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

时间:2022-07-11 05:13:33

高校图书馆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

1信息素质的概念

1.1信息素质的概念

信息素质(InformationLiteracy,IL)又被称为信息素养,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nforma-tionIndustryAssociation,IIA)会长PaulZurkowski首次提出。当时他对信息素质下的定义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者对此进一步解释为:作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是现代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的信息素质研究报告指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是能够敏锐地察觉信息需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以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

1.2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是指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事物等从情报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信息技能,包括确定信息需求的时机,选择信息源并高效获取信息、处理评估信息、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等。

2信息素质教育的分类

信息素质教育(InformationIndustryInstruction,ILI)是指培养受教育者在表达和认识信息需求,获取、加工、利用及交流信息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逐渐培养起与此相适应的信息社会的信息观念、意识、道德和情感。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按照读者的知识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信息素质教育、通用信息素质教育和专业信息素质教育[1]。

2.1基础信息素质教育

基础信息素质教育指基础信息应用技能和图书馆应用技能的教育,即针对高校低年级新生,介绍图书情报、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知识,和图书馆的馆藏分类、功能划分等。基础信息素质教育也被称为是面向新生开展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导向阶段”或“启蒙阶段”,侧重于信息检索知识的扫盲。

2.2通用信息素质教育

通用信息素质教育指涉及日常生活问题和一般学术问题的信息检索、评价能力。主要包括:了解信息源的不同种类及其特点并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源,使用正确的检索方法及策略,对获得的信息做出评价,通过交流、组织与整合信息完成具体任务并懂得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信息。通用信息素质教育也被称为是面向二、三年级学生开展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入门阶段”,要求教育内容设计详细、内容丰富,包括各种载体、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以及各种教学案例的示范。

2.3专业信息素质教育

专业信息素质教育也被称为学科信息素质教育,它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了解某一学科领域内信息的范畴、类型、常用的信息资源,对本学科文献的内容做出有效的评价并对其中的举证做出判断,能够完成本学科专业学术论文的撰写等。专业信息素质教育也被称为是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未受过信息检索与利用知识系统培训的教师所开展的信息素质教育的“高级阶段”,侧重于研究型的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例如论文开题、课题立项、成果鉴定等检索利用等。信息素质的层次性和其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信息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高校图书馆在进行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

3美国的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国外的信息素质教育中,以美国发展最早,也是当前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最为完善,效果最好的国家,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信息素养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意义。早在1974年,在提出信息素质概念的同时,Paul也指出美国在未来十年内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很快受到美国教育界和图书馆界的普遍重视。198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成立了信息素质教育委员会,其目的是:明确信息素质在学生学习、终身教育和成为一个良好公民过程中的作用,设计在正式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下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型,并确定继续教育和教育培养的发展方向。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了国家信息素质教育论坛,并制定了信息素质标准。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设的美国学校图书馆员协会(AASL)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出版了K—l2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制定了中学生九大信息素养标准。2000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设的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在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式上,美国一些高等教育、图书馆、网络信息技术等组织都倡导把信息素质教育融合到普通课程教育计划中去,把培养学生的信息评价能力作为现代教学的目标之一。图书馆方面,美国大学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于1995年成立了教学新方向联盟讨论组,这个讨论组的目的是制定联合策略来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在高等教育方面,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组成的教学与技术圆桌会议,把教师、图书馆员以及信息技术人员组合在一起,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图书馆信息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网络信息技术组织方面,美国最主要的网络信息技术组织———网络信息联盟创立了新型学习社群计划,这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方法,为学科馆员与教学人员之间合作进行信息教育提供了探讨和实践的机会。学科馆员与院系加强合作,把信息素质教育提到教学的日程上,使之成为整个教学计划的一部分[2]。图书馆在美国整个信息素质教育的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指导层面上,很多信息素质的标准都是在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协调和指导下制定的。在教育实施中,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与教学人员进行合作,制定教学计划,讨论如何更好地把信息素质的培养融合进学科的课堂教学,使信息素质的教育成为学科教育的一部分。

4中国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进程与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中国高等院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发端于1984年教育部下达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2000年,全国高校图工委将不定期召开的“文献检索课研讨会”改名为“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会”。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其中明确规定图书馆要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这表明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图书馆作为高校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主阵地,这一点在2002年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有着明确的体现,不仅在总则第3条明确规定:图书馆要“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而且在第四章第17条中指出:图书馆应“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以及其它多种手段,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阵地作用得到了进一步明确[3]。实际上,高校图书馆在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中有着长足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信息环境,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一批受过图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教育的馆员队伍,因此图书馆在高校开展的信息素质教育中凭借其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和信息素质人才优势等成为了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信息素质教育也是图书馆传统用户教育的延伸与扩展,它决定了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担负着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4]。

5高校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标准体系

在信息素质评价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美国走在了前列,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5]。包含5大标准22条,共计86项具体的评价指标。标准较全面地反映了信息素养的内涵要求,其主要条款包括:(1)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2)能有效和高效地获取需要的信息;(3)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把选择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价值体系中;(4)无论是个人或作为小组成员,都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特定的目的;(5)能理解与信息利用相关的大量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在存取和利用信息时符合伦理和法律规范的要求。该体系中的5大标准分别从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信息道德5个角度对信息素质进行了详细的解构。2004年,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养联合工作组在此前的框架基础上,正式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及实践》2004版,用以支持在教育系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并作为各高校开展教育的指导性文件,该框架确立了4条中心原则,要求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具备:(1)采用新方式独立学习并掌握知识;(2)有效利用信息充实和提升自己;(3)会利用信息进行人事、职业及社会方面的决策并解决问题;(4)通过终身学习进行社会参与,承担社会责任[5]。在体系建设方面,国内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正式文件。2003年—2005年,由北京高校图书馆学会发起,由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两家图书馆承担,清华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孙平等人合作开展,最终制定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这是我国第一套比较系统的区域性的信息素质评价体系。它从四个方面反映了对高校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信息素质能力的要求: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其中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处理能力、信息的交流能力与信息的生成能力。2008年4月,为了适应信息素质教育情况的新变化,全国高校图工委组织部分专家,在《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颁发了《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该文件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结构分为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1个三级指标。7个一级指标为:(1)具有明确的信息价值观;(2)具有丰富而全面的信息知识;(3)极强的信息获取能力;(4)准确地评价信息和信息源;(5)高效地管理、组织与交流信息;(6)熟悉并遵守国内外信息法规,具有良好的信息伦理操守。(7)能够高质量地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必须进行的信息检索和利用任务。这一指标的制定,为中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6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对信息素质教育这一命题的深入认识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逐渐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6.1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的多样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献检索与利用”类课程,新的技术为拓展教育模式、改进教育手段提供了可能,基于Web2.0技术的交互式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了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模式。如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平台SKIL(Stanford’sKeyInforma-tionLiteracy),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在线教育平台ELISE(EnablingLibraryandInformationSkillforEveryone)和基于WebCT、BlackBoard、eCollege等在线教学平台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块等等[6]。目前,随着3G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许多高校图书馆正在积极探讨新的移动网络环境下开拓教育模式的手段。

6.2信息素质教育主体上协作化

传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只是图书馆在文检课上把信息相关的概念、信息检索技术、信息利用技术以及专业数据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内容单调,不够立体,没有很好地结合到现实的学习与科研活动中。今后的信息素质教育将更加强调高校图书馆与学校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比如:与教学科研部门相协作,把信息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让学生参与科研的课题选择、文献搜集和成果鉴定等,将信息素质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计划、毕业设计甚至于就业指导[7,8]。

6.3信息素质教育的专业化和学科化

信息素质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其内涵的不同,决定了信息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图书馆在进行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在对低年级的学生教育时,要偏重于信息意识的教育,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对知识的渴求和自学能力的提升;在对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教育时,要偏重于学科专业的信息素质教育,着重介绍相关学科的各种信息源、获取渠道及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将教育的重点由对知识零碎的吸收转向专业系统能力培养,针对科研项目的选题、创新及评审活动,发挥专业信息素质的优势[9]。

7结语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职能部门,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大学生应享受的权利之一。加强理论研究,协同教学单位拓展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水平,是每一个高校图书馆都务必要重视的一个事情。

作者:张立1杨俊杰1李宏秋2李敏2工作单位:1.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2.山西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