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排斥问题探析

时间:2022-11-23 10:35:10

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排斥问题探析

一、金融排斥的内涵

金融排斥即直接或间接地排斥穷人以及弱势群体享用主流零售金融服务。金融排斥的内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金融监管相对宽松、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金融资源逐渐向富裕地区转移,导致了低收入地区的地理可及性障碍。当时的主流金融服务,基本上不将低收入群体纳入考虑,导致了贫富差距加大。贫困地区、穷人难以获得银行信贷,只能去借高利贷;由于主流的保险服务不对这些群体开放,很多家庭难以有效地规避社会经济风险。这个时期,学者们针对金融排斥问题的界定、研究侧重的是地理学分析。而随着金融排斥问题的复杂化,人们在研究金融排斥问题时,除了地理因素外,还引入了社会经济、金融市场等因素。

二、农村金融排斥问题分析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村金融机构过少

农村金融排斥最初最为明显的诱因就是地理排斥,而现在这个诱因仍然十分突出。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金融网点过少,要获取金融服务要去金融机构集中区域,期间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2013年银监会了《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其中显示,我国平均每个县仅有银行网点50余个,其中大部分在县城,真正服务广泛农村地区的银行网点很少,大量的乡镇甚至都尚未设立网点。农村缺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是信用社,其他金融机构寥寥,淡薄的金融服务提供者以及单一的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是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2.金融机构促发排斥

农村金融网点比较少,金融从业人员偏少,这使得这些网点只得采取单一的营销策略。而这种策略也对一些经济主体产生了排斥。此外,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这使得金融机构的“定价权”缺乏制衡,金融服务的成本较高,一些网点大幅提高利率,使很多有需要的经济主体被疏远、排除。

3.条件性排斥教显著

农村金融机构为了降低自身的业务风险,制定了严苛的业务评估流程、审核条件,条件性排斥显著。农村经济有其特殊性,农业生产周期长、灾害威胁大,且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在这些金融机构的高门槛下,大量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难以满足。诸如,个别金融机构需要经济主体提供收入证明,而这在农村明显很难推行,正是这种苛刻的贷款条件,使得金融服务难以惠及更多的经济主体。

4.农村经济主体因素

农村地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借款习惯向亲朋好友等非正规金融渠道借贷,他们这种借贷偏好本身也使他们无法涉入金融服务之中,获取符合自身需求的金融服务或产品。

三、农村金融排斥治理对策

针对如上金融排斥问题,应该采取如下治理对策: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要提高农村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水平,降低农村金融排斥程度,发展经济都是根本,只有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破解金融排斥的困局。发展农村经济,不但要注重农村总体经济水平的提高,还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其一,采取差异化策略,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设置更多的金融机构,并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经济、政策环境。其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不能将眼光局限在第一产业,应该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这样才能产生更多的金融需求,刺激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置网点。其三,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相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更加落后,为此,政府应该着力当地农村的金融环境,吸引更多金融机构流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农村金融排斥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而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可以显著缓解金融排斥。具体来说,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规范农村金融机构运营,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能够充分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避免资金外流。其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供给。政府可以采取政策,鼓励、刺激农村金融机构增加金融供给,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3.做好政府监管工作

实际上,我们可以将金融排斥看作“市场失灵”,针对市场失灵,政府有必要采取调控措施。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缓解地理排斥。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禁止主要金融机构取消在农村的网点,避免出现地理排斥的情况。其二,规范非正规金融发展。金融排斥出现之后,农村大量有需求的经济主体无法得到信贷资金,为此只能向非正规金融机构借贷,而这种非正规化的“借贷”本身也会加剧农村金融排斥。为此,政府应该制定法律法规,将这些非正式金融机构正规化,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有益作用,其三,建立普惠性金融体系。要缓解金融排斥,就要确保农村有金融需求经济主体的权利,让他们能够通过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4.采取针对性缓释政策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状况不尽相同,影响金融排斥的指标、因素有所差异,要治理农村金融排斥,也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政策。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如下两种情况:其一,金融排斥程度低地区。为缓释这些地区的金融排斥问题,还应该以提高金融效率,促进金融的纵向发展为重点,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制,吸引多样化的金融机构,满足日益丰富的金融需求,刺激当地的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改善当地的金融排斥问题。其二,金融排斥程度重地区。要解决这些地区的金融排斥问题,应该制定个性化的缓解政策。一方面要规范非正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要开展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增设农村金融网点,避免地理排斥加剧当地金融排斥。对于自我排斥严重的区域,诸如西藏地区,应该以金融教育、机构试点、金融帮扶为主,拉近金融机构与农户、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增强这些经济主体对金融机构的认识。对于条件排斥严重的地区,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健全农业保险、社会保障体系上,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创新金融机构业务、服务、产品,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效率,减轻经济主体对当地金融发展的消极影响。对营销排斥严重地区,一方面要加强网点建设、开展普及化的金融教育,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金融从业者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以客户为中心,创新客户帮扶体系,改善金融生态。

四、总结

农村经济,尤其是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与金融机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就要建立健全金融机构,改善农村金融生态,解决农村存在的金融排斥问题。农村金融排斥会导致市场失灵、负外部性效应,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而要改善这种情况,就要找出农村金融排斥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为此,本文阐述了金融排斥的内涵,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金融排斥的治理对策,以期能够地改善农村金融生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作者:王波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