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专业史论课教学设计研究

时间:2022-06-25 11:31:52

服装设计专业史论课教学设计研究

在服装行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服装设计专业教学面临新变。服装设计教育需要打破传统教学禁锢,探索新式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以适应专业的发展。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史论课程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不断提升史论课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素养,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全面而有效的课程教学设计,架构专业建设的桥梁。《中外服装史》一书秉持历史眼光,展现了中外服装发展历史的脉络,探讨了中外服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尚变迁,分析了中外服装的基本款式与主要特点,列举了中外名家的服装设计案例。该书以大量的考古学资料为基础,梳理了中外服装设计方法要点,对比展示了中外服装的剪裁结构、工艺细节等,提出了历史经验转换为实践设计的技巧,为相关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中外服装史》共分为十章,主要诠释了中外服装历史的发展流变,探析了中外服装的时代风尚,分析了基本款式与主要特点,列举了大量实例与设计范本,提供了设计方法与实践经验。该书对照中西服装发展历史,讲解了中西服装设计案例。服装设计历史贯穿于人类文明之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服装设计历史体现了区域的民俗历史,是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服装伴随劳动产生,是物质文明的产物,也是精神文明的结晶。追溯服装发展历史,不同学者存在相异观点。有些学者认为人类为保护自己创造服饰,有些学者认为人类为遮羞而创造服饰。祖先经过长期历史演变,在无衣状态下度过了风雨飘摇的岁月,艰难地跨入到文明时代,尝试用衣物遮身护体。追求美是人类的共性,服装除了被赋予实用功能之外,还被赋予审美功能,熔铸了人们的生活习俗、个人偏好、文化心态、宗教信仰等。该书首先梳理了中国服装发展历史。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国服饰装点了文化与艺术的门廊,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显示了东方之美。从原始社会开始,在对大自然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可用于服装的原生材料,包括植物纤维材料、动物纤维材料等,并且不断摸索、创新纺织技术,形成了棉麻织物、毛织物和丝织物等,这些都为服装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历史材料记载,商代人已经能够织出精美的丝绸衣服,且用色非常厚重。到了西周时期,我国逐渐确立了等级制度,不同等级需要穿着符合自己身份的服装。周王朝设立了专门负责服装制作的官职,专门为王室提供服饰。我国的冠服制度就形成于夏周时期,掌管服饰制作的部门也在周代趋于完善。到春秋战国时期,服饰虽然类型多元,繁简不一,却都有了上衣与下裳,使中国服饰的规制基本定型。这一时期织绣工艺获得了长足进步,服装材料日益精细,各种华丽服饰围绕衣料脱颖而出,使传统工艺发扬光大。秦汉时期,纺织印染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促使了秦汉服饰得以繁荣呈现。马王堆遗址出土的精致丝绣织品,种类之多、品质之高,充分反映出汉代织造工艺的高水准,再现了当时独特的服饰风貌与内容。在服装构成上保留了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面料重锦绣,体现出了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主要体现在服饰的样式、色彩和佩饰的规定上,确立了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从汉代开始,随着多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传统服装文化呈现出多元性与包容性,表现在异域服饰材料与纹饰等在传统服饰上的呈现与融合。这一时期,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形成了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文化、经济的大道——丝绸之路,也促进了中西服饰文化的融合发展。唐朝时期我国从分裂走向统一,服饰发展高度繁荣,外来服饰传入国内,胡服新装备受追捧。明清服饰不再受到异域思潮的影响,以传统服装为主,但等级性更加明显。近代以后,时代变革较明清时期更加剧烈,中山装成为社会改革的标志,一度成为中国的国服。进入现当代,社会秩序越发稳定,中国服饰文化与异域服饰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新的服饰体系正式生成,中国服装逐渐走向了新纪元。

该书其次展现了西方服装发展历史。西方服饰文化发源于以地中海为中心的东方与西方世界,包括古埃及、古代西亚、古希腊、古罗马等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推动了服饰文化的变迁。服装发展经历了从二维到三维的过渡与演变。在古代,服装一般不经过裁剪,通过幅布披挂缠裹构成衣的形式。服饰面料以亚麻、羊毛等自然纤维为主,由于生产力的局限性,衣料匮乏,以及社会阶级观念,对于衣料的分配与占有存在森严的等级,衣服成了身分、地位的象征。中世纪宗教文化盛行,教会组织结构严密、影响深远,促成了罗马式、哥特式服饰风格的出现。文艺复兴时期也是资产阶级运动时期,男子服饰上宽下窄,女子服饰强调细腰丰臀。在文艺复兴的照耀下,欧洲兴起巴洛克、洛可可艺术,服装敞口轮状褶领。十八世纪,西方服饰趋于轻便。十九世纪,宫廷服装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宫廷化服装既有典型的洛可可风格,又有古典主义的闪光,使服装文化进入新的发展期。二十世纪,西方国家大多进入工业化阶段,服饰文化迎来变革,服装被分为礼服、西服、户外服等,为现代服装的出现奏响了序章。纵观中西方服装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服装的构成形式与穿着状态上,导致这种差异的核心在于中西方文化观念的不同。中国传统服装构成呈现出一种自然而含蓄的设计理念,在服装裁剪上以二维的平面化裁剪为主,不追求对人体的塑造,强调服饰与装饰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中式哲学。西方服装更加强调自我呈现,强化了对于服装造型的研究,在裁剪方法上以一种理性的服装结构设计来表现,甚至强化身体曲线的美感,创造一种复杂的三维“构筑式”的服装形态。服装与服饰设计学习是理论、视觉与形式有机结合,服装史课程设计需要通过不断加深理论与实践对等关系,强化专业史论课对于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进行服装历史学习的同时,探讨关于服饰文化语言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兼具知识性、技术性和审美性,能够有效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就目前来看,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服装史论课程,将其作为服装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分支。服装史教学与服装设计密不可分。一方面,前者为后者奠定基础。服装史课程内容丰富,涵括了中外服装文化发展历史,这其中有大量的实践案例,可以为服装设计提供重要参考。学习者可以通过服装史课程了解人类文化的发展脉络,把握服装设计的基本规则和评判标准。服装史课程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讲述中西服装的发展流变,分析服装的历史延续性。服装伴随人类文明一路走来,在继承传统时推陈出新,在承载历史中保持时尚。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有着相异的服饰特征,这些特色服饰都为服装设计提供了思路。中国唐代流行胡服,西方流行中国风服饰,都体现了服装设计的革新,体现了国与国服饰文化的交融。把握东西方服饰发展历史,能够共享服装设计的现代元素,巧妙应用这些视觉元素,创造不拘一格的服饰,推动服饰文化的繁荣发展。在服装史课程作用下,学习者的基础功底将更加扎实,对服饰设计规律的把握将更加驾轻就熟。服装史见证了时尚的流动性,见证了服饰从宫廷走向民间,从贵族走向平民。学习者在服装史课程中遨游,不仅能够洞察服装的变化,而且能够领略经济社会的变迁,了解政治文化对服饰流行的影响。另一方面,前者为后者提供素材。东西方服饰历史中出现的各种风格的服装,最终都会成为学习者的灵感来源,为学习者开展设计实践指引方向。对于服装设计者而言,必须对传统服饰进行解构,样式颠覆必然以传统服饰为前提,服装史记录了各种服装样式,利于服装设计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紧跟后现代时代设计的浪潮。除了要对传统服饰进行解构之外,还需要泛化风格,模糊不同风格服饰的界限,整合类型服饰的优点。泛化风格的服饰往往能够采集众家之长,在时尚领域掀起讨论热潮。为了推出独具个性化的服饰作品,设计者必须相当熟悉各个时期的代表服饰,了解东西方服饰文化发展史中的流派,游走在不同风格的服饰之间,确保自己能够立足在时尚的前沿,此时从东西方服饰历史中寻找灵感,能够助力服装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服装史文化学习对服装设计意义重大,应该充分发挥其基础性作用,注重服装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呼应,突出服装史课程在服装设计专业培养体系的重要地位。首先,应该深入剖析课程,重塑知识框架。服装史课程内容庞杂,所涉猎的范围较大,教学难度较高,学习者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混淆状况。为保持知识接收的连贯性,应着重梳理东西方服装历史发展的线索,通过朝代演变探究中国服装文化的发展规律,按照时间顺序把握西方服装文化的发展特点。在讲授过程中应该形成不同的时间板块,按照时间架构教学体系。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也可以对量大板块进行细致划分,对同一时期的东西方服装进行对比研究,揭示这一时期服饰发展的共性特征,从而让学生产生思维跳跃,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其次,应该注重场景教学,做到寓教于乐。课程知识过多会打消学习者积极性,导致学习者失去学习兴趣。理论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知识获取的需求,教育者需要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设计中掌握理论运用的方法,在理论学习中积累实践设计的经验。服装史课程中的设计案例不胜枚举,教育者可以通过场景再现的方法,对历史场景进行还原,使学生在情景中认识某一时代服装的面貌。再次,应该利用模块知识,进行项目训练。专业驱动教学方法对学习者而言有积极作用,教育者应该坚持专业导向,根据任务模块对学生进行项目训练。比如,要求学生根据某一阶段的服装史内容查找相关现代设计案例,教师通过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设计师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服饰文化的现代化、时尚化表达,而后进行专业设计实践体验。项目训练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无缝连接,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最后,应该注重思政教育,实现教育融合。为推动服装设计教学改革,应该并重服装史教学与思政教育,使学习者把握服饰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与价值观的关系,树立新的服装设计理念。我国服装行业蓬勃发展,服装课程展开需要进行有效的专业驱动设计。通过服装史教学设计,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文化特征、贯通服装历史文化与现代服饰发展的联系,引导学生欣赏古今中外服装文化,补充设计资源,开拓设计思维,落实实践环节,为日后的服装设计理论基础与创新思维提供依据与借鉴,强化史论课程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发展的导向性作用。

作者:陈健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