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策略

时间:2022-06-05 09:24:23

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策略

摘要:加快对于农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也有助于优化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这对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但基于知识产权保护视角来看,目前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体现为农产品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农产品商标权以及农产品地理标志权缺乏保护。对此,为了促进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相关部门还需重视加强对于农产品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农产品商标权以及农产品地理标志权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农产品;国际贸易;专利权;商标权

从未来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来看,高技术和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在国际贸易中的占比会逐步提高,相应的农产品知识产权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农产品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基于知识产权保护视角出发探究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促进策略,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知识产权相关制度也得到了逐步完善,同时也实现了与发达国家的接轨。为了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国家出台并修订了《专利法》,明确了申请专利的相关事宜和专利保护期限,为我国农产品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过去的五年间,我国种子出口贸易总额就增长了五倍,这样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技术人员的努力,同时更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的促进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为薄弱,那么我国农产品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就会频频出现。就我国与日本而言,近十年来,两国已经形成了农产品的利益互补格局,但是早在二十年前,中日曾出现过贸易不利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日本提高了对育种者和农业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同时修改了相关关税法律,这使得中日农产品贸易面临着窘迫的局面。从日本的修正案方面看,其涉及的农产品品种主要包括谷物、蔬菜和水果,在修正案实施期间,由于我国未能采取与之对应的措施,导致我国对日本出口总额上升缓慢。由此可见,日本的修正案对于我国贸易发展产生了极强的抑制作用,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收益。因此,我国也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如此才能有效提升自身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优化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拥有着大量的特色农产品,同时也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因此,我国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出台的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不仅能够为我国农产品产业发展注入全新动力,还能有效提升我国农产品的产业竞争力,从而实现对农产品进出贸易结构的优化和重组。以国内食用菌产业为例,基于食用菌种植与气候、温度、土壤之间的关联性,国家从法律层面对食用菌原产地注册、标注以及食用菌商标的注册和审核程序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还完善了食用菌生产、加工等环节的专利申请和相关保障工作,从而实现了对食用菌产业的全方位保护。在这样的现实举措下,我国食用菌进出口贸易额实现了飞速增长,食用菌出口品种数量也实现了质的提升。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4年,我国食用菌出易金额就达到了20亿美元,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这些成果和成绩都离不开相关法律条例对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作用。

二、知识产权保护视角下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困境

(一)农产品专利权缺乏保护

第一,从政府职能层面看,我国高新技术专利权保护的立法进程较为缓慢,部分法律条款还没有实现与国际相关法律的对接,执法人员的业务和素质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缺乏专门的执法监督部门,也没有相关不按标准执法的责任追究以及相关赔偿机制;第二,从农产品专利申请者的层面看,当事人自身缺乏权益的保护意识,没有通过正确的方式申请专利,也没有对所申请专利的类型进行仔细甄别,因而难以获得全面的保护;第三,专利申请者对申请日期选择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对国家相关法律进行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也没有对涉及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专利进行国际专利申请,因而难以无法实现对自身权益的全面保障;第四,专利申请者的防御手段较为单一,缺乏占领技术市场的意识,没有对竞争对手的技术壁垒展开深入研究,也没有通过寻求贸易合作伙伴提高自身防御能力,因而无法很好地抵制各类侵权行为。

(二)植物新品种权缺乏保护

一方面,政府疏于植物新品种权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一是缺乏相关扩大保护范畴、下放查惩权力的措施,无法实现侵权管理的全覆盖和相关法律的震慑力提升;二是疏于对农产品行业种权保护意识的强化,缺乏植物新品种保护法规政策的相关学习活动,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三是对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渠道较为单一,没有向当事人明确权益保护的渠道,这也导致当事人的损失无法得到及时挽回。另一方面,各地疏于科研集体和机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没有把握好植物品种权申请、保护等关键环节,因而也无法帮助科研集体和机构增强维权意识和能力。

(三)农产品商标权缺乏保护

首先,农产品专利权所有者对于具有独特品质农产品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没有根据产品的独特性选择注册证明商标,这也直接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对于不具备独特品质的普通农产品,农产品专利权所有者没有组织当地经营商户共同建立集体组织,不符合国家出台注册集体商标的条件,因而无法形成一定规模,也无法获得较高的社会知名度;最后,农产品专利权所有者在商标注册前没有对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全面、深入研究,误将农产品功能、用途、数量、特征作为商标,因而难以获准注册。

(四)农产品地理标志权缺乏保护

第一,政府的立法工作较为缓慢,缺乏科学、完整、全面的法律法规系统,没有与国外贸易大国签订原产地标志保护的双边协议,也没有对国外的立法经验和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因而难以实现对原产地标志的全面保护;第二,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审核和登记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及时的司法和行政补救策略;第三,政府及相关农业管理部门解决原产地产品归属问题的规范化程度不足,各管理部门存在严重的管理冲突问题,相关责权和分工也不够明确。

三、知识产权保护视角下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促进策略

(一)农产品专利权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第一,2010年6月,农业部颁布了《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我国农业领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从政府职能部门的角度看,要想实现对农产品专利权的全方位保护,就应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专利权保护的立法进程,努力实现我国专利法与国际专利法的完美对接,这样才能为各类农产品专利的研发提供安全的保护环境。与此同时,政府还应从执法人员的素质入手,不仅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培训,还要加大对立法、司法以及执法的监督力度,组建专门的监督部门,同时还要出台不按标准执法的责任追究以及相关赔偿机制,这样才能为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个严格的法律氛围。第二,2020年4月,中国农科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的《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20)》显示,我国农业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相对弱小的特征仍然非常明显。从农产品专利申请者的角度看,要想使自身权益不受到侵害,就应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对自身权利进行全面保护。对此,农产品专利申请者可以通过相关机构申请,也可以自己直接向当地专利管理机构提出申请。需要注意的是,申请者在提出申请前,一定要对所申请的专利类型进行仔细甄别,这样更有利于结合自身专利特质选择最为恰当的专利保护。第三,申请者应重视申请日期的选择。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专利申请者在专利申请后,不得对专利进行超出原有说明书记载范围的修改。对此,专利申请者应在自身发明已经完成、完善后,再进行申请,同时要明确自身专利所要受保护的范围。第四,专利申请者应全面利用多样化的专利防御手段。首先,专利申请者要树立专利申请抢先意识,优先占领技术市场,这样才能获得全方位的保护,对于容易被他人仿制的技术以及同行同时研发的技术,权利申请者更应该重视抢先申请的重要性;其次,专利申请者应深入研究竞争对手的技术壁垒,找出对手技术中的不足和缺陷,同时组织自身力量展开深入研究,努力在对手技术基础上实现突破,从而形成自身技术优势;再次,对于对方技术的制约,申请者应在对方权利保护范围外寻求相关替代技术,从而合理绕开对方专利,一定要避免侵权的情况出现;最后,专利申请者要根据自身专利特点寻求贸易合作伙伴,这样不仅可以将专利转化为效益,还可以为自身专利寻求更为全面的保护,从而更好地发现和抵制各类侵权行为。

(二)植物新品种权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一方面,政府应从法律层面努力完善植物品种专利的保护工作。具体举措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政府应秉承与国际接轨的原则,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一是要降低新品种申请的准入门槛,借助多元化举措激发新品种权的申请意愿;二是要及时扩大相关保护范畴,从市场发展的角度衡量保护名录,同时还要树立超前公布意识,对各类科研机构以及技术人员进行科学引导,鼓励他们选准目标、早出成果,从而获得植物新品种的专利权;三是要适当下放部分权力,赋予县级以上主管部门查惩违法侵权行为的权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各类违法行为的及时、快速、全面查惩,还能增强政府管理覆盖面,进而提升相关法律的震慑力。其二,政府应努力强化农产品行业的种权保护意识,加强植物品种权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和教育,让大众有机会了解到相关保护制度的内容和特点,从而促进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形成。其三,各地应努力拓宽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渠道,全面保护相关创新人员的合法权益,具体可分为两种途径:一是行政保护途径。当事人的权益受到侵害后,可向当地农业行政部门提出申诉,由相关负责部门查明事实后,借助行政执法、行政管理等职能对受害人的权益实施保护。二是司法保护途径。当任何拥有知识产权的个人或集体受到权利侵害时,都可以向当地法院机关提起诉讼。这两种途径都能有效保护植物新品种的知识产权,目前,大多数侵权事件都借助行政执法渠道解决,这种方式不仅便捷、快速,而且具有较高的办案效率,因此成了当事人的第一选择。另一方面,各地应加强科研集体和机构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维权意识和能力,对此,科研集体和机构应主要把握好以下两个环节:一是植物品种权的保护。科研集体和机构应努力激发科研人员的自主保护意识,引导他们在品种授权后,主动进行新品种的市场跟踪和监测,这样更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类侵权问题。二是植物品种权的申请。首先,科研人员应考量新品种申请的必要性,综合考虑新品种的市场价值,预估品种未来的经济收益,从而对新品种的可行性进行综合考量;其次,科研人员应考虑新品种授权条件的具备情况,同时根据植物的种属对其进行命名。当发现侵权情况时,当事人可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向当地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处理侵权行为。

(三)农产品商标权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近年来,关于农产品商标权的侵权案件频频出现,例如,2016年,山东临沂一家米业公司生产、销售标有“东北大米五常特产”等字样的大米,被法院判决侵犯“五常大米”的原产地商标专用权;2018年,中粮集团、益海嘉里旗下公司多款面粉产品应用了“河套”品牌,因而被内蒙古恒丰集团诉至法院。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农产品商标权的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对于具有独特品质的农产品,农产品专利权所有者应选择注册证明商标,其原因在于这类农产品品种由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决定且不能移植,这也直接决定了这类产品的无可替代性。基于这样的市场竞争优势,农产品专利所有者应借助证明商标加强对自身专利产品的保护,同时也能有效提升自身产品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其次,对于不具备独特品质的普通农产品,农产品专利权所有者应组织当地经营商户共同建立集体组织,同时以组织的名义注册集体商标。这类商标具有使用广泛、商品规模宏大等特质,更容易实现市场的拓展和广告优势的扩大,同时也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知名度的提升。最后,农产品专利权所有者在商标注册时,应注意不能以农产品通用品种以及图形为商标,同时也不能以农产品的功能、用途、数量等文字和其他特点作为商标。在实际申请时,例如鲜、优、抗、高等字眼,由于涉及农产品特征、特质术语,很难获得注册许可,因此,专利所有者应尽量避开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商标准注册的成功率。

(四)农产品地理标志权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其一,政府应尽快完善立法工作,构建科学、完整、全面的法律法规系统,主动与国外贸易大国签订原产地标志保护的双边协议。与此同时,我国还应充分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和模式,结合国内基本情况努力修补法律空白,提高自身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努力将原产地标志保护纳入保护范畴,必要时也可以出台专门法律,从而实现全面保护。其二,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尽快完善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审核和登记制度,赋予地理标志与普通商标同等的权利待遇。与此同时,各地行政执法部门也要督促执法者加强对地理标志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一旦发现假冒、虚假使用等侵权行为,一定及时借助行政和司法手段采取补救,从而帮助专利所有者挽回部分损失。从行政补救方面,作为行政补救的主体,行政管理部门要及时停止违法者的侵权行为,同时还要根据侵权情况责令违法者给予受害者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从司法补救方面,主要分为刑事和民事两方面制裁,司法补救由司法机关主管,根据侵权情节的严重性,对受害者提出的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进行审理,最终实现对原产地标志使用的全面化监督。其三,政府及相关农业管理部门应努力规范原产地产品的归属问题,提高相关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办事效率,从法律层面妥善解决好这类问题。对此,为了有效杜绝管理机关之间的关系空白和冲突,各地政府应明确当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权责和分工,同时设立原产地标志保护的主管部门,全面负责原产地标志的注册、审核、登记和批准工作。

参考文献

[1]金花.农产品国际贸易变化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9(07):46-50.

[2]魏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23):128-131.

[3]乔娇娇.新时期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7(05):28-29.

作者:雷勤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