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成蟹养殖方法

时间:2022-07-05 09:48:55

水稻田成蟹养殖方法

北方地区稻田养蟹虽然历经多年的发展,但仍存在养成规格较小、效益增长较慢等问题。近年来,辽宁省盘山县河蟹技术研究所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在“稻蟹生态种养增产增效机理研究”过程中,探索出了在保证水稻不减产或增产的前提下,稻田成蟹养成规格、水稻产量和综合效益同步增长的种养新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于2010年9月通过了农业部现场验收。现将技术关键总结如下:

一、养蟹条件

稻田养成蟹应在4月25日放养扣蟹,但受稻田供水时间的限制,放养时间延迟至5月15日,在其他条件均适宜的前提下,5月15日放养扣蟹,河蟹养殖中只能蜕3次壳。因此,提早放苗以延长生长期是保证河蟹蜕4次壳的首要技术关键。

1.设置苗种暂养池

设置苗种暂养池,可以使扣蟹早摄食、早蜕壳、早生长,至投放稻田时,河蟹在暂养池已蜕1次壳。(1)暂养方式:利用邻近水源的稻田作为苗种暂养池是目前扣蟹暂养的主要方式,但水体小、时常缺水是影响暂养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设置宽0.8~1.0米、深0.5米的环沟,并加遮阳物可以获得较好的暂养效果。也可以利用稻田的排水沟作为苗种的暂养池,一般在每年3月下旬排水沟就进水,此时正是投放扣蟹的最佳时节。需要注意的是应设置好防逃设施。(2)暂养密度:根据暂养时间确定扣蟹暂养密度。在稻田插秧前投放扣蟹,暂养时间为30~45天,河蟹在暂养期间完成1次蜕壳,扣蟹入池密度15~20千克/亩,出池密度为30~40千克/亩。稻田插秧后投放扣蟹,暂养时间为50~60天,如暂养环境好,能完成2次蜕壳,扣蟹入池密度不超过25千克/亩,出池密度为60千克/亩。

2.设置环沟

从扣蟹投放至7月下旬是河蟹的快速增长期。由于稻田处于插秧至分蘖前期,受秧苗小、水位浅和炎夏高温等因素的影响,田面时常缺水,制约稻田中河蟹的生长乃至生存。可以通过设置环沟解决这一问题。由于环沟占地减少水稻穴数,可以将环沟移到距田埂内第一穴稻0.6米外挖。0.6米宽、0.4米深的环沟,即可满足河蟹在此期间的生长需求。环沟内移还能起到以下作用:防止河蟹埂边打洞逃逸;环沟边洞穴始终被水覆盖,河蟹因缺氧时常进出,避免生成懒蟹;环沟外平台密插水稻,弥补环沟占地、减少水稻穴数等作用。通过环沟内移,在满足河蟹生长条件需求的同时,也使水稻一侧由一个边际效应增加为三个边际效应,是水稻不减产或增产的重要条件。

3.施肥

水稻从施基肥开始至施追肥结束为5-6月,此期间正处于河蟹第2次蜕壳至第3次蜕壳的时期,施肥使水体氨氮过高,抑制河蟹的摄食和生长,是导致养不成大规格蟹的主要原因之一。应选择能满足水稻正常生长的一次性水稻肥,在旋地和插秧前全部施入。投放河蟹后,利用河蟹的粪便对稻田进行不间断性施肥可以满足水稻对肥料的需求。

二、苗种选择

苗种质量是河蟹回捕率的关键,苗种规格是养成规格的基础。

1.苗种质量

选择规格整齐、肢体完整、体薄色淡、肠道明显、肥满度中等、脱水时间短的扣蟹,最好是适应当地环境的扣蟹。按以下方法筛选:一看规格和雌雄比例是否合适。二是随机选3~5只相近规格的扣蟹,揭开蟹盖看性腺颜色是否呈浅黄色。三是雌蟹腹脐呈圆三角、雄蟹螯足绒毛间断生长才是在生长的苗种,要特别注意“近似性成熟”的扣蟹。

2.苗种规格

稻田养蟹由于供水时间晚,扣蟹在一个养殖周期只蜕3~4次壳。扣蟹第1次蜕壳后增重100%~120%,第2、3次蜕壳后均增重70%~80%,第4次蜕壳后增重90%~100%,平均每蜕一次壳基本增重一倍。如果一个养殖周期河蟹按蜕4次壳计算,规格为200、160和120只/千克的扣蟹,可分别养成平均规格为75、100和125克/只的成蟹。在正常养殖条件下,应选择规格为120~160只/千克、可以蜕4次壳的扣蟹。大规格苗种蜕壳周期长,但通过调整饵料质量和投喂技术,80%的河蟹基本能完成蜕4次壳。

三、放养时间

水温超过12℃,河蟹开始少量摄食。水温稳定在18~20℃河蟹开始蜕壳。苗种早入池、早投喂,可恢复体质,在物候期内实现蜕壳,是稻田养大规格蟹的技术关键之一。根据河蟹的生物学特点,扣蟹应在4月10日入池。

四、苗种入池

1.浸水

春季干燥,扣蟹鳃丝容易脱水。扣蟹出池4小时、8小时,鳃丝分别脱水超过1/3、2/3。此时扣蟹直接入水,死亡率超过30%。浸水方式:将苗袋整体沉入水中1~2秒提出,放置田埂静置5~8分钟;再次沉入水中10~15秒后提出,静置5~8分钟后进行消毒。具体浸水次数、时间,要根据出池时间确定。

2.苗种消毒

经过半年高密度群体越冬的扣蟹,由于受寄生虫、拉网、装袋和运输等因素的影响,体表出现创伤,为未来病菌的侵入提供了通道。入池前要进行消毒,用20~3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3~5分钟或用4%的食盐水浸泡5~8分钟。需要注意的是应连水带苗一起入池,防止伤口部位的药液再次因摩擦失掉。

五、产量

产量主要根据底牺动物的生物量和水体负载能力及水体自净条件等因素确定。影响产量的因素主要有:回捕率、苗种暂养量和稻田放养量。一般条件下,20~25千克/亩是适宜产量。

1.回捕率

不同规格苗种回捕率差异较大,大规格扣蟹回捕率低,小规格扣蟹回捕率高。规格为120、160和200只/千克扣蟹的回捕率分别为40%~45%、50%~55%和55%~60%。

2.苗种暂养量

苗种暂养量=计划产量×养成规格÷回捕率。以160只/千克扣蟹为例:亩苗种暂养量=25千克×10只/千克÷50%。低于此规格增加10%~15%,高于此规格减少10%的暂养量。

3.稻田放养量

河蟹暂养到蜕1次壳后,放入稻田时要进行二次筛选分拣,把近似成熟形态和没蜕壳的剔除,放养量按暂养量减少20%~30%,养成出池规格较没筛选分拣的扣蟹大。

六、饵料投喂与选择

饵料质量优劣、数量多少,是河蟹养成规格、质量的物质基础。河蟹蜕壳周期不是由时间决定的,而是由饵料转换的物质积累速度决定的。成蟹养殖过程分三个生长阶段:从扣蟹入池至7月中旬是河蟹的快速增长期,7月中旬-8月中下旬完成最后一次蜕壳前的缓慢生长期,最后一次蜕壳至起捕前是体重快速增重期。根据稻田养蟹投放苗种晚、生长期短、持续生长性强的特点,“以优质饵料足量投喂”是养成大规格蟹的技术关键之一。如前期饵料质量差、投喂量少、物质积累不足,会延长蜕壳周期,造成蜕壳次数减少和降低蜕壳后的增重;如中期物质积累不足,会生长期提前性成熟,造成蟹体扩延较小而降低出池规格;快速增重期摄食量大、转化快、饵料不足是造成“个大体薄、体轻质差”的主要原因。

1.饵料选择

目前河蟹饵料还是以配合饲料为主,豆粕、谷物、杂鱼为辅。育肥期以前以配合饲料为主。选择信誉好的厂家生产的粗蛋白含量不低于30%的配合饲料,最好联户去厂家定做,使质量有保证。鉴别饲料质量的方法为:一看,近似谷物糠麸色;二闻,饵料有明显的鱼腥味;三嚼,没有杂质;四泡,在水中4小时不散,泡开后没有沉淀物。

2.投饵量

河蟹在8月下旬育肥之前,除密度大外,白天基本不觅食。一般情况下,只在每天傍晚投喂一次,投饵量以投料后2~3小时略有剩余为准。

3.育肥

8月中下旬,河蟹完成最后一次蜕壳后,进入昼夜摄食的育肥期。以配合饲料、新谷物、杂鱼虾等混合足量投喂,优于配合饲料。每天分早晚两次投喂,进入9月中旬,河蟹巡边觅食渐多,投料点要向内侧扩延,避开巡边蟹,以免干扰其摄食,浪费饵料。利用先期的“沟渠暂养池”作为后期的育肥池,效果要优于稻田。但进池育肥的河蟹,必须是不再蜕壳的硬壳蟹。

七、光照

稻田养蟹与其他环境不同的是中后期光照不足,对河蟹的生长呈现明显的制约。由于水稻拔节封垄后,田面无光照,溶解氧2毫克/升以下,是河蟹摄食量锐减和患水肿病的主要因素。可通过以下措施改善光照条件:①“设置环沟”创建光照区域。②“大垄双行”栽插水稻,即行距为30厘米+20厘米,亩总穴数为1.35万穴。③“扩行增穴”,即行距为33厘米+20厘米较30厘米+20厘米的株距每“延长米”加插0.6穴,亩总穴数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