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发展对策

时间:2022-08-24 09:29:25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发展对策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气象服务必不可少。基于此,本研究简述了气象服务湖北农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分析了气象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从助推农业发展的气象保障服务、聚焦“富饶乡村”气象保障服务、夯实“美丽乡村”气象保障服务、助力“平安乡村”气象保障服务、强化气象保障服务乡村振兴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以期充分发挥“趋利避害、减灾增收”的气象科技支撑作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

关键词:气象服务;乡村振兴;气候资源;对策;湖北省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1]。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始终是气象服务的重点[2]。为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要求,近年来湖北各级气象部门高度重视,采取多种举措,着力促进气象为农保障服务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及时性、普惠性,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为实施湖北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可靠的气象科技支撑和服务。

1气象服务湖北农业发展的显著成效

服务农业发展是气象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气象助力湖北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发展,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1.1为农服务保生产

2019年,湖北农林牧副渔业增加值401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了3.5%;粮食产能保持稳定,粮食总产量为2724.98万t,连续7年稳定在2500万t以上;特色优势经济作物生产规模增长较快;畜禽养殖结构深度调整;水产品生产形势趋稳[3]。湖北农业生产气象服务是气象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领域。为此,近年来,气象科技元素渗透到湖北农业生产各环节,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气象条件监测预报信息以及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信息服务。气象服务逐步融入湖北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的建设[4]。开发应用“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和“楚农气象”微信公众号,实现了基于位置的水稻、茶叶、水产养殖、大棚蔬菜等智慧气象服务,为24000余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针对性的气象服务。累计与83家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23家工商注册的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现了气象服务和农业生产双赢。7个县(市、区)先后获批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县(市、区),通过服务产品指导、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等方式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1.2及时预警广覆盖

针对湖北农村高敏感天气,建立精细到乡镇的监测预报预警产品体系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体系,开展湖北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行动,建立健全湖北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业务体系。省、市、县三级均建立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一键式,提升了预警能力。与广播电视部门及三大电信运营商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县级气象部门推广应用全国气象信息员管理平台,覆盖率达37%。按照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标准化建设要求,以县为单位,建立了涵盖应急管理、水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规划、卫生健康和民政等部门信息的气象防灾减灾数据“一本账”。积极开展农业气象和人工增雨抗旱防雹服务,为粮食丰产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气象为农服务效益明显提升。全省有自动气象站1179个(实现了乡镇全覆盖)、乡镇气象协议员1249人、村社信息员27320人,54个乡镇先后获批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构建了防御规划到县、气象服务站到乡镇、应急预案到村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网络。

1.3全域旅游促增收

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乡村景观旅游、田园风光旅游和休闲水乡旅游。如针对洪湖湿地、石首天鹅洲湿地麋鹿保护区等长江中游重要湿地,开发了候鸟观赏、荷花观赏、麋鹿观赏和保护等气象服务产品;针对石首桃花节、松滋油菜花节等开发了桃花花期、油菜花花期预报产品;针对监利龙虾节、洪湖龙舟节,开发了精细化户外活动气象服务产品。在做好特色旅游气象服务的同时,大力挖掘生态气候资源,开展寻找乡村“避暑旅游目的地”和自然景区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助力景区旅游品牌价值提升,实现了全省28个贫困县3A级以上景点的精细化预报服务产品应用全覆盖。

1.4精准扶贫助发展

近年来,湖北气象部门完成《全省贫困县气候资源及气象灾害特点分析》和气象助力精准扶贫系列决策报告,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的精细化太阳能资源进行评估,开展针对湖北乡村旅游活动及景观观赏的特色气象服务,有效促进当地科学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开展以小龙虾气候品质认证为契机,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和虾稻种养大户,制定《“潜江龙虾”气候品质认证方案》,开展虾稻品质气象条件适宜性等级指标、小龙虾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小龙虾气候品质认证贴标服务,共同打造“虾稻好产品”,在发展虾稻产业、实施产业扶贫中发挥了重要的气象科技支撑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

1.5气象科技助避灾

推出“楚农气象”微信公众号,开发气象为农服务产品、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指导、农业资讯推送、农业专家在线咨询等功能,实现基于位置的常规气象信息、农田小气候信息、农业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服务。与财政部门和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了水稻暴雨洪涝灾害、小龙虾气象灾害、茶叶冻害等5种保险指数,开展了巨灾保险试点。湖北省气象局与湖北省农业厅联合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农业物联网示范建设、基于遥感的作物面积和长势监测分析、基层信息化设施共建等。省气象局强化4个农业气象分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1+4+N”的农业气象业务布局和“省-分中心-市-县”四位一体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市、县级气象部门与375个涉农涉灾部门签署合作协议,成立农业气象专家联盟74个。

2气象助力湖北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2.1气象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整体谋划不够

近年来,湖北气象部门积极围绕乡村振兴开展气象保障服务,但缺乏气象助力乡村振兴的整体谋划,“全省一盘棋”的发展理念不够牢固。省级集约统筹规划引领作用不强,阶段性目标、实施计划、工作任务等没有及时配套跟上;基层气象部门尚未找到切实有效的载体,工作推动缺乏强硬的抓手,地方特色气象服务缺乏亮点[5],效益难以充分发挥,示范推广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2.2气象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作用有待增强湖北气象部门对水稻、茶叶等作物生产气象服务关注较多,并且农业气象服务产品还是以决策服务和普适性为主,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大户的订单式、直通式服务产品研发不足,服务手段较为欠缺。针对其他经济作物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产品有限,针对性不强、时效不高。气象科技与湖北农业产业结合还不够紧密,气象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需求脱节,部分农业气象科研成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基层气象部门人员队伍和业务技术能力与乡村振兴的多元化、个性化气象服务需求不相适应[5],制作的产品“不接地气”的现象普遍存在。

2.3气象保障服务特色农业生产存在短板

针对优质蔬菜、花卉苗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烟叶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农业气象服务需求,目前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尚未形成业务化规模,智慧化保障能力不足,基于移动郑治斌等:湖北省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发展探析互联网的服务平台用户量不足,服务效益难以体现。在引导农民利用湖北优势气候资源调整农业结构方面的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针对特定区域特点开展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养殖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气象服务及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需求[6]。

2.4部门间融合机制不健全

湖北各涉农部门、农业龙头企业之间的融合、协调、联动配合程度不够,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抵御气象灾害风险。贫困地区农村普遍缺乏具有操作性强的规划和预案来应对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气象灾害,多数农民只能望天兴叹,导致受灾严重地区许多农村家庭因灾返贫。

2.5农业保险参与度不高

湖北农村自然灾害补救渠道主要依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商业保险救助占比非常低[7],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中未能充分利用气象科技开展预警、判别、定损等,农民对气象科技参与农业保险的认识仅限于一般性生产活动安排,农业保险气象专业化能力限制了气象科技的参与深度[8]。

3发展完善湖北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对策

3.1助推农业发展的气象保障服务

3.1.1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气象服务。以服务中国农谷、有机谷、硒谷、虾谷、橘谷、药谷“六谷”[9]建设为目标,建立湖北特色农产品生产全过程主要农业气象指标库,开展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气象服务,以降低农业气象灾害损失和提升农产品产量与品质。3.1.2开展智慧型服务。推广使用“楚农气象”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建立并充分发挥气象为农服务专家联盟的技术指导作用,基于作物种植地理位置、品种、生育期等农业生产基础信息,为新型种养合作社、家庭农场提供智慧型、定制式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农业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关键农事活动气象适宜等级预报、农事建议等气象服务。3.1.3开展直通式服务。针对育秧、机插秧、植保、农机等农业专业合作社及收购、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等农业服务组织的气象服务需求,开发农作物适宜播种期、适宜喷药气象等级、成熟期等针对性气象服务产品,实现对专业化服务组织的直通式气象服务。探索联合农机、植保等专业化组织开展气象为农服务新途径,保障湖北农产品种得好、长得壮、产得多、收得进、存得久、运得出、销得快,提升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3.1.4开展社会化服务。湖北气象部门与农业技术服务企业建立并完善农业生产布局、作物生长发育进程等农业气象信息共享机制,合作共建智慧农业技术服务平台,联合开展农情调查、会商研判和气象服务。通过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试点,促使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发展“气象+企业+农户”的社会化现代农业服务模式,丰富和优化气象为农服务供给。3.1.5开展前瞻性服务。通过开展湖北农业气候资源调查与区划,重新评估湖北农业气候区域风险,调整湖北农业布局,开展气候变暖对湖北农业生产的脆弱性研究以及节能减排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新模式、新技术开发,以应用于湖北农业生产过程,增强湖北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为应对未来气候变暖趋势做好前瞻性准备。

3.2聚焦“富饶乡村”气象保障服务

3.2.1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从生态文明和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入手,“摸清”天气气候“家底”,开展湖北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和评估。如针对全省气候条件开展全方位摸底普查,制作了针对湖北特色农产品的精细化气候区划图。3.2.2优质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与溯源。对湖北优质稻、小龙虾、柑橘、茶叶、中草药等特色农产品品质和气象条件进行大数据分析,确定优质特色农产品品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建立气候品质评价模型;综合利用湖北的国家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开展特色农产品气候适宜性区划、农产品品质评价与认证、农产品气候标志认定、气候条件溯源等服务,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农产品品牌效益。3.2.3乡村景观气象预报与服务。针对湖北各地旅游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的特色物候景观开展物候观测,研究气象条件对物候的影响,建立基于气象条件的物候预报方法,在桃花、荷花、梨花、樱花、杜鹃花、油菜花等花期以及瓜果采摘期、候鸟迁徙集中期等关键时期进行气象预报,联合文化旅游部门开展旅游线路推介活动,引导游客合理规划休闲观光旅游路线,助力当地乡村旅游发展。3.2.4气象科技为农业保险助力。湖北相关部门应加大卫星遥感数据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力度,农业保险企业要积极引入卫星遥感数据,为农业保险管理提供作物面积估测、灾害预测预报、灾害定点查勘、灾害损失程度鉴定以及作物产量估计等量化数据依据[10],有效提高湖北农业保险技术含量和服务效率。气象部门应配合保险部门开展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研发,加快推进湖北设施农业保险、特色农产品保险、大灾保险气象服务[11]。

3.3夯实“美丽乡村”气象保障服务

3.3.1气候生态旅游资源挖掘。充分挖掘湖北各地生态气候资源,积极配合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等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地方政府打造一批中国天然氧吧、国家气候标志、避暑避寒度假旅游目的地和气象公园等,为发展观光农业、休闲游憩、健康养生等生态旅游产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气象与农业、林业、旅游、生态、文化、康养等产业的融合发展。3.3.2自然生态景观监测预报。以地面综合气象监测、卫星遥感监测等数据资料为基础,开展湖北的花卉、自然林地、湿地等乡村自然生态景观监测;开展景区空气清新度、凉爽度、舒适度等旅游气象指数监测与预报。3.3.3发展生态农业和立体农业。进一步发挥气象科技在湖北防治污染、保护局地生态环境中的引领作用,为改善湖北生态与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科技支撑[12]。通过科学、可持续的产业开发,将湖北贫困地区生态、气候、环境优势转化为特色生态经济产品,培育出一条包括绿色供给、绿色供应、绿色消费在内的完整生态供需产业链的绿色扶贫之路。

3.4助力“平安乡村”气象保障服务

3.4.1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建立涵盖预警服务启动、实施、策略等环节的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规范,强化“一本账、一张图、一张网、一把尺、一队伍、一平台”[13]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制定湖北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业务考核标准,建立并完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大力提升气象部门内部防灾、减灾、救灾服务意识及能力,不断强化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响应能力,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3.4.2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提高湖北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完善气象灾害预警联络员制度,相关部门深入推进监测预报预警、应急演练和共建基层示范点等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群测群防队伍作用,建立由乡村气象信息员、灾害信息员、网格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成的气象防灾减灾和农业气象服务队伍;组建农业气象服务专家联盟,联合指导农业防灾减灾工作。3.4.3完善更高标准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推进湖北气象监测精准到乡镇、预报精准到村庄、预警精准到农户、服务精准到产业、科研精准到片区[14]。针对农村地区气象灾害频发、气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的“痛点”,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和制度建设,确保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测得细、报得准、发得出、收得到、用得上”[15],切实发挥气象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补足贫困地区气象灾害防御短板,实现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均等化。

3.5强化气象保障服务乡村振兴机制建设

3.5.1推进湖北农业气象服务开放融入。各级政府、相关单位和基层公众应充分认识气象服务职责、业务范围和服务成效,各级决策部门在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部署时应将气象服务充分融入,引导涉农企业将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手段,从而实现气象服务在乡村振兴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3.5.2强化湖北农业气象服务核心能力建设。把握气象为农服务“智慧化”内涵,着力发展以智慧气象为目标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加大基层智慧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发展智能立体气象观测,深度挖掘气象数据利用能力,建立并完善基层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评估指标体系,加大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基层气象服务中的应用,研发种类多、涵盖面全的气象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产品,提升“直通式”、订单式服务能力。根据需求不断更新和创新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模式。3.5.3大力发展研究型农业气象业务。以开展研究型业务作为深化湖北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不断强化省级业务技术支撑和市、县级业务技术能力。省级气象业务和科研单位针对湖北农业生产的气象影响机理过程定量化技术瓶颈,在作物品种改良、作物产量形成、农田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农产品品质、农业灾害防御等关键领域研发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指标。市、县级基层气象业务单位重点面向当地发展需求,研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气象业务服务产品,全面提升气象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科技内涵。3.5.4建立气象服务助力乡村振兴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省部合作平台的纽带作用,进一步强化政府领导、气象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气象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合力。以项目带领为抓手,推进“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推动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等,将基层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一并规划和建设,同时建立切实可行的量化考核办法,确保气象服务助力湖北现代农业发展取得实效。

4参考文献

[1]本刊综合.适应新时代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农业知识,2017(35):1.

[2]杨明伟,李曼,宋哲,等.转型时期气象为农服务发展途径探讨[J].南方农业,2019,13(17):158-159.

[3]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2019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湖北日报,2020-03-23(9).

[4]毛以伟.以需求为牵引提升湖北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J].城市与减灾,2017(5):36-39.

[5]王鹏祥,布亚林,杨国锋,等.气象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9(11):21-23.

[6]张秀琼,冯玲英,黄映玲.农业气象的现状和发展的重要性[J].中国农业信息,2015(11):94.

[7]段果.浅谈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大众商务,2009(4):127.

[8]郑治斌,陈波.气象参与农业保险有关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20):5419-5426.

[9]陆铭,鲁晓蕾.湖北气象农业两局探讨为农服务[N].中国气象报,2011-02-22(2).

[10]李鸿敏,王晓翌.农业保险供给侧改革的思考[J].中国保险,2017(1):29-32.

[11]郑治斌,王晓莉.实施乡村振兴的气象科技作为[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14):167-175.

[12]李芬,真,贺超.气象科技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6(4):52-54.

[13]易兰.甘孜州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能力建设探析[J].农村实用技术,2019(8):125.

[14]林霖,张德卫.精准气象助力脱贫攻坚探索:以宁夏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6(20):158-160.

[15]万奎.浙江省县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作者:郑治斌 艾劲松 浦燕鸿 单位:湖北省气象学会 荆州市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