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0:45:00

水稻生产

水稻生产范文篇1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试验在浙西某一镉重度污染农田中进行。试验地年降水量1365mm,年平均温度为17.2℃;试验前土壤全镉含量为1.214mg•kg-1,pH为5.17,有机质含量26.48mg•kg-1,质地为壤土,有效磷为14.68mg•kg-1,速效钾为112mg•kg-1,CEC为11.34cmol•kg-1。试验材料包括石灰石粉(碱性物质)、蒙脱石(黏土矿物)、叶面阻隔剂(“铁人”牌降镉灵,有效成分主要为硅)。石灰石粉和蒙脱石颗粒均<100目(<0.125mm)。试验水稻品种2个,分别为甬优5550和甬优538,前者为常规品种,后者为镉低积累品种。1.2处理设计。为了保障试验结果的可比性,田间试验采用微区方式进行,试验地总面积约300m2。为了使试验范围内土壤性状基本一致,试验前对试验区耕层翻耕3次,结合人工耙田进行匀田。每一试验小区面积4m2,周围采用土埂覆塑料膜隔离,每一小区单独设置灌、排沟。基于当前镉污染农田中推行的技术及各技术应用的相对广度,共设置10个处理:CK1,常规品种对照,种植甬优5550,其他管理措施为常规;CK2,镉低积累品种对照,种植甬优538,其他管理措施为常规;VP,镉低积累品种+碱性物质降酸,种植甬优538,施用石灰石粉5250kg•hm-2;VI,镉低积累品种+全生育期淹水灌溉,种植甬优538,全生育期保持田面5cm左右的水层;VL,镉低积累品种+叶面阻隔剂,种植甬优538,在水稻生长灌浆期至乳熟期每7d喷叶面阻隔剂1次,共喷3次;VM,镉低积累品种+施用蒙脱石钝化,种植甬优538,施用蒙脱石5250kg•hm-2;VPI,镉低积累品种+碱性物质降酸+全生育期淹水灌溉;VPIL,镉低积累品种+碱性物质降酸+全生育期淹水灌溉+叶面阻隔剂;VPIM,镉低积累品种+碱性物质降酸+全生育期淹水灌溉+施用蒙脱石钝化;VPILM,镉低积累品种+碱性物质降酸+全生育期淹水灌溉+叶面阻隔剂+施用蒙脱石钝化。每一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石灰石粉和蒙脱石在水稻播种前7d施用,并通过翻耕与耕层混匀。水稻采用直播方式种植。化肥用量按农户常规方式进行,各处理相同。水稻成熟时分小区采集土样和水稻样品。土样采集深度0~15cm,由5点分样混合而成,经风干过0.15mm塑料土筛,用于土壤性状和镉测定。水稻采用整株采集,由5丛水稻组成,先用清水反复冲洗去除土壤和杂质,然后用去离子水冲洗。清洗后植株按器官分为根部、茎叶和稻谷等3部分,用于镉含量分析。1.3分析方法。土壤有机质、pH、CEC和质地测定采用常规方法[10]。土壤全镉用硝酸-高氯酸消化,土壤有效镉采用EDTA提取,土壤水溶性镉用0.01mol•L-1CaCl2提取;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镉。植物中镉用HNO3-HClO4消煮-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对土壤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1)表明,采取不同技术措施后土壤全镉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土壤有效镉和水溶性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常规种植区(CK1)比较,种植低积累水稻品种(CK2)不会引起试验土壤中有效镉和水溶性镉的变化;同时,采用全生育期淹水灌溉(VI)和喷施叶面阻隔剂(VL)也不会影响土壤有效镉和水溶性镉的含量。但施用碱性物质降酸(VP)和施用蒙脱石钝化(VM)后,土壤有效镉和水溶性镉明显下降,并以施用碱性物质的下降幅度较大,前者土壤有效镉和水溶性镉分别比CK2下降29.65%和62.75%,后者分别比CK2下降22.10%和37.25%。土壤水溶性镉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土壤有效镉的下降幅度,表明土壤水溶性镉对降酸和钝化的响应更为明显。在施用碱性物质的基础上,进行全生育期淹水灌溉(VPI)或喷施叶面阻隔剂(VPIL)不会引起土壤有效镉和水溶性镉的明显变化;但在施用碱性物质的基础上同时施蒙脱石钝化(VPIM)可进一步降低土壤有效镉和水溶性镉,分别比VPI下降13.60%和14.29%。在VPIM处理的基础上,再喷施叶面阻隔剂(VPILM)也不会引起土壤有效镉和水溶性镉的明显变化。施用碱性物质(包括VP、VPI、VPIL、VPIM和VPILM等处理)可明显提高土壤pH值,大约上升1.2个pH单位;施用蒙脱石(VM)则会引起土壤pH值的轻微下降,下降量约0.17个pH单位;但全生育期淹水灌溉或喷施叶面阻隔剂对土壤pH值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另外,施用蒙脱石(包括VM、VPIM和VPILM处理)可轻微增加土壤的CEC,约增加1cmol•kg-1,这显然与蒙脱石具较高的阳离子交换能力有关。2.2对水稻镉积累的影响。水稻各器官中镉积累有明显的差异(表2),根部明显高于茎叶和糙米,而茎叶中镉含量又明显高于糙米。从表中结果可知,各种技术措施及其组合对各器官中镉含量的影响程度与方式有所差异,其中对根部的影响相对较小。镉低积累品种(CK2,甬优538)各器官中镉含量明显低于常规品种(CK1,甬优5550),前者根部、茎叶和糙米中镉含量分别比后者低27.09%、26.73%和31.23%。与CK2比较,施用碱性物质降酸(VP)和蒙脱石钝化(VM)均可降低所有器官中镉的含量;而采用全生育期淹水灌溉(VI)和施用叶面阻隔剂(VL)对水稻根部镉含量影响较小,甚至略有增加(根部镉含量分别比CK2提高3.42%和2.98%),而这两种技术对茎叶和糙米镉含量也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全生育期淹水灌溉引起的根部镉轻微增加可能与淹水还原增加了土壤中亚铁数量,而亚铁可迁移至根附近在根表被氧化形成铁膜,增加了对镉的固定有关;而施用叶面阻隔剂由于阻隔了镉由根部向地上部分迁移,因而相对增加了根部镉的积累。施用碱性物质降酸(VP)和蒙脱石钝化(VM)后,水稻根部镉含量分别比CK2下降17.06%和10.88%,显然这是土壤中活性镉下降的结果。对茎叶中镉降低作用的大小:施用碱性物质(VP)>全生育期淹水灌溉(VI)>蒙脱石(VM)>施用叶面阻隔剂(VL),依次比CK2降低23.58%、18.90%、12.20%和4.98%,其中施用叶面阻隔剂(VL)对茎叶镉的降低较不明显。对糙米中镉降低作用的大小:施用碱性物质(VP)>全生育期淹水灌溉(VI)>施用叶面阻隔剂(VL)>蒙脱石(VM),依次比CK2降低39.21%、31.89%、21.01%和12.38%。VPIL与VPIM组合方式对茎叶与糙米镉含量的影响不同,茎叶中镉含量是VPIL高于VPIM处理,糙米中镉含量是VPIL低于VPIM处理,原因可能与施用叶面阻隔剂(VPIL)降低了从根部向上迁移进入籽粒的镉,而更多镉停留在茎叶中有关。表2中结果还可以看出,VP、VPI、VPIM、VPILM处理,随着用于镉污染治理技术组合数的增加,茎叶和籽粒中镉含量依次下降。其中,茎叶中镉含量依次为0.752、0.689、0.654、0.673,糙米中依次为0.324、0.232、0.195、0.165mg•kg-1;同时,采用4种技术可保证糙米中镉含量低于食品卫生标准(<0.20mg•kg-1)。以上结果表明,多类技术组合应用的效果明显高于单一技术,效果随组合技术的数量增加而增加。但表中结果也表明,多技术组合的效果不具加和性,随着应用的组合技术增加,其效果的增加量逐渐下降。例如,表中VP处理、VI处理与单独低积累品种处理(CK2)比较,糙米中镉含量分别降低了0.209和0.170mg•kg-1,而在VP处理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生育期淹水灌溉的处理(VPI),其糙米中镉含量仅比VP处理下降0.092mg•kg-1,低于以上的0.170mg•kg-1。又如,在VPI基础上再施用蒙脱石钝化的处理(VPIM)糙米中镉含量为0.195mg•kg-1,比VPI处理降低0.037mg•kg-1,此下降量远低于VM与CK2之间糙米镉含量的差值(0.066mg•kg-1)。同样,VPIM处理与VPILM处理之间糙米中镉含量的差异(0.030mg•kg-1)体现了施用叶面阻隔剂的贡献,但此值也远低于镉低积累品种对照(CK2)与镉低积累品种+叶面阻隔(VL)之间的差值(0.112mg•kg-1)。

3小结

无论是采用何种技术,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成本和劳力,因此,随着组合技术应用数量的增加,治理重金属污染农田的成本也逐渐增加。本试验结果表明,虽然多类技术组合应用的效果明显高于单一技术,综合效果随组合技术的数量增加而增加,但多技术组合的效果不具加和性,当应用的技术数量较少(低于3个)时,其技术的组合累加效应较为明显;当应用技术超过4个时,因技术增加产生的降镉效果的增加量逐渐趋于下降。为此,基于多技术组合应用效果的变化及成本的增加,认为在实际应用时以采用3类左右技术组合为宜。

参考文献:

[1]周建军,周桔,冯仁国.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战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29(3):315-320,350.

[2]赵其国,骆永明.论我国土壤保护宏观战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4):452-458.

[3]朱奇宏,黄道友,刘国胜,等.石灰和海泡石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与机理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1):111-116.

[4]黄雷,张时伟,任重,等.不同修复材料对铅锌尾砂中DTPA浸提态Pb、Zn、Cu、Cd含量的影响[J].环境工程,2016,34(9):166-170.

[5]马瑞.不同品种及农艺措施对水稻砷吸收、化学形态及毒性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5.

[6]毛凌晨,叶华.氧化还原电位对土壤中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研究,2018,31(10):1669-1676.

[7]陈东哲,苏美兰,李艳,等.镉污染“VIP”技术修复治理措施示范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6(9):33-35.

[8]杨树深,孙衍芹,郑鑫,等.重金属污染农田安全利用:进展与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26(10):1555-1572.

[9]戴桂金.凤凰县稻米镉污染VIP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6(4):203-204.

水稻生产范文篇2

关键词:大米;种植;加工

1稻谷生产技术世界领先

1.1生态化种(养)殖技术

以水稻种植为基础的生产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集中地,其中包括鱼类、野生动物、畜禽、植物和微生物。稻田养鱼在我国已经有近两千年历史。浙田稻田养鱼因有着悠久历史,2005年入选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近年来,在稻田养鱼的基础上,我国又发展了“稻鸭共生”、“稻田养蟹”、“稻田养小龙虾”、“稻田养泥鳅”等多种生物多样的稻作模式[2]。

1.2矮秆水稻、杂交稻、超级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水稻科技尤其是矮秆水稻品种的育成、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和新种质材料的取得,超级稻育种等技术,使得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传往世界各地,带动了世界稻作水平的提高[3]。

1.3水稻基因组草图

2002-04-05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以封面图和大量的版面登载了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的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历史性论文,标志着中国在基因组学这一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已具备世界水平。《科学》杂志总编肯尼迪说,这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从近期应用和改进人类福利方面来说,水稻基因组草图也许会被证明比人类基因组草图还要有意义。

1.4水稻科技领域部分杰出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1)丁颖:中国稻作之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从20世纪30年代初即开始对水稻起源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确认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中国栽培稻并非来自国外,纠正了所谓“中国稻来自印度”的错误观点。否定了日本学者把籼稻定名为印度型、粳稻定名为日本型的非科学论点。提出了以我国栽培稻种系统发育过程为基础的五级分类法:第一级为籼粳亚种,籼亚种为基本型,粳亚种为变异型;第二级为晚季稻与早、中季稻的气候生态型,晚季稻为基本型,早、中季稻为变异型;第三级为水、陆稻地土生态型,水稻为基本型,陆稻为变异型;第四级为粘、糯稻的淀粉性论文质变异性,粘为基本型,糯为变异型;第五级为品种的栽培特性与形态特征。丁颖对收集到的6000多份栽培品种进行了分类研究,并把它们保存下来,为以后良种选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我国第一个矮秆良种“广场矮”的育成就是利用了保存下来的农家品种“矮仔粘”的矮秆基因。

丁颖多次到华南地区进行野生稻考察。1926年在广州东郊犀牛尾沼泽地首次发现野生稻,从野生稻的地下茎、植株型态和染色体数等方面研究,并用“犀牛尾”野生稻与农家品种“竹粘”杂交育成“中山1号”,这是世界上首次用野生稻育成栽培稻的科学实验。经过几十年的试验研究,丁老先后育成60多个水稻良种。其中,1936年用印度野生稻与中国栽培稻杂交,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千粒穗”优良稻种;经过多年试验育成的“包胎矮”,在华南地区广泛种植,生产应用达半个世纪[4]。

(2)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水稻方面重要的院士还有谢华安:汕优63之父(我国单品种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张启发:转基因水稻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朱英国:红莲型杂交水稻之父;谢联辉:研究水稻病毒病,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耀祥:矮稻之父;周开达:研究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卢永根:研究籼、粳亚种间不育性;陈温福:研究超级稻育种理论与实践;李家洋:研究分子辅助育种改良水稻品质;林鸿宣:利用水稻基因组项目研究获得的大量遗传信息开展作物重要性状遗传与功能基因的研究等[5]。

2大米的加工技术

2.1普通大米的生产技术

普通大米指中国市场消费量最大的、用做主食米饭的大米。

普通大米的完整生产工艺包括:原料接收、干燥、暂存、清理、砻谷、碾米、白米整理、计量包装等工段(根据稻谷水分情况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干燥等工段可不需要)。

2.2清洁米的生产技术

清洁米,又名免淘米、免洗米,指经过特定工艺加工的、糠粉含量等指标符合标准规定,不经淘洗就可做饭的商品大米。

普通大米在用水淘洗过程中会损失质量分数为5.5%~6.5%的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8.2%~23.2%的钙、质量分数为17.7%~46.9%的铁,并损失部分B族维生素。含有这些营养物质的淘米水不经处理直接进入城乡排水系统,既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又浪费了宝贵的天然营养素资源。清洁米省去了手工洗米环节,可以简化家务劳动,更重要的是可以节约巨量的淘米用水,减轻各城市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负荷,(在生产环节)回收更多的糠粉等有机物用于生产有机肥等产品,一举多得。清洁米的生产是在普通大米生产的白米整理工段与包装工段之间设置了特殊的清洁米加工工段。目前我国有一些企业将经过抛光的大米也称之为免淘米,实际上仅经过抛光处理的大米从产品质量指标、卫生指标都未达到有关标准的要求。清洁米在日本受到市场青睐,曾在清洁米的耗能和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上存在争议。日本土壤协会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清洁米耗能少于普通大米,人们对于生产清洁米对环境影响的疑虑也是不必要的。

2.3留胚米、蒸谷米等富营养大米的生产技术

2.3.1留胚米的生产技术

留胚米,指米粒米胚保留率为80%以上,或米胚的质量占2%以上的大米。留胚米充分利用了米胚的营养,同时还可以提高出米率,一举多得。

2.3.2蒸谷米的生产技术

蒸谷米,又名半煮米,指原料(稻谷或糙米)先经水热处理后再进行加工所得到的一类大米产品。2000多年前我国浙江、安徽、四川、广东等地均有生产。解放前,都是手工作坊加工,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实现机械化生产。2004-11,亚洲最大的蒸谷米厂在江西南昌正式投产。

蒸谷米由于在浸泡过程中,糠层中的营养物质随浸泡水渗透到米粒胚乳的内部,增加了蒸谷米的营养价值。与普通米相比,蒸谷米的磷、铁等微量元素含量分别高60%左右,硫胺素、尼克酸等维生素含量高70%左右。由于经过水热处理,除营养价值比普通大米高之外,蒸谷米还具有耐储存、蒸煮时间短、易消化吸收、膨胀性大(出饭率高)等优点。与生产普通大米相比,生产蒸谷米时整米率高、产出米糠的出油率高。

2.3.3发芽糙米的生产技术

发芽法是先将大米发芽至一定芽长,然后再加工得到的由幼芽和带糠层的胚乳所组成的制品。发芽不仅增加米粒的营养含量,还使发芽制品具有了一定的特殊功效。如据《本草纲目》记载,谷芽有“甘平、健胃、开胃、下气、消食之功效,助消化而不伤胃气”。

发芽后的糙米使糠层纤维被酶解软化,从而改善了糙米的蒸煮、吸收性。发芽糙米实质上是糙米活化,糙米芽体是具有旺盛生命活力的活体。发芽糙米的芽长为0.5~1mm时,大米的营养价值处于最高状态,其营养价值超过糙米,更远胜于白米。发芽糙米与白米相比有如下特征:特征一,富含γ-氨基丁酸(GABA),25~50mg/(100g),含量是糙米的2倍,普通大米的9倍。GABA是蛋白质的一种组分,在哺乳动物的脑、骨髓中存在。GABA作为药品可用于改善大脑的血流、增强氧的供给,改善大脑代谢,有助于治疗脑中风、头部外伤后遗症、脑动脉硬化后遗症;对降低血压有直接作用,并对改善肝脏、肾脏的功能也有作用。

特征二,含有较多生育酚。可以防止皮肤氧化损伤,保持皮肤中VE正常水平,抗血管硬化。

特征三,含有大量的食物纤维,比糙米多15%,比白米多2.7倍。米糠中的食物纤维能增加肠胃的蠕动,改善消化道有益菌群的环境。

特征四,含有丰富的抗脂质氧化的物质,如阿魏酸、植酸、谷维素、三烯生育酚等。阿魏酸、植酸、生育酚均为抗氧化成分,能在体内有效捕捉活性氧,消除其毒性,并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

特征五,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糙米中微量元素大部分与植酸结合在一起,成为颗粒,食用时几乎不为人体所吸收。而糙米发芽后,这些与植酸结合的微量元素则呈游离状态,容易被人体吸收。特征六,含有白米中很少或几乎不含的许多物质,如已知的有:肌醇、植物甾醇、二十四醇、二十六醇、二十八醇等。这些物质有调整人体的血脂水平及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功效。

特征七,发芽糙米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如多种活性酶等。

2.3.4营养强化大米生产技术

(1)大米营养强化方法

世界各国所生产营养强化米种类很多,主要可归纳为内持营养素强化米和外加营养素强化米两大类。

①内持法。借助保存米粒自身外层或胚所含营养素,籍以提高大米营养价值。按工艺方法又可分为:蒸谷米(通过湿热处理将米糠层营养物质转移至大米内部)、留胚米(通过特殊碾磨方式将富含营养素胚芽留存在成品米粒中)和回归米(将稻谷先行碾制,然后将糠及胚中营养成分抽取出来,再重新加入米粒中)。

②外加法。一种是将营养素配置成溶液,由米粒浸吸进去或涂复在米粒面上以提高大米营养价值;另一种是将营养素与淀粉类原料制成与米粒相似之颗粒,然后将营养粒以一定的比例与普通米混合,使混合大米有人体需要的足量营养素。以内持法加工的一般称为营养米,而外加法加工的一般称为强化米。

水稻生产范文篇3

1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各环节发展情况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一般包括:耕整地、育秧、栽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主要环节的机械化。

1.1耕整地环节

在水稻生产的耕整地环节,目前已100%实现机械化作业。主要作业方式以拖拉机配套铧式犁和旋耕机进行翻耕和旋耕为主。如果后面采用水稻机插作业,则对耕整地环节的作业质量提出了专项要求,其要求:一是耕深一致。二是上细下粗。三是地面平整。四是泥水分清。这样的要求,比传统的耕整地质量要求要高得多。

1.2育秧栽植环节

目前,全市水稻育秧与栽植还是以人工为主。但近2年,全市在水稻机械化插秧方面实现了突破,增加速度很快。2009年,全市水稻机插面积3.5万亩,2010年13.1万亩,2011年25.3万亩,呈现出几何增长。这主要得益于水稻插秧机的增加与稻农对水稻机插育秧技术的掌握。

1.3田间管理环节

田间管理主要包括除草、施肥、杀虫等环节。喷洒农药使用的机械主要有:背负式机动喷雾喷粉机、担架式机动喷雾机、车载式机动喷雾机,其中车载式机动喷雾机为高压,有射程远、喷雾均匀,方便使用等特点。其中:乐亭、滦南为半机械化状态,唐海,丰南等为全机械化状态。

1.4水稻机收环节

水稻机收目前通行的做法是:一是用割晒机收割-晾晒-运输-脱粒,为半机械化;二是用半喂入或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收获,直接出粒,秸秆回收或粉碎还田。今年我市机收水稻50.07万亩,占栽植面积的71.12%。

2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民的认识不足

水稻机插育秧环节,需要严格的控水、控温、控肥,而大多数农民习惯了粗放式的育秧,这使得育出的秧苗无法在插秧机上使用,这是插秧环节实现机械化的主要障碍。

2.2秸秆处理问题

水稻秸秆是温室大棚保温帘、造纸的原料,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成本较低,但要秸秆还田,虽然培肥了地力,增加了产量,但经济效益是隐形的;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成本高、投资大。

2.3晾晒问题

水稻联合机收收获后,稻谷中水分含量还比较高,如果不及时晾晒,会发生霉变,这就需要配备烘干设备,但这样做成本高并且利用率低,目前能够接受联合收割机进行收获的,多是收获后可以直接运到加工厂加工的农户,而加工厂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

2.4投入问题

唐海县,是目前全市水稻全程机械化推进速度较快的县,唐海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达到了80%,此县在发展水稻生产机械时,在国家、省市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用县级财政资金,又追加补贴20%,大大促进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发展,而其它县区,则没有这样大的投入。

3未来的工作计划

3.1做好宣传与试验示范

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认知度和购机欲望;加强对水稻农机合作组织的典型经验进行宣传,将市场信息传递给农民。切实开展试验示范,让广大农民、机手切实感受水稻机插、机收的实际效果,组织人员、投入一定的物力,通过各种形式送技术下乡村、进农户,开辟实验基地,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从耕整地开始,直到收获结束让广大农民和机手亲身体会、感知水稻全程机械化的优越性。

3.2做好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与推广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很多环节,技术性强,各项技术的组合与应用,存在着很大的地域性差异,这种差异,有农民认识与习惯上的,有栽培模式与水稻品种上的,还有气侯与土壤上的,这使得很多技术引进来之后,往往需要重新改造与组合。这需要技术推广部门与农民群众在技术引进与推广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适应性的创新与改造,使新技术能够较好地为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服务。

3.3加大经济技术投入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投入不足的问题。但是,新技术、新机具在没有切身感受的情况下,是很难为广大农民接受的。所以,开展新技术、新机具对比试验与示范,让广大农民、机手亲眼看到实际效果、体味作业过程非常必要,要完成这些工作,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一般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本身经济力量有限,难以高效地开展工作。

水稻生产范文篇4

一、增强思想认识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直接体现。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和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构成了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核心内容,而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是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首要目标。目前,我县小麦、水稻、玉米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我县各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不均衡,一些镇(区、场)对农业机械的作用和优势认识不足,对推广普及水稻机插秧技术重视程度不够,整体推进速度不快,严重制约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进程。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在苏北地区,水稻机插秧技术是水稻种植机械化的重要技术支撑,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快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普及仍是我县巩固和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的长久之计,是当前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各镇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我县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现实需要,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供应安全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水稻生产劳动力短缺、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务必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切实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确保完成我县2014年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目标任务。

二、明确发展目标

2014年,全县要以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经济有效的方针,突出抓好水稻育秧、机插秧两个关键环节,切实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水稻低温烘干装备,提升水稻品质,保证丰产丰收。

具体目标:全县新增水稻育秧成套设备27台,保有量达40台以上;新增水稻插秧机330标准台,保有量达2877标准台;水稻种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85%和99%;新增粮食低温烘干装备14台(套)。

三、理清发展思路

围绕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各项目标任务,强势推进水稻机插秧,2014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整体推进,平衡区域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高的镇、区(场),2014年突出抓好装备优化、综合水平提升等工作,努力提高技术到位率和作业质量,加快发展水稻低温烘干技术的应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低的镇、区(场),要认真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适宜本地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路径和工作举措;对标找差,制订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和推进措施,认真抓好落实,突出做好插秧机新增数量和机插秧面积的落实。

(二)压缩直播水稻,扩大机械插秧。直播水稻虽然操作简便、省时省力,但由于播种期推迟、生长期短,无法保证在安全齐穗期齐穗,一旦遭遇秋季低温天气,对后期灌浆影响较大,可能导致大幅减产甚至绝收,稻米品质也明显降低;同时,水稻成熟期大幅推迟,不利于小麦适期播种,影响稻麦两季高产。各镇务必高度警惕,充分认识直播稻的危害性,严厉打击直播稻的虚假宣传,把水稻种植引到机械化插秧上来,切实加强水稻机插秧技术指导,进一步扩大机插秧面积,促进水稻种植的良性发展、科学发展。

(三)推广适用机械,优化装备结构。各镇要积极做好装备优化工作,引导农户选择先进适用的机械装备投入育秧、机插秧、机械化植保及粮食烘干作业。在育秧方面,重点推广流水线育秧、无纺布覆盖等成熟技术;在插秧方面,重点推广高性能、乘座式插秧机,逐步淘汰低效能、高能耗插秧机;在田间管理方面,大力发展高效能植保机械;在稻谷处理方面,大力推广粮食烘干设备。

(四)抓住关键环节,做好技术保障。县有关部门、各镇、区(场)要认真做好技术指导工作,指导农户育好秧、插好苗。在育秧环节,重点指导农户做好床土培肥、基质料选购、种子筛选、育秧盘准备、秧田制作、育秧设备使用及保养等工作;在插秧环节,重点指导农户做好插秧机维修及调试、整地和插秧作业质量、插后管理和插秧机保养入库等工作。突出做好麦秸秆还田集成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集成技术的应用比率。有条件的镇、区(场),可以根据区域整体布局和水稻机插秧大户(服务组织)的现实需要,积极推进机械化水稻育秧中心建设,建立高产示范基地。

四、强化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分工。县农机局负责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做好对各镇的指导、督查及考核,定期通报进展情况,做好插秧机操作手的技术培训、机具维修及购机补贴工作;县农委负责水稻选种、育秧、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控等农艺指导和培训工作,加强对全县种子销售点的管理,大力压缩直播稻面积;水利部门负责水稻种植用水的调度;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专项资金,为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提供资金保障,并加强对财政补贴资金的监管工作;国土部门要为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建造机库提供办理农业生产用地的便利;各镇政府做好机插秧的宣传发动、组织村级技术人员的培训、组建农机合作社并规范化运作、组织农机合作社及购机户购买插秧机、落实机插及育秧面积、协调水源、召开镇级育秧、机插秧现场会。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做好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相关工作,合力推动水稻生产机械化健康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落实水稻生产机械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要向水稻生产机械化倾斜,优先保证购置水稻生产机械的需求,县、镇财政对承担土地流转、农田托管、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经营的农机合作组织及农机大户新购置的乘座式高速插秧机给予一定的作业补助;县农委对规模较大的水稻机插秧用户进行育秧物资补助;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引导、农民(农民合作组织)投资为主体、社会资助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确保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突出因地制宜。各镇要根据当地水稻生产的总体规划,科学制订本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年度发展计划,排出年度目标任务,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认真落实面积、机具、配套技术和服务主体。强化措施落实,切实加大对薄弱镇、村的扶持指导力度,政策上倾斜、技术上跟进,缩小差距、均衡发展,保证水稻生产机械化整体推进。

(四)加强宣传引导。通过会议、电视、手机短信、张贴公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国家的购机补贴政策、补贴对象、范围和额度,市、县、镇对机插秧技术推广普及的扶持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购机积极性。组织机插秧技术宣讲小分队,走村入户,到田间地头,利用早中晚饭时间进行宣传讲解和技术咨询。

(五)强化技能培训。要结合“阳光工程”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整合农机教育培训资源,面向广大农机手开展多层级、多形式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培训。坚持“指导农民学、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指导到户、培训到人、服务到田,着力提升作业质量、扩大技术覆盖面。

水稻生产范文篇5

一、加快水稻生产发展的重要意义

水稻是我省重要的高产稳产粮食作物。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扩大引黄灌溉,大面积高产开发,一优双高开发、推广应用杂交水稻和优质无公害稻米及产业化开发等措施的实施,水稻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对促进我省粮食生产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水稻生产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不断加快,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开始起步,制定实施了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稻米质量逐步提高,种植效益不断增加,一大批优质无公害水稻、绿色稻米生产基地相继建成。新乡、濮阳等地的大型稻米批发交易市场开始运行,稻米深加工企业发展迅速,加工技术不断进步,稻米的营养品质、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卫生品质有了新的提高,全省水稻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发展势头强劲,水稻种植已成为沿黄地区和豫南地区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与*年相比,2006年全省水稻面积904万亩,增加了215万亩,稻谷总产量426.69万吨,增加了1*万吨,单产472.1公斤/亩,提高了10公斤,单产比全省粮食平均单产高出30.4%。中籼稻亩纯收益315.5元,粳稻亩纯收益610元,显著高于其它粮食作物。

尽管我省水稻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品种选育和繁育工作滞后。沿黄稻区可供选择的优质高产抗性好的优良品种较少,品种更新换代较慢;豫南稻区外引品种较多,生产上品种使用存在多乱杂现象。二是优质稻米栽培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总体推广速度较慢,优质无公害、绿色稻米生产基地建设规模较小。三是水稻病虫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而统防统治面积较小,与当前快速发展的水稻形势不相适应。四是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机械插秧不到1%,机收面积只有一半左右。五是稻米精深加工能力不高,包装档次较低。今后,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好上述问题,进一步推动水稻生产发展,对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和促进我省粮食生产发展意义重大。

二、工作思路与发展目标

工作思路:要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按照“以水定稻”的原则,在低洼易涝地区和大型水库灌区,积极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沿黄稻区要加快优质高产新品种引进、示范步伐,大力调整品种品质结构,推广群体质量栽培、精确定量栽培及无公害、绿色、有机优质稻谷生产技术,全面提高稻米质量,扶持发展稻米精深加工,提高质量档次。豫南稻区要大力发展超级稻和优质杂交稻生产,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粳稻,改善稻米品质。通过抓品质提升,抓产量提高,抓产销衔接,抓加工档次,促进我省水稻生产实现新突破。

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要扩大并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总产达到500万吨,亩产达到500公斤,分别比2006年扩大96万亩,提高28公斤,增加75万吨。在沿黄地区要完成一次品种更新换代,新建成一批优质无公害、绿色、有机稻米生产基地,进一步制定和推广各类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豫南稻区超级稻种植要占到水稻面积的60%以上,积极推广优质杂交稻和适宜的粳稻品种。扶持壮大10家优质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完善3—5个大型优质稻米批发市场,逐步形成优质稻米产业化生产格局。

主要任务: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十一五”期间,着力抓好“一密五推”六项技术措施。一是合理密植。要针对不同品种、不同地力、不同生态类型区,不同管理水平,合理确定亩穴数、基本苗,构建合理群体,协调产量构成三因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是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新品种选育、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步伐,为进一步提高单产提供种源基础。三是推广先进实用栽培技术。因地制宜,积极推广旱育秧、群体质量栽培、精确定量栽培、抛秧等实用标准化技术,提高技术入户率。四是推广统防统治。积极发展水稻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做到准确预报、科学用药、统一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五是推广配方施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完善稻田养分测试、田间试验、肥料配方、配肥生产、施肥技术等核心技术环节,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六是推广机械化作业。全面推广整地和收获机械化技术,保证适时插秧和收获,减少产量损失,提高劳动效率。加快推广机械插秧技术,减轻劳动强度,缩短插秧期,推进标准化生产。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生产扶持。要继续争取落实国家对我省的水稻扶持政策,力争20*年启动我省水稻良种补贴或超级稻良种补贴,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通过项目实施,加快优质高产水稻生产发展,使水稻良种覆盖率、统一供种率达到100%,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100%,水稻单产比项目实施前提高5%以上,亩增收50元以上。同时,提高稻米加工水平,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经过几年努力,实现提高产量,提升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标。

(二)加快推广应用优质高产新品种。增加水稻科研投入,完善水稻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水稻育种攻关能力。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高水稻良种率。分区域明确主导品种,建立推广品种退出机制,切实解决品种多、乱、杂。加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加快“超级稻”推广步伐,适时推进水稻品种更新换代。在沿黄稻区要重点推广豫粳6号、红光粳1号、郑稻18、方欣一号、黄金晴、水晶3号等。豫南稻区要重点推广两优培九、粤优938、D优527、郑稻18等。

(三)大力推广保优节本规范化栽培技术。一要应用简便高效育秧技术。大力推广盘育抛秧,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机械化插秧。育秧苗床或育秧盘中,普施壮秧剂,防治青枯、立枯死苗。二要合理栽插方式。提倡适期育秧,偏早移栽。要因地制宜,选用正确的栽插方式,实现合理密植。人工插秧的,大力推广宽窄行栽培,豫南稻区每亩1.5-1.8万穴,沿黄稻区每亩1.8-2.2万穴。通过科学管理,保证亩有效穗达到推广品种的适宜穗数。三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普遍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积极示范精确定量施肥。根据不同土壤供肥能力和不同水稻品种需肥量,确定施肥种类、数量和方法。微肥缺的地方,重点补施锌肥、硅肥、硼肥等。四要科学用水。要根据当年水资源情况,科学管水、科学用水,充分提高水分利用率。保证水稻生长发育各关健环节对水分的需求。大田水分管理坚持浅水插秧,寸水活棵,浅水分蘖,适时分次晒田,寸水孕穗,干干湿湿到成熟,适期断水晒田收获。五要综合防治病虫害。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适时防治各种病虫害。坚持绿色植保观念,大力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准确测报病虫害,抓住最佳防治时间施药,减少防治次数、降低稻米农药的残留量,保证米质。重点防治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和二化螟、三化螟、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虫害。

(四)搞好稻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优粮工程、种子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中,进一步向水稻生产基地倾斜,切实加强稻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高产稳产标准化稻田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重点完善配套稻区排水工程,修复、硬化灌水渠系,开挖建设蓄水工程和新扩稻区灌、排渠系及田间工程,并进行打井配套,确保井、渠双配套,保证水稻生产用水。

(五)强力推进水稻产业化经营。积极争取农业结构调整等资金,继续扶持一批稻米精深加工企业,帮助其提高加工能力,研究创新加工工艺和包装技术,改进稻米加工品质,提高整体质量档次。在巩固和提高现有大中型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在优势产区集中建设或改建一批现代化的产区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区域性的优质稻谷物流中心。要注重加快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贸易型龙头企业,培植商队伍和营销公司,发展各类运销大户、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业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形成多元化的流通主体,全面提高市场营销能力;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开展网上营销等多种形式,帮助企业和农民搞好产销衔接,有效拓展市场空间。逐步建立延伸至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规模场户的信息网络。

(六)积极开展高产开发示范活动。按照农业部的要求,从今年开始,我省将在沿黄稻区和豫南稻区建设5个水稻高产示范区,集中连片创造亩产700公斤以上的万亩示范片。通过高产示范,挖掘不同区域和规模的高产典型,大面积推广集成组装配套栽培技术模式,积极挖掘品种的增产潜力,将品种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每个示范片要制定具体的技术工作方案,实行技术承包负责制,强化技术指导与培训,搞好测产和评估,及时总结推广增产模式。同时,要积极开展优质无公害、绿色、有机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加快推广优质水稻新品种和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样板示范,辐射带动我省优质稻生产开发建设。

水稻生产范文篇6

水稻是每年农作的重点种植对象,其产量和质量与自然气候息息相关,受光照、水分、温度的影响较大。而气象观测便是在这一基础上开展的对农服务,主要通过气象观测站,使用技术设备检验云层的厚度和未来的天气变化,有效防止高温、干旱、雾霾等不利天气对作物产生影响。利用气象观测手段有助于提高土壤的使用价值,有利于“三农”的发展。现阶段气象观测包括的主要业务有气象预告、预防服务和农业科研,对水稻的种植生产环境包括物理要素、环境要素、营养要素及气象要素等。随着农业气象观测站网点的增加,气象预测结果也越来越准确,工作布局更加科学。明确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气象观测,提高水稻的生产产量和质量,是每个气象观测人员都应面对的问题。

2气象观测对水稻生产的主要影响

2.1天气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气象观测能提供未来几天或一段时间的天气预测,如光照、降水量、温度、湿度等,这些都是决定水稻生产率的关键因素。如光照是水稻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来源,能调节作物内部的物质交换,提高酶的活性[1]。光合作用需要的营养物质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虽然光照与水稻的光合作用没有明确的联系,但在湿度、温度、水分等条件都充足的情况下,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也会随之增加。但如果光照强度超过饱和点,就会破坏水稻体内细胞的原生质,使得叶绿素被分解,光合作用降低,水稻的生长也会受到抑制。合理把握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光照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技术人员可以利用气象观测的结果,分析水稻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天气变化,做好及时的应对处理。处理方式主要有人工影响天气或延缓种植时间等。2.2预防冷害的不利影响。冷害发生在水稻生产和发育的各个阶段,主要是指环境临界温度过低而造成的水稻生理障碍,包括障碍性冷害和延缓性冷害。低温会对水稻植株和体内器官造成致死性伤害,如秧苗黄枯死亡、花粉粒无法受育、穗粒空瘪等。如果冷害发生在开花期,则会破坏授粉受精的过程;抽穗前遇到冷害,会使得抽穗延期或不能按期开花,籽粒重也会严重下降。气象冷害的主要指标有环境因素和温度指标。秧苗期冷害的受害指标为日均气温低于11℃,最低气温低于2℃。湿度过高,超过了73%左右,且低温持续天数达到3d及以上的会对秧苗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有良好的日照,也会造成青枯死苗现象,而一旦出现连续阴雨天,则会导致秧苗黄枯死苗。减数分裂时期的水稻对气温变化更为敏感,此阶段最适宜生长的日均气温为21~26℃。受害指标为日均气温低于20℃,最低气温低于15℃,低温持续时间超过3d会影响水稻灌浆结实率[2]。开花期的受害指标为光照强度高而日均气温低于18℃,持续4d会延长花期;光照强度低而日均气温低于20℃则会增加空瘪率。通过调查,气象观测能有效提供冷害天气发生的具体时间,帮助种植户减少因冷害而造成的水稻减产,达到很好的效益目标。2.3及时做好抢种、补种工作。水稻种植可分为单季稻和双季稻(连作稻)。前者是每年在同一块稻田种植一季度的水稻,多为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的湿度较高,热量资源也比较丰富,可以种植两季。根据地区的不同,水稻品种的种植也有差异。早稻品种感温性强、感光性弱,而晚稻品种的感温性弱、感光性强,种植所需要的气象环境也有差异。水稻种植时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对此应当进行及时补救、抢救和改种,确保多种多收,弥补灾害损失。在气象观测的结果支撑下,对于淹死的稻田,可以积极组织秧苗调剂并补种水稻,抓紧时间做好早稻的翻秋工作,尽量扩种水稻。翻秋所选用的品种最好是早熟或中熟偏早的水稻。另外,大风也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特别是水稻成熟期,大风会造成水稻倒伏,影响抽穗速度,甚至无法让麦穗完全抽出来;其次,强风对稻粒的灌浆也有严重影响。因此,正确选择水稻的播种时间非常重要,可利用气象观测得出合理的播种时间,加强田间管理。

3结论

水稻的选种、种植、发育和收成均与气象环境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在水稻的整个生长期间,气象带来的影响最大。气象观测工作者应当做好种植时间的选择,判定气象是否适宜,并采用有效的防控措施达到水稻高产高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福顺,熊泽海.气象因素与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关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3).

水稻生产范文篇7

关键词:水稻;机械化;问题;对策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普及,购机补贴范围扩大,农户购置机械积极性十分高涨,但实际操作技术应用水平低,生产作业质量参差不齐。农技、农艺技术不配套,各技术环节标准化作业程度低,使产量效益提高缓慢,自2007-2009年跟踪调查结果

稻谷价格按照国家三等收购价计算:2007年1.50元/kg,2008年1.64元/千克,2009年1.90元/千克。

连续三年最高亩产达到602kg,亩增产86kg稻谷,最高增产幅度15.38%,最低亩产487.0kg,但也有减产地块,最多亩减产45kg,最大减产幅度为8.39%。增收部分来源于增产和节省投入两部分。2007年机插总体表现为减产,2008年由于技术的逐渐完善,表现为增产点次多,增产幅度大,效益较可观。2009年由于特殊年份在水稻普遍减产的情况下机插增产比例增大,增产幅度12%~15%,仍有减产地块。但如果采用机械化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水稻亩产达到600kg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如黑龙江省阿城区何长海自2007年开始全程机械化生产种植,每年种植水稻200多亩,购置粉土机、育苗机、施肥机、收获机等配套机械12台套,在2009年种植东农429,平均亩产达到605kg产量水平。虽然水稻机械化生产总体应用水平还是逐年提高,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水田整地机械应用普遍,但整地方法欠科学,质量难保证

多数选择宁波或18马力四轮车带五铧犁以翻地为主,水田旋耕整地面积少,田面平整度高低不平,欠沟,生地楞伐块比例大,翻耕地块一般需48小时浸透,增加泡田时间泡田用水,旋耕整地一般约4~5小时即可泡透粗耙。整地质量粗糙,地表面根茬多,沉淀时间掌握不准,耙地过细腻,渗水速度慢,延迟插秧时间,高差大等都影响插秧与灌溉都不同程度影响插秧作业质量。

2机械育苗质量差,壮秧效果不达标

主要问题有软盘床土厚度不够,播量过大,秧田管理不科学。底土过厚或过薄,农户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担心底土厚盘根不好,插秧时漏穴,一般铺设1.5cm以下,底土过薄种子密度大,床土养分消耗快,未到插秧秧龄秧苗出现发黄脱肥现象,出现小苗弱苗现象,播量过大,农户过分担忧插秧缺苗,补苗问题,随意加大播量,最多由650g增加到700g多至750g/m2,最多达到800~1000g/m2,播量大,单位面积秧苗根条数多,地下部水肥争夺激烈,地上部秧苗徒长,苗弱,茎弹性减弱,第一鞘长增加叶间距拉长。插秧时植伤率提高。田间保苗率下降。再者秧田管理粗放,机插秧要求适宜的株高、叶龄,否则对插秧质量有一定影响,秧田管理不及时,温湿度不适宜,不能按照秧苗生长最适宜温度进行放风管理,浇水次数多,秧苗整齐度不好,出苗率、成苗率低不能达到机插要求,田间易造成缺苗断条现象,水分过大达不到旱育壮秧标准,盘根受影响不能形成毯式秧盘。

3机械插秧技术不过关,严重制约了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的优势

机械插秧质量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的一个环节。插秧时造成植伤,机手对机械性能、操作方法掌握不到位,秧针抓秧时秧苗茎基部组织挤压破裂,造成秧苗弯折,使秧苗致死或大缓苗,调查发现每穴插秧7~8株基本苗,损伤达5~6株,仅剩1~2棵完整基本苗,造成田间基本苗数不足而减产。即便是勉强存活缓苗时间延长,生长发育缓慢。2008年调查阿什河街城建村漂秧率8%,倒折率6.7%保苗率只有87.6%,大大增加了补苗工时费。也对后期水稻生长发育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缓苗慢、时间长,机插秧缓苗时间一般在7~10天,返青期过后正值除草施药期,田间保持相应高度水层极易遭到潜叶蝇的危害,不仅使营养生长期出现滞后,而且分蘖期、抽穗期乃至成熟期相应都拖后,晚熟4~5天,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

4水稻机械插秧秧龄问题

虽然机插秧速度快,但整地沉淀时间长,秧苗迟迟不能下田,秧龄超过35~40天现象普遍存在,此时因后期天气温度高,秧苗在苗床生长速度快根系长,插秧时根系容易上浮而漂秧。秧龄过长也是影响插秧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

5插秧密度不合理

机插秧要根据品种、地力和插秧时间等综合因素而定,插秧过稀或过密都会减产,稀植保苗数不足,密植易造成贪青倒伏、得病减产。

6机械化生产水稻施肥不科学

施肥机械的引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施肥均匀,田间表现生长整齐一致。但机械插秧施肥技术是决定产量高低的保证,但施肥时期、施肥方法,农户一般还遵从手工插秧的经验施肥方法,注重偏施氮肥,重施分蘖肥,由于缓苗慢易加大施肥量或多次施肥,分蘖高峰后移,生育进程拖后,无效分蘖多。以2009年为例一次分蘖肥空瘪率在12.8%,有效分蘖率85.3%,二次分蘖肥空瘪率在17.4有效分蘖率76.5%。氮肥量中分蘖肥比例超过50%倒伏比例加大。

7防病灭虫环节,重治疗轻预防

机械插秧要根据田间长相采取定量栽培精确管理模式,生产上农户往往忽视病虫害的预防工作,总是发现田间得病后再打药防治

。这就是机械插秧最应该注意的主要的技术环节之一。2009年阿城区料甸乡新发村二组近200亩机插水田因穗茎瘟减产8.3%。而胜新村在抽穗前后二次防治稻瘟病,穗茎瘟发病率仅在3.5%左右,对产量影响甚微。

8机械化生产水稻灌溉问题

机械插秧对水田灌溉要求,农户习惯深水灌溉。还有的田块长期渴水。或有水区不进行晒田,一水到底造成水稻长期淹水,地下根系发育不好,黑根黄根增加,分蘖慢、分蘖数量不足,亩产量相差100kg左右。

9机械化生产水稻收获问题

因机插水稻生育期有拖后现象,一般收获时间都延后,容易造成惊纹粒,脱壳率达到3%。

对秸秆还田认识不足:收获时一般不直接将秸秆粉碎,秸秆还田率不足10%,不超过2万亩。多数将秸秆田间焚烧,将培肥地力增加有机质的最好资源白白毁掉,造成钾资源严重浪费。

10推广水稻机械化生产必须坚持标准化栽培作业

水稻生产发展首先依赖稻作技术的进步,在目标栽培体系中提高标准化技术及措施,其是机水稻械化生产,各技术环节只有坚持质量标准,农技农艺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节本增效的目的。

10.1把好品种应用关

水稻机械化生产适宜品种为株高中等,中矮杆,分蘖力中等以上,抗倒伏,抗病虫,后熟快,熟期适宜的优质高产品种,品种在任何作物中主要决定作用生产潜力任何一个新品种都需要各自的栽培条件才能满足其增产潜力。

10.2建立三.三耕作制

三年翻耕一次,耕一年旋两年,推广秋翻秋整地为主,反深度15~20cm,旋耕深度10~15cm,翻地结合秸秆还田,将粉碎的秸秆深埋入耕层内,有利于熟化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培肥地力,旋耕不易造成欠沟和伐块,容易整平,旱整平为水找平创造了基础,耙地方法也决定机械插秧的质量的基础条件,要做到上松下实,上糊下烂。不可不过于细腻,否则渗水速度慢沉淀时间长,影响插秧进度。

水稻生产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推广大棚育秧,增加水稻产量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充分利用我县“一江三河”和地下水资源优势,提高稻作科技含量,挖掘水稻种植潜力,全面提升水稻生产水平和效益。

二、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坚持“确保水源、群众自愿”的原则,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插秧、统一管理,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根据我县2010年水田种植面积及工程配套现状,结合各乡镇水田发展的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大力推广节水控制灌溉、优良品种、大棚育秧、旱育稀植、机械化插秧等新技术,在提高灌溉保证率的基础上,巩固老稻田,合理开发新稻田。水田面积在2010年25.12万亩的基础上,2011年新增水田5.12万亩,达到30.24万亩。

三、主要措施

(一)统一良种,扩大优质品种种植面积

根据我县的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应选用生育期120—128天,主茎11—12片叶,有效活动积温在2350—2550℃左右,抗病、优质、高产并通过省级审定的二级以上品种作为生产用种(龙粳14、松粳10、龙粳29),杜绝盲目购种种植和品种混、乱、杂。在种植上以区域和乡镇为单位,按积温带提倡一村一品,同一地块同一个品种,连片种植,形成规模。

(二)把握农时,适时育苗插秧

我县属寒地稻作区,水稻生产具有生育期短,活动积温少,前期升温漫,中期高温时间短,后期降温迅速等特点,把握农时是保证优质、高产、增收的关键。在实际生产中,应抢抓积温,确保水稻安全成熟。做到3月20日—31日扣棚;4月15日—20日播种育秧;5月5日—15日泡田整地;5月15日—25日插秧。确保水稻6月末7月初进入幼穗分化,9月上、中旬气温降到13℃前安全成熟。

(三)推广大棚育秧

大棚育秧是寒区稻作的发展趋势,是争取农时、培育壮秧、稀植早插、夺取高产的有效技术措施。要以标准化棚区建设为重点,引导农户采用大棚育秧,增加大棚育秧面积,大棚育秧比例达到80%以上。

(四)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面积

推广面积7000亩。其中县级示范区2处,面积3000亩(富海镇小泉子2000亩、绍文乡胜利村1000亩);其他乡镇各落实乡镇示范区1处,每处面积500亩。

(五)强化水田工程建设

江河自流、泵站提水的灌区和乡(镇)要以工程节水改造和维修建设为重点,易渴水地块要采取增打补水井的有效技术措施,提高灌溉保证率。井灌水稻要以水源井工程建设为重点,在5月1日前完成水源井工程建设任务,确保新增水田灌溉用水。

(六)减少旱改水地块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做好宣传和技术指导工作,对富南灌区沿线和明、后年开发水田的地块,要减少对水稻危害大,高残留农药(普施特、广灭灵、豆黄隆等)的使用,为今后水田大面积发展创造条件。

(七)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电视讲座、办班培训等方式,培养种稻的行家里手和技术骨干,做到以点带面,推广水稻大棚育苗、旱育稀植、节水灌溉、机械化插秧等高产栽培新技术,不断提高我县稻作技术水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稻办、农机中心要做好实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深入生产实际做好稻作技术指导。

(八)做好整地工作

要秋翻秋旋秋整地,坚持二年旋耕、一年翻耕的轮耕制度,使耕层深度常年保持在15—20厘米以上,充分发挥耕深效应,做到旱整地与水整地相结合,扩大格田面积,提高平整标准,达到平、碎、软、深的要求。新增水田要结合田间工程建设,以旋耕为主,旋平结合,为减少水耙地阻力,旋耕不要过深,以15厘米为宜,秋整地标准达到待播状态。

四、考核及奖励办法

为保证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的全面完成,水稻生产工作纳入全县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考核采取半年、年终和日常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乡镇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工作由县水稻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相关部门配合,抽调技术人员组成考核组,在6月以前对各乡镇进行阶段考核;10月中旬以前进行年终考核。

对排在前三名的乡镇,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此款由县财政负责解决,奖给乡(镇)有关人员。

五、评分标准

水稻生产工作总分值为100分。

(一)水田面积:分值15分。以种植面积为基数,完成计划面积的得满分,每增加1000亩加0.5分,每减少1000亩扣0.5分,完不成种植面积不得评优。

(二)工程建设:分值15分。通水前工程总体建设良好,能够完成年度运行,对水田生产没有影响的得15分;通水前工程总体建设较好,运行期间有简单维修的,对水田生产有一定影响,但能保证正常生产的得10分;通水前工程总体建设一般,运行期间出现重大的事故,不能保证种植灌溉面积,渴水期间不能正常补水,对水田生产造成一定损失的不得分。

(三)统一水稻品种:分值15分。每个乡镇应按要求采用统一选购优质稻种。优质稻种1个得15分;优质稻种2个得10分;优质稻种3个以上得5分;优质稻种4个或4个以上不得分。

(四)推广节水控制灌溉面积:分值5分。完成推广面积的得满分,完成推广面积80%的得5分,低于80%的不得分。

(五)育秧和种植方式:分值35分。

(1)育秧:分值15分。按育秧时间要求,种植面积80%为大棚育秧得15分;种植面积60%以上为大棚育秧得10分;种植面积50%以上为大棚育秧得5分;大棚育秧面积低于50%的此项不得分。

(2)种植方式:分值5分。插秧面积(含抛秧)占总面积100%得5分;占总面积90%以上得3分;占总面积80%以上得2分;占总面积80%以下不得分。

(3)时间:分值15分。育秧时间不超过4月末,插秧时间不超过5月末的得15分,否则不得分,即不育五月苗,不插六月秧。

(六)秋整地:分值5分。及时收割,秋旋秋整地面积在80%以上的得5分;60%以上的得3分;60%以下的得2分。

(七)奖励得分:分值10分。水稻生产工作突出,列为市、县以上现场观摩交流典型的给予奖励评定加分。列为市级以上的得10分,列为县级的得5分。

六、组织领导

水稻生产范文篇9

关键词:水稻;高产;生产技术;推广

1水稻生产技术要点

1.1选种

优质的种植是保证水稻产品质量和产量的重要前提。选育优良的水稻种子,以保证水稻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抗病能力,同时还应根据当地的生态、气候条件选择优质、抗逆性的品种。在水稻栽培前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种子进行逐一的验收、晾晒、浸泡、等程序,保证水稻种子的品质。

1.2确定播种时间

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水稻播种育秧是可以提高水稻质量的重要措施。不同地域内水稻生产种植的时间会有些差异,一般水稻适宜种植温度为12℃,大约是在4月中旬开始种植,播种前应保证苗床充足,使用提高苗种抗病性的药剂要搅拌混合在苗种中。在播种完成后需要进行薄膜覆盖,从而提高水稻苗的湿度,保证水稻苗健壮。定期对苗床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处理,加快水稻的生长速度。

1.3田间管理

1)施肥。水稻施肥一般可以分为4个施肥阶段,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选择合理化施肥。在移栽前就应该施基肥,然后在水稻种植半个月左右再加入一些促进水稻生长的肥料,最后移栽40天左右施加穗肥。

2)水分管理。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水分充足。保证水层自然深度,然后逐渐让水分干落,直到田间土壤湿润度达到一定程度为止,再对其灌入充分的水分。

2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

2.1增产增收

通过实验数据研究发现,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应用的水稻亩产为647.1公斤,相比预算产量误差低于5%,大大提升了水稻种植的产量。

2.2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现场验收水稻,实验区水稻种植面积内产量相比该地域内水稻平均种植产量高出55.1公斤,折合为市场价值大概是181元,提升了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

3水稻生产种植技术现状分析

水稻栽培技术的优质与高产需要借助水稻栽培条件控制,从而做好水稻产量的品质规范,高产的水稻栽培种植技术需要做好苗床的培育、除草等各个环节。同时在高产水稻技术栽培和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技术操作实用性不强,水稻栽培高产技术重视程度较低,种植栽培技术难以发挥自身的作用,导致其价值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为了大大提升水稻种植的产量,促进水稻技术的应用,必须要不断完善其中存在的问题。

3.1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标准要求较高,技术应用时间较长。随着农村大量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水稻种植人员大部分都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老弱劳动力。但是新的栽培技术应用,要求人们理解并掌握这项技术,而大部分种植人员对这项技术的接受程度都较差,这就给水稻栽培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很大难度,难以发挥技术的作用。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影响因素较多。四川省水稻种植区域中有的处于盆地中,所以每年承受的洪涝、春旱等自然灾害频率较高,这就对稻田的生长、成熟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在水源相对贫瘠的地区,新的栽培种植技术难以得到有效的推广。

3.2主要对策和建议

1)加强技术培训。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应用应与水稻高产、粮食增收等项目结合在一起,切实提高集成技术,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等方式进行技术资料的宣传,组织各级部门开展技术推广会议,提高水稻种植栽培技术的应用和影响范围。

2)做好水稻技术推广规划。根据以点带片、然后促进整体全面技术应用的原则进行规划,在每年开春前就对示范点片区进行规划和布局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应用和推广方案。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稻种植关系到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大力推广和应用水稻生产种植技术可以促进水稻的增产增收,优化农田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虽然目前水稻栽培技术应用和推广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经过政府部门机构的指导,加大对水稻种植的补贴,水稻生产和种植势必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天存.水稻人工直播技术生产技术推广与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7,37(2):129.

[2]蒋士宋.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推广[J].农业与技术,2017,37(1):67+72.

[3]徐荣仔,熊清华,甘云龙,等.丰城市富硒农业示范区有机水稻生产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初报[J].农业与技术,2016,36(22):17.

水稻生产范文篇10

所谓机械全程化,顾名思义,就是使用机械完成水稻的生产,加工,包装。而详细地说,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是水稻生产全过程中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组织实施,它主要包括一些农业技术和农艺要求,比如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农机作业,以及耕地、育秧、栽植、植保、收获、干燥等农业生产主要环节的一些机械化操作。1.1水稻棚盘育秧技术:盘土配置、播种、盘土规格。1.2水田机械化整田技术:基础整地、播秧前整地。1.3泡田技术。1.4水稻机械插秧技术。1.5水稻机械收获技术。1.6粮食处理机械化技术。在近几年宝应县也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买进了一批先进的农业机具、并且引进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宝应县地区水稻是最主要的大众粮食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的整地、植保、排灌、收获、加工等生产环节完成机械化作业有极大的困难,所以水稻机械化种植方面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难点。

2宝应县对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各种应用成效

2.1我县是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其粮食作物以水稻和小麦为主,为一年两熟制。该省稻麦机械化生产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对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的选择以及其生产效率问题是不明确的。以组织模式和技术模式的耦合,构建了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概念模型,归纳得出江苏省当前有24种典型的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并分析了该省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的形成机制与发展历程,并与日韩发达国家相关机械化生产模式相比,得出其还有进一步发展优化空间。

2.2我县在用机械化创造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也为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并且,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对周边地区的村民发挥了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和先进装备的引进,还为宝应县的农业机械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动力。农业机械化事业在生产实践中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极大的提高了宝应县的农业生产力。

2.3我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正在对其它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经验进行探索,以期建立起适合现代农业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平台和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推动宝应县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

2.4近年来,我县在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并且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使整个县农业转型升级迈出了坚定的步伐。我县农机部门还全面落实购机补贴政策,大力推广新农机新技术,稳稳抓住农机安全生产,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村民知识化培训,全县农机化呈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县农机技术逐渐发展与完善,并重点从农机装备、农机化水平、农机服务体系、农机科技创新、农机化投入、农机监管等方面分析了宝应县农机化发展现状和水平。最终,鼓励和引导农民使用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进一步提高山区半山区农机化水平;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深化“平安农机”建设,提高农机安全监管水平。

2.5我县水稻产业工程机械化的发展环境优易,而且水稻产业工程机械化现状良好,并善于与其他地区产业工程机械化状况进行比较。善于发现水稻产业工程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通过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管理、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并重、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等措施促进宝应县水稻产业工程机械化发展。

3针对我县水稻机械全程化技术发展的进一步探讨

对全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现状、薄弱环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技术应用进行研究,探讨了该地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工艺技术路线、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关键技术、机械装备选型、机械作业服务方式。对于水稻机械全程化这一技术的产生,它对于农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且水稻是我县第一大口粮作物,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尤其是口粮安全地位特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环节一般来说主要包括:标准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现代化田间管理、机械化收获、水稻烘干及精深加工等方面。标准化育秧水稻标准化育秧、机械插秧是农机农艺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增产技术,只有育出符合机插规格标准,才能更好的实现水稻机械化。运用这些技术推广,以及采用以上那些管理发展方式,对于发展我县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我县农机部门通过多年对水稻全程机械化项目的实施,积累了丰富的水稻机械化生产经验,探索出一套适合江淮地区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该技术推广运用,大幅提高了水稻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降低了水稻生产成本,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全县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祁旭 潘洋 仲伟东 单位:江苏扬州宝应县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

参考文献

[1]罗锡文;;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与发展思路[J];农机科技推广;201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