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时间:2022-12-03 10:25:23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摘要]“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一个热词,也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教育理念,它的出现,在教育界再次掀起了一股教育改革的热潮。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同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同等重要,不容忽视,也必不可少。

[关键词]高中历史;时空观念;历史教学

历史是一门记载中华文化,肩负着传承悠悠华夏民族文明的学科,同样,历史也是一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如涓涓流水,无孔不入,渗透在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其重要性自是显而易见,不用多加赘言。核心素养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其与高中历史的相融有着很多益处,若是从细微处入手,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失为一种实现高中历史与核心素养有效融合的上佳办法。

一、在历史教学中贯彻时空观念的重要性

(一)培养时空观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这对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极大的帮助。历史时空观念指的是历史时间上的观念和空间上的观念以及地理上的观念。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在特定且具体的历史时间与地理条件之下发生的。对某个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的时候,就应该将该历史事件放在具体的历史大背景下,这样才能够全面地分析该历史事件。对于历史的认知,应该将时间、空间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时空框架下学习历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且合理的分析。(二)符合历史学科的特征。如前文所说,历史事件是发生在特定的时间下,那么,时空观念的培养,对于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全面理解历史事实有非常大的帮助。历史往往与政治、经济、地理等相关知识紧密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才能构建合理科学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上来说,关注综合性课程的开设,强调学科融合,能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以历史、地理知识的整合最为关键,时间和空间是学生认识历史、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基本要素,因此时间观与空间观的形成,对学生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高中历史与其他相关课程必须承担该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任务。(三)高考题目中有关于“时空观念”的考察题目。高中阶段的学习,最终要落实到高考上去。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在高考题目中,也在逐渐加大对“时空观念”这一素养的考察力度。比如:(2017海南)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2017天津)“12月18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约十万余人。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经全场同意后,致电张仲述,请其在美仍‘督促专使提鲁案于大会讨论’。津埠民众运动达到高潮。”上述史实发生于()。A.期间;B.巴黎和会期间;C.华盛顿会议期间;D.开罗会议期间这些题目都考察了学生对于基本历史时间的记忆与认知,需要学生在分析试题的基础上,确认历史事件的发生时期。因此,学生需要熟记基本历史事件发生时间。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策略

(一)明确高中历史教材中时间与空间的呈现方式。高三阶段的学生,对于历史中时间与空间的呈现方式,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为了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时空观念,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明确高中历史教材中时间与空间的呈现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常见的时间表达有:古代的纪年方法包括纪年法、节气、节日;近现代的纪年主要是公元,但也有特例,像是晚清、明末清初等等;也有公元前、公元后的说法,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应该明确这些时间表达方法。空间的呈现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如下表达方式:不同历史时期地名的不同表达;不同朝代活动的历史区域;战争年代行动路线的变化以及战役的地形等等。另外,还要了解一些专有的名词表达,像是“中原”“关东”“江东”“岭南”等等。这些表达方式都是一些常见的知识点,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应该多加关注,并慢慢积累,从而为培养自己的时空观念奠定基础。(二)用“大历史观”看待历史时空。“大历史观”是把历史演变放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观察其流向,而偶然性事件则相对忽略。换言之,大历史观就是长时段、宽范围、多视角地思考历史问题,宏观地看问题。运用大历史观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重新梳理知识结构,对历史知识进行迁移,避免复习过程中的单纯的机械记忆和重复。因此,教师要在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针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变通,通过变换视角、重新组合,紧扣固有的内在联系,通过主题、线索和历史时空,设立全方位知识情境,让师生从烦琐的、重复的复习中解脱出来。比如围绕中国古代史构建历史知识的联系,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儒家思想进行整合,相互联系。例如,在人教版《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的复习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能够看懂历史地图,明确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及其地理位置。其次,要依据时间顺序,梳理出工业革命发展的历程,并能够说明各阶段的特征;在空间的基础上,思考工业革命首发英国的原因。再次,将时空结合,构建起以工业革命为中心的中外历史的大框架,梳理出共时性的中外大事,在“大历史”的视野下,探究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如探究工业革命对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另外,教会学生用不同的史观看待历史事件的影响,比如“新航路的开辟”可以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进行分析,并得出不同的认识。从宏观上来说,就是让学生站在高处,看待历史时空的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能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具体可以从时间分段、地图、文献史料、视频等资源载体出发,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细致、具体地进行。历史时空观念是一种素养,也是能力和思维的体现,其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长期的培养。(三)注重中外历史的关联对比。多数学生对于学习世界史有极大的畏难情绪,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觉得世界历史更难记忆,且与自己的生活相隔甚远。基于此种情况,教师在进行复习的时候,可以将中外历史联系起来,拉近学生与世界史之间的距离,从而培养他们的时空观念。通过比较与联系,学生会认识到历史事物与历史现象之间的异同,进而更好地理解历史本质。比如,复习《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节内容时,教师便可以将其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联系起来,让学生对二者进行比较,并明确所发生的历史阶段是否相同,对比“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进而对这部分的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如此,将中外历史联系起来,学生自然会建立起大的时空观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还可以将中外历史关联起来,中外关联的形式通常有:相同的历史时期(时间)、中外历史时间的联系等。如19世纪60年代中国洋务运动、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等;还有在国际背景下的中外历史的联系,如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中外关联的内容非常广泛,要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主动地将同一时期或同一国际背景下的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联系比较,做到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更好地揭示历史本质。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学习过程中,唯有重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才能为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以及人文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红群.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的定位与运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

[2]马维林.历史课程目标中“时空观念”的理解维度[J].教学与管理,2017.

作者:钱凯 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泰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