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培训存在问题十篇

时间:2023-10-17 17:25:13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篇1

关键词 农民培训;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327-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因此,加快农民科技培训,促进农村发展已成为以农村为主体的行政区城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培训工作缺乏统一规划

当前农民培训的主体主要有教育部门的乡镇成教中心、各类职教学校开展的农民扫盲教育和特种技能培训;通过农业部门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科教、农技等开展创业农民培训、职业农民培训及结合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培训等。这些培训机构相对分散,对农民培训缺乏必要的宣传和发动,更谈不上进行积极引导,造成农民对培训缺乏认知和热情。上下级信息沟通不畅,缺少可接受的培训途径或农民缺乏有效地获得培训信息的途径,培训宣传和引导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培训积极性。

1.2 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及长期存在的体制障碍,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培训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且年龄老化严重,尤其是缺乏真正了解农村基层情况、能传授给农民切实有用知识的授课教师。

1.3 农村劳动力缺乏

目前,大多数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留守从事农业生产者多为老年人和妇女;农业行业从业者对参与培训以及获取新技术的意识薄弱,参与培训者对培训内容的接受能力不强[1-3]。这主要是因为农民自身的知识水平偏低,农村生活环境束缚,导致很少有农民迫切需要新的知识,积极参加农民培训,提高自己创业、就业能力。

1.4 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农民培训既没有相对固定的经费投入,也没有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经费投入难以保障。

2 提高新型农民培训质量的对策

2.1 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

整合政府与社会办学资源,以县为单位,在地方党政部门统筹协调的前提下,统筹农村同类学校,形成终身教育的立体网络。整合农民教育培训的人、财、物培训基地,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各培训单位相互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完善长效的培训机制,联合社会资源开展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

2.2 增强师资力量

由政府组织牵头,地方积极配合,促使学校和科研所将科研与农业科技培训、推广相结合,有效提高农业科技培训的力量。利用职业培训机构和学校积极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利用学院和教科研单位提升师资力量。根据培训对象的变化及培训内容的实际需要,做到培训与生产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示范相结合、教师面授与跟踪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等,确保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水平。

2.3 提高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分工日益细化,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整体素质也出现了较大差异。农民培训工作呈现出培训对象分散、培训内容较为庞杂、培训需求千差万别、培训时间有较强的季节性等特点,因此要紧紧围绕农民不同生产群体和农时季节的需求,区别对待,因情施教[4-5]。

2.4 切实提高学员实践能力

通过和涉农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为涉农企业输送优秀学员,另一方面让学员学到的技能在农业企业中有所实践和发挥,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本领。

3 结语

加快建立培训服务体系是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技术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要依据农民的需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农民素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4 参考文献

[1] 李岭梅,赵鹏程.以县农广校为基地构建创业培训新模式――基于武胜县农民创业培训调查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64-67.

[2] 张广花.优化农民培训模式的实践与对策―以徐州市农民创业培训重点班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9(3):188-189.

[3] 张丽君.新型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8(24):5-6.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篇2

关键词:新生代 农民工 职业教育 问题与对策

在2010年,全国总工会下发的《关于新生代农民问题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目前,中国大约有一个亿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数比例的61.6%,在2.3亿的农民工总量中,占据了近50%,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所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个人而言,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这也涉及到“三农问题”的处理,与中国城镇化进程紧密相连,另外,对于中国国民经济而言,直接关系其长远发展。据国际银行的相关数据,一个国家劳动人员受教育年限每上升1年,其国民生产总值将提高9%,这充分说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能够全面提升农民工的个人素质,进而减轻就业压力、提升收入水平,对于企业来说,其劳动生产率会得到明显提升,利润也会随之增加,整个产业结构因而会得到调整,将全面推动社会进步,达到社会公平。

1、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实际上是近些年来,针对进城的农民工,开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社会福利项目。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讯息频频得到报到,不过部分地区也出现了不好的现象,只是叫好但不叫座。对于农民工来说,他们担心会上当、怕没有效果等;对于市场而言,培训机构很难准确账务,培训教材及内容过时,严重诋毁了农民工培训的声誉度;即使培训是无偿的,如果学到的知识技能无法在实际中应用,在农民工看来,这就是浪费他们赚钱的时间。所以说,对于当前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有好的消息,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1.1、不能对信息进行有效传递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职业教育培训实质上应是优惠利民项目,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宣传实施。现实情况是,部分地区对于宣传不重视,信息传播力度不足,农民工实质性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民工不能真正认识培训的重要性,了解国家相关的惠农政策。

1.2、供给与需求不均衡

近几年“民工荒”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认识到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应该说,大部分农民工对职业教育培训还是有强烈需求的。从中央到地方,不断有农民工职业培训行动计划推出。虽然许多劳务培训项目是免费的,但总体上却是需求不旺。许多农民职业培训班生源严重不足。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包括主观动力不足和客观的机制欠缺等,供给与需求严重不均衡。

2、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问题的原因

2.1、培训信息不均衡,培训环境不够浓烈

如今,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很多,不过能让人们所信赖和认可的机构却比较少,多数农民工确实想学习技术,不过培训信息闭塞,缺少有效的指导,从而求学无门或是被他人所蒙骗。由于缺少必要的信息,从而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技能培训。原因是相应的培训部门宣传方式不够合理,未能和农民工及企业进行全面沟通。有的培训机构虽然通过互联网进行了很好宣传,但是多数农民工无法或不会使用网络,从而导致培训部门宣传的信息无法被得到。

2.2、培训主体不够清楚,培训资源不能有效整合

因为经费上的短缺,很多培训机构基础设施、师资团队不能落实到位。尤其两个关键性的培训主体,一个是职业院校;另一个是职业培训部门,都是独立进行运作的,整体优越性得不到体现。除了经费问题,对培训起关键影响作用的就是资源浪费现象。要保证良好的农民工培训工作,离不开资源的有效整合。

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对策及建议

3.1、围绕新生代农民工权利,构建基础保障制度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最根本的处理方式就是改革制度,长时间以来,由于城乡二元化的经济社会框架,再加上其他教育、户籍、住房等制度的约束,严重影响农民工向城市转移。所以,构建围绕新生代农民工权利的保障制度,成为目前农民工制度的关键创新部分,同时也有利于开展现代化的农民教育模式,这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工有权利诉求,有社会、经济、生存,以及发展的权利,对于发展权利,现代化的培训和综合发展是其主要部分。

3.2、对农民工终身教育的政策法规要做到全面改进

在政策法规层面,应当完善农民终身教育的政策法规。目前,关于农民终身教育的观念并没有完全为社会所接受,社会各个部门还没有主动自觉提供教育机会。例如,按照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企业有责任对一线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然而,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身份,很多企业只用人不育人,忽视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因此,有必要通过政策法规的强制和规范,制定新生代农民工终身教育的政策法规,对社会和个人在终身教育方面的活动进行规范。现阶段,可以考虑制定国家层面的“终身教育法”,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指导实施新生代农民工终身教育。

3.3、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构建“立体式”的培训体制

要加大职业教育培训的资源范围,保证农民工教育终身制的模式,离不开政府、社会的大力扶持,以确保相应保障体制的建立实施。由政府开设相应的培训项目经费或是基金项目,在物质方面,确保农民工能够获得教育培训,另外,鼓励各行各业共同出资,扩大培训资源,丰富社会资源,针对农民工的再教育、培训,基于最为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同时,不能担负培训费用的农民工,政府有必要对其承担免费教育的职责。以构建起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为主体,培训机构、培训市场和就业市场相协调的“立体式”培训体制。

参考文献:

[1]魏晨.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

[2]杨晓军.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1

[3]梁乃云.我国民工荒问题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科技和产业,2009,9(4):72-75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篇3

关键词 农民;科技培训;现状;问题;对策;建议;陕西岐山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329-02

岐山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多年来从事全县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工作,隶属于岐山县农技中心,属于公益机构,现有干部职工57人,技术干部45人,其中高级农艺师6人,农艺师17人,助理农艺师15人,技术员4人。现建有办公、监测及科技培训大楼6 418 m2,配备仪器设备120台(件),自有试验基地4.25 hm2,资产总额274.5万元,单位管理规范,规章制度健全,是一个功能齐全、技术力量较为雄厚且具有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的培训服务机构。农广校自成立20年以来,在省、市业务上级及县农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在不同时期,根据农业生产形势及岐山县农业发展需要开展培训工作,为该县广大农村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近年来,随着现代设施、特色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训格局、形式、目的和要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岐山县农广校要积极适应现阶段农村发展形势,及时调整培训的方法、目标和要求,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大力普及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改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的设施条件,提高培训服务能力,努力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岐山县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1 岐山县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现状

1.1 参与培训部门多,培训内容广

随着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2012年一号文件提出的“大力培育职业农民”的号召,各级政府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岐山县人事、科技、卫生、农业、林业、水利等职能部门都围绕农村、农民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参与培训。内容涉及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及法规,农民权益的保护,卫生保健知识、农业特别是设施农业及特种农业的种植管理技术、畜牧业养殖技术、退耕还林、节水灌溉等各项领域中新、特、优技术的推广。参与部门多,培训宣传内容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增强了生产技能和创业能力,为新农村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2 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及技能提高搞好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近年来,结合承担的“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项目,每年在产业特色明显、示范带动作用强、农民培训需求愿望强烈的村镇选6个村作为培训基地,围绕粮食、蔬菜、瓜果生产就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后销售、储藏、加工、经营等环节开展培训,增加了产业规模,提高了村品优势。另外,就效益较高的设施农业如温室、大棚的建造,设施瓜、辣、菜新品种的引进栽培管理,花卉、药材的栽培管理技术,果树栽培管理、养殖业及特种养殖(鱼、兔、鸭等)技术等,聘请省市有关专家或农广校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通过培训使农民基本掌握1~2项实用新技术,提高了劳动力水平,增加了生产效益。为了搞好经营流通,便于统一管理,积极开展有关农村合作社知识培训,引导协助基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申请注册商标等,为各基地规范运营、协调合作、搞好生产管理及产后加工销售做好服务工作发挥了应有作用。

1.3 培训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培训技术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岐山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现建有办公、监测及科技培训大楼6 418 m2,配备仪器设备120台(件),自有试验基地4.25 hm2,资产总额274.5万元,组建了由20名中高级职称农业技术干部组成的专兼职培训教师队伍,其中6名教师具有高级农艺师技术职称,承担教学和管理工作。实训基地内建有培训楼1座,结构为砖混3层,建筑总面积679.8 m2。教室4间,室内配备桌椅100套,电脑4台,投影仪2套,复印机2台,打印机1台,实习操作间2间,配备有普通生物显微镜、解剖镜2台,光照培养箱1台,消毒除害处理设备1台,样品采集与储运设备1台,监测诱捕器100个,防治诱捕器200个,诱蛾杀虫灯20台,超净工作台1组,试验台2组,小型机动喷雾器20架,数码照相机2台,摄像机1台,资料档案柜3个。培训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技术力量的不断壮大,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及软件支持和保障。

1.4 培训范围广,人数多,培训形式灵活,培训效果好

近年来,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结合村组实际情况,在培训基地开设教学班,每班固定学员至少40名,每个学员理论培训不低于120个学时,课堂采用多媒体幻灯片形式,直观新颖,形象生动,吸引力强。培训采用理论讲课、实践指导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的形式。累计开展各类培训1 830场次,培训农民20.13万人次,其中高级菜农培训146场次,培训专业农民5 580人,培训农民土专家及村组干部720人,农民技术能手560人,辐射带动农户2万户。在现场实践指导上,做到全程技术服务,有始有终,使学员真正掌握所参与的农业技术,并能熟练应用于农业生产。据对岐山县凤鸣镇八角庙、太子村大棚瓜菜产业调查,示范基地瓜菜产量较对照区高出10%,产值高15%;受训农民平均增产12%,收入增加1.5万~3.0万元/hm2。截至2011年,带动岐山县发展设施瓜菜逾533.33 hm2,产值超过18万元/hm2。辐射带动周边农户依靠科技致富,大大提高了农民素质和农业科技含量。

2 岐山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女性学员偏多,年龄偏高,文化素质偏低,管理难度较大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的转移,农村“能人”大量外流,在岐山县农村劳动力中,留守人员以老年及中年妇女为主,能接受教育并将所学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以40岁以上、55岁以下女性居多。她们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较为保守,接受新生事物慢,风险意识低,科技致富意识淡薄,在开展培训时组织管理难度较大[1-2]。加上农业生产中体力劳动所占比例较高,劳动强度相对较大,中老年妇女难以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更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及信息化、产业化不断发展的需要。

2.2 科技培训宣传力度不够,农民重视程度不高

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把农民科技培训作为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不断开展各个层次的技术培训、交流活动,如省农干校统一组织的全省农技干部大培训活动,各市、县不定期组织的技术培训等,农技人员更是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开拓知识领域,学习各种高、新、优农业技术,增强业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但由于培训工作覆盖不广,没有在全县范围内创造一种声势浩大的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活动氛围,部分村镇、农民对科技培训认识不到位,对农业知识的学习重视不够,导致农业实用技术、技能掌握等方面提高较慢。另外,由于县级财政困难,资金投入有限,教学基地设备技术不能及时更新,而对农民参加科技培训优惠激励措施也较少,不能有效组织农民外出参观学习、增长见识、开拓视野、转变观念,无法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兴趣,影响了科技培训工作进一步的开展[3]。

2.3 培训工作创新点少,起步低,科技培训步子进展慢

农广校在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主要根据农村、农民需要及上级业务部门安排进行各类内容丰富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活动。但在培训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没有把教育培训和岐山县农业领域的成功典型有效结合,未能形成一套完善、灵活的培训体系。在农业创业、就业技能和特色化建设方面培训内容较少,范围不宽,形式简单,不能满足新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村中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培训工作思路、模式缺乏灵活生动性、新颖性,不能极大地调动农民学习兴趣,影响了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 发展对策

3.1 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要抢抓机遇,利用科技培训年的有利时机在岐山县城及全县各镇村开展声势浩大的科技培训宣传活动,采取县、乡联动的方式,广泛发动教育培训、技术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方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各种农业活动节,办好宣传版面,印发各种技术资料,举办各种农业知识竞赛、技术比武活动,加强新闻、媒体的采访宣传报道力度,农业科技培训直通车进村入户的广播、幻灯片制作宣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大农业科技培训活动的宣传力度,形成广泛参与、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大培训格局[4]。在岐山县农村掀起“学科技、用科技”高潮,营造一种良好的科技培训氛围。

3.2 开拓创新,抓典型,树亮点,为农业科技培训注入活力

在农业科技培训活动中,要不断开拓创新,既要从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出发,解决农民所需,把培训内容与农事活动结合起来,按照生产需要讲授生产措施和相关知识,了解农民的文化水平,经济承担能力,使所讲内容适合农民所需。又要不断引进高新农业科技,吸取大量新信息,紧紧围绕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如无公害栽培管理、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特种种植、养殖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同时,要突出地方特色,与岐山县的农业成功典型结合起来,如蔡家坡宋家尧日光温室生产基地、凤鸣镇南郭村温室大棚生产基地、枣林镇北营村“奶—沼—菜”温室大棚生产基地等。要树立全县的农业特色教育,推广“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农业实训基地+农民”、“农业科技特派员+龙头企业”等成功培训模式,树立“大棚西瓜—秋延菜”生产模式、“种—养”相结合的“奶—沼—菜”三位一体高效生产模式等农业特色生产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加大宣传活动力度,抓典型,树亮点,提高知名度,为培训活动注入活力。

3.3 提高学员认识,营造培训学习环境

在科技培训中,首先要让学员明白参加科技培训的重要性,增强学用结合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学习掌握适用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市场经济管理知识教育等。培训部门要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带领和促进培训老师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知识的学习,钻研农业新科技,及时了解和掌握岐山县农业生产新动态,把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培训同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增强送教下乡的责任感、使命感。

农广校在农民科技培训活动中要不断研究和探索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规律,农民学员年龄文化程度不同,接受能力有差异,在培训中要灵活地确定培训内容,选择恰当的培训时间及地点,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提高培训质量,不断完善、推广;做好内部管理,协调各方面的沟通和联系[5];要动员培训基地村党员、领导带头参加,建立农民资格制度、规范职业农民的培训考核,发证和质量控制等工作;同时在培训工作中积极争取培训项目,整合培训项目资金,以项目为支撑,合理地使用培训资金,使其发挥最佳效应,促进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

3.4 注重培训质量,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

在培训中要紧密围绕岐山县农业结构调整,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重高效、特色种植技术的比重,逐步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种养结构。进行分类指导,对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农民,使他们掌握1~2项见效快、适销对路的实用技能。对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从业人员及文化水平较高或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农民,要扎实开展创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使其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其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业企业,成为支撑当地农业生产的专业户和中坚户[6]。培训内容要突出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紧紧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以创业、就业技能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农民职业道德、农村政策与法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3.5 加强责任感,不断提高服务意识

农民培训工作应坚持“依照农民意愿培训,依照主导产业办班,依照市场机制授课,依靠社会广泛参与”的思路,不断创新培训模式。一是进村入户,建立村级培训基地,结合产业特点,进村办班,举办“田间课堂”;开展手把手培训、面对面指导、心贴心服务;组织农民到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等生产基地,开展示范教学、现场培训和实操训练。二是积极组建农民夜校,使农民不出村组、不误农时,利用闲暇时间就能学到科技知识。三是积极发挥广播、网络和手机信息的作用,向农民发送有针对性的农事信息。

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要牢固树立为农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发展意识,在农业生产发展中,不断加强自身队伍力量建设,按照省、市安排部署,结合当地生产条件,在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过程中,以主人翁的思想精神,不断探索,创造出适合岐山县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特色之路。通过开展科技培训,显著提高农民种田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农民学技术、用技术的热情高涨,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依靠科技致富的增收典型村和典型户。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和新型农民队伍。

4 参考文献

[1] 余贤强.浅谈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南方农业,2007(5):72-73.

[2] 黄卫红,赵福江.农民科技培训的问题探讨[J].北京农业,2011(6):305-306.

[3] 祝士苓.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培训成就及存在的问题[J].世界农业,2008(8):60-63.

[4] 崔建宗.海原县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现状与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0(6):133,151.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篇4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初期实践

1. 成立领导小组,完善培训组织

为保证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崇明县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研室、发改委、财政局、人保局、农委主要负责人任组员,总体负责计划的制订、措施的落实,统筹出台相关政策,指导督促培训工作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实施工作的技术支持部门和学员组织部门,协助县农委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相关工作。根据产业布局和农民实际需求,崇明县于2013年度,开设了蔬菜、果树2个班级,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0人。

2. 成立专家组,制定培训计划

根据县政府协调会议精神,崇明县就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技能证书、从业类别、生产规模、年收入等进行摸底调研,建立培训信息档案,制订详细的新型职业农民遴选标准,最终锁定120名50周岁以下,达到规定的经营规模和产值标准且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协调组织和指导能力的农业从业人员作为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从培训师资库中择优选聘20多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骨干担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导师并组成专家团对学员实施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培训。专家组的组建兼顾专业平衡,量化培训工作指标,由农民、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实行三方考核。

根据培训项目15天120学时的要求,制订培训计划。设置公共课、专业课和专家指导服务三个培养阶段,并以122的比例安排培训课时与培训内容,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跟踪服务、基地观摩考察、技能比武相结合的形式,分专业进行培训。2013年,崇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主要对象为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公共课以政策性课程为主,采取集中授课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由县农广校统一组织实施,课程内容涉及农业品牌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营销实例等。专业课由行业分头组织实施,以关键技术、标准化操作、扶持政策等为主要内容。在培训内容和具体方法上,结合学员所种植农作物品种的不同和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再进行小组细分,差异化施教。专家指导在各行业细分小组的基础上实施,由县农广校负责督查监管。以企业管理、产品包装、市场拓展、成本核算等为重点。由一名专业教学管理员和一名技术专家配合负责10~20名学员,开展面对面、小组型现场指导服务,剖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训考核综合运用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和生产经营水平考察等手段。培训证书明确记载培训内容、学时数、考试考核结果和培训机构等,作为将来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一个重要依据。

3. 加强过程管理,丰富培训模式

加强过程管理,确保培训实施。培训班配备1名班主任、3名辅导员,按班次建立真实、完整、规范的培训档案,主要包括培训计划、学员台账(出缺席情况)、考试考核资料等。公共课以会议纪要方式记录学员学习情况及反馈意见。学员手册中详细记录教学计划、教材教案、教师信息、学员分组和课件大纲等。专业课采用学员管理手册记录培训内容、课时、出勤、培训效果、学员满意度测评表等内容。专家指导采用记录台账,记载指导时间、地点、内容、意见以及通过专家指导后,学员在生产、管理或营销等方面取得的实际成效等。

丰富培训模式,确保培训效果。目前主要采用三种模式:一是“专家服务团+县技术员+示范基地(示范社)”模式。由上海市农科院、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蹲点示范基地(社)指导。二是“以社带户,以户带户”模式。通过成熟职业农民的影响力,发挥他们的技术引领作用,如葡萄合作专业联社王相林已成为林果田间学校主讲老师。三是“科技下乡+入户指导”模式。农技部门结合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根据生产技术难点编写通俗易懂的科普读本,在关键农时组织科技下乡、入户指导。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职业农民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人走村空”现象愈演愈烈。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新生代青年劳动力“脱农”。经调研,崇明县农业从业人员仅30317人,其中55周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65.7%,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72.76%。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农业从业人员的2.3%,其中经营型实用人才占40.1%;生产型实用人才占23.8%。职业农民可选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2. 职业农民培训层次不够丰富,培训能力不足

通过多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崇明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训模式上也有所创新,但现有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缺乏统筹协调,项目分散,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培训和综合培训规模不够,特别是高层次创业培训缺乏。此外,对培训对象的需求把握不准、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陈旧以及优秀师资匮乏、教学手段落后、实训基地缺乏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培训质量和效果上也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估及跟踪服务。

3. 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不明确,学员积极性不高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业从业人员的职前职后教育及后备农民培养,不少国家通过明确的法规、政策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如英国,明确规定农场经营合格证书是申请农业开发、设备安装补助(5600英镑)的唯一凭证,极大地鼓舞了农民学农务农的积极性。而崇明县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相关扶持政策还不十分明确,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未能被充分调动。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对策

1. 改革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体制,提高培训水平

首先,将农业职业教育由专门机构延伸到义务教育的各阶段,以加深青少年对农业和农村的认识,激发其务农兴趣,扩大职业农民培育的社会基础。其次,整合农技培训资源,提高职业培训效率。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应以“职业农民培训工程”为平台,以提升农民综合生产技能为核心,整合协调各类培训资源,形成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教育载体上要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组织和农业协会的作用,教育手段上则要突出示范性教育的引领功能。培训形式上要有所创新,如“就地就近”下乡进村、进场、进社办班,“农学结合”分段培训等。

2. 规范资格认证,推行准入制度, 提升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必须明确条件、标准、程序以及认定主体、承办机构、相关责任等,要重点考虑是否以农业为职业,是否具有一定规模,收入是否主要来自于农业等等。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应结合三个方面逐步实施。一是与农业技术培训相结合。把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作为基础条件,提升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二是与土地流转相结合。在政策上明确取得资格证书的职业农民享有土地流转优先权,为合格的职业农民进行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三是与农产品补贴政策结合起来,提升农民获得资格证书的积极性。

3. 构建政策框架,加大对职业农民的扶持

将现有或即将出台的扶持政策向经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增强政策的吸引力和针对性。一是在土地流转、基础投入、金融信贷、税费减免、信息服务、营销推广等方面优先考虑新型职业农民。二是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待遇。三是优先开展科技入户、科技培训和挂钩结对,农业科技项目、农业科技成果优先在新型职业农民中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四是给予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优先派遣。五是优先参加政府主导的市场推介活动。当然,在政策立法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同时还应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使之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篇5

[关键词] 新型职业 农民培训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298-01

1 存在问题探

1.1 农民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当前许多农民对“要我培训与我要培训”观念模糊,参培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农民在生产中还严重依赖传统和经验,接受现代农业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式等方面缺乏主动性。“我要培训”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或者说农民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尤其对理论学习兴趣不大,有的地方还存在被动培训现象。

1.2 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从调查情况看,农村大多数青壮年都在外打工,留地农民基本上是老人和妇女,文化水平较为低下,这些人参加过培训的仅占35%,对农业专业知识学不会、听看不懂,培训效果不佳。

1.3 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随着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其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和前景也需不断更新,但农村的培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仅为300个农户1名教师;另外,部分培训教师知识不更新,授课不生动,农民学习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佳。

1.4 各地政策支持力度不一。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成效的大小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重视程度密不可分。如:广元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得到市政府大力支持,并拿出资金用于农民教育培训,同时还出台相应激励政策,使该市农民培训工作取得出色成效。而一些地方则忽略农民教育培训工,没有相应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使这些农广校工作开展相当困难。

1.5 培训机构办学条件不适应新形势需要。办学资金和实力严重不足是困扰部门办学机构多年的难题,许多培训机构依然使用的是相当简陋的培训教室和设施,办学条件非常艰苦,人员也不够稳定。尤其是事业单位改革机构分类未定期间,办学人员流失不少。

1.6 农民教肓培训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地域因素的制约,农户居住较为分散,农民对外界新知识、新技术知之甚少。而农民教育培训宣传却跟不上,宣传途径狭窄,地方的主流媒体宣传就更少。

1.7 非技术性培训成为城乡统筹下农民教育新的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电商知识、文化艺术、农村政策、社会保险及旅游、节能、生态等方面的培训成为农民新的需求,城乡统筹下的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已呈多样化趋势。

2 应对措施思考

2.1 加强领导,成立农民教育培训领导机构

农民教育培调是“三农”加工作的重要内容,应由政府成立农民教育领导机构,领导和协调农业、教育、财政、人事、就业、扶贫等部门,共同抓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使各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考评、有奖惩、有措施,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提供领导和组织保障。

2.2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牵头实施农民教育培训

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对外联络和对内协调,各级农业部门的涉农培训应由农氏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牵头,制定规划、提出措施、划定职责、落实责任。科教、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种子、植保、合经、农药、质量安全、农机等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搭建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形成资源统筹、共享,专家教师相互交流、市场信息相互沟通、技术技能相互切磋、教师学员积极互动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

2.3 进一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职能机构

涉农教育培训基本上有四大体系:一农业院校教育培训体系;二农技推广教育培训体系;三农业科研教育培训体系;四民间教育培训体系。但是。当前这四个体系仍未形成合力,客观上造成了农民教育培训在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合理,教育功能不协调,技术转化到位等,与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要求,以及农民对科技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需要进一步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其健康发展。

2.4 顺应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农民培训方式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分别选择在稻麦主产区、畜禽养殖区、蔬菜种植区、农机合作社等,建设不同类型的田间课堂或流动课堂,以提升农民培训实效。同时,整合农业系统农技人贯,以农广校为主体,充分调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力量,以田间课堂(学校)为载体,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专家和教师人员服务基层,扩大农民培训效果。另外,采取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方式,完善教学实习条件和课程体系设计,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多样化和规范化水平。

2.5 研究制定《全国农民教育科技服务平台》

按照“一主多元”的思路,将体系现有教育培训资源集中起来,建立省、市、县联办集合体,构建全省农民教育系统服务平台,统一调配资源,统一目标任务,实现真正意义的资源共享。同时,建立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将系统的专家、教师信息纳入教育培训服务平台,根据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求,开展政策法规、农技推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与之配套的技术:技能、教材等服务,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农村经济活力,让农民在网上就能获得教育、培训、就业、认证、社会保障等信息。

2.6 健全机制,增加投入

进一步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组织,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强化职能,并由责任部门牵头,加强统筹协调,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做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同时,在政府主导下,增加农民教育培训专项投入,保障农民教育培训健康稳定发展。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篇6

论文摘要:虽然政府加大了农民工培训力度,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贵州培训窝案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以此为例,引出对当前培训模式——传统模式、培训券模式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笔者所设计的农民工培训多元治理模式,希望能克服当前培训模式的弊端,让农民工获得市场需要的的技能,最终实现就业。

2006年起,贵州省劳保部门便开展了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至2007年底,全省共拨付培训资金3.75亿元,相当于这两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就业资金的33%。[1]可见政府是高度重视农民工就业培训的。

然而,贵州省检察院在全省社保系统查处了系列培训贪污窝案,共立案查处案件150余件、涉案170余人,涉案人员中既有基层办事员,也有像省劳障厅原副厅长杨锦福这样的高官,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一、贵州培训窝案问题解析

贵州之所以发生如此“大规模”的培训窝案,其问题主要出在政府、培训机构方面。

(一)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未正确树立实施农民工培训项目的根本目标。其次,未做好实施农民工培训项目的相关准备工作。最后,未协调好搞农民工培训的各部门间关系,劳保部门及少数官员权力过分集中。

(二)培训机构方面的问题

培训机构自身资质普遍较低,自律性不足。培训机构提供的“产品”质量较差,且较多采用“非常规渠道”进行竞争,因而可供农民工选择的范围较窄。当然农民工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参加培训的态度不端正。

二、当前培训模式分析

(一)传统培训模式

总的来说,贵州出现培训窝案是由于:一者,政府设计的培训制度不合理;二者,贵州省各级地方政府所采用的传统模式存在固有的缺陷。

传统模式中由政府直接补贴培训机构,然后培训机构再组织农民工进行培训的培训模式(即“政府——培训机构——农民工”模式)中,政府、农民工是委托者,培训机构是者,由于委托者与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极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情况,因此委托者对于者进行监督难度较大,培训难免会走样。培训效果可想而知,即便培训效果比较好,农民工熟练掌握了培训技能,其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个问题——针对性较差,即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然而,政府开展就业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培训让农民工掌握一些技能进而实现就业。

(二)培训券模式

随着传统模式暴露出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浙江在借鉴美国教育券的基础上,于2003年首先实施了培训券制度,开始运用培训券开展农民工就业培训,以期克服传统模式所暴露出的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大量农民工返乡,于是各地纷纷借助培训券这个工具培训返乡农民工,便逐渐形成了培训券模式。

其运行方式为:第一步,政府根据本辖区的情况,选定符合标准的培训机构,向社会公布;然后确定培训对象及其数量,制作一定面额的培训券。第二步,政府向培训对象发培训券,需要者凭相关证件到政府部门领取培训券。第三步,持券人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专业。第四步,培训机构展开培训,培训结束后收取培训券。第五步,培训机构到政府部门兑付培训资金。

培训券模式较传统模式有其优势:农民工有更多选择权,可在一定区域内自由选择培训机构和专业,此时培训机构之间竞争更激烈,它们为获得农民工的培训券,不得不降低价格并提高培训质量以吸引农民工,此时政府可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绩效。但是,从各地实行情况看,它也存在局限:由于各地的培训券制度几乎都局限于县、市区域内,很多地方难免会出现“供给方缺陷”[2](即现成的竞争市场不一定存在和卖方的竞争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与培训针对性、实用性仍显不足的问题。

(三)农民工培训多元治理模式

笔者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两种主要的农民工培训模式,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培训模式,希望能扬长避短,有效克服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难题,提高培训质量,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笔者认为,这种模式适合当前多种就业群体,诸如大学毕业生和下岗工人等,只是针对不同的群体具体操作细节得进行相应调整。

运行方式是:首先政府根据辖区情况,确定培训券发放对象、标准和培训券面额,制定相关保障制度。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领取培训券,此时其培训券有两种去向:其一,选择培训机构和专业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交付培训券,培训机构向政府兑付资金;其二,持培训券去用工单位(主要为中小企业)求职,如果用工单位录用后则收下培训券;此时用工单位也有两种选择,一是,向自己认可的培训机构下订单,让培训机构培训刚招录的农民工,在培训结束之后,经过相关各方对培训效果进行评分之后,把培训券交给培训机构;二是,有条件的用工单位自己组织培训,然后到政府兑付资金。

需要指出的是:(1)培训券的通行范围最好可以扩大到省级区域乃至全国范围,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培训券模式中的“供给方缺陷”问题。(2)用工单位主要为中小企业,原因有二:一是,它们吸纳的从业人数在各类用工单位中占绝对多数;二是,中小企业普遍因为资金短缺而不愿录用无技能、经验的求职者,求职者持有培训券求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它们解决培训资金问题时,中小企业录用他们的可能性便会增大。(3)允许培训券可以流向培训机构和用工单位,这样二者之间无形地产生了竞争,此时,无论是用工单位通过下订单让培训机构培训,还是其自己组织培训,培训效果应该更具实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更能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农民工多元培训模式难免有欠妥之处,今后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

参考文献:

[1]/legal/2009-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篇7

[关键词] 乡镇农民 现代农艺技术 培训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297-01

引言

当前,虽然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与关注,但如何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培训,提高培训工作效率,这是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对该问题有更为深入的认识,采取有效的培训措施,本文选取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就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培训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对策,希望能为有效开展培训活动提供启示与借鉴。

1 加强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的意义

1.1 提高农民素质。对乡镇农业生产和发展来说,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也越来越受到乡镇相关部门的重视。做好该项工作能激发农民热情,促进他们综合技能提高,对有效提升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具有积极作用。培训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需要更新农民的知识,开发农民的综合技能,促进他们的行为和态度改变,进而推动受训者知识更新、能力提高,提高培训工作效率。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乡镇愈加关注农民技能培训,加大在培训方面的资金和时间投入,让他们更好适应将来工作需要,努力农业种植上做出业绩。

1.2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此外,加强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不仅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农民综合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农业技术、制度、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具有网络化、现代化、个性化、终身化等方面的特点,它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提高农业种植效益,因而越来越受到乡镇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2 加强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的对策

调查显示,目前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存在不足,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缺乏,培训主动性不足。为应对这些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完善措施。

2.1 激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热情,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从乡镇农民现代农艺近些年来的培训经历来看,除了完善培训课程体系,提高任课老师综合素质,注重培训效果评价之外,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农民产生参v与培训的动力是十分必要的。

2.2 完善激励机制。培训老师的薪酬体系中,虽然有技能工资部分,但执行过程中都是由部门主管进行主观判断和确定,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流程,难以公正、全面评价培训老师的技能和水平,制约农民培训积极性提升。因此,为转变这种情况,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中要构建各工作岗位的技能指标和评价体系,定期对农民开展技能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技能工资联系起来,有效激发培训的主动性。同时在晋升机制方面,也要与老师的培训工作相结合,让他们努力开展培训活动。

2.3 加强培训考核工作。对农民都提出课程培训要求,只有在培训课程完成,并且考核合格,或者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之后,才能获得使用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机会。对学习能力强,专业技能出众的农民,要给他们在培训方面以更多机会。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并发挥培训的激励作用,让农民更为有效的参加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4 不断创新培训手段和培训方法。为增强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的实效性,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培训手段和培训方法,推动培训不断完善和可持续l展。创新并不要求每次都研究新的培训方法,而是根据每次培训工作需要,选取合适的方法,并最大限度发挥这种培训方法的作用。还可以对现有培训方法进行巧妙组合,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对农民开展培训,实现农民培训的创新。开展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时应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最大限度提升培训效果,提高部门工作绩效为目标。参加培训的农民数量比较多,培训任务繁重,每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对农民开展农业产品、生产、安全、质量等方面的培训,多数情况下采用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然后采用笔试的方式检测培训效果,确保广大农民掌握培训内容。为实现培训方式创新,可以将课堂讲授与其他方式结合起来,促进培训效果提升。例如,模拟农业种植的现场情境讲解农业种植技巧,加深农民的印象。还可以录制视频,系统全面介绍农业种植技术和流程等,农民可以一边观看一边讨论,从而对这些内容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为农民创设情境,让他们进行现场模拟,开展农业种植训练,并由任课老师指导,肯定其中的优点和进步,指出存在的不足,并在今后的训练中改进和提高。采用这种将理论学习和视频观摩、现场训练相结合的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方式,有利于促进培训效果提升。

3 结束语

本文对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进行研究与分析,所反映的现状与问题不仅具有典型性,更具有普遍性。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工作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等都是大致相同的,尽管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不完全相同,但本文所提出的改进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工作的建议和对策能起到参考作用。总之,乡镇农业在规模上没有优势,而要生存与发展,其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必要的教育和培训,帮助乡镇农民掌握有效的工作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乡镇农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丁佳平.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3(6),114

[2]姜春云.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发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 5-10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篇8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就业 培训 对策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三农问题突出,而三农的首要问题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增收的关键在于农村劳动力是否能够充分就业,实现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的转移。研究表明,虽然农村劳动力就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人力资本状况对于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增加就业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而形成劳动力人力资本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对其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必将带来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和对人力资源素质和技能需求的提升,但是,农民人力资本存量尤其是职业技能水平普遍偏低,严重影响农民向城市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要促进农民职业转化就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

农村劳动力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和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为此这项工作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通过立法等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作出了政策性的规划与指导。如:2003年国家六部委联合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2004年国家六部委共同启动实施旨在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促进其向非农就业转移的《阳光工程》;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有关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的指导方针和措施;2007年8月3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统筹协调,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

尽管政府层面非常重视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存在的问题

投入不足,投入机制不健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农林中专、农村职业高中和农民文化学校为主体的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国家财政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也有了一些专门的教育项目和培训工程支持,但随着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的不断扩大,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日益突显。农民教育培训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投资渠道单一,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民培训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极大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也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农村劳动力参与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一方面使得农民没有能力进行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另一方面从成本—收益角度来看,农民对职业培训的“预期收益”难以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期,而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人力资本存量偏低,绝大多数只能到非正规部门就业,非正规部门劳动雇佣关系不规范,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民工大多从事着收入低、劳动条件差、缺乏劳动保障的工作,这也导致了企业和劳动者对人力资本缺乏投资动力。

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当前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对象和培训对象的需求不同,因此在实施具体的培训项目时也应该分类实施,根据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经验、已有技能基础等个体特征的差别,分别进行难度不同及重要性程度不同的技能培训,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很多培训机构在设计培训内容时没有进行需求分析,使得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技能培训的需求,就业适应面较狭窄。

培训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在农村劳动力培训管理体制上,不少地方政府仍然沿用行政管理模式,以行政目标管理制度对各种形式的培训进行监管,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政府大包大揽、错位与越位现象存在。此外,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涉及的主管部门多,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职能的交叉现象突出。虽然国家颁布了多部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制度建设落后,执行不利,职业教育与培训运行仍然缺乏软环境支持。

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中国从1999年起已经开始实行劳动预备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在劳动准入制度推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执行的力度不够,大批没有受过岗前培训的劳动力进入劳动市场,没有全面实施“先培训、后就业”。二是执行范围不够,目前我国实施劳动准入制度的还仅局限在部分技术工种的范围内,尚没有一个涵盖全部职业、按不同层次等级分类、权威性的职业等级标准。

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优化对策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篇9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率正在以每年大约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失地农民在完成从农民到城市居民这一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少数农民会由于对新生活方式不适应而出现悲观的情绪甚至行为,部分农民也存在着就业压力大、生活不稳定的情况,甚至个别农民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在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这一时期内,就业培训工作就变得更加重要。

一、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培训教育的内容也逐渐宽泛,培训方式更加多元化,这就在无形中对培训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失地农民就业培训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培训模式依旧是政府办学为主,单一化的模式导致师资配套单一,无法符合新时期失地农民就业的多种需求;②培训内容需要进一步拓展,比如说在一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优势充足,农业技术培训发展非常快。当地政府部门往往抓住这一优势,在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也将培训内容偏向于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其他培训类型相对较少;③培训教师知识单一,授课方式陈旧。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需要进一步强化,大部分培训教师都没有进行专业系统的进修学习,只能够开展类似于引导性的初级技能培训,使用面对面的课堂授课模式,很少组织进行实践操作训练;④培训配套设施设备有待完善,部分培训机构因为资金缺乏,部分培训设施建设不完善,设备相对老化。很多课程基本上都是采取课堂口头讲授,仅用一份PPT和一张嘴就完成了整个培训活动,失地农民无法参与更多的实践操作训练,实际技术能力很难得以提升。另外因为培训场地缺乏,部分相对热门的培训课程不能够组织进行,导致就业培训内容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之间不符合[1]。

二、做好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培训重视程度

失地农民是否可以顺利的融入到城镇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地方政府部门必须要尤为重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要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做到上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帮助一批失地农民就业。政府相关部门在立项审批时,引导企业与劳动部门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在开工奠基时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在投入运营时与培训合格的失地农民签订劳动合同。建立起失地农民中劳动力资源、企业用工需求、培训机构培训能力,三者联动和对接的机制,有效帮助失地农民成功转变为职业人。

(二)不断创新培训方式

培训组织机构要加强和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交流,组织开办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也可积极的和企业签订用工协议,推行订单式培训,培训结束考核合格后即可安排失地农民上岗。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合作,让企业真正参与到失地农民就业培训过程中来,将企业作为培训现场,让失地农民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便能够熟悉基础的操作技能与安全生产知识。促进就业培训方式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还是应当坚持以实践为主,摆脱过去那种单一化的授课形式,帮助被征地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的能力,使其尽快实现就业,稳定就业。

(三)逐渐完善培训内容

失地农民和下岗待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外地务工人员在置业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必须要为其合理选择培训内容,防止对同一技能层次的人员实施重复培训。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失地农民主要是培训其实践技能,比如说技工教育模式,通过全日制集中授课的形式让其尽快成长为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我们可以积极组织一些电工、焊工、汽修以及办公自动化等培训课程,努力让其成为复合型人才;针对年龄偏大且文化水平不高的妇女,可对他们进行家政服务、保洁等短期内可以完成的技能培训;对于技能单一化、文化水平不高的失地农民,应当对其给予较为简单且就业面较广的劳动密集型职业培训。

(四)加大培训资金支持

现阶段,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往往是覆盖到省市县三级地区,而很少将其推广普及到乡镇和基层农村,这一情况往往是资金不足所导致的。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努力拓展失地农民就业培训资金的筹措渠道,可通过建立培训基金的方式,建设覆盖乡镇地区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组织来解决这一问题;另外政府部门还应当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积极寻求和当地企业、职业院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更好的满足基层农村失地农民的就业需求,最后还可以通过划拨财政专项资金的方式来支持失地农民培训基地的建设。

(五)提升农民学习意识

广大失地农民必须要准确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主动参与各种就业培训活动,即便是通过了就业培训之后也应当努力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让自己成为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2]。加大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技能培训、提升培训和新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资金扶持力度,采取分期分批组织培训方式,集中举办SYB培训班,菜单式培训创业典型,对返乡农民工进行智力支持,为培训者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对有一定资金、技术和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广泛开展创业意识教育,激发他们的创业就业热情,引导其走创业之路,解决地方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三、结语

我们能够从现阶段失地农民就业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可以发现,我们在解决就业培训问题中还具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不管是政府部门或者是培训机构都必须要强调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实际需要,尽可能的应用好所有可利用的资源,结合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策略,不断提升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的实效性,确保广大失地农民都能够拥有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农民培训存在问题篇10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教育;调查分析

作者简介:胡方卉(1991-),女,吉林敦化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商学院本科生。(江苏 常州 213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常州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需求实证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CZ201103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36-02

一、调查研究背景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关注“三农”问题,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据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共有1.45亿农民外出务工,其中大约有1亿人是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总数的60%以上。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日益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持续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和谐。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科技信息技术等的进步,新生代农民工又与老一代农民工有着明显的差别。

现今,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问题无疑是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中的首要问题,我们认为造成此问题的原因至少有以下两点:其一,新生代农民工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其二,新生代农民工大多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及就业技能。因此,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需求在当前显示出了极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希望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需求对比的调查研究,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愿望,并通过对当前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来探求目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匮乏、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不对称等问题的原因,最后将结合调查分析结果给相关部门及企业提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的可行化对策。

二、新老农民工职业教育需求现状分析

1.研究对象分析

从过去近30年的工业化、城市化历程来看,农民工进城务工,不仅为工业发展、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在务工中逐渐接受了城市文明,使之能更容易、更自然地融合到城市之中。这种通过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推进城市化的进程,是目前切实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城市化的方式与途径。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这不仅制约他们在城市的生存能力、权益享有和实现能力,而且也制约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政府、工会、企业、社会各方都有责任切实提高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

本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尚处于底层地位,是城市社会的边缘群体,具有农民与市民的双重特征。他们多数出生于60、70年代,属于第一代农民工。而且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72%的受访者为初中级以下文凭。而且大多数被调查者多从事社会较底层的职业,如:驾驶员、贩卖蔬菜的商贩、工厂普通职工、电焊工,也存在个别职业为公务员、小餐馆老板等。

他们作为第一代农民工,大多数人有务农经历,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少人愿干脏活、累活与收入低的活。绝大部分是真正的农民,他们的“根”是在家乡的,他们年纪大了后,大部分人是要回到家乡去的。在从事职业类别的选择上,城里人不愿从事的职业,多由第一代农民工承担。第一代农民工在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中,更偏向就业于城市非正规部门,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中担任雇主的较多。

2.新老农民工自身职业需求分析

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对目前职业状况基本满意,但偶尔感觉在工作上还存在一些知识上或技能上的不足,他们想有更好的发展。

大部分人对生活状况还是比较容易满足的。90%以上的人希望自己在事业上能有更好的发展。一半以上的人觉得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将限制自己在职业上的发展。大部分人感觉到自己在知识和技能上仍有不足,约四分之一的人明显感觉到自己的不足。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新生代农民工似乎对生活还是比较容易满足的,然而,与上一代农民工比起来,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显然有更大的期望。从数据上看,90%以上的人谋求事业上有更好的发展,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真正在城市中立足。然而,由于受教育程度的局限,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未来的发展。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无法让他们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希望自己有发展,然而却受到自身条件的局限,那么打破这种局限就成为了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心诉求。所以,对这些人进行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也就成了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可是,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对于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在受调查人群中,从未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所占比例竟然高达66%。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缺陷。

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受访的新生代农民工获取知识或信息的66%是通过看电视,47%来自报刊,35%来自书籍,29%来自网络。可见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日趋多样化,途径也更为便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的受访者从未参加过所在企业或社会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24%的受访者仅在上岗前参加过一次。而且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即使有相关培训也会由于时间原因而无法参加。电视仍是他们获得知识信息的最主要渠道。相对于其他方式,对于网络的运用还很不普遍。这些人获得职业技能培训的渠道十分有限,机会很少,三分之二的人甚至从未参加过职业培训。

约一半的人偶尔会给自己充电,但总体来说,能经常主动给自己充电的人只占很少一部分。大部分人都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班,但由于费用、时间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没有参加培训班的意愿。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培训内容的需求明显侧重于实际运用。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他们缺少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其中一部分人虽然接受过职业培训,但也仅仅在上岗前接受过上岗培训,这样的培训显然是不够的,无法满足他们需求。于是,我们就产生一个疑问,现在不是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吗?为什么不能起到作用?通过了解,得到以下原因:培训机构重叠;培训内容单一、缺乏时代性;培训缺乏层次性;培训手段落后。传统的培训手段忽略新生代农民工的生理、心理和学习的特点。更有甚者,利用农民工培训机构可以得到政府补贴这一政策,搞虚假培训,骗取财政补贴谋私利。

二是即使有机会,新生代农民工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接受职业教育,在我们的调查中,有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可能并不愿意去接受职业培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己没有空余的时间,那么如何才能让他们“有时间”,这也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三是严重阻碍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问题,也就是费用问题。尽管大部分人都希望可以得到职业教育,然而,由于某些原因,他们并不希望花太多费用在职业教育上。当问到是否愿意投入一定的资本加强职业技能时,44%的人并不是很愿意。这也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谁来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买单?就这一点,如果都让农民工本身承担,无疑会加重他们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企业一般也不会愿意为农民工来买这个单,所以,目光自然就转向了政府。就农民工的想法来说,他们希望政府能够更多地承担农民工培训所需的经费。

4.如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需求问题

绝大多数受访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当代工人的职业技术教育仍旧缺乏资金及政策方面的扶持。这也是我们进行此项目的原因之一。相比较之下,这些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当代工人的职业技术教育应由政府投资或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资。新生代农民工更希望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支持对农民工的职业技术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希望高校能够直接参与到当代工人职业技能教育中,向社会开放相关的培训班。也许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有近一半人(44%)似乎不愿意为加强职业技能投入资本。

那么,如何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问题?如何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需求?这其中的关键一环在于政府。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政策来支持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同时更要做好对现有的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整合相关的资源,建立起一个高效的农民工职业培训系统,并将整个这个培训行业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同时,政府应更多将农民工培训的相关费用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之中,减轻农民工因此产生的在经济上的负担。

实际上,如今,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不少的措施,以常州来说,从2009年下半年起,常州市总工会全面推进万名农民工援助行动,在华利达服装、老三集团、洛克电器等农民工较多的规模企业中,建立10个农民工培训基地,并依托各级工会教育培训阵地和组织网络,广泛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综合素质培训。同时,各地政府也在给予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免费的培训机会。然而,较之农民工的整体的人数,从这些措施受益的人数有限,另外,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存在免费培训这回事,可见,政府在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仍显不足。

除了政府以外,我们看到,新生代农民工也希望高校可以在农民工职业技能教育中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从受访者的态度来看,他们希望高校能够直接参与其中,开设相关的向社会开放的培训班。那么,面对他们这一人群的需求,高校是否要采取应对的措施或者说高校应该如何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起到自己所该起到的作用也就成为又一重要课题。

最后,还了解到近半数受访者认为常州高校应在当代工人职业技能教育中担当倡导者(以自身的理论知识向企业和政府大力倡导加强当代工人职业技能教育)、协助者(协助企业或政府为职业技术培训提供师资与设备)和实施者(创造性的开设特色的当代工人职业技能培训班,并向社会全面开放)的角色。

三、结语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准确把握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服务体系,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佳,赵宝柱.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综述[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