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6 15:32:57

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1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全县粮食总产6亿斤的总体目标,以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为载体,以超级稻高产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推广超级稻品种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核心,坚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整合资源、共同推进的工作措施,加大超级稻良种及配套集成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开展超级稻生产经营主体培训,着力构建“农科教、企社户”紧密联合的超级稻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运行机制,促进超级稻生产技术进村入户,实现“双增一百”目标,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

2014年在全县25个乡(镇)全面组织实施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早、晚稻示范推广面积各10万亩(具体见附表),重点在、等重点示范乡(镇)推广应用面积9万亩。辐射带动全县其他乡(镇)完成推广应用超级稻面积20万亩,实现百亩示范方双季亩产1100公斤,万亩示范片双季亩产1000公斤。全县培训超级稻技术骨干200人次,科技示范户1500户以上。

三、实施内容

今年,超级稻示范推广工作的重点是按照良种良法配套,开展技术集成创新,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组织好高产创建。同时,要发挥科技示范村的带头作用,搞好现场观摩,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促进超级稻面积推广应用。

1、示范推广超级稻主导品种:根据我县生产现状,确定推介一批超级稻主导品种。早稻:淦鑫203、03优66、新丰优22、金优458;中稻深优9516、天优华占、甬优12号、Y优1号;晚稻:五优308、五丰优T025、丰源优299、天优998、天优华占、甬优12号。

2、集成配套高产技术:各乡镇要针对当地水稻生产制约因素,因地制宜开展专题试验,实行重点突破,集成2-3项简便实用,农民易掌握的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综合应用双季超级稻“早、壮、强”、水稻“三高一保”、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水稻“三控”施肥、超级稻“三定”栽培等栽培技术原理指导超级稻生产,重点抓好超级稻合理选种、培育适龄壮秧,科学控苗增穗,氮肥后移,施好穗粒肥等关健技术,充分发挥超级稻穗大粒多,高产稳产优势。

3、科学选择万亩示范片:根据我县实际,确定建立以等三个乡镇相对集中连片2个万亩超级稻高产示范片建设活动;在镇文院村、镇村建立两个百亩核心示范区;每个核心示范区将树立一块标志牌,主要内容为:行政责任人、技术负责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实施面积、产量指标等,同时对核心示范区参与农户进行造册登记,建立工作台账。

4、深入开展超级稻主体培训:围绕超级稻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充分利用科技入户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平台,采取室内培训与现场培训、“专项技术培训”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培训方式,广泛培训超级稻示范户,县农粮局重点培训乡镇农技人员、种粮大户、示范片核心区农户。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培训不少于50—80户示范户,示范户田块要尽可能连片,优先选择种粮大户、便于参观学习的农户作为示范户。做到示范区村村都有示范户,充分展示超级稻增产、增收效果,积极引导农民自觉示范推广超级稻,今年,我县超级稻示范户培训不少于1500户。

四、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县农粮局成立超级稻示范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指导组。由县农粮局局长任组长,分管种植业的副局长任副组长,县农机局、农技中心、土肥站、植保站、种子站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县示范推广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督察指导;抽调农业系统具有副高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实行首席专家责任制,专家技术组负责做好本地适宜超级稻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筛选、栽培技术规程制定、示范推广工作的检查指导、编印相关技术资料等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在超级稻示范推广过程中,采取县专家组成员负责核心示范区、每人包3—4个乡(镇),乡镇农业综合站人员结合本乡镇的实际制定推广实施方案,每人负责3—4个行政村,每逢农事季节或生产关键期,务必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向农户传授新技术,确实解决好生产过程的各种问题,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加大宣传,强化培训。县乡两级农技推广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等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动员科技人员以及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超级稻示范推广工作,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吸引农民广泛参与,发挥示范户的积极作用,加强技术培训、强化技术指导促进各项措施到位,搞好技术服务。万亩高产示范片乡(镇)要充分发挥高产示范样板作用,在关键季节分别组织1—2次现场观摩会议和2次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员直接参与核心区的全程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全面提高超级稻技术入户率。

3、整合资源,提高效果。超级稻示范推广需要多部门的合作,要强化农科教企结合,调动推广部门、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多方面的积极性,要把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与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阳光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农业科技入户项目等工作相互衔接,充分利用这些项目建设和实施的有利平台,在更大程度上、更广范围上推动超级稻发展,发挥超级稻品种的产量潜力和增产效果。

4、抓好测产验收,宣传经验典型。2014年超级稻测产验收工作将由省厅组织专家现场验收,客观公正评价我县超级稻实验效果。乡镇各地要及时总结超级稻示范推广的先进经验和高产典型,及时汇报超级稻工作进展,提交工作总结。同时,通过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扩大辐射力,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扩大影响,推动大面积超级稻发展。

五、工作安排

(一)方案制定

1—2月,按照省厅工作方案制定本地具体实施方案,宣传推介超级稻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落实超级稻万亩高产示范片建设地点和示范乡(镇)1500户超级稻示范农户,落实有关技术试验。

(二)组织实施

3—7月,超级稻早稻示范工作落实和技术培训与指导。项目技术专家组及各示范乡镇分级开展技术培训,并深入基层开展市场调研和技术服务,现场指导稻农生产,抓好早稻集中育秧,了解各地超级稻市场及示范推广中的问题和典型经验,提出促进超级稻示范推广的对策措施。同时,做好早稻测产和总结。

8—10月,超级稻晚稻示范工作落实和技术培训与指导。项目技术专家组及各示范乡镇分级开展技术培训,并深入基层开展生产调研和技术服务,现场指导稻农生产,了解各地超级稻生产及示范推广中的问题和典型经验,提出促进超级稻示范推广的对策措施。开展流动现场观摩,做好晚稻测产和总结。

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2

20*年*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98.8万亩。其中,水稻是我市播种面积最大的种植业,也是我市第一大粮食作物,负有确保全市粮食供应安全的重任。蔬菜是我市农业产值最高的种植业,是发展最快,农民受益最多的主导产业,也是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亮点。近年来,我市农作物育种技术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如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单产已突破834千克。目前,我市已选育出10个杂交粳稻品种,早籼稻及晚粳稻新品种2个;选育出瓜菜新品种15个;选育出杂交抗虫棉新品种1个。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重大战略任务。在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竞争等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我市主要农作物种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育成品种市场竞争力不高。生态适应区域范围太小,大量出口创汇蔬菜良种依赖进口,育种缺乏优质专用型种质资源;二是育种手段仍以常规为主,高技术育种技术急需建立,一些关键育种技术有待突破;三是种子产业化水平低,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种业企业。因此,充分发挥我市主要农作物育种的优势,提升农作物育种创新能力和育种水平,通过实施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重大科技专项,有效地保持和发挥我市在水稻、瓜菜、棉花育种领域国内先进地位,对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民增产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总体思路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推进我市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自主创新为核心,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品种和品质,提高效益、安全为中心,以实施本专项的重大攻关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抓手,通过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的有机融合,选育优质高效品种,结合新品种繁育、中试(示范)、推广,进一步增强水稻、瓜菜等主要农作物产业的创新能力。为*乃至全国的粮食、瓜菜等农产品的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全面提升我国水稻、瓜菜等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我市种植业向优质、安全、高效方向跨跃发展。

2、发展目标

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市水稻、瓜菜、棉花等品种培育持续创新能力。通过攻关,使我市的籼粳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常规水稻品种和瓜菜品种培育取得重大突破。获得1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和发明专利;培育优质、安全、广适应性新品种8-10个,其中具有重大推广前景的品种5个,获得新品种保护3个;组织实施重大成果转化项目3-5个;建立一批规模化的种子生产基地,新品种累计推广500万亩以上。

二、发展重点与主要研究领域

(一)重点研究领域和需突破的关键技术

1、水稻育种技术

籼稻、粳稻、糯稻种质资源收集,构建核心种质,有利功能基因的挖掘;理想株型及强光合生理功能晚稻、早稻、常规稻新品种定向培育技术;优质、安全亚种间超级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技术;水稻褐稻虱、条纹叶枯病抗性资源的创制及利用技术;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选育和利用技术;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2、瓜菜育种技术

芥菜类、瓜类、豆类、茄果类、草莓等蔬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分子评价技术;核心种质资源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与重要性状功能基因克隆技术;分子育种技术和定向杂交育种技术;功能型与加工专用型新品种选育技术;特异种质材料的创建与雄性不育系的开发利用技术;瓜菜高产、优质、抗病、抗逆育种技术;高亲和性瓜类嫁接砧木种质资源的创制技术;草莓杂交育种技术;优质鲜食、加工草莓品种选育。

3、棉花育种技术

棉花种质资源收集和鉴定评价与高产、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选育技术;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聚合育种技术、杂交和系统选育技术;抗黄萎病、抗棉铃虫筛选鉴定技术;抗枯萎病、黄萎病、立枯病、棉铃虫、棉蚜、抗干旱、盐碱及除草剂、提高棉纤维长度、强度及改善纤维柔性、细度等定向基因转化技术;三系杂交棉育种技术。

4、水稻高产稳产配套栽培技术与制种技术

水稻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技术;超级稻环保型栽培技术;水稻节本增效轻简精准栽培技术;抗(耐)逆境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水稻持续高产、超高产理论与栽培模式;水稻两熟或多熟制持续生产关键技术;适宜机械化制种技术;确保种子纯度的繁种技术。

5、瓜菜高效安全产业化配套栽培技术与制种技术

瓜菜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精准栽培技术;主要病害预防与控制技术;瓜菜专用育苗基质和土壤连作障碍克服技术;主要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利用雄性不育系高效杂交制种技术;创汇蔬菜良种配套栽培技术;瓜菜及砧木高效省本制繁种技术;草莓标准化栽培技术。

(二)中试、示范和成果转化

1、超级杂交水稻新品种的推广与产业化。

重点推广籼粳亚种间超级杂交水稻新品种甬优6号、甬优9号等;推广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实施新育成品种生态适应性鉴定及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力争有一批新品种通过国家、省、市的审定;优质稻谷加工与大米配色技术。

2、高效、安全水稻新品种选育及推广。

重点推广早籼新品种甬籼69;推广优质、安全晚粳稻新品种宁03-88,宁04-81等品种;重点推广省本高效的单季直播、机械插秧等技术;育成新品系参加省、市各级品种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育成能作主栽的新品种。

3、优质瓜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

重点推广已育成的芥菜类、瓠瓜、甜瓜、豆类、茄果类等功能型、加工型新品种;瓜菜产后加工、保鲜与贮运技术;新育成品种在省内外作生态适应性试验示范。

4、棉花育种技术

重点推广抗虫杂交棉新品种慈杂1号在浙江棉区及长江流域等适棉区种植;研究慈杂1号主要栽培因子肥料与密度构建的主要技术指标,完成高产优质低耗的配套栽培技术;选育的慈杂5号和慈杂6号参加浙江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力争育成我省主栽品种。

5、主要创汇蔬菜品种国产化及标准化生产技术

重点推广已育成的刀豆、榨菜、加工甘蓝等新品种及其配套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创汇蔬菜品种高效制种技术;新型生物农药、性诱剂推广等。

6、优质鲜食草莓新品种选育及高效安全栽培技术

重点推广日本引进的新品种“红颊”和自主选育的新品种“凤冠”;建立良种繁育资源圃;试验示范遮荫避雨育苗技术和示范推广专用育苗地育苗技术;示范推广土壤杀菌、草莓专用有机肥、微滴灌灌溉、蜜蜂放养、温湿度调控等多样化增效技术。

7、水稻高产稳产配套栽培技术与制种技术

水稻重大农业生物灾害性病虫预测与控制技术试验与示范;制定水稻节本增效轻简精准栽培技术规程;抗(耐)逆境高产栽培关键技术试验与示范;水稻持续高产、超高产理论与栽培模式试验与示范;水稻两熟或多熟制持续生产关键技术试验与示范。

8、瓜菜高效安全产业化配套栽培技术与制种技术

瓜菜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精准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瓜菜专用育苗基质和土壤连作障碍克服技术试验与示范;主要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开发与示范;创汇蔬菜国产化良种高效制种技术。

三、重点项目

根据本专项目标,未来5年,应组织实施8个重大专项。

1、安全、优质、广适超级杂交水稻育种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研究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创制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新材料;选育广适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研究超级杂交水稻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超级杂交水稻种子标准化规模生产关键技术,制定超级稻种子生产技术标准;研究超级杂交水稻稻谷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制定超级杂交水稻稻谷生产技术标准;研究和建立超级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化的经营体制。

预期目标:

育成适宜于长江中下游不同生态稻区不同栽培季节种植的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3-5个,在省级以上区试中比对照增产15%以上,单季百亩方均产超800千克,连晚百亩方均产超700千克,米质达国标优质稻谷3级以上标准,抗1-2种主要病虫害,对穗期高温和低温的耐性达到常规稻水平,最适宜种植区域由目前的两个纬度带扩大到4个纬度带。育成组合的应用面积由目前的100万亩发展到200万亩;育成不同遗传组份、不同形态类型和不同生态类型的水稻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各3~4个;力争在不同遗传组份的早、中稻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选育上有重大突破。

2、安全、高效水稻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

研究内容:单季晚粳(糯)稻新品种选育;双季晚粳稻新品种选育;特早熟晚粳稻新品种选育;早籼专用稻新品种选育;功能型晚粳(糯)稻新品种选育;安全、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集成;各种特异性状种质资源创制。

预期目标:

育成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种2~3个,新品种要求比同类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或较抗稻瘟病(3~5级)、白叶枯病和褐稻虱(5级),稻米品质达到部颁优质稻米标准3~4级;新品种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托)审定;总结制定一套与新品种相配套的安全、高效的高产栽培技术。建立早晚稻新品种百亩示范基地3-5个,年推广面积50万亩,累计推广面积150万亩。

3、优质抗病瓜果类及瓜类砧木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

甜瓜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创新;采用杂交育种和优势育种手段,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育系列优质甜瓜新组合;采用杂交育种和优势育种手段选育西瓜、甜瓜和黄瓜专用嫁接砧木品种;进行整枝、嫁接、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等配套高效生态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制定甜瓜无公害栽培技术标准;研究甜瓜及砧木高效制种技术,提高种子产量及质量;草莓加工、鲜食专用品种杂交选育技术研究;对现有品种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攻关;选育的新品种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研究。

预期目标:

收集甜瓜种质资源100份,并建立甜瓜种质资源圃1个;育成优质甜瓜新组合2-3个;网纹甜瓜品种要求座果容易,平均单果重1-1.5千克,网纹美观,中心糖度15%,较抗白粉病;洋香瓜选育生长前期较耐高温强光照后期耐低温的秋季专用品种;薄皮甜瓜较*海东青增产12%以上。

选育瓜类专用嫁接砧木品种1-2个;要求耐重茬,对枯萎病等主要土传病害的防效达到90%以上,嫁接后不影响品质;新品种申请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总结配套高效生态关键栽培技术措施,制订一套甜瓜无公害栽培技术标准;建立新组合推广示范及高效生态栽培技术示范基地3个,累计推广示范面积3000亩。

选育鲜食草莓新组合1-2个,要求育苗和大田栽培容易,果实圆锥形,色泽鲜红,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以上;果皮不易破损,较耐贮运;果实大,平均单果重15克以上,产量较当前主栽品种“丰香”高10%以上;在长期低温条件下连续结果性强,畸形果少;较抗(耐)炭疽病、白粉病等主要病害;总结出一套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4、主要创汇蔬菜良种国产化与配套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

收集研究小松菜、高菜和其他叶用芥菜、刀豆等种质资源;利用航天育种、杂交育种等手段,选育系列适宜加工的小松菜、高菜和刀豆新品种;制定小松菜、高菜和刀豆无公害栽培技术标准;分析小松菜、高菜和刀豆等蔬菜品种中主要营养成分,研究不同加工工艺对其营养成分和商品性状的影响;探索降低腌制高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并制定加工操作规程和技术质量标准;研究小松菜、高菜和刀豆等高效制种技术,提高种子产量及质量;建立技术示范基地,进行良种推广应用。

预期目标:

育成能替代进口品种的小松菜、高菜、刀豆等加工蔬菜品种3-4个;制定小松菜、高菜和刀豆等无公害栽培技术操作规程;试验总结出小松菜、高菜和刀豆等蔬菜品种高效制种技术;建立良种生产基地1个,面积为200亩以上,年提供蔬菜良种1万千克以上;建立创汇蔬菜示范基地2个,累计推广良种与配套技术5000亩次。

5、加工型芥菜类蔬菜新品种选育及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

从国内外引进鉴定、评价芥菜种质资源;进行抗病毒病的田间自然鉴定,为培育优质、抗病、丰产的芥菜新品种筛选抗源;创建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变异材料,以榨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不育源,通过变种间杂交和回交的方法,转育叶用芥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创造新的雄性不育材料,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航天育种、化学诱变等手段创造及筛选变异材料;采用杂交育种和优势育种手段,选育系列芥菜品种,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制繁种技术研究和繁种基地的建立,种子销售网络、售后服务体系建设;芥菜新品种(组合)无公害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预期目标:

收集加工型芥菜(榨菜、雪菜)种质资源150份,建立芥菜种质资源圃1个;筛选获得抗病毒病的芥菜(榨菜、雪菜)材料2-3份;育成优质、高产、抗病、适宜加工的芥菜新组合3-4个;制定芥菜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综合防治病毒病措施及降低腌制芥菜亚硝酸盐含量的技术体系;建立新组合推广示范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基地2个,累计推广面积3000亩次。

6、地方特色蔬菜品种资源搜集、保存、创新与利用

研究内容:

搜集脆瓜、菜瓜、葫芦、黑油茼、矮抗青、茄子、豇豆等地方种质资源,鉴定其生物学特征特性,通过提纯复壮,保存种质资源;采用杂交育种和回交转育等手段,创造特异种质材料,选育新品种;研究适合*地区高效、生态、高产栽培技术,集成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和高效制种技术。

预期目标:

搜集、鉴定与纯合脆瓜、菜瓜、葫芦、黑油茼、茄子、豇豆等地方品种20个;创制高抗白粉病种质脆瓜及耐高温茄子材料各1份;选育脆瓜、菜瓜、黑油茼青菜、茄子、豇豆等新品种6个;总结制订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规程和高产高效制种技术;累计推广地方特色蔬菜新品种1万亩次。

7、设施栽培蔬菜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

适宜我市设施栽培的专用甜瓜、黄瓜新品种选育;专用茄果类蔬菜新品种选育;研究优良新品种设施栽培专用育苗基质、栽培季节、肥水管理、温光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土壤连作障碍克服措施;设施专用蔬菜新品种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大面积示范推广。

预期目标:

育成设施栽培专用甜瓜、黄瓜新组合各1个,要求甜瓜耐低温弱光性好,早春坐果率高,中心糖度达15%以上,较抗蔓枯病、白粉病等主要病害;育成设施专用番茄、茄子、甜(辣)椒新品种各1个,要求番茄果实圆形,皮色鲜红,单果重15g左右,糖度8~9度,品质好,较耐贮运,甜(辣)椒果型大,单果重120g左右,果肉厚7~8mm,产量较当前主栽品种“中椒1号”提高8%以上。

8、高产、优质、低耗型棉花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

征集不同生态类型的棉花种质资源及亲本提纯;选育不同特色的杂交棉花新组合;创制大桃型及优质型棉花新种质;继续进行棉花抗虫育种;研究制定抗虫杂交棉花高产优质低耗的模式栽培技术;研究抗虫杂交棉人工制种技术标准。

预期目标:

通过抗虫转基因安全性评估1份;育成适宜于浙江棉区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棉区种植的棉花新品系1~2个,要求产量比对照杂交棉湘杂棉2号增产10~15%,棉花品质的主要性状比强度达到30cN/tex、纤维长度达到30mm,马克隆值达到国标;育成不同类型的棉花新品系2-3个参加省级或省级以上区域试验;力争杂交棉花品种在优质、大桃和高产类型上有所重大突破。

四、创新平台建设

为加速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创新体系建设,创建“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杂交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蔬菜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建设海南水稻、蔬菜育种基地等一批育种与良种繁育基地。

1、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

建设*市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主要开展水稻、蔬菜、瓜果等种质资源的调查、引进、搜集、鉴定、评价、长期保存及DNA指纹图谱研究。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为我市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推广等服务。

2、*蔬菜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设*蔬菜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开展地方瓜菜种质资源搜集、鉴定、利用等;选育优质、高产蔬菜新品种及高效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瓜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瓜菜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瓜菜产后商品处理及加工技术研究应用。

3、杂交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整合我市在杂交粳稻育种方面的优势资源,着力建设杂交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中心开展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新材料的创制,研究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选育广适应性超级杂交水稻新品种。

五、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管理

由市科技局和市农业局、市农科院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领导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协调处理专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农业部门和相关种业企业要积极参与专项的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咨询委员会,负责专项总体方案及实施计划的制订,对专项实施的项目组织评审、项目承担单位的遴选,监督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开展项目的跟踪管理及绩效考核。项目采用课题负责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的方式,以择优委托或公开招标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2、多渠道多方位加大科技投入

水稻、蔬菜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涉及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因此,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主导作用,着力加大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专项的资金投入。市科技经费以及其它各类支农经费将作相应安排,支持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农业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本地区开展涉及本专项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及成果转化资金、浙江省科技厅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资金的支持。今后五年,在提高杂交水稻种子经营能力的同时,提取一定的经费反哺科研工作,同时,设立种业发展风险基金,每年从杂交水稻种子经营收入中每公斤提取0.2元,瓜菜种子销售利润中的10%作为风险基金,提高本专项实施的风险抵御能力。

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3

“雷沃谷神三款水稻机新产品的研发历程是福田雷沃重工运用世界先进理念,在需求拉动、能力驱动下的产品创新,该系列产品拥有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2项、外观专利13项,是中国制造的世界标准产品。”福田雷沃重工副总裁骆亚明在新产品时介绍说。

据了解,本次的三款水稻机分别为脱粒清选性能最佳的纵轴流水稻机“雷沃谷神RG40”、独有错层式脱粒清选技术的双滚筒水稻机“雷沃谷神RE40”和专为深泥脚、小地块打造的水稻机“雷沃谷神RC30”。三款新产品各具特点,分别能够满足我国北方单季稻区、南方稻麦轮作区和双季稻区对水稻机作业效率及作业效果的最大需求。

其中,雷沃谷神RG40水稻机采用了超长的纵轴流滚筒和超宽的清选室,喂入量达到每秒钟4千克,作业效率较同类产品提升15%;0度至90度无级可调的鱼鳞筛配合角度可调的滚筒盖导草板,将整机清选损失率降至最低;加宽履带和规矩的设计充分提升了整车的稳定性与通过性;17项专利技术的应用,让雷沃谷神RG40纵轴流水稻机的可靠性、稳定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整机无故障作业时间达到原来的两倍以上。

雷沃谷神RE40水稻机采用了更为创新的、独有的错层式双滚筒结构。该结构源自雷沃谷神小麦收割机的成熟平台,大、小滚筒错层式布置,最大程度提升了谷物从过桥进入滚筒的流畅度,同时将双滚筒间的“三角区”面积降至最小。这样一来,作物可以顺畅地通过两个滚筒,并被充分搅拌脱粒。

该结构的应用在提升清选效果的同时,大幅提升了整机的作业效率,完全摆脱了其他品牌双滚筒水稻机作业速度提高就会造成滚筒堵塞的弊病。“更换简单零部件的雷沃谷神RE40水稻机可以实现小麦、油菜等作物的收获,一机多用。”福田雷沃重工雷沃农业装备业务营销公司总经理王宾在给用户介绍产品时讲到。

南方双季稻区稻田地块小、泥脚深的农艺条件,一直限制着一些大型、高效水稻收割机的应用。但越来越受欢迎的机收作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使得雷沃谷神RC30水稻收割机应运而生。该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车身短、重量轻。较传统机型,雷沃谷神RC30水稻收割机车身缩短0.7米,整机重量减少300公斤以上,配合47节宽履带,使得整车防陷能力及通过性成为同类产品中最好的。HST无级变速箱、节能高效发动机等的应用,让它能够在小地块稻田里行走灵活自如、作业高效可靠。

雷沃谷神三大水稻机新产品的创新研发理念,引领了行业水稻机产品的不断升级跨越。同时,为最大限度保证雷沃农业装备产品的品质诉求,使产品精益求精,打造产品名牌工程,2012年,雷沃农业装备全年累计投入近2亿元,加大制造工程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试点并全面推进IE工业工程,持续加大制造工程开发投入力度,促进制造工艺能力升级,不断提升产品的性能,为打造产品名牌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优势;存在问题;对策;安徽无为

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有利于突破制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当前的农业生产效率,加速农业 现代 化的 发展 进程,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1-2]。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加速水稻机插秧的推广工作,推动无为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解决水稻生产“瓶颈”制约问题,无为县农机部门在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以示范推广为先导,做了大量宣传与技术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前,水稻是无为县种植业的大宗产品,也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尽管机插秧技术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机插秧技术推广面积和插秧机的推广数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现将无为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1无为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推广优势

1.1机插作业市场广

一是水稻种植面积大。水稻是无为县种植业面积最大、总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水稻面积逾6万hm 2 ,占全县可耕地面积的69.2%,总产量为47万t,占全县粮食总量的90%以上,搞好水稻机械化插秧的前景广阔;二是外出务工人员多。全县常年有40万青壮年劳力在外务工,在家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了较大的市场。

1.2机插作业效率高,劳动强度低

目前推广的小型插秧机单日可插秧1.33~1.67 hm 2 ,高速插秧机单日可插秧6.00~6.67 hm 2 ,作业效率是人工手插的20~90倍。以牛埠镇一种粮大户为例,2009年其共栽插水稻33.3 hm 2 ,往年33.3 hm 2 水稻请人工栽插,按每天请20人,每人每天栽插666.67 m 2 计算 ,需要25 d才能插完;而采用普通的六行式手扶插秧机,可栽插0.27 hm 2 /h,每天可栽插2 hm 2 左右,只需16 d就可插完,极大地提高了秧苗的栽插速度,提高了秧苗的大田适应率,为水稻产量提高奠定了基础。由于插秧机操作轻便简单,1~2人就可实现全部操作,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1.3机械插作业效益好,机械技术超于成熟化

目前,购置插秧机可享受50%的购机补贴。2010年,无为县将插秧机补贴专项列出,专门用于推广水稻插秧机,切实做到插秧机补贴优先。因此,在享受50%财政购机补贴的情况下,每台插秧机当年可收回90%以上的投资,有较好的收益。如蜀山镇一农户2009年购置2台井关6行式高速插秧机,除去购置补贴外,只花了9万余元,当年其共栽插水稻面积逾146.67 hm 2 ,共获近10万元纯利。随着近几年来县农机推广站的努力,2009年无为县共建立水稻机插秧推广示范片(点)15个,全年实现机插秧面积近2 000万hm 2 ,机插秧水稻比普通水稻平均产量增加近450 kg/hm 2 ,机插秧技术已逐步得到一些农机户及当地农民的认可,而一些品牌的插秧机的性能也越来越高,适用于田间作业。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机插秧育秧技术较复杂。从营养土、软盘的准备,到苗床的整理,再到秧田的田间管理,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相对于传统的育秧而言,其技术较复杂,不易被农户接受。二是土地流转难。 农村 土地规模经营的少,单个家庭的责任田块分布零散,面积较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已实行规模经营的,其随意性大,承包经营合同多是一年一定,承包人对农业机械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推广单位的工作经费短缺。目前机插秧推广工作主要由县级推广站承担,而县级财政预算只能保证发工资,省、市两级的补贴全部用在机械上,造成推广单位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3对策

3.1强化宣传,加强示范推广力度

通过广泛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能够充分认识到机插秧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结合、有利于农民分工分业、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加强示范推广力度,重点解决2个问题:一是建立推广示范基地,有重点地选择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加入机插秧示范推广行列,解决人员和机械力量不足的问题。二是农机部门要解决好育秧技术的实用性研究[3]。在结合该地实际的基础上,选择推广适用的机型和适用的机插秧技术。

3.2打造优势机插秧推广平台,建立农机补贴激励机制

以有一定规模的农机大户、种田大户、农机服务组织为依托,打造优势机插秧推广平台,鼓励农机人员领办、兴办机插秧服务组织。如以现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引领,带动周边农民逐步加入合作组织,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同时,着重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普及,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加快农业 现代 化的进程,提升无为县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在农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以机插秧技术为主要对象,制定具有长效性、连续性、稳定性的农机补贴政策,并要做到政策早制定、早宣传、早兑现。同时,对采用水稻机插的农机户和种粮户进行专项补贴,以提高农民使用机插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在安排购买机械补贴的同时,适当考虑推广单位的工作经费,以落实好服务工作,增强农机服务体系的后劲。

3.3积极开展各项服务,加快机插秧作业管理一体化进程

一是开展扎实的机插秧技术培训。培训中实行四结合:理论培训与机械实践操作相结合;理论培训与田间育秧管理措施相结合;机插秧苗素质与插秧机性能相结合;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成本相结合。二是开展全过程指导服务[4]。从秧池田规划、机插面积落实,到育秧材料准备等全程介入;从插秧机维修,到秧苗培育、机插及插后管理等全面介入,有条件的地方对大田的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可实行承包服务。通过服务,一方面提高农田 科学 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增加推广部门的 经济 收入,以此推动机械化插秧工作良性循环。同时通过机械化插秧一体化服务,促进土地流转和 农村 劳动力转移,实现土地资源和技术要素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实现节本增效,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机插秧技术的 发展 增添后劲。

4 参考 文献

[1] 张军,徐明桃.水稻机插秧技术在宣州区推广应用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76-77.

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5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1号文件为指导,坚持科学的粮食发展观,突出重点,集中抓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主要粮食产区的生产、主要粮食生产技术的推广,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水稻优质率和产业开发水平,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31万吨以上,其中水稻面积稳定在63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29万吨以上(分别比上年增加1.3万亩、1万吨),旱粮稳定在7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2万吨以上。

三、结构布局

根据粮食生产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按照“调优结构、稳定发展和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原则,今年,全县发展优质水稻面积48.0万亩,比上年增加5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生产面积10万亩,比上年增加2万亩;发展超级稻面积5万亩,比上年增加2万亩。

区域布局:着力建设以清溪片为轴心的下半县9个乡镇(清溪、洋际、华王、禾市、渡口、军山、城关、排山、龙市),发展优质籼稻优势区;着力建设以安平片为中心的上半县7个乡镇(安平、牌楼、灵官、龙海、平背、承坪、竹山),发展优质高档籼稻优势区;着力建设以关王片为核心的5个乡镇(关王、新州、豪山、羊脑、坪上),发展超级稻优势产业带。

四、工作重点

1、创办5万亩粮食高产示范片。

根据上级农业部门的要求和我县的实际情况,具体规划安排是:①在上半县的安平片(旱半、石门、三南、安平、坊岭等5个村)、下半县的排山清溪片(新丰、排山、司山、高陂、大桥、永乐、桥南、清溪等8个村),分别创办省农业厅安排在我县的二个部级“万亩双季稻高产创建示范片”。②在洋际(桐岗、洋际、新市、茅坪、宜阳等5个村)、牌楼(联扩、新塘、神州、月池、莲花等5个村)分别创办二个5000亩的市级“优质稻高产创建示范片”。③在渡口、龙市、灵官、承坪、龙海分别创办5个2000亩县级“双季稻高产创建示范片”。④在关王、坪上、华王、竹山、羊脑分别创建5个县级2000亩“超级稻示范片”。所有高产创建示范片实行“五统一”,即:统一标牌明示、统一优良品种、统一专业化防治、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订单收购稻谷;“五定”,即:定产量指标、定面积规模、定技术人员、定领导负责、定奖罚兑现。

2、扩大双季早稻面积1.3万亩。

年我县的双季早稻面积28万亩,中稻面积2.61万亩,扩大双季早稻面积大有潜力,今年必须下决心大力推进“单改双”,扩大早稻种植面积。省农业厅下达给我县的任务是1万亩,我县必须超额完成,具体安排到乡镇是:安平1500亩、牌楼2500亩、清溪2000亩、龙海1500亩、承坪1000亩、灵官1000亩、军山1000亩、禾市1000亩、渡口500亩、新州500亩、华王500亩。

3、专业化防治水稻病虫害面积6万亩。

在省农业厅安排我县的二个部级“万亩双季稻高产示范片”的部分村,实施专业化防治水稻病虫害技术。打破思维定势,创新工作方法,积极行动起来,确保专业化防治目标的实现,切实改变农作物病虫防治“领导担心、技术人员操心、农民不放心”局面,努力提升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水平。

4、增加5万亩优质稻。

全县发展优质水稻48万亩,比上年增加5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生产面积10万亩,比上年增加2万亩。实行优质稻生产基地集中连片,实行基础连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提高订单化、标准化、规范化开发水平。在发展优质稻生产的基础上,将龙头企业——生平米业公司做强做大,在做大做强生平米业公司的基础上促进优质稻产业发展。

五、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

成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县农办、财政局农业局、水利局、国土局、粮食局、统计局、县人民银行、县信用联社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农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全县粮食生产的日常工作。

2、加大投入。

年,省政府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我县,以鼓励发展粮食生产。年,县财政在省“五奖二补”中的粮食主产县一千多万元奖励基金中相应安排100万元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的高产创建示范、专业化防治技术应用和奖励粮食生产大户、粮食生产工作先进乡村。具体奖励办法是:一是奖励粮食生产先进乡镇6个,总奖金12万元,每个乡镇奖2万元;二是奖励粮食生产先进村20个,总奖金10万元,每个0.5万元;三是奖励粮食生产大户20户(100亩以上),总奖金10万元,每户0.5万元;四是对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农户实行以奖,免费提供40万元的优良种子;五是对专业化防治水稻病虫害的乡村农户赠送5万元100台机动喷雾器。

3、全力制止耕地抛荒。

全县除水冲沙压田一时难以恢复外,人为的耕地抛荒实行零指标控制,把各乡镇制止耕地抛荒、发展粮食生产继续纳入全县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若出现5亩以上连片耕地抛荒或“双改单”的,必须问责该乡(镇)主要领导。县政府将继续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对人为造成耕地抛荒的必须按有关法律政策严肃处理。

4、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一是落实强农惠粮政策,提高种粮经济效益。二是宣传产业发展政策,推动粮食产业发展。三是在县电视台开辟《粮食生产专栏》,粮食主推品种和高产技术等。四是开展典型经验交流活动,表彰先进人物及事迹。

5、加强粮食生产培训技术指导

加强粮食生产培训技术指导,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恢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编制,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提高农技人员的生活待遇。达到普及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升粮食品质、增加粮食总量、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

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6

一、指导思想

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护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证有效供给;进一步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开展节本增效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种植效益;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

二、目标任务

核心区1000亩,产量指标700公斤。示范区1万亩,产量指标600公斤。辐射区20万亩,产量指标550公斤。

三、实施地点及实施单位

1、实施地点:*布置1000亩的核心区和一个万亩示范区。

2、实施单位:*

四、*农业基本情况、生产水平及规划

全市总面积9334平方公里,市辖7镇4乡、85个行政村,耕地16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00万亩,2007年粮食总产64万吨,农业总收入7.7亿元,农村人均收入5067元。同比增长8.4%、8.7%和13.5%。2008年,全镇粮食播种面积158万亩,产量80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00万亩,平均单产500公斤,产量50万吨。

五、主要技术措施

水稻高产创建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良种良法配套,在选择确定示范推广品种的同时,必须加强栽培技术的集成与配套,实现良田、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做到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延长产业链,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1、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根据我县示范区生产、生态特点与优势,按照对品种的高产、优质、抗性的总体要求,帮助农民选用适宜的品种,扩大主导品种的种植规模,推进良种区域布局和统一供应,使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以上。重点推广垦稻12、垦稻13、龙粳16、18、20等产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

2、集成组装实用技术。将多年在生产上应用效果明显的大棚育苗、大钵体育秧、稀植摆栽和机械化插秧、标准化生产等农艺措施集成组装,发挥综合增产效益。

3、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按照示范区土壤养分构成和水稻需肥规律,以高产创建产量为目标,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做到有机肥和化肥的平衡使用。

4、示范机械耕作。针对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薄弱环节,重点示范水稻机械催芽、播种技术,提高生产作业效率和种植效益,提高水稻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提高实施成效,促进经济、实用、高效的大中小型农机进入示范区,加快全程机械化推广普及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5、加强病虫害防控。坚持“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工作理念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及时监测病虫害发生动态,准确预报发生趋势,组装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技术措施。重点防治稻瘟病等多发性病虫害。

6、建设标准粮田。水稻高产创建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建设高产稳产粮田,重点利用好优粮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四大工程”建设项目,联合有关部门,通力配合,强化高产稳产粮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和装备水平,努力减轻灾害损失,稳定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从总体上来说,应积极推进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合理安排播种量,实现节种育壮秧、改经验施肥为配方施肥。主要推广水稻“三超”栽培模式等技术。

七、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市农委成立*市万亩水稻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农委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农技、植保、土肥、农机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并成立技术专家指导小组,魏永海任组长,水稻所技术员任成员。各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专人具体负责水稻高产创建工作,将水稻高产创建工作作为市农委、各乡镇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经费到位。

领导小组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物质资金落实、部门协调、面积规划落实;技术指导小组负责拟定具体实施方案,做好良种引进、试验示范、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制定好详细的工作计划,要细化每一条措施,筹划每一个行动,确保各项工作的真正落实。

2、广泛开展培训指导。根据农业科技入户培训和指导要求,将在示范区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工作,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示范区,开展苗情、墒情、灾情和病虫情况调查,及时采取田间管理措施,分季节抓好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指导大面积生产。达到万亩片有技术专家、千亩片有技术骨干,百亩田有技术标兵的高产创建要求。

3、专人蹲点指导。市农技站和镇农业服务中心,抽调专人蹲点指导,落实技术。确定适宜播种期和育苗方式,采用三超技术,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并适时召开会议,增强干部群众推进创建高产活动的信心。每个技术人员与农户签定科技入户协议,直接负责指导全过程生产技术。

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7

今年,辉南县推广超级稻总面积30.5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80%。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辉南县采取“五结合”助推超级稻推广项目,成效显著。一是与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相结合。在高产创建品种推广上,积极推广超级稻品种吉粳88和吉粳83;在技术推广上,聘用超稻推广专家组,重点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和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等。二是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利用新农村建设有利契机,加大了超级稻品种的推广宣传力度,结合科普宣传,鼓励农民有目的、有选择地结合本地自然条件,科学调整新品种结构,使该县超级稻推广面积连续三年稳定在70%以上。三是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标准化体系建设培训和绿色证书培训相结合。目前共培训绿色证书农民800人,标准化体系农民420人,办新型农民培训班85场次、培训人数达到1300人。四是与科技三下乡活动紧密结合。在今年科技之冬培训活动中,把超级稻新品种推广作为一项主要培训内容,聘请专家重点讲解,并在科技示范会上和科技三下乡活动中,由专家现场指导、重点讲解超级稻栽培技术,效果非常好。

到目前为止,专家下乡194人次,面对面技术指导850人次。五是与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在超级稻推广中,始终坚持“集中打造A级原料基地”这一发展目标,全面推广A级绿色水稻栽培技术,适度发展规模经营,以稻米加工龙头企业为市场基础,大力发展A级稻米订单生产,并鼓励龙头企业加大了国家A级稻米认证力度,目前,全县已有10家企业通过了国家A级绿色大米认证,企业建立A级绿色大米基地共15万亩。

柳河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王晓宇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日前,在文化部组织开展的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工作中,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推荐,专家组评审和实地抽查,最终确定了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名单,柳河县入选。这是该县成功申创“中国书法之乡”、“中国优质山葡萄酒之乡”、“中国火山岩稻米之乡”后,又获得一国字号文化名片。

开展食品药品安全进村活动

张春洁

为确保农村食品药品安全,让农民吃上放心食品药品,抚松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近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进村活动。

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8

一、面积产量概况

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为298278.5亩,比去年297111亩增1167.5亩,增幅为0.4%,实收总产166913.9吨,比去年163646.1吨,增3267.8吨,增幅为2%,平均亩产559.6公斤,比去年550.8增8.8公斤,增幅为1.6%,其中单季晚稻面积为286034.5亩,平均亩产561公斤,比去年551.8公斤增9.2公斤,增幅为1.7%。

分析今年单季晚稻的产量结构,与去年相比,表现为“三增二减”。

“三增”:即每亩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增。

今年平均每亩有效穗25.28万,结实率92.4%,实测千粒重25.7克,分别比去年增1.3万、2.1个百分点和1.4克。

“二减”:即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减

今年平均每穗总粒数为103.8粒,实粒数95.9粒,分别比去年减8.7粒和5.7粒。

以上穗粒结构表明,今年增产的主要因子是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提高,说明我区根据今年水稻苗数较足,主攻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栽培技术。措施是正确的。

二、单季晚稻高产的成功经验

1、领导重视,措施有力

根据往年栽培技术要求和水稻种植户实际操作脱节的矛盾,今年各级领导早作决策,采取各种措施来切实保证水稻各项栽培技术管理措施的落实到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以点带面,加强示范作用

今年,我区通过科技示范和高产创建活动,有力推动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落实,据统计汇总,全区共有水稻科技示范户158户,面积为38644.5亩,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13%,辐射带动周边种植户496户,面积达到68456.8亩,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23%,高产竞赛丰产方面积21086亩,占全区种植面积的7.1%,辐射面积58975亩,占全区种植面积的19.8%,在科技入户和高产创建活动中,科技入户指导员和各级科技人员,严格按照技术指导小组的高产集成栽培技术方案进行了160多次集中或分散的田间技能培训,受训人次达到2650多人,同时还邀请市、区两级资深专家讲座12次,参加培训的科技示范户及丰产方负责人人数达1950多人次,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很好地取得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工作成效,据统计科技示范户平均每产为625公斤,丰产方亩产636公斤,两者平均亩产629公斤,比全区平均亩产559.6公斤增产69.4公斤,增幅为12.4%。充分体现了科技增产优势,也带动了周边水稻种植户科学种田的积极性。

②实行种子、农药配送服务

种子的统一配送,确保了我区主推高产优质品种的顺利推广,同时也有利于控制播量,减少基本苗,从而顺利实施群体质量栽培技术要求,而农药的配送,则有利于技术部门防治意见的贯彻落实,提高防治的适时性和质量,种子、农药的配送服务,为今年水稻高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③建立专业服务队,加强为农服务

今年,我区以村为单位,共成立专业服务队388个,区镇两级科技部门在水稻各生育关键阶段,对专业服务队成员进行集中培训,使服务队成员的整体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从而保证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到位。

④加强技术培训,普及科学种田知识

今年我区在开展各类技术培训的同时,以发放告知书的形式,向广大种植户免费发送《水稻栽培技术》教材,单季稻栽培技术意见,阶段管理意见、病虫草防治意见、苗情简报等技术资料15000多份,另外,我们还通过《报》、《东方城乡报》、“农技在线”和“农技工作信息”等媒体信平台,广泛宣传科学种田知识,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广大种植户的科学种田的积极性,也有效地提高了种植户的综合素质。

2、技术集成,落实到位

①全面推广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

据统计汇总,今年我区主推品种秀水128为137709亩,秀水123为101058,秀水09为17262亩,再加上寒优湘晴、秋优金丰等,全区高产优质品种的覆盖率达到了99.8%。

②推广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

按照高产栽培技术要求,坚持以“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的水稻群体调控技术的思想,采取降低基本苗,控制高峰苗,提高成穗率,稳定适宜穗数,主攻大穗等技术措施,协调个体和群体的稳健生长,提高水稻单产。

③根据水稻需肥规律、针对品种特性,进一步优化氮、磷、钾结构,据统计汇总,今年全区共推广精品有机肥15700吨,BB肥2700吨,在具体施用阶段和数量上,要求以分蘖肥为主,适当加大穗肥比例,从今年实际使用情况看,分蘖肥为9.6公斤纯N,长粗肥3.5公斤,穗肥4.6公斤纯N,除今年前期由于水稻长势偏弱,长粗肥施用偏多外,总体上体现了农技部门提出的施肥要求。

④水浆管理得当

根据往年水稻生产在水浆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今年集中力量,主要抓了三个重点,一是早搁田,早控苗,特别强调了要在穗数苗80%时,抓紧时机,开始搁田,达到控苗壮杆,提高成穗率的目的。二是在水稻减数分裂期,(即在8月20日左右)建立水层,确保此阶段水稻对水分的需求。三是后期田间保持湿润,不能断水过早。要求在成熟前7天方可断水,以确保增氮促根,提高根系活力延长上部三叶功能期,有利干物质的积累,提高千粒重。从实际落实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⑤病虫防治措施得当,防止了病虫危害

今年在褐飞虱、纵卷叶螟特大发生的情况下,由于建立了植保预防机制,控制了病虫危害,具体来说,一是政府重视,宣传到位,二是准确预测预报,为防治提供依据,三是化防策略得当,措施到位,四是农药配送到户,确保防治质量,五是植保受到种粮农户的关切。

三、农业气候条件对单季晚稻生长的影响

今年单季晚稻生产过程中,前期雨水偏多,对出苗、分蘖十分不利,中后期雨水调匀,温光资源较为合适,有利于单季晚稻的生长,收获期多雨天气,影响了水稻的正常收割。

1、秧苗期(5/21-6/20),此阶段降水量特多,达到395.3mm,雨日达到18天,日照偏少,对单季晚稻的出苗、发棵十分不利,致使个体生长偏弱。

2、分蘖长粗期(6/21-7/31),据气象资料汇总,此阶段平均气温28.1℃,日照384.7小时,雨量1796mm,分别比去年同期减1.3℃和增91.5小时、33.8mm,特别是“小署”节后,以晴好天气为主,水稻的光合作用十分旺盛,制造出更的有机物向植株各田管输送,营养生长良好,从“小署”节至“大署”节分蘖迅速,平均日增苗达到1.8万,而去年同时仅为0.7万左右,给今年的控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长穗期(8/1-9/10),此阶段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存时期是决定穗数和粒数及每粒窜积的关键阶段,从这一阶段的气候条件来看,对单季晚稻的生长还是较为有利的,据气象资料汇总,日平均气温27.4℃,日照300.5小时,雨量225mm,与去年同期相比,减0.4℃,9.6小时和增104.2mm,应该说其温光资源,对基部缩短及搁田促根还是十分有利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水稻光合积累、促进枝梗分化,增大穗型。

4、结实期(9/11-10/31),总体来说,此阶段气候条件对干物质的积累,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十分有利,但收获期连续降水过程影响了水稻的正常收割,也给后茬播种造成十分被动的局面。

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9

我国科普事业经过多年的制度建设,已经形成了保障发展的政策体系。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0条规定:“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2008年7月1日实施的《科技进步法》第5条规定:“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普及事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家鼓励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参与和支持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作为我国科普领域的基本法律《中国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总结了我国几十年的科普工作经验和政策实践,把我国科普工作带入法制化轨道。

二、社会科普平台是水稻科普的宣传媒介

水稻科技在提升水稻生产效率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水稻科学技术普及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广大群众的迫切需求下,网络媒体、报刊杂志、农业高校研究院所以及农业推广站通过“大学试验基地建设”,“农技特派员”及“农业电视节目”,“农技110”,“农业专家网上可视系统”、“手机农技短信”等各种现代传播手段,传播水稻科学技术知识。

三、现代种业公司是水稻科技服务新力军

我国加入WTO后,更多的外国跨国种子公司进军中国市场,强化了竞争机制,激发了中国企业的竞争意识,迫使国内企业注重研究开发和对品牌的培育,加大技术投入,竭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水稻种业公司服务意思意识增强,不再仅局限于水稻种子销售,为了不断提升其公司的影响力,拓宽水稻种子的销售渠道,水稻种业公司同时向农民宣讲先进的水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科技知识,同时利用建立专业的农业网站,建立水稻科技板块、专家论坛等方式,为水稻科技普及搭建电子平台。

四、农民是水稻科技的需求主体

越来越多现代水稻科技信息传播渠道,使得种粮农民得益于水稻科技为水稻生产带来的效益。进而更多农民将视野投向水稻科技,农民通过亲戚邻居等人际传播渠道获得相关信息,科技图书、报纸、期刊、电视等传播大众媒体也是主要通道;其次,向农技推广站、政府部门等组织求助也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而“自己手动摸索”任然占据一定的比例。

五、创新水稻科技传播机制

由于水稻农业生产具有时令性,水稻农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时效性,尤其是水稻病虫害发生地区,尽早研发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快速传授农民,对于解决农民水稻生产实践十分重要。因此创新水稻科技传播机制,加快水稻技术转化效率。

六、建立水稻科技入户机制创新

开展水稻科技入户工作的重点是运用“水稻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这一新体系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实现水稻增产增效。组织和引导科技示范户做好示范与带动工作是推进科技入户的核心所在。为此,探索和创新科技示范户的示范带动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传播“二传手”的作用,促使科技入户工作取得实效。

水稻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10

一、主要工作

(一)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稳步推进

20*年全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工作实现了新突破。水稻机插技术推广作为我省重点推广的农机技术,我省精心组织、全面实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20*年水稻全省机插面积达120万余亩,比上年增长85%,超额完成全省水稻机插任务,并初步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双季杂交稻水稻育插秧体系。

全省每个县(市、区)均开展了水稻生产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在机械化重点示范县的带动下,插秧机数量和面积快速增长,今年全省新增插秧机710台,插秧机保有量达2110台。按照农机化司的要求,我省认真组织南昌县、泰和县等7个部级机插示范项目县共建立了52个机插示范点,示范县共投入资金380万元、插秧机282台。示范点均超额完成了机插示范推广面积,合计实现新增水稻机插面积74560亩,超项目计划要求的432%。示范区20*年共举办了插秧机操作机手和育秧技术培训班39期,培训人员3232人次,组织机插、育秧现场会55次,印发宣传资料及技术资料近2万份,各级媒体宣传68次。示范点全省累计举办机插培训班75期,培训技术骨干4500人次,召开示范现场会105场,印发宣传资料3万多份。所做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机插工作快速发展。

(二)油菜、花生等生产机械化新技术得到发展

我省紧紧围绕“兴机富民”工程,坚持把农业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途径,在大力推广水稻育插秧技术基础上,在20*年制定了江西农机主推的十大农机技术,积极推动油菜、花生、茶叶等作物的生产机械化技术,全省开展各级别农机新技术推广示范演示会200多次。

一是为促进油菜生产的发展,完善了省级油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油菜的免耕开沟直播技术的推广,九江市推广油菜收割机割台、油菜开沟机等油菜生产机具800多台套。油菜免耕直播机械化生产面积已经超过40万亩,新余推广油菜开沟机械化面积预计15万亩,农民接受油菜机械生产技术,使油菜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是全省花生主产县区加大了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每个主产县至少抓了一个示范点,坚持以点带面,重点抓好花生收获、采摘、脱壳等机械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推广,使花生生产机械化水平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对比机播覆膜、不覆膜与手工播种的花生,亩产分别为685.7斤、623.4斤、472.7斤,使农户进一步看到了机械化生产的优势,提高了他们发展机械化生产的积极性。仅樟树市花生种植面积就达到14万亩,纯收入预计达到1.25亿元。

(三)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成果明显

我省果业在规模、产量、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发展过程中,农机部门实施了“农机上山”果业机械化工程。通过几年来的科学引导,目前,我省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成果明显,在今年秋收冬种全省果业机械演示会上亮点纷呈。

一是中型拖拉机逐步进入果业生产领域,使得果业中耕、开沟施肥、扩穴改土等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的生产环节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已形成中拖、手拖、果业耕整机在不同坡地、不同果业面积的大、中、小机械化果园管理的作业格局。

二是节水灌溉越来越受到农民欢迎。从推广节水微喷开始,到目前滴灌、渗灌、药肥水共施系统等一大批节水灌溉新技术、新机具、新设施落户我省果业,在节能环保、节本增效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药肥集成喷施系统。通过二年的实践,大力推广药肥集成喷施系统。以大功率机泵为功力,取代小动力药泵,通过管路按果树定株实施药肥喷施。解决了打药劳动强度大,农村劳力紧张的矛盾。

四是分级包装设施越来越受欢迎。目前,我省赣南脐橙出口生产基地全部都配上了果品分级清洗设施,销售外省的脐橙全部都通过了分级分类包装销售。电子机械化分选设备取代了传统的滚筒式、模板式分级机械。

(四)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取得新突破

我省建设了一批地方特色如茶叶、马铃薯、榨菜、蜜桔、牧草等生产机械化技术示范基地,浮梁县财政拿出25万元专门用于名优茶加工机械的补贴,补贴率达30%,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五)农机购置补贴成效显著、新机具新技术推广进一步加快

20*年度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已基本结束,共投入补贴金2.15亿元,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有效的引导农民购买选的农机装备,新农机新技术、高效农机具得到较好的发展,农机装备结构得到调整。全年补贴类机具达5.95万台,其中,半喂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大中型拖拉机6800多台,改变了以小型农机具为主的局面。轻型喷灌机具、高效机动喷雾器等一大批新技术新机具通过补贴得到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进一步推广农机新技术打下良好基础。

(六)加强农机新技术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从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全省各农机化技术学校按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充分运用师资、设备设施优势,积极开展新农机新技术培训。全省举办农机科技培训班116期,培训农民7625人次,结合科技抗冰救灾,开展农机科技下乡活动16次,发放技术资料3万多份。

(七)借助各种媒体宣传农机技术,促进农机推广工作

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对农机春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大户进行了重点报道,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还组织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对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作业队、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效果进行了调研,摸清情况,了解实情,分析问题,把握趋势。今年在《中国农机化导报》、《中国农机化信息网》《江西农机化信息网》、《江西农业》等各种媒体上发表我省农机推广技术信息200次,撰写调研报告和新技术可推广可行性报告13篇,有力地推进农机推广工作。

(八)部省级农机重大推广项目进展顺利,为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昌县优质水稻区域生产机械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南昌、新干、高安等三县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在湖口县实施的全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区建设项目成效显著;省级农业新技术示范与推广重大项目即《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赣州市果园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推广》等已完成;《水稻区域生产机械化技术基地建设》已完成有关试验、示范工作,各个项目的研究示范都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省农机化发展的新技术,为今后更好推广农机新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农机与农艺结合,实现水稻机插秧技术的集成与创新

水稻机插秧成败的关键是农民能培育出适合插秧机机插的秧苗,各级农机推广部门紧密与农业技术部门相结合,成立联合攻关小组,对水稻机插育秧、栽插及大田管理等配套农艺技术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深化试验研究,推进了农机农艺技术配套组装集成,实现了水稻的群体质量栽培与机械化高产栽培的有效结合,有力保证水稻机插的快速发展。

(二)坚持行政推动与引导市场相结合,狠抓示范项目落实

各级农机部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加大行政推动力度。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是近年来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农机管理部门专门成立了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领导小组,并且把水稻机插秧技术示范推广列入农机化工作年度工作主要目标进行考核。全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任务,落实政策,强化措施,推动水稻机插育秧推广工作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同时,还抓住有利契机,坚持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中,对重点推广的农机技术需要的机具进行倾斜,如利用中央、省、市财政对农民购买插秧机及培训工作实行了稳定的补贴政策,其中手扶式插秧机补贴总比例达到70%以上。通过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加大了农机推广力度。

(三)坚持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结合,积极营造农机技术推广良好氛围

在机插秧技术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过程中,我省坚持示范先行、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在试验示范阶段,重点抓种田大户、农机大户,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让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了解机插秧技术的优势,同时,通过层层召开育秧现场会、机插现场会、大田管理现场会和机插水稻长势现场会,并借助广播电台、电视、网络、报刊杂志、集市、印发小册子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增强基层广大干群的感性认识和认知度,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并为大范围的区域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技术和经验。

(四)坚持机具推广与技术服务相结合,健全农机技术推广保障体系

技术能否到位是农机技术推广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抓好插秧机推广的同时,特别是在试验示范初期,以市县水稻生产机械化项目负责人、农机、农艺技术骨干为对象,派员到生产厂家或邀请厂家技术人员来当地开展师资培训,逐渐建立了一支既懂农机又熟悉农艺的技术推广骨干队伍。免费组织举办培训班100多期,培训600余人次;结合送科技下乡活动,免费派送“江西省水稻机械化育秧及大田管理技术模式挂图”等有关水稻机插育秧及高产栽培技术、农机维修使用方面的教材和VCD教学光盘、《水稻机插秧实用技术》等科普教材5000余份。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机化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农机新技术推广速度相对较慢

在农机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农民购机热情高涨,农机技术推广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是相对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对新技术需求,农机推广经费相对较少,导致我省农民接受新技术和使用新技术较慢,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还存在农机装备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和老化严重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优化调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要求。

(二)农机化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我省农机化水平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对农机科技投入不足,农机新产品短缺,基础设施薄弱;机械插秧等关键环节推广工作尚在起步阶段,思想障碍、资金障碍和技术障碍尚未根本解决。

(三)农机推广工作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