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管理措施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1:02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1

1、有机水稻生产基地的基本要求

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符合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在最近两年内未使用过农药、化肥等违禁物质:种子或种苗来自于自然界,未经墓因工程技术改造:生产单位需建立长期的土地培肥、植物保护、作物轮作和畜禽粪便利用的计划或方案:生产基地无水土流失及其他环境问题;作物在收获、清洁、干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未受化学物质的污染;从常规种植向有机种植转换需要两年以上的转换期(新开垦荒地除外);有机生产的全过程必须有完整的记录档案。

2、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当地的主栽品种空育131,种子质量达到国家要求一级标准,即纯度98%、净度98%、发芽率85%、含水量14%。

3、种子处理

3.1晒种选种

浸种前5~7天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晒种2~3d,每天翻动3~4次,经过晾晒后的种于,进行盐水比重选种,盐水比重为1.13,即50公斤水加大粒盐12~12.5公斤,充分溶解,用新鲜鸡蛋测试,鸡蛋倾斜在水面上露出5分硬币大小,或用千分之一比重计测量盐水比重,为了保证盐水比重1.13,要经常检查、补充浓盐水。

3.2浸种催芽

采用电器增温、地火龙增温、双膜增温等保温措施进行浸种,浸种时水层要没过种子20cm以上,温度11~12℃,时间为5~7天。

使用恒温催芽器进行催芽,催芽温度为25~28℃,时间20~24h,根芽呈双山型,催芽过程中为了保证芽长一致,要经常检查催芽器内上、中、下层的温度变化,要上下、内外倒种2~3次,保持种子温度均衡。

3.3适时播种

种子浸好后要放在阴凉处摊开晾芽,在当地温度稳定通过5《时进行播种。

4、培育壮秧

4.1适时的进行通风炼苗。培育壮苗,俗话说“好苗三分粮”,在苗床上控制温度,通风炼苗是加快长根、提高秧苗素质的关键性措施;

4.2在整个生育期内,用腐熟的农家肥替代化学肥料,施肥量为150公斤/亩;

4.3田间杂草的防治采用栽培技术和人工除草相结合的技术;

4.4本地虫害主要以潜叶蜗危害最大,而潜叶蝇的发生主要是插秧后灌水的水层太深,所以在插秧后灌水时水层的深度是决定因素;

4.5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由于种子所带来的病菌,另一种是靠空气传播。所以在生产过程浸种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另一种传播途径主要是由于大风过后水稻叶片间相互磨擦造成伤口,病原菌由伤口进入感染所致,尽量避免进入稻田,以减少病菌传染。

5、综合分析

5.1生育进程分析

有机水稻栽培选用生物有机肥或农家肥,同施用化肥的稻田相比,生育进程提前,成熟期和其它稻田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完熟度较是施用化肥的稻田高,成熟快。

5.2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有机水稻较施用化肥的稻田株高要矮,但是茎杆粗壮,虽然穗粒数没有施用化肥稻田高,但在结实率高和千粒重要明显高于其它稻田,品质好整精米率高。

6、结论与讨论

6.1民以食为天,在已经迈入高标准社会的今天,消费者对于食品,不仅只是要求好吃,更要求食品的安全及健康,因此安全而健康的食品就成为消费者需求的目标。通过有机水稻的栽培,就能让大家吃上安全而健康的食品。

6.2但是在栽培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6.2.1水稻以有机栽培,生产成本过高。

水稻有机栽培简单来讲,就是复古的耕作栽培方式,因此必须花费比一般栽培措施更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必须以有机质肥料代替化学肥料,又因目前有机肥料在市场上很难买到,农民只能自行的采集各种能够利用的肥料,其辛苦又有多少人可以体会得出。因此如何降低生产成本等问题,均有待努力克服,以增加农民有机栽培的认识和提高。

6.2.2水稻以纯有机栽培,病虫草害防治困难。

水稻最常见的病虫草害包括有稻瘟病、纹枯病、胡麻叶枯病、潜叶蝇、水稻负泥虫及田间杂草等,均可以化学药剂做适当防治,但是有机水稻以纯有机栽培,绝对禁止施用任何化学药剂,而市场上又很少有能够利用微生物菌来针对各种病虫草害进行防治,并适合有机水稻生产的防治药剂。所以一旦病虫草害发生,给产量上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影响农民的收益。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2

关键词水稻;旱育;宽行密植栽培;增产增效

水稻旱育宽行密株栽培技术增产增效试验示范是一整套以水稻旱育秧、宽行密株栽培为主,结合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配套的水稻栽培模式[1,2]。浙江省桐庐县旧县街道2007年引入进行试验示范,采用“旱育秧、强化栽培、宽行密株、测土配方、植保统防”等水稻旱育宽行密株栽培技术体系,为桐庐县水稻的增产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市场经济和农产品优质无公害的需求。该地水稻不论是原有品种还是栽培技术现状,都难以适应优质稻米加工的需求。为了从根本上提升桐庐县水稻产量和品质,促进水稻生产由产品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07年该县引进优质水稻品种“中浙优1号”,在桐庐县旧县街道进行了面积72hm2的试验示范。其目的在于节本增效,逐步寻求适合本地水稻栽培的技术措施。

通过2007~2009年的试验示范结果调查,示范方72hm2单季稻平均产量8 782.5kg/hm2,产值17 565元/hm2,纯收入8 835元/hm2;比桐庐县平均对照栽培增产982.5kg/hm2,增收1 965元/hm2。由此说明,水稻旱育宽行密株栽培技术是一项投入少、效益好的先进实用技术,具有节种、节水、节工、节肥、节约秧田等特点,对于全面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节本增收效果显著。

1增产措施

1.1秧田培肥

前1年冬季种油菜和青菜作秧田的秧苗素质最好,地上部百苗干重比不培肥的提高0.5g以上。前1年冬季种油菜和青菜的秧田带蘖率为66.8%,而冬季空闲田的秧田带蘖率反为36.9%。

1.2播种期与播种量

与常规育秧比较,降低播种量可以明显提高秧苗素质,使水稻抽穗提前,增加每穗粒数,降低空秕率,提高千粒重,提高水稻成熟度,改善大米品质。播种期与播种量是影响秧苗素质的重要因素。旱育稀播处理的秧苗壮,插后返青快,抗逆性强,产量高。根据试验,中浙优1号品种宜选择5月12~15日播种,播芽谷30g/m2左右为宜,播种量为225~240 kg/hm2,秧本比为1∶20左右[3]。

1.3旱育秧田基追肥

前1年种油菜和青菜的土壤,本身含有大量的有机质,一般不安排施有机肥。旱育秧做畦时,用含氮、磷、钾各15%的复合肥600kg/hm2,均匀撒施在已经杂草清理好的畦面上,拖拉机干打松土,准备做畦播种,秧苗出苗后分别在一叶一心期和二叶一心期追施46.4%尿素112.5kg/hm2,实践表明,规范化旱育秧,秧田期追肥能明显提高秧苗素质,促进群体发展,提高分蘖成穗率,实现优质高产。

1.4旱育秧栽培密度

秧苗宜在4.5叶左右移栽,单本插,保基本苗16.5万株/hm2左右,行株距30cm×20cm。宽行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土温,增加有效穗,达到增穗、增粒、增粒重的目的。

1.5旱育秧肥料施用

施纯N 150~225kg/hm2、P2O5 120kg/hm2、K2O 60kg/hm2。基肥占75%,分蘖肥占15%,穗肥占10%。穗肥施含氮、磷、钾各15%的复合肥75kg/hm2,在播种后60d时追施效果较好。根据调查,在旱育壮秧浅插的条件下,氮肥施用量210~225 kg/hm2,可保证水稻产量和经济用肥,防治水稻贪青晚熟不利等因素[4]。

1.6水稻大田基肥施用

全层施肥,肥料入渗较均,肥效不易散失,有利于诱导根系向下生长,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均衡供应整个生长期内对养分的需求,进而达到高产、稳产。

1.7培育壮秧和秧苗素质

第1叶鞘长度以少于3cm的秧苗分蘖成穗率高,因此应采取控水控温措施,严防第1叶鞘过度伸长。秧苗带蘖移栽,其成活率较高,在82.3%左右,未成活蘖多于7d内死亡,生产上要采取浅插、插后浅水层等措施管理,提高秧苗带蘖的成活率。旱育秧与常规育秧相比具有发根力强、根系生长旺盛的特点,在分蘖肥的使用上应宜早不宜迟,旱育秧分蘖节位在1~8节,其中以3~6节为优势节位,生产上应采取有利措施,促进低节位分蘖早生快发,促使其健壮生长。

2增产分析

2.1旱育秧与常规秧比较

培肥秧田,降低了播种量,改善了秧苗生长环境,为秧苗根系和地上部分健壮生长、培育壮秧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条件,秧苗素质明显提高。壮秧主要表现在秧苗的充实度,发根力、茎粗、干物质量、第1叶鞘等几个方面,其根系发达,养分充足,发根快,抗逆性强,返青早、生长速度快。旱育秧苗移栽到大田返青快,不败苗;而常规育秧苗移栽到大田返青慢,败苗严重。说明在同等肥水措施下旱育秧的秧苗素质较高,通过合理稀植及大田管理,旱育秧的每穗总粒数增多、千粒重增加,空秕率下降,有效穗数减少,产量要素达到了最佳产量水平组合。在大米品质上,提高了整精米率和透明度,提高了效益。

2.2个体发育与群体发展协调

宽行密株基本苗16.5万株/hm2,比常规减少10.5万株/hm2,落田苗54.0万株/hm2,比常规减少79.5万株/hm2。从宽行密株栽培技术角度来看,其结构有利于水稻整个生育期过程,个体能得到充分的发育,协调个体发育与群体发展的关系,为丰产打下基础。

2.3分蘖成穗率及群体质量提高

宽行密株栽培插秧时做到壮、早、稀、浅(壮苗、早插、稀植、浅插),则分蘖发生早、多、快、育秧秧苗素质高,且在较低温条件下(日均气温达到15℃)插秧,主茎生长点分化每片叶片的时间延长,可使其下部叶片叶腑里的一个分蘖原基有较多的分化时间,使形成分蘖的机会增加,早插后昼夜温差大,可诱发分蘖早生快发;早插后低温条件下,秧苗生长缓慢,人为拉长了水稻的营养生长期,使有效分蘖期延长,有效分蘖增多,分蘖成穗率提高。旱秧应适期早播,优势才能越明显,一般比常规育秧分蘖期提前7d,齐穗期提前10d。

2.4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高

由于旱育秧秧苗素质高,插得早,行株距大,分蘖早,有效分蘖多,营养生长期拉长,干物质积累多,单株发育好,加之由于宽行密株分蘖多,新根部数量多,保持时间长,后期叶片、根系不早衰,抽穗早,灌浆时间长,成熟好,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千粒重和大米品质。

3增产建议

从试验示范效果来看,水稻旱宽行密株栽培技术在桐庐县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但应用此项技术增产增效,提高社会和生态效益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强化主导品种的宣传推介,优化品种布局;二是进一步统一思想,规范栽培方式;要统一育苗,统一播种管理;三是实现水稻品种由高产型向优质型转变;四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技术标准和技术到位率,在育秧技术上坚持固定秧田,培肥秧床,适时早育,适量播种量,科学灌水、控温,培育带蘖健壮秧苗。在大田生产上应坚持早插稀植(宽行密株),浅水层管理,坚持控氮、增磷、补钾,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采用节水控灌技术;五是转换推广机制,推行集中商品化供秧,提高技术到位率,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加快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的步伐,促进水稻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4参考文献

[1] 姬立军,李鸿.盐碱地水稻旱育栽培技术[J].伊犁农业科技,1992(3):8-9.

[2] 黄建兵,万肾宗.水稻旱育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3):291-292.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3

关键词:水稻;高产栽培; 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雷山县地处云贵高原湘、桂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苗岭主峰雷公山山脉直接贯穿全县,最高海拔达到2178.8米

中低产水稻田比例较大、产量低的情况,为实现水稻生产综合均衡增产增收,拟推的技术路线:以推广杂交良种,保温育秧技术为核心,巩固和推广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我们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1.选好品种。适时早播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强的杂交组合,日均温在7~8℃时(海拔较低地区在3月20日~4月5日,中海拔地区在:3月30日~4月10日,海拔高的地区在4月5日~4月10日左右)播种,日均温在13~15℃可栽插。

2.大力推广水稻保温育秧技术。为减轻农民劳动负担,培育标准壮秧,确保秧苗质量,实验区全面实施水稻旱育稀植和温室无土两段育秧,并实验中重点搞好苗床培肥,稀播,严管,合理密植,重施底肥, 施好分蘖肥和粒肥,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等,加大沼渣培肥,沼液浸种等生态育秧和旱育保温、旱育秧专用除草剂、无纺布等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3.适时早栽,合理密植。贵州“倒春寒”灾害引起烂种烂秧的现象时常发生,人们通过搭拱盖膜,基本上能解决。另外稻田要精耕细作,底肥施足,在小中苗为主时就进行移栽,这样既能预防“倒春寒”灾害的发生,又能培育壮秧。栽插规格为中等肥力田,栽1.4万穴/亩左右;规格为肥力较差的栽早熟组合,栽1.6万穴/亩左右。实行浅水浅植(缺水地区可栽大苗),栽插做到稳、浅、匀、直。

4.肥水管理正确运筹肥水,实施均衡配套施肥。秧苗栽植上实行浅水浅插,薄水分蘖,足苗排水,晒田控蘖,足水孕穗,扬花抽穗,干湿灌浆成熟(插秧后1周内现泥水,水的深度保持在3~4cm,栽插后20d,视查稻田土壤情况,确保正常分蘖)。施肥上主要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实行平衡配套施肥,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把握适当时机施好分蘖肥和穗肥,齐穗后及时作叶面追肥

二、病虫害综合防治

水稻是雷山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年均种植面积5333hm,但是稻瘟病(叶瘟和穗颈瘟)每年的发病面积在1000hm以上。在2014年水稻穗颈瘟的发病面积为872hm,造成了120hm水稻绝收。为了进一步做好水稻穗颈瘟的防治,提出防治对策。

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很大程度上受品种抗性、肥水管理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的品种不同,对稻瘟病抗性就会有差异;而肥水条件较好的地方,作物能更好地生长发育,提升其抗病能力;当遇连续阴雨、温度适宜或早晚天气变化较大等天气时,稻瘟病的发生就比较严重,而且扩散速度较快。

三、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宣传。指导农户选用高产、稳产、抗病性强的新品种。水稻抗病品种的选择对防治稻瘟病有很好效果的,因此,品种选择上要合理布局,不要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科学选用抗病良种,如:中优158、宜香2115、川香优178等。

2.播前种子处理。播种前,做好晒种、选种、种子消毒等工作。用 25%咪鲜胺乳油3000~4000倍液浸种48~72h,不淘洗即可催芽。

3.加强栽培管理一是肥水管理的加强。基肥要施足,早施追肥,配合施用氮、磷、钾肥,追施一些含硅酸肥料,避免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科学用水,前期采取浅水勤灌,分蘖末期注意适时晒田。二是早点清理掉越冬菌源。队稻种进行消毒处理,及时清除并烧毁重病田的稻草。

4.适期药剂防治。适当的时期防治要掌握在水稻破口前2~3d或水稻破口5%~10%时用药防治。每667m可使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60g或40%稻瘟灵乳油80mL对水40~50kg进行喷雾。在齐穗后再进行第二次喷药防治,每 667m可用40%异稻瘟净乳油150~200 mL对水40~50kg喷雾。

四、稻田病虫害发生情况

我县近年水稻主要病虫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纹枯病、二化螟,其次为稻蓟马,螗象、稻曲病、局部地区发生的稻苞虫、稻秆蝇、稻蝗等。

1.清除病虫害在冬季耕种前及时处理病稻草、稻桩、田沟边的杂草。这样减轻越冬病虫基数。

2.推广实用的先进栽培技术,通过两段有秧、旱育秧、规范化栽培,培育壮秧牡苗,提高秧苗抗性,同时进行多个品种的种植,做到合理布局。

3.药剂的防治原则要根据稻田病虫害,防治指标上适当放宽,合理的用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秧田期以防治稻飞虱为主,兼治二化螟、稻蓟马等其它病虫,选用农药吡虫林或扑虱灵加杀虫双(或杀虫单)杀螟虱加吡x林等,一般5月中旬或者下旬的时候防治.兼用三环唑浸秧根后再移栽,从而减轻稻瘟病的危害。大田期通过“两查两定”及田间天敌数量,针对标靶病虫害进行防治。6月中下旬的时候就是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7月份田间虫害的天敌数量增加.基本在可控范围,因此采用以防治稻纹枯病为主同时防治其他病虫。主要用井岗霉素、虱纹灵、虱纹净等高效低毒的农药。8月份主要以治稻飞虱、稻瘟病为主兼治稻蝽象。农药有吡虫林(大功臣)加三环唑(或诱稻灵、春雷霉素)等。

五、结语

农村高产水稻种植是一项很复杂的技术,也对地方生态化建设具有综合性指导。为解决传统水稻管护模式的不足,要坚持综合性、安全性、经济性等项目原则,细化水稻栽培的管护,提供正确的管护方法,从而保证水稻种植管护后期达到预定的环保态状。水稻种植期间,加强田间把关,对病虫害进行化学防治。采取控制病菌传播、害虫肆意传播,改变水稻种植方式和选择健康的水稻苗进行栽种、适时使用药剂控制的综合防治等措施。要定期观察和测量水稻的长势,不但能提高水稻抗病能力,而且还能提前预防水稻在种植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文家明,李碧平,杨俊 雷山县水稻穗颈瘟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植物医生 2016 01.

[2]庞兰 庞通 水稻高产种植技术分析 花卉 2016 02 57-58.

[3] 杨世莲 李继洲 雷山县中低产田水稻增产栽培技术实施方案 吉林农业 2014 8 33.

[4]廖志文 稻瘟病发生症状与综合防治措施 现代农业科技 2012 3.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4

论文摘要阐述单季稻强化栽培的好处,并介绍其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品种选择、育秧、大田管理、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内容,从而为水稻种植户提供参考。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一种高产高效新技术,其核心内容是通过采取选择分蘖力强的大穗型品种、小苗移栽、单本(或少本)稀植、浅湿灌溉、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注重平衡施肥和穗肥的施用等技术措施,以强化稻株个体生长环境,充分挖掘(或强化)稻株个体生产潜能。

1单季稻强化栽培的好处

1.1高产稳产高效益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能显著增产增效。如2006年我市示范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约33.3hm2,普遍获得了高产丰收。根据对寿昌镇刘家村、航头镇南八村、珏塘村5位农户的实割实收产量调查,16块强化栽培的单季稻田共2.06hm2,平均产量达到9928.5kg/hm2,比采用传统种植技术的同一单季稻品种产量增加1125kg/hm2左右,增产幅度达到13%左右,直接增收1800元/hm2左右。其中寿昌镇刘家村施国才和航头镇珏塘村孙根土、孙水林等农户的产量都超过10.5t/hm2,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2007年全市示范种植强化栽培单季稻346hm2,普遍获得高产丰收,根据14个镇乡119户15.47hm2强化栽培的单季稻实产调查,平均产量9168kg/hm2,比相邻农户常规栽培的单季稻增产1471.5kg/hm2,增产19.1%,平均增收2648.7元/hm2。

1.2省种子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10~15d)移栽,一般大田只需要种子6kg/hm2,比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移栽,大田要节约杂交种子3.75kg/hm2左右,可以节省种子款105~120元/hm2。采用半旱育秧短秧龄(12~18d)移栽,一般大田只需种子7.5kg/hm2,比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大田可节省种子2.25kg/hm2,可以节省种子款75元/hm2左右。

1.3省秧田,节省育秧和拔秧用工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10~15d)移栽,大田只需要秧田90m2/hm2,与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移栽相比,要节省秧田900m2/hm2以上。因此,大大节省了秧田整理、播种、施肥、灌水和拔秧的用工,一般大田可以节省育秧和拔秧用工15d/hm2左右,节省费用600元/hm2以上。采用水育秧短秧龄(12~18d)移栽,大田只需要秧田300~450m2/hm2,与长秧龄(30d左右)半旱育秧相比,要节省秧田450~600m2/hm2。因此,大田可以节省秧田整理、播种、施肥、灌水和拔秧的用工7.5d/hm2左右,节省费用300元/hm2以上。

1.4节省插秧用工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移栽的,每个劳动日可以插秧933.8m2左右,采用半旱育短秧龄移栽的,每个劳动日也可以插秧733.7m2左右,与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移栽相比(每个劳动日插秧466.9m2左右),可以大大提高劳动工效,节省一半左右的插秧时间。大田至少可以节省插秧用工费用375元/hm2以上。同时,还可以减轻挑秧和插秧的劳动强度。

1.5节约稻田灌溉用水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大田水分管理以湿润灌溉为主,改变了长时间深水层灌溉的老习惯,可以大大节约稻田用水,能够节约提水用电和放水用工,达到节省灌水成本的目的。特别是在缺水地区,能大大缓解农田争水的矛盾和纠纷。

1.6方便防病治虫田间喷药

由于强化栽培要求做到挖沟起畦栽培,对防病治虫田间喷药等操作十分方便和有利。

2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选择穗大粒多、分蘖能力强、后期转色好、增产潜力大、米质较优的品种,如中浙优1号、两优培九等,积极试验示范川香8号、内香优18等新品种。

2.2育秧

2.2.1旱育秧技术。①选好旱育秧田,施足基肥。选择菜园地、油菜田或临近单季稻大田的其他肥沃疏松的边角地,大田需要秧田90m2/hm2,苗床施三元复合肥(含量45%)750g/m2加过磷酸钙750g/m2作基肥,施肥后细耙苗床畦面。②药剂浸种,适时播种。大田用种子6kg/hm2,采用2000倍的“402”药剂浸种,浸后洗净,并催芽露白后,在5月20日前均匀地播种在苗床上,用木板压实,浇水后,覆盖焦泥灰或细土。天气下雨和阴天还可以覆盖一层小拱棚地膜,以起到防雀防鼠的作用。天晴时,小拱棚两头要及时通风,防止高温伤苗,晚上要盖好通风口,既保暖又防鼠。齐苗后,要及时揭膜通风炼苗,先日揭夜盖,拔秧前3d完全揭膜。③适时起苗,适龄移栽。强化栽培旱育秧适宜秧龄为10~12d,最长不超过15d。由于播种较密,秧龄太长(超过15d)将严重影响秧苗质量,最终影响单季稻产量的提高和增产潜力的发挥。

2.2.2半旱育秧技术。①施足基肥,适时播种。单季稻大田需要准备半旱秧田300~450m2/hm2,施碳铵50g/m2拌过磷酸钙25g/m2作耙面肥,并且挖沟起畦做成秧板,然后以满沟水为基准,整平畦面。第2天将经“402”2000倍液浸过种、浸后洗净催过芽的露白种子播下,大田用种子7.5kg/hm2,播后塌谷防止雀鼠危害。②适时拔秧,适龄移栽。强化栽培半旱育秧适宜秧龄为12~15d,秧龄最长不能超过18d。由于秧田面积较小,播种密度较高,应避免秧龄过长,防止秧苗徒长,影响产量。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5

关键词:Ⅱ优航2号;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048 文献标识码:A

Ⅱ优航2号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用Ⅱ-32A与航2号杂交选育而成的籼稻新组合。2010年、2011年泸县引进在部分乡镇作中稻栽培。2012~2013年进行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试验示范。Ⅱ优航2号中稻产量高,再生能力较强。近几年平均中稻单产达700kg以上,再生稻产量200kg以上两季单产近1t粮。现就Ⅱ优航2号高产栽培及再生稻技术总结如下。

1 生物学特征

茎秆粗壮弹性好,根系发达,分蘖力较强,早发性好,后期转色好。叶片厚挺略呈瓦形,叶色浓绿,穗大粒多,有效穗16~18万/667m2。株高120~125cm,穗长25~26cm,每穗总粒数170~180粒,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8.5g[1]。Ⅱ优航2号在川南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1d左右。

2 中稻高产栽培措施

2.1 适时早播,培育壮秧

Ⅱ优航2号在川南地区作中稻栽培生育期长,宜在2月下旬到3月5日以前播种,需采用塑料薄膜覆盖育秧,采用旱育秧或湿润育秧方式,培育壮秧。育秧地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肥力中上等田块。秧田与大田的比列按1:10~15,每667m2播12~15kg种子为宜,大田每667m2用种1.0kg,确保稀播种育壮秧。播种前将谷种爆晒2d,以5g强氯精兑水20kg浸泡2.5kg谷种消毒24~36h,洗净沥干后催芽至种子破肚露白。湿润育秧播种要求采用薄膜小拱棚稀播、匀播。秧田施足基肥,增施腐熟农家肥,提早整好秧地,在冷尾暖头抢晴天播种,播后加强肥水管理,避免烂种死苗,提高成秧率。

2.2 施足基肥,早插早管

中稻本田应施足基肥,基肥应占总肥量的50%~60%,多施农家肥,有机肥,重点使用测土配方肥。选用含量为40%的测土配方肥每667m2施25~30kg即可。肥力低下的田块可加施5kg左右尿素。秧龄30~35d叶龄在3.5~4叶,小苗秧即可移栽,合理密植,栽插规格25cm×20cm为宜,每667m2栽插10万~12万基本苗。插秧后寸水返青,返青后浅水促分蘖。插秧1周左右秧苗返青,每667m2用60%丁草胺20g拌泥沙20kg撒施除草。栽插后25~30d视秧苗长势施加追肥,叶色浓绿,长势旺盛的田块可少施或不施,长势差的田块可多施,以确保平衡生长。

2.3 加强病虫测报,采取综合防治

水稻栽插后要经常深入田间调查病虫发生情况,重点做好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飞虱等的预测预报,适时采用对口农药进行防治。以物理防治为主,采用杀虫频振灯诱杀害虫。每公顷用3~5台杀虫频振灯可大量减少成虫数量,降低落卵率,降低下代或下年虫口基数。苗期重点防治水稻二化螟第一代,分蘖期重点防治纹枯病和稻飞虱,抽穗期重点防治水稻二化螟第二代和稻瘟病,兼治稻飞虱。再生稻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

2.4 适时收割中稻

在中稻成熟期,谷粒九成黄时,水稻茎秆休眠芽露出茎鞘1~2cm时收割。既有利于以上部分绿叶面积生产的光产物促进休眠芽的生长,又有利于稻谷籽粒充实,获取高产[2]。

3 再生稻续留措施

3.1 适时施肥

适时适量施好促芽肥,是再生稻高产的关键措施。在头季稻齐穗后7~14d天,每667m2用15~20kg尿素撒施为宜。施肥量应根据头季稻抽穗后的长势看苗决定施与不施或施多施少。施肥选在晴天午后,田块保持3~5cm深水层。

3.2 适时收割

头季稻在成熟90%以后即可收割,收割时要平割,不要斜割,切忌机收。收割后要清除杂草,扶正稻桩及时将稻草搬出稻田,以免影响叶芽生长。收割后第2天如果遇到高温天气,应对稻桩浇水,避免叶芽晒死。为保证再生稻结实率稳定在80%以上,扬花期需避开川南地区8月底9月初低温秋绵雨天气,稻桩高度一般要求留到30~40cm,以免影响再生稻产量。

3.3 再生稻的田间管理

中稻收割后田间不宜灌水太深,以寸水为宜,避免水温过高烫死叶芽。在破口至抽穗期,采用根外施肥,每667m2用“九二”1g,加白米醋0.25kg、磷酸二氢钾0.2kg,对水50kg喷施,在抽穗达1/3时,再用“九二”0.5~1g,加尿素0.2kg,对水50㎏喷施。促进抽穗整齐,提高结实率,增加实粒数和千粒重,以此达到增加产量。同时,兼治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的危害。

3.4 适时收割

再生稻抽穗成熟参差不齐,青黄谷粒相间,所以收割期不宜太早。最好的收割期是应在全田成熟度达90%以上时收割。过早或是过晚收割都会影响产量。

参考文献

[1] 李岳欣.Ⅱ优航2号早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79-80.

[2] 郑家国,张洪松,熊洪.西南杂交稻目标产量生产技术规范[M].成都:四川科技技术出版社,2008.

[3] 何小兰.Ⅱ优航2号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农业信息,2008(8):29.

[4] 杨东,游晴如,张水金,等.超级稻Ⅱ优航2号超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8(12):17-19.

[5] 兰兴庆.超级杂交稻Ⅱ优航2号产量结构及高产栽培[J].中国种业,2007(3):32-33.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6

关键词:水稻;节水;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新田县位于湖南省南部,耕地面积1.85万hm2,境内山区面积大,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县城境内没有大的河流,最大的水库只有一个中型水库,其供水区域并不大。我县年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匀,年度之间差异较大。水稻是我县主要的粮食作物,单产水平较低,单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干旱灾害的影响,对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我认为应推广水稻节水栽培,在水资源利用上,应充分接纳降水,上季为下季用,扩大双季稻栽培面积,确保我县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2水稻节水栽培的优势

2.1节水可以避免造成水资源浪费

由于水稻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对水和肥的需求是不同的,实践证明:水稻从最后一片剑叶出齐到齐穗这一阶段不能脱水,田间水深必须在2cm以上的水层,否则的话水稻不能正常抽穗,从而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而其它各生长发育时期只要保持田间湿润,田面不要露白即可。根据水稻各个生长发育时期需水的不同情况,我们进行水分管理也就是节水灌溉也称间隙灌溉,这样浅、湿、干交替灌溉比常规灌溉方式每667m2单季可节水50m3以上,从而可以避免很多山塘未插晚稻之前早已干涸的现象。

2.2节水栽培可以提高单产

通过水稻节水栽培,水稻的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的氧化层,而这一层土壤的通透性强,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强,根系发达,有利水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从而茎叶生长健壮,谷米结实度高,据报道,节水栽培可比常规灌溉方式增产4%左右。

2.3节水栽培可增强水稻的抗病防病力

水稻节水栽培通过对水稻各个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进行水分管理,从而抑制了无效分蘖的产生,大大地改善了通风和透光性。由于田间湿润度小,可有效地防止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施药次数,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2.4通过水稻节水栽培管理可以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

因水稻节水栽培比常规灌溉方式每667m2单季节水50m3以上,节省下来的水则可灌溉因常规灌溉不能栽插的高岸田或其它因缺水栽插的田,从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通过节水技术的推广,我县晚稻面积逐年加大,至2009年止,晚稻面积达1.14万hm2,比2005年增加0.12万hm2。

3水稻节水栽培的措施

通过近几年来本人对水稻新品种的了解和农技推广部门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认为水稻节水栽培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3.1节水灌溉

采取润湿灌溉,改变漫灌的陋习,首先在育秧时可以采取旱育秧或地膜育秧,育秧田选择灌排方便、避风向阳的地块,多用腐熟的农家肥,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控旺长可增强耐旱能力。其次是对水稻生长的各个发育时期,根据其需水特点,实行分阶段的水管理即:有水插秧,剑叶出全前保持田间湿润,剑叶出齐至齐穗田间保持湿润即可,这样即节约了水,又可以减少许多劳动量。秧苗移栽大田后,田面保持薄水层返青活苗,但决不能晒苗,同时注意遇低温增加灌水深度。在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灌水后田面不再保持水层(除施药追肥外),土壤表象达到灌水指标时再灌水以及每次灌水后自然落干。我县近年水稻浅、湿、干交替控水灌溉达0.67万hm2。

3.2早稻期间蓄水以备栽插晚稻灌溉

由于我县全年的降水特点是大部分雨水集中在早稻生育期间,近几年基本上是夏秋连旱,严重影响晚稻的栽插和晚稻的产量。通过早稻期间蓄水晚稻灌溉的方式,能够充分利用了上半年雨水多的特点,将山塘水库蓄满,为晚稻栽插提供了充分的水资源,从而达到全年高产的目的。根据统计新田现有集雨池塘830口,容积2.8亿m3,正常蓄水可达2.4亿m3,可保证3 333hm2水稻节水栽培用。

3.3改进水稻栽培技术

3.3.1推行少耕、免耕、稻草还田覆盖。早稻收割时期保持不脱水、不干田,田泥软而不烂。同时收割后不翻耕,及时放入适量的水栽插晚稻,晚稻最好插在早稻的禾蔸之间,插下后用稻草覆盖,这样即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又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3.3.2通过改变施肥来调水节水。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晚稻插下后正是秋天的高温天气,多用腐熟的农家肥,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这样可以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如遇干旱可使叶片的气孔关闭,减少叶片的蒸腾,从而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减少水稻的正常生理需水。

3.3.3水稻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如遇干旱,可用抗旱剂对水进行喷雾,以缓解干旱对水稻造成的不良影响。近两年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2.67万hm2,保证了水稻节水栽培的推广应用。

3.4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早晚稻搭配

早稻选择生育期相对较短,而晚稻选择生育期相对较长的品种进行合理搭配,这样既保证了早稻经常有水,同时又保证了晚稻移栽时有足够的水。培育、推广高产耐旱品种,改进耕作栽培制度,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产和节水增效目标。

4结论

通过水稻节水栽培技术,充分利用我县现有水资源,避免干旱对我县粮食生产造成影响,从而保证我县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秋婵,韦友欢,何聪.水稻节水栽培技术的应用和研究[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7

关键词水稻;高产创建;栽培技术;福建邵武;拿口镇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117-01+

2010年福建省农业厅在邵武市拿口镇组织实施万亩烟后稻高产栽培项目,其平均产量为10 281 kg/hm2,最高产量达到12 804 kg/hm2,产量较高,该项目使全镇粮食增长900 t。

1项目概况

该项目涉及14个行政村,86个村民小组,1 186个农户,3 598人,烟后稻面积668.7 hm2。拿口镇年平均气温18.5 ℃,海拔189~325 m,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耕作层厚,排灌方便,农民接受新技术能力强。

2主要做法

2.1加强领导,完善组织管理机构

邵武市农业局根据福建省农业厅的要求,周密部署。分管局长负责项目的领导工作,明确提出项目的各项组织管理措施。邵武市农技站负责项目方案设计,计划的制订、落实。拿口镇成立项目领导小组,镇长任组长,农技站组织项目实施,镇、村2级农技员负责田间技术管理。各级农技干部明确职责,任务到人,全程跟踪管理。

2.2成立项目技术实施小组,强化技术服务

技术实施小组负责制订技术实施方案,项目宣传,技术指导,培训和督察等。在实施过程中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镇农技站人员必须保证项目实施的物质调配和关键技术到位;村农技员必须保证水稻生长关键时期技术到户、到人、到田。同时市农技站不定期对项目进行督促检查、对关键技术进行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按照“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辐射带动”的模式进行创建。

2.3大力做好项目宣传,积极开展技术培训

实行技术与物质供应配套服务,对种子、化肥和农药进行统一配送。同时对村级农技员和种水稻骨干人员进行重点培训,按小组对农户进行分阶段全面培训,在技术上以点带面,确保技术传到每个农户手中,结合发放技术说明纸,将阶段性农事活动技术都写在说明纸上。在水稻生长的各个关键时期,要求农技人员到田头指导农户,特别要提高示范户的带头作用,确保农民掌握和使用科学配套的生产技术。

2.4推广配套技术,为提高产量提供技术支撑

在项目区种植超级稻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合理的肥水管理,推广旱育壮秧技术,合理密植;在病虫害防治中,实行统防统治及综合防治措施;推广新农药、推广机械化作业,为提高产量、提高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3关键技术措施

3.1抓好示范片

每个村建一个百亩攻关示范片,所有技术措施都在示范片里使用,对农户起示范带头作用,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

3.2选好品种,适时播种

从历年种植品种中选择高产、高抗、适应性强、安全的品种,如Ⅱ优1698、特优009、Ⅱ优315、Ⅱ优航2号等8个品种。对于全生育期128 d左右的品种,在拿口镇要求9月25日齐穗。播种时间按排在6月15日左右,最迟在6月20日之前要播完,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对示范片统一集中播种育秧[1-2]。推广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密度为27万穴/hm2。

3.3全面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结合不同品种各阶段需肥特点、不同茬口类型和土壤肥力特点进行合理肥水管理,实现养分平衡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分地块对土地进行测土选用配方肥。依据烟后稻田土壤中钾含量比较高的土壤肥力状况,施用总养分含量30%的复合肥(N∶P2O5∶K2O为15∶7∶8)750~1 050 kg/hm2作基肥。第1次追肥在栽后5 d,施尿素75 kg/hm2加除草剂,第2次追肥在倒三至四叶期,施尿素150 kg/hm2;抽穗1/3时施尿素90 kg/hm2加氯化钾75 kg/hm2,齐穗时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加爱苗,以促进灌浆结实,保持后期转色,延长叶片功能寿命,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3.4科学管水

掌握薄水浅栽间歇灌溉,除草时保持2~3 cm水层,分蘖数达到目标穗数80%~90%时,及时晒田控苗,剑叶露出后实行间歇灌水,干湿交替,保持土壤湿润,收割前7 d断水落干。

3.5防治病虫害

烟后稻主要病虫害有二化螟、稻飞虱、叶蝉、卷叶螟、稻瘟病、细条病、纹枯病。组织8个临时专业防治队,40台机动喷雾器,每个专业队包村包片。根据水稻生长情况期和气候条件,实行连片统一喷药防治,镇村农技员要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掌握准确防治时间,准确配好农药,确保防治最佳效果,把病虫害控制在防治指标限度内,确保水稻丰收[3-4]。

4参考文献

[1] 吴腾水,袁廷茂.D奇宝优1号作烟后稻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2008,26(2):15-16.

[2] 徐健武.夷山烟后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6):123.

[3] 杨长桃.优质杂交稻绿香313在福建西北山区作烟后稻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2010,28(3):37-39.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8

1996年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浅插栽培技术进行试验取得成功,1997年在全乡大面积推广,目前旱育秧面积达95%以上,该技术省水、省工、省种,而且大大提高秧苗素质,增强其抗逆性,减少了病虫危害,降低了农药用量,既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品质,又减轻了农田污染、节约了生产成本,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是各项水稻生产技术中成熟实用、增产潜力大的一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旱育水管问题,其次是有的秧床施肥不足、不均[4];有的播种量大,造成秧苗素质降低、带蘖少;有的盖膜时间过长,导致伤根烧苗,膜期通风炼苗不充分,揭膜后环境适应性差。2000—2002年,示范推广水稻塑盘育苗摆秧栽培技术,累计示范推广水稻塑盘育秧15.16hm2,该技术选用561孔塑料秧盘育苗摆栽,解决了旱育稀植难以化解的浅插问题,避免了抛秧栽培存在的不规范、不均匀等问题[5]。存在的问题是出苗不整齐、盘面秧根串绕、根系下扎多而长,秧苗素质偏弱;加之整田质量及水分管理条件不好,群众未持续采用,现在塑盘育秧仅在应急储备育秧时采用。

栽培方式2002—2006年,示范推广水稻多样性、蜂巢式栽培技术,累计示范推广810hm2,该技术选用高秆品种阿庐糯与大可乡主栽品种合系24、合系39等间作,育秧时按主栽品种和间栽品种的不同生育期调整播种日期,实行分段育秧,早熟的迟播、迟熟的早播,使不同品种能够同期成熟收获,移栽时双行拉线对空栽,栽成正六边形。多样性优化栽培与净栽相比,能有效推迟和减轻病虫害特别是稻瘟病的发生危害,既减少了农药用量、保护了农田环境,又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010—2011年,借力高产创建活动,推行水稻栽培技术集成化模式,配套应用水稻旱育秧、壮秧剂、配方施肥、蜂巢式栽培、精确定量栽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累计完成水稻高产创建26.67hm2,辐射带动186.67hm2,其中核心区9.33hm2,平均产量10314kg/hm2,较非示范区增加1326kg/hm2,增幅为14.7%;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明显提高了水稻生产水平,增加了水稻种植收益。存在的不足:行之有效的栽培措施推广速度慢,优质高产集成技术覆盖率不高,除物化技术外,其他技术的实际执行情况离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的技术具体到田间还处于口头宣传状态,真正被采用还需要长期不懈的示范推广。目前,蜂巢式规范化条栽得到全面推广,多数群众自制钢筋式栽秧耙拉绳条栽;同田多样性混栽没能持续推广应用,主要原因是农户认为育秧、移栽、收割麻烦。

施肥方面大可乡一贯宣传推广水稻科学施肥的理念和做法,以项目实施带动施肥水平的提高。2000—2001年,实施平衡施肥项目,采集了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20份送上级技术部门化验分析,然后按照上级技术部门拟定的四平衡优化施肥配方,落实到田块,其中,推广使用水稻专用复合肥19.6t、硅肥7.4t、硫酸锌0.25t;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群众的科学施肥水平,逐渐扩大水稻专用复合肥的使用面积。2008—2011年,实施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首先是在全乡范围内采集有代表性的土样286个,报送县农技总站进行分析检测,并对取样地块农户施肥情况和土壤立地条件详细调查;其次是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3414”肥效试验;第三是按照县农技总站提出的施肥配方抓好示范落实,其中使用本县配制的大可乡专用水稻配方肥(9-9-7)30t;累计示范推广水稻配方施肥技术266.67hm2,平均稻田施用纯氮比常规减少54kg/hm2,增产696kg/hm2,综合增效768元/hm2;通过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农户转变了施肥观念,改进了施肥技术,减少了不合理施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达到了节本增收、保护环境的目标。存在的不足是,非示范区农户习惯上按老办法施肥,一是有机肥投入不足,有的几乎是零投入,稻田有机质缺乏;二是基肥多在田耙平、移栽前表施,利用率降低;三是偏施氮肥、有的不施钾肥、锌肥,分蘖肥施氮过重;四是前期集中施肥,分蘖过盛,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多,中后期养分不足,成穗率、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

灌溉方面大可乡稻田灌溉水源主要为库塘蓄水,自流灌溉为主,抽水灌溉为辅;全乡共有小(一)型水库4个,小(二)型水库10个,小塘坝14个,总库容863.1万m3,正常年景蓄水560万m3,稻田灌溉定额按6450~9000m3/hm2计算,水稻生产用水215万~300万m3,占蓄水量的38.3%~53.5%;2009年以来,因连年干旱,每年蓄水量均不到计划量的50%,在保证人畜用水和育苗用水的前提下,近3年水稻种植面积剧减,2009—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分别为333.50、146.67、206.67hm2;受水资源不足及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等条件限制,大面积间歇灌水难以做到,以水调控技术难以实施,如果撤水将难以复水或增加投入成本,降低种稻收益。因此,部分稻田从移栽到成熟各个生育期均有水层覆盖,使水稻根系发育差,植株不健壮,易早衰,结实率不高,抗病力下降;部分稻田有栽秧水无充足保苗水,稻田自然落干过早,若旱情不能及时解除,将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完全靠等雨栽秧的稻田常错过最佳节令,产量较低。

植保方面大可乡水稻病害主要是稻瘟病,虫害主要是稻飞虱、二化螟。总体上,农户对水稻病虫草的防治较为主动积极,能自行进行防治,管理精细。2000年以来,大力推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种植抗病品种,改变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注重生态调控,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减轻对环境、天敌、人畜的负面影响,协调使用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做到控害保益两不误。通过宣传推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高毒农药的使用得到有效控制,低毒低残留农药平均减少用药2次以上,水稻产量和品质不同程度提高。2002年,引进水稻多样性优化种植技术进行防治病虫害示范,该技术选用高秆品种阿庐糯与大可乡主栽品种合系24、合系39等间作(行比8∶1),多样性混栽与净栽相比,有效推迟和减轻了稻瘟病的发生危害,对其他病虫害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该技术的推广,既减少了农药用量、保护了农田环境,又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水稻病虫害防治及减少农药使用、降低污染找到了一条途径,同时也为其他作物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有益借鉴。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农户对病虫害防治知识欠缺,只重视、指望化学防治,习惯喷保险药,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多(最多的喷药6次),造成稻谷的农药残留量增加和农田环境污染;二是施药时间不当;三是农药配制比例不准确、随意性太大。#p#分页标题#e#

培训方面大可乡水稻各项栽培技术的培训主要由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组织开展,包括对村农科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对群众进行生产技术培训,常用的方式为以会代训和广播宣讲,并发放技术资料;2007年以来,结合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科技入户工程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项目,培训模式有所创新,注重互动性、针对性、实践性,特别是IPM参与式技术培训推广方法的应用,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提高了农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水稻生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存在的不足是农户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有时甚至科技示范户也未参加。主要是水稻种植效益低带来科技需求降低、有效需求不足;加之农民多业并举,随着烤烟主导产业发展及种植业结构调整,种稻收入在农民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降低,因此农民愿意投入的时间、精力(包括参训)均有限。

机械化方面大可乡水稻生产机械化仅在耕作环节得到稳定发展,微耕机因实用、轻巧灵便受到农民的青睐,近年来拥有量快速增加,全乡现有微耕机206台,耕犁拖拉机3台,大田耕作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稻田机耕机耙面积占70%,农机户以个体经营为主,实现了人畜力无法达到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水稻手工栽插、收割,普遍采用脚踏式打谷机脱粒,无插秧机、收割机等。植保机械使用16型手动喷雾器的占80%,蓄电池喷雾器的占20%,无柴油机动喷雾器;有电排站50个,分布在31个村小组,抽水机52台,总动力2481kW,运输机械(农用车、三轮车等)155辆。随着石林县工商业、旅游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带来农村劳动力缺失和不断推进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些都需要农业机械化来补充支持,但因稻田形态保持在承包到户时的状况,每户有稻田1~3块,田块分散狭小,多数形状不规则,田间无机耕道,只适宜小型机械作业。

加工方面大可乡现有稻谷加工点29个,分布在25个村小组,其中3个为集体经营,26个为家庭经营,有碾米机29台,每1个初加工点基本上同时配备碾米磨面打糠设备,各项初加工可同时进行;稻米深加工项目只有米线、饵块,数量极少,且基本上只在县内销售,产品附加值不大,稻米深加工能力较弱。

市场方面大可乡稻米商品率低,以满足家庭消费为主,一部分销往该县板桥镇农贸市场、县城双龙农贸市场;因乡内无工矿企业,产地环境好,土壤、水源、空气无污染,稻米品质好,2011年单价在4.2~4.7元/kg,比其他品种高0.2~0.4元/kg;自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后,取消了乡镇粮管所,大可乡现有收购商定点收购玉米,但稻谷基本上是小生产与小市场对接,没有专业合作社组织生产销售,本地市场需求量不大,外地市场开拓能力有限。经调查比较,石林县某超市挂牌出售的某外地品牌大米与该县主产的优质稻米并无明显差别,但价格却高于农贸市场0.8元/kg,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产品品牌和销售渠道的重要性。

惠农政策方面2011年,大可乡执行的水稻补贴项目有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2项合计补贴1890元/hm2,补贴户数4566户,补贴面积416.74hm2,补贴金额787641.12元,各项补贴均能按时足额打到农户存折上;同年,首次实行种植业保险政策,县财政出资对水稻种植户投保187.5元/hm2,另外,落实农机购置补贴20万元,购买微耕机96台;自水稻“一免两补”等惠农政策实施以来,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农资价格涨幅过大,2010—2011年,化肥涨价10%~20%,涨价最多的尿素每包(40kg)从68元涨至105元,涨幅54.4%。农资涨价差不多抵销了国家的各种补贴,因此惠农政策对稳定和调动生产积极性的作用有限。

成本效益2011年,大可乡种植水稻的物资投入费用和人工投入费用均比上年度增加,如果人工费不计入成本,仅计算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灌溉、机械等物质成本,平均投入成本为8700元/hm2,平均产稻谷8550kg/hm2,稻米价格按4.4元/kg计算,平均产值为26334元/hm2,扣除成本,纯收入为17634元/hm2,按平均用工210个/hm2计算,每日劳动收入83.9元,如果人工费(自己投工及农忙时找帮工)计入成本,纯收入为7134元/hm2,成本收益率为37.1%,每天纯利润为33.9元,如果土地折租计入成本,则收益更低;由于农户在自己土地上劳动的收益偏低,学用科技的欲望不强,一部分农户种植水稻只为满足家庭的口粮需要,既不追求收入也不追求效益,本着收得多少吃多少的想法,科技措施到位率不高,种植收益达不到预期效果。

农民素质方面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可乡农村人口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90.2%,有水稻科技示范户30户,平均每个村委会5户,因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劳动力纷纷转移,至2011年10月,大可乡劳动力转移、在外打工1754人,占农业人口数15868人的11.1%,外出的主要是相对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力,留守种田的大多数是中老年、妇女,文化科技素质普遍偏低,缺乏现代农业意识,尤其是参与市场意识、经营主体意识、质量安全意识、经营成本意识等不同程度缺乏,对农业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受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影响,一部分水稻生产耕作粗放、管理放松,从而制约着农民增收。随着农村留守人员年龄逐渐增长,以后种田劳动力缺乏的问题逐渐显现。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9

    1名特水稻栽培特点

    1.1品质质量要求高名特水稻米质各项指标要求比一般优质米更高些。否则,不可打出驰名品牌,所以对于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的要求也就高。一是生态区域的选择性,要求具有很好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例如宁夏地区处西北高原,光照极为充足,水稻灌浆期昼夜温差大,对灌浆极为有利;辽宁桓仁地处辽宁东部山区,水质、气候适于特优稻米的形成。由此可见,良好的气候生态,包括无污染环境,对培育名特优水稻生产创造了必要条件。二是名特水稻栽培措施要求的严格性,不仅以优质米所要求的环保、安全、健康为目标,而且要从绿色食品标准上升到有机食品标准,达到纯而又纯的程度,其栽培措施如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应控制在最低量标准指标,而且一定不能超过这个标准。为了满足名特水稻对特殊条件的需求,必须提供相应的措施,使名特水稻的稻米品质含有的营养成分得到保证。

    1.2经营管理体系健全对于名特水稻栽培的经营管理必须建立健全一套更加完善的组织体系,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否则,就很难实现名特水稻的质量标准。包括栽培地块的选定、种子的纯度、生产措施、脱谷加工以及包装和贮藏等。

    2名特水稻栽培技术要求

    名特水稻稻米品质能否获取名符其实的驰名和特优品牌,绝不能只靠过去的盛产地和特优品种,而是在绿色食品的标准基础上升位到有机食品米的标准。

    2.1土质条件的要求首先,进行名特水稻种植地块的选择和培养。在尚未开发种植水稻地区前茬应该是无大量施用化肥和使用农药的地块,更不是被污水污染的地方;对于已经种植过多年水稻地地块,要经3年左右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并没有污染的灌溉水进行灌溉的地块,才可以作为名特水稻的种植基地。也就是达到有机食品基地的要求标准。其次,对名特水稻种植土壤的养分和有毒物质的全面测定。如果发现超过规定的指标,就不能作为名特水稻种植基地,要经过逐步培养达到要求标准。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篇10

关键词:水稻;抗低温;促早熟;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145-1

今年春季低温多雨的气候是吉林省50年不遇的,我省水稻育苗普遍晚了10-15天,对水稻后期生长及成熟十分不利,个别晚熟品种很难正常成熟,为此抗低温、促早熟、创高产的栽培技术措施显得很重要。所以我提出这项水稻促早熟栽培技术措施,仅供广大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参考。

一、稻苗后期管理

第一、通风炼苗:由于育苗比往年晚10多天,后期气温上升可能很快,容易对稻苗造成伤害,苗床要早通风早锻炼,使稻苗适应外界环境,棚内气温升到40℃前必须通风,使棚内温度保持在25-30℃之间,保证稻苗正常生长。

第二、浇水方法:由于通风次数多,苗床水分散失快,应及时浇水。在浇水时,由于井水温度过低,不应直接用井水浇稻苗,应当使用温度在15-20℃的水,可以提前把井水放在阳光处进行自然加温或是直接在冷井水里加入部分热水,使水温达到15℃以上,并且要在下午盖棚前浇水,利于苗床保持水分。

第三、苗床追施锌肥:在原使用苗肥的基础上,为提高稻苗抗病性,可以在通风浇水时增施锌肥一次。施肥方法为:每平方米施硫酸锌5-10克,溶解在水中使用。

二、田间管理

第一、水田增施锌肥:在水田施底肥时,每亩增施硫酸锌3-5市斤(一公顷50市斤),将锌肥和其他肥料混合均匀,一起使用。锌肥能够增强水稻的稻苗素质和抗冷能力,加快钾肥吸收,促进水稻生长,提早成熟。

第二、水稻插秧注意事项:一看苗要好要壮无病害,二看水田耙地施肥等准备情况,三看插秧期日平均气温应在15℃以上,晴朗无大风天气。不要惧怕插6月秧,宁可晚插几天,也要等待苗龄在40天以上,并且稻苗达到三叶一心的生长期,这时插秧水温地温相对较高,水稻缓苗快,利于水稻后期生长发育。

第三、插秧密度:由于今年育苗晚,插秧也向后延迟,减少了水稻的分蘖时间和分蘖数量,因此,插秧时应在原密度的基础上每穴增加1颗苗,以保证水稻单位面积的有效株数和穗数。

第四、灌水措施:水田灌水方法是水稻抗低温促早熟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要求浅灌水勤补水,水田水位保持在1寸左右,有利于提高水田水温和地温,利于稻苗生长。水田灌水要在早晨进行,早8点左右停止灌水。由于井水温度低,要尽量用河水或水库水灌溉,在必须用井水的情况下,要早灌慢灌,但也要在8点前停止灌水。采取这样的水田灌水措施,要比一般灌水方法提高水田水温和地温2-3℃,2个月可以提高有效积温120-150℃,等于抢回6-8天的水稻生育期,利于水稻抗低温促早熟。

第五、追肥措施:尽量减少氮肥的使用量,防止贪青晚熟。要看苗看天适当追肥,稻苗在拔节期后,植株呈浅绿微黄色时,应每亩追施尿素2.5kg左右,苗色较绿不需追肥,雷雨天多不需追肥。有的地块苗色浓绿,应适当喷施叶面肥磷酸二氢钾,防御贪青晚熟和倒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