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研究

时间:2022-06-11 03:02:10

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研究

一、设施农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项目实施以来,武威市凉州区设施农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反季节蔬菜、奶肉牛、畜禽等设施农牧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张,产品总量持续增加。截至2012年底,全区累计建成设施农业1.71万hm2(其中,日光温室0.72万公顷、养殖暖棚0.99万公顷),设施瓜菜总产量63.8万吨,肉蛋奶总产量10万吨,设施农业总产值40.94亿元,人均设施农业纯收入可达3643元。

㈡优势产区已经形成

通过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加强分类指导,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设施农业生产已形成了城郊区精细蔬菜生产区、沿沙区瓜果生产区、北片外向型蔬菜生产区、张义山区人参果生产区、沿山冷凉灌区食用菌生产区、沿山沿滩肉羊与肉牛生产基地,建成高坝镇、金羊镇、发放镇、东河乡等一批专业化生产乡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数村一品”的生产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㈢整体生产效益高

日光温室生产栽培技术日益完善,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综合技术集成应用,多茬口种植模式不断扩大,生产效益不断提高。设施畜牧养殖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广“五良”综合配套技术,养殖效益明显提升。

㈣标准化生产初见成效

以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为依托,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速测点为载体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已基本建立。截至2012年底,已认证蔬菜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9个、无公害产地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到0.55万公顷,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到0.31万公顷;年供苗100万株以上规模的专业化种苗公司8家,全年供应种苗3000多万株,工厂化种苗推广率达18%;认定牛、羊、猪、鸡无公害畜产品产地4个,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125.6万头(只)。武威市凉州区被列为部级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和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示范县,已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彩龙“”武尔威“”发放”“天梯山”“柳烟春”“西凉绿”“老土”“憨娃”等十几个地方名优品牌,部分品牌在市场上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深受消费者青睐。

㈤产销网络体系基本建立

目前,武威市凉州区已建成蔬菜瓜果专业批发市场5个(武威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关蔬菜市场、发放蔬菜市场、大柳蔬菜市场、黄羊蔬菜市场),年批发各类瓜菜50多万吨;全区共有运销企业、合作社、协会60多家,年运销各类瓜菜30多万吨;运销大户20多家,年运销各类瓜菜20多万吨;从事小批量、季节性短途蔬菜销售的运销户达500多户,设立蔬菜收购点150多个;从事蔬菜收购的经纪人达1000多人,初步形成了以蔬菜运销公司和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产业协会和运销大户为骨干,运销户和经纪人队伍为补充,蔬菜收购点和生产农户为基础的上联千变万化大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小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二、设施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㈠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

武威市凉州区委、区政府对设施农业建设高度重视,从设施农业发展的规划设计、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到各类具体问题的解决,明确目标,靠实责任,实行区上领导包抓乡镇,部门定点帮扶,乡镇之间结对帮扶的工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各尽所能,协调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完善设施农业建设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把设施农业建设考核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之中,定期不定期对设施农业建设工作进行动态跟踪检查,实行平时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严格兑现奖惩;全区通过编印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观摩、专题培训、考察学习、入户动员、算账对比、党员带头、干部示范、树立宣传典型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把全区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设施农业发展上来,实现思想上同心、认识上同步、工作上同力,为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㈡强化政策扶持,助推产业发展

一是通过政府筹资、项目支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加大设施农业扶持力度。按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对日光温室、拱形温室、养殖暖棚建设进行补助。同时,对30座以上的日光温室示范点、养殖小区(场)的电力设施配套建设进行扶持。截至2011年底,先后拨付资金3000多万元,对644个设施农业示范点的电力设施进行了扶持配套;二是对日光温室万亩乡镇、千亩园区(村)的基础设施、优质种苗、品牌培育、合作组织建设等方面重点扶持,以此推动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争取国家农机县补贴项目,对设施农业卷帘机、保温被、微耕机、暖风炉等给予补贴,极大地提高了全区设施农业自动化、机械化生产水平,目前已推广卷帘机4890台、暖风炉20台、微耕机20台;三是以成功创建全国百强农业保险示范县为契机,逐步完善设施农业保险机制,发动和支持农户参与设施农业保险,全面推行设施农业保险,提高设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区参保日光温室4400座,收缴保费44万元,政策补贴44万元。政策性能繁母猪、奶牛保险,分别投保69092头、4612头,理赔2920头、260头,理赔金额292万元、78万元。

㈢完善技术服务,提高科技水平

一是充分发挥区乡两级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育苗公司技术人员的作用,全面实行技术人员包点包棚、驻区入场技术承包责任制,完善管理考核机制,农民技术员300名,村级防疫员445名,“就地、就近、就便”开展技术服务,培育日光温室科技示范户200户,建立了1个部级蔬菜标准园、5个省级日光温室标准化生产小区和1个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90个市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小区),41个区级日光温室示范点和10个区级畜牧科技示范点,建立乡级日光温室示范点205个、畜牧科技示范点120个。通过培育精品典型示范点、示范户,组织观摩学习,现场示范培训,带动和引导周边农户推广高产高效种养模式,推行标准化生产;二是采取乡镇帮乡镇、村组帮村组、农户帮农户、技术人员帮乡镇的技术结对帮扶方式,实行技术“联姻”,加大技术帮扶力度,提高种养水平。引进以瑞克斯旺为代表的蔬菜种苗育苗企业8家,年可推广优质种苗3000多万株,育苗企业为农户提供育苗、供苗、服务一条龙服务,推进了日光温室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主要蔬菜品种两三年更新一次;三是围绕设施农业建设与生产,把农民培训作为一项工程性措施来抓,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的对农口领导干部、村组干部、农技人员、农民技术员开展系统培训。安排不同区域的乡镇,组织村组干部、种养大户,通过开办培训和相互实地观摩,相互学习、相互比较、相互促进,引导群众算好“效益账、经济账、增收账”,提高了群众参加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㈣推行标准化生产,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制定下发了《凉州区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凉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实施方案》《凉州区日光温室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实施方案》《畜禽养殖标准化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组织编写了7项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地方标准,已被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颁布。通过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到棚全覆盖,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到人全覆盖,种植户农药规范使用率100%,温室生产管理建档率100%;二是在武威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清水乡农产品交易市场、天梯山人参果产业协会、发放蔬菜有限公司、凉州区裕民蔬菜运销专业合作社、武威市隆华蔬菜产贮销专业合作社建立速测点6个,加强对设施农产品的质量检测;三是通过质量认证和品牌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凉州区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截至目前,全区瓜菜产品中已认证的有机蔬菜1个、绿色食品10个;申请注册了“天梯山”“彩龙“”武尔威”“发放”“祁连”等地方名优农产品商标11个。四是组织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专项检查活动,加大对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确保农畜产品安全生产。㈤突出抓好市场营销,健全产业化体系武威市凉州区从市场体系建设、品牌战略、标准化生产、企业扶持等方面研究制定营销策略,加大对运销企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北京农产品流通联络处、蔬菜公司等单位、企业和协会的作用,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建立了西线以乌鲁木齐为主,南线以成都为主,北线以保定为主,东线以北京、哈尔滨为主,周边以兰州、西宁、宁夏为主的二十多个相对稳定的蔬菜外销市场,部分产品已打入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

三、存在问题

日光温室建设成本增加,农户建棚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建设规模与数量偏小。土地流转缺乏时间长、规模大的经营主体,土地流转面窄、量小。农艺、农水、农机组装配套的集成节水技术推广仍有薄弱环节,农业装备水平和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土地流转缺乏带动能力强的主体,流转面窄、量小,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少,没有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订单”购销关系,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土地流转主体少、实力弱,规模化经营比重低,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综合效益提升不明显。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建设滞后,带动能力强、社员广泛、利益联结紧密、拥有自主品牌的专业合作社培育不足,对产业拉动作用不强,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四、下一步重点工作

㈠调整优化区域布局

重点沿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沿路沿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完善实施方案,按照“一村一品、一园一品”的产业发展要求,合理布局建设设施农业,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城郊乡镇以日光温室为主,养殖暖棚为辅,日光温室采取添平补齐方式,全覆盖整乡推进。井泉灌区乡镇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发展日光温室基础较好的乡镇选择重点村组,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山水灌区乡镇以养殖暖棚为主,日光温室为辅,日光温室以现在示范点片为中心,辐射带动扩大规模,重点发展红提葡萄和食用菌。张义山区重点发展日光温室人产经视点

㈡抓好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围绕《凉州区万亩乡镇、千亩园区发展规划》,以日光温室6个万亩区域化生产基地、18个千亩园区(村)建设为重点,通过强化技术服务、提升设施装备水平、推广标准化生产、完善质量检测、市场体系建设,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着力提高日光温室效益,全面提升千亩园区(村)日光温室整体水平,建设日光温室产业聚集区。在设施养殖上,按照“走出庭院,人畜分离”的原则,采取互助合作、大户创办和龙头企业带动等形式,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强化疫情监测,完善消毒防疫制度,提高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

㈢推行标准化生产

按照《凉州区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集成配套综合生产技术,加强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建立生产管理销售档案,大面积推广卷帘机等机械化设施,指导农户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力争实现“两个百分百,两个全覆盖”(农药、饲料、饲料添加剂规范使用率100%,生产管理建档率100%,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到棚全覆盖,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到人全覆盖)。

㈣加大优质种苗(畜)推广

继续扶持清水百利、金帆科技等种苗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售后服务,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加大蔬菜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年推广工厂化优质种苗4000万株。依托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加强畜种改良点建设管理,引进优质奶(肉)牛冻精、瘦肉型种猪和肉用种公羊,大力推进黄牛冻配改良、生猪人工授精杂交改良和绵羊杂交改良,不断提高畜种的生产性能和良种化水平。

㈤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继续实行区级技术人员包乡、乡镇技术人员包村组和示范点、农民技术员包组包棚技术承包责任制,强化技术人员管理考核,指导农户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挖掘增产增收潜力,力争每座日光温室(60米棚)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设施农业科技含量。依托“农政通、农富通”等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网络向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种养户辐射,定期收集产品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方面信息。

㈥健全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继续扶持武威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社区直销市场,逐步向交易大厅、集中批量销售和市场直销方向发展,提高产品销售覆盖面。壮大蔬菜运销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扶持蔬菜销售公司或协会,规范管理制度,制定产品分级收购标准,推行分级收购,分级包装,优质优价销售模式,形成联合销售共同体,加大对外销售宣传力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打造全国有影响的区域性知名品牌。在发展壮大现有加工企业的同时,开发附加值高的农畜产品,健全完善加工贮藏、信息服务等设施,建立从采后处理到市场销售的冷链系统,提高产品附加值。

本文作者:牛隆工作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农技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