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技术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9 18:25:49

自动化专业技术总结

自动化专业技术总结篇1

我叫,男,年月出生,人,自毕业后进入工作。近年来,自己在单位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执行公司的工作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大局为重,狠抓落实,注重实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自己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赢得单位领导和职工群众的好评。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自己坚持刻苦学习,使自己的政治思想不断增强,业务理论水平稳步提高,业务技能日趋精湛,已经具备了申报职称的资格与条件。在年电气自动化工作生涯中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创造了一定的工作业绩,锻炼提高了自己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现将我工作以来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政治学习,提升个人修养

多年来,本人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先后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并对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等相关理论进行了重点学习。平时通过电视、电脑经常性收看新闻,关心国家的政治时事,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在政治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使自己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本人的道德品质修养,做到了与人为善,和睦相处,提高了对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认识,有效地增强了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为做好本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各项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工作上养成了吃苦耐劳、善于钻研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服从上级的工作安排,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紧密结合岗位实际,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绩。我始终以良好的态度对待工作,对任何人做到和气、关心、体贴、温暖。工作中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对待每一项工作。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做到政治强、技能精、作风硬、讲诚信、肯奉献,爱岗敬业,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始终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主,一心一意为中心做好电气管理工作,促进了企业整体工作的全面发展。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主张发扬团队精神,在部门与部门工作交接过程中,没有绝对划分,当一个部门或个人的工作没有做到家时,我本着积极的工作态度帮助对方完成任务,达到下一步工作的要求。因此,在我所在的部门,与其他单位和部门的关系都非常融洽。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能力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十分迅速,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不经常进行不间断的学习和交流,就不能适应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就要被淘汰。为此,本人坚持执行业务人员继续再教育的规定,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专业培训。在工作期间,本人经常作为业务骨干参加、等单位组织的业务培训。通过各种继续再教育培训班,使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同时也让我本人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

我还通过自身的学习来带动所在部门人员的学习热情,鼓励电气人员根据自身不同的学历层次和岗位需求,继续进行在职专业学习。我积极帮助新来的同事处理工作中的的难题,传授工作技能,培训技术人才。同时,注意对电气人员的工作指导,通过日常的工作检查及时向他们传授工作要求及方法,通过年终考核来促进他们完成工作目标。通过自己的业务特长和耐心细致的培训辅导,使从事电气工作的同事提高了工作业务技能,提高了工作的质量,促进了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勤奋敬业,务实创新

参加工作以来,本人积极要求上进,注重思想素质培养和综合能力建设,努力使自己成为信念比较坚定,纪律比较严格,知识比较广泛,业务比较熟练,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胜任工作岗位的新型专业技术人员。几年来,特别是以来,本人通过加强实践锻炼,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专业技术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定期做好设备维修保养

为了确保设施的正常使用,利用一切机会和时间,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主动和生产部门联系和协调,及时做好维修计划,确保检修的计划性。加强值班的巡查力度,让他们做到三勤“勤巡视勤保养勤动手”为确保生产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为做好设备维修保养工作,我始终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节约成本:1、对已损坏价格昂贵的部品进行分解修理,使修理工作细致到元器件,缩小故障范围,使用最低的维修成本修复设备,避免直接更换新的部品。2、减少设备外修次数,加大内部修理力度;二是降低不良:1、对生产中发生品质异常的管控,及时分析,找出解决方案,从而避免同样错误再次发生。2、对设备内部参数的认证。3、进行保养管控,组织对高故障设备大修,减少因设备故障而造成生产不良;三是提高生产:1、及时巡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2、制定设备保养计划,并安排落实设备保养工作,通过变更保养频次保证设备使用性能,减少机台故障和停机时间,保证机台正常生产运行。

(二)做好进囗设备进行电气自动化改造

(三)加强目标考核细化责任到人

一是按照公司目标规定的职责,对进行责任化分,以规范管理为切入点,从细节入手、从点滴控制,将设备责任区细化到具体责任人,强化对目标考核的控制力度。

二是按照公司考核办法结合我部门的实际情况,采取物料倒退制度,每日一算减少无谓的损耗和人为因素。

三是在设备责任区内采取责任人自查,部门检查的方法,加强对各设备的自检与安检体系,进一步激发全体电工的责任意识,创造出“比、学、赶、帮、超”良好氛围。

(四)调整思路转变作风加强人员的超前意识

年设备常处于投产的试运行阶段,所有的设备性能稳定尚有一定缺陷,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加大了电工的自觉意识积极调整思路转变作风,增强电工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要求值班电工每天不断在车间巡视,加大对各种电器设施的每日每周的巡查力度,对发现有安全隐患的问题立即整改,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进一步提高全体电工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确保班组电工整体工作上一各新的台阶。

(五)加强科技创新狠抓节能降耗工作

一是能源管理从监管维护、节能管理、修旧利废三方面入手,深入电工班组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常抓不懈。

二是结合设备实际运行状态,针对制约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在减轻劳动强度,降低能耗上下攻夫,大力倡导科技创新小改小革,激发电工创新思想、多出点子、想办法,确保了创新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是在节能降耗上,特别是电方面我对大电机方面尽可能采变频器,加大对生产过程中的监控工作,在保证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加大对人走不关灯、不停机等能源浪费现象的考核。

四是大力提倡以旧换新、修旧利费的节约之风,提高综合利用率,做到废件回收管理,确保设备维护的及时安全到位。

(六)强抓安全知识思想教育加强设备的规范操作

在抓好设备和创新工作的同时,进来一步深入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提高标准安全生产,从防患保障生产正常进行,提高效率入手,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设备检修保养,时刻提醒全体电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积极按排电工参加和劳动局的安全和上岗培训,使他们多持证上岗,时刻警记安全第一,安全深入他们心中。

四、遵纪守法,廉洁自律

自动化专业技术总结篇2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现状;问题

高新技术企业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竞争力的生力军,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方面优势凸显,辐射带动作用强劲。截止2009年底,太原高新区按新办法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2家,占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60%。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引领下,太原高新区已发展成为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最密集、技术项目最集中、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园区。

一、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一)高新技术企业是全区经济的主体

2009年,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共实现科工贸总收入691.7亿元,占全区总量的64.2%;实现工业总产值692.5亿元,占全区总量的70.9%;实现利税84.7亿元,占全区总量的81.2%;实现出口创汇18371万美元,占全区总量的91.8%。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区经济总量中占有较高比重。

总收入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良好,在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总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9年,总收入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18家,实现总收入673.5亿元,占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总量的97.4%;千万元以上亿元以下的高新技术企业42家,实现总收入16.9亿元,占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总量的2.4%。

(二)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素质整体较高

2009年,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年末从业人员46171人,占全区从业人员总数的45.6%。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23055人,占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数的49.9%,比全区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人员10662人,占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数的23.1%,比全区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统计表明,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结构、整体素质高于其它企业。高新技术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科技创新与研发、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重点产业技术领域内,高层次人才密集程度呈现明显差异。2009年,太原高新区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人才密度较高,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高新技术企业全部从业人员数的90.9%,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人员占高新技术企业全部从业人员数的29.2%;新能源与环保节能技术领域两项比例分别为44.0%和19.6%;新材料领域两项比例分别为42.9%和10.4%;光机电一体化领域两项比例分别为49.5%和17.0%。

(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持续活跃

2009年,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43.6亿元,占全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的85.2%;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35.6亿元,占全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84.4%;R&D经费支出19.0亿元,占全区R&D经费支出的80.2%。统计表明,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是全区开展R&D活动的绝对主体。

专利申请量大幅增加。2009年,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245件,占全区总量的74.5%;高新技术企业共申请专利356件,占全区总量的72.4%,其中发明专利164件,占当年全区总量的70.1%;专利授权数130件,占当年全区总量的81.3%。

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

截止2009年底,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82家,尽管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60%,但与全区拥有2600余家入区企业相比,所占比重仍很低。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仅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0%。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绝大多数单体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动力不足

2009年,太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19亿元,占企业销售收入的2.6%,而发达地区的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投入一般在5%以上,科技研发投入比例低,必然导致高新技术源头萎缩。另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进行科技开发的财税政策和信贷政策,但由于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技术创新的动力源不足。

(三)投融资体系发展滞后

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作为内陆地区高新区, “融资难”严重制约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瓶颈”。同时,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不成熟,风险投资机构不多,风险资金量不大,技术和风险资本结合困难。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的资金传导机制尚未行成,多层次投融资市场体系急需完善。

三、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力度

在培育高新技术成果方面,要着力抓好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建设,为成果转化搭建平台。充分利用我区部级软件产业基地、煤化工技术研发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等科技平台优势,依托山西特有资源,尽快提升现有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在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方面,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和服务力度,及时制定高新技术项目招商指南,并将这些项目优先列入重点项目,重点帮助他们解决资金、土地等关键问题。

(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自主创新是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拓宽生存发展空间的关键。政府要注意引导企业经营者进一步树立和增强自主创新意识,要从单纯注重产值转向注重产品结构及技术含量;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尽快形成企业内部分工合理的研究开发体系;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确保研发自主创新的需要。政府应积极发挥自主创新的主导作用,创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切实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对自主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加大奖励力度。努力创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尊重创新愿望、发挥创新才能、肯定创新成果的良好社会氛围。

自动化专业技术总结篇3

关键词:沈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我国迅速发展,联盟在范围、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初步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2007年国家有关部委强力推进联盟构建以来,联盟发展逐步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近年来,沈阳市将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大胆探索,积极推进,截至2014年末共组建16个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联合攻关、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有效整合了技术创新资源,促进了优势产业的发展,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沈阳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看,联盟尚处在发展初期和探索阶段,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作用尚不明显,相关部门对联盟的指导和支持力度有限。为进一步促进沈阳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康有序发展,我们对市级联盟现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并结合沈阳科技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一系列促进联盟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顶层设计

(一)确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联盟的构建不仅涉及产、学、研三方,而且由于各方的隶属关系不同往往分属多个政府部门,因而推进联盟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建由相关技术领域院士及专家牵头,政府职能部门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共同参与的政府层面的专家委员会,整体协调各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对联盟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宏观管理。其主要任务是制定沈阳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长期发展规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度计划指南、认定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

(二)确定年度重点培育联盟

一是从各级科技计划重点支持的项目中,筛选产学研结合基础较好的重大项目作为年度重点培育联盟,促进项目参与单位加强创新合作的组织化、持续化,支持合作各方在共同执行计划项目的基础上,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形成。

二是依据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积极引导和促进具有一定行业地位的企业(或转制院所)牵头,联合相关企业、大学、研发机构,以共同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基础,通过契约形式建立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利益机制,构建专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是结合沈阳市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在已形成的产业集群中,以产业集群发展的共同需求为基点,加强与高校和科院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完善产业链,形成特色鲜明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制定并出台《沈阳市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认定和管理办法》

目前沈阳市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认定依据是主要是《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简称《指导意见》)和《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国科发政〔2009〕648号)。前者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后者就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市级联盟毕竟不同于部级联盟,鉴于目前沈阳市市级联盟快速发展的势头,为进一步规范联盟的认定条件并加强对联盟的管理,急需制定适应沈阳市联盟发展实际的具体规定,因而建议制定并出台《沈阳市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认定和管理办法》,明确具有沈阳特色的联盟认定条件,同时加强对联盟的动态管理。

二、专项支撑

(一)联盟的新要求

科技计划是政府资源在技术创新配置的主要方式,根据2013年和2014年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指南,市级科技项目计划均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科技攻关计划和科技创新条件与环境建设计划两大主体计划组成。总体来说,现有沈阳市科技计划是围绕技术创新的领域和技术创新的环节进行配置的,联盟的出现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创新路径,强调围绕产业发展目标,通过构建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推进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发展。联盟这一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出现,对现行科技计划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探索设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项

近年来,沈阳市充分发挥科技计划、科技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集成各类科技资源,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市级科技计划申报指南明确规定,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或形成利益共同体。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这些规定虽然全面但过于笼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科技计划支持联盟培育和发展的力度和效果。在总的科技计划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探索设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项,专项支持的对象仅限于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专项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专项,它可以看作是一个缩微版的市级科技计划,市级联盟根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度计划指南并结合自身发展需要申报联盟专项。联盟专项支持的方向可以根据不同联盟的不同需求、联盟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具体安排。联盟专项涵盖科技计划的所有专项,包括工业、农业、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工程中心及孵化器)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应用基础研究、软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等科技专项。具体支持项目涉及某个专项,即参照这个专项申报及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的使用可以探索有偿与无偿相结合、前支持与后补助相结合等方式。支持周期可以根据需要联盟发展需要设定,不必拘泥于以往1~3年的支持周期。联盟专项的资金总额度设定可参考上年度分散在各个专项中支持联盟各个项目的总额,划定一个浮动的范围,每年根据联盟的发展视具体情况而确定每年度的专项支持总额。

三、科学管理

(一)加强政策引导

针对沈阳市大多数市级联盟组建时间较短且处于起步期的实际情况,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等国家相关政策规章,促进市级联盟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二)加强评估引导

完善市级联盟发展动态监测机制,联盟认定实行动态管理,废除终身制。探索开展联盟专项经费使用绩效评估管理办法,每年度开展一次联盟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调查并定期汇总使用效果,为下一年度联盟专项年度计划指南的制定和提供依据。

(三)明确联盟的主体地位

联盟理事长单位(盟主单位)应承担起更多的管理和组织协调责任,主要包括确定研究内容和方向、考核指标、选择实施单位、监督检查与验收、责任追究等主要方面。

(四)促进联盟间形成自律组织

鼓励市级联盟建立自我约束的自律组织,如联盟联合会,通过制定公约、章程、准则等,监管、指导成员联盟的活动,保证联盟活动的合规性和合法性;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在政府和联盟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提高联盟运行效率。

自动化专业技术总结篇4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我委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百名农业专家技术过硬、思想过硬、作风过硬的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统筹本次行动和其他经常性工作,形成委统一组织牵头,分片区组织实施,合力推进行动的工作格局,开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行动开展要紧紧抓住“一个核心”(转变工作作风让农民满意为核心)、做到“两个确保”(确保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确保工作实绩突飞猛进)、注重“三个创新”(及时发现并总结下田头期间农民创新形成的农业管理模式、农村组织经营模式、农业发展模式)、抓好“四个提升”(深入一线,确保实现服务对象的农业科技水平新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能力新提升、农业安全保障水平新提升、农民技能素质新提升)、突出“六新六化”(“六新”即顺应发展新要求,确立发展新思路,推动发展新跨越,构建发展新格局,提升发展新水平,开创发展新局面;“六化”即现代农业项目化,项目农业园区化,高效农业特色化,特色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产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市农委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监督,及时调度,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全体下田头专家应千方百计宣传中央省市各项惠农政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传递各类供求致富信息,促进产业园区提档和主导产业扩面,推动全市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三、主要内容

1、精心组建专家团队分片区乡镇成立八个专家服务团,每个服务团农业专家13-14名,要求具备较高的粮食、瓜菜、花卉等生产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农村工作实践经验,熟悉农技推广工作和能满足广大农民的技术需求,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身体健康,能承担服务对象的技术指导任务。经过市农委及专家服务团确定的农业专家在各位团长和副团长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2、深入一线传经送宝八个专家服务团要深入村组场圃、涉农企业、产业园区、田间地头,面对面进行交流指导。要主动把中央、省及我市发展高效农业、主导产业扩面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村组干部、园区老板、致富能人、科技示范户等服务对象宣讲,调动其发展高效农业及进行主导产业扩面的积极性;要及时将经过精心筛选的各类项目申报信息、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向服务群体传递辅导;要精选适合本地设施化栽培和高效栽培的名、特、优、新粮食、设施瓜菜、花卉等优良品种进行推介;精选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指导讲解,如西瓜育苗及嫁接技术、西瓜保护地栽培技术、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大棚辣椒高产栽培技术、大棚毛豆高产栽培技术、大棚黄瓜高产栽培技术、大葱高产栽培技术、大白菜无公害栽培技术、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瓜田间作套种技术等。通过一线服务,力争达到如下成效:培育指导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办好一批事关农民生产生活的实事、解决一批农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落实一批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推广一批农民欢迎的先进适应技术。

3、创新思路指导培训按照“积极指导面上农业生产,着力推进园区提档升级,狠抓优势主导产业扩面”的总体要求,坚持“资源整合、机制创新、服务便捷高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指导与培训活动。(1)技术指导。技术指导要把田头指导作为工作重点,与推进“四位一体”政风行风工作细则实施相结合。专家指导员在农作物生产关键季节(如播种、育苗、生长期等)到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及时帮助园区、待扩面户、科技示范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专家技术指导员每月到田头指导达到5天(次)以上,累计田头工作时间达30天(次)以上。专家指导员与接受指导的单位和农户要建立经常性联系,并可通过电话、“三农”热线12316、发送电子邮件、短信息等形式对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服务,达到及时、便捷、高效。(2)综合培训。“百名专家下田头、服务三农惠民生”行动实施过程中要树立大培训、大服务的观念,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接受指导的产业园区、示范户和辐射户的科技水平和素质。根据农民需求,在粮食、瓜菜生长时期,到每村集中办班,在集中办班的基础上,利用放科技电影、播放光盘、多媒体教学、排演节目等形式进行培训。培训要把满足园区及农户技术及信息需求放在首位,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开展全方位培训,实行专家服务团科技培训与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农业创业培训有机结合,大班和小班相结合。整合农干校培训资源,编印百名专家下田头专用提档、扩面、高产高效栽培生产技术资料,改变分期编印分发的资料不利于农户保管的实际问题,进行装订成册,产业园区、待扩面村组、科技示范户一户一册。

4、强化平台拓展阵地充分发挥电视台、报纸等主流媒体作用,通过联办节目、开办专栏、有奖征文等形式,大力宣传各项惠农政策、农产品供求信息,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1)强化电视媒体的宣传服务平台作用。市农委和电视合开办《百名专家下田头帮农忙》栏目,按农时预先排定专家,根据农民急需、反应及时、田头讲解、突出实效的原则,及时宣传报道专家到一线为农民解决的各类有代表性的农技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制作、播出农民关心的有针对性、代表性的各类涉及农业政策、供求信息、产业规划问题,各位专家均在第一时间现场讲解,形象生动,突出时效。节目内容在电视台滚动播出三次后,分别上传政府网、农业网。(2)拓展新闻媒体为政策、技术宣传阵地。行动开展期间,市农委和《市报》联合开办专栏宣传介绍惠农政策、致富信息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同时,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新闻中心举办“特色产业园区提档、优势主导产业扩面”有奖征文活动,邀请部门领导、农业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种养大户为园区提档、产业扩面进言献策,共同描绘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蓝图。

5、实行“物化技术”补贴参加“百名专家下田头服务团”的各科室(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材料,争取以物化技术形式对进行指导的示范户进行适当补贴,调动广大科技示范户学科技、用科技、传播科技的积极性。

6、开动脑筋组织活动为推进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实施,确保取得实效,扩大行动影响,提高产业园区老板、科技示范户和下田头专家的积极性,各专家服务团可以依据情况设计“自选动作”,适时组织开展园区提档建设竞赛、科技示范户主导产业扩面竞赛、瓜菜生产节本增效竞赛等活动。开展相关竞赛活动的专家服务团及时向市农委汇报,由市农委组织专家组对竞赛情况进行评比,对获奖人员、单位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专家服务团依据组成人员和服务乡镇实际,还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三到位”、“四个一”等有意义的活动。各“自选动作”方案、效果要及时上报市农委。

7、发放填报两个《日志》把农委编印的《专家服务团服务日志》、《专家下田头技术指导日志》发给服务团领导和技术指导专家。两个《日志》的记载情况要规范,并能相互印证,其内容要及时、客观、真实,不得弄虚作假。(《专家服务团服务日志》见附表三、《专家下田头技术指导日志》见附表四)

四、计划进度

1、组织发动阶段

2013年7月底-8月初,在市农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下,制定相关工作制度,设计“规定动作”,确定下田头专家人选、片区分团、专家分组、团领导就任,成立监督考核专家组,遴选产业园区、涉农企业、科技示范户等;因地制宜确定下田头要宣传的政策、信息、技术,专家服务团制定工作方案,设计“自选动作”,制定下乡人员、时间、服务内容规划表,编制技术指导规程,编印技术资料;市农委下发《专家服务团服务日志》和《专家下田头技术指导日志》到专家服务团,召开“百名专家下田头、服务三农惠民生”行动动员会等。

2、下田指导阶段

2013年8月-12月,走进涉农企业、产业园区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单独访谈等形式了解意见和建议;进村入户,走进田间地头,对产业园、农户开展技术指导和政策信息服务;兑现“物化技术”补贴;开展以产业园、示范户为重点的各类技术培训,在生产关键季节和时期召开现场会和组织观摩,进行高产高效竞赛验收评比等。

3、总结验收阶段

2013年12月底,开展对百名党员专家下田头服务团绩效评价,根据平时检查和抽查情况、园区提档效率和扩面进度推进情况、政策信息技术指导产生效益、两个日志记载情况、参加电视报纸节目质量、有奖征文刊登数量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对服务团和专家进行排名,奖优罚劣。收集和整理行动资料,形成工作总结,完善验收材料。

五、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百名专家下田头、服务三农惠民生”行动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主动性,把开展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全委关于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委党委成立“百名专家下田头、服务三农惠民生”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同时,各单位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开展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与搞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关系,要把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与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本职工作紧密结合,切实做到一体抓推进、一体抓落实,努力以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推动各项工作,以各项工作的新进步检验百名专家下田头行动的成效。对本次行动开展过程中形成的让农民满意的工作机制、服务方式,行动告一段落后,要长期坚持,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提升服务效能。

自动化专业技术总结篇5

[关键词]北京高职院校 专业结构 产业结构

[作者简介]李雯(1982- ),女,陕西汉中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职业教育与人文北京研究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职业教育。(北京 10010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016-03

高等职业教育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区域产业结构是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必须适应区域经济需要,加强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多年,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专业结构,但仍有必要对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切性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思考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途径。

一、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基本状况及特点

2005年,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20所,专业点总数650个。2011年,北京市高职院校增加到25所,另外还有21所本科院校开设高职专业,当年招生的专业点总数589个。2011年,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涉及18个专业大类,除了公安大类没有招生专业点以外,其他各大类专业皆有招生。从专业结构来看,门类比较齐全,专业种数共有193个,专业点数共有589个。二级专业数、专业种数以及专业点数在不同大类之间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不同大类的专业招生人数差异也较为明显。

如表1所示,从专业招生人数来看,排在前列的专业大类是财经、艺术设计传媒、电子信息、文化教育、制造、土建、公共事业、旅游。从专业布点数来看,排在前列的专业大类是财经、电子信息、艺术传媒设计、文化教育、制造、土建、旅游和公共事业。整体上看,北京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比较集中于财经、电子信息、艺术传媒设计和文化教育这几个专业大类。水利、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环保气象与安全这几大类专业,招生人数和专业布点数都非常少,均不足1%。

二、北京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北京三次产业都获得了很大发展,创造出的地区生产总值逐年上升。同时,产业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呈现出明显的“三、二、一”排序,第一、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本已占有明显优势的第三产业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表2显示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来看,北京第一产业实现了战略性结构调整,农业生产规模逐步缩小,农业科技含量增大,强势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第二产业结构明显改善,有效控制资源型行业发展,明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体,以优化改造后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并且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其经济总量、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在三次产业中呈现出明显的主体地位。当前服务业占主导的格局已经总体确立,2010年,北京市生产业实现增加值670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5%,而且以计算机软件业、金融业、信息服务、旅游、商务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基本达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半数。

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北京将深度推进产业升级,“坚持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其中,优化一产即要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强二产即要提升高技术和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延伸制造业的产业链,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重点提升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医药等产业的发展水平;做大三产即要加快服务业调整升级,促进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流通服务等生产业加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由服务业主导向生产业主导升级。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北京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8%以上,其中生产业占服务业70%,文化创意产业占服务业15%,率先形成生产业主导的服务经济。

三、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切性分析

1.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整体上基本相符。如表3所示,北京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从2011年专业设置和招生情况来看,第一产业的专业招生人数和专业点数最少,招生人数仅占1.35%,专业点数仅占1.70%。第二产业的专业招生人数比例为14.63%,专业点数比例为16.64%。第三产业的专业发展占绝对优势,招生人数比例为84.02%,专业点数比例为81.66%。专业结构和北京三次产业结构表现出大体一致性,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相符。但从比例来看,第三产业的专业规模发展超前,而第二产业专业所占比例偏小,制造业涵盖的产业面偏窄(见表3)。

根据北京市教委公布数据显示,2009~2011年,北京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北京高等职业教育现有专业结构基本符合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大体形成了专业与产业的动态均衡格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覆盖面和区域经济相关性较好,基本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电子信息、财经、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和艺术传媒这几大类的专业种类较全,布点较多。高职院校主动依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进行专业结构调整。2010年,新增专业31个,撤销专业6个,有针对北京地区老龄化社会趋势而增加开设的老年服务与管理、家政服务、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等专业。2012年,新增专业43个,撤销专业3个,有针对北京功能、总部经济特点而增加开设的会展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有针对北京市幼儿园数量调整以及早教产业兴盛而增加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等。

2.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具体契合度有待提高。从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整体情况来看,招生人数和专业点数都与产业结构表现出大体一致性,但是具体到各个专业,其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有待提高。如北京汽车产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多来自于各个院校开设的汽车类专业,属于制造大类,开设的专业种类主要为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运用技术等。专业结构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领域,培养的人才主要集中于汽车产业链上的生产、服务、支持行业。专业结构中缺乏产业所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缺乏有效整合工程技术、营销、采购、运营、金融、维修等多个环节不同领域的融合专业。生物医药产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多属于生化与药品大类和医药卫生大类。国家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生化与药品专业大类包括23个专业,医药卫生大类包括27个专业,而2011年北京高职招生中生化与药品大类的专业只有5个,医药卫生大类的专业只有7个,并且绝大多数招生人数集中在护理专业。专业结构现状难以满足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现实规模和发展趋势的需要。

3.专业重复设置,同构化现象普遍存在。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设置、同构化现象。院校对于投入少、教学成本低、社会需求热的专业比较热衷,常常会一哄而起争办。如计算机类专业、财经类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院校多,招生数和专业布点数都表现出明显集中趋势。专业布点数最多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点23个,在所统计的46所有高职招生计划的院校中,一半院校开设此专业,如表4所示。此类专业增长过快,对院校而言专业重复设置,趋同现象普遍存在,对市场而言容易造成需求饱和。

有些市场预期需求量大,专业设置超前力度较小,专业规模不足;有的产业所需专业严重缺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4.专业管理混乱。专业设置在管理方面存在混乱,一些专业内涵相同,但专业名称却不相同;还有一些专业命名相同,但专业内涵却相差很大。一些热门专业名称后加注多个专业方向,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不同院校标注出十几种专业方向,有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方向,还有部分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方向。作为老牌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多个院校都有开设,一些院校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需要开设新专业,但是受到专业申报等条件限制,将新专业以放入括号的形式加在已有专业名之后,作为已有专业的一个方向,这也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重复率高的一个原因。还有诸如金融、营销、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专业方向管理也比较混乱。在此情况下,同样的专业名称,专业内涵却很不相同,所学的知识技能也相差甚远。

专业方向可以体现出院校培养特点,同时也是扩展专业面、进行专业融合的体现。但是,如果加注方向是规避教育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或仅仅是为了吸引生源而冠以市场需求热门的专业名称,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与名称相应的专业内涵。这类专业虽然一时发展迅速,但培养的人才规格与实际不符,长此以往会对院校专业建设产生负作用。

四、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思考

1.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加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宏观经济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类型和数量,经济结构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根本依据。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区,人才培养目的也主要是服务地区经济,因而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有着紧密联系,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适应性和针对性,反映出区域经济的特征。宏观专业结构应当与宏观经济结构相适应,专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区域经济和产业、行业发展为基础,完善专业建设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驱动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调整的主要依据。此外,在宏观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大框架下,还需要提高微观专业结构与产业、行业的具体契合度。

北京经济发展彰显其首都特征,发展定位于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北京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提供首都区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在专业设置上要面向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优化一产专业,面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业要求,加强现代农林技术、农产品深加工、绿色食品生产、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相关专业建设。做强二产专业,适当提升二产专业结构比例,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涵盖的专业面,加强汽车、装备制造等相关专业建设。调整三产专业,面向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金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旅游服务和教育服务等支柱产业,合理调整专业结构,适当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文秘等重复率高、过于集中的专业发展规模。

2.优化专业设置,提高专业建设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必须与区域产业、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调整相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专业内涵发生变化,专业培养方向发生更新和功能拓展,经济结构性改革引发职业岗位越来越具有复合的发展趋势,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要随之发生变化,拓宽专业覆盖面,加深专业群内的专业融合程度,建立复合型新专业,增设专业培养方向。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在原有专业基础上,根据产业、行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和新需求,增加有关新的知识、技术,删除、缩减、更新陈旧的课程内容,使原有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更加科学,专业内涵更加贴合实际。可以对原有专业的功能进行拓展,拓宽原有专业口径,加大专业覆盖面;对原有专业进行分化、整合,开发形成新专业,拓宽专业设置范围。利用院校已有专业的教学基础,根据市场需要,设置边缘专业,或者与相关专业进行融合,开设新专业。

北京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追踪、预测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随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多个院校将“美术”专业拓展、调整、开发为“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等专业。对异质专业进行融合,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美术”专业有机结合,开设“电脑艺术设计”“影视动画”等专业。近年来,北京市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的专业都有不同程度的更新,包括专业名称的更新和专业内容的更新,并且更新速度呈现出越来越快的发展趋势。

各个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区域产业优势,结合学校专业传统和教师水平优势,从专业结构整体优化的角度考虑设置和调整专业。一方面保持专业设置的稳定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抓好重点专业建设,做好竞争力强的长线专业,形成特色专业。另一方面要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整合校内资源,利用企业优势,通过增设专业方向或专业分流进行专业拓展,或者在此基础上整合、开发新专业,从而加强专业对产业的动态适应性。

3.规范专业管理,引导专业调整。专业建设不仅是院校自身行为,也是社会行为。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需求驱动模式下,从自身利益出发,追逐建设市场需求量大、低成本的热门专业,短期来看可以达到院校自身利益最大化。然而,从高等职业教育系统长期发展来看,过于集中、重复的专业建设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衡,院校专业定位模糊,品牌特色淡化,对高职教育系统和院校自身而言都会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应进行宏观调控,充分考虑整体资源与专业布局,通过贷款拨款、制定政策法规以及评估、督导等手段,引导院校从专业结构整体优化的角度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从系统的角度辨别潜在的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的专业,进行有效平衡,避免专业建设的过度重复和空缺,促进地区高职专业结构的宏观调整。

高职院校专业方向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对专业设置采取指令性的直接管理方式,院校缺少专业管理自,难以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因此采用了在已有专业后加注专业方向的形式从实质上来调整专业。教育行政部门可转变专业管理方式,对专业设置采用间接管理,将专业设置管理由前置性审批逐步转为后置性评估,专业目录由指令性作用转变为指导性作用,扩大并规范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自,引导院校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依法自主设置、调整专业结构,明确专业名称的内涵和外延,体现出专业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自动化专业技术总结篇6

“如何让无形的技术变成有形的享受,这个享受不仅是客户的享受,也是每个IT从业人员、开发人员的享受,更是每个IBM人的享受。”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中间件集团总经理李红焰希望在计算技术和客户都在发生重大改变的际遇下,IBM带领IT人员一起,以“抓住创新机会,提升客户体验”为己任,为信仰。

实用才有用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敏捷,四大技术热点一个也不能少。在2012软件技术峰会上,IT人员就已经深切感受到了这四个代表性的创新技术趋势的魅力与魔力,而在中国IT实践达人赛上,他们做的就是将自己对这些趋势的理解和心得,通过合适的技术手段与行业应用结合起来,提供真正实用的、为行业用户所喜闻乐见的解决方案。

为何选择这四个方向?

一是由于这四个趋势是毫无疑问的热点。这四个趋势是推动企业驾驭复杂环境,实现自身业务突破与创新的动力,它已成为行业用户的共识。云计算将IT基础设施标准化、规范化,降低复杂度,满足企业业务所需的商业价值;大数据分析帮助企业将智慧的洞察转化为行动,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企业级移动应用使更广泛的访问与接入成为可能;敏捷开发则凭借其独有的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式,重新定义企业协作模式,让应用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帮助企业加速成长,快速获取先机。这四大技术在带来新机遇、开启新时代的同时,也对IT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IBM在这四个技术领域都具备充足的技术储备和最佳实践,也就有底气进行分享和实现共同进步。IBM提供的多个系统性的平台和工具成为参赛选手施展拳脚的用武之地和屠龙刀。“IBM非常强调架构和整体性,这种意识已经嵌入IBM的每个方面。所以,IBM在推行新的技术领域的时候,自然会考虑到与之息息相关的整个生态链,中国IT实践人才就可以获得长足的进步。”

作为IBM技术实践部门的带领者,IBM软件服务及中国开发中心(CDL)行业解决方案大中华区总经理胡晓专成天琢磨的就是“怎么把技术应用到实际产品中去”。因此,他十分推崇把软件、技术与行业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如果一个技术没有办法用到行业中,解决行业中的实际问题,它的实际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在此次中国IT实践达人赛中,IBM根据最终客户的需求和看法出题,这就要求参赛人员掌握技术,勇于创新,立足行业。“在大赛试题设置上,组委会特别面向八家全国行业领先的企业征集真实业务场景的技术难题和企业实际的业务需求。”胡晓专很认同这种出题模式,“这八家企业涉及电信、能源、银行、保险、证券、医疗等六大行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参赛选手最深刻的感受。在直面技术趋势的同时,IT人员清醒地意识到,要实现一个切实可行的行业解决方案,开发人员必须充分理解行业特点,熟悉应用场景,发现潜在问题,进而选择合适的平台和工具进行二次开发,融合技术和创新,完成兼备易用性和可扩展性的解决方案。

“我们团队的成员通过完成整个项目,培养了良好的技术交流能力、整体设计规划能力、云平台落地实现能力,以及基于敏捷开发的能力,同时还获得了比较丰富的保险业务知识。”金融电子化团队代表孙伟光认为参与比赛的过程就是技术和业务知识双丰收的过程。

得益于导师制

别具一格的“导师制”是IBM在此次中国IT实践达人赛上的用心之处——由行业用户专家和IBM技术精英组建导师团,让参赛选手全程获得最专业和最顶级的技术指导,从而掌握创新趋势性技术,应对真实业务场景技术难题,提升解决企业实际业务需求的能力。

导师团阵容强大,由IBM杰出工程师、IBM 中国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兼创新工程院院长毛新生领衔,顶级行业用户专家及IBM技术精英组建而成。导师团成员包括四位来自企业的信息化行业领军人物,以及IBM在四大领域中的八位顶级专家。其中,出席颁奖典礼的民生银行科技开发部技术经理毕永军、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王洪涛、北京儿童医院技术主管邓卓代表了重点行业技术实施的极高水准,IBM高级软件工程师齐艳红、IBM中国软件开发实验室业务分析与优化解决方案专家牛莉则带来了IBM先进的技术和全局性的设计原则。

发自内心的获奖感言让人感受到参赛选手在导师制下获益。绿巨人队代表刘洪浩介绍:“在参加大赛的过程中,我们跟谢明志老师有微博和邮件的互动,对于我们整个团队来说,无论是从知识体系和技术能力上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这是一种自我进步。能源行业最佳方案奖获奖代表何明表示:“以感恩之心来对待新的IT人才,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导师。我将分享他们的精神,让更多人实践新技术、实践新产品。”这是一种薪火相传。

互动与交流常态化

承上而后启下,中国IT实践达人赛的圆满落幕并不是结束。据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战略及市场总监吴立东介绍,作为IBM 2013年开年在领先技术推广和技术人才培育领域的重要举措之一,IBM新兴技术大学由IBM软件管理高层出任管理层,来自IBM中国开发中心的一流技术专家和来自IBM软件集团业务部门的资深业务专家组成核心讲师团,下设六大学院,覆盖大数据、移动应用、云计算、社交协作、敏捷开发、应用集成等热门技术领域。

“IBM希望与IT从业者进一步保持长期的互动与交流。”吴立东坦言在技术革新的时代,一个可持续的机制必须建立,“在这个大学里,IBM专家走出实验室,在IBM新兴技术大学里担任讲师,讲授最新技术,分享他们对新技术的看法以及如何与行业应用紧密结合。”

自动化专业技术总结篇7

关键词: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年度发展情况;年度统计数据;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3-0004-02

当前,青海省正在进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不容忽视的环节。现结合2013年度火炬统计相关数据,对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年度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1 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年度发展特征

1.1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不断壮大

截至2013年年底,青海省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72家,其中当年新认定高企16家,复审通过5家。高企总数较上年度增加28.57%,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壮大。

企业规模构成数量显示,72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年收入20亿元以上企业3家,占总数的4.17%;1亿~20亿元企业25家,占总数的34.72%;5000万~1亿元企业12家,占总数的16.67%;1000万~5000万企业20家,占总数的27.78%;1000万以下企业12家,占总数的

16.67%。

从亿元企业构成及数量上显示,2013年度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亿元以上28家,较上年度增加33.33%。28家亿元企业中,生物医药领域7家,资源与环境技术、新材料、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各5家,高技术服务业领域3家,新能源2家,电子信息领

域1家。

数据显示,2013年度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大幅增加,高企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规模型高企中,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类企业发展速度日益凸显,年收入亿元企业数量占亿元企业总数的42.86%,逐渐与传统的装备制造、矿产资源类高企并驾齐驱,引领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1.2 高新技术企业结构构成持续优化

高新技术企业结构构成趋于优化。截至2013年年底青海省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72家,其中区内企业16家。按领域划分,72家高企分布于生物医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资源与环境技术等7大领域。从各领域的企业分布分析,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19家,占总量的26%;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9家,占总量的13%;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领域8家,占总量的11%;高技术服务业领域14家,占总量的19%;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10家,占总量的14%;新材料技术领域10家,占总量14%;电子信息技术领域2家,占总量的3%。

数据显示,相比2012年度,2013年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中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业、资源与环境技术等领域企业数量增加明显,说明省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在高新技术企业中逐步显现。

1.3 高新技术企业年增长势头良好

2013年,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4.89亿元,较上年度增长42.04%;企业平均工业产值3.45亿元,较上年同期提高12.01%。总收入325.52亿元,较上年度增长90.56%;企业平均总收入4.58亿元,较上年度提高17.38%。71家(1家企业复审未通过未报送)高新技术企业年净利润19.58亿元,较上年下降40.65%。

通过数据可见,2013年度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各项经济总量指标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受近年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013年青海省高企产品利润空间受到压缩,净利润较上年度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1.4 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队伍不断增加

2013年,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45049人,较上年度增加98.31%;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2630人,较上年度增加38.41%。当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7296人,较上年度增长30.80%;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3518人,同比上年度增长72.37%。

随着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增加,企业从业人员也有大幅增加,科技活动人才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人才结构逐步向技术型人才方向发展,更多的高素质、知识型人才投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以满足其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1.5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成果显著

2013年度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产出显著。统计上报的71家(1家企业复审未通过未报送)高企中60%拥有企业研发机构,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5.49亿元,较上年度增加93.38%,有力保障了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经费所需。71家高新技术企业当年专利申请215项,其中发明专利99项,专利授权168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9项,较上年度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通过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度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继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均较上年度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增效明显。在市场低迷的大背景下,企业逐渐认识到只有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总体而言,在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外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态势依然向好。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数量不断扩大,工业总产值不断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也不断得以增强,一批有竞争力,有创新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正慢慢成长起来,逐渐成为青海省高新产业的代表和示范,对促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 下一步工作的设想

2.1 政府鼓励,政策引导

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对在国家、省、各级各类计划立项与推荐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和支持。例如设立省级专项资金,以项目等形式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积极组织推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国家各类科技项目,争取科技创新资金支持;进一步优化完善和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依托高新区和各工业园区的发展,建设集孵化、转化、产业化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创新创业载体,重点引导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2.2 市场主导,企业主体

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与企业主体的作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正确引导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实现科技金融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融合,拓展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放大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效应,吸引银行和社会资金聚集高新技术企业。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和市场开拓,充分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打造稳定的经营平台和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稳定创收能力;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用的技术联合,增强企业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研发能力,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

发展。

2.3 中介服务,集聚资源

在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中,除发挥政府企业力量外,还要积极调动中介机构的各项服务职能。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对现有的服务机构,鼓励其完善服务内容,构建包括企业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在内的功能较强的科技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认定、成果转化等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满足其快速发展的科技

自动化专业技术总结篇8

关键词:现场总线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TK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119-02

“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是为自动化及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这门课程的设置顺应了自动化领域技术发展的需求,反应了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热点。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工业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了解当前业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通过学习几种应用广泛的总线系统的协议规范和开发知识,初步掌握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为今后工作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必要的工程技术基础。

该文根据目前“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并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加以实施,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1.1 课程特点

首先是知识覆盖面广。现场总线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与控制系统的全数字、串行、多点通信系统,是一门集控制、通信、网络、计算机控制及智能仪表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这门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的控制理论之后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属于自动控制的前沿课程。其课程定位对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先导课程包括控制理论和过程自动化,学生需通过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相关理论和知识,并在掌握特定的现场总线技术规范后,结合微处理器知识才能真正构建实施一个基于现场总线的控制网络。其次是技术更新快。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目前世界上存在着大约四十余种现场总线,每种现场总线都具有自己的技术特性和占有各自的市场空间。在有限的学时数里,选择哪几种现场总线系统作为教学内容,以及每一种总线的学时数安排,教学内容的侧重点都是教学实践中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2 教学现状

“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是近几年才开设的专业课程,加上该课程的知识点比较分散不成系统的特点,没有太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可以借鉴。目前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多,学时数少。现场总线技术知识点多,主要针对的学生多是自动化相关专业背景的,不具备相关的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知识,因此对通信基础知识的补充是必不可少的。加上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总线标准不统一,技术各具特色,应用领域各不相同,学生在32个学时内并不能完全掌握每一种总线类型。因此,必须有目的性地选择某一到两种总线规范作为重点,其余几种总线标准作为知识的扩充,使学生既熟练掌握某一两种总线类型的开发设计方法,又熟悉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诸多总线的特性和应用。因此在选择总线类型和技术特性作为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总线的应用普及程度,也要考虑学生的实践难易程度。因此,在课时数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既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积累一定的工程实践知识,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首要问题。

(2)教材涵盖面有限。目前,国内高校使用的主流教材仍是以阳宪惠编著的《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1]为代表,有别于介绍单一总线类型的,或侧重现场总线应用与开发的,该教材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首先介绍了数据通信和控制网络的基本知识,然后重点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场总线。虽然该教材的涵盖面相对较广,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通信基础知识的阐述不够系统全面,对现场总线的分析和应用实例也较少,对现场总线的最新技术成果的体现也比较欠缺。这些不足,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整体把握;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对现场总线技术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和对当前的总线技术趋势和前沿知识的了解。

(3)授课形式单一。课程授课仍以教师主体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授课模式。由于理论知识点多而分散,各种总线规范又各不相同,过多理论和细则方面的介绍容易使教和学的过程变得枯燥无趣。学生往往停留在对基本概念的识记,而缺乏一定的工程理解和认识。因此,如何设计合理的授课和互动模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对课程产生兴趣,并且学以致用,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掌握基本的工业通信系统的开发方法,反过来,通过工程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亟需改进的重要问题。

2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结合该课程课时短而知识点覆盖面广、技术更新快的特点,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2.1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理论内容的编排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现场总线概述和工业网络相关知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现场总线的概念、发展历程、基本特点及工业网络体系结构。通过工业现场应用实例包括系统如何组建、布线,控制系统的功能块和组态让学生对现场总线的功能和系统结构有初步认识。

(2)计算机网络和通信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通信系统基本组成,网络体系结构OSI参考模型,和模型各层相关技术及主要功能,例如数据编码技术,介质访问技术、差错控制技术等。自动化相关专业的学生并不具备基本的通信理论知识,而现场总线作为工业自动化中的通信技术和具体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补充是必不可少的。

(3)几种应用广泛的主流现场总线技术。工业应用广泛且学生较易掌握的总线标准如CAN、Profibus总线作为重点,总线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如CANopen[2]、Powerlink、etherCAT[3]等总线标准作为补充拓展。这部分代表现场总线技术发展方向的新兴标准在工业界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现有教材中并未涉及,因此这部分内容以多媒体PPT讲稿提供给学生打印,作为他们学习资料的重要来源。除此以外,鼓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相关总线技术国内外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在总线类型的学习过程中,授课内容和顺序还必须注意与通信基础理论衔接对应,如每种总线按OSI模型的层次依次介绍各层功能和特性,这样能使教学内容结构明了,条理清楚,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也会更牢固。

2.2 教学形式不拘一格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还需要在授课形式的多样化上积极探索。

(1)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启发式教学。对于理论性较强或较抽象的概念,通过视频,动画分解的方式描述复杂过程,让学生对此产生比较直观深刻的印象。如讲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中层次关系时,可以将数据从一台主机传输到另一台主机的过程,每经过一层时数据发生的变化情况,通过动画的方式描述。这样学生能对一个抽象概念产生深刻而清晰的印象,从而很好地理解为什么通信网络需要进行层次的划分,以及实体、服务、协议的概念和关系。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互动。并结合自己的课题,将总线相关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学生。

除此以外,在Powerlink和etherCAT总线介绍的过程中,首次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尝试。学科前沿课程是进行双语教学的良好平台,一方面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通常是以英文形式呈现的;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双语的方式学习专业课程,既提高了专业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能更准确地把握对专业名词和知识要点的理解。通过作者一学期的教学尝试,发现学生对适当英文术语的补充接受度高,对英文形式的技术热点的学习兴趣浓厚。

(2)创新实践型教学。实践性强是本课程的另一特点,因此实践原则需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实践性强的课时部分,如总线标准的理论和设计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授课内容可以结合实验项目进行调整,让学生可以边学理论边实践。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设计任务,让学生理解有关芯片功能,和基于该芯片的设计方法,实现一个小型的通信系统设计。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通过充分的实践获得一定的设计开发能力,从而较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如在学习CAN[4]总线一章的时候,通过应用实例介绍以CAN总线为纽带集成的车身控制和底盘控制系统,使学生对CAN总线的功能和整体构架有初步认识。接着,对应OSI模型的层次结构依次介绍CAN总线的各层功能,使学生对通信系统的层次概念更加清晰。在学习CAN控制器和接收器芯片时,学生结合微机原理和单片机知识,设计出CAN的节点电路,并对CAN控制器的初始化、发送和接收功能模块进行编程。

(3)安排见习实习机会。多数高校都在一些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可以利用2个课时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或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到企业实习。通过向企业员工学习和听取专题报告,了解现场总线系统在工厂车间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还可以适当参与工业生产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工作,进一步认识现场总线系统的应用场合,通信原理和方法,掌握现场总线的理论和应用知识。

(4)考核方式多样化。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作为一门考查课程,考核办法和形式应该多样化,以体现学生的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总评成绩包含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课程设计成绩。平时成绩根据出勤、作业、课堂提问、学习主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课程设计则根据总体方案、硬件原理、软件框图等设计过程以及设计报告的质量来评价。这样的综合考查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3 结语

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除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加强,还要积极思考教学改革创新的途径,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思路。该文根据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思路,初步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希望通过积极努力的探索,能进一步深化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而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阳宪惠.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蔡豪格.现场总线CANopen设计与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自动化专业技术总结篇9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交易;北京地区;技术领域;知识产权

一、引言

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是决定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而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有着较大差距,北京在数控机床、机器人、3D打印等领域,居于国内技术领先行列[1],具备分析的典型性。技术交易在产业发展中起着正向促进作用[2],本文将从技术交易的两个细分视角来分析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情况,一个是技术领域,另一个是知识产权,这两个视角是技术交易市场细分的两个典型视角,可以对产业及技术交易状况进行技术和知识产权两个关键方面的分析。此外,本文对技术交易现状进行分析,为产业发展以及技术交易市场的运营提供对策与建议,有助于提升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及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本文依托高端装备制造业近五年相关的产业技术交易数据和访谈调研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内典型企业,对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及技术交易进行分析解释。

二、基于技术领域的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交易现状及问题

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领域构成主要有:现代设计、先进制造工艺、自动化、系统管理和其他。自动化领域是北京的传统领域,由图1可知,自动化的技术交易额每年都达到十亿元以上,而现代设计、先进工艺制造、系统管理都是2013年以来才在技术市场上出现,其中现代制造和先进制造工艺增长势头迅猛,尤其是先进制造工艺,迅速登上了技术交易合同的技术领域中交易额第一位,而系统管理则显得微乎其微。随着2013年以来,现代设计、先进工艺制造、系统管理在技术市场合同中出现,“其他”领域则逐渐被稀释,到2015年变成了零,这一点也是技术市场越来越专业化,对合同的技术领域构成细分更加规范的表现。1.自动化作为传统强项,持续发挥作用从图1可以看出,自动化领域是北京的传统领域,2015年自动化领域技术合同项数为396项,占当年总合同项数的22.01%,技术交易额为14.6亿元,占当年总交易额的20.83%,平均单项技术交易额为0.03689284亿元,排在新生力量:现代设计和先进工艺制造之后,但是作为传统领域的重要性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自动化领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统计口径,包括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导航制导与控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通讯、电子、计算机、控制等,而北京在这方面的有着丰富的院所机构和技术积累,在数控机床、机器人、3D打印等领域的发展也比较强势[3],从技术交易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一传统领域的优势得到了延续的。2.先进制造工艺起步晚,但增长势头迅猛2015年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先进制造工艺领域的合同交易项数为1015项,占当年总合同交易项数的56.42%,为当年合同交易项数最多的一个,技术交易额为42亿元,也是当年交易额中最高的一个,占当年总交易额的59.91%,平均单项技术交易额为0.041362819亿元,仅次于现代设计。总体来看,先进制造工艺技术领域的合同类型与现代设计一样,也是从2013年开始出现,主要是由于国家政策倾斜。在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情况下,在政策呼吁和支持下,这一领域迅速活跃,并且体现在技术交易上。另外,2013-2015年,从合同项数上看,先进制造工艺领域没有明显规律变化,总体上是上升趋势,而从合同交易额上看,呈现出了明显的连年递增的趋势,增长幅度也很大,可见这一领域在政策支持下得到重视之后,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也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反响,因此持续得到开发与发展。3.现代设计与系统管理领域发展水平有待提升2015年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设计领域的合同交易项数为291项,占当年总合同交易项数的16.18%,技术交易额为12.8亿元,占当年总交易额的18.26%,平均单项技术交易额为0.043930423亿元,在当年的平均单项交易额中是最高的一个。现代设计的合同交易项数变化并未呈现出规律,但是合同交易额从2013-2015年呈现了较大幅度的连续下降。而现代设计这一技术领域细分,是从2013年才开始出现的,这也顺应了国家政策层面越来越重视工业设计的趋势。工业设计水平的高低,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工业设计搞得好,工业才能够向着更高的梯队发展[4]。我国工业设计领域起步晚,当前的发展水平也有待提升。系统管理是指管理企业的信息技术系统。2015年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系统管理领域的合同交易项数为97项,占当年总合同交易项数的5.39%,为当年合同交易项数最少的一个,技术交易额为0.7亿元,也是当年交易额中最小的一个,占当年总交易额的1%,平均单项技术交易额为0.007026517亿元。企业的信息技术系统搭建工作,需要建立在诸如工厂自动化、智能化以及先进的制造工艺流程等之上,在这些设施和功能没有配备好之前,系统管理领域还难以迎来爆发的春天,所以,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系统管理的技术交易项数及交易额的低迷,从侧面反映了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基础配套方面有待进一步升级。

三、基于知识产权的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交易现状及问题

北京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交易领域的知识产权主要构成为:技术秘密、专利、计算机软件、动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生物医药新品种、涉及著作权,以及其他未涉及知识产权的部分。近年来,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也在做得更好,而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把双刃剑,“度”的把控很重要,适度保护知识产权才能够一如初衷地推动产业发展,而缺乏保护力度以及“过度”保护都会阻碍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5]。从图2可以看出,在技术交易领域,北京高端装备产业中比较活跃的领域是技术秘密、专利、计算机软件,单从2015年的合同交易额看,这三项的比例达到三成多一点,而更大的比例来自未涉及知识产权的合同,单从2015年合同交易额数据来看,比例1.技术秘密领先专利,在合同项数与总交易额中排名第一如图2,2015年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系统管理领域的合同交易项数为403项,占当年总合同交易项数的22.4%,为当年合同交易项数除了未涉及知识产权部分外最多的一个,技术交易额为18.6亿元,也是当年交易额中除了未涉及知识产权部分外最多的一个,占当年总交易额的26.53%,平均单项技术交易额为0.046203795亿元,仅次于专利。技术秘密在技术交易项数和技术交易额方面占比较大,可能与北京高端装备产业中一些企业的属性相关,在对典型企业进行访谈时发现,对接航空航天领域的一些国企在某些核心技术上面会选择技术秘密,相对于专利来说,在涉及的技术范围、公开程度、保护期限、法律地位等方面不同。综合来看,在涉及一些重大核心技术时,企业还是会选择技术秘密[6]。2.专利领域受技术的市场成熟度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待加强2015年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系统管理领域的合同交易项数为41项,占当年总合同交易项数的2.28%,在当年合同交易项数除了未涉及知识产权部分外仅次于技术秘密和计算机软件,技术交易额为2.1亿元,在当年合同交易额除了未涉及知识产权部分外也是仅次于技术秘密和计算机软件,占当年总交易额的3%,平均单项技术交易额为0.051051122亿元,是当年平均单项技术交易额中最高的。在对典型企业进行访谈时发现,当前比较热门的领域,如智能服务机器人等,其发展方向并不是特别明确,企业当下的策略是对市场的各个细分领域进行布局,防止错过会爆发出来的领域,而相对应的,技术研发方面,当前难以确定哪一块技术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因此申请专利积极性不太高,这从技术交易市场的专利合同数据上也呈现这种现象,从2011-2015年,专利类别的合同年交易项数和年交易额都不是特别高。而平均单项合同交易额还是很高的,因为既然技术研发者认为某一技术值得申请专利,而且技术购买者认为其值得购买,那么这一技术在各种类别中便是在市场上得到了一定的验证和认可,其市场成熟度决定性地影响着一项技术能够为企业带去超额利润,也就影响着技术的价格水平[7]。同时也有企业表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希望政府及相关单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而技术秘密之所以比专利有优势之处,在知识产权保护这一点上也是原因之一。3.计算机软件与动植物新品种等在行业中处于补充角色2015年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系统管理领域的合同交易项数为88项,占当年总合同交易项数的4.89%,在当年合同交易项数除了未涉及知识产权部分外仅次于技术秘密,技术交易额为4.0亿元,在当年合同交易额除了未涉及知识产权部分外也是仅次于技术秘密,占当年总交易额的5.7%,平均单项技术交易额为0.045009614亿元,仅次于专利、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领域的技术交易数据不是很高,虽然在各项指标中多排第二位,但是与第一位技术秘密的数据绝对值相差很大。这一现象与技术领域构成中系统管理的技术交易数据对应,毕竟这是在北京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与此领域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交易可能并不显眼。

四.对策与建议

1.提升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图1可以看出,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上平均单项合同交易额较平稳,主要包含了传统强项自动化领域,及后发强项先进制造工艺领域,同样从现代设计与系统管理领域的发展水平来看,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交易技术的创新性有待提升。在调研中发现,一些科研实力较强的单位,如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认为国内缺乏基础研究,高校的教育,如自动化等领域也是“短平快”的方式,所以当前要注重基础研究,才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创新。要完善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机制,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及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利用“互联网+”,建立完善产业联盟、研究体系,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围绕重点机构与龙头企业,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区域创新机制。2.统筹并均衡发展北京高端装备产业技术领域自动化领域是北京的传统领域,技术交易额每年都达到十亿元以上,2015年自动化领域技术合同项数为396项,占当年总合同项数的22.01%,现代设计领域的合同交易项数为291项,占当年总合同交易项数的16.18%,先进制造工艺领域的合同交易项数为1015项,占当年总合同交易项数的56.42%,现代设计、先进工艺制造、系统管理在2013年出现在技术市场上之后,势头迅猛,但是系统管理则显得微乎其微,2015年系统管理领域的合同交易项数为97项,占当年总合同交易项数的5.39%,为当年合同交易项数最少的一个。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北京高端装备产业技术领域发展不均衡。无论是自动化、现代设计、先进工艺制造,还是系统管理,每一个技术领域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根据当前的数据分析,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领域发展不够均衡,尤其在系统管理领域,系统管理技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企业在任何一个关键技术领域存在短板都会造成整个链条被拖后,所以,需要政府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共同努力,统筹技术领域规划,加大弱势领域的研发经费、研发人员等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实现产业技术领域均衡发展。3.结合市场状况,强化北京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知识产权构成数据中,从专利的技术交易数据看,2015年系统管理领域合同的交易项数为41项,占当年总合同交易项数的2.28%,仅次于当年技术秘密和计算机软件,技术交易额为2.1亿元,在当年合同交易额除了未涉及知识产权部分外也是仅次于技术秘密和计算机软件,占当年总交易额的3%,平均单项技术交易额为0.051051122亿元,是当年平均单项技术交易额中最高。技术秘密在合同项数和交易额中都领先,这除了专利申请受其市场成熟度影响之外,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也是很大的一块原因。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技术领先企业,如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常受到市场上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困扰,这说明当前申请专利起到的保护作用尚不够完善,行业内竞争对手模仿很容易,不过数控系统,CAM软件抄袭等核心技术优势抄袭难度高,只能在外形上模仿,但这会对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市场表现造成一些不良影响。所以,从企业的角度看,除了加强专利申请和保护措施之外,还需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这一核心能力。另外,政府也要着力从法律和市场规范等不同层面进行统筹规划与安排,提升市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4.加强北京技术交易市场政策普及在调研中发现,关于政策上鼓励技术交易登记的一些条款产业领域企业并没有全面了解和熟知,所以导致了一些数据不充分的问题,当前的数据不一定完整反映北京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全貌。如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在调研中表示,对技术交易市场这方面的登记政策并不是很了解。这方面需要技术交易市场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培训或者宣传,以便于更好地做好登记工作,开展产业研究,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够更好地为决策提供参考,促进产业发展。同时政策宣传对企业也受益,比如税收减免等。

五、结论

自动化专业技术总结篇10

市科技事业的一次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这次全市科学技术大会。惩办先进,交流经验,分析形势,布置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整合资源,优化环境,集中力量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提高乡村核心竞争力,促进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持。等一会,省科技厅领导、振有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先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建市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市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着力加强创新机制建设,不时优化创新环境,科技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市两度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乡村”称号,并被列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乡村和全国知识产权试点乡村。

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十五”期间,一是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全市共实施各类科技攻关项目300余项,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162项;共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效果113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6项、国际先进水平22项,有34项科技效果获得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累计申请专利2251件,授权1071件;一批大型骨干企业的核心技术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涌现出以新冶钢、华新、锻压、东贝、劲酒等为代表的一批自主创新的典型,促进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十五”以来,二是科技与经济结合日趋紧密。市坚持抓经济工作从科技进步入手,抓科技工作从经济发展着眼,科技与经济结合日趋紧密,促进了激进产业技术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全市大中型企业主体技术装备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制造业骨干企业70%实现了基础信息化、50%以上实现了适度信息化集成,机电行业CAD应用普及率达到100%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5亿元,2000年的4.8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7亿元,占GDP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0%和26.1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2.6%2005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45亿元,占园区产值的68%坚持科技兴农,大力实施“星火富民工程”有力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全市农业产业化率达到26.6%农产品商品率达到45.6%优质率达到74.2%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同时,科技进步也极大促进了全市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全社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截止目前,三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时增强。全市共建有企业技术中心32个,其中部级2个、省级5个、市级25个;市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20个,合建博士后产业基地4个、硕士生实习点6个;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3万人。部级磁湖科技守业服务中心孵化守业企业130余家,催生了一批有生命力的新企业。市被认定为全省首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试点乡村,全市建立了先进设计与制造、生物医药、环境维护等10个专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了软件、建材、网络工程和苎麻等4个专家对接工作站,构建了拥有3000多台套大型设备和精密仪器的技术协作网络,初步形成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以专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支撑,功能较全、覆盖面较广的创新服务体系。

科教兴市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四是科技进步的宏观环境不时优化。先后制定了鼓励高新产业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奖励科技效果、鼓励科研人员守业等政策20余项。切实加大对科技投入,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市本级科技三项经费逐年上升,2005年达到财政支出的1.5%比2000年增长76%同时,各级领导对科技进步工作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各部门对科技进步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时加大,基层科技工作进步显著,科教兴市观念逐步成为共识。

必需清醒地看到市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充分肯定科技工作所取得成绩的同时。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局部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主要产业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20.5%企业开展了科技活动,仅有20%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严重地制约了市产业层次的提升和产品结构调整。二是科技创新资源缺乏。市没有部级、省级专业科研机构,缺乏综合性的重点高等院校,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局部大中型企业的研发力量近年也有所削弱,大中型企业中设立了研发机构的只占9%三是科技人才队伍现状与创新型城市的要求难以适应。尽管我市人才总量与过去相比有较大提高,但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规模以上企业中,专职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占企业人数的比例3%左右,其中真正在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科研人员不到3000人。现有人才队伍中,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创新团队比较匮乏,新兴产业人才和基层技术推广人才也严重不足。四是科技投入渠道不宽,总量缺乏。局部企业科技投入的动力缺乏,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只占到销售收入的0.54%低于全国0.56%平均水平;企业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经费在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总额中的比重仅为1%低层次外延扩大再生产的问题仍很突出;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与企业销售收入总量比不到0.5%企业产品开发的动力缺乏。有的县(市)区科技三项经费没有依照国家规定的要求到位,个别地方甚至没有布置。这些问题,必需引起我高度重视,要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和市场竞争的焦点。要在竞争中赢得发展,关键在科技、出路在创新。建市以来,市围绕矿产资源开发形成了以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经济结构。这一经济结构的形成有其历史肯定性,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对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市的工业化奠定了比较雄厚的基础。但这种资源消耗型增长,投资拉动型增长,也导致经济增长粗放,带来了产业链条短、资源消耗高、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我市的资源现状看,市各种矿产资源正逐年减少,如鼎盛时期全市矿山达600多座,目前仅存200多座,主要矿产品产量继续下降,过去我引以为自豪的铁矿、铜矿开采量已不及历史最好年份的一半,一些主体矿山也进入衰竭期,再走依赖资源发展的道路已不可能。从我市的经济结构看,保守的高能耗、高物耗、大运量的增长模式正面临较大的约束和挑战。去年我市工业总产值只有武汉市的16.9%而工业用电量是武汉市的53.24%居全省第二位;去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1.68吨标准煤,高于全省17%和全国30%这说明我市的主导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占有了较多的物质资源,而获得的却是较少的物质产出,经济增长质量依然较低。从环境和就业压力看,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市加强环境维护的压力较大。目前,国家已对乡村污染实行总量控制,虽然我市单个企业生产排放基本达标,但排放总量仍居高不下,要进一步扩大发展增量,不可能再上资源型激进项目,只有开辟新的产业空间;另一方面,目前由于我市主体产业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够,导致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一直十分突出。要进一步增加就业岗位,也必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因此,新世纪、新阶段我市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需紧紧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结构、环境等瓶颈制约,推动经济增长由资源依赖型、投入支撑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二、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切实抓好“十一五”期间的科技工作

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时期。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做好这一时期的科技工作,对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市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根据规划,未来五年全市科技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方针,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强化科技开发投入;重点抓好科技项目建设、创新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激进产业高新化、农业和社会发展现代化进程,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综合竞争实力突破性提高,努力把建设成为科教优先发展、特色优势明显、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

未来五年全市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2010年,依照上述总体要求。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框架,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4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专利年申请量比“十五”末增长70%企业专利技术实施率达到60%5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万元GDP综合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五”末减少10%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重点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效果;公民科学素质有明显提高。

实施好“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全面实现上述目标。必需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科技成果的受益主体。要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明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紧迫感和集聚创新要素、吸纳创新效果的主动意识,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引导企业加大投入。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激励政策和考核办法,推动企业不时加大科技投入。要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重大项目研发任务,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要引导企业用足用好有关政策,认真落实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应少于1%大型企业不应少于2%高新技术企业不得少于5%规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二是要建立健全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企业的研发机构和研发体系建设是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也是吸纳高水平研发人才的载体和依托,要围绕提高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实施“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培育工程”选择华新、新冶钢和锻压等基础好、有实力的20家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作为我市自主创新主体的核心团队进行重点培育,建立高质量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使之成为在国内同行业中装备一流、人才一流、水平一流、效果一流和技术辐射能力一流的专业技术研发转化基地;引导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健全技术机构,做到场地、人员、资金“三落实”积极开展实用性的研发活动;鼓励多个企业联合共建行业工程(技术)中心和规范检验检测中心,支持外资企业在设立研发中心,不时提高新技术开发能力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建成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0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0家,部级技术中心3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效果应用的主体。三是要积极开发新产品。充分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品结构,围绕市场需求不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大中型企业要在建立研究开发机构的同时,制定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战略与研发创新的规划,建立以总工程师或技术总监为龙头、以技术开发中心为依托、以科技人员为骨干的新产品开发体系,不时提高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四是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要进一步加大名牌扶持与激励力度,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产品,支持拥有名牌产品的企业加快发展,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全国著名商标的企业,各级各部门要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提高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加强对实施名牌战略的领导,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放大企业名牌效应,提高名牌产品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带动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五是要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对创新型企业实行认定制度,创新型企业依法享受政策规定的财税优惠。同时,对创新型企业的产品和项目,投入上实行重点倾斜,服务上实行重点跟进,并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和动态管理,调动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改造激进产业,推动结构调整的根本举措,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肯定要求。一是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激进产业,大力培育节约型、环保型制造业。要把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激进产业作为我市当前加快科技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重点支持采掘、冶金、建材、纺织、机电、化工等行业技术改造升级,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全市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主要装备70%实现数字化。要坚持一手抓提升、一手抓普及,深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进一步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力推进制造企业设计、生产、营销、管理信息化,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要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排放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扎实推进循环生产,促进企业向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方向发展。二是要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产业延伸、集群发展为方向,以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口,继续优先发展新材料产业、机电一体化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争取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40亿元;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二)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2家;销售额过10亿元高新技术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达到10家左右,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三是要加快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民营科技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从2006年开始,市政府每年将安排100万元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十一五”末形成500万元的规模,与国家、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配套,重点用来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努力使其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坚力量;对科技人员带着科技效果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对新创建的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开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高技术产品的入口,要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

形成一批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先进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效果。推进科技进步,三)大力实施科技攻关。关键是要提升创新能力。十一五”时期,要立足于的特色和优势,围绕我市经济、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领域,认真组织实施好“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的市可望在全国全省处于领先水平的30项核心技术,努力研发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积极抢占自主创新的制高点。一是矿产资源领域,要重点推进深部矿源勘探技术、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的开发应用,通过精确勘测矿山复杂环境及深层矿源的贮藏能力,提高矿山开采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增加采掘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制造业领域,要围绕高性能钢、特种用途钢开发及生产,合金资料精轧、精铸,大型成套技术装备设计及制造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新型医药及化工产品生产工艺技术、高效节能技术等专项技术的开发应用,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抢占制造业发展的制高点,提高我市区域经济和支柱产业的竞争力。三是农业领域,要继续深化“星火富民工程”重点在优质高效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优质畜牧业新品系选育、畜禽重要疫病检测防治、水产品绿色保鲜等技术方面组织突破,推进主要农产品的新品种引进、选育与应用,加快生态高效种养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引进、开发与推广,积极推进主导农产品系列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与技术链,增加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四是人口与健康领域,重点是要研究开发应用罕见病和多发病的监控、预防、诊疗和康复技术,提高我市的医疗卫生水平;研究中医药现代化技术,不时提升我市中医药产业的总体工艺技术水平。五是环保与乡村发展领域,根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和城市发展的要求,鼓励推广先进环保技术、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证技术、乡村基础信息共享技术,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构建乡村信息平台。六是公共平安领域,重点在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技术、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技术方面组织科研开发,提高我市公共安全的保证能力。全市各级各部门要集中专门力量,围绕这六大领域的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力求实现重大突破,全面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加快激进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高新区是促进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要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高新区发展战略的核心,四)抓好创新载体。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县(市)区科技工业园区的快速健康发展,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的前沿阵地。一是要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巩固现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要突破性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不时提高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比重;要进一步加强部级科技守业服务中心建设,使之成为优质、高效、有鲜明产业特色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要积极启动大学产业园的建设,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不时提升高新区的研发能力和科技效果转化能力。力争到十一五”末,努力将开发区建成我市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效果转化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二是抓紧建设黄金山工业区。要抓紧完善工业区发展规划,加快新区水、电、路、通讯等设施建设,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到工业区落户,力争到十一五”末,黄金山新区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具有初步规模,为今后的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要加快各县(市)区科技工业园区建设。各县(市)区要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认真编修现有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大力培育特色产业;要切实加强各科技园区的环境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健全服务功能,提升园区的产业承载能力;要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延长产业链,打造产业群,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和新的产业优势。

进一步完善创新服务体系。要依照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发展与规范相结合、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专业化分工与网络化协作相结合的原则,五)整合科技资源。扎实推进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构建具有特色的科技服务平台,为全市科技创新服务。要突出促进全市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重点加强科技平台的建设,为提高全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十一五”要着力抓好六大科技平台的建设,即:以重点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骨干,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为主要方向的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服务平台”以我市骨干企业先进装备为依托的大型仪器设备平台”以科技文献信息集成系统、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证系统、特色信息服务系统为重点的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以科技创新网为核心,市、县(市)区、乡镇三级联网的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以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培训平台”通过这六大平台的建设,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的知识、技术和人才储备。二是健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市自身科技创新资源缺乏,要建设创新型乡村就必需借助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要借助市政府科技顾问团的平台,组织和动员广大企业与高校院所,拓宽合作领域、扩大合作规模、创新合作形式、完善合作机制,努力争取实施一批合作项目,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建立一批中试基地(示范区、实验区等)共建一批工程技术中心,创建一批效果转化企业,设立一批硕士实习点、博士后流动站和产业化基地,培训一批技术人才,努力为创新型乡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湖北师院、理工学院等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人才荟萃、教育科研联系密切等优势,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更为密切服务。三是建立社会化的服务网络体系。重点要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科技中介体系的建设。要高水平抓好20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力争建成1家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3家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要优化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流程,打造服务品牌,探索市场化的服务机制,真正起到龙头带动作用。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成覆盖全市乡镇及重点产业的农技“110服务站,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继续推行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重点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园工作,积极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畜牧水产品名特优率达到90%要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面向自主创新的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引导创新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不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要以全国知识产权试点乡村为契机,进一步推进专利战略的深入实施。以专利示范企业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企业专利工作制度,指导和支持企业开发专利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力求在十一五”期间,全市拥有专利申请的规模企业达到30%工业专利占全市专利申请量的比例达到30%发明专利占工业专利总量的比例达到30%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对申报专利给予资助,对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给予奖励,提高全市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加大知识产权维护执法力度,强化执法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处置专利侵权纠纷,维护专利发明人和企业专利技术、专利产品的合法权益。

三、落实政策,加强领导。努力营造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良好环境

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革新。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切实抓出成效。

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一是要强化领导责任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抓经济必需抓科技、抓发展必需抓创新的观念。认真落实政府主要领导抓“第一生产力”工作责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各县(市)区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文件要求,主要领导要定期研究科技工作,经常深入高新企业和农村科技园区(示范户)调查研究,联系一批高层次科技专家,切实解决一些制约科技创新的重大问题,真正把重视科技工作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日程之中。要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化对各级各部门科技进步情况和自主创新情况的考核,定期通报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专利申请及授权量、科技三项经费落实等情况,形成完善的领导责任机制。

结合我市实际,二是要完善政策保证机制。根据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都要联系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同时,要及时研究解决政策落实中遇到困难和问题,不时完善政策,强化政策支持。各项政策措施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是最重要的政策。要积极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自2006年起,市级科技三项经费按不低于本年度财政支出的1.5%县(市)区按不低于1.1%列入预算,并逐年增加;2010年,市级科技三项经费达到年度财政支出的1.8%以上、县(市)区达到1.3%以上,而且必需真正做到足额到位。要充分发挥财政性投入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总之,要切实把国家、省、市支持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各项政策用足用活用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支持引导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