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外贸政策研究论文

时间:2022-02-28 09:43:00

导语:现行外贸政策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现行外贸政策研究论文

一、我国现行外贸政策面临严峻的挑战

1.贸易摩擦加剧

我国现行外贸政策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不断地增加,导致了我国与主要工业国家的贸易不平衡状况日益加剧,各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与我国贸易呈逆差的国家,为了扭转贸易逆差,以各种理由对我国的出口产品进行限制,最终导致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急剧增加。这一倾向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更加明显。2002年对我国立案最多的国家是与我国贸易逆差最大的美国。美国对我国立案调查14起,其中反倾销12起,特别保障措施2起。

2.贸易条件恶化

我国现行的外贸政策强调贸易顺差,在评价地方政府的业绩时,把对外贸易额的大小以及逆差和顺差作为标准之一,地方政府因此千方百计地促进出口,更多地关注出口创汇。为了争夺出口市场,很多企业甚至以低价竞销为手段,导致出口价格持续下降,贸易条件不断恶化,造成我国外贸的“贫困化增长”。

3.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

由于我国外贸长期处于顺差,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远远超出其最合适的水平。2001年,我国外汇储备超过了2300亿美元,接近1年2435亿美元的进口规模,是短期债务170亿美元的14倍。至2003年9月,我国外汇储备达到了386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居世界第一。由此导致了其他国家要求我国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人民币如果升值将使外商投资大量减少,这样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将减少二到三个百分点,这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4.出口与国内发展相脱离

我国在贸易体制改革中采取了进口保护与出口鼓励政策的措施,其结果一方面出现了大量“体外循环”的加工贸易,另一方面国内也建立了许多新兴产业。这种情况导致了出口产品结构与国内的生产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差异。随着加工贸易的不断增加,贸易与国内工业发展相脱离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二、对出口政策及其作用的重新认识

1.出口政策趋同导致政策失效

目前,世界各国或地区为了发展经济,普遍实行了鼓励出口的政策。这种开放国家政策趋同的现实,导致了政策的失效,即所谓的“合成谬误”。在国际市场上,如果只有少数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向发达国家的出口,但是,如果很多国家也实施同样的政策,由于供给急剧增加,需求相对保持不变,从而导致贸易价格急剧下降,贸易条件恶化甚至崩溃,造成所有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国家的“贫困化”增长的现象。

2.世界贸易体系面临崩溃

日本在不违反世贸组织法规的情况下,以激进的贸易政策把其他国家的工业摧毁无遗。随着中国进入世贸组织,这个问题还会恶化。如果中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继续实施鼓励出口的政策,大量出口廉价产品,在全球市场中与美、日、欧产品竞争,此时全球的贸易体系可能面临崩溃。自由贸易体系之所以能够维持至今,完全是因为中国和印度没有效仿日本。如果中国以此作为范例,照日本的方子抓药,现有的制度绝对撑不下去(查理德·隆沃思,2002年)。

3.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确定

国际有关研究显示:从1975—1994年之间出口增长最快的25个国家来看,如果按不变价格来看,很多出口占GDP比重不断提高的国家(地区)却未必经历了经济的更快增长。1998年,经过分析哥伦比亚、墨西哥、摩洛哥的数据后,发现几乎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出口本身能获得更高的效益。1995年和1998年对美国的研究得出类似的结论:虽然出口企业在规模、生产率和增长方面相对非出口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并不能就此断定是出口本身导致这样的结果。效益好似乎决定了企业处于出口状态,而不是相反。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外贸政策时,决策者本末倒置,过分强调出口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出口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种倾向受到严重的挑战。

4.历史经验

一方面,从美、俄、日三个大国的发展道路和成败经验来看,大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处理好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关系,出口导向和单纯的投资主导可以取得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但最终要面对内需扩张的转换,转换不好就会出现经济问题甚至是经济危机,俄罗斯、日本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例子。

另一方面,从我国的实际来看,我国的出口增长奇迹名不符实,存在巨大的差距。对于出口乃至外资对我国经济的贡献,有关学者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官方和主流学派所提供的数据不足以证明国内经济正在走外向化的道路,以及在改革开放中国民经济是由出口带动的,更不能肯定外资和外商直接投资显著改善国内经济效益和促进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而言,出口只起到了一个间接的作用,我国经济在过去20年的增长更多是依靠内部规律。

三、对进口政策及其作用的重新认识

1.进口与经济增长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素供给投入的增加包括资本和劳动供给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规模经济、制度创新等,而这些因素都与进口有密切关系。因为进口中往往包含大量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它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会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会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程度的提高,从而促进GDP增长率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的实例也可以佐证这一点。统计资料显示,在美国的经济增长中,至少有27%要归功于高科技产业及高新技术的进口。同时,以我国中间产品的进口为例,进口中间产品或许同经济增长没有直接关系,但其潜在联系不容忽视。因为对于我国来说,大多数的专业化中间产品很难依靠本国提供。限制我国获得这些中间产品的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将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会贯穿于整个经济之中。

考察我国1980—1999年国民经济的有关数据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1)在我国贸易顺差的年份,经济增长反而趋缓,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呈负相关的关系。

(2)我国的进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在进口增长速度快的年份,经济增长率(用GDP增长率表示)呈上升趋势,而在进口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年份,经济增长率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只是进口增长率的变化幅度更大,而且其在时间上有先于GDP增长率变化的趋势,很明显,进口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进口参数对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出口参数则没有进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贡献那样显著。在同样的增长率下,进口大约比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一倍。

2.进口与就业

人们总是认为进口会冲击国内产业,增加失业。实际上,进口对就业的影响因情形不同而不同。最有利的情形是伴随进口扩大的产业升级,随着生产要素流向高效率产业,劳动力也随之流向高效率产业。在灵活的经济结构中,如果高效率产业具有更高的增长率或较高的就业弹性,进口和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增长可以增加就业。相比之下,就业弹性高的产业比就业弹性低的产业更能吸纳就业。有关研究表明:如果汽车产业的工人因失业而转移,在相同产业增长率的条件下,转移到电脑或芯片业可能过剩,转移到软件业可能不足。

显然,经济增长不仅来自技术创新,同时还来自进口带来的以产业升级为特征的结构效率,所以,不应当片面看待进口对就业率的负效应作用。在我国就业压力十分严峻的今天更是如此。

3.进口与保护

我国实施进口限制,主要出于国家财政收入和保护国内有关企业和产业的考虑。但是我国的进口限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我国的高关税政策并没有增加政府的收入。首先,高关税只是给走私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其次,进出口企业为了获得进出口许可证或进出口自主权而进行“寻租”活动,使国家的很大一部分利益被政府官员和企业获得。有关研究显示:在我国降低进口关税提高进口自由化程度,不仅会抑制走私,而且通过海关过货的进口规模会大幅度增加,即使税率降低,关税总额的规模也会继续增加。

(2)保护对象发生错位。我国的进口限制本意是要保护我国的民族产业,但是,我国现行关税保护的却是整个中国市场。但是,在很多行业里,外商企业在中国的整个市场中有很大的份额,有的甚至达到垄断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保护的对象实际上是外商企业,而不是我国的幼稚产业和民族产业。

(3)名义关税和实际关税差距较大。长期以来,我国关税水平“名不符实”。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的名义关税税率为35.6%,而实际征收税率仅为2.7%。实际征收税率不仅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税率水平,甚至低于一般发达国家的关税水平。可见我国关税的虚保护现象十分严重。这一现象不仅没有达到保护的效果,反而成为别国的把柄。

4.进口与出口

进口增长是出口竞争力提高和出口扩大的基本保证,只有适度的进口,才能保证持续、稳定的出口,才能使出口产品不断升级,从而具有国际竞争力。

(1)进口是出口的保证。进口有效地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供给瓶颈。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增加进口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突破资源和技术的约束,为发展经济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2)进口有利于形成潜在的出口。人们的消费并不总是由国内的产品来满足的。满足国内对外国产品的潜在需求,能够实现人们的潜在消费需求,改变消费方式和习惯,形成新的消费市场。由此带动我国相关生产领域的变化,导致新的投资生产。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的彩电、手机等产业,开始时,我国的这些消费品都是进口的,然后国内企业开始模仿生产直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情况下开始大量出口,成为出口大国。

(3)进口可以带来外来竞争压力。外来竞争有利于打破我国长期存在的经济和体制垄断,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利于培育新的出口增长动力,形成有能力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新的出口部门和竞争性产业,为我国的持续出口打下基础。

四、调整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新思路

1.由外向型经济向内外互补型经济转变

内外互补型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为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实现本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从全球视角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定位,放弃以前只是单方面利用国外或国内资源的出口政策或进口政策,把进口和出口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形成良性互动的整体。这种良性互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设备和材料的进口增长有利于形成新的出口增长动力,形成有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新的出口部门和竞争性产业。

(2)进口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我国经济综合效益的改善,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3)进口有利于减少与贸易伙伴的摩擦和争端,在此基础上,进口才可能是可持续的和有保证的,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内外部经济的相对平衡。

(4)出口应该为进口空出新的产品市场和产业空间,为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和产业的升级做好准备,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做好准备。

2.构建资源安全贸易体系

资源安全贸易体系的核心就是充分利用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保障我国获得发展所必需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资源,不断改善我国资源供给的态势,使得我国在国际资源市场中逐步趋于有利地位,进口本国稀缺的资源,实现国际间资源互补与转换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今天,自然资源的国别属性已经不重要了,如果还是一味的强调资源自给,国家不得不开发高成本的资源,将使国民经济整体效益下降,最终导致战略上的不安全。但完全依赖国际市场也会导致一系列的风险,因此,立足两种资源、两国市场是资源战略的惟一选择。

我国现实的选择就是适度的增加进口。所谓适度的增加进口,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保证国家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条件下,为了保证国内经济、国际贸易长期健康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而采取的加大进口力度的一项重要的措施。一方面,我国的进口应该以国内比较稀缺的、不可再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原材料为主,另一方面,应该以进口国外先进技术、机器设备和中间产品为主。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外贸政策与外资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

目前,在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环境里,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关联、相互补充,这给我国的政策制定带来了挑战。在目前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关系日益密切的形势下,国际贸易政策和利用外资政策必须协调一致,才能发挥政策合力,实现政府预期的政策目标。单独地实行贸易限制政策,或单独地实行外资限制政策,均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它们分别具有多重目标,这些目标之间既可能交叉、重合,也可能相互矛盾,甚至相互抵消效果。

如果国际贸易受到限制而国际直接投资没有受到限制,那么限制国际贸易的政策就不能发挥作用,国际投资也就会替代国际贸易。例如,如果政府以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或建立非关税壁垒来限制进口,那么,就会导致进口替代型外国直接投资。同样,如果国际直接投资受到限制而国际贸易没有受到限制,那么限制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也不能发挥作用,国际贸易就会替代对外直接投资。例如,如果政府对某个行业限制外国直接投资,但是不限制对该类商品的进口,那么就可能导致该商品进口的增加。

另外,国家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引导和规范势必会对贸易产生各种影响,尤其是实施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更会对贸易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从这个层面来讲,只有外资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和统一,才能促进本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

4.外贸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

(1)贸易政策应该优先安排有利于产业政策实现的进口商品结构,以进口来调节产业结构,以调节产业结构来促进出口。作为管理和调节进出口贸易手段的关税体制,应从其关税结构中反映出上述产业政策的基本要求,安排有利于产业政策实现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并使关税政策符合产业政策发展秩序的要求。从实物形态来看,如果国内缺乏各种投入品,那么产业发展的约束问题就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

(2)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从开放的角度出发,以世界产业关联为背景,追求有利于出口生产的产业目标。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重点产业的选择都以提高国内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目标。这样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伴随着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根据我国的优势使产业的调整有利于实现外贸出口结构的升级换代。

5.构建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

经济开放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进行适度的保护。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民族经济利益越来越突出,构建贸易保护政策就具有国家战略意义。但是,不管是对出口导向型产业的扶持,还是对纯粹国内产业的扶持,要根据所选择的产业或者产业集团的特殊性质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一般来说,战略型贸易保护政策扶持的原则和依据应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产业具有盈利性,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当高的进入壁垒。

(2)本国产业必须面临外国厂商的激烈竞争或潜在竞争。

(3)与出口相关的产业,应该比外国竞争产业更集中或同样集中。

(4)扶持政策不应引起要素价格过高的上升。

(5)本国产业相对于外国竞争者有相当大的成本优势,且增加生产会带来相当大的规模经济或学习效应。

(6)国内新技术向外国竞争厂商的外溢最少,且政府干预有助于把外国技术转移给本国厂商。

(7)研究开发和资本成本构成该产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可能领先的产品正处于产品开发、生产、研究开发的早期阶段,给予补贴可以提高外国厂商进入该产业的壁垒。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外贸政策实施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实施效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指出我国现行的具有重商主义性质的外贸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面临严峻的挑战;其次,对出口政策和进口政策及其作用进行了重新认识;最后,提出调整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思路和具体建议:由外向型经济向内外互补型经济转变,构建资源安全贸易体系,外贸政策与外资政策相协调,外贸政策与产业政策相协调,构建战略型贸易保护政策。

关键词:出口;进口;外贸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