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生态农业发展探讨

时间:2022-08-07 03:10:04

供给侧改革下生态农业发展探讨

摘要:本文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研究背景,描述了我国农业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我国农业发展在生态领域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生态农业生产制度不健全、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生态;安全

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关系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一切事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占有量少,农业技术还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等因素,使得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和食品安全问题受到极大挑战。2004年至2016年,中共中央连续十三年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核心内容是生产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效率和质量,保证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质契合消费者需求[1];2016年12月19日中央农村工作上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而在保障农业数量发展的同时,对农业质量和生态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供给侧改革重点包括: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一方面,我国农产品中低端供给充足,另一方面安全的农产品供给又存在不足。因此,从供给侧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关键是要将农业生产由数量供给为主,逐步转向数量质量供给并重上来,要更加注重效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的需要,真正形成合理的供给结构,保障有效供给。

1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生态问题及原因分析

1.1农业生产制度不健全

首先,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以分散经营的农户为主,缺乏规模效益和劳动效率,而国家关于生态农业的制度性文件又不够健全,例如,国家虽然颁布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但由于各区域产业情况不同,劳动力就业又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导,导致部分地区农村劳动力不能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低成本规模生产生态农业受到阻碍;其次,法律制度的建立是生产生态农业的有力保障。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食品安全法》和《全国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但关于全国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和保障机制等缺乏纲领性的规划文件,对地方上生态农业建设也缺乏必要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还没有健全的生态农业法律制度[2]。因此,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生态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化肥、农药的滥用,造成土壤肥力退化,养殖业废弃物的随意排放造成河流湖泊的污染。

1.2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提高,机械化生产已经替代了大部分人力劳动,伴随工业化的加快发展,农业等基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的比值越来越小,利润越来越低,进而造成农业生产动力不足,对农业科研投入力度不够,使得生态农业技术难以有所创新,这表现在一方面系统的、先进的、低成本的农业配套设施难以实现,另一方面生产数量与效益难以协同发展,而且在生产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不能科学地生产出低污染和低成本的农药、化肥,不能因地制宜地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土壤污染严重;大水漫灌现象普遍,土壤盐渍化严重;农业废弃物分解和循环再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

1.3农民整体业务素质低下

首先,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长期的教育和培训。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农民的整体业务素质偏低,生产效率低下,而一直以来,完整系统的培训政策和方案还未形成,造成了农民生产生态农业而没有专业知识的帮助和指导,加大了投资风险,挫败了农民生产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其次,人们缺乏社会责任感,思想意识淡薄,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最大程度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忽视社会效益,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后,由于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和激励机制,农民生产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对自然的认知力度。

2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议和对策

2.1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制度建设

完善的制度设计和法律体系是生态农业规范发展的前提。从世界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来看,无一例外都有一套完整的农业法律制度体系。例如1990年美国颁布的《污染预防法》中就对生态农业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经国会通过的《美国1990年农业法》,通过立法形式选择研究和教育途径来建立一种可持续的、有利可图的与保护资源的农业生产体系[3]。首先,我们可以采取立法的形式来制定农药、化肥的投入标准,以税收的形式征收农药税和化肥税,以法律的手段来解决农药和化肥滥洒滥投的现象;其次,加强科学的顶层设计,制定生态农业发展的路线,并配以切实可行的生产标准,加快制定并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条例》,使得农业发展有标准可以参考,有法可依;最后,应加快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和实施规模经营方案,释放农村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2.2加大生态农业科研投入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经之路。首先,国家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加大对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和对从事一线生产技术人员的技能培养,鼓励人们进行农业研究和创新;其次,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特别要支持一些重点农业实验室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大力扶持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注重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例如,加强对农业废弃物分解的研究,使其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分解和循环利用;最后,要增加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创新发展农业生产环境,加快研发出适合我国农业灌溉的设备,监测土壤肥力,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和农药喷洒方案。

2.3大力提高农民生产素质

农民生产素质普遍低下是我国生产生态农业面临的重大挑战,要想把生态农业的发展普遍推广开来,就必须加强对农民生产素质的培养,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首先,应加快制定一套完善的业务技能培训方案,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成立专业生产培训小组,由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组长,实行定期培训,提供免费政策咨询和技术指导,不断地提高农民生产生态农业的技能;其次,应加强对农民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组建一套完整的监督方案,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效益,对维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

3结束语

农业的生产关系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不仅要注重过剩库存的去除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更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生产素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断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满足人民对安全、高效粮食和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作者:付菊香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红梅.供给侧改革与我国农业绿色转型[J].宏观经济管理,2016(9):50-54.

[2]乔桂银.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6):95-99.

[3]李伟娜,张爱国.美国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经验[J].世界农业,2013(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