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农民行为研究

时间:2022-04-03 10:25:44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行为研究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国广大农村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环境,为解决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我国传统农民的行为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步伐,迫切要求农民行为顺势而变,主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从农民的社会行为、经济行为、生产行为等方面分析了农民的行为特征并提出了促进农民行为改变的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行为;改变

1农民行为改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党的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把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了给我国广大农民创造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良好环境。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养,通过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培养新型农民;再者,要提高农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主动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成为建设的主人,积极支持和配合新农村建设;还要培养农民的创新意识,迅速发展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快速进入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些都要求农民改变各种传统行为习惯,成为新型农民。

2新农村建设为农民行为改变创造良好环境

影响农民行为改变的因素很多,有主观的因素,如人的世界观、人的生理和心理等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主观因素很多是本性的,难以改变的,但环境因素对人的行为改变影响是很大的,如今我国新农村建设大大改变了农民的居住、生活和生产条件,为农民行为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环境。2.1政策环境。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重心一直都在城镇,并且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城镇进行合理规划,相反,农村建设和发展一直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中,使得农民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根本保障。新农村建设,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首先,农业补贴及免税方面,农民可以既获得农业收入,又可以相应的得到政府补贴,这样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其次,农村的医疗保险政策也有很大的改善,农民不再因为高昂的医药费而看不起病,治不了病,使得农民的寿命总体提高;再就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取得显著进展,使得农民工的孩子能够跟城市中的孩子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农民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最后,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律观念,努力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建立公开透明的制度,使得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2.2居住环境。在建设新农村之前,农民是生活在一种“脏、乱、差、破”的环境中。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民的居住条件普遍很差,有些房屋破陋的基本无法避寒避雨,卫生条件非常原始。建设新农村之后,农民的生活环境有了大大的改善。首先,农民从原来的分散居住到现在的集中居住,从原先的茅草房、土坯房甚至是危险房,变成了现在的钢筋水泥房,远离了阴暗潮湿,可以用上自来水,使用上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卫生间;其次,农民之间的交流也变得频繁,居住在村子里的人可以相互聊天,串门,显得不孤单;再次,在新农村建立柏油路,交通便利,使得农民不会再因为雨雪等恶劣天气造成出行不便;最后,新农村建设中的合理规划,使得公共基础设备齐全,例如化粪池,下水道和垃圾中转站,还有健身场地等一应俱全,给农民创造干净、整洁、安全、美丽的居住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2.3经济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减弱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和健康发展。首先,报告指出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还可以再延续30年,那么农民就可以通过自愿、有偿的方式实现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出租;其次,政府投入大量的资本对农民进行相应的补贴,例如农民拆迁费用、医疗保险费用、社会福利费用等等,防止农民因为自身的生活因素而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脚步;再者,政府降低税收,减轻农民承担的赋税压力;最后,政府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大力宣扬发展乡村旅游业,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又可以拉动该乡镇的经济增长。

3农民的固有行为特征阻碍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3.1农民的交往行为特征。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求农民主体间关系要多元化,要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拓展到业务之间的关系,使得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然而,受传统行为习惯的影响,农民还难以突破至亲、亲戚、老朋友和老邻居的交往圈,很难跟其他社会成员打成一片。农民的思想很简单,认为在一定职位上的人手上享有着相应的权力以及一定的资源,所以要好好的阿谀奉承,特别是政府人员,所以即使到新农村与人交往也非常谨慎,生怕得罪邻居、得罪官员。3.2农民的居住习惯特征。新农村建设中要求农民撤离自己原先的居住地,到新的农村集中居住,但由于受“老死不离乡”、“叶落归根”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民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祖祖辈辈所居住的地方,这样就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同时农民习惯了大房子、独门独院农民房的居住生活,他们可以肆意的在自家后院或者是四周种植蔬菜甚至养殖牲畜,集中居住之后,农民往往会在集中居住的绿化带上种植蔬菜或养殖牲畜,这大大违背了新农村建设中要求的美丽乡村建设初衷。3.3农民的经济行为特征。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求引进科技、人才,改变农民的传统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但在我国农民的经济行为特征大致上分为趋同性、保守性、短期性和个体性。首先,受历史原因和自身素质的影响,他们喜欢以个体经营或者是“家庭联产”这种小规模的方式进行,这样使得农民收入不会取得显著性提高;其次,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没有承担风险的能力,对于新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农民总是在看到其他人成功之后再跟着进行仿效,那样就会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度减慢;最后,即使到新农村居住,农民还是维系着个体小卖部、照顾邻里乡亲的买卖行为,对于新农村的规模超市有一定的排斥情绪和行为,这样就不会促进农村的经济快速发展。

4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行为改变的措施

4.1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民追求文明美好的思想意识。在中国,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一些历史原因,使得农民这一群体的文化程度往往都不是很高。正是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民的行为往往受到原有习惯的影响,同时农民接受新知识也比较慢,信息的接收渠道比较单一,那样就会加剧农民行为改变的困难指数,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教育培训,改变农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从传统的落后思想中走出来,改变几千年一成不变的行为习惯,跟紧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让农民尽快的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并努力尝试。要教会他们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在此同时要不断拓宽农民的接受渠道,鼓励他们创新创业,改变原有的生产经营模式,大大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4.2通过制度约束,建设美丽乡村。农民是一个个体,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在没有外力的强迫作用下是很难促使其改变的,因此,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强制性地要求农民适应新农村生活。对于农民不愿意搬离自己原有居住地,政府一方面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制定出补贴方案,让农民有足够的资金对新房子重修与组建;对于新农村的环境保护,政府要培养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明确规定若是农民将水果蔬菜等农作物种植在绿化带上,要进行相应的罚款,罚款金额与农户对绿化带的破坏程度成正比例关系,但农民已经习惯了“自给自足”的模式,这样的强制性行为,很有可能造成农民群众的不满,所以在此之外,政府可以在农户居住地附近另外开辟一块土地让农民种植农作物,这样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同时,政府要公开农村事物,在每一项制度建立之前,一定要深入调查,遵从农民意愿,让农民真正当家做主。4.3通过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之一,并且紧紧围绕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展开。这五方面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上的统一,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要建设娱乐场所。农民之前一直生活在一个大宅院里,活动空间比较大,个体与个体之间可以随意在这个空间上嬉戏玩耍,但是将大家集中居住之后,人均空间变得狭小,活动受到限制,因此政府在建设新农村时还要考虑娱乐设施的建设,这样既可以让老人有个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地方,也可以让孩子们有嬉戏打闹的地方,同时,社区里要多多举办娱乐活动,这样就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关系,使农民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或群体。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他们通常是通过二手资料才掌握一定的信息,这个时候可能信息已经过时,那对于农民没有任何好处,所以政府要将每条新闻都公布在小区的公告栏上,或者是以早间新闻的形式用广播向农民传达某件事情的发生,亦或是加大资金投入发挥村委干部的作用,向农民发放相关的小册子,让农民从多途径多渠道上掌握政府以及市场的相关信息,不再变得被动;最后,在新农村中可以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评选优秀居民,同时对这些优秀居民进行表扬和奖励,那么其他农民在这些外物刺激下,也会纷纷效仿,久而久之,身心并行,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龙星良.公共治理理论视角下我国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

[2]鄢军.农民行为研究的理论与思路-从组织到个体[J].经济问题,2011(2):81-85.

[3]颜丙昕.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行为改变规律及策略分析[J].农学学报,2008(4):8-9.

[4]郑丽.在农业推广中改变农民行为方法体系的构想[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1998(2):44-45.

[5]路战远.国家政策与农民行为关系研究与展望[J].中国软科学,2010(s2):16-23.

作者:王梦佳 马尚平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