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探究

时间:2022-05-08 04:52:48

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探究

摘要:乡村转型与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乡镇建设以及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针对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成果进行了简要分析与总结,并针对于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要点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从沿海地区理念、模式与策略总结了一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可行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新农村建设

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重心向城市转移,因而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开始滞后于城市的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了限制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各地推进二三产业与城镇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对于农业与农村的投入,积极促进农村生产转型,实现进一步发展。

1沿海地区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态势。具体如图1所示,其中左侧纵轴对应人均GDP差距,右侧纵轴则代表二者的相差比例。不难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和中西部地区GDP差异在不断扩大。1978年,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差异约为408元,而在2013年则已经扩大到30856元,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均GDP之间的比例也大多在2倍左右变动。可以看出,在1990年前,该比例处于不断下降趋势,在2000年该比值不断上升,而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该比例又重新下降。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的原因当中,区域间产业结构发展程度的不同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中国经济发展中,中西部差距较大,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沿海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就业形势和农业生产方式均出现较大变化,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数据分析,改革开放至2005年,沿海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出现下降,由原来的23.4%,降低到8.1%;以服务业为主要形式的第三产业由原来的19.6%上升至39.7%,农业劳动力比重也降低到45%。此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农业产值和农业行业的就业份额均出现下降,数据表明2010年沿海地区农业产值比例占到总产值的8%,并且农业产值下降的趋势仍然持续保持,到2020年,农业产值将下降至5%左右。针对沿海地区的产业发展态势分析,农业劳动力比重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沿海地区农业劳动力比重将降低至30%,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型的趋势更加明显。伴随着农业劳动人口的转移,地区人均GDP会出现明显变化,以下本文将对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差距和比值进行分析,以此发展问题关键点,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在不同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图2所示,为1985-2010年间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份额变化情况,其中左侧纵轴表示农业劳动力变化情况,右侧纵轴表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的份额差距。经过对比不难看出,我国各地区的农业劳动力在此时间段均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人口从1985年的47.87%下降到2010年的24.38%,而中西部农业劳动人口比例则从1985年的66.75下降到2010年的44.53%。总体上来看,中西部地区农业劳动人口比例始终高于东部地区,但比例相差一直稳定在20%。

2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格局和情景

虽然沿海地区农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产值贡献率处于下降趋势。然而乡村人口的基数大,总体占比高。并且农业劳动力在乡村总;劳动力的一半。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沿海农业发展的区域优势,研究农业生产和就业前景,为城乡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参考。以下就农业优势指数以及分异格局进行说明:农业优势指数Aij,主要指区域内农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的比例。是衡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Aij=Pij/GijPi/Gi其中,Aij表示i年j省的农业优势指数,Pij和Gij分别表示i年j省农业产值和GDP国内生产总值,Pi和Gi分别为i年研究区即沿海地区农业产值和GDP数值。分析技术实践应用中,当Aij>1时,该省农业在沿海地区具有比较优势Aij<1,则该省农业在沿海地区不具有比较优势。实践应用中,Aij数值的变化可有效反映本省农业的综合技术能力。1978改革开发以来,中国沿海城市的农业优势指数可分为三类。数据表明海南省aij大于2,属于农业显著优势类;京津沪三个直辖市Aij小于等于0.5,不具备在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应用优势。此外,城乡经济的发展是乡村转型工作的重点,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平稳运行中,需要对乡村地域系统的演进提高关注力度。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农业产值和农机就业比重之间的关系,注重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实践方法,促使沿海地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动态趋势分析结果,沿海地区农业产值和比重以及劳动力比重均出现了下降,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沿海地区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8.0%,6.9%和6.0%,农业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比重分别为44.5%、38.4%和32.2%。

3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对策

3.1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1)重视区域主导。首先结合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历程,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体现出区域性特点,发展顺序为由近及远,实现由近郊到远郊、再到城镇周边以及传统边远山区的发展顺序;其次应当体现出区域发展中的农业主导性特点,以当地的特点为基础,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模式,如都市型农村经济以及生态循环经济、现代农业或乡镇企业集聚经济模式;最后,应当明确农村地区发展中的限制性因素,如水土资源不足、生态破坏、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以上三点因素共同决定新农村建设区域主导模式。(2)强调新农村建设的操作主体。新农村的建设有一定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起着倡导与引导的作用,无论是发展理念还是具体的规划虽然都是由政府完成,但是农民才是建设的主体、是农村的主要生产人员,所以需要具备相应的组织性与积极性才能适应于具体的发展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证农民形成勤劳、自立自强的精神。所以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居民从事产业变化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农民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对于创业乡镇企业与专业技术合作组织予以优先扶助政策。(3)典型实践模式的推广。新农村的建设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实现生产的发展,对于传统的农村地区,需要实现农业资源的集中,进而形成股份合作制与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市场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专业市场活跃程度较高地区的农村,则应当与其他经济相关联,从而推进农村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则应当推行城村一元化建设,积极在农村地区发展工业,推广城镇化,将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人口。3.2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策略。(1)遵循农村的区位条件。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当中,需要遵循城市化与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地区差异性为基础来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与决策。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区域内密集城区与分散化农村建设失衡的弊病,填补城镇化建设的中间地带。所以应当以沿海地带新城区的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2)城镇化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协调。新时期农村建设工作中的根本任务即是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结合,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平原广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自然条件,在新时期的农村建设工作中,应当促进城乡产业联动,实现经济长效互动,最终形成空间整合。在乡村实现组织整合,建设并完善中心与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与股份制企业建设,实现农村发展创新。(3)提高城镇化率与农民文化水平。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典型实践的经验来看,农村产业与就业的转型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需要深化市场趋向农村的改革进程,着眼于特色化与高效性的农业发展,提高农村竞争力。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升农村生产力,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4)重视生产生活设施的建设。在新农村粮食生产力建设方面,要抓好重大项目和重点区域的良田建设,尤其是在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方面不断提高建设质量,对于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应当予以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方面,需结合沿海农村的特点,可以积极开展渔业养殖技术的培训,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重点生态工程的基础上实现生态补偿。生活设施建设方面,需要对农民的生活条件进行改善,其中最为基础、关键的部分即是水、电、气、路,应当予以重视。在农村供水以及道路建设方面,我国东部农村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在能源供应方面,则应当以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建设为主,不断拓展供电范围、扩大供电人口覆盖率。(5)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结合农村地区的公共事业发展现状,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教育与卫生事业。农村劳动人口文化水平偏低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村劳动人口拥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仅为13%,在其余的部分里,又有7%的人口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这给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困难,同时也导致居民政治、法律意识淡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城市地区相比,无论是在医师素质还是机构建设水平都存在一定的不足,直接对医疗事业的发展质量造成了影响。所以应当完善合作医疗制度,不仅可以让农民看病难问题得到解决,也可以缓解农村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6)关注农村城镇化和土地资源转型利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表现在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转移过程中,在促使沿海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应关注居民点的安置和空间布局,注重充分开发与利用土地资源的价值。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农业人口达到3.42亿,随着改革开发政策的深入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型,目前东南沿海农村经济出现转型发展机会,其农业人口数量以不足2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劳动力减少中,需要合理分析农村剩余土地资源的利用和所有权承包等问题。由于当地农业人口的转移途径日益多元化,并且人口转移的主要方式以就近就业为主,形成人口减少而用地规模却在持续增加的矛盾问题。以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地的农村人口转移为例,据统计3市农村人均建设用地达到280m2~360m2,与沿海地区人均用地面积为200m2~240m2比较,具有一定优势,然而,农村人口转移和农村居民点减少的这一矛盾问题尚未得的合理解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沿海地区居民点规模大、分布散、布局乱等等,相关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农村土地的优化配置工作,注重落实新时期土地流转制度的落实,为现代化农村建设构建主要力量。根据国家颁布的《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农村发展与建设中,应确保人均用地指标不能超过150m2,截止目前为止,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实现新增建设用地与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开发之间的动态平衡,为乡村转型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基础。3.3适合乡村转型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经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示范区,完善的技术条件和管理经验,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形势转型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工作时,应看到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注重利用先进的技术形式,促进城乡经济融合,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帮助意义。实践工作中,沿海地区人口密集、产业集聚效应明显,这些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新农村建设中,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避免因管理不善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促使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合理应用。实践工作中,相关人员应以土地规划,统筹城乡用地等工作为重点,对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创造便利条件。新的历史阶段,农村土地资源价值的评定标准趋向多元化,价值贡献率不仅跟农产品和劳动力有关,也和生态、文化和其他附加价值也存在一定关联,在进行东部沿海农村转型和新农村建设中,需要不断研究适合乡村发展的新模式,致力于构建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在转型发展中,需要开发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全新工作模式,以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质量。实践工作中,具体做法可参考以下方面:(1)尊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性和独特的区域地理条件,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解决地区农业经济在发展上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同时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应注重利用科学完善的管理措施壮大城镇化中间层面,以此为基础,促使劳动力和技术在农业发展转型中的合理流动,为沿海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可靠保证。(2)实现城镇化发展与农村生产力提升相结合,是沿海地区农村经济规划与决策的基础。由此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沿海人口密集区城乡差距缩小,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工作重点需要放在调节密集型城区和分散型城区的结构失衡问题,由此实现中心层次城镇化体系的发展壮大。具体工作中,需要持续推动沿海新城和中心城镇的发展与建设,形成对新城镇建设的示范效应,构建以新农村和新社区为主要支撑的农村城镇化体系。(3)产业化、城镇化和文明化的有机结合,新农村的发展与建设要注重从沿海典型示范区进行实践,注重构建以示范村镇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体系,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进步贡献主要力量。实践工作中,农村产业与就业转型是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内容。提高农业经济市场潜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促使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优质高效的关键,因此,需要提高重视力度,善于将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村综合竞争力提升有机结合,保证农村发展与改革的效果。各沿海农村应发挥农村经济的资源禀赋,注重地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前文分析中可以知道,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与转型,需要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服务,并制定合理的发展路线,从而保证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农村地区的转型与发展过程中,沿海地区乡村率先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建设工作中需要注重城乡功能与区域内发展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陈宜品.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中国商论,2019(22):205-206.

[2]刘法威,杨衍.乡村转型的动力机制和实现路径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5):83-88.

[3]李云新,刘建平.新农村建设中的地方政府学习:动因、模式与效果[J].中国行政管理,2011(10):48-52.

[4]陈强.中国新农村建设方法论的比较与整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5]CarolTing,FaminYi.ICTpolicyforthe"socialistnewcountry-side"-AcasestudyofruralinformatizationinGuangdong,China[J].TelecommunicationsPolicy,2013,37(8).

作者:徐莉娜 李淑珍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