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3:53:43

水稻

水稻范文篇1

旱育秧是在旱土状态下进行育秧,必须选择适宜地块作苗床,并加以培肥,培肥以农家肥为主。标准是手握成团、泥不黏手、落地即散,直观指标是肥、细、松、软、厚。提倡选用菜园地,实行水稻育秧、蔬菜种植、油菜育苗一田化,既能培肥地力熟化土壤,又能培育壮秧、壮苗,缓解用地茬口矛盾。苗床面积应根据移栽大田数确定,一般1∶30~40,即每公顷大田准备300m2左右苗床。

2整地作畦

秧床整地作畦要求上细下粗、上实下松。在播种前施肥并耕翻1~2次,耕翻应耕深15cm以上,做成畦宽1.2~1.4m、沟宽50cm、沟深20~30cm的畦,苗床四周开好围沟,以保证排水通畅。畦整平后用2.0kg壮秧剂加干细土20kg充分混拌可撒施25m2苗床,再反复耙匀于0~5cm深的土层内,用木板压平,浇透水即可播种。

3播种

按每平方米播种子50g计算总用种量,用25%使百克乳油2500倍液浸种36h即可直接催芽,催芽至露白后将破胸谷均匀撒播在床土上,可采取分畦称量多次撒播的方法,确保床面落籽疏密一致、均匀。撒播后用木板轻轻镇压,使种子三面入土。再用过筛细土分几次用手撒覆在苗床上,将种子盖严,厚度应以不露籽为宜,约0.5~1.0cm。土撒完后用漏壶式喷雾器喷水,能使苗床水分充足,种子顺利生根发芽。最后插高20~30cm拱架,盖好薄膜,四周压实防止透风。

4苗期管理

4.1温度管理

秧苗一叶一心期前棚内温度保持在30℃左右,一叶一心期至二叶一心期以25℃为宜,三叶一心期在20℃为宜。晴天下午棚内温度过高要揭两头通风降温,以防烧芽。阴雨寒流时则盖好压实。三叶期后除阴雨天外可日揭夜覆,增加秧苗抗逆性。移栽前3~5d撤膜。

4.2水分管理

旱育秧3叶内以旱为主,促其根系发达、长成壮秧,尽量做到床土不开裂不浇水、秧苗不卷叶不浇水。3叶以后要适当提高床土水分含量,保持土壤湿润,切忌用大水漫灌。阴雨天要盖膜挡水,并及时排干畦沟水,达到最大限度地控水。

4.3施肥

旱育秧苗床的供肥量能基本满足秧苗正常生长,三叶期后若补肥则应同时补水。用尿素10g/m2100倍液均匀喷施,再用清水喷淋洗苗,移栽前几天可按尿素75kg/hm2标准适当施送嫁肥。

4.4秧苗期病虫害防治

二叶一心期用敌克松1000倍液预防立枯病,对秧龄长或分蘖弱的品种,一叶一心期用150~200mg/kg多效唑喷雾。秧苗期间重点防治稻蓟马和二化螟。栽插前2d喷洒锐劲特等长效农药,带药下田。

5大田管理

大田翻耕整地时要整平,薄水现泥。旱育秧苗矮壮,3.5~4.0片叶,秧龄30~35d即可移栽,中小苗移栽后无缓苗期,活棵快。插秧时浅水浅插,栽插2~3cm深,秧苗带土与泥平,不可埋心。在适宜范围内宜稀不宜密,注意稀植,栽插24~27万穴/hm2,一般每穴1本,如单株带蘖少的可插双本。施肥应根据水稻不同生长季节期所需的营养元素量、土壤肥力等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提倡测土平衡施肥,有机肥占总施肥量的30%~40%,氮∶磷∶钾一般为1.0∶0.5∶1.0。严格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和有机肥用量。施肥总量为有机肥30t/hm2、纯氮210kg/hm2、磷600kg/hm2、钾150kg/hm2、锌肥15kg/hm2。要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和穗肥,喷施粒肥。活棵前、孕穗和扬花期灌浅水,其余时间以保湿为主。当茎蘖数接近适宜穗数的85%时开始晒田,晒到泥不陷脚且开裂,润水再晒到拔节,可以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下扎和壮秆健株,注意抽穗扬花灌浆期要保持浅水层,随后干干湿湿,时露时灌,保证在成熟前7d左右不断水。

6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坚持综合防治、达标防治的原则,在农业、生物、物理防治的基础上,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严格科学地使用农药,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同时选准对路药剂,把握防治适期,正确使用施药方法,执行安全间隔期,才能确保好的防治效果。

水稻生长期应加强纹枯病、稻曲病和螟虫等病虫害防治。稻纹枯病是真菌为害叶片及叶鞘形成病斑,防治适期为分蘖后拔节前,防治指标为病丛率20%左右,防治措施上着重改善栽培管理,浅水勤灌,适时烤田。稻曲病是真菌侵染谷粒,使谷粒变质,防治适期为孕穗后期,防治措施上要避免在病田留种,及早除去有病小穗以防蔓延。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对稻纹枯病和稻曲病防效较好。水稻二化螟易造成枯鞘、枯心和白穗,重点要抓好秧田期1代二化螟和大田期2代二化螟的防治,卵孵高峰至枯心形成前为防治适期,防治指标为有卵1500块/hm2。稻飞虱群集在稻株下部吸食汁液,水稻被害后在分蘖阶段茎秆下部形成褐色秧苗逐渐枯死,在抽穗期和灌浆腊熟期造成倒伏、谷粒空壳或半实粒,防治指标为1.5万头/hm2以上,喷药时要均匀对准稻株中下部,无水田块可在晴天中午高温时拌毒土撒施。稻纵卷叶螟幼虫躲在叶苞内啃食叶肉,剩下表皮,形成长短不一的白色条纹,造成水稻减产,防治指标为750头/hm2,傍晚防治效果较好。

7适期收获

当90%稻谷黄熟时为收获适期,过早过迟均会影响外观和品质。收获的方式以机械收脱为好,不宜堆捂或机械碾压。

参考文献

水稻范文篇2

1.1种子处理

主要包括晒种、浸种、消毒和催芽。水稻种子播前宜摊晒l~2d,促进种子中酶的萌动,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选用适宜药剂浸种,可有效杀灭种传性病菌,杜绝或减轻大田发病。

1.2选好秧田

选择背风、向阳、离水源近、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结构良好、杂草少、无病虫、离本田近的地块作秧田。若是盐碱地应洗盐,使耕层含盐量降到0.2%以下。北方一季稻区多为旱整地,结合耕地施优质有机肥60~75t/hm2,然后整平耙细,要求畦面平,高低不过寸。

1.3播期与播量

早稻宜播期在4月5~15日,旱育秧适当提前。大田用种量湿润育秧112.5kg/hm2,旱育秧减半。单季晚稻适播期宜在5月5~15日,大田用种量杂交籼稻15.0~22.5kg/hm2,杂交粳稻30.0~37.5kg/hm2,常规粳稻90kg/hm2。双晚以能安全齐穗为依据,宜在6月18~25日播种,大田用种量参照单晚。提倡稀播,秧田与大田比例,湿润育秧为1∶8~10,旱育秧为1∶40~50。

1.4秧田管理

1.4.1水浆管理。一叶一心期前保持秧板湿润,促进芽谷扎根稳、转青快,采取“晴天满沟水、阴天半沟水、雨天排沟水”。三叶期前采取浅水灌溉,干、湿交替,促根深根多。三叶期后保持适当水层,调节植株体内水分平衡。

1.4.2施肥方法。基肥充足,追肥要早、量少次多。一叶一心期施用断奶肥,用尿素60kg/hm2;三叶期追施促蘖肥,用尿素75kg/hm2;移栽前1周追施送嫁肥,用尿素75kg/hm2,视苗情叶面追施微肥、激素1~2次。

1.4.3喷施多效唑。一叶一心期可结合追肥,用300mg/kg(15%多效唑粉剂225~300g/hm2对水150kg/hm2配制)溶液喷施,促蘖控高壮苗,增强秧苗综合素质。

1.4.4病虫草害防治。注意选用对路药剂防治绵腐、苗瘟、叶斑、蓟马、象甲及秧床杂草。

2水稻旱育秧技术

2.1播前准备

2.1.1苗床选择与准备。选择浇灌方便、向阳的旱地(一般在自家园内),按照相同大小规格打好床,床底压实,然后铺上配制好的床土。为了提高地温,提前5~7d将棚膜扣上。

2.1.2床土准备。根据园田肥力状况,施腐熟的农家肥,也可用山地腐殖土。育苗时一般需调酸,但现在调制好的苗养土一般不用调酸和施肥,床土厚一般5~6cm。播种前1m2苗床用2.5g敌克松加水1.5kg进行床土消毒、调酸,或施用壮秧剂,再反复浇水至外渗状态,从而保证一播全苗。

2.2种子处理

先将种子晒3~5d,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而后催芽。首先用杀菌剂消毒4d,再用水温为15℃的酸水(pH值3.5~4.0)浸3~4d后,取出用清水冲洗、催芽。酸水浸种技术:据资料记载,用pH值3.5~4.0的酸水浸种可明显提高水稻种的发芽率和发芽势,缩短发芽天数和破胸时数,秧苗茎基粗壮,根系发达,大大降低了水稻苗期立枯病的发病率;同时也在一定范围提高了水稻水量,增产幅度为6%~9%。旱育秧的种子只要催芽至破胸露白即可播种,忌催芽过长,谨防播种“铁籽”。

2.3播种

一般4月10~15日播种,播湿籽为2000~2500kg/hm2。播前1d苗床浇1次透水,播种当天再补浇1次,将种子均匀撒在床上,用细眼喷壶再浇1遍水,使种子粘上床面,再在覆盖过筛细土(加除草封闭)上铺1层薄膜以保温保湿,利于出苗。早稻播后立即插弓盖膜,中、晚稻应覆盖秸秆、草帘等,以保湿出苗。

2.4苗床管理

播种至出苗期注意保持温度,保证快出芽、出齐苗。出苗至一心一叶期,仍以保温保湿为主,最高温度控制在25℃以内,促根系下扎,控上促下,使根长与苗高比达2∶1。一叶一心期,中、晚稻秧苗喷施200mg/kg多效唑液。早稻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降温控湿,注意通风炼苗,温度控制在20℃左右,叶片不蔫不浇水,注意防寒,防止诱发青枯死苗。2.5叶时追施断奶肥,用尿素500kg/hm2、过磷酸钙400kg/hm2对水75t/hm2喷施,喷后淋清水洗苗。三叶期后加强通风炼苗,逐步除去覆盖物,并严格控水,促根下扎。移栽前7d,可追施送嫁肥;栽前1d浇1次透水。中、晚稻育秧期间虽不需保温,但仍需搭棚覆盖,保湿(亦可秸秆覆盖)促出苗、全苗,出苗后罩棚防雨。雨后要及时排除田沟积水,避免苗床水分过多,造成徒长。苗期要始终坚持旱育,不可水旱交替,以保持旱秧移栽大田后的“暴发力”。

水稻范文篇3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设在姜堰市沈高镇双徐农场,水稻品种“甬优8号”,水育移栽稻,施药时水稻长势好,肥力水平高。

1.2供试药剂及施药时间

每667m!用2.5%纹曲宁水剂250mL(江苏省苏科农化有限责任公司),水稻破口前3~5d(8月27日)施第1次药,第1次药后隔7d(9月3日)施第2次药。

1.3试验设计

设处理:(1)弥雾机喷雾施药,每667m喷液量30kg左右,添加适量助剂,农药用量比手动喷雾器常规施药量减少50%;(2)担架式机动喷雾机施药,添加适量助剂,农药用量比手动喷雾器常规施药量减少30%;(3)弥雾机喷雾施药,农药用量比手动喷雾器常规施药量减少20%;(4)手动喷雾器施药,常规施药量;(5)担架式机动喷雾机施药,与手动喷雾器常规施药量相同。

1.4调查时间及方法

病情基本稳定后(9月27日)调查,每处理随机查4行,每行查25穴,调查总穗数、病穗数、病粒数,计算病穗率和病粒率。

2结果与分析

2.1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担架式机动喷雾机施药处理的防效好于弥雾机喷雾施药处理的防效;担架式机动喷雾施药不加助剂但用药量与手动喷雾器常规施药量相同处理的防效好于加适量助剂但农药用量比手动喷雾器常规施药量减少30%处理的防效;弥雾机不加助剂但农药用量比手动喷雾器常规施药量减少20%处理的防效好于加助剂但农药用量比手动喷雾器常规施药量减少50%处理的防效(见表1)。

2.2对作物的安全性

据施药后不定期观察,各处理区水稻生长良好,均未发现药害现象。

水稻范文篇4

1.1缺素僵苗

缺素僵苗常见的是由缺磷、缺钾或缺锌等3种元素造成的僵苗。缺磷僵苗,叶色呈暗绿或灰绿色,并常沿叶脉纵向卷缩,远看苗色暗绿中带有蓝紫或灰紫色。缺钾僵苗,开始时下部老叶尖首先发黄,并伴有赤褐色斑点发生,斑点沿叶缘向基部扩展,连成条斑,叶片枯死;部分品种不显赤褐斑点,起先下部叶全叶呈赤褐色,而后扩展至全株,严重时整株叶片枯死,远看似火烧焦状,故又名赤枯病。缺锌僵苗,棕色至褐色的叶斑从下位叶的中部开始出现,逐渐扩展至叶的上部和基部,中基部和中脉常有失绿现象。我县土壤pH值均大于7,土壤呈弱碱性,土壤缺磷、缺钾、缺锌的田块较多,尤其是古邳、庆安、姚集、魏集等抛沙土地区,缺素较重,虽然底施肥料时,增施一部分磷肥、钾肥和微肥,但在撒施时由于施用不均,而造成田间水稻僵苗呈现点状分布。

1.2中毒僵苗

由土壤中有毒性还原性物质引起,主要有硫化氢、低级饱和脂肪酸和低价铁、锰离子等等。其中硫化氢毒性最强,中毒症状与土壤中各类还原性物质的浓度高低有关,共同的症状是必伴有大量黑根、腐根发生,土壤发黑,有臭味。我县出现中毒性僵苗主要原因是:①未腐熟的有机肥(人、畜和家禽粪肥)用量过多或耕翻过迟。②耕层土壤长期积水,导致还原物质的积累。③前茬秸秆未经深翻掩埋在土壤表层富集,经长期淹水后腐烂沤根而至。④水源性污染造成水稻僵苗。水源性污染主要由污水排放造成灌溉水中的有毒性物质(酸、碱、重金属离子)累积。

1.3冷害僵苗

主要症状除叶色暗绿、生长停滞外,往往上部叶有水渍状病斑,并有夹科或全科死苗。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水稻分蘖期间遭遇寒潮低温侵袭,同时加上连续阴雨的灾害性天气造成。

1.4除草剂残留僵苗

秧苗根系发育、生长不正常,易形成“鸡爪根”;其主要原因是前茬麦田连续使用甲黄隆、绿黄隆及其复配剂,增加了土壤农药残留。

1.5病虫害僵苗

主要是由于水稻叶稻瘟、稻蓟马在秧田期为害而没能及时防治,导致水稻栽插后病虫害加重而发生水稻植株生长停滞、分蘖生长迟缓的现象,严重时可导致水稻成片枯死,形成“枯心塘”。

1.6栽培措施不当引起的僵苗

栽培措施不当会造成水稻僵苗不发。①秧苗素质不均,因栽培过密、群体间差异较大,造成素质差的秧苗发育迟缓。②田土过于浮烂,秧苗栽插后不断向下沉陷而造成。③水稻栽插过深,水层淹没心叶,或土温低,致使根系生长缓慢,吸收养分少,引起秧苗发僵。④耕作层熟土被取而造成土壤板结水稻僵苗不发。⑤因品种选择不当抗逆性差,水稻僵苗发生重。

1.7以上各种水稻僵苗的症状并发

生产中所见的僵苗,原因和症状往往均是多重的。如:土壤中速效钾含量较低(<50mg/kg),栽后又遇低温或土壤还原性强,则会严重阻碍稻根对钾的吸收,使缺钾加剧,这样缺钾和冷害、中毒僵苗的症状并发。

2水稻僵苗的防治对策

2.1合理栽培

选用合理的栽培措施使水稻能达到壮秧高产目标,从而减轻水稻僵苗的发生。①选择抗逆性强的组合。不同的品种和组合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选用水稻抗逆性强的组合,是防止僵苗的捷径。一般来讲,迟熟组合比早中熟组合抗逆性要好。因此,预防僵苗要选择水稻的迟熟组合,如II优明86、II优航2号等迟熟品种。②培育壮秧,增强抗性。壮秧根系发达,抗逆性强。春季要旱育稀植和喷施多效唑,是培育壮秧行之有效的方法。③提高插秧质量,搞好田间管理。插秧时应在晴天,插秧要保证浅插匀插,最好采取“不洗不扎”、“带土移栽”、“带药移栽”等方法提高插秧质量,水稻移栽后,做到“浅水活蔸,湿润灌溉”。④前茬麦田要使用安全性除草剂;配方施肥,深耕掩茬;开好稻田沟系、灌排要及时。

2.2排水晒田

对于中毒性僵苗田块,要及时排水晒田,增温补氧,改善土壤环境。坚持浅水勤灌与轻搁田相结合,提高土壤通透性,加速土壤环境更新,氧化还原性有毒物质。对于冷害僵苗的田块,在秧苗返青后,也应排水露田,以水调温,以水保温,日晒夜灌,提高水温和土温。

2.3缺素补肥

根据水稻缺素发生僵苗的典型症状,相应地补施所缺元素。缺磷田块可施用过磷酸钙225~375kg/hm2;缺钾田块可施用氯化钾或硫酸钾112.5~225.0kg/hm2;缺锌田块可撒施硫酸锌15~30kg/hm2,或用0.2%的硫酸锌溶液叶面均匀喷雾。

2.4病虫害防治

稻瘟病可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125~3.000kg/hm2对水600kg均匀喷雾进行防治,对于严重的发病中心可重复喷药1次;稻蓟马可用5%锐劲特悬浮剂1500倍液进行均匀喷雾防治。

2.5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

对僵苗现象严重的水稻田块还应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如僵苗灵、肥力素、活力素、叶肥王等,以调整植株生理活性,增强抗性,促进水稻的快速恢复生长。

参考文献

[1]吉秀蓉,李先圣,吉用铨.水稻僵苗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7):104.

[2]钱飞跃,王恒卫.水稻僵苗发生的原因及防止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6(9):89.

[3]施星明.水稻僵苗的

诊断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1(5):19.

[4]尚林田,葛树广,沈为旗.水稻僵苗的形成和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1997(2):8.

[5]莫云飞.水稻僵苗的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07(11):32.

[6]仲卫华,丁志华,杨和文.水稻抛栽后僵苗成因与防治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7(6):131.

水稻范文篇5

一、成立机构,强化服务

成立镇水稻集中育秧工作小组,由主管农业副镇长任组长,农办、农业服务站、水管站、各农资店为成员。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服务站内,由农业服务站站长刘志刚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镇水稻集中育秧示范工作。

集中育秧技术指导服务由农技专干负责。周天乐负责泮春片集中育秧点的技术服务;沈红波负责龙伏片集中育秧点的技术服务。同时组织各村(居)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农民充分认识和了解集中育秧的好处和作用。

二、工作目标

2012年,全镇水稻集中育秧示范面积达到5000亩,其中机插秧面积达到2000亩。扶持和发展水稻集中育秧大户和专业合作社5个,通过开展集中育秧,大幅度减少早稻直播,杜绝晚稻直播,扩大机械插秧面积,促进全镇双季稻生产发展,实现水稻增产增收。

三、工作重点

集中育秧示范要以种粮大户,龙伏隆平种粮合作社,龙港农机合作社为主体,充分带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选用高产优良品种,确保种子质量。推广使用水稻壮秧剂、防控绵腐病、立枯病的发生。

为确保落实种植计划,明确了各村(居)集中育秧任务,现列表如下:

水稻范文篇6

水稻白叶枯病是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叶片。病菌从叶片水孔侵入,先从叶尖、叶缘或叶脉出现白色条状病斑,发病部与其健全处交界明显,绿白分明。在潮时,病部常溢出淡黄色颗粒,称之为“菌脓”。菌脓干后如同鱼籽状,病菌带入大田,侵入秧苗,水稻在三叶期较为抗病。水稻分蘖以后,孕穗、抽穗时期,最容易感病与发病。二化螟在霍邱县每年发生2代,个别年份发生3代,但第3代出现时,杂交中稻已扬花灌浆,只能取食杂草。1代螟蛾高峰期5月13~17日,卵孵盛期5月18~23日,卵孵化高峰期5月底至6月3日。第2代螟蛾产卵始盛期为7月15~18日,卵孵化盛期7月20~23日,卵孵化高峰期7月25~28日。在卵孵化高峰前1~2d施药为最佳期。1代螟蛾产卵盛孵期正值水稻分蘖盛期。6月上中旬出现大片枯鞘与枯心死苗现象,此时施药效果不理想。因为1代幼虫已钻入茎秆内部危害,往往造成1代重,2代危害更重的趋势。各种病虫害发生动态:一是秧田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有苗稻瘟、苗期白叶枯病、二化螟1代、稻蓟马等;二是分蘖期(6月上旬至7月上旬)有稻纹枯病、白叶枯病、二化螟1代等;三是拔节孕穗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有白叶枯病、纹枯病、二化螟2代、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等;四是抽穗至灌浆成熟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主要有白叶枯病、稻曲病、三化螟3代、褐稻飞虱等,特别是沿

淮地区褐稻飞虱大发生与流行,造成严重的损失。

2综合防治各种病虫害

在水肥管理上,寸水活棵,湿润灌溉,适时烤田,严防深灌和串灌。移栽活棵后轻烤田,1个月后重烤田,则白叶枯病发病轻,一般病指为9.5。未烤田长期深入灌溉的田块则发病重,病指为20.85。同时,推广以基肥为主,增施土杂肥,多施磷钾肥,适施氮肥以达到肥足而无过多剩余,控制水稻过分旺长,压低病指。要积极开展生物防治,把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放在首位,生物防治有避免环境污染、减少化防农药的抗性等特点。霍邱县稻田主要天敌种群有蜘蛛、扑食蝽、隐翅甲、瓢虫、草铃等,对二化螟、飞虱、稻纵卷叶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打好总体化防战

3.1狠抓秧田防治

秧田防治二化螟、白叶枯病、稻瘟病是治小田保大田措施之一,秧田面积小而集中,治1hm2秧田等于治大田15~20hm2,省工省药防效高。防治秧田白叶枯病和二化螟1代方法是:在秧苗3~4片真叶时,或在移栽前5~7d,5月下旬作为“送嫁药”,秧田用川化-018(叶青双、叶枯宁)2.25kg/hm2,加25%三环唑粉剂1.5kg/hm2加18%杀虫双3kg/hm2,对水600kg,均匀喷雾,还可兼治稻蓟马等病虫害。

3.2化学除草与追施返青肥相结合

水稻移栽后返青时,应早施轻施返青肥,以促进有效分蘖。重点开展化学除草,可选用50%丁草胺乳油2250mL/hm2,或50%杀草丹乳油3000mL/hm2,或5.3%丁西颗粒剂7.5~9.0kg/hm2,任选1种除草剂与尿素225~300kg/hm2,混合均匀,成为药肥,撒施秧田,田间保持浅水层5~6d。

3.3孕穗圆秆期施药

水稻进入拔节圆秆期,田间病虫已累积到一定数量,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必须用药防治。进入7月中下旬,水稻抗性机制减弱,病虫混合发生,采用药剂混配,如杀虫双、叶枯宁、井冈霉素混用防治白叶枯病、纹枯病、二化螟2代和稻纵卷叶螟。施药时间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用60%稻金丹900g/hm2+井冈霉素2.385kg/hm2+25%叶枯宁2.25kg/hm2+20%大功臣300g/hm2,对水750kg,进行常规喷雾。施药期田间保持浅水层。

3.4破口抽穗扬花期施药

这是水稻病虫危害最为敏感的时期,对产量影响最大,用药剂防治格外重要。施药时间在8月上中旬,主防纹枯病、稻飞虱,兼治稻曲病、稻粒黑粉病、三化螟3代等。用有机磷“1605”1500mL/hm2+20%粉锈宁1.5kg/hm2+5%井冈霉素2.25kg/hm2+25%扑虱灵750g/hm2,以泼雾防治为主,亦可采用粗喷雾防治。

水稻范文篇7

1.培育壮秧,中小苗移植:根据品种特性和当地生态条件适期播种,苗床每100米2施有机肥100公斤,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公斤。播种量为10.0-22.5克/米2。秧田期一般20天,秧苗长到5叶左右及时移栽到大田,保持根系不干。移栽时要求浅插,秧苗直立,减少根系损伤。

2.单本稀植:单本稀植有利于根系和冠层发展,避免多本引起的根系竞争。杂交稻一般移栽密度为亩栽8000-9000株(行株距35-40cm×20cm),常规粳稻移栽密度一般为亩栽11000-12000株(行株距30-35cm×20cm)。土壤条件好的行株距可以增大些,如在天台杂交稻两优培九移栽密度为6000-8000株,亩产达732公斤。在玉环SRI示范方采用常规稻春江糯2号移栽1.0-1.2万丛,亩产716.8公斤。

3.好气灌溉:移栽期浅水插秧,返青期土壤保持足够水分,以后可以采取浅水灌溉,等落干后进行第2次灌溉,如果期间下雨能满足水分要求可不必灌水。在水稻营养生长阶段可采用湿3-5天,干3-5天干干湿湿灌溉,保证土壤通气便于根系生长。生殖生长阶段保持1-2cm薄水层。此外,水分管理措施还要根据土壤类型、劳力情况和其他因素而定。

4.精确施肥:适施氮肥,增加钾肥用量,重视有机肥投入。一般每亩要求施有机肥1000公斤,全部作基肥,亩总施氮量13.5kg(基肥∶追肥∶穗肥比6∶3∶1),施氯化钾10kg(基肥∶追肥比1∶1)。后期结合病虫害防治喷磷酸二氢钾1-2次。

5.综合防治:因为水稻强化栽培在田间不能以水压草,杂草容易生长,草害问题比较严重,要进行化学除草。一般在移栽后7天左右施分蘖肥时拌除草剂施下,结合灌水。水稻强化栽培一般纹枯病很少发生,但螟虫危害较重。害虫防治以螟虫,纵卷叶螟,稻飞虱等为主,可用锐颈特、杀虫双和扑虱灵等,在喷药时应增加用水量。

水稻范文篇8

关键词:水稻稻曲病危害症状发病规律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曲病在休宁县俗称“生谷花”,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该病发生后一般可减产5%~10%,不但影响产量,而且病粒含有毒物质及致病色素,严重影响米质,降低商品率[1]。近年来,水稻稻曲病在休宁县稻区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程度逐渐加重,已上升为休宁县主要病害。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农民对稻曲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时期并不了解。稻曲病早期发病症状表现不明显,农民很容易忽视,从而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期,水稻生长后期稻曲病表现明显时盲目用药,不仅防治没有效果还造成稻米品质下降,食用后影响健康。为了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稻曲病的危害和蔓延,确保水稻高产、优质,现将其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危害症状

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感病,为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每穗10多粒。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进入,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菌块近球形,颜色逐渐变为黄绿或墨绿色,墨绿色菌块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孢子)。

二、发病规律

稻曲病是由真菌中的担子菌亚门类绿核菌侵染后而导致发病[2]。病菌由落入土中的菌核和附着在种子表面上的厚垣孢子越冬,菌核于翌年的7~8月发育产生子囊壳,壳内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并随气流传播散落,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和幼嫩器官,导致谷粒发生病害。稻曲病的发生与气候、施肥水平、大田管理和品种抗性有密切关系。病菌在24~32℃及高湿的环境下萌发传播。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尤其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遇多雨、低温,特别是在连续阴雨的天气下发病重。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性的发展,病穗病粒也相应增多。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此外,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三、综合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良种,严格种子消毒。

水稻不同品种(组合)对稻曲病的抗性差异较大。选用抗病良种并选用无病区域的稻种栽培,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技术措施[3]。一般,籼稻轻于粳稻,密穗型品种重于疏穗型品种。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是消灭种子带菌、防止初侵染源的有效措施,而且成本低、效果好。在生产上,一是全面普及强氯精消毒浸种;二是推广浸种前晒1~2个太阳,利用太阳紫外线杀菌:三是用2%~3%石灰水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采用强氯精500倍液浸种12h,捞出后催芽、播种。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h,然后捞出催芽、播种。

2、加强栽培管理。

针对各种品种,适时移栽,使水稻开花期与雨期、高温天气错开。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改善田间小环境,增强通风透光能力,以降低发病率。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对肥水的需求特性,进行科学施肥、灌水,保证水稻青秆黄熟。氮肥与发病呈正相关,氮肥过多,水稻生长过于繁茂嫩绿,会增加稻株的感病性。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强稻株抗病能力,适施氮、磷、钾,切忌迟施、偏施氮肥。在水浆管理上宜干干湿湿灌溉,适时适度晒田,生育后期保持田间干干湿湿无积水。增强稻株根系活力,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发现田间有病株应及早拔除并深埋。对发病较重的田块,应在收获后进行深耕,把病菌埋入深土下,减少病源。带有病菌的稻草应尽早作燃料,染病的秕谷必须及早处理。

3、药剂防治。

老病区或杂交稻种植集中的地区,或水稻在抽穗扬花遇到雨日多、湿度大的天气,田间施药防治应在水稻孕穗后期、破口期及齐穗期施药,最迟不能迟于齐穗期,最佳时期为孕穗后期。实际掌握田间多数稻株剑叶抽出1/2至全抽出,植株呈锭子型但未破肚,以在破口前5~12d为宜,过早或过迟施药会大大降低防治效果[4]。在水稻孕穗后期和破口期,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0~2250mL/hm2对水750kg各喷雾1次。用5%多菌酮可湿性粉剂2.25kg/hm2,或18%多菌酮乳粉7.5kg/hm2对水900kg,在水稻孕穗期喷雾。还可用50%DT杀菌剂1.50~2.25kg/hm2对水750~1125kg,在水稻孕穗中期和末期各喷施1次。

参考文献:

[1]赖贵青.稻曲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59-60.

[2]黄世文,余柳青.国内稻曲病的研究现状[J].江西农业学报,2002(2):45-51.

水稻范文篇9

1特征特性

1.1生育期常农粳6号全生育期为161d,生长期在5月中下旬至10月底,为中熟晚粳稻。

1.2植株形态株高92cm左右,生长清秀,株型紧凑,叶色中绿,叶片挺,群体整齐度较好,长势旺盛,后期熟相好。全生育期总叶片数、伸长节间分别为18~19张、6~7个。

1.3产量2008—2009年常农粳6号参加江苏省区试,2年平均产量9331.5kg/hm2,比对照品种武运粳7号增产9.54%,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010年常农粳6号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138.0kg/hm2,而对照品种产量仅为8304.25kg/hm2。常农粳6号在大面积种植时,产量达到9000~9750kg/hm2[1]。田间表现较好,成穗率高,分蘖力中等偏强,有效穗达到300万~330万株/hm2,每穗总粒数120粒左右,结实率92%以上,千粒重28g以上。

1.4抗性(1)抗病性。根据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2008—2010年鉴定结果,稻瘟病苗期均为0,表现高抗;穗颈瘟为1~2级,表现抗;白叶枯病4个生理小种均为1~3级,表现抗;条纹叶枯病(姜堰3.95%、14.00%,靖江5.56%、12.50%、16.70%)表现抗[2]。(2)抗倒性。常农粳6号茎秆坚韧有弹性,抗倒性强,有利于机械收割。

1.5品质2009年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为69.9%、18.0%、1.4%、15.4%,胶稠度82.0mm,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2-3]。

2高产栽培技术

根据常农粳6号的特征特性和示范试验结果,要获得9750kg/hm2左右的产量水平,达到理想群体结构,较好地协调好穗数与穗型,大穗与结实率、千粒重之间的关系,在各生育阶段着重抓好以下关键技术措施。

2.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为防止种传病害,播前进行药剂浸种。5月中下旬选择适宜的天气进行播种,播量约为450kg/hm2,播后施用纯N225~240kg/hm2,施用比例为基面肥∶断奶肥∶起身肥为5∶3∶2;根据田间病虫草害情况进行防治以促进秧苗健壮生长。6月中下旬进行移栽,秧田∶大田为1∶8[4-5]。

2.2合理密植,协调群体生长(1)适宜的群体结构能够提供充足的穗数,同时保证籽粒的千粒重较高,是获得高产的重要基础。常农粳6号分蘖能力中等偏强,为充分发挥其分蘖特性,保证有足够的穗数,必须采用合适的行距与株距,以行距25cm左右,株距16cm左右为宜,栽植25.5万~30.0万穴/hm2,基本苗为75万~120万株/hm2。(2)在保证基本苗适宜的基础上,为使群体在有效穗分蘖临界叶龄期或稍早达到预期的适宜穗数的苗数,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措施:一是该品种的有效分蘖临界叶龄为12.0叶,根据其生育进程特点,该品种主茎叶龄约为11叶时,总茎蘖数为270万个/hm2,则表明该品种达到够苗期。此后,为防止分蘖过旺,采取措施控制分蘖,在主茎叶龄约为14叶时,要将最高苗数控制在穗数的1.2~1.3倍。二是在构建理想群体结构,达到适宜穗数后,应以主攻大穗为主,采用肥水兼施,稳攻大穗、增粒重的策略。

2.3科学用肥该品种穗粒结构较好,在生产中施纯N240kg/hm2,同时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施用适量的磷、钾肥,氮、磷、钾比例为1.0∶0.5∶0.5;采取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施肥原则,基肥∶分蘖长粗肥∶穗肥为6∶3∶1,为培肥地力,适当施用有机肥。在施肥策略上,促进群体分蘖早发,应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以保证7月10日够苗,为巩固有效分蘖,中期施用长粗肥,为争大穗,增加穗分化,7月25日施用10%的氮肥作促花肥;后期视群体长势进行施肥,如生长量不足,为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可补施保花肥[6]。

水稻范文篇10

1水稻落粒生理基础与形态解剖学和细胞学特征

水稻种子的落粒性受护颖和枝梗之间离层(ab-scissionlayer)的形成所控制。在种子脱离过程当中,离层首先在脱离器官的边沿形成。水稻枝梗组织中离层的形成发生在抽穗前16~20d,也就是配子体细胞在幼穗中开始分化的时期。水稻枝梗中的离层由1~2层小而圆的薄壁细胞组成,而周围的枝梗和颖片细胞是由大的厚壁细胞组成。当种子成熟时,离层细胞降解,使得水稻谷粒很容易从母体植株上脱离下来。不同的水稻品种具有不同的离层形态。一些品种没有离层而且不落粒,而一些品种中则具有不降解的离层。在易落粒的品种中,具有从表皮到接近维管束的发育良好的离层。有些品种具有从表皮到维管束向上倾斜的离层。在这些情况下,在两个离层之间由不降解部分组成的支持区,比易落粒品种的宽,从而导致出现了中度到难落粒的性状。有些品种具有薄壁细胞和厚壁细胞共存的不规则的离层。有些品种在枝梗的内稃侧具有部分发育的离层,而另一些品种在内稃侧具有完整的离层,而在外稃侧则具有不规则的离层。通常,乙烯促进这种脱离过程,而生长素则抑制脱离过程。出于对特定信号和环境因素的响应,水解酶的活性在离层细胞中被激活,从而引起离层细胞中的胞间层和细胞壁的降解。

2水稻落粒性的遗传与QTL/基因定位

多数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水稻落粒性的基因主要有2类:主基因和QTL。在主基因方面,落粒性的遗传主要是由单基因或寡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试验中,易落粒表现为显性遗传;在栽培稻中,易落粒与难落粒品种间进行杂交时,二者均可能表现为显性。通过对野生稻与栽培稻及栽培稻之间杂交后代的遗传研究,迄今已定位5个落粒性基因,即sh-1、sh-2、sh-3、sh-4和sh-h,分别被定位在水稻第11、1、4、3和7染色体上。其中,sh-2被认为是籼稻和粳稻亚种中主要的落粒性基因,sh-3则来源于普通野生稻。李平等(1996)利用籼粳杂交产生的加倍单倍体群体,将sh-2定位在第1染色体RFLP标记RGI72b与RG152b之间。随后,Konishi等(2006)克隆了该基因。Sobrizal等(1999)利用BC4F2群体和RFLP标记对sh-3进行了定位,sh-3位于第4染色体R1427和C107之间,与标记的遗传距离均为2.3cM。随后,该基因被克隆[1,6,7]。在QTL方面,Fukuta等[8]利用籼粳交后代F2分离群体,对落粒性进行了QTL分析,在第1、2、5、11和12染色体上检测到5个QTL,其中第1染色体上的QTL为主效基因,推测它可能位于sh-2附近。Xiong等[9]利用Aijiaonante/P16的F2分离群体,共检测出5个落粒性QTL,分别位于水稻第1、3、4、6和8染色体上。Cai和Morishima[10]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在水稻第1、4、8和11染色体上检测到4个落粒性QTL。沈圣泉等[11]利用珍汕97B/密阳46所构建的RIL群体,分别在第1、2、3、6、7和11染色体上检测到7个落粒性QTL,并分析了每个QTL的效应大小。许旭明等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到与籼稻落粒性相关的7个QTL,分别位于第1、2、4、6和7染色体上。染色体片段置换系与其受体亲本之间只存在染色体置换片段的差异,通过染色体片段置换系与其受体亲本之间以及染色体片段置换系之间的性状比较,就可以鉴定出置换片段上的QTL,并可对其遗传效应进行分析[13-14]。由于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消除了遗传背景的干扰,能将复杂性状分解成简单性状,因此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栽培稻(包括杂草稻)之间的落粒性QTL分析表明(表1),除了第10染色体,其它染色体上都被检测到有QTL,其中第1染色体上检测到的频率较高。这些QTL解释变异为0.52%~68.6%。籼稻之间检测到的QTL解释变异较小(0.52%~13.0%),而籼稻与粳稻之间检测到的QTL解释变异较大(4.0%~68.6%)。而位于第1染色体上的QTL解释变异也达到了69%,这表明这个QTL是主效Q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