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途径

时间:2022-02-23 09:52:54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途径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专门为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所开设的以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作为教学基础,注重于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及社会性发展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所开设的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以及社会实践性的特点,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的教学是其课程教学的中心重点,是任课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通过教学可以使小学生明确做人的基本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利于小学生健康发展。文章从农村小学有效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教学的意义着手,分析了教学实践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究了有效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教学途径;探究

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为我们强调指出,其课程授课是以小学生的生活实践作为基础,着眼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我们知道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以及社会实践性是来源于孩子们对社会生活实践的充分认识,再加上生活中小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我感悟,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着想,必须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特别是《品德与社会》课的实践活动教学更应该重视起来。现在的一些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往往与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的距离是越来越远,任课教师在其授课时仅仅局限于学生手中书本的范畴,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完全脱轨。教学中生搬硬套照本宣科的所占比例较大,此种教学模式根本不能真正触及到少年儿童的真实内心世界,无法真正从少年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使小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笔者结合多年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践,探讨农村小学有效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的教学途径。

一、农村小学有效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教学的意义

所谓的实践活动是指我们任课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针对课本的教学信息资料以及班级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状况,凸显和有效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所组织的中高年级小学生进行一些易于开展、方便操作的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性教学活动。通过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让小学生在生活之中自主地接受教育,使小学生经历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以及自我教育的完整过程,促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道德观念认识和道德信念,自身能够拥有积极的道德情感,以良好的道德行为进行展现,真正意义上实现小学生知与行的协调统一发展,有效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效。在授课的同时也将小学生的信息搜集及处理的能力进行有效锻炼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

二、充分认识农村小学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1.品德与社会课的实践性没有得到有效拓展。当前,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程被划分为小学考试科目之内,每周授课的时间只有2课时,教学任务重以及授课时间少的原因,任课教师便将重点放在了赶进度上,必须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许多有趣的实践活动环节就被教师给忽略了,从而导致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大大缺乏了生机和活力,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发挥与锻炼。2.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的质量不够理想。任课教师深深知悉,实践活动是所教课程极其重要的载体,授课中所需要开展的信息资料的收集活动,亲临现场所进行的调查和参观访问活动,学生疑遇疑难所开展的同学间相互讨论的活动等等,小学生的这些实践活动是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的。因为学生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配合力度不足,便促使学生品德与社会课前的实践活动所完成的质量效果非常不理想,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一个因素就是出于安全责任方面的疑虑,授课教师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投身实践之中去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少,教学只能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之上,使得学生离课程资源丰富多彩的社会和自然越来越远。3.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的可用资源不充足。不像语文数学学科那样有充足的课件资源,《品德与社会》教材的课件资源远远不足,任课教师自身能力下所开发课程资源又极其有限。为此,势必导致当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严重影响,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效果不尽人意。因为所缺乏的就是需要教师上课之前搜集资料的重要环节,以此来对教材进行十分有必要的补充,使课堂教学充实起来。4.学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在学生评价上仅仅以单一的考试作为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势必促成了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所呈现,缺乏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引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应对考试学生只能去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框框,使得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这种缺乏兴致的启发性被动教学和被动学习的局面,定会导致《品德与社会》课程任课教师的劳动得不到小学生的认可,使得《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地位下降越来越快,致使其教学呈现投入多,而产出却很少的局面。

三、农村小学有效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教学的途径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存在较多区别的综合课程,其课程自身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可以称得上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育人工程。因为它以有效帮助小学生充分融入到社会之中,掌握学习做人的核心,以少年儿童社会生活作为教学的基础,将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法律法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家的国情、祖国历史文化教育、地理环境教育等等进行有机地融合,正确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形成做人最为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所以,基于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理应成为各门学科的重点,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重于其实践活动教学,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充实和完善。为了改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践活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教学。1.奠定坚实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首要地位基础,我们必须要将以往的观念进行彻底地扭转和改变,深刻而透彻地领悟《品德与社会》课程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作用。要知道,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与期望,孩子们的思想品德状况势必会直接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前途和民族命运。可以说《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系统地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和有效渠道。倘若《品德与社会》课程被忽略了,那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人格定位为不健全。为此,我们必须要深刻领悟《品德与社会》课程非常重要的育人价值理念,逐步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德育效能,使小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2.要注重措施的完善与强化,逐步实现和改进《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常规教学管理。授课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足《品德与社会》课,绝不能随意减少授课课时或将课程提前结束。小学校必须按照本校班级的实际数额以及课时要求全面配齐任课教师,努力抓好课堂教学工作,开展好常规性的课堂教学检查与指导,对品德与社会课常规教学进行系统规范化的管理。同时,注重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实践活动教学,积极而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切切实实地保证实践活动的次数和质量,使任课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活动中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真真正正抓实抓好《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工作。3.要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研究工作,注重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长远教育目标。在授课教学中,我们任课教师既要教会小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教会小学生会用知识。使学生们能够在面对繁杂的社会现实生活时,可以用学生自己的眼光去捕捉问题,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思维问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改变自己不当行为。针对上述特点,品德与社会课任课教师就需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理论,具有创新运用的能力。为此,授课教师必须加强本学科教学的研究工作,深入去挖掘教材内容,努力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预案,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之中去。4.要关注学生的主体,认真开发适宜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体验性素材。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与社会性发展的初始阶段,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采用小学生喜欢和易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正确引导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文本的基础上,我们授课教师应该切实以小学生的发展作为基础,以贴近学生社会生活的真实事例进行引导,采用与我们日常生活极其接近的方式组织实践活动,努力为小学生开发适宜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体验性素材,帮助小学生能够在直观而形象的感悟之中去有效学习社会知识,不断升华小学生的思想境界,协助学生正确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健康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坚实的根基。综上所述,认真把握农村小学有效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教学的意义,细致了解教学实践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掌握有效的教学途径是抓好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必须关注每一个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注重发展少年儿童的主体人格,使小学生努力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优秀的社会主义合格小公民。

参考文献:

[1]石柱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

[2]苗贤风.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J].中华少年,2017(12).

[3]池长春.《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性策略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7(9).

作者:李红娟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