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时间:2022-03-09 01:20:14

特色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交集的国家,有着先天的民族文化优势,而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新时代下弘扬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形式,更应该成为研究和创新的重点,而现有文化产品中存在的不足和其意识形态的革新便是现代文化创意产品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创意产品;现代设计

1研究背景

基于现代VI设计的理念是由西方传入这一原因,现代VI的设计风格也具有明显的西方美学特征,而中国作为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征性的国家,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发扬意识的提高,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文化创意类产品也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但是VI设计方面还有着较大的上升空间。可以将VI设计分为以满足品牌文化和宗旨的基础VI设计及为了宣传和售卖的文化创意周边产品设计两大方面进行研究,两个方面中基础VI部分主观性更加强烈,既要避免趋同化的现象,满足令人印象深刻特性,又要耐人寻味意义深刻;而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承载的是宣传特性,同时还要满足其自身的产品功能,需要的是客观的认同感。将VI中融入文化是一个互利互惠的过程,VI的设计需要文化融入进行创新领域的拓展,传统文化也需要新形式的传承和宣传,所以怎样将两者融合的巧妙自然,便是要研究的课题。

2文化运用分析

2.1基础VI设计探讨。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走向世界,VI设计作为企业设计的视觉识别系统承载着企业文化,具有指向意味。其中企业视觉传达系统中的基础VI部分包括LOGO为主要设计对象,包含标准色、标准字等更能代表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识别度高、令人印象深刻的VI设计可以帮助品牌更好地打开市场,这一部分的设计着重点在于将企业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合巧妙,使其更加耐人寻味。其中LOGO的设计便是VI设计的灵魂所在,中国文化在标志设计中按照使用元素大多分为三类派别:一是使用特色形象,这类标志大多会采用地标性建筑、有着特殊文化内涵的文化符号进行抽象化设计或直接引用品牌变成LOGO,例如:在湖南本土的茶饮品牌“茶颜悦色”采用的就一个中国古代女子的形象,人们可以非常直观地获取这是一个中国品牌的信息,奠定了中国风的店铺文化基调。二是使用典型中国特色纹路,中国的纹路作为形式美学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在LOGO设计中常见的纹路有龙凤纹、云纹、水纹、忍冬纹等除了其装饰性意义,更加看重的是其吉祥的寓意。例如中国联通的品牌LOGO采用的寓意吉祥美好、万事顺通的“中国结”作为标志,代表性强,同时内涵“联结”各方的意味。三是使用中国汉字进行变形,汉字和书法艺术作为东方美学的典型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字的演变使汉字种类样式多种多样,同时因为汉字大部分是由象形字发展而来,注重形体变化却又兼具线条美感,又有着很多西方文字不具备的点线面集合为一身的特点,所以可创作发挥的空间更大,即使是单字也可表达多重含义,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标志采用的便是“宫”字的变形,虽然是单字但是却很符合故宫这座古代建筑前庭后院的思想,将古代宫殿的意味融入标志设计之中。同时中国银行的标志也是采用这类方式,中国银行采用的一个古钱币的造型进行演变设计,既符合银行流通货币这一作用,同时整体设计上也将中字放在中间,上下顶起两个半圆,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气势。使用汉字作为演变的标志设计,整体造型特点以简洁明了、代表性强、给人记忆点深刻不需要过多的揣摩其深刻的内涵为优势,是进行和中国文化相关的标志设计中最为常见的方式。三种文化元素形式作为LOGO设计的基础,几乎涵盖了现有将文化融入标志设计的设计方法,在LOGO设计上可能出现几种方法排列组合的方式。随着近几年古装剧的流行,无论是妆容还是服饰都带起了一波热潮,热播剧中人们服饰配饰颜色的搭配都吸引着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色的关注,打破人们认为中国代表色只有中国红的传统思维定势,让越来越多的“中国色”走入大众视野,也让颜色故事为大家所熟知。除了这类隐晦的颜色传播形式,还有一些形式更为直白,他们将中国传统名著、传统戏曲、传统建筑这些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中所提及的“中国色”进行研究,结合人们生活所需品形成文化创意产品进行售卖,形成主观的宣传价值,例如“红迷会”今年所印刷的2019版的年历就是选取了红楼梦中的中国传统色,进行统一色相的统一整理,使每个月份都代表一个色相的颜色,形成十二个色相分区放在月份前,在日历的每一页上有标注着各个颜色的出处,既可以是人们了解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家族的繁荣与兴衰以及人物性格的迥异,又可以正确认知这些颜色明白其中的历史出处和所营造的氛围。颜色和文化有着最大的共通性就是其可以以一种单纯的物质形式存在,也可以是一种精神内涵的典型代表。它们可以作为物质产品存在,但如果他们有其故事和人文精神内涵那么他们就是超越其自身价值的存在。所以说中国文化种类繁多,无论是实体化存在的图腾文化、纹路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还是精神文化中国色、中国名著、中国精神这些不分类别都是伟大民族的组成,中国人讲究的是薪火相传的传承,那么现在这些文化的新时代传承就是“取旧融新”,用新的创新形式使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之中。2.2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现在已经面世的和民族文化有关的产品中大多都是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形象进行排版印刷在相应的产品或包装上,处理度和再创新度不高,所以很大程度上这类产品并不能够获得现代多元化市场的肯定,一般都作为旅游观览的纪念品进行售卖,人们的认可度并不高。所以当我们使用民族文化符号时,要利用其精神内涵或是其特有属性进行和产品的有机融合,成为具有实用美学、审美趣味以及有一定社会服务性的可在市场流通的产品。以皮影文化创意产品为例,现有售卖的产品中大部分和皮影文化相关的旅游纪念品大多以售卖影人为主,做工较为粗糙,实用性不强,其他类型应用也只是以利用皮影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典型形象直接印刷在其当地特色产品包装上,运用的方式简单明了代表性强,但是使用上过于生硬刻板,欠缺灵活性并且文化宣传度也不高。除以上运用皮影的方式外,现代文化创意产品更应该侧重于传输皮影文化作为中国影视文化源头所具有的形式和精神内涵。皮影在设计上可参考的文化内涵包括多种多样,例如其运用参照其镂空雕刻技艺方式和透光性特点相结合,是一种“虚”与“实”的转化,和现代影视行业中的镜头使用上的蒙太奇手法有着异曲同工的特点。颜色采用沉闷的颜色和艳俗的颜色相结合的形式,色彩构成上极为舒适,既不会使画面沉闷,也不会令人感觉画面杂乱没有重点。这些平常难以注意的细节,可以成为现代文化创意产品打开新世界的敲门砖,成为以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设计重心。除此以外要寻找这类家喻户晓文化中的,鲜为人知的部分进行展示和运用,或是将传统形象用现代化的手法进行展示,可以拓展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思维界定,增加传统文化的新鲜感。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文化创意类产品还应具有一定功能,并且形式和功能要相辅相成结合巧妙。这样的形式既可以增加产品的互动性,同时又满足市场需求,文化创意类的产品只有受众广泛、有市场前景、具有商业价值才能得以真正传承和发扬。在中国大陆地区近几年的文化创意产品最为出色的便是由故宫博物院出品的故宫文创,每次的新产品都吸引着大众的眼球。从开始只出版一些纸质印刷产品这样受众较少的文化创意产品,到和各个品牌联名出限定款。现在利用文化推出各种类型的生活产品,虽然一路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争议和推广方式带来的是人们对于文化关注度的上升,激发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探求。故宫淘宝早期平面设计和纸质版产品的印刷更多的受众是已经对文化有兴趣的年轻人去购买,到中期和各大品牌联名特别是彩妆品牌的联名最为轰动,和毛戈平彩妆的联名,借助毛戈平先生在美妆界的影响力,让故宫出品吸引了更多女性受众群体的关注,扩大了受众的人群。2019年品牌联名已经泛滥之时,故宫淘宝推出了故宫彩妆,这样既拓宽了自身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又因为之前品牌联名的铺垫,利用其典雅的外观和故事性的内容,整体的风格上宫廷风明显,两套彩妆线产品一金一银看起来一个大气,一个温婉,吸引着大批想要一试的人群进行购买。故宫淘宝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文化元素优势加上适当的营销手段,既成功地开拓了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也转换形式推广了和故宫有着渊源的文化,同时增强了人们对于故宫的好奇心,吸引人们去故宫游览观摩。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的成功既是一场营销学上的成功,也让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3结语

不同时代背景下产生不同的文化,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文化的发展进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持和软实力。国家对文化的发扬和保护意识越来越烈,积极找寻探索能为人们所接受的形式去推广那些沉睡的文化,也有着许许多多的文化产品得到了很好的反响,收到年轻人的喜爱。例如: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这些新型文化创新类节目,让大众以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文化,让那些放在博物馆中的静物变得生动有趣。VI设计同样也需要去找寻创新的方式,将精神形态装换成物质形态,增强其受众的认可度,达到真正的文化宣传的目的。将商品的流通性和品牌影响力成为间接宣传文化的手段,让人们潜移默化中接受原本不熟悉的文化,感受着文化的魅力。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仿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中国的制造产物的身影,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使中国变成一个可以集设计与制造为一体的创造具有中国特色民族文化的产品的国家,变成了新时代人们的愿望。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有着浓厚的中国色彩,是中国精神的寄托,在全球化的格局下中国更应该保留属于自身民族特色具有文化底蕴的东西,成为大时代“折中主义”压力下的阆苑奇葩。

参考文献

[1]郑祎.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形象设计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6(5):131-135.

[2]赵超,李克克,杨琳琳.中国元素在设计中的合理利用与开发[J].包装工程,2010,31(S1):129-130.

[3]王平,陈聪.现代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回归[J].文艺研究,2005(10):143.

作者:谭莹莹 张凤玲 李雯 梁茹芸 韩楚龙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