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03:20:47

在线教育论文

在线教育论文篇1

对学生信息查询需求的不适应在对学生的调查了解过程中发现,超过97.5%的学生希望能从平台上获取如下信息:学期长短、课程安排、考试安排、考试成绩、收费情况等。并且希望这些信息都是个人化的,而不是一张张总表。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这方面的调查情况来看,98.3%的教师希望能从平台上直观地看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交费情况、成绩合格与否,等等。从教务、督导等教学管理部门的角度来说,他们也希望能从平台上直接获取所需的各种数据。目前,平台不能满足这样个性化的查询需求。对教师与学生互动需求的不适应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网上教学也不能缺少师生的互动环节。分校版“在线平台”虽设有“课程论坛”这样的互动板块,但一方面因为浏览器的问题,导致无法正常使用;另一方面,这种互动只是通过发帖子进行文字的互动,而且因为帖子太过混杂或表述不够明确,常出现任课教师回答滞后或无人解答的现象,不能做到及时、实时。同时,平台还缺乏教师对学生进行监督、提醒等互动功能。

2原因分析

分校版在线平台在网络教学中表现出诸多不适应的根本原因,在于没能根据软硬件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升级。省级在线平台在2006年由1.5版升级成2.0版,在架构方面进行了调整,使得网站的稳定性和数据库的性能都得到了提高,但网站的基本功能、展示的学习资源并没有明显改观。分校版的在线平台从开始使用至今,没有任何的改变。

3提高分校版在线平台使用效率的方法

分校版在线平台的使用已明显受限。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远程开放教育,调整其适应性已是势在必行。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提高分校版在线平台的使用有如下建议。提高对各种浏览器的兼容能力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必须保证平台对各种浏览方式的适应能力。针对某些版块只能使用低版本浏览器的问题,可对IIS管理器中“网站”属性和“WEB扩展服务”等内容进行修改,将部分功能改成模块方式来解决。另外,随着智能手机及iPad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很多学员都习惯于用这些电子设备上网,所以“在线平台”必须考虑到这些使用者的需求,开发出针对于他们的移动学习客户端,真正实现“移动学习”,更好地体现远程教育自主、灵活的学习特点。调整程序设计,增加上传文件类型,增大上传文件容量一方面,调整在线平台的后台程序,修改PHP代码,在substr函数语句中添加常见的视频及音频文件类型,如EXE、MP4、ASF等,使平台能够兼容这些文件,保证平台的资源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在线平台必须对上传文件的大小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修改服务器里面的php.ini配置,修改Windows>>System32>>inetsrv>>MetaBase.xml文件中的AspMaxRequestEntityAllowed项中相关的数值等,使平台能接受高质量、大容量的课件资源,更好地适应教学需要。增强在数据的统计与信息的查询方面的功能在线平台应当改变信息模式,增设查询版面,提供能够具体到个人的查询界面。像“奥鹏教育”的学习平台,在这方面设置就相对完整一些。从新生入学测试开始,直至最后毕业,每一学期的学习计划、考试安排、费用明细、实践环节安排等都在每一个学生的个人页面内,非常直观。提高平台的互动性首先,应该设置实时的“网络课堂”功能,让每一位任课教师能自主地组织学生进行实时的在线授课活动,在网络环境中实现“面授”教学,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其次,在线平台还要设置短信互动平台,便于教师随时和学员沟通。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除了使用“电大在线平台”以外,为了方便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还使用了“蓝卓移动校园”短信平台,用于班主任对所管班级的学生进行通知、提醒。如果在线平台能设置这样的功能,既能方便班主任与学生、任课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还能省去额外的费用。进行各级平台的资源整合“电大在线平台”共分三级:中央电大在线、省级电大在线、县市级分校版电大在线。此外,还有考试平台等。教师和学生要实现课程学习、网上作业、网上考试等操作时,需要注册不同的平台,多级平台的模式还造成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目前,山东电大建设的网站群是一个很好的探索,既解决了各级平台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又保持了各级电大自身的特色,还解决了基层电大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而造成的学习资源不足的问题,方便了学员的使用,也为探索如何给学员提供“一站式”服务开拓了新的方向。

4结语

在线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政治理论教师

[作者简介]任丽丽(1971- ),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天津 300387)赵凤柱(1970- ),男,天津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管理系政工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河北 廊坊 06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形势下高校育人体系科学化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3JY00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070-02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肩负双任务,不仅要严格要求自身,还承载着育人重任,应具有特殊的角色定位及角色实践。增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意识,能培育出知使命、明荣辱、敢担当的后备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梦注入永不衰竭的正能量。

一、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角色错位

(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政治责任感淡漠的局外人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们党在建设与发展中面对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危险等严峻考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应对新问题,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战略性举措,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增强紧迫意识,提高责任观念,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肩负着自身实践和教育学生实践的双任务,而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和自身应承担的责任,认为此次活动只是领导干部们的事,因而在学习文件和教育实践活动中呈“事不关己”的姿态,错误地将自己“高高挂起”。

(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职责的背离者

师者,自古就有“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挥自身政治理论博学的优势,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解读社会问题,帮助大学生走出迷茫与困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些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做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理性分析社会问题,要么消极地避而不谈,要么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云亦云,背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工作的主旨要求,影响了学生的三观形成。

(三)丧失感召力的边缘人

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大学生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于毕业后的自主就业,或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较高,或热衷于课堂外的非学术能力的实践锻炼,相应降低了政治理论课的求知欲。部分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想办法增强自身的人格魄力,感召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反而被动地随着学生求知欲的降低而影响了职业自豪感和紧迫感,不但缺乏在课堂上激情展示的欲望,而且政治理念陈旧、内容空洞,愈加成了学生心目中的边缘人物,直接弱化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

二、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殊的角色定位

(一)对当代大学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精神

党的十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承载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育人重任,在教学一线如何深刻领会与落实此次教育实践的精神,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宣传和推动。每名政治理论教师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政治信念,积极投入到教育实践活动之中,把握教育方向,站稳、站实、站宽三尺讲台。

(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辐射社会的锚索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夯实的理论功底、专业的教学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观念等较高的人文素养,不但在校园中得到学生敬仰,而且在社会上受到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担负着理论研究和政策宣讲的职责,既要在学校讲台上发挥传道授业的职责,也要走出校园辐射社会,宣传好党的创新理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可接受性、持续性和创新性,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教育实践活动辐射社会的锚索功能。

(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践行者

角色定位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具体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人师表的真谛。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践行者,不但要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而且要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提高群众工作作风,做到以生为本,想学生之所想;以学校工作为重,急学校之所急;走与群众合辙之路,做于群众合情合理之事。

三、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角色的实践路径

(一)找准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角色位置

一要树立主体意识。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要通过教育触击社会上的虚浮心理和奢靡享乐风气,以净化社会环境,增强良性的社会心态;同时,这次活动也是培养新一代大学生扎实工作作风的重要途径,从源头上为党的事业培育出知使命、明荣辱、敢担当的后备军。

二要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说:“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党的群众路线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探索并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的执政优势。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深入研究群众路线形成的背景、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才能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旨和内在要求,在课堂上讲精说透,使教育内容入耳入脑入心,给学生以动力和启迪。

三要增强创新观念。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我们党着力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挥教学研究团队的功能与优势,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找准契合点,充实新内涵,努力提升理论的时代性和适用性。

(二)履行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角色职能

一要提高完善政治理论教师的师者职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定信仰者,身上体现出的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正能量。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自觉做到认真学习、准确领悟、积极传播、勇于实践。要善于将自己夯实的理论功底、专业的教学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观念的优势发挥到教育实践活动中,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解读社会问题,帮助大学生走出迷茫与困惑,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使党的群众路线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二要履行教育实践活动辐射社会的职能。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中,要求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深刻领会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又要密切关注社会动态,理清群众路线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在日常的社会活动中善于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导普通群众理解党中央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与要求,增强对我们党特有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能力的信心。

三要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践行者职能。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习惯于将教育者视为主体,教育对象处于客置。党的群众路线其要意就是要转变单向强令性的工作模式,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政治理论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践行群众路线,不但要运用互动式、访谈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而且要善于挖掘培养学生骨干作为同伴导师对普通同学进行帮带式导学,引导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素养。教师通过自身在教学工作中的践行,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潜移默化到日常工作中,使学生在日常养成中达到训练人格和培养公民素质的目的,实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效益的最大化。

(三)注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角色示范

一要做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定信仰者,增强教育的可信度。教师身上体现出的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正能量,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自觉地做到认真学习、积极实践,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要注重师德修养,增强教师的人格魄力。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是教师做人和从教的基础。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才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育实践中,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工作的敬业奉献、治学的严谨求实、教学的认真负责、生活的正派庄重,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进而提高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感召力,增强学生的向心力。

三要谦虚平和,善于吸纳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高校政治理论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应不故步自封,在学术探讨中不固执己见,要在教学中虚心纳谏,在教学相长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高与完善。

总之,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找准角色位置,增强角色责任意识,发挥政治理论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自身的群众观念,培养大学生深刻体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刘新庚,韩慧莉.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治道”内化[J].伦理学研究,2012(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在线教育论文篇3

当前我国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经济繁荣地区的学校教育有着巨大的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相对一流的师资。那么,应该如何提高偏远地区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呢?除了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学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

本期的教师专业发展专题以河南特岗教师队伍建设为例,深入剖析了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从探索和完善教师建设计划的长效机制、重视教师的录用与培训、为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其中,在加强教师培训方面有了新的途径,进行网上自学,这对于没有外出培训机会或机会较少的教师,不仅能够丰富专业理论知识,还能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罗 竞

摘要:网上自学是一种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它有三大优势:学习方便、信息丰富、解决问题即时。幼儿教师网上自学的方式与内容主要有四种:幼儿教师查阅幼儿心理、教育相关文字资料;观看幼儿教育相关图片和视频;通过QQ、邮箱、论坛等方式在线交流与讨论幼儿教育问题;参与以幼儿教育为专题的在线讲堂。幼儿教师通过网上自学不仅能够丰富专业理论知识,还能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关键词 :网上自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01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广西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04LX397)的段阶性成果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各地都加快了教育发展步伐,开展了各种以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在职培训工作。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调查了解到,多数幼儿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愿望很强烈,相当部分幼儿教师参加了在职培训,开始培训的热情高涨,但多次培训之后感觉收获不大,培训中学习的内容没有内化,难以真正解决自己的实际教学问题。调查中,很多幼儿教师都表示经常通过网络自学,如网上观看优秀教学活动视频,查阅名师名园的幼教论文,在QQ群里讨论交流,网上论坛发表言论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也受到了大家的重视,网上自学将成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有效且重要的新途径。

二、网上自学的优势及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1.网上自学的优势。对于没有外出培训机会或机会较少的幼儿教师,网上自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目前,部分幼儿教师已经认识到了网上自学的实用性,相对于其他学习途径,它主要有三大优势:学习方便、信息丰富、解决问题即时。现在幼儿教师多是80、90后一代,都是网络高手,习惯于上网查询与讨论,网上自学促使他们较快地实现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2.网上自学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幼儿教师通过网上自学,不仅能够丰富专业理论知识,还能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从而有效促进专业发展。第一,网上有相当多与幼儿教育有关的文献资料和专家讲座,教师可以通过查阅、观看的方式自学,丰富专业理论知识。第二,网上也有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文章,还可以通过在线交流的方式咨询、讨论,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技能。

三、网上自学的方式与内容

网上自学什么,怎么学?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进行网上自学:查阅幼儿心理、教育相关文字资料;观看幼儿教育的相关图片和视频;通过QQ、邮箱、论坛等方式在线交流与讨论幼儿教育问题;参与以幼儿教育为专题的在线讲堂。

1.查阅幼儿心理、教育相关文字资料。幼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查阅相关文字资料。互联网上有大量的资源可以共享,那些与幼儿教育教学相关的论文可以丰富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其专业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空间就像个虚拟世界,空间大,信息广,知识涵盖量大,但是由于言论自由,同时也充斥着不正确的言论。因此,在上网查询时,首先要选择正规的专业网站,然后要学会鉴别、筛选各种信息,透彻理解《幼儿教育指导纲要》、《3—6岁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把握好学前教育专业新理念、新动态,同时,还要多阅读教育专家的论文,以实现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2.观看幼儿教育相关图片和视频。视频形象直观、生动,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观看网上优秀的幼儿教学视频,吸取经验。在一些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很多幼儿教师都期望了解经济发达地区的幼儿教育,但是缺少机会去实地参观或观摩,而网络则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网络上全国各地的幼儿教育教学视频都有,而且还有很多名师教学视频,教师们可通过观看发达城市的幼儿园教学视频,了解我国发达地区幼儿园教育的情况,并向他们学习。例如,看看名师如何尊重幼儿,与他们互动,并学习他们如何不断创新,如何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开展活动,等等。但借鉴不是全盘照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们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采取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3.通过QQ、论坛、邮箱等方式在线交流与讨论幼儿教育问题。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遇到问题,自己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可以求助于他人。网络上有多种交流方式,如QQ,MSN等,尤其是QQ,它功能多,使用便捷,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通过QQ可以进行个人聊天互动,也可以通过QQ群发起群聊,广集智慧,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同时,许多学前教育网站还开设了论坛,如北京学前教育网、上海学前教育网等论坛都非常活跃,由学前教育专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斑竹”,浏览网页和参与讨论的人非常多,也可在学前教育专家发起的论坛里发文。此外,还可以用发邮件的形式进行沟通交流,这样,通过与专家交流,可以积累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4.参与以幼儿教育为专题的在线讲堂。在线讲堂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通常是以专题形式展开的,参与者有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但这里的参与者与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有很大的区别。在线讲堂的学生人数不定,学习自主性较高,学生背景各异,学习层次不同。进行网络教学的都是一些网站或机构组织的一批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由于教学组织过程的开放性、交互性、协作性、自主性等因素,教师一般以讲授某个专题内容为中心,在讲授过程中,学生及时、主动地提出问题,课后可以跟教师进行交流或提问。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会安排一个学习辅导员,用于教学环境、时间安排及冲突处理。

在线教育论文篇4

目前,由于高校青年群体爱国主义统一战线教育教学缺乏独立的学科或课程,存在理论梳理不完整、不系统的现状,加之高校统战部门工作重点为党内外教职员工,并未对学生这个青年群体广泛开展工作,教育覆盖力度不够。再者,教育普遍通过说教灌输的方式,话语表达单一严肃,话语体系传统守旧,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规划和实施,各环节联动效能不佳。要化解困境势必要从理念到路径入手,应充分研究新的教育话语体系和教育模式,利用新技术、新布局构建符合高校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统一战线育人模式,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思想引领,增进党外青年,特别是高校青年大学生的认同感,让正确的意识形态入脑入心,为党外青年指引道路,共同画好统一战线同心圆。

二、策略:构建高校青年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同心圆”育人模式

(一)“同心圆”育人模式的“三链”路径分析

爱国主义统一战线的理论内核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发挥真正作用,关键是策略,即路径。“同心圆”育人模式具体路径就是“三链”。从“理论内核圆心”出发,将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内容有机嵌入各类课程中,通过“课程链”第一扩大环,即校内系列小课堂载体,将“理论链”知识内容融入系列课程中。为进一步拓宽教育辐射价值,借助“场域链”作为第二扩大环延伸至校外大课堂,将校内小课堂和校外中小学、群团组织、地区统战机关、社区周边、企业联盟等社会大课堂联系、联动、联合起来,架构爱国统一战线“大思政课”。在跨域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严肃说教式文字话语特征,创造“文字说+图像说+场景说”的“三融”话语载体,实现把理论从文本叙述向图文并茂转化,借用直观、具象化的图像及虚(虚拟仿真)实(实景实地)融合的新兴载体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形成全新的“三融”话语体系和融合载体,使教育的新生态向外辐射,画出更大的同心圆,抵达教育的宗旨———四旨。“四旨”为育人目的,即《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所提及的四个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服务,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

(二)“同心圆”育人模式的运行机制思考

“同心圆”育人模式的构建和运行是系统工程,首先要明确运行机制的各个要素。教育的主体要素是以高校教师为主的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教育主体的关键。教育的对象是高校青年爱国主义统一战线的教育受众。教育的内容为理论链的核心内容,载体为“三融”整合新兴载体。环境是从校内小课堂到校外大课堂的跨域协同教育环境。为保证这个模式良好运行,从运行机理上要科学合理且符合校情。对“课程链”相关课程,可采用目前比较成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制度模式。对“场域链”相关单位,可借助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进一步推广,协同共建。同时,教育教学评价还要因势而新,采用发展性、过程性、非线性、协同性的信息化评价体系,最终构成教育闭环。育人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秉持科学的态度,发扬务实的工作作风,齐心勠力,协作联动机制,构建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为教改保驾护航。

三、应对:高校青年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同心圆”育人模式难点突破

教育是系统工程,如何增强教育的亲和力与共情度,时代感和实效性,如何切实提高统战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能力水平是整个模式构建的难点,下文从教育载体整合、教学课程协同、机构内外联动三个维度探索应对措施,突破难点。

(一)三向融合话语体系,创新教育载体爱国统一战线

具有意识形态教育的特性,相关话语体系呈现出过于严肃直白的文字传播特征,而当今的“Z世代”青年,呈现信息吸纳网络化、信息认知图像化、数据传输智能化的特点,要想与他们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需要转变观念,可借助新技术实现教育话语图像化、情景化、数字化转向,实现教育的亲和有趣、有棱有角。话语转向需要打出“强化融合+载体整合”的组合拳,可采用“文字说(文字讲述)+图像说(图像感知)+场景说(场景体验)”的多维度传递方式,实现载体三向融合。在课程中借助动漫、动画、影像和VR、MR、AR等虚拟现实技术,将抽象与具体的转化、平面与立体的转化、现实与虚拟的转化带进课堂,营造“以文说理、平立同构、视界融合”的教育生态,既创新了教育载体,集成了新兴教育资源,也掀起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革命。

(二)课堂协同,构建课程体系,搭建共育桥梁

协同是教育的未来趋势,通过“课堂+”“课程+”打通壁垒,摈弃课程间、课堂间的单打独斗,通过实行“多元教育+优化课程”,课程课堂“异课同构”,高校青年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主题教学内容,嵌入各类课堂中,做到协同教学,形成合力。例如,在“课程链”第二扩大环中,将众多课程形成链式课程群,教学体系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考核三个阶段进行同题异构(同一核心主题在不同类课程的分层设计)和异课同构(不同课程针对同一主题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协同构建)。在反复运行和实践中不断思考协同教育机制,形成知行合一的共育桥梁,拓宽教育教学联合的覆盖面,不断把青年中各种力量聚拢到党的周围,做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三)内外联动,扩大教育场域,营造教育生态

从校内走向校外,爱国主义统一战线的“大思政”课突破空间局限性,充分扩大教育场域,对提升教育实效有积极作用。整合高校周边资源,通过“内外联动+拓宽场域”,将教育教学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的主题教学设计与实施,联合校外群团组织、社区周边、企业联盟、区统战机关,开展主题活动的共同策划并实施,充分借助主题实践教学、志愿者服务活动、理论宣讲、实景教学、数字媒体教学展示、社区教育服务活动等形式,使得各单位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在此过程中不断探索协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的优化,让资源活起来,活动燃起来,青年动起来。通过多平台多渠道多元化的教育实践,营造出具有真实感、共情感的环状波及教育场域生态,成倍递增教育效果,为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大思政课”造势。

参考文献:

[1]周晨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统战工作路径创新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9.

[2]路大成.邓小平党建理论是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和毛泽东建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铁道部郑州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1):45-47.

[3]林华山.圈层统战: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理论视角与升级路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21(04):29-36.

[4]贺善侃.加强统一战线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再思考[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04):17-24.

在线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英语 自主学习 开放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149-03

自主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自主拟定学习计划、调控学习进度和监测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方式。开放教育推行的是无处不在的学习形式,学生以成人为主,自主学习模式正是其必然选择。基于开放教育学习对象的全面开放性,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有效的自主学习才能使学习者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其完成英语在线学习任务,学有所得。

一、开放教育英语在线学习的特点

开放教育在线学习形式多样,有实时在线参与式学习,也有非实时自主性学习,均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开放教育公共英语在线学习板块开设有课程章节教学、在线测试、课程在线答疑、论坛交流、英语学法导航、在线图书、相关学习资源链接等,具有学习资源丰富、学习方式灵活便捷、学习交流功能强大、学习环境良好等特点,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与之前的在线学习相比,开放教育公共英语在线学习还多了课程在线形成性考核任务和在线提问与答疑分数奖励,实现英语在线学考相结合,学习者通过英语在线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后,只要参加在线形成性考核,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课程分数。此外,学习者在课程论坛进行提问或答疑,也可以得到一定的课程分数,在线学习行为的有效性越高,学习者在线综合测试分数就越高,并将之体现在课程成绩中,以此激励学生开展英语在线自主学习。

开放教育公共英语在线学习内容采用碎片化方式,实现听说读写有机结合。阅读按照教材内容的设计顺序,精心选择适合的阅读片段,力求精简合理。听力内容设计充满生活气息,听力课件读音清晰,语速缓和亲切,且采用mp4媒体播放,方便学生反复点击听读;写作板块的内容也围绕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的内容来设置,注重生活化和实用性,力求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开放教育公共英语在线测评以训练学习者的英语能力为主,紧扣在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成为检验学习者英语在线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每一次测评题量不大,适合碎片化学习,并兼顾知识阶梯化呈现方式,由浅入深,内容丰富多样。

开放教育公共英语在线学习导航内容详细,操作便捷,特别注意照顾开放教育在线初学者的学习需求,有英语在线学体设计的介绍,板块内容的简介,有学习方法的指导,页面内容与功能的介绍简洁又明确,并且分文字导航以及影音播放导航介绍。

开放教育公共英语在线学习交流方式多样。有课程在线老师的学习答疑,有同课程学习者的学习交流,并且开设课程论坛和课程QQ学习群,多种学习交流形式并存,满足学习者实现交互式学习。

二、开放教育公共英语在线学习存在的问题

当前开放教育英语在线学习已呈常态化,成为学习者主要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借助电脑或手机即可进行在线学习,点击课件,下载复习资料,参加学习交流,完成在线作业和在线测评,但开放教育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学习者参加在线实时教学的主动性不强

开放教育在线课堂教学面向全国开放,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学习者由当地学习管理员组织参加在线学习,教师只能被动在线等待,成人学习者自愿选择在线学习英语的情况不容乐观。这一现象在在线实时教学时表现得尤其突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实时在线课堂的安排与一些学习者的工作、生活安排有时间上的冲突,这是成人学习不可避免的一个矛盾,这就造成学习者参与在线实时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缺课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学习者英语在线学习时断时续。二是在线学习之初,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彼此陌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来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在线学习互动性能不强,学习者在线提问的意愿不强烈,有观望学习的现象。此外,在其他形式的在线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主学习随意性强,规划不足,自主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在线学习状态不理想。据统计,开放教育英语在线实时课堂教学参与度不够理想,在线英语自主学习时间不达标,在线英语作业完成率不够高,有缺考现象。

(二)在线学习讨论交流有待加强

开放教育英语在线学习中的课程论坛,是为师生在线课程学习讨论与交流而开设的,主要是促进师生交互式在线交流学习,使各地学习者相聚网络,就W习体会、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困难展开讨论,以便找寻更佳的学习方式,得到更多的学习经验,消除在线自主学习的孤独感,提高学习互动。从目前的开放教育英语在线课程论坛交流实际情况来看,交流量低,交流氛围不够深厚,没有实现课程论坛的开设目的。另外,从英语课程QQ学习群的交流情况上分析,师生交流较课程论坛多一些,学习者经常就作业遇到的难题提问,教师能够主动答疑。但对于任务型学习之外的学习交流则不理想,出现教师布置英语学习议题时,学习者反应不活跃,在线参与交流讨论的学习者较少,有的学习者表示尚未开始在线学习,对议题不熟悉,有的学习者表示不会交流。

在线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大学;财务学;翻转课堂;实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2-0047-10

当今在校大学生基本是“95后”一代,他们生活在信息传播方式剧烈变革的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日新月异,特别是互联网深刻地介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手机控”、“低头族”成为大学课堂的最大挑战。近几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全球掀起了一股风潮,有人认为它是信息化条件下的一次教育革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颠覆,是改革大学课堂的利器。当然,质疑声音也有,毕竟这种教学模式还是新生事物。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结合《财务学及技术基础》课程翻转教学实践,通过定量分析,揭示大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及其决定因素,并提出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R祖尔(Eric Mazur)将“翻转学习”概念与其创立的“同伴教学法”进行了整合,即:学生在课前看视频、阅读文章或运用自己原有知识来思考问题,然后回顾所学知识,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前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发课堂学习材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共同解决难题。2004年,可汗学院开发数学等各学科的网络课程资源,根据每一个单元及其基本概念加以细分化与结构化,教师的角色开始了从“讲师”到“教练”的转型。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中学教师伯格曼和萨姆斯把自己的讲解内容制作成教学视频,在课前让学生观看,课中则用于理解度的检测与个别辅导。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提出“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FC)的本质特征是对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接受知识的“翻转”安排,即“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吸收与知识内化,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教学模式。2013年,乔治梅森大学的诺拉博士(Noora Hamdan)、皮尔森教育发展中心帕特里克博士(Patrick McKnight)等,提出翻转课堂的四大支柱,即:灵活的学习环境(Flexible Environment)、学习文化的转变(Learning Culture)、精心策划的教学内容(Intentional Content)和专业化的教师(Professional Educator)。

在国内,尽管翻转课堂在2007年就已经开始在一些学校流行,但在2011年以前,很少有人关注翻转课堂。2012年仅有16篇文章对“翻转课堂”进行相关研究,2013年,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已多达125篇,增长速度惊人。黄雪娇等(2015)基于数据分析认为,国内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倾向于以下方面:一是从“理论”范式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范式转变;二是形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共同体”;三是形成教育、技术一体化;四是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1]。郝林晓等(2015)认为,“翻转课堂”指的是课程与教学地位的翻转、教与学流程的翻转、“做学”与“听学”方式的翻转[2]。秦炜炜(2013)认为,翻转学习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和自由协作等特征,学习过程包括经验融入、概念探究、意义建构和探讨运用等四个环节[3]。陈明选,陈舒(2014)提出了基于理解的“五翻转”策略,即翻转课堂组织结构,创设多维互动环境;翻转教学设计流程,促进理解目标的实现;翻转资源提供的时机,诱发先前认知的实现;翻转学与做的顺序,激发学生内在理解动机;翻转提问的时机,启发学生在探究中理解[4]。黄阳等(2014)认为,“翻转课堂”的关键在于“组织活动、监督指导、反馈评价”[5]。杨宁等(2015)构建了基于“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的翻转教学模型[6]。吕晓娟(2015)探讨了以学习力理念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需要调适的矛盾和防止的误区[7]。潘国清(2015)提出一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螺旋模型,将支架学习策略应用于微型学习资源开发和学习活动设计[8]。苏仰娜,黄映玲(2015)设计开发出以“交互式实验模拟软件”作为主要学习资源的翻转课堂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实验技能知识的内化、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与效率[9]。

关于翻转课堂的疑虑也不少。刘永琪,胡凡刚(2015)认为,有关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还缺乏长期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实证研究,缺乏完善的教学伦理规范[10]。于洋等(2015)认为,翻转课堂存在本土化的困境和师生情感交流的缺失[11]。陈洋等(2016)认为,翻转课堂引发了宏课与微课、技术与人、学习者知识的建构与接收等一系列的矛盾关系[12]。尹达(2014)发现,我国目前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翻转课堂”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实践中,有些学校误读“翻转课堂”,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设计与制作“微课程”严重加大了教师的负担;测试学生课前“已有水平”信度和效度值得怀疑;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对学生的精准反馈都存在很大困难[13]。尹华东(2016)研究显示,翻转课堂在增进学习兴趣方面效果明显,但对增强学习动机作用有限,能否显著提升学习成绩还需进一步论证[14]。张学新(2014)认为,中国学生规避冲突、言谈审慎的文化传统,会影响翻转课堂效果[15]。田爱丽(2015)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教师课前准备时间过长,视频制作困难,教学负担加重,课堂难以驾驭,教学观念和角色有待转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欠缺;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需进一步改革;数字化设备和资源还有待改善等[16]。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利用讨论式学习,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我国教育传统文化的惯性和现阶段教育评价模式,导致翻转教学异化或者效果不佳。有的翻转课堂演变成了“题海战术”的翻版;有的课堂无问题可讨论;有的教师驾驭课堂经验不足,知识零碎,效率低下;还有的课堂只有少数同学主导,影响了整体效果。显然,现有的研究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定性认识已经比较深入,但是针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定量分析还比较少,包括翻转课堂效果的观测指标、影响因素、实证模型等都没有系统的研究。

二、《财务学及技术基础》课堂翻转效果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

翻转课堂教学效果,以课程期末综合考试成绩(Exam)表示;影响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学习行为包括课堂讨论(Disc)、观看视频(View)、访问数(Visit)、线上讨论(Edis)、知识点测验(Test)、章节作业(Work)。其中“观看视频”(View)以分钟为单位,“访问数”(Visit)、线上讨论(Edis)以次为单位,课堂讨论(Disc)、知识点测验(Test)、章节作业(Work)以成绩分数为单位。

(二)模型选择

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超星泛雅平台2014年秋季学期到2016年春季学期289名学生《财务学及技术基础》课程线上学习学情统计数据,和四个学期“课堂讨论”、“期末课程综合考试”成绩记载。

由于处于翻转教学探索阶段,四个学期在不断调整课程考核权重,且2014秋季学期时主要采用的是慕课辅助教学方式,没有真正实行翻转教学。所以实证分析采用分学期逐步回归的办法,以便有针对性地观察翻转教学效果及其决定因素。

(四)统计分析及检验

1. 2014秋季学期学情统计分析及检验

2014秋季学期,《财务学及技术基础》采用“慕课”(MOOCs)辅助教学方式提供给学生试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课程视频,在观看视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由老师组织讨论解答,其它时间仍然依据传统模式教学。课程考核按照期末综合考试成绩(Exam)50%、课堂讨论(Disc)20%、线上成绩30%。其中线上成绩包括:知识点测验(Test)55%、观看视频(View)35%、线上讨论(Edis)5%、访问数(Visit)5%,没有设计章节作业。利用SPSS20统计分析软件,对线上学习行为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1。

从线上学习行为看,学生观看视频平均时长基本与视频实际时长相符,这说明基本完成了视频观看任务;观看视频的离差率为21.56%,即^看时长也比较接近。“知识点测验”平均成绩44.22分(总分55分),离差率11.22%,这说明完成测验任务也比较一致。访问次数离差率为53.93%,这说明访问网站次数差别较大。参与讨论的次数差别也比较大,“线上讨论”离差率高达78.13%,次数最少的为0,即没有参加讨论,这说明线上讨论主要是部分“积极分子”在参与,平均每人参与讨论32次,可见总体上参与学习的程度不深。

为了检验各种学习行为与效果的相互作用,对“期末综合考试成绩(Exam)”、线上学习的几个主要观测值和“课堂讨论(Disc)”作交叉相关性分析如表2。

从相关分析上看,期末考试成绩与“课堂讨论”最相关,与“访问数”较相关,与“线上讨论”的关系次之,而与“观看视频”的相关性不显著,与“知识点测验”相关性更小。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观看视频和知识点测验有可能存在“舞弊”现象,即学生中可能存在“空转”、“代看”、“抄袭”、“代做”等行为。同时从另一个侧面证实,课堂讨论比较客观真实,经常访问和积极参与线上讨论才是比较深入的学习。

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访问数”和“线上讨论”对期末考试成绩的影响,并利用SPSS20统计分析软件估计回归系数及显著性检验如表3。

可见,“访问数”和“线上讨论”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学习的状况,即增加一次访问可以提高期末考试成绩0.032分,每参加一次讨论可以提高期末考试成绩0.096分。如果统一量纲,即对两个观测值进行标准化,“访问数”更能够体现学习的态度和效果。

2. 2015春季学期学情统计分析及检验

2015年春季学期,正式启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将一个教学大班(68人)分成两个小班,其中教学一班32人,教学二班36人。每个班按照4人一组,建立学习小组,平时每个人各自通过观看视频、完成线上知识点测验和章节作业、并通过线上讨论相互交流,完成线上学习任务。线下各学习小组将每个成员线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汇总,进行线下再讨论,自行解决部分问题,对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梳理出问题的本质,推荐一名代表在课堂上提出来,交由全班讨论解决。课堂交流期间,有问题的同学可以随时追加提问,其他同学都可以就所提问题发表意见。

课程考核权重为:期末综合考试成绩(Exam)50%、课堂讨论(Disc)20%、线上成绩30%。为了突出观看视频的基础性作用,为课堂讨论打好基础,“线上成绩”的权重进行了调整:知识点测验(Test)20%、观看视频(View)60%、线上讨论(Edis)10%、访问数(Visit)10%,没有设计章节作业。

同时,为了让每个同学充分发言,采用交叉“小班教学”,即单周教学一班课堂讨论,教学二班线上学习或小组讨论;双周教学二班课堂讨论,教学一班线上学习或小组讨论。这样安排除了实现了小班教学,还能够让每个学生除了业余时间线上学习,还可以有个课表上规定的时间进行线上学习和小组讨论。

全面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后,线上学习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如表4。

可见,由于提高了“观看视频”的考核权重,同时增加了专门的线上学习时间,学生观看时长明显增加,平均每人增加了417.62分钟。但是这种增加很不平衡,离差率达到了85.12%,从描述性统计看,观看时长最短的同学只看了644.4分钟,这说明在规定的看视频时间都没有看;而观看最多的同学,达到8386.7分钟,按一学期16教学周计算,平均每天观看视频74.88分钟。相应地访问次数也有较大幅度增加,平均每人增加访问121次,离差率为31.18%,比2014年秋季学期降低。这说明大部分同学线上学习时间得到了保证,同时反映出这种观看视频“进课表”的安排具有明显的“外溢”效应,可以引导学生上线学习。线上讨论次数人均增加10次,离差率为41.88%,明显降低,说明翻转课堂教学使得线上讨论明显增多,参与面也在扩展。知识点测验成绩折成百分制较上学期平均提高了10.20%,离差率进一步降低(6.77%),说明在完成知识点测验任务时更趋向一致。

仍然对“期末综合考试成绩(Exam)”、线上学习的几个主要观测值和“课堂讨论(Disc)”作交叉相关性分析如表5。

可见,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后,期末综合考试成绩与线上学习基本不相关,或者说相关关系不显著。经过课后座谈发现,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学习文化冲突。学生普遍感觉翻转课堂导致课业负担十分繁重。有的学生反映,一门课程翻转基本占用了全部业余学习时间,造成学生中畏难情绪严重。有的存在“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应付心理,影响了学习效果。

(2)过程机会主义。各讨论组不同程度存在投机行为,即每次推荐一名同学准备课堂讨论资料,其它同学实际上没有参与线下讨论,只是形式上完成观看视频、线上测验等任务。这直接影响了课堂讨论效果。

(3)结果形式主义。事实上的线下准备不充分,导致课堂常常出现讨论偏离重点、讨论不深入、“冷场”等现象。有的同学讨论时重复视频内容,缺乏深入思考,有的同学把课堂讨论异化为作业解答,功利思想较浓。凡此种种都影响了课程学习效果。

3. 2015秋季学期学情统计分析及检验

2015年暑期,课程改革小组召开了专门研讨会,决定系统设计章节作业、拓展讨论主题,强化线上知识训练,引导学生线下搜集资料,切实提高教学效果。2015年秋季学期,7万字的章节作业题库、10个章节讨论主题上线运行。课程考核权重仍然为:期末综合考试成绩50%,课堂讨论20%,“线上成绩”30%。其中线上成绩增加了章节作业(Work)权重40%,观看视频降低到30%,知识点测验20%,访问数10%。考虑到课堂讨论比较充分,线上讨论不计分,只作为课堂讨论的准备和补充。

2015秋季学期,线上学习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如表6。

与2015春季学期比较,由于观看视频的考核权重下调,观看时长趋于理性,人均观看视频时间变化不大,但是离差率降低了58.02%,较好地屏蔽了观看视频中的功利心理。平均每人访问次数及其离差率都没有明显变化,这也侧面印证了观看视频趋于理性。同时,讨论数明显减少,人均减少22次,而且极不平衡,离差率扩大了59.85%,可见讨论不计成绩后,线上讨论功利性明显减小,讨论主要是兴趣使然。知识点测验平均下降了3.48分,而且离差率有所扩大,这应该是章节作业分流了部分精力的结果。章节作业平均得分32.31,相当于百分制的80.78分,x差率20.52%,说明学生普遍比较重视章节作业任务。

增加章节作业后,再对期末综合考试成绩、课堂讨论和五个主要的线上学习观测值作交叉相关性分析如表7。

由表7可知,增加章节测验后,“期末考试成绩”与“课堂讨论”相关性明显增强,但与线上学习的五个观测值相关性不明显。再观察“课堂讨论”发现,它与线上学习的三个观测值相关性明显。“期末考试成绩”与“课堂讨论”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8。

模型中常数项未通过检验,剔除后再回归,“课堂讨论”对“期末综合考试成绩”的偏回归系数为0.852,t检验值66.09,统计检验显著,即课堂讨论成绩每提高1分,可以提高期末综合考试成绩0.852分。

进一步对课堂讨论与线上学习的观测值进行回归分析,“访问数(Visit)”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予以剔除,结果如表9。

可见,线上讨论没有计分后,基本过滤掉“刷讨论次数”现象,线上的讨论者是为学习理解而讨论。从回归分析看,每增加一次线上讨论会提高课堂讨论0.08分。“章节作业”对提高“课堂讨论”亦帮助较大,“章节作业”每增加一分可以提高“课堂讨论”0.132分。

经过三个学期的摸索,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课程考核计分办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通过加大考核权重就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2)学生学习行为不同程度地存在功利性,突击看视频、“空转视频”、刷讨论数、刷访问数,甚至请人代看、代答、代刷等不同程度存在。

(3)任课教师任务繁重,设置的考核越多,教师的任务越重,特别是主观型“知识点测验”、主观型“章节作业”都需要教师在线批阅,如果没有及时批阅,会影响学生观看视频进度。有的时候教师批阅时学生未提交,等到学生提交时教师未上线,这种不同步也会耗费额外的时间。还有线上讨论答疑,也十分耗费教师的精力。

(4)平台运行、网络环境等都会影响学习效果。不明原因的反复认证不能登录,网络拥堵,观看不流畅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学习心情和效果。

4. 2016春季学期学情统计分析及检验

2016年春季学期,试行预布置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观看视频,有针对性地讨论,碰撞出新的讨论话题,线下搜集资料,开展小组讨论。确保课堂讨论紧扣中心,突出重点,同时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增加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课程考核仍然按照线下“课堂讨论”20%,“线上成绩”30%和“期末综合考试成绩”50%。其中线上成绩调整了“知识点测验”和“章节作业”的权重,观看视频调整为40%,知识点测验20%,章节作业30%,访问10%,线上讨论继续不计分。线上学习行为统计如表10。

2016春季学期学生观看视频平均时长略高于视频真实时间,最短的也接近全部视频的实际时长,离差率9.21%。这说明学生都看完了课程视频,部分学生可能是“反刍”的需要重复观看了部分章节视频,空转视频的情况明显减少。访问数统计平均136次,离差率36.15%,也比较接近真实情况,离差率偏高可能是由于学习习惯差异,有的同学倾向于零星学习,而有的同学喜欢集中时间学习。线上讨论基本延续了原来的状况,主要是一些学习兴趣较浓的同学在参与讨论,其它同学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参加线上讨论。知识点测验有所提高,平均增长2.13分,离差率进一步缩小,降低了4.4个百分点,反映出线上学习自觉性明显增强。章节作业也基本延续原来的趋势,而且杜绝了“白卷”现象。

(六)关注学习困难群体是翻转课堂的难点

实证分析表明,有些学生很努力地想通过视频理解相关知识点,通常表现为“反刍比”很高,花了很多时间观看视频,但是学习效果并不好,乐厥钡贾鹿劭词悠涤胱酆峡际猿杉ǚ聪蛳喙亍F涫担这部分学生正是课程学习的困难群体。如果任课教师不予以关注,他们就会成为翻转课堂教学的看客或者“低头族”。事实上,很多翻转课堂都容易演化为少数优秀学生的讲堂,对这部分优秀同学确实有丰厚的回报和意外的收获。他们不仅学到了课程知识,还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任课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需更多地关注困难群体,发现他们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要引导先进包容后进,做到享受优质教学“一个都不少”。

参考文献

[1] 黄雪娇,梁海青,赵可云.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现状述评:热点与趋势――基于CNKI文献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06):82-88.

[2] 郝林晓,折延东.翻转课堂理念及其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5(05):80-86.

[3] 秦炜炜.翻转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3(08):84-90.

[4] 陈明选,陈舒.围绕理解的翻转课堂设计及其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2014(12):63- 67.

[5] 黄阳,刘见阳,印培培,陈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100-106.

[6] 杨宁,林丽征,徐梦诗.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设计与实施[J].中国远程教育,2015(03):61-65.

[7] 吕晓娟.基于学生学习力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98-102.

[8] 潘国清.一种翻转课堂的螺旋模型及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84-91.

[9] 苏仰娜,黄映玲.基于交互式实验模拟软件的翻转课堂模式设计与应用――以“虚拟多媒体教学系统”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10):60-67.

[10] 刘永琪,胡凡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伦理省思[J].远程教育杂志,2015(06):78-84.

[11] 于洋,傅海伦,张艳丽.“翻转课堂”:信息技术下的“先学后教”[J].教学与管理,2015(30):111-114.

[12] 陈洋,胡凡刚,刘永琪,刘家良.翻转课堂引发的矛盾关系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6(02):71-76.

[13] 尹达.对“翻转课堂”的再认识[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02):64-67.

[14] 尹华东.对国内外翻转课堂热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民族教育研究,2016(01):25-30.

[15]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05):5-10.

[16] 田爱丽.“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成效的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06):86-94.

[17] ALAN NOVEMBER,BRIAN MULL Flipped learning:A response to five common criticisms [OL]March 26th,2012.http:///2012/03/26/flipped-learning-a-response-to-five-common-criticisms.

[18] 钟启泉.翻转课堂新境[N].中国教育报,2016-05-05(05).

[19] 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20.

[20] 刘健智,.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评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68-71.

在线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高等数学;渗透德育;探索

本文为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重点课题“生源递减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2ZCJ10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18日

纵观几千年的社会文明发展历史,自人类产生“教育”这一行业以来,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把自然的人培养成为社会的人,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系着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首要任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明确“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的深刻涵义,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长期以来,高等数学教育教学中只重视了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高等数学有的道德培养功能却被忽视,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不能不说不是一种遗憾。高等数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作为高等数学教师必须把握数学的真与美,依据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创新数学教育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实现德育、智育双赢。以下是笔者在多年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践与探索,请教于同仁,以求引玉之效。

一、挖掘教材德育因素,培养学生自豪感和使命感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4600多年的数学发展史,是世界上数学发展史中最长的国家。我国劳动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辛勤劳动和努力探索,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数学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穿插介绍我国数学家的生平及逸闻趣事和数学发展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让数学这颗理性科学钻石放射出德育教育光芒。如,在三角函数教学中介绍我国数学家在圆周率π计算上的贡献。早在4000多年前,人们在用弧度制表示角时就用到了π,知道它是一个无理数。几千年来,为了得到π的越来越精确的近似值,许多人付出了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艰辛劳动,甚至有人为之耗尽了毕生精力。我们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圆周率π的计算上取得过令世人赞叹的辉煌成就。最古老的数学书《周髀算经》(完成于公元前100年左右)中,就有“圆径一而周三”的说法,即认为π=3。天文学家张衡(公元78—139年)认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是92比29。到了我国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求得3.1415926

在数列极限的教学时,把我国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公元225—295年),求圆面积(周长)割圆术的极限思想方法介绍给学生。他取圆的半径为1尺,从圆内接正六边形面积S6算起,依次算圆内接正十二边形面积S12,圆内接正二十四边形面积S24,圆内接正四十八边形面积S48等等,一直算到圆内接正一百九十二边形面积S192。刘徽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这样可以用圆内接正n边形面积(n∞)逼近圆面积。在有理数教学时,把我国西汉时已经用算筹来表示负数了,且比阿拉伯早几百年,比欧洲人早1000年的历史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为负数的概念源于中国而骄傲。还有伟大数学家祖冲之的儿子祖恒,早在公元五世纪就总结出祖恒原理,证明了球体体积公式,比意大利的卡发雷利早1100多年。我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他发表数学专著和数学论文近300篇,解决了一些世界数学史上长期未能攻破的数学难题,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数学家陈景润在6平方米的房间内,经过艰苦奋斗,取得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世界一流水平”的成果等。这些都能鼓励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学好数学,献身科学,为祖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二、彰显数学美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品的外观造型是否美观,已成为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要使产品既实用又美观,设计者、生产者和经销者(甚至消费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因此,只有接受审美教育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经济建设人才。研究表明,审美教育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完美人格以及提高劳动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把数学教育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思考和观察问题,让学生体验和欣赏数学的美。用数学美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如,在圆、抛物线、双曲线、椭圆、心形线、玫瑰线、星形线、正弦线、余弦线、圆外一点公切线、旋转体和函数奇偶性等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和均匀美。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表达式及抛物线、圆、椭圆和双曲线标准方程等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简洁美。在重要极限、sinx的麦克劳林级数展开式、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和集合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抽象美和奇异美,还要启发学生品味数学符号“0”、“1”、“2”、“3”、“4”、“5”、“6”、“7”、“8”、“9”、“+”、“—”、“×”、“÷”、“=”、“≈”、“∽”和“≌”的抽象美和奇异美。在数学定理证明、公式推导、归纳法和反证法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严谨美和逻辑美。甚至数学老师的语言美、板书美、教态美和心灵美,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和美的启迪。

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

高等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决定了有很多数学定义定理和解题思路仅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结合学生实际数学水平,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实施德、智教育。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几何图形、进行分组讨论、相互启发、共同思考和总结。也可以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组织教学,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如,在函数极值的必要条件教学中,采用最为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法,以做曲线的切线,观察曲线的切线斜率为平台,让学生们一起讨论研究切线斜率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讨论。会得到曲线极值点的切线平行于横坐标轴进而得到斜率为零的结论。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还可以利用青年人争强好胜、荣誉心强的特点,适时地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在线教育论文篇8

根据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我委《关于印发<县发改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发改工作实际,特制订本学习计划:

一、学习目的

把学习教育作为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任务,让党员干部通过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讲话精神及其他相关专题材料的系统学习,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教育实践活动聚焦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四风”问题的目标要求,切实增强搞好教育实践活动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增强贯彻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让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站稳群众立场、带头廉洁自律、增强责任担当、提高落实能力。

二、学习内容

坚持正面教育,围绕解决“四风”突出问题,树立宗旨意识、群众观点,组织委全体党员、干部重点学习以下内容:

1.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深化改革,牢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2.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市委四届四次、五次全会和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进一步锐意深化改革,开拓进取,解放思想,真抓实干,迈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的新步伐。

3.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文件、《中共省委关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文件以及《中共市委关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文件规定的学习内容;组织党员干部走进基层、贴近群众,充分征求意见,为对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4.组织党员干部重点学习《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厉行节俭、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以及《同志在正定》、《同呼吸才能心相印——在正定工作期间坚持群众路线纪实》等相关材料,提高领导干部思想觉悟,督促领导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5.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关于苏区振兴精神的重要论述,学习《关系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反对本本注意》、《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调查》、《国务院关于支持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简明读本》等专题材料,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以理论指导实践,为投身苏区振兴提供心灵上的辅导,理论上的支撑。

6.组织党员干部观看《筑梦之基》、《永恒的信念》、《红色故事会》、《信仰之光》等电视专题片,开展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党纪和道德品行教育。

7.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开展“重温苏区精神”教育活动。

三、学习形式

以集体学习为主,其他学习形式为辅的形式,保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果。

1.党日活动学习。保障学习时间,做到科学计划、注重实效、抓好落实。

2.中心组理论学习。委党组围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重点学习,做好带头。

3.学习交流会。组织委党员干部开展交流会,正对“学习龚全珍,我该怎么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开展讨论,进一步深化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

4.个人自学。每人每周自学不少于6个小时,做好学习笔记,至少撰写3篇学习心得体会。读书笔记字数不少于1万字。

5.观看电教片。以直观方式开展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6.网络交流学习。针对驻外(驻昌办、驻津办)党员干部,创立QQ群、微信群,方便交流、学习。

7.上门送学。针对委退休老干部、流动党员,上门送学,传达学习路线教育的相关动向和文件精神。

8.开展向基层群众学习活动。结合“三送”、“工业企业大走访”,召开座谈会,进行走访,听取意见。

9.组织专题辅导报告。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作一次群众路线教育专题辅导报告。

四、学习要求

1.高度重视。委党组统筹推进全委机关的学习讨论工作,委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督促检查各项工作安排的落实。做到精心组织,确保学习人员、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记录、学习效果“五到位”。

2.领导带头。委领导班子和各股室负责人要高标准、严要求、做表率,带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带头参加讨论,带头撰写心得体会,为全委党员干部学习作出表率。

在线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党校 教育工作 群众路线 作用

中图分类号:D2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380-0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种党建工作经验告诉我们,我党不管开展何种工作,都需要依赖人民群众,根植于群众中,服务人民大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党永葆生机和鲜活性的根本要求。我党在执政过程中,全面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方针,这是我党党性的基本体现。我们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我党性质和宗旨的根本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标志,同时也是我党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能够保证我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决定了我党事业能否成功。

一、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课堂

首先,全面突出党的群众路线在教育培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党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党员干部进行理论武装和党性的修养,这是我党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是党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党校在践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过程中,应该将群众路线理论和知识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和培训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内容,进一步的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进课堂,保证党员干部能够自觉的践行为民、务实和清廉的时代要求;其次,要积极的突出党的群众路线在教育学员中的深刻认知。在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和培训过程中,教学的目标要强调参加培训的学员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党和人民群众在追求上的一致性,在思想和理论上的一致性,在权利和利益归属上的一致性,在治理国家和政治方面的一致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的一贯性;最后,突出提高党员干部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素质。党校在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和培训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形式,搭建有效地沟通和交流方式,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和意识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教育党员干部在执政过程中要为民服务,取信于民,自觉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开展工作,注重解决好思想问题、作风问题和机制问题。

二、打牢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

党校教育要充分发挥党校作为突出理论学习和教育的这一优势,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教学的主要理论课程,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并将理论学习的成果及时的转变为坚定地的信念和信仰,从而进一步的坚定我党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真正的解决党和党员干部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坚定做好党的群众路线工作,为保证党员干部贯彻群众路线和做好群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党的群众路线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党群众工作中的全面体现。其第一层含义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个含义表明了我党的性质和宗旨。党员干部理论党政理论方面的成熟,是党员干部政治坚定的基础,在党政理论方面保证与时俱进,是党员行动方针的总体指南。因此,党校在教育党员干部过程中,提高党员干部思想认知和政治理论修养是党员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的基本前提。在党员干部培训教育过程中,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工作,提高党员处理群众问题的工作能力,首先应该重视一个方面就是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加强理论武装,树立端正的政治立场,始终保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并用这些理论指导实际的学习和实践工作。党校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宣传和研究的重要场所,这也是我国党校区别于其他教育机构的本质特征。

三、党校学习能够确保群众路线学习的效果

党校在对党员干部教育过程中要在严格遵守群众路线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始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党员干部的实际需求不断的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合适的群众路线教学习内容,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课堂教学、研讨交流以及情境教学和实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加大现场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频率和次数,保证教学效果和学员学习的成效。群众路线的学习和教育工作是一项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加强学员理论内容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积极的引导学员强化实践锻炼,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为在进入党校学校的党员干部通常都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领导能力,在进入学校之后就已经具备了成熟的价值观点,具备了坚定地信念,因此,在对这些党员干部进行教育过程中,提升其能力水平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仅仅依靠课堂上灌输式教学基本上取得不了多大的效果。我党的宗旨就直接决定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替人民群众办事的基本价值取向,不管是宣传党的理论方针还是反应人民群众意愿,其最终的结果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不同利益需求,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坚持党的主张和群众呼声有效的统一,把坚持正确的导向与通达民意有效地统一起来。同时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来看,教学的内容就直接决定了选择哪种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选择的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教学实施的效果。

四、切实增强各级党员干部做好群众路线工作的模范带头作用

党校要充分利用好党校学员几乎都是党员干部和领导的资源优势,始终做好党员干部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教育和引导广大的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和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带头改进党组织内部的做风,带头加强党组织建设,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对广大干部职工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活动夯实组织基础。群众工作是我党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做好群众工作是全党和全体党员干部以及党组织一项根本和基础性的工作,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应该做好学习和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示范和表率作用。领导带头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方法,是带动广大干部团结奋进的无声力量。具体到一个单位或部门,其良好风气的形成,工作水平的提高,往往与领导带头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把领导带头贯穿群众路线学习教育始终。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规定,党校是轮训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党校的轮训培训直接影响着广大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也事关科学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戴建平. 弘扬拆违治水精神 激励干部干事创业[J]. 政策t望. 2015(03)

[2]中共绥化市委开展乡镇干部助民服务队活动 架起了党群干群“连心桥”[J].奋斗. 2015(03)

[3]东组轩. 架起沟通“高速桥” 化解群众“心里堵” 江东区广泛开展“群众约谈、干部解难”活动[J]. 宁波通讯. 2015(05)

[4]王雪梅. 党校文化创新有利于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J]. 赤子(上中旬). 2015(07)

[5]李文慧. 新时期领导干部党性修养问题初探[J]. 赤子(上中旬). 2015(07)

在线教育论文篇10

关键词:线性;非线性;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

0 引言

非线性科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各门以非线性为特征的分支学科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学科,被誉为20世纪自然科学的“第三次革命”。非线性科学作为科学的一个新分支,如同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一样,将我们引向全新的思考方向。非线性科学几乎涉及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并正在改变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由非线性科学引起了对确定论和随机论、有序与无序、偶然性与必然性等范畴和概念的重新认识,形成了一种新的自然观,深刻地影响人类的思维方法 。

线性和非线性都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非线性是相对于线性而言的,是对客观事物层次之间认识的一种跨越,是客观事物跨越层次不能用线性还原论来理解的相互关系。非线性思维方式是相对于线性思维方式而言的,它强调系统的不可还原性、不稳定性、自组织性以及演化过程的多样性。

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涉及教育、学习科学、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和多个学科,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者必须承认其系统的复杂性,转变思维方式,研究教育及教育技术学的复杂性问题,才能给教育技术的实践活动以正确的指导。

1 线性与非线性的区别与关系

1.1 线性与非线性的区别

线性与非线性原是一对数学概念。线性是指两个量之间所存在的正比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上呈直线;而非线性是指两个量不成正比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呈曲线。

线性是量与量之间存在比例关系,两个变量在直角坐标中划出是一条直线,满足叠加原理。对系统的整体性质而言,子系统将互不相干地作出独立的贡献。有一定的起始条件可以肯定地得到预期的结果。所有的部分相加正好等于整体。

非线性是复杂系统演化的外在特征,是与线性相对而言的。非线性状态不满足均匀性和叠加原理,对于不同的起始条件体系可有完全不同类型的运动或完全不同的运动结局。有一定的起始条件不能肯定地得到预期的效果。

线性与非线性现象的区别一般还有以下特征:①在运动形式上,线性现象一般表现为时空中的平滑运动,并可用性能良好的函数关系表示,而非线性现象则表现为从规则运动向不规则运动的转化和跃变;②线性系统对外界影响的响应平缓、光滑,而非线性系统中参数有极微小的变动,在一些关节点上,可以引起系统运动形式的定性改变。

1.2 线性与非线性的联系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大量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线性作用只不过是非线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表现。线性关系与非线性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表现为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定性地说,线性关系只有一种,而非线性关系则千变万化,不易驾驭。线性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各部分的贡献是相互独立的;而非线性是对这种简单关系的偏离,各部分之间彼此影响,发生耦合作用。严格地讲,没有绝对的线性。

2 线性观与非线性观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法

2.1 线性观对问题的处理方法

线性观在对大自然中的许多现象进行探索时,是在封闭的线性现象的圈子里进行的。线性思维处理问题时往往将各部分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简单化,总是力求在忽略非线性因素的前提下建立线性模型;至少是力求对非线性模型作线性化处理,用线性模型近似或局部地代替非线性原型,主观认为事物满足叠加性和可还原性,关注结构与功能的单向联系,将事物的组成要素视为静态的组成部分。线性观处理问题总是将系统分解为各个独立的成分加以研究,研究的单位是要素(因素、元素),研究的重点是寻找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静止的、相对稳定且普遍的“联系”,即线性的因果关系分析。研究思路是在假定的因素与可以检测出来的结果之间找到某种程度或概率的联系,如果找到的联系确实是普遍的联系,就被认作是规律,然后据此建立一些法则并推广。

2.2 非线性观对问题的处理方法

在非线性的世界中要以一种非线性的思维视角观察世界。首先,尽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途径将问题提出来,而不满足于一因一果的简单解释。其次,排除对复杂系统的演化进行长期预期的幻想,坚持一种有限的预期观。最后,我们置身于一种以高度组织、结构复杂且信息网络连接为特征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中,它们活动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事物运动发展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因而当我们作出决定或付诸实施的时候,必须摆脱对稳定问题求解策略的依赖,而对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保持敏感。运用非线性观处理问题时,要将各组成成分放在系统中加以分析,分析单位是多因素、多层面、多维度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而不再是单个因素或因素之间的线性关系。研究重点是直面世界或事物本来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丰富性,关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那些非预期的、偶然的、随机因素的存在与影响。研究思路不是寻找所谓关键因素或者因素之间的基本普遍联系,而是关注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和处于具体环境中并在时间维度上不断变化着的系统。

2.3 两者的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线性观处理问题的方式是静态的,满足叠加性和还原性,它把自然现象还原为机械运动,进而分解为基本的零部件来认识其构成和功能,丧失了原有的部分关系和属性,因而这种思维方式是局限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线性思维方式所进行的细微分析的重要性,因为这种研究不仅可以增强解释和预言力量,而且其理论的逻辑简明,具有较强的解释和预言力,它是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和手段。但这种静态的逻辑思维,只有与动态的、系统整体观结合起来,才具有认识的价值,且这种静态的逻辑分析,本身就是为进行动态的非线性考察服务的。因此,两种描述和两种分析应当是并存、互补的。

3 非线性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应用前景

3.1 教育技术学中存在的非线性现象

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交叉学科,在它诞生之时就具有复杂系统的诸多特征。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在于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合成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体,以求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而组成教育技术学系统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无一不是复杂系统的,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非线性的特征,且学习主体――人的思维具有非线性。正是教育技术学内部构成诸要素之间显现的各种非线性关系,决定了教育技术学系统是一个非线性反馈系统,使其在某些阶段具有明显的混沌特征,体现出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协同性、非平衡性等。鉴于此,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学的非线性问题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构成教育技术学基础之一的物质形态技术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如教学媒体,从印刷媒体到视听媒体再到多媒体,因为媒体都是由人来创造的,而教师与学生具有的能动性,以及对教育内容的不同理解,使得这些因素整合到教育中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从而呈现出多样性与可变性。再者,即使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存在着最优的教育媒体,但由于参与者有着不同层次的的角色,有不同的思想、个性特征,且具体的教育场景中会出现具有多样性、多变性的教育因素。

(2)教育技术学结构与功能、系统与部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从空间维度看,教育技术学这个人为系统比自然系统更为复杂。一方面,教育技术学的功能指向是根据人的需要而预设的,并在活动过程中予以评价、改进。因此,就教育技术学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来说,它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动态双向影响的因果反馈环。另一方面,教育技术学整体功能的发挥是在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而这种相互作用也产生相互制约,导致部分的某些性质被突出,某些性质被屏蔽。这说明,从教育技术学内部来看,教育技术学整体功能与其组成部分之间也存在以动态双向影响为基础的因果反馈环节。在上述两个因果关系反馈环中,更多的是非线性联系,而不是可以准确考察和预见的线性联系。

(3)从时间维度看,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也具有非线性特征。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具有多种可能性存在。这种发展的过程具有着由各种内外因素带来的无法事先精确预计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教育技术学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发展过程。

3.2 非线性研究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应用现状

(1)从认识论来看,以往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传承了牛顿经典力学的机械论、还原论、确定论等思想,很自然地认为教学系统是一个线性的、封闭的、静止的、稳定的、可确定的、可预测的系统。初始条件的变化引起均匀、线性的变化,通过将整体分解为可以独立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然后再将其简单叠加,以此来理解真实的教学情景。这种机械的认识观对设计、开发教学系统中所涉及的众多复杂因素及认识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显得无能为力,缺乏灵活性,很难适应教育系统中诸多变量的动态变化。

(2)从理论研究来看,尽管在非线性思想的介绍和运用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教育技术学中的运用还太少,研究人员少,还未形成规模。再者,对教育技术领域的复杂性探讨过少,且不深刻。

(3)从研究实践来看,在我国教育技术界线性思维方式仍然居主流地位,简单化、抽象思维倾向仍然十分普遍和突出。主要表现为:①过于抽象化,忽视教育现实的复杂性,出现两张皮现象,理论与实践脱节;②过于线性化,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A决定B的研究模式比比皆是,过多关注技术倾向,忽视真正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者思维的非线性,如果我们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也许还能不断提出修正、补充或加深观点。然而,不可能真正对教育复杂性的整体关系形成突破性认识;③追求“确定性”,总想寻找一个一劳永逸的方式来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如教育自动化的设想;④非自组织性,在研究中倾向于技术因素在教育中的应用,而这些技术因素又是在理想的状态下与教育进行整合的,与现实的教学过程相互分离,没有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涌现”。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反思当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转变思维方式,从开放的非线性的视角重新考虑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

3.3 应用前景分析

研究教育技术学是进行教育技术实践的基石,对教育技术实践活动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但必须明白,只有本身完善、科学的教育技术学才有可能给予教育技术实践活动以正确的指导。因此,教育技术学研究必须与非线性相结合,这是由教育技术学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教育技术学的复杂性,归根结底是人的复杂性所致。正是基于对教育技术学系统复杂性的认识,笔者提出将非线性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到教育技术学系统的研究中,从非线性角度来理解教育系统及其复杂性,转变学习观念,重新设计与复杂性相适应的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从复杂系统中涌现出的新的思维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最终达到增强教育技术学系统效能的目的。但令教育技术学研究工作者倍感尴尬的是:在教育技术实践工作中人们也许能够考虑到人的复杂性,但在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中人们往往会忽视人的复杂性而与实践脱节。多年来,教育及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总是采用严密控制的教育实验模式进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者也往往煞费苦心地去寻找“自变量”、“因变量”。将复杂的非线性的教育现象简化为自己可以控制的、可以精确量化的线性联系,从而设计出“完美”的教育模式。如此的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实践脱节不能指导教育及教育技术实践。而非线性教育技术学研究是以非线性为指导思想,运用非线性的方法去研究教育,这正好适应了教育及教育技术学本身的复杂性。如此,教育技术学研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工作才可以说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因此预想,非线性教育技术研究必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结束语

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教育技术学也不例外。我们可能永远也考虑不完教育技术学的演进对教育效果造成影响的细微差别,我们可能会遇到与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相比更大的困难。但只有面对教育技术学研究所涉及的各种非线性现象,将它们结合成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体,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这种非线性的普适性是教育技术学科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基础。

当然,讨论非线性思维研究方法,不是在实证方法、质性方法和系统方法之外增加一类具体的方法,也不主张生硬地将复杂思维的某些术语、技术与教育技术研究直接挂钩,而是倡导一种深层次的、思维方式意义上的变革或更新。参考文献:

\[1\] 非线性科学简介\[EB/OL\].blog.省略/sunhb6174@126/blog/static/78821102200951995129805/.

\[3\] 聂耀东,彭新武.复杂性思维・中国传统哲学・深层生态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