部门的性质、审计时期以及审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这便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全面性的要求,然而高校中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多为财务和工程技术出身,知识结构和项目经验较为单一,且对事业单位而言,人员的流动性较差,知识的更迭与时代适应速度较为缓慢,不利于提高审计质量。2.3审计标准:评价标准不明确。高校审计评价越来越侧重非财务指标的内容,然而对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非财务指标并未有相关的准则明确界定其定量衡量标准,但在进行审计评价时,定性指标和无法细化的某些指标容易造成经济责任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之间互相推诿,最终导致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的效益性评价变成泛泛而谈或者避而不谈。2.4审计结果:信息利用不充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封闭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大大缩小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的应用范围,此外经济责任审计公示范围的缩小,约束了广大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这便使得整个经济责任审计过程难以汇集各方形成监督合力,高校从监督到管理服务的角色扮演无法顺利过渡。2.5审计信息化:技术手段不先进。尽管高校审计的信息化发展提高了审计效率,但是仍然保留着“半信息化”的审计处理方式,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实时更新速度较慢,并且审计人员对环境的改变难免产生抵触情绪,使得审计信息化更迭周期不断延长,审计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校距离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全面现代化仍然有一段征程。

3“双一流”建设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路径探索

针对上述“双一流”建设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新要求以及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所面临的困境,本文将主要从审计模式、审计主体、审计标准、审计结果、审计信息化和审计制度六个方面提出完善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探索路径。3.1审计模式:整改关口前移,强化后续审计。(1)前移审计关口针对经济责任审计时间滞后的问题,高校需要有计划地开展任中审计,坚持未审不离政策;同时加强各职能部门协作,实行分类重点审计,可将审计对象依据责任大小划分关注等级,进行重点审计;还可结合岗位的复杂度实行多次审计、突击性审计等;最后制定审计的中长期计划,提高审计专业性和计划性。(2)强化后续审计按照审计计划的推进,审计处指定统一整改方案,做到一问题一方案,并要求被审部门及时反馈整改情况,同时灵活采用逆查法、实地检查法、座谈等方式解决问题,进行风险重估。最后还可将后续审计中的具体情况,包括被审单位的具体整改情况等都可列入审计报告中,让整个审计过程做到“有始有终”。3.2审计主体:练就过硬本领,打造审计合力。(1)优化人力资源首先,为丰富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可加强内部业务培训和再教育,定期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交流;其次,审计部门相应地扩充审计人力,从外部引进综合素质较高的审计人员,同时注重优化业务水平;最后建立绩效审计,利用有效的激励与考评制度来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2)借助外部审计服务高校可借鉴企业的内部审计外部化工作理念,采用自身和委托相结合的审计方式。高校借助外部审计服务可以采取对外委托审计、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等手段,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形成党政、行政、专业机构的三方审计合力,提升高校审计效率和质量,但也应当注重对外委托的审计风险控制。3.3审计标准:构建评价体系,统一评价标准。(1)制定覆盖面广的评价指标对高校领导干部的审计评价体系,不仅要涵盖财务预算收支的审计,还要涵盖非财务收支的审计,具体包括财务收支、制度履行、内控建立与执行、遵纪守法、管理绩效等方面。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提高对领导干部综合评价的广泛性。(2)制定针对性强的评价指标高校应当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通用指标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针对本校特殊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设计专用指标。指标共性与个性、整体与局部、定性与定量的相互搭配,能够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鉴证职能。3.4审计结果:审计信息公开化,审计结果服务化。(1)审计信息公开化首先,高校在保证不涉密的情况下,应当及时将审计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促进高校政务公开;其次,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作用,与各职能部门进行会商,统一公告制度标准;最后,引入群众监督这一广泛有效的监督方式,增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力。(2)审计结果服务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仅要起到监督纠错的作用,还要能够延伸至高校管理、高校服务层面,协助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咨询和服务。具体而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落实经费使用是否合规,检查业务活动的执行是否高效,还要在此基础上探讨被审部门或人员存在的问题,预估经济效益,协助领导干部科学决策。3.5审计信息化:数字化审计,提升工作质效。(1)注重审计信息化建设建立高校审计网络信息平台,开展审计数据资源共享,实现快速、深度分析大规模审计数据,充分挖掘每一条审计数据的价值,做到高校“全覆盖”审计;充分发挥大数据的精准定位等优势,建立联网审计、在线审计等,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事先介入和随时跟踪,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持续在线。(2)加大审计支持力度加大经济责任审计支持力度,主要可以从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和后期培训方面入手。在资金支持方面,针对大数据审计的重点项目适当加大经费倾斜力度;在人才培养方面,鼓励高校多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并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和奖励;在后期培训方面,除了内部组织学习外,高校还可定期组织审计处人员外出学习交流,全面提升素质。3.6审计制度:完善配套制度,明确经济责任。(1)建立经济责任追溯制度要求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干部在接受任期审计或者离任审计时,应当签署责任书,承诺无条件配合审计人员的安排,积极提供所需的调查数据材料,否则按照规定严惩不贷,必要时需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此外若审计职业判断在取证时受到影响,则应当发表保留意见或者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评价报告。(2)建立审计质量责任人制度由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属于比较复杂的业务类型,涉及的工作事项较为烦琐,因此为确保每一环节不出现重大疏忽,应当将具体的审计事项落实到个人,每一环节的任务均需所负责的审计人员签字留底,以便日后追溯至个人责任。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必须要严格执行统一的审计方案和审计程序,提高审计专业性。(3)建立审计案例档案管理高校可考虑建立内部档案云数据库,将本校实行的审计项目留存电子备份,尤其是对审计资料和审计数据等进行存档。方便日后出现相似度较高的审计案例直接调取审计资料进行审计参考,减少审计负担;同时也可用作内部人员培训,一同分享案例研究,提升专业素质。

4结语

“双一流”建设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准确把握职责定位,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资金安全管理和查补漏洞需求。本文尝试从审计模式、审计主体、审计标准、审计结果、审计信息化和审计制度六个方面提出完善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探索路径,确保高校在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优化经济责任审计流程、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审计结果运用机制以及构建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得到切实拓展和改善,切实保障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全面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和竞争实力,在“双一流”建设道路上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昕媛,徐国平,张园.新时代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提质增效实践探索[J].教育财会研究,2020,31(3):76-79.

[2]徐国平,杨丹妮,李伟.审计机关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路径研究[J].江苏商论,2020(4):121-123.

[3]党夏宁,王云龙.“双一流”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助推高校改革的路径分析[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9,7(4):81-86.

[4]李健,许静娴,陈少炎.“双一流”高校治理下经济责任审计助力改革策略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9,30(2):56-59,65.

作者:李伟 徐国平 周启玲 单位: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