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期刊数字化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2-05-19 05:25:03

高校期刊数字化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高校期刊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互动性弱、出版周期长、大数据匮乏等一系列短板问题,如何借助“互联网+”时代的契机打破壁垒,文章提出从选题策划、大数据、知识服务三个层面展开转型升级,以此抛砖引玉,探讨期刊整体品控和服务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数字化;发展策略;学术期刊;知识服务

一、背景

(一)高校期刊概况。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该意见指出: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的期刊。高校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校科技期刊中,中文刊1063种(占比91.24%),英文刊79种(占比6.78%),中英文合刊22种(占比1.89%),英德文合刊1种(占比0.09%)。总的来说,中文刊物品种和数量占据主体地位,英文刊、中英文合刊、英德文合刊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近年来,我国在高校新创办的科技期刊中,英文刊的比例呈上升趋势,高校科技期刊正朝着国际化方向迈进。高校期刊正在积极谋求数字化转型,其中部分期刊已跻身于国际一流期刊行列,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二)国内期刊现状。根据2018—2019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018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85.68亿元,相比2017年的82.7亿元,增长幅度为3.6%。传统新闻出版单位积极适应信息化要求,加大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力度、加快推进融合发展进程,探索产业新形态、研发新产品、开展新服务,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增强传统书报刊企业在数字内容产业中的核心竞争力。报纸期刊积极运用新媒体发力,构建新媒体矩阵。报刊业在与新兴媒体融合过程中,正在借助大数据、AI等新技术为驱动,运用终端化、移动化等多种承载方式,着重提升品牌影响力。以数字技术为新兴手段,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媒体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路径及阅读方式等习惯。“互联网+”时代传统纸质期刊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二、期刊发展现状

(一)作者与读者,作者与编辑部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学术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读者一般通过读者邮箱或是客服电话的方式,将自己对于某篇文章的想法反馈给期刊编辑部。编辑得到读者反馈后,联系到作者,再由编辑反馈到作者,这中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在转述过程中,难免存在传达信息不全面的情况。同时,作者和读者无法直接进行学术交流,错失了碰撞智慧火花的机会。并且,大多数期刊社也没有提供作者与读者之间交流和对话的平台。不仅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不畅,作者与期刊社也同样面临着互动性弱的情况,存在着作者黏性不足,很多作者“发完即走”,后续没有进一步合作。基于这种现状,走集约化发展道路,提升对读者和作者的服务意识,努力增强作者黏性的期刊社改革势在必行。(二)出版周期长。传统纸质期刊,以月刊为例,一般是28天的出版周期。相对于互联网的即时传播速度,传统纸质期刊短板比较明显,相对于“互联网+”资讯,期刊的时效性相对低一些。即便部分期刊实现了网络优先出版,但部分读者尚未形成对数字出版平台优先阅读的习惯。读者有时不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学术思想,作者与读者的学术交流又频频受限,纸质媒体的传播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另一方面,出版物存在一定的差错率,在整个出版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排版环节甚至印刷环节,都可能存在小瑕疵。刊物一旦发行,很难弥补这种小瑕疵。(三)大数据匮乏。纸质期刊发行后,一般只有全国各省市发行量和销售量的小数据,除此之外,几乎很难获取“互联网+”大数据,可以说,期刊社对终端用户信息的数据资源是极度匮乏的。在这种背景下,无法全方位了解读者群体特征、单篇文章阅读频次和期刊整体阅读趋势等与期刊紧密相关的大数据。数据会说话,数据背后隐藏的是新的选题增长点、潜在用户、渠道拓展和营销推广的源泉,对于期刊的长远发展是不无裨益的。

三、数字化发展路径

介于学术期刊存在的上述短板问题,高校期刊要顺应潮流,搭上“互联网+”时代的契机,多管齐下,运用创新思维模式来弥补短板,集中优势,以集群化思路探讨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发展路径。(一)不断挖掘新选题。学术期刊由于其特殊文化属性,与大众期刊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别性:学术期刊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术品位上,即刊物所刊登的论文其选题处于学科领域的前沿地位,所论述的话题处于该领域的难点、热点和重点,所阐述的观点是独一无二的、独创的,并且是科学的。其次,优质选题是高校学术期刊品牌价值的脊柱。时刻聚焦当前学术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结合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对所在学科和领域内的重大理论问题、前瞻性问题或技术性难题进行筛选、论证,并及时制订选题规划,突出刊物的吸引力。关注学术前沿动态,及时捕捉行业发展动态。比如,5G和区块链是当下热点话题,期刊的选题紧密围绕热点深度挖掘,要做好高校期刊的品牌建设必须学术品位和选题策划双管齐下,积极开发新选题,引发新的增长点。(二)活学活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大数据。期刊微信公众平台是高校期刊社数字化转型探索的先行者。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造以学术期刊为核心的学术社群。通过微信公众号,可以发送刊物论文、最新科研成果、行业动态和会议资讯等;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可以精准定位到读者群、作者群、学者群、专家群以及潜在的作者和读者;通过微信公众号,也可以推送本领域的专业信息,比如会议纲领、会议PPT、专家对前沿热点问题的权威解读等,学术期刊与读者群、作者群、学者群、专家群构建牢固的学术社群,这对于增加期刊稿源和曝光度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微信公众平台承载更多的呈现形式,包括音频、视频、图片,极大地丰富了期刊的可视化。比如,晦涩难懂的科技论文,附上科普性视频,将专业化阅读延伸到大众化阅读,在增加点击量的同时,也增加了期刊的受众面和传播力。在微信期刊的公众号/订阅号/服务号里面显示每篇文章的阅读量、点赞数、转发量和评论。另一方面,微信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体系。数据统计分析维度大致分为用户分析、图文分析、消息分析、菜单分析、接口分析以及网页分析。无论是用户特征,还是文章阅读量,阅读日活跃度、阅读周活跃度、阅读月活跃度,单篇论文阅读次数,阅读人群构成,以及渠道构成都提供了详尽的大数据。大数据对于期刊的品牌影响力、选题策划、渠道推广乃至市场营销都有积极的作用。后台大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反哺选题策划,这些数据承载了与刊物相关的重要信息,对于发掘潜在学术社群不无裨益。数据资源的解读、分析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三)构建知识服务机制。在数字化的浪潮中,高校学术期刊勇于开拓思路,多条腿走路,逐渐构建与完善期刊的知识服务体系,不断为用户谋求多元化、个性化的增值服务模式。“互联网+”时代,倡导平台化思维。高校学术期刊可借鉴新兴媒体和新兴平台的发展思路,搭建基于期刊用户的知识服务与付费的平台服务,凝聚期刊用户,将线下用户逐渐聚拢到线上,为进一步发掘用户价值提供基础。高校学术期刊重视用户需求并引导用户参与,积极创建以用户为核心的知识服务平台体系,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服务,包含学术资讯、学术培训、学术会议、研讨会直播、学术论著出版和论文投稿相关的免费和付费服务。学术期刊的发展也应遵循“互联网+”平台思维,建立新媒体平台,形成学术产品矩阵,扩大学术社群,以提升期刊整体的聚合力和吸引力。在出版传统学术期刊的基础上,应将期刊衍生的产品扩展到新媒体平台上,实现产品多样化、服务精细化,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和整合性服务。致力于传播学术信息、提升用户科研能力、构建用户驱动的知识服务机制在实践中已初见端倪。如《英语学习教师版》在微信服务号开设了在线课程版块,里面涉及文本解读、阅读教学、教师语音等二级栏目,细分了用户需求,邀请了英语教学相关领域的学者做到定制化的课程设计与授课,解决了科研中的问题。

未来,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新模式、新技术将逐渐引入到期刊的运作机制。高校学术期刊力争内容多渠道、多媒体呈现,积极推广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新模式,实现多媒介的融合。各高校学术期刊需要积极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扬长避短,优化产业升级,最终打造高校学术期刊社的品牌影响力,提升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刘志强,王婧,张芳英,张昕,丁译,张秀峰.建设中国高校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展望———基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年度观察报告(2018)》[J].科技与出版,2019,(1):13-19.

[2]2018-2019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EB/OL].

作者:姜林琳 单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