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21:52:29

在线教育论文

在线教育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在线教学;环境设计表现技法;教学改革;设计实践

网络化表现技法是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手绘表达方式进行研究、开发和有效训练的课程设计,从1987年12月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确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起一直到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表现技法课程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属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根据2007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所统计我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多达382所(占总数57%),已成为高校开设最多的十大专业之一,其中多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沿用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体系为主,因此,如针对性不强、资源不平衡、实践效率低等教学问题严重阻碍表现技法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何提升环境设计表现技法教育质量、提高课程学习效率,是摆在专业教师面前的难题。

一、在线教学与技法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2011年开始,在美国顶尖高校中迅速发展起来并广泛影响世界的MOOCs模式给“在线教育”这一教育形态树立了成功的典范,并通过实践证实了当大学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习体验、师生互动等过程被完整、系统地在线实现[1]可以极大地提升师生双方的效率。同年,以Udacity、edX和Coursera等为先驱和代表的MOOC风暴开始席卷全球,并开始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大量专家学者对在线教育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明确强调,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降低教育成本。而MOOC、SPOC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问题[2],让互联网与教育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纾解当前线下表现技法课程的种种流弊,确保高校专业课更加高质高效。环境设计表现技法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手绘知识与技能、培养应用手绘解决设计与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制图规范、制图技法及制图标准,在提升学生的设计素养、艺术修养的同时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表现技法课程广泛开设,涵盖所有设立艺术设计学院的本、专科高校以及各类职校,但受传统课程形式与资源的束缚,课程发展存有一定弊端。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在线教学,依托数字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手段,可以帮助表现技法课程建立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二、在线教学对表现技法课程提升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当前,我国多数综合类高校表现技法课程授课方式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根据教学大纲按点授课、课时分散,难以精准把控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一整块时间(比如以一个星期为单位)的集中练习是见效最快、效果最好的[3]。在线教学具有跨时空和人力物力限制的资源利用最大化、师生交流与学生自学等学习形式交互化、利用新型教育工具即网络的教学管理自动化等诸多优势与特点,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场地和人员的限制,可以灵活管理授课时间、精准把控授课内容,集中时间攻克专业知识的痛点、难点,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为环境设计专业培养优秀人才。(二)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由于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各自拥有着完全不同的区域文化、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导致部分学生很难在集体中获得归属感,容易产生厌学、自闭等严重的心理问题。在表现技法这类受学生基本功影响大、课业水平容易两极分化的学科,传统的授课模式使教师很难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动态,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容易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情绪之中。在线教学革新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沟通方式,大大提高了授课模式对学生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线语音、文字加“弹幕”三种沟通方式功开展互动更符合学生群体的使用习惯,让学生更敢沟通、更爱沟通,避免有可能因自闭而引发的各类学习问题。同时,依托于录播、重播等功能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课后学习、自主学习,可以逐步扭转学习进度落后所导致的自卑、自弃等心理问题。(三)丰富教学资源。由于表现技法课程实践操作性强,练习实践占全部课时的80%以上,学生在练习中必须参考大量优秀的作品素材,而现阶段教学因授课形式限制缺乏优质资源分享媒介,学生只能以少量课堂范例或教材案例进行练习,导致了学生作品表现形式的单调性,手绘水平得不到迅速提高[4]。在线教学打破了传统纸质媒介对于教材形式的限制,大量的教学文件以电子模式,如视频、动画、图片、电子书籍等形式上线,辅导教师展开更高效的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表现手法构成个人特色,更可以开拓思维方式提升专业素养。(四)明晰教学重点表现技法课程辅导学生在绘制方案中兼顾精细表现与快速刻画,使学生学会以透视学为基础,对设计方案的空间层次、物料材质、色彩搭配以及环境气氛等预想效果进行绘制的表达技法。传统的授课方法囿于教学场地与教学形式,教学容易出现冗、碎、杂、乱四个问题,忽略能促使学生进步的关键性知识点。而在线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外打好基本功,将线条运用、结构透视、上色手法等基础教学要点熟练掌握,使课堂以相互交流为主,将更多精力集中至整体氛围营造、画面层次处理、绘画风格选择等高级别技法,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得以充分应用[5],教学重点清晰明确。

三、推进环境设计表现技法课程在线教学举措

(一)加强在线课程建设。目前,部分高校在线教学是为“项目”而生的,这种政策性项目驱动的建设方式,使在线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只是为了“鉴定”或“验收”,而并非满足教学所需,导致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投入多而收效少[6]。没有健全的课程评价、检验体系无法确保授课内容的质量,只更新授课工具与内容而套用陈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便失去了在线教育的意义,在线课程的内涵是建设的核心[7]。英国开放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IEF)的《创新教学法2013》中指出,“在学习分析过程中让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参与进来,这一做法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明显。他们的参与是理解当前情景并使分析结果可用于支持者学习的关键”[8]。只有让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技术开发人员共同参与教学服务体系的建设才能让在线课程更实用、更完善。(二)转变在线教学方法。(1)翻转课堂教学法,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2000年,美国学者MaureenLage,GlennPlattandMichaelTreglia在论文“InvertingtheClassroom:AGatewaytoCreateanInclusiveLearningEnvironment”中介绍了他们在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经济学入门”时采用“翻转教学”的模式以及取得的成绩。同年,J.WesleyBaker在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Theclassroomflip:usingwebcoursemanagementtoolstobecometheguidebytheside”正式提出“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相比较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翻转课堂使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依托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如手绘的练习与学习资料的查阅,课上时间主要进行知识的深化和迁移,使得课堂学习以交流与提升为主,学生对于专业学习更深入,最终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2)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利用互联网的学习习惯。作为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传统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换为探究式学习,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以互联网为主的学习资源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上课阶段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授课,并给学生布置探索性的学习任务、课业目标,课后时间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整理知识体系,再选出学生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性、锻炼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工作应变能力及团队协调能力都更上一个档次[9],又能更好地培养使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课后练习的学习习惯。(三)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库。伴随着在线教学的发展,各种教学文件最终都可制作为电子模式,以视频、动画、PPT等各种形式上线,给线上查阅教学资源创造便利条件。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加强企业、行业的信息和资源的互通,丰富资源库内容,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也为教师提供更多素材来解决教学问题[10]。教育资源共享库的建立可以使教学效率能得到有效提高,给教学效果带来积极的变化。通过互联网平台搭建资源共享板块,仅使用关键词的搜索即可获取表现技法专业教学短视频、范画、各高校学生作品以及专业赛事信息,可以良好地促进我国环境设计表现技法专业课程高质高效发展,确保各类表现手法百花齐放,帮助学生开阔思维。

表现技法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而言不仅仅是思维表达的重要手段,更是辅助思考的重要方式。格罗皮乌斯的名言“艺术家、设计师就是高级工匠。仰赖天恩照耀,在灵光乍现的倏忽间艺术创作的灵感便会不经意的从他手中绽放”正是对手绘精确的赞誉。手绘既可以在头脑风暴时辅助延展思维,又可以在思想发散的瞬间精准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把设计思维不断丰富、细化、深入,直至将其发挥完整。因此,表现技法教学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各方面情况,结合自身优势劣势以及社会发展现况,不断优化课程设置,用发展的眼光去思考,提高课堂效率,进而培养出更多适合行业发展,适合社会潮流的优秀设计人才,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实际需求[11]。

自2012年以来,以慕课、私播课为代表的新型在线课程进入公众视线,各种观点不断交锋,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信息技术带来的高等教育教学的新变革,也有质疑的声音说它并没有那么完美[12]。但作为信息技术下的教育产物,在线教学的发展具有不可逆转之势。多媒体教学产生之处,也曾受到质疑,有人认为多媒体教学仅仅适合于部分课程,像高等数学就不适合多媒体教学。但到了今天,几乎很少有课程教学不涉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所以合理选择和运用信息化教学媒介,并将其与科学的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可以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并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13]。随着高校教育模式不断向网络化、信息化发展,新的教学方式必将渗透到各个教学活动之中。在线教学对于推动环境设计表现技法的教学模式改革、乃至提升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曼丽,张羽,黄振中.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正在酝酿高等教育革新[N].中国科学报,2013-5-30.

[2]金小方.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现状与网络类型[J].宜春学院学报,2013,35(8):136-138.

[3]田原.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高晖.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林业教育,2001(5):54-56.

[5]谢永朋,徐岩.微课支持下的高职院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63-67.

[6]王娜,张应辉.“互联网+”背景下高等院校在线课程建设的探讨——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20,38(01):18-20.

[7]李琪,焦勇.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探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7,5(3):15-17.

[8]Sharples,M.,McAndrew,P.,Weller,M.,Ferguson,R.,FitzGerald,E.,Hirst,T.,andGaved,M.,(2013).InnovatingPedagogy2013:OpenUniversityReport2.MiltonKeynes:TheopenUniversity.

[9]李悦.探索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引导的转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设计,2017(13):88-89.

[10]卞观宇,李杨红,朱琦聪.信息化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J].设计,2019,32(23):84-85.

[11]汤小舟,姜程.环境设计课程中模型模块化教学方法研究[J].设计,2019,32(21):117-119.

[12]白勇.基于云构架的网络教学平台设计[J].设计,2017,8(16):173-177.

在线教育论文范文篇2

1.1信息素质的概念

信息素质(InformationLiteracy,IL)又被称为信息素养,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nforma-tionIndustryAssociation,IIA)会长PaulZurkowski首次提出。当时他对信息素质下的定义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者对此进一步解释为:作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是现代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的信息素质研究报告指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是能够敏锐地察觉信息需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以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

1.2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是指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事物等从情报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信息技能,包括确定信息需求的时机,选择信息源并高效获取信息、处理评估信息、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等。

2信息素质教育的分类

信息素质教育(InformationIndustryInstruction,ILI)是指培养受教育者在表达和认识信息需求,获取、加工、利用及交流信息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逐渐培养起与此相适应的信息社会的信息观念、意识、道德和情感。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按照读者的知识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信息素质教育、通用信息素质教育和专业信息素质教育[1]。

2.1基础信息素质教育

基础信息素质教育指基础信息应用技能和图书馆应用技能的教育,即针对高校低年级新生,介绍图书情报、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知识,和图书馆的馆藏分类、功能划分等。基础信息素质教育也被称为是面向新生开展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导向阶段”或“启蒙阶段”,侧重于信息检索知识的扫盲。

2.2通用信息素质教育

通用信息素质教育指涉及日常生活问题和一般学术问题的信息检索、评价能力。主要包括:了解信息源的不同种类及其特点并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源,使用正确的检索方法及策略,对获得的信息做出评价,通过交流、组织与整合信息完成具体任务并懂得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信息。通用信息素质教育也被称为是面向二、三年级学生开展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入门阶段”,要求教育内容设计详细、内容丰富,包括各种载体、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以及各种教学案例的示范。

2.3专业信息素质教育

专业信息素质教育也被称为学科信息素质教育,它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了解某一学科领域内信息的范畴、类型、常用的信息资源,对本学科文献的内容做出有效的评价并对其中的举证做出判断,能够完成本学科专业学术论文的撰写等。专业信息素质教育也被称为是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未受过信息检索与利用知识系统培训的教师所开展的信息素质教育的“高级阶段”,侧重于研究型的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例如论文开题、课题立项、成果鉴定等检索利用等。信息素质的层次性和其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信息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高校图书馆在进行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

3美国的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国外的信息素质教育中,以美国发展最早,也是当前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最为完善,效果最好的国家,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信息素养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意义。早在1974年,在提出信息素质概念的同时,Paul也指出美国在未来十年内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很快受到美国教育界和图书馆界的普遍重视。198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成立了信息素质教育委员会,其目的是:明确信息素质在学生学习、终身教育和成为一个良好公民过程中的作用,设计在正式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下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型,并确定继续教育和教育培养的发展方向。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了国家信息素质教育论坛,并制定了信息素质标准。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设的美国学校图书馆员协会(AASL)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出版了K—l2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制定了中学生九大信息素养标准。2000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设的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在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式上,美国一些高等教育、图书馆、网络信息技术等组织都倡导把信息素质教育融合到普通课程教育计划中去,把培养学生的信息评价能力作为现代教学的目标之一。图书馆方面,美国大学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于1995年成立了教学新方向联盟讨论组,这个讨论组的目的是制定联合策略来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在高等教育方面,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组成的教学与技术圆桌会议,把教师、图书馆员以及信息技术人员组合在一起,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图书馆信息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网络信息技术组织方面,美国最主要的网络信息技术组织———网络信息联盟创立了新型学习社群计划,这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方法,为学科馆员与教学人员之间合作进行信息教育提供了探讨和实践的机会。学科馆员与院系加强合作,把信息素质教育提到教学的日程上,使之成为整个教学计划的一部分[2]。图书馆在美国整个信息素质教育的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指导层面上,很多信息素质的标准都是在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协调和指导下制定的。在教育实施中,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与教学人员进行合作,制定教学计划,讨论如何更好地把信息素质的培养融合进学科的课堂教学,使信息素质的教育成为学科教育的一部分。

4中国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进程与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中国高等院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发端于1984年教育部下达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2000年,全国高校图工委将不定期召开的“文献检索课研讨会”改名为“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会”。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其中明确规定图书馆要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这表明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图书馆作为高校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主阵地,这一点在2002年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有着明确的体现,不仅在总则第3条明确规定:图书馆要“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而且在第四章第17条中指出:图书馆应“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以及其它多种手段,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阵地作用得到了进一步明确[3]。实际上,高校图书馆在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中有着长足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信息环境,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一批受过图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教育的馆员队伍,因此图书馆在高校开展的信息素质教育中凭借其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和信息素质人才优势等成为了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信息素质教育也是图书馆传统用户教育的延伸与扩展,它决定了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担负着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4]。

5高校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标准体系

在信息素质评价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美国走在了前列,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5]。包含5大标准22条,共计86项具体的评价指标。标准较全面地反映了信息素养的内涵要求,其主要条款包括:(1)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2)能有效和高效地获取需要的信息;(3)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把选择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价值体系中;(4)无论是个人或作为小组成员,都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特定的目的;(5)能理解与信息利用相关的大量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在存取和利用信息时符合伦理和法律规范的要求。该体系中的5大标准分别从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信息道德5个角度对信息素质进行了详细的解构。2004年,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养联合工作组在此前的框架基础上,正式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及实践》2004版,用以支持在教育系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并作为各高校开展教育的指导性文件,该框架确立了4条中心原则,要求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具备:(1)采用新方式独立学习并掌握知识;(2)有效利用信息充实和提升自己;(3)会利用信息进行人事、职业及社会方面的决策并解决问题;(4)通过终身学习进行社会参与,承担社会责任[5]。在体系建设方面,国内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正式文件。2003年—2005年,由北京高校图书馆学会发起,由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两家图书馆承担,清华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孙平等人合作开展,最终制定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这是我国第一套比较系统的区域性的信息素质评价体系。它从四个方面反映了对高校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信息素质能力的要求: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其中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处理能力、信息的交流能力与信息的生成能力。2008年4月,为了适应信息素质教育情况的新变化,全国高校图工委组织部分专家,在《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颁发了《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该文件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结构分为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1个三级指标。7个一级指标为:(1)具有明确的信息价值观;(2)具有丰富而全面的信息知识;(3)极强的信息获取能力;(4)准确地评价信息和信息源;(5)高效地管理、组织与交流信息;(6)熟悉并遵守国内外信息法规,具有良好的信息伦理操守。(7)能够高质量地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必须进行的信息检索和利用任务。这一指标的制定,为中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6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对信息素质教育这一命题的深入认识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逐渐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6.1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的多样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献检索与利用”类课程,新的技术为拓展教育模式、改进教育手段提供了可能,基于Web2.0技术的交互式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了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模式。如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平台SKIL(Stanford’sKeyInforma-tionLiteracy),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在线教育平台ELISE(EnablingLibraryandInformationSkillforEveryone)和基于WebCT、BlackBoard、eCollege等在线教学平台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块等等[6]。目前,随着3G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许多高校图书馆正在积极探讨新的移动网络环境下开拓教育模式的手段。

6.2信息素质教育主体上协作化

传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只是图书馆在文检课上把信息相关的概念、信息检索技术、信息利用技术以及专业数据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内容单调,不够立体,没有很好地结合到现实的学习与科研活动中。今后的信息素质教育将更加强调高校图书馆与学校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比如:与教学科研部门相协作,把信息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让学生参与科研的课题选择、文献搜集和成果鉴定等,将信息素质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计划、毕业设计甚至于就业指导[7,8]。

6.3信息素质教育的专业化和学科化

信息素质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其内涵的不同,决定了信息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图书馆在进行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在对低年级的学生教育时,要偏重于信息意识的教育,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对知识的渴求和自学能力的提升;在对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教育时,要偏重于学科专业的信息素质教育,着重介绍相关学科的各种信息源、获取渠道及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将教育的重点由对知识零碎的吸收转向专业系统能力培养,针对科研项目的选题、创新及评审活动,发挥专业信息素质的优势[9]。

7结语

在线教育论文范文篇3

摘要:阐述了开展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应关注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实现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基本措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

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普及,不断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类历史上知识信息进步的重要标志。图书馆是大学院校提供教学、情报、服务、办学的重要支柱,面对信息化的冲击,必然呼唤与时俱进的重大变革。计算机与现代化通信技术日益广泛应用,促进图书馆各项事业向着自主化、多元化、以人为本、网络化、自动化等方向发展。为保证图书馆能持之以恒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越的现代化服务,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必然要加强图书馆员素质提高的培训,尤其是进行完善、适时、适度的继续教育,才能与时俱进提高图书馆员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为现代化高校全体师生提高优质的现代化服务,不辜负广大师生的殷切期望。

1开展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1.1目前图书馆员知识过于陈旧,必须及时更新

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普及、深入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知识信息进步的重要特征。在此前提下,图书馆作为大学院校提供教学情报服务的重要工具,必须对信息化的冲击,做出与时俱进的变革,以适应时代要求。然而,图书馆情报工作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限制,无法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知识老化十分严重。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开展必要的继续教育为当务之急,需要针对知识老化的具体情况提出更新措施、提高图书馆员素质。目前知识老化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图书馆人员要学会使用最新科技成果进行继续教育,不断全面更新知识体系,努力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图书馆专业人员,努力胜任各项图书馆工作,为现代化高校全体师生提高优质服务,不辜负广大师生期望。

1.2继续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使得传统图书馆向自动化、数字化转变,这就造成图书馆工作流程、服务模式等都应与时俱进,发生相应变化,满足图书馆文献急剧增长,光盘、电子图书等数字化产品不断增加,图书馆工具计算机网络化的时代需求。然而对图书馆馆员的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图书馆馆员要掌握专业知识,要具备计算机网络能力,掌握信息管理技能。然而这一切必须通过现代化继续教育加以实现。只有通过继续教育,才能使得图书馆馆员掌握专业知识、具备计算机能力、掌握信息技能。也只有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图书馆员素质,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信息服务,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继续教育还有利于提高图书馆员综合素质,完善敬业精神和工作能力,真正实现办馆宗旨,提升在读者心中地位。

1.3进行必要的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学科研服务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为学校教学科研提高全面完善的现代化信息服务。学科间交叉和新知识方法技术层出不穷,读者不断增长的信息知识需求与图书馆的信息知识能力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图书馆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新技术,调整知识结构,为教学科研工作起到知识创新的桥梁作用。因此,必须通过继续教育,使图书馆员更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新技术,调整知识结构,为教学科研工作起到知识创新的桥梁作用,为读者提供优质信息服务,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

2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应该关注的主要内容

图书馆员须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操作,熟悉数据库和检索语言,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采购、编目、流通、借阅等。图书馆员要具有一定外语水平,利用自身外语知识,对外文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收集加工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应该关注的主要内容还应包括:继续教育为每一位图书馆员提供必备专业知识;继续教育为每一位图书馆员提供宏观控制;继续教育为每一位图书馆员提供图书学理论指导等。图书情报馆员应根据岗位需要,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为读者提出更广泛、更精确的信息服务。

3实现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基本措施

3.1岗前培训、在岗培训

对图书馆员进行必要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也是继续教育中最常见形式。它以图书馆员工作需要结合实际工作,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使馆员在较短时间里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由于时间短、内容专,学以致用,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效果十分明显。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对于图书馆员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为读者提出更广泛、更精确的信息服务,是十分有效的一些举措。

3.2加强图书馆员自学能力的培养

加强图书馆员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继续教育的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图书馆具有学习资源优势,馆员可根据自身基础和工作需要制订自学计划,充分系统学习知识。为加强图书馆员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可组织专题辅导,还可借鉴电大夜大教学方法,加快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

3.3加强图书馆员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

图书馆员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能较快反映国内外图书情报信息动态。通过图书馆员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可组织学术讨论与交流,开阔视野,启发思路,因此是一种重要的继续教育形式。为加强图书馆员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还可与国内国外院校建友好联谊活动,支持馆员访问参加。通过有效的国内外互访,有计划地组织馆员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对口专业参观、考察和学习。

3.4加强对图书馆员的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是高校图书馆提高馆员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方式。通过继续学历教育,使图书馆员取得更高学历,如双学位或研究生学位,提高队伍的文化层次,为读者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总之,信息时代图书馆只有通过继续教育,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和途径,适应现代化图书馆,满足读者需要,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图书馆员不断学习,跟上时代步伐,才能建设高素质、高技能、高业务能力的图书馆优秀队伍,最终保证图书馆事业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玉华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焦玉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素质与培养[J].图书馆学研,1999,(6).

[2]郑江艳.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第二篇:高校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探讨

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继续教育属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使教育活动持续不断的推动人们的学习与工作。高校计算机技术人才属于社会需求日益上升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其继续教育受到普遍的关注。当前计算机相关专业在我国高校中得到广泛的开设,大约有80%的各级各类高校设置了与此有关的学科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成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新的形势下,高校亟需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和师资进行继续教育,使其进一步积累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

1高校计算机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1.1社会发展基本需要

随着网络社会向纵深方向的不断发展,各类计算机软硬件的广泛应用,使得当前社会各行各业对于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技术娴熟的程序设计人员、项目工程师,还是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网络安全人才,需求量都非常大。从高校计算机专业师资建设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但对相关人才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尚显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旺盛需求。高校计算机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应在充分认识和调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能力提升为主线,逐渐与行业实践接轨,从而为社会发展给予有效的支撑。

1.2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

高校计算机技术人才承担着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与技术研发等工作任务,对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近些年来,高校计算机师资的学历层次不断提升,他们在进入教师岗位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学习经历和较强的理论知识基础。但由于计算机专业面向应用的突出特点,对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思维进行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教师在教学环节中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轻上机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毕业后无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些教师在科研领域不能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动向,影响了其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拓展。

1.3提高计算机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学改革和科研进步的生命力。计算机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对现有教材体系的更新、对实践方法的创新、对团队建设的鼓励、对固有模式的质疑、对科研兴趣的激发等。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扶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如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创造条件,同时也对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技术人才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应承担更多的任务,充分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优势作用。

2高校计算机人才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继续教育的目标不够清晰

对高校计算机人才的继续教育,可以从专业技术能力、课堂教学手段、教育改革理念等方面进行组织,并明确和强调继续教育的目标,从而引导其主动、积极地参与继续教育活动,持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在接受教育培训的时候,还存在严重的功利性思想,更加看重教育培训后能否为自己的职称学历加分,而轻视了学习过程对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再造,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2.2继续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

传统的对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以后续学历的深造以及到国内外高校访修为主。这些教育形式对于申请者的专业基础、科研实力以及学习时间的分配、自身经济条件等提出了较高要求,很多情况下并不适合于承担较多课时量和指导学生任务的一线教师。对于高校计算机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可从短期技术培训、资格认证、行业实习、校企联合开发等方面拓宽思路,探索提出适合此类人才职业特点和学习需要的教育形式。

2.3继续教育的内容不能紧跟时代潮流

计算机相关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技术更新也异常迅速。对于高校计算机技术人才来说,虽然没有直接面对行业领域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时刻处处感受到知识更新频繁带来的压力与挑战。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角度看,教材、教案、课件等内容能否及时追踪信息技术的前沿成果,教室、机房、实验室等场所能否在时间、空间上运用网络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些是高校计算机教师经常面临的问题。对高校计算机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应当尤为重视行业前沿知识的积累和技术实践能力的增长,同时兼顾课堂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的培养,并注重培育“双师型”教师和专业技术人才。

3高校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途径

3.1强化专业培养

当前大学毕业生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就业压力,而高校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专业竞争力。计算机教师应尽可能的从教研室集体研讨、课堂教学实践、专业技术培训、科研团队合作、软硬件项目开发等方面努力实现专业深造与发展。计算机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的特点是:专业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操作性强,应配备较为合理的实践环境,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不断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应鼓励教师保持与计算机相关行业的沟通交流,并定期邀请校外专家进行面对面的讲座、举办各种与专业相关的研讨会;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应引导教师适当学习与计算机应用领域相互融合的其它学科知识,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灵活调整,从而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且具备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

3.2改革继续教育模式

鉴于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学习周期长、难以兼顾校内教学工作任务等矛盾,可以研究制定适合计算机专业人才继续成长的校内教育培训规划,如对新入职人才进行岗前培训,引导其将个人的岗位职责、业务分工与高校建设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尽快融入角色,获得认同;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培育,激发其在教学科研岗位上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使其顺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依托本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由学历层次高、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主持专业讲座、主题论坛等,鼓励专业背景相近的技术人才组成优势互补的科研团队,从而在学科专业领域取得创新性的突破;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开放、互助、灵活的特点和数字图书馆的海量学习资源,调动计算机技术人才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时弥补书本上现有知识的不足,并加强与校外同行的在线交流。

3.3更新继续教育理念

建立高校计算机人才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需要不断更新继续教育理念,使教育工作者始终走在学习的前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任何技术人才的学历、资历都不再是永久有效的资本,如果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就会被时代无情地抛弃。只有重视和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才能充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师资整体水平的要求。随着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度的深入实施,很多高校已经形成了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崭露头角的良好环境,高校人力资源进入新的整合期,继续教育在提升技术人才竞争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4丰富继续教育形式

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高校计算机人才继续教育的形式愈加丰富,如全国范围内网络精品课程的开设,使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随地聆听名校名师的课程,并进行互动研讨;部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的建立,在继续教育方面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积极作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和科技竞赛的举办,促进了计算机技术人才之间的交流;高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收集教师对学科专业发展方向、毕业生需求状况、学生学习实践情况等的意见建议,继而完成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高校加大对教师的科研投入,除了对高质量学术论文的激励外,还对科技转化成果加大奖励力度,以使更多的科技工作者重视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与应用;校内外科研团队积极参与政府或公司工程项目的研发,深入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积累实战经验。针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很多高校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实践工作计划和双师型人才培养计划:在常规性教育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外出进修等形式弥补知识缺口;在特色性教育活动中,通过智慧校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计算机技术人才的专业特长;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通过督导检查、听课评教、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形式,帮助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在双师型人才培养工作中,推荐教师到企业参与项目生产实践,鼓励教师考取各种形式的专业技能认证证书,从而促进计算机技术人才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以及技术实力的增长。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计算机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不仅包括为其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环境,还包括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制定详细的继续教育规划、实践工作计划,加强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组织和建设等,使技术人才快速成长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刘菲 单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参考文献:

[1]邱美中.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电子制作,2014,09:140.

[2]陆枫,金海.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趋势及其启示———兼谈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改经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180~186.

[3]林芬芬.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策略分析———兼论专业技术培训的特点[J].成人教育,2011,03:57~59.

[4]忠于使命积极努力承上启下改革创新———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届满工作总结[J].计算机教育,2011,21:1~9.

[5]付跃钦.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在“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2004年年会上的发言[J].继续教育,2015,01:4~7.

[6]龙陈锋,贺智勇,沈岳,朱翠英.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J].福建电脑,2016,09:24~25,27.

第三篇: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2016年3月22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指出在未来的五年里,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对于这一政策的提出,高校的继续教育在未来的五年里如何发展已经成为每一个继续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现实性问题。

二、高校的继续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一,办学理念偏差。对于很多高校而言,继续教育只是一种“非正规”的教育形式,并不能为学校创造荣誉。很多高校更看重的是继续教育带来的经济利益,他们把发展继续教育作为学校筹措资金的重要途径,将继续教育的经济目标转变为发展目标,忽视了其本身的育人功能,违背了继续教育创建的初衷[1]。正因为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没有足够重视,所以在资金投入和办学规模上也没有投入很多,更没有将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协同发展起来,导致继续教育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第二,面临形势严峻。目前,很多因素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冲击很大。首先,企业大学的快速发展对高校继续教育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企业大学以“抓住企业内涵,特色化经营”的理念,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截止到2013年,中国企业大学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000多所,涌现出像华为、华润、海信、中国移动等一大批一流水平的企业大学,企业大学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体系在企业岗位职业培训方面无法满足企业的各类知识和技能需要,难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合适人才[2];企业大学则不同,它紧贴企业的需要,其培训课程远比继续教育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因此,企业大学的迅速发展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冲击不容小视。其一,职业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也对高校继续教育也带来不小的冲击。中国从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开始,每年会上都会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还特意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截止到目前为止,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一半。高校组建的职业教育或是企业牵头组建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空间带来了严重的挑战,特别是继续教育中除学历教育以外的职业培训的发展空间影响巨大;其二,在线教育的兴起也成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阻碍。目前,全球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在线教育凭借着授课时间灵活,用户自由选择度比较大等优势,近年来已成为一种学习的主流趋势,很多用户开始信赖在线教育。在线教育平台已经成为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人的有效工具,在线教育融入继续教育已经成为必然趋势[3]。这样,在线教育就对高校的继续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第三,运行机制不灵活。由于继续教育的职业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必然决定了它是以国家、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进行办学。但是,很多高校的继续教育并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或是调研不够深入,导致所授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错失继续教育的发展的机会。

三、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对策与基本措施

第一,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据调查,经常开展继续教育的一般是研究院所和公司,而他们都愿意选择与学校合作开展继续教育,这表明学校开展继续教育事业有广阔的前景和市场。所以,人们应充分把握有利形势,争取在继续教育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而研究院所和公司的继续教育形式一般都以培训为主,主要原因是其时间跨度短、成效快、实践应用性强等特点。所以,高校在开展继续教育时,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各单位的自身特点,灵活选择继续教育的时间、地点和形式,找到与各单位的契合点,推进继续教育的发展创新。今后,高校的继续教育应该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发展格局,适应社会发展,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新道路。第二,转换运行机制成为高校继续教育的动力。高校继续教育运行机制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转变观念,拓宽办学思路。目前,各行各业在开展继续教育时都愿意与高校合作,这表明高校在开展继续教育时有很高的优势,所以,高校应利用这种优势,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思路,把继续教育发展成为以终身教育为指导的宽门类、多样化的教育体系。高校应转变观念、拓宽办学思路,从对教育的狭隘理解中解脱出来,从将正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分离的思想中解脱出来,确立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站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全球化的发展高度,提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其二,合作办学,拓宽资金来源。高校开展继续教育不能停留在已有的“封闭式”办学模式上,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走“合作办学”之路。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发展,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已成为高校继续教育的一种新形式。企业凭借自身的资金优势、经营优势和开发优势与高校的师资优势、品牌优势和科研教学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做到校企强强联合,全方位满足和适应市场需求。这样一来,高校在继续教育上拓宽了筹资渠道,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强化自身的各方面功能,也为继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实力。第三,多层次、多形式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关键。在2010-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2020年中国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规模要翻一番,大规模的继续教育培训时代正向人们走来。所以,高校的继续教育培训不能固守常规,必须打破封闭的办学模式,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其一,调整办学思路,迎合市场需求。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体制应该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实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发展模式。目前继续教育的办学方式主要分为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专题研讨、专业进修、研究生课程进修和科研进修等,高校在开展继续教育时应该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灵活多样地选择继续教育的时间、地点及教学内容,找到与每个培训单位的契合点,迎合市场需求,使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模式,充分体现高校继续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其二,创新继续教育手段,以远程网络教育为发展方向。二十一世纪,随着网络化的普及,全球已经进入了网络化时代,以网络化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是高校继续教育适应这一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远程网络教育以其内容新颖、方式灵活、培训费用低等特点成为越来越多成年人在职学习的首选形式。从总的发展趋势看,高校继续教育单纯地依靠校内培训已经远远不够,高校的继续教育还应该依托校园网络建立自己的网络教育平台,开发网上课程及培训项目,完善与网络化教学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质量,降低教育成为,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四、结束语

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办好继续教育,让继续教育融入国际间的大合作中去,不断增长继续教育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只有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才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职业性人才,对中国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许永华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席惠灵.浅谈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9).

[2]严继昌.“十三五”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6(2).

[3]吴智泉.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

第四篇:民族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研究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来临,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图书馆的各项业务管理工作之中,大多数图书馆已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现代化的管理。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也不例外,紧紧跟上了时代步伐。以我馆-民族大学图书馆为例,计算机网络化已经遍及全馆各个部门。为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求,民族高校图书馆专业工作者也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新知识,输入新观念,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

1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现实意义

首先,继续教育有利于完善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员原有的业务知识逐渐老化。图书馆虽然引进不少人才,但毕竟是少数,而且整体知识结构单一,难以看着高层次的信息分析、咨询、不能满足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信息资源发展的需要。继续教育则是图书馆员进行知识补充、拓展和更新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是一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对于培养适应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发展所急需的全能复合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举措。其次,继续教育有利于专业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现代图书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为主要特征,为读者提供以网络为基础的全方位信息服务。结合专业人员知识水平及工作需要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对巩固其理论知识,提高综合业务素质,增强应变能力是非常有利的。第三,继续教育有助于增强馆员的竞争意识,使之思想上产生危机感,从而培养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业务知识及专业技能。

2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2.1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在当今经济大潮下,图书馆工作人员首先要沉得住气,要有事业心、责任心,愿意投身图书馆事业。要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理念。这一服务理念落实到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提倡无私奉献,克服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意识,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拓展服务领域,自觉提高服务技能,努力追求最佳服务效果,兢兢业业为高校图书馆师生读者服务。图书馆要对图书馆的各层次人员的思想状况进行分析和认真研究,从而制定详细切实的继续教育内容,增强工作人员工作的信心及热情,调动起他们的为图书馆服务的积极性。

2.2图书馆学专业基础知识及其它各学科知识教育

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无论是图书的收集、整理、流通,采访,编目等,都有它自身特点。图书馆学及情报专业毕业的图书馆员,除了不断更新本专业知识、掌握新技术外,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尽管不要求图书馆员成为某学科的专家,但要尽可能多的了解熟悉有关学科的主要内容、学科发展现状等,并掌握该学科的主要文献资料。图书馆员各科知识都应涉猎,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了,单一的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的需要。

2.3计算机及外语知识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计算机、外语专业人才尤为重要。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手段。现在各个民族高校图书馆也都不同程度引进了现代化设备,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中心的文献信息机构中,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成为网络导航员和管理员,必须具备计算机知识,具有一定的硬件维护和软件开发能力。熟悉网上操作及网上各种信息资源,为用户进行网上检索和传输信息等。另外,外语知识的学习也必不可少,现代化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还要有获取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及研究成果,搜集国外科技信息的能力。只有外语水平提高了,才能具备一定的翻译和分析能力,以更好地获取外文科研方面的信息。

3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类型

3.1岗位培训

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是以不同的专业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具备履行该岗位职责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为目标的职业培训,培训的任务就是使得他们能胜任心岗位工作的需要。无论上岗前还是上岗后,无论岗位变动还是继续从事某一岗位,都要有相应的定期的培训。

3.2知识补缺培训

图书馆员应该具备情报学、目录学、文献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要对图书馆性质、任务和社会作用有基本的正确的认识,对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意义、内容和要求有概括的了解。而目前在民族高校图书馆员中,以我们内蒙古民族大学图书馆为例,由于一些馆员所学专业不是图书馆学或情报学,因而不具备系统完善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更好更专业地服务读者。

3.3知识扩展培训

图书馆各级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都基本掌握了基础图书馆理论,但随着网络信息时代到来,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员尤其是年纪较大的人员,如果不及时学习和更新知识,学习新技术,已经很难适应图书馆工作的需要。另外,伴随着当今社会专业的交叉、新学科的不断涌现,图书馆员所掌握的各科基本理论知识以明显不足,显现出知识面过窄的现象,无法更好的为各学科教师学生读者服务。因此,有必要对图书馆馆进行学习、扩展相关专业的最新知识的培训。

作者:赵宇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高志敏.加强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7).

[2]左南华.新世纪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2).

第五篇: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中的运用

虽然学生在漫长的求学过程当中一直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校园屡屡传出学生自杀、他杀等恶性事件,人们在为年轻生命的消逝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重视。为了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的思想观与情感观,以积极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日后的学习生活,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融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用以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一定的预见性

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当中普遍存在预见性缺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并未对思想政治继续教育投入过多的关注力度,同时对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尚未给出准确定位,在实际的教育活动当中主要以口头要求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为主,并未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心理特点等紧密结合,因此导致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偏差[1]。

(二)缺乏良好的科学性

目前许多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在工作当中融入探究人心的相关知识理论,无论是使用的教学方式方法还是在安排教学内容方面均呈现出过于简单化、理想化的趋势,也并未与学生的所学专业相互挂钩。同时在学校当中,教师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因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许多从事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青年教师在该方面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因此导致教育效果未能达到预期。

(三)缺乏有效的针对性

目前几乎近九成的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都是将全体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统一教育,因此往往忽略了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关注力度,在教育过程当中无法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以及年龄层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更有一部分教师选择使用带有一定强迫性质的教育手段,不仅激化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加剧了学生的反感心理。

二心理学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预见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中积极运用心理学知识,使得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细微表情以及语言神态当中探寻其最真实的心理活动,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以及思想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与大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使其能够学会用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二)增加科学性

通过将心理学知识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之后,教师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将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并将原来带有一定强制性意味的说教方式转变为积极的引导方式,同时将心理学的发展性、目标性特点等进行灵活运动,并立足于学生的真实情况不断增加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科学性[2]。

(三)强化针对性

心理学知识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当中能够有效强化其针对性。教师将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对不同的学生心理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同时教师将积极寻找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进一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误会以及对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偏见,形成真诚善良、踏实诚恳的良好态度。

三心理学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中有效性的应用

(一)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阐释了情绪在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情绪情感对于人类心理认知的影响作用等内容。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其日常学习生活当中产生的每一种情感体验都是其心理活动的真实反应,而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带有正面色彩的情感。比如说在教育当中,教师首先需要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观察情绪,并能够使用正确的词汇用于描述当下的情绪情感,如愤怒、悲伤、恐惧、兴奋等等,其次向学生传授合理表达自身情绪的方式,比如说可以向教师倾诉自己的烦恼,或是通过写日记等文字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情绪,最后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常见的合理宣泄情绪情感的方法,比如说鼓励学生通过运动的方式进行合理发泄,一方面排解自己心中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最终学会合理控制自身情绪[3]。在使用情绪理论开展思想政治继续教育时,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并且深入观察研究学生的生活习惯以及心理活动变化等等,在沟通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与爱心,加深学生对其的信任程度与依赖程度。并且积极使用鼓励策略,帮助学生寻找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其能够保持一种积极愉快的心理接受思想政治继续教育。

(二)归因理论

心理学当中的归因理论指的就是在负面心理产生时,学生能够对产生负面心理的原因进行及时归纳与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与改善。比如说学生在考试失利之后产生抑郁、失落的心情,此时学生需要分析出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如在平时学习中努力程度不足,从而帮助学生激发内在学习动机,自觉投身到学习当中。在使用归因理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不能使用简单的“一刀切”理论,而是需要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同时不能将犯错的原因全部归结为学生一人,而是站在全局的角度,使用客观、真实的眼光了解事情原委,帮助学生进行合理归因。以学生考试失利为例,此时教师不能简单将原因归结为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否则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彻底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回答问题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等,帮助学生找出症结,进而对症下药,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到困扰自身心理情绪的缘由。

(三)防御机制理论

心理学中的防御机制理论值得是人体自身带有各种防御机制,一旦出现焦虑以及其他各种心理压力将会自动触发人体的防御机制以应对不良情绪保护自我。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当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情况选择合适类型的防御机制帮助学生合理派遣心中的负面情绪,并正确保护自我,学会用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比如说曾经某同学在失恋后感觉无比痛苦,出现焦虑、抑郁以及其他心理压力,此时教师选择利用防御机制理论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失恋的事实,使得学生能够学会接受事实,之后鼓励学生使用文字的方式将自己的爱情故事进行记录,即使用合理的方式“升华”自身的压抑心理,并要求学生按照写作的格式规范要求对文字进行重新润色、排版、修改等以此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写作之后,学生慢慢从失恋的阴影当中走出来,彻底消除了原本心中巨大的心理压力以及焦虑、抑郁的心理,并且逐渐对写作产生兴趣,最后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

(四)心理健康教育

人类的发展成长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核心焦点,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当中指的就是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积极适应当前环境,勇敢面对学习生活当中的困难与挫折,同时能够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科学的自身发展目标,并充分利用自身的内在潜能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从高校角度来看,学校需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委派专业的心理师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可以积极邀请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定期在校园内举办心理健康宣讲会或咨询会,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紧密维护学生与专职教师之间的关系。而对于教师而言,需要通过互联网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汲取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同时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继续教育。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当中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排遣心中的负面心理和情绪,释放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能够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关系,相互能够增进了解与认知,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作者:韩晓松 王龙 单位: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楠.借用心理学方法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工作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2]赵磊波,邰德志,肖爱云.浅谈高校辅导员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6,06:64-65.

[3]王益民,黄春玲.如何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继续教育有效性的现实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03:31-34.

第六篇:高校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工作思考

一、高校继续教育档案的内涵与分类

从内涵上,高校继续教育档案讲是学校档案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具有史料和研究价值,有凭证或参考作用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历史纪录。简言之,就是学校在继续教育整个过程的完整记录,也反映了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继续教育作为面向学校教育之后再教育,其教育特点决定了所形成档案的特殊性,然而,继续教育是在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上都借鉴了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些比较成熟和规范的做法,因此,在继续教育档案工作也基本遵循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其归档范围也不应脱离党群、行政、教学等门类的文件材料,考虑其独立性、特殊性及新时期载体形式的复杂性,继续教育档案的类目大致做如下划分:

(一)文书类(包含党群、行政类)。学校的继续教育部门的各级党、政、工、团组织及职能管理部门(包括临时机构)在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材料、影片、照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上级下发给的文件、电传;上级机关奖授予的奖品及兄弟单位馈赠给的纪念品等。

(二)教学类(该处指大教学类,包涵学生类)。学校的继续教育部门的教师、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与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实物等各种形式载体的文件材料。既包括学历、非学历教育及长短期培训等工作中形成的计划总结、招生宣传、录取名册、合作办学合同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材课程、教师聘任、典型备课记录、考试试题、成绩单、实习计划与总结、学历学位材料等,还包括培养各类学生的中学档案、入学登记表、体检表、学籍档案、奖惩记录、毕业生登记表等。

(三)其他门类档案。凡不属于文书类和教学类的档案均属此门类(因继续教育档案形成的诸如科研、财会、出版、产品等类别的档案材料相对较少,故不做详细类别划分,仅以“其他类”代表)。上述类目是按照档案材料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的,如果按照档案载体形式不同,档案分类又可分为文件材料类、声像类及实物类等。在具体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中,很多高校基本采用是按照内容分类与载体分类相结合,但是无论采用何种分类方式,科学合理的分类都必须符合继续教育档案形成的客观规律和固有特点,保持它们的密切联系,使继续教育档案成为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

二、加强高校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途径

高校继续教育档案的内涵与分类决定了继续教育档案类别的多样性、内容的特殊性、材料的重要性、载体的复杂性等特点,而随着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存在着档案意识淡薄、制度规范缺乏、管理队伍薄弱、信息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因此提出切实可行的途径与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提升档案工作意识。领导者应该站在全新的角度审视档案工作,不断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主管领导为组长的继续教育档案工作管理机构,形成管理网络,建立管理体制。领导者应认识到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在继续教育管理中的位置,提升继续教育档案管理意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工作要顺应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继续教育档案作用,以方便各部门利用为目标,不断开拓继续教育档案工作的新局面。高校继续教育档案管理还要得到学校相关行政部门的支持,在经费、设备、人力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证,真正从行政上支持继续教育档案工作,这样才能保证高校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业务管理规范,夯实档案工作基础。制度与规范是从事各项工作的遵循与依据,健全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是学校继续教育档案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的有力措施和可靠保障,因此,必须致力于继续教育档案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与专业化建设。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及其它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精神要求,并结合各学校实际,制定继续教育各门类档案归档管理办法、归档规范、保管期限等规章制度,让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使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做到了人员有职责、工作有规范、立卷有要求、借阅有规定、保密有条例、管理有措施,使继续教育的党群、行政、教学等门类的归档工作有章可循,从而保证档案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业务人员素质。高校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因此,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加强各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档案人员不仅要熟悉继续教育工作,还要掌握档案业务知识,熟悉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了解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和检索、统计及编研等各个工作流程,然而,目前高校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人员的形势却是文化程度偏低与业务素质较低的,很多从业人员是未经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其学历结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难以适应所承担的工作需要。因此,必须通过学历进修、实地调研、参观培训等方式提高档案专业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

(四)注重软硬件设施投入,加快数字信息化步伐。随着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档案资料的数量越来越大,内容也越来越多,因此,达到“九防”要求的现代化档案管理库房和网络化的档案管理软件也成了继续教育档案事业的迫切需求,这就需要将继续教育档案工作纳入继续教育的整体工作计划中,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保证,加大软硬件基础设施投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以手工为主的管理方式必须得以改变,为此,档案部门可将纸质档案数字化扫描,将其转化为电子档案,建立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档案数据库,同时,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对继续教育档案的管理,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通过信息加工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实现继续教育档案资源共享。

(五)完善档案服务体系,创新档案服务模式。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服务,因此,必须树立为学生服务、为校友服务、为学校继续教育发展服务的理念,不断强化档案服务职能,积极推进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努力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把“档案库”变成“文化库”。通过总结档案利用人次、利用卷次、利用时间、利用原因、利用效果等关键点,明晰档案利用服务需求,探究档案利用服务规律,分析档案利用服务趋势,优化档案利用服务流程。同时,听取相关人员对学校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与现状、业务流程与效率、服务意识与态度、制度建设与规范等方面的见解和建议,发现档案管理工作中有待进一步优化的工作环节和流程,提出整改措施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总之,高校继续教育档案工作人员一定要提高认识,与时俱进,在宏观的工作理念和微观的工作内容上进行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以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档案工作的水平,从而为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贾爽爽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在线教育论文范文篇4

2014年,总理首次在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想要借助改革创新“东风”,助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2015年,国办出台实施《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至此“创新创业”迈入高校教育,2015年又《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通知,再次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新高潮。尤其面临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困境,“大学生就业”成为一大社会课题,国家、各级政府、各高校纷纷构建协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效机制。笔者从高校教育视角,剖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真正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1.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理念,整合资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创新理念,整合资源,结合高校实情,制定教学标准、创新网站、学分体系和体验计划。其中,教学标准是高校立足办学定位,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要明确目标,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高校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变革教学方法,将实践经验引入课堂教学;创新网站,高校可借助互联网+东风,创新学校网站,为大学生建设创新创业项目交流平台,加强创新创业理念宣传,融科技资讯、政策、项目交流、各类竞赛于一体;学分体系,是高校从大学生学分方面,明确大学生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训练新规格要求,将对大学生素质考核以学分形式系统化、固化,从制度层面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提升;体验计划,重订与专业学习相适应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体验计划,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2.重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案:更新目标,整合课程

高校应按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要求”,基于新常态下互联网+经济发展需求,考虑市场人才需求,立足高校实情,重新定位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并组建适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组。高校可以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背景,创新构建大学生学分体系,注重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素养培养的基础上,重视大学生创业、就业等方面的教育,如大学生创新与就业、创业管理、创业投资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并辅以与专业理论教学配套的课外实践课程,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综合提高大学生创业核心竞争力。此外,高校还可以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以自己的创新创业经验,举办系列创新创业讲座,宣讲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基于高校教育设计视角,创新高校大学生教育培养方案,创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铺设创新创业教育大道。

3.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训练:课题计划,以赛促练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最关键在于强化教育训练,完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建设产学研、校企合作基地,搭建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平台,制定创新创业教育体验计划,渗透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将企业项目引入教学基地,实施校企合作,以科研反哺教育,助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化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验和训练,积极倡导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参加学科竞赛,创办企业,参与课题,出版专著,,发明专利,拓展创新创业训练手段,积极培育“大学生职业生涯大赛”、“模拟双选会”、“通用职业能力大赛”等品牌活动,积极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大力推进创新创业课题计划实施,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一定鼓励,依托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以赛促练,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4.借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孵化:搭建平台,多方支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的孵化、催化,搭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平台,为孵化基地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公开入驻条件,开放平台,积极邀请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催生创新创业成功。高校还应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提供多方支持,创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圆梦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扶持政策倾斜,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此外,高校还应发挥校企合作办学效应,积极发挥企业帮带作用,聘请优秀社会专家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通过一对一的创新深度帮助,发挥实际辅导效果,借力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际运营能力;邀请社会力量,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注册、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借力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然成为高校教育实力的综合体现。可见,高校教育应顺应创新创业教育趋势,重订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理念+整合资源),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设计(定位培养+课程组建),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训练(课题计划+以赛促练),借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孵化(搭建平台+多方支持),打开新常态下高校特色教育之大门。

作者:张冬姣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邢善萍.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J].山东高等教育,2014,04:25-31.

[2]邹建良.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5,05:56-58.

第二篇: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影响

一、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2010年4月《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认定办法(试行)》(教育部办公厅、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同年5月教育部再次下文《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通过以上文件可见国家对创业相关工作的高度重视。2012年8月教育部下达《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该文件认为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是创业教育的目标。2015年全国两会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创新”这个词出现了38词,位列第一,“创客”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庆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创业教育,根据2013届重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重庆市2013年高校自主创业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2.5%,其中研究生占3.4%,本科生占76.9%,专科生占19.7%。文学和工学类研究生创业比较较高,艺术学类本科生创业毕业较高,电子信息大类专科生创业比例较高。

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载体

(一)创业教育的现状。根据2014年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年终就业方案数据显示,院校2014届毕业生创业人数121人,占毕业生人数的3.9%,根据2015年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初次就业率就业方案数据显示,2015届毕业生创业人数50人,占毕业生人数的1.2%,学生创办微型企业2家,个体工商户54家,未注册12家。目前学生对于创业的激情很高,但是缺乏创新性,不能够正确区分“创业”、“创新”和“创意”,对创业精神理解不到位。

(二)创业意识的培养。目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开设的与创业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SYB创业培训班等,ERP沙盘模拟实训课仅仅开设在经济与贸易学院大三年级。目前学校每年开设各类创新创业讲座、沙龙数十场,平均每一个月一场,但是这个数量明显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创业求,且能够请到的讲座老师一般都是理论派的教师,或者是刚刚开设企业成功的企业家,或者是政府官员为代表的官员派,要么是理论派,要么是实践派,没有理论派和实践派结合的专家。

(三)创业氛围的营造。目前学校拥有SYB培训师2人次,创业指导师6人次,并先后派3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的创业培训。学校每年投入10万左右的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创业教育,但是学校目前在校生人数大约为16600余人,这么多学生的需求,教师人数和教师素质、教学课程量还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从2012年到2015年,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共组织近5000人次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各项部级、省部级、市级创业大赛,学校曾两次获得省部级“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我校麦藕动漫创业团队在2012年8月在台湾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自主命题组团体一等奖,2014年度“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三等奖。

三、对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总结

(一)转变教育理念,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为鼓励我校大学生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创新、创造、创业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根据教育部的文件要求,在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学习。“翻转课堂”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通过学生自学获得知识,老师只是协助同学完成。创业教育是一门新型课程,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采用的是类似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如何在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进行“翻转课堂”的创业教育,是今后在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目前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解决,一是把创业课程改成小班制教学,课堂人数控制在80人左右,这样上课的老师能够更好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讲解创业知识,该课程主要开设在大三年级。二是把创业课程改成公共选修课,针对选择该课程的学生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因为这一部分学生才是真正想创业的学生。三是把创业课程改成网学课程,这样可以不拘泥于当前学校教室教师不足的局面,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课程的学习。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目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创业师资主要由SYB培训师、创业指导师、各级各类的创业培训师、辅导员等组成,SYB培训师并未在我校进行创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而其他的创业教师都基本上是兼职构成。所以要解决师资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学校成立创业课程教研室,把全校所有的创业课程纳入该教研室,教研室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设计。二是SYB培训师、创业指导师、各级各类的创业培训师、辅导员这几类教师不能进行通篇的创业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每一个教师负责一个板块的教学方式,这个教师就专门针对这一个板块进行教学活动。

(三)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发展性。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除了关心创业基地建设、师资的建设外,更应该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发展。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一是新生入学后就开始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能力,拓展和保持人际关系,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今后发展的方向,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让它成为创业教育的铺垫。二是在大二期间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刻理解思维的过程,参观学校的孵化基地、合川当地的创业园等,掌握一些基本的创业思维方式和技巧。三是让学生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开始尝试组建自己的创业团队,担任团队的领导者,去相关的公司实习或见习,了解创业的过程。

四、结语

创业教育是21世纪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经济转型的需要,在开展创业教育的时候不能无目的性、无系统性,不能只依靠传统的讲授方式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需要认识到创业教育是一门特殊的教育,通过文化、创业榜样、创业实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要特别重视质量和影响力,制定创业教育相关的服务、保障和激励措施等,加强创业理论研究和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创业观,以创新意识带动创业意识,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学生创业,提高就业质量。改善基地条件和环境,优化创业资源,着力提供一个多功能创业平台。在基地运行初步成功的基础上,投资建设大学生创业大厦,形成一个综合性服务型大学生创业就业综合孵化区,提高创业项目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和收益性,打造示范性创业基地,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基地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工程体系。

作者:许雪梅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大力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部授予徐州创业园“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称号[N].中国教育报,2010,4,27.

[2]夏坤,沈鹏.新生头年计划:美国高校入学教育的有效途径[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4.

[3]史广政.高校加强创业教育,努力培养创新人才[C].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创新与创业教育论坛论文汇编,2010(7).

第三篇: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思想引领研究

与就业形势严峻相对应的是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各项政策规定越来越完善,《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对于普及创业教育、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等各种具体措施来支持和促进大学生进行创业。女大学生具有激情和活力,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互联网+”能够给女大学生创业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促进女大学生创业的成功。

一、“互联网+”时代

(一)“互联网+”概念2015年3月,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以此来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和发展,实现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形态。“互联网+”时代将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等进行融合发展,支撑产业智能化,创造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二)“互联网+”特征跨界融合。“互联网+”就是将互联网与其他领域进行整合,实现变革、开放、融合,进行跨界融合之后能够更好地进行创新活动,实现群体智能。实现了跨界之后,身份也会发生融合,客户消费可以转化为伙伴参与、投资等。跨界融合需要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的时候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知识技能结构单一的人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跨界融合催生了“斜杠青年”的产生,进行工作的人具有多重身份,具备多项工作技能,知识结构不仅多层次而且有更多的方位。创新驱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淡出依靠资源驱动的增长方式已经无法进行下去,必去将发展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利用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新的方向发展。利用互联网思维来进行创新,变革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既能够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快速传播又能够促进自我革新,因此进行创新驱动势在必行。尊重人性。对人性的尊重是推动科技进步、文化繁荣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创立之初就是基于分享这一人性化的目的而进行设计的,对于人性的尊重、敬畏和重视,能够发挥巨大的力量。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人性的遵守促进了科技更好地为人服务,不仅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便利,而且更加尊重人性,对于人的尊重更加体贴入微。开放生态。生态本身就是开放的,推进“互联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将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将孤岛式的各种创新链接起来,让努力创业者能够实现价值。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物联网的兴趣,各行各业不再是单独进行的一门行业,隔行不再如隔山,进行跨界的创业者越来越多,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的氛围更加自由轻松。重塑结构。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来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等各种结构的破解,新的结构正在重建过程中,“互联网+”正在重塑传统结构。连接一切。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将经济领域中的各个方面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获取更大的价值是“互联网+”的目的。互联网的连接是有层次和差异的,连接所产生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最终目标是要实现连接一切。

(三)“互联网+”应用领域工业领域。“互联网+工业”是将传统制造业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进行结合,改造传统产品生产和研发方式,可以获取客户的想法和智慧,拓展制造业创意来源。工业领域与互联网相结合促进了工业领域的快速发展,例如3D打印技术在我国进一步繁荣发展,3D打印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采用适当的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在工业生产中有十分普遍的应用。金融领域。随着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互联网金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的金融行业,在线理财、支付、众筹、P2P等模式越来越获得大众认可,互联网金融模式也进一步稳定,走向成熟并接受监管。互联网与金融领域的融合,一个重要的代表就是支付宝推出的余额宝,促进了广大民众对于理财活动的关注,余额宝以其方便快捷和复利计算方式获得了众多民众的支持,打破金融垄断,倒逼银行创新,促进金融领域发展。商贸领域。互联网与商贸领域的结合最早体现在电子商务领域,但是随着“互联网+零售业”的提出,各大B2B平台开展“团购”“秒杀”等活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购物消费方式,促进了电子商务的极大发展。网购已经成为购物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京东、天猫仅11月11日“双11”活动在线交易金额的公布,消费者使用网络进行购物的狂热可见一斑。交通领域。“互联网+交通”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出行方式,使用互联网进行订票可以节约排队买票的时间,而且网购之后自动取票减轻了售票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售票工作效率。除去火车、汽车、飞机网上订票等行为,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等拼车、订车软件的使用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增加了车辆的使用效率,减少了尾气排放,促进了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发展。医疗领域。“互联网+医疗”能够帮助患者通过移动医疗数据监测自身健康数据,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积极预防,在诊疗服务过程中,网上挂号、询诊、支付等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在医疗领域中与互联网进行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缩减许多中间环节,患者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在治疗之后与医生进行沟通,获得治疗之后的康复和保持指导。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能够实现学生足不出户在家上课,教师通过互联网进行教学,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教育活动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中国教育在“互联网+”时代迈入教育4.0时代。“互联网+教育”影响的不仅仅是创业者,对于已经工作的从业人员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也提供了便利,无数的从业人员学习者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技能。通信领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更多的即时通信APP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提供的语音通信以及文字视频业务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因此通信领域中的语音和短信收入大幅下滑。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据流量业务的收入为运营商提更了更多的收益,其数据流量的收入大大超过语音和短信收入,互联网在通信领域的应用,促进了传统电信运营商的业务升级和变革。

二、海南省女大学生创业存在问题

(一)自主创业环境差

虽然,自2015年起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大众创业,并且取消和下方了一批审批权,但是我国的创业环境依然具有较多的问题制约着创业者进行创业,而且大学生相对于社会创业人士来说并没有太多优势可言,支持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完整政策法规也并没有得到落实,大学生相对社会人士获得的优惠政策也并不明显。自主创业者给当今女大学生树立了榜样,激发了大学生创业激情的同时,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创业所提供的条件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女大学生进行创业会受到一定的家庭阻力,相对于男生来说,女大学生进行创业获得家庭支持和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支持女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环境更加恶劣。女大学生在选择进行创业活动的时候,受到的质疑相对男生更多,相对男生来说,要想获得对于创业的支持和信任,女大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启动资金来源受限

大学生创业获取启动资金的机会和平台受到一定的限制,由于大学生获得创业资本支持的机会微乎其微,所以大学生的创业资金几乎都是通过自筹获得。大学生获取创业基金的主要渠道少,小额贷款、创业基金等各种大学生获取创业基金的渠道有限并且获得的启动资金不多,门槛很高,办理手续复杂,大学生很难获得足够的创业启动资金来进行创业活动。尽管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支持举办海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大赛促进大学生进行船业,但是创业大赛与创业之间仍然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女大学生获取创业启动资金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限制而影响创业活动的进行。由于女大学生创业获得家庭的支持相对男生比较少,除部分家庭富裕女大学生除外,女大学生创业要想从家庭获得资金支持难度更大,其进行启动资金筹备时间也相对于男生来说更长。

(三)创业能力有待提高

女大学生对待创业的理解更多的停留在想法和概念上,对于市场和商业经验缺乏,并且在创业过程中急于求成,在争取资金的时候更多谈论的使技术的领先性和独特性而不是技术或产品的市场空间以及利润空间这一对投资者更有吸引力的问题。创业者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用人能力等各种综合能力,而女大学生由于一直在学校中进行学习,缺乏一定的锻炼,即使在某些方面具有突出的能力,但是无法具有综合能力,经受不了市场经济的冲击。学校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教育相对来说比较多,但是进行创业教育方面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对较少。女大学生由于性别原因,在进行创业过程中会受到更多的阻力需要克服,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积极进行创业活动是海南省女大学生取得创业成功的关键。

三、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思考

(一)“互联网+”时代创业离不开政府、社会、学校的支持

政府在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的时候应该构建完备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优化融资渠道,为女大学生进行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例如,整合资源,发挥政策优势激励女大学生进行创业;搭建融资平台,为女大学生进行创业提供资金支持。高校在鼓励女大学创新创业上,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来培养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通过灵活多样的选修课程和多元化、个性化的探究学习,激励女大学生进行实战,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完善大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在女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时候,政府和社会不要进行性别歧视,而是应该平等的对待,给予女大学生进行创业的机会。学校在对女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要引导女大学生积极进行市场调研,充分了解海南省的经济特点,引导学生选择创业前景良好的项目来进行创业活动,还可以在女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遇到困难过程中及时对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帮助女大学生顺利创业。对女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女大学生自身优势和所处环境来进行创业活动指导,保证女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更有针对性而不是盲目进行。

(二)“互联网+”时代女大学生创业引导方向

女大学生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虽然相对男生存在着体力和精力上的劣势,但是在对女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的使用,应该引导女大学生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并且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来进行创业活动。女大学生进行创业,自身存在诸多优势,可以在如下创业活动中凸显出来。开网店。“互联网+”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和优质的平台,女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创业。女大学生开网店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内的学生资源,在进行顾客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更能够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动力;另一方面,网店相对实体店来说需要的启动资金少,而且经营管理方便,经营活动时间方便,对于地点要求比较小,省去了学生开店选址的麻烦,而且营业时间灵活,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不影响正常上课。海南省地理位置偏远,相对于大陆地区购物环境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女大学生可以通过淘宝或者微商的费开设网店,根据设定的受众群体来确定网店出售的物品,提高创业成功可能性。网络+科技。女大学生在高校内,对于科技前沿的动态比较关注,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女大学生对于软件编程、网络服务、广告设计、动画开发等技术具有较高的兴趣和专业水平,女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和科技来进行创业。想要在网络技术方面有所发展的大学生可以多参加一下创业大赛,以便获得更多的机会来吸引风险投资和慈善投资者的关注,为获得资金和技术知识打基础。互联网的存在打破了传统的地理界限,通过互联网的传输,各种网络技术服务可以快速到达客户手中,利用网络科技进行创业可以有效弥补海南省地理位置为创业成功带来的缺陷。尽管女大学生在网络科技方面可能并不如男生擅长,但是女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相对较强,可以进行广告设计活动并借用大学期间的人力资源来组建自己的团队进行网络+科技领域的工作室。智力服务。智力服务领域的创业门槛较低,启动金额较少,女大学生作为智力资源的拥有者,可以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自立资源创办设计工作室、翻译事务所、程序检测、辅导培训等机构来进行创业。女大学生还可以将智力资源进行组合,在互联网的支持下进行创新创业,比如开展在线教育,制作微课等方式来进行创业活动。女大学生相对男生来说比较细致认真,在从事智力服务领域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利用好自身存在的优势来进行创业,能够促进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成功。女大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相对于男生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女大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办翻译事务所,组建自己的团队进行翻译工作。加盟连锁。女大学生的创业资源十分有限,如果可以借助连锁加盟的品牌、技术、营销等优势进行创业,可以以较少的投资和较低的门槛实现自主创业,比如快餐行业、校园超市、数码快印等具有大量受众的行业。海南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紫外线强烈,防晒护是每个爱美女生必不可少的日常工作,爱美是每个女生的天性,女大学生可以通过加盟品牌护肤品连锁店,通过定期在校园中进行护肤防晒讲座的方式进行宣传活动提高影响力来带动人气,女大学生进行护肤品讲解和销售工作由于有实际经验而更加得心应手。结束语“互联网+”时代为当代女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业机遇,政府和社会为女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提供了很多机会,教师在对女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要根据女大学生的特点和优势来也紧跟时代步伐,对女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引导女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做出一番事业。

作者:洪飞 单位:琼台师范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创业教育视角下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教学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现在极为严重的问题,也是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一毕业就开始自己创业了,然而学生在创业之前,我们各高校要让学生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运用。不要就凭着学校学到的一点知识就一股脑的自己去创了业,而我们学校该做的就是改变传统的观念,在我们开设课程的时候自然地多增加一些关于创业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提前了解创业需要了解的知识。

一就业过程中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在目前的高校当中,对创业教育的关注已是越来越多了。创业不仅仅再是创业的狭义解释,而是更具有广义上的开创新的事业,开展业绩等各种含义了。同时也体现了首次创业的困难与艰辛,体现了创业过程当中的开拓性和创新性。而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狭义与广义之间的相互过渡作用。而现在的创业更应该是往人的综合素及人的精神方面提升的,这些关于素质的提升不仅仅是在创业方面,以后只要你出去,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是相当重要的。

二现如今创业教育所存在的不足

大家都对“创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学校再给学生普及就业指导课程的时候,就应当把创业教育也放到我们就业指导的这一块来,让学生更加清楚明白的了解,创业不等于就业,而现在我们的学校都很少有老师给学生普及创业这一块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把创业教育也放进我们就业指导的课程当中来。经过探索了解,现在一大部分的学校已经将创业教育放进了就业指导这门课里面,同时也把这门课程作为了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了。但是目前还是存在一些小问题的,比如:在给同学们上课的时候,很大一部分的老师在关于创业教育方面都没有给学生起到很好的启发式教学,一些老师则认为学生在校期间的首要任务是把专业知识学好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创业的教育工作,有些老师也会认为我只是负责学生的安全问题,关于学生就业创业这一块我是不负责任的,只要学生在校期间表现良好就可以,只要不在学校做出违纪的事情就可以,可是各位老师们,你们是否又曾想过,学生关于创业的知识本来就了解的少,而且学校没有给他们普及相关的知识,有些学生有这方面的想法,但是并不知道创业之后所要承担的风险等各种问题,所以是比较盲目和冲动的。

三缺乏专业的教师团队及专业是书籍配备

师资对于任何一个学校甚至是985.211的重点大学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而如今,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一个学校没有专业的师资团队,怎么才能将一个学校给出好的名声呢,而在我们的创业教育这一块是同样重要的,如果说给学生们上课的是一位非常不负责任且又不专业的老师,当学生来问你一个需要你解答的问题的时候,而你的答案却是说让学生百度的话,那么我想问一句,那要你给学生上课的意义在哪里呢。而我们现在学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一般都是由学校的辅导员等老师组成的团队,都是之前在学校的时候,老师所普及的知识,然后普及给学生,可是这样传下来的知识就没有那么全面了,另外我们每个学校都没有一本关于就业创业指导的是比较完善的书籍,都是学校的老师东拼西凑所制定出来的书籍。在创业这方面我国与其他的国家相比较的话,我国可能在有些地方可能会稍微差一点点,我国大部分高校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了解的不够透彻的,在现实生活当中当学生有了创业的意识之后,我们就应该知道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成功创业,让学生知道那些大企业家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我们就应该要让学生知道那些成功人士怎样取得成功的,也让学生吸取他们的经验。但是我们现在的就业指导现状只停留在创业比赛上面,让学生实地考察的地方非常的少,而且大部分的企业也不远接受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他们认为,刚毕业的学生缺乏相关的经验,所以也不愿给学生提供机会。还有一点就是,我国在资金保障这方面做的也不够到位,没有相关的法律政策规定,在大学生刚刚毕业的时候给学生一定的创业补贴,让学生在刚刚踏入社会的时候没有那么大的经济压力。所以说有关的法律政策也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

四就业指导应该摆脱它的“单一性”

(一)在大学里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就是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各大高校都应重视对学生在进行就业及创业这一方面,进行专业的指导,学院应该思想一致,有针对性的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改革。在我们给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程的时候,我们也要对学生的未来进行一定的了解,在学生在校期间,学生有哪方面不足的时候,我们要及时进行提醒及指导。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展开不同的创业比赛,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再让学生发表参与比赛之后的感想及自己的收获。同时组织这种活动既能够让学生了解求职的技巧和创业的实践训练,又能提升专业技能。

(二)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在创业教育理念当中的重要性

就业指导课程对于师资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这门课程上课以后的效果好不好,老师占得比重也是比较大的。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基本都是来自各院系的辅导员相关的创业知识还不够完善。因此,各高校应该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水平,寻找相关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讲解创业的相关知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我们的就业指导课程当中一定要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同时,我们可以在学生的课余时间,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进行返校演讲,为学生讲授他们在创业的途中所遇到的困难,如果今后遇到同样的困难得时候该如何解决。

(三)校企合作,只为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能力

学生为什么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什么要进行校企合作。主要的原因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怎样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知道假如自己目前是在企业当中,也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暂时的定位。了解之后,便会积极的提前去感受公司里所需要走的流程,同时,在暑期的时候,学校可以让学生多参加一些暑期实践,这样既锻炼自己,有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学生便可以知道自己该定位什么层次,对自己未来的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四)开拓创业教育,严抓教学质量

创业教育不能只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创业模式,其实我们可以召开研讨会对创业教育进行一定的探讨,在学校进行创业大赛,给学生提供实际的门店,让学生在学校边开店实践,边学习,实践经验,理论教育两不误。还有就是通过进行模拟面试,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了解我们在面对面试官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在面试时应该注意的形象、以及面试时应该注意的各种问题。此外,我们在设置就业指导课程的时候,可以掺杂一些到公司实习的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创造就业的知识与技能。除了在课堂中所学的,还可以已通过比赛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比如:让学生参加学校的创业比赛,然后再往高一级的比赛向省级、部级的比赛出发,学会理论联系实践,学会总结和收获经验,这样才会对自己的创业知识有所提高。说到底,创业教育目前在我国还是一个需要加强的问题,通过几年的观察,创业教育也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当中的一部分。但是怎样创业,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的问题,我们要学会总结经验,学会自我反省,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才迸发。

作者:祝李杨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第五篇: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当今时代是创新创业的时代,我国为在这个领域占领制高点,取得领先地位,近几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目的都是为了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明确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深化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范围,鼓励全社会尤其是年轻人创新创业[1-3]。当前,大学生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在此背景下,自主创业在帮助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作用就越来越显现,也越来越为政府和高校所重视。在这方面,作为高校,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优势,进一步搞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就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1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现有的做法

什么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呢?总的来说,它是使大学生们通过学习建立创新创业的信心和激情,培养一种创新创业的素质,促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的教育。它一方面能帮助大学生掌握创办企业的方法,以及在创办的过程中,申请和募集到所需的经费;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实践的过程中,能真正培养大学生们的创业能力、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还包括其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及内部效能管理的经验,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很有帮助。从目前来看,高校包括独立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块,存在发展模式不同、发展进度不一的状况。一种是复合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组织学生上好相关课程之外,还在技术咨询和资金方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如清华大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依托科技创新基金,开展创业大赛等;一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通过开设与创新创业教育密切相关的专业课或选修课,如中国人民大学,通过课堂教学来传授创业意识、创业管理、创业风险投资等方面内容;一种是抓好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培训,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了相关的培训学院,设立了相关的创业基金和教育实践平台[4]。

2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2.1教育模式过于老旧

一方面,是独立学院的教育模式相对老套,形式过于单一。部分学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认识上有待加强,同时尚未建立比较完整的创新创业的课程,平时告知给学生的创业信息也很有限。另一方面,就是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因循守旧,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课堂上师生互动不够,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参与提问的环节基本上没有,整个教学过程都是老师教、学生听。这使得课堂上的教学变成了纯粹的书本传授,学生学到的知识缺少实践的验证,与社会脱节。

2.2实践平台过于简单

目前,由于全国各独立院校的办学条件不尽相同,会使实践平台的建设过于简单。主要体现为:一是由于有的独立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时间相对滞后,使得课程教学时间偏少,课程内容的设置和编排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有的独立学院为节约经费,只安排学生参观实践基地,学生很少亲自动手操作,过程形式化,这就违背了实践基地建立的目的。三是实践操作时所需要运用到的知识并不是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而是日常实际操作中的知识,这使得学生平时课堂所学不能用于指导创新创业实践,造成理论与实践环节相互脱节。

2.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相适应

目前,部分独立院校在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方案中,没有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很好地融入大学生整体教育当中,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来开设。在培养计划中,没有有机地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造成了二者之间的脱节,也使得学生所学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指导于实践。这种教育模式,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急需大量专业型、创业型、复合型人才的背景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所以需要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引导,切实使学生学以致用,学以成才。

3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思路

3.1利用资源改进管理

(1)利用资源。依托利用湖南农业大学本部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拔尖创新型实验班和复合应用型实验班等优势资源,统筹开展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2)改进管理。更新教师评价机制,支持教师在教好课、做好科研的同时,利用专长创办企业,带领学生创业;进一步加强并完善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修订教学管理制度,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允许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修订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学生休学创业,为学生创业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3.2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1)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引进有创业经验的创业成功者、优秀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等进入学校创业教师队伍,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工作;鼓励更多教师考取创业培训相应资格证书,参加各种创业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安排创业教育教师到企业脱产挂职锻炼,积累实战经验;联合兄弟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师互聘制度,实现优质师资资源共享。(2)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项目实践、模拟创业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心理品质;通过导师制,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和创业团队制订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以专题讲座、文化艺术节、科技周、创新创业论坛等形式,吸引企业、培训机构、杰出校友、资深专家、教授等参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

3.3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1)加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扶持力度。每年设立一定金额的专项经费,用于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结合大学生学术科技节,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上级有关部门的科技竞赛活动,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扩大校级科技项目的覆盖面,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2)积极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各学院、各专业特长,成立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团队,并为其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开展咨询指导服务,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成功率。

3.4开展创新创业主题教育活动

(1)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深化以大学生实践研究、ERP沙盘模拟对抗、数学建模竞赛等为主要形式的校园创新创业活动,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组织有创新创业潜力和意向的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运行模式和管理制度,激发学生创业激情。(2)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每年定期组织创新创业论坛,讲授各专业内的前沿科技、发展现状、市场机会,介绍创业经验,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沙龙和交流座谈,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向校外拓展,与市场接轨。

3.5建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1)建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整合校内外资源,每年建设一定数目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加强各平台、多专业的协同,构建由校内教学科研平台和校外共建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涉农企业、种植和养殖大户等组成的科研实训实习基地网络,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空间支持和条件保障。(2)提升现有创业孵化基地的孵化空间和孵化能力。通过学校、政府、企业合建方式,建设学校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新基地;探索基地新的运作方式,重点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较高、创新性较强的本校师生创办的科技企业、科技项目等科技实体。

4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社会、学院、教师、学生共同重视、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方能实现。独立学院要从自身的办学实际出发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平时要注重实例教学,注重在教学中多带领和鼓励学生参加相关实践,积累创新创业经验。学院要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并根据市场变动的实际,及时修订相关方案,及时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抓好创新创业教育,有力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

作者:张慰卫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5-35.

[2]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