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政治的调查分析及思索

时间:2022-02-18 11:04:42

农民政治的调查分析及思索

本文作者:李晓元工作单位:白城师范学院

吉林省农民政治参与现状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和范围有限。由于现行政治体制的影响,我省农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和范围比较有限。首先,我国的政策制定方式一般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有关农村和农民的各项政策也不例外,因此,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上的权力与范围也是非常有限的;其次,乡镇政府虽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但是乡镇政府对广大农民的管理主要依靠村委会来完成的,所以平时广大农民所面对的大多是村委会的干部,而他们也很少有机会直接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农民对各项政策的掌握和了解也往往是在政策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实现的。我们在调查中设计了几个与农民政治参与有关的问题,一是是否参加村民大会,二是是否与他人合作来解决本地的什么问题;三是是否给村干部写过信;四是是否与县乡镇人大代表和村委会成员打过交道。从调查结果的统计来看,农民对这四种政治参与方式的利用率依次为参加村民大会,45%;与县乡镇人大代表和村委会成员打过交道,34%;给村干部写信,提意见,11%;与他人合作来解决本地的什么问题,10%。这个调查结果说明我省农民在政治参与的方式利用上基本上处于低水平阶段,选择参加村民大会这种方式的人数较多,是因为这种方式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参与方式;选择与他人合作来解决本地问题的人数较少,是因为这种方式是一种要求相对较高的参与方式,对于我省大多数农民来说暂时还不具备这种方式所需的能力和素质。2.农民政治参与的认知程度较低。在政治象征上,当我们问及“你知道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举措”时,有26.1%的人表示不知道;28.7%的人表示知道;另外45.2%的人未表态;在法律法规的了解上,当我们问及“你对涉及到自身的有关法律如《村委会组织法》的了解程度”时,只有13.6%的人表示知道,不知道的人的比例高达61.7%,状况让人堪忧;农民对政治程序的认知程度也较低,在“你了解村委会干部的选举程序吗”的回答中,只有2%的人表示非常了解,有12%的人表示比较了解,有高达43.9%的人表示不大了解和完全不了解,有12%的人未表态。3.农民政治参与的目的差别较大。在本调查中,我们侧重调查了农民的政治参与目的与价值选择。一是调查了解农民参与政治的基本想法,以及他们对农村集体事项的关心程度;二是调查了解他们如何对待本地的村级选举。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农民最关心的仍然是增收致富问题,其关心程度达到了56.2%;紧随其后的便是子女教育问题,其关心程度达到了54.2%;最不感兴趣的是集体分红,仅有7.8%。在选择“您为什么要参加选举”时,仅有17.9%的农民认为“这是我的权利”。他们的政治参与行为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处于从众心理。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参与政治,或者说参与政治也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一利益要求和愿望,若不能达到某种目的或某种目的达不到时就不想再进行政治参与了。4.农民政治参与热情仍有待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加之农业现代化的日新月异,我省农民和全国农民一样,大部分已经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拥有了更多自由和空间。这就使得农民能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政治参与,因此农民的政治参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多数农民都具有政治参与的愿望和要求。对于村民大会,将近40%的村民表示非常愿意参加,48.9%的村民表示让参加就参加。对于发展基层民主有41.36%村民认为非常必要,52.4%的村民认为有必要,只有6.23%的村民认为没有必要。但是,与这一积极参与现象相反,仍然有一部分农民对政治参与持消极态度。通过对吉林省内部分县、市、区问卷调查表明,一方面对于基层民主选举活动,相当一部分农民采取应付态度,要么不愿意参与,要么消极参与,走走过场。另一方面,在基层民主自治中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等过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情愿参与,即使参与了,也存在参与不到位的问题。在选择“您是否参与所在村的村干部选举”时,12%的人表示不参加,即使参加了有21.9%的人认为起不了什么作用,对选举过程很满意的也只有4.1%。在选择“您在村民会议上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因为什么”时,高达50.7%的人认为说了也没用。在选择“您对村务公开的内容是否满意”时,只有7.8%的人表示满意。

农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1.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制约。通过走访、座谈以及综合分析我省农村的基本情况,我们发现经济因素仍然是制约我省农民政治参与的首要因素。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还不能满足农民广泛参与政治所必需的条件。主要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造成同样是农村,中部和东部、中部和西部、西部和东部的经济发展也不均衡。特别是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的人们由于受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与外界交流比较贫乏,获得所需信息和掌握现代技术的机会少于中、东部地区。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广大农村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能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充分的经费、设施、设备保障,严重制约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质的提高。长期以来,受经济条件制约,吉林省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一直处于设施落后、方式单调、内容枯燥或愚昧的状态下。吉林省农民在改革开放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封闭、保守、狭隘、被动等特征,都与经济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想要普遍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存在一定难度。而政治的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只有物质文明建设达到一定水平以后,才能使政治文化生活得到充分的发展。2.传统政治文化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制约。政治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化过程而相对稳定的存在于人们心里的政治价值取向,其自身具有相对独立的沿承性,几千年来,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政治思想为主线的政治文化传统,并在深层次上成为封建政治文化伦理纲常。在这种传统影响下,我国民众具有强烈的“臣民意识”,具体体现在农民身上就形成了一种复杂的以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进而在政治参与态度上就表现为“附庸意识”、“臣民思想”。由于臣民文化、官本位文化和小农意识比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主体意识的发挥。吉林省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民政治文化缺失的一个显著结果就是农民主体意识孱弱,这种孱弱的主体意识反映在农民政治参与上就是被动的参与政治活动;农民政治参与中特别看重宗族利益,这种宗族势力甚至涉及基层民主政权,干扰新时期民主建设;农民在政治参与中,轻视法律法规的存在,重视人情交往,致使许多农民自觉不自觉地用人格化参与方式参与农村的政治活动。3.受教育程度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在当代中国,农民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仍然是比较低下的。虽然建国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普及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教育还很落后,农民知识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占较大比例。有学者指出:“中国9亿农民约3亿左右是文盲半文盲”。据统计,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的占3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高中及以上的占13%。吉林省农民的实际状况也是如此。由于缺乏文化知识,农民对政治参与并不是非常主动,更多地表现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保守思想。特别是较低的个人文化素质,使他们很难理解新的政治文化和接受新的政治观念,因此,传统的政治思想牢牢地扎根于农民心中,时刻影响着农民个体的政治行为,致使出现了政治盲从、政治冷漠等不良现象。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农民个人的参与能力,一般来说,教育程度是个人参与能力的最基本的部分,它直接决定着农民对政治的认知、参与的技巧、洞察力等。

由吉林省农民政治参与基本情况调查引发的思考

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到了重要时期。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对于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推进农民政治参与的根本途径。列宁指出:“政治参与从根源上来说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其发展程度受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从根本上说,参与农村经济建设,是农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内容,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提高我省农民政治参与水平的重要推动力。特别是进一步发展农村的市场经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克服我国传统的农村经济生产经营方式所造成的人身依附和简单服从心理,进而摆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造成的保守求稳心态,增强农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升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进一步推动农村政治文明的发展。同时,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将会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这就为人们获取政治资源和接收正确政治信息提供了基本物质条件,特别是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信息传播载体和接收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大大增加了人们接收政治信息的能力和数量,这也为推进农民政治参与创造了条件。2.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推进农民政治参与的前提条件。政治参与不仅仅表现为村民选举时简单地选择“支持”或“反对”,而是要真正地参与进来,发表意见和见解,所以政治参与必须要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做支撑。从被调查人员文化程度的统计结果来看,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到了被调查人总数的43.8%,他们中有些人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写不全。在这种条件下让他们热情主动地去参与政治是很难的。即便是给予了他们参与政治的机会和条件,他们也没有办法学会参与政治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可以学习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有益做法,把农民集中起来,充分利用农闲时间,采取开办农民学校,举办各类农村政策宣讲班、各类“扫盲班”以及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和社会志愿者到农村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文化普及,逐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国家还可以通过“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专项计划,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工作,这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且通过他们的帮助和带动,也能够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达到双赢。3.倡导农村政治文明是推进农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基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这五句话表明离开民主制度的改善与推进,单纯去抓经济,那么新农村建设往往是不会成功的。由于农民自身的特殊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普遍缺乏民主法制观念。对于自己的利益、权利的主体性和不可侵犯性,绝大多数农民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也不清楚政治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保护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合法利益,因此许多群众自身的合法权益被侵害了,却不知道侵害者的行为是违法的,或不知道怎样运用法律的武器有效保护自己,这就需要大力倡导农村政治文明,对农民进行政治观念、法律意识、公民主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增加其政治法律知识,提高其运用政治法律的能力。4.加强农民组织建设是推进农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渠道。公民有组织地参与政治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一个方向。由于我国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民的生产呈分散式经营,个体农民缺乏与庞大的国家机关对话的能力,这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农民政治参与的成本,也是导致农民消极参与政治现象大量存在的重要原因。鉴于此,积极发展农民组织,把分散的农民纳入到组织中来,通过组织与政府对话,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渠道。首先,政府应积极支持农民组织化建设,引导其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以组织的形式参与政治。其次,政府应大力倡导和发展各种农民协会或各种专业协会等,指导其成为专门代表农民利益的政治社团,承担起沟通协调政府与农民之间利益的职能,调节冲突,化解矛盾。另外,通过加强农民组织化建设,帮助农民在一定范围内以沟通协商等合法的、合理的手段,代替那些影响社会安全和稳定的极端对抗方式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解决利益冲突,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