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2:52:05

技术教育论文

技术教育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及人们的生活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不但生活上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传统行业和商业也在互联网的融合渗透下发生着深刻变革,不断取得突破和应用创新,同时也加快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简单来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将这两者随意的加起来,而是利用信息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动力。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使互联网在企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而且为下一阶段的“互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互联网技术对全球信息化产生了整体的推动,未来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与跨界融合必将推动世界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无疑将对信息技术人才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真正适用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型复合人才,作者们认为,高师信息技术教育类产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的特质。1)复合专门性高师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是一门以学生的专业为支点,发挥技术、技能优势,信息技术专业是一门层次复杂且涉及多项学科的新兴专业,南开大学网络与信息系统专家吴功宜教授认为:“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需要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保持可持续发展。”[2]这就要求在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结合所学专业的特征和市场的企业需求,制定相关的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端技术型人才。2)创新性创新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只有抓住创新的方向,找准创新的节奏,才能带动经济社会形态变革,催生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信息技术类人才具有基础扎实、技术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3)实践应用性信息技术日益更新,发展迅速,与其他技术领域结合密切,实践应用性更强,这就要求学科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依据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增加实践性强的信息技术课程及部分实践环节,将理论和实践贯穿于教学体系中,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核心技能得到发展和提升,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4)协作能力强信息时代下的信息技术项目涉及了感知、传输等各个不同方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不同专业方向的团队按照项目开发不同层次和阶段进行分工协作来实现。这就需要在高师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培养学生在项目任务中的沟通、协调能力,使其逐渐具备项目开发所需要的团队协作能力。

1、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①以所学专业的知识为基础,以市场企业的岗位技能所需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方向,合理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培养出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的综合性人才。②根据就业方向和岗位技能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之间的知识集成性。充分掌握市场与行业需求,同时增设实用性的“桥梁型”课程,由此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近距离衔接。③调整课程内容,把传统的选修课程向专业模块化课程转移,使课程体系更具连贯性、相关性、阶段性和实践性,并把项目案例作为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确保高校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开设的前提。在“互联网+”时代下,师资匮乏将成为各高校共同面对的瓶颈问题,尤其是“双师型”资格的教师比重偏低。面对此问题,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引进,依托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的人才战略和高校人才规划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同时专业主办方从相关专业“借调”老师,以解燃眉之急,尤其是许多新开设的信息技术专业,因实验条件的限制,新专业师资的欠缺,导致许多专业课程只能靠“借调”资源来解决;二是培养,在现有教师队伍中设立不同的信息技术方向兴趣小组,每个小组要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并具体落实到专业教学中形成若干个课程组,同时各兴趣小组要通过科研推出自己的产品或展示系统,以争取更多的专业建设项目和资金。如参加大数据课程教学培训、深度学习工程师培训、大数据分析师培训、虚拟现实工程师培训、人工智能开发师培训、创新创业指导师培训,培训后并能获得工信部鉴定签发的各种“双师型”资格证书,通过带课教师自身实践水平的提高来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实践水平的提升。

3、加强实验教学,强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构建三级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信息技术专业是一门创新能力强、跨学科的新兴专业,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专业核心基础知识和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并提供优质的实验环境和丰富的实验资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①加强实验教学,强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高师信息技术类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该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并且具备解决工程项目所需的专业能力,尤其是现今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同信息技术的广泛融合,学生除具有相关信息技术领域内的知识外,还应自学相关交叉学科的领域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互联网+”时代获得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互联网+”时代,高校内多数实践性课程不但要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还要强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实验课程上,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独立完成课程上的任务和难题,并熟练地掌握各种工具类的分配和使用;在综合性课程设计上,学生互相组成若干小组,且每小组成员按照自身所掌握的技术进行分工合作;最后的毕业设计可以结合企业岗位需要设置实用型选题,按照工程的开发阶段进行设计和研究。②以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构建三级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市场和行业需求,以企业岗位技能所需为目标,明确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三级教学体系机制。三级目标对应课程实验,即对教学的基础理论进行认知、验证、操作训练,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实践性。二级目标对应课程设计,即给定明确的实验目标,运用相关课程理论、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提高系统实现能力。一级目标为毕业设计,让学生在完成设计的同时,能够熟练运用理论知识,掌握相关的实践能力[3]。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论研究,注重教学与实践结合,把资源优势,学科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努力探索出一条从理论知识到项目开发的渐进式人才培养道路,因此,改变以往的实训课程内容,根据岗位知识技能所需设置教学体系和实践项目,完成学生“一体化”的培养,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零过渡”的对接。

4、以“校企协同”为基础的高师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课程群体系的实施

我国很多高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专业与企业的现实需求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研究,忽略了教学的实践意义,因而与行业需求脱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实践能力。鉴于此,我们以“校企协同”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①面向企业及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体系坚持以面向工业界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在高师信息技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创新方面突出解决3个关键问题。第一、以专业规范为基础,以“产业需求目标”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学生教学实训,突破传统僵化的理论教学模式。第二、构建定位明确的“三段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等工程素质的培养问题。第三、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专业教学方案,并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及时调整实训和教学计划,使学习过程和岗位实习一体化,实现产、教、学的零过渡。②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高师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课程群体系的实施“校企合作”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校企双方有针对性地培养创新型、技术型、综合型的人才,并且企业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来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良性互动,使学校、企业和学生形成两两互动的循环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使校企双方专业设置与资源调配更为合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更能贴近岗位、贴近企业、贴近社会。在高师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课程群体系框架指导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对高师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课程群体系进行改革和整体优化,提出“以就业能力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标”的课程设置原则,构建高师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要时刻观察行业的发展动态,做到课程体系变化与行业发展同步改革创新。另一方面要注重专业课程与实训课程的比例,将实习、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③校企协作,共建培养基地及实习基地“校企协作”培养是学校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实训基地、校企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方式,校企协作教学的具体模式是:企业与高校根据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目标在学校设置实验、实训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平台。按协议由学校和企业及中小学基础教育学校构建教学团队,设计教材内容、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教学成果评价、毕业就业等人才培养过程。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效率,也有利于社会企业人才的储备,使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形成企业和学校的双赢模式。

5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在实践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和实验条件,培养出创新型、实践型等综合性人才,并在不断地实践中积累经验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互联网+”的引导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推广,并以校企协同为引领,制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课程、明确培养方向,将技术发展和教学相结合,最终培养出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小龙,鲁蔚锋,杨庚.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2,14(1):119-124.

[2]吴功宜.智慧的物联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技术教育论文范文篇2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许多学校在推广信息技术教育时,一般都实行“放羊式”的课堂管理模式。教师在教授完一些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结构,以及WINDOWS,OFFICE等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软件后,便象征性地宣布上课,学生则自由打开计算机,盲目地上网聊天、玩游戏。遇到问题时,教师才慢悠悠地走到学生面前予以解决。诸如类似的课堂管理模式在那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许多初中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管理时,完全忽略了这门学科的特殊性。由此,笔者认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设置课堂管理的方案时,应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以下特征进行全面地了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其课堂的有效管理:

1、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

根据苗逢春博士倡导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的“四能”阶段,即本能、使能、效能和智能。其中“使能”阶段,主要是通过熟练地应用各种应用软件提高学科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要达到“效能”“智能”阶段,则要增加硬件技术、程序设计、数据库、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实现对计算机进行操纵和控制,去解决实际问题。但限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文件管理,绘画,文字处理,多媒体制作,网络操作等几个模块。

2、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开设初中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信息多方面的内容,其中重要的两点就是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信息意识就是学生要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简单地说,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为了让初中生单纯地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是要培养他们以下四种能力:第一,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第二,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第三,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第四,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课堂管理的核心。

鉴于信息技术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革新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使命,因此,初中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课堂管理的核心。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做好表率作用。在我的教学中,我一直非常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上课之前,我都会将每堂课的内容用普通话不断地进行练习,以避免发音不准而影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课堂上,我都会微笑地用文明语、鼓励语“请”、“谢谢”、“你真捧,了不起”,“有进步”等进行讲课,并尽量保持用丰富自然的语音语调,以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在我的带动下,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讲普通话的习惯,也在无形当中增强了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

其次,要从细节入手。在上信息技术课程之前,我会提前五分钟组织学生进微机室。在进微机室之前,我一般要做以下几件事情:第一步,要求学生自觉排队,依次进入教室,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下课时也要求每个小组按队列依次离开微机室。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第二步,要求学生自觉清理自己周围的垃圾纸屑,不能随扔纸屑垃圾,更不吃零食,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好公共卫生的习惯。第三步,要求学生管理好自己所使用的电脑及其附属设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四步,要求学生要认真倾听他人讲话,不打断别人,有异议要举手发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习惯。

三、创立和谐的课堂文化是课堂管理的关键。

课堂文化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创造的课堂风气、规则、心理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和谐的课堂文化体现了师生的情感交融,它是一种学习共同体的文化。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我深知:课堂里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与角色认同,才能达到彼此的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只有做到充分的备课,才能帮助学生高效的获取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就我的经验来说,我的备课不仅仅针对教材内容备知识、备教法,而且我经常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有用的教学资源,并予以适当的扩展和交*引用,在课堂中适当适量的加入一些调剂的元素。如业界最新动态,相关的时事资料,或者一些相关事件等,一方面能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使学科的知识深入到了学生的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同时,我知道,要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课堂,教师就必须具有良好的组织与管理课堂的能力。因此,在平时,我非常注重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实践。通过不断探索,我发现,在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不是主要学科,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又比较强,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信息课完全是他们轻松娱乐的时间,课堂上不会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出现了上课做其它科目的作业、看课外书、说话、上网、玩游戏等违纪行为。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在每个学期之初就和学生一起制定出信息课堂的规则,并严格的贯彻执行。当然,我非常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我经常和学生交流,和学生做朋友,关心和爱护他们。这样,和谐的课堂文化在我班级中自然就创立了。

四、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是课堂管理的灵魂。

技术教育论文范文篇3

1.重视程度不够,教学任务难以顺利完成

目前大部分的中小学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不够重视,在课程设置上远远达不到实际的课时要求,由于课时安排不足,信息技术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教学内容时,往往会显得捉襟见肘,如果按照严格的教学要求安排教学进程,教学内容就不能完成。如果不按照规定设计教学,对于教学内容的取舍将无从下手,以至于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自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得不到充分提高。

2.考核机制不健全,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为信息技术在中高考中所占的分数并不多,因此不能引起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当前,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相关的考核制度并不健全,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自己制定了考核标准,但是成绩的评定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没有太大关系,这就从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来了负面影响。在信息技术会考的时候,考试纪律和高考纪律也不能相比,学生的成绩也会掺杂水分,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枯燥乏味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并不专业,他们不能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以自我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仅靠一支粉笔传授单调、枯燥的知识。教师应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带领学生上机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然而传统意义上的上机教学实际上还是实施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这和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教学要求不相符。在传统式上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充当着教学的施教者和主宰者的角色,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传递的信息。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没有创造性,这有悖现代教育的理念。

二、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对策

1.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开发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把生活中的事例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和分析信息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和人们生活以及工作的密切关系,懂得掌握信息技术是适合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问题搜索信息,然后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处理,剔除“假”信息。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学会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技巧。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并不是针对一个软件进行讲解,而是使学生掌握信息处理的技术,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高。

2.制定一套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体系

虽然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发展,但是在评价信息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依旧习惯把传统学科的评价方法运用到信息技术课堂上。这些评价方法并不完全适合信息技术内容,有很多重要的因素无法得到合理评价。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制定一套适合的评价体系。积极的评价体系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否则就会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习开展一些电脑制作比赛,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示,对学生的作品作出具体的评价指导和奖励,促使学生认识自我,突破自我。

3.改进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研究

技术教育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其中加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成为各国的共识,各国都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本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政府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面对全世界和全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工作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系如何,这是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关注的内容,我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当前工作重点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信息素养即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所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当前我国正在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同时注意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问题,二者同时前进。

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规划,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开设信息技术必须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根据全国的总体规划,为实现这个目标,教育部设定了各个层次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从而分层次、分步骤地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

在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积极努力地探索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思路与方法,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真正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去。

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的中小学能够上网,教师学生能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将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必将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环境、空间和氛围,促进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事业。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条件

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必将带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建设,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努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必将得到一个跨越式发展,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等设备必将走入教室,硬件设备的提高必将产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需求,从而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意识准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硬件设备的建设,同时也促进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面对大量的信息技术媒体,如何应用就成为关键,这样广大教师必将学习教育技术理论,探索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自主学习的学习情景,从而有利地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硬件建设,调动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紧迫感,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促使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迎接时代挑战,转变观念,真正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努力,从而使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发展。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必将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各种条件,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必将有利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即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其正在影响着教育的各个领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显示它的巨大生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必将促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真正地实现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目标。

1、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展的作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因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必须体现这个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必须是在基于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情景,如何建构这样的学习情景,这就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以建构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认知主体即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自主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学习的设计。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建构有效的学习环境,现代教学媒体都有其独特之处,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地建构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现代教育技术对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作用

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的重要层面,必须考虑在其他课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革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各种能力与素质。但是如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必须依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在当前形式下,课程整合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是若想真正实现课程整合,必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因为课程整合不是机械地把信息技术强加在课程内容上,而是考虑课程的具体内容,考虑学生特点和媒体特性,以实现课程的最优化实施为最大目的,这些内容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与范畴,因此必须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来指导我们的课程整合,那样我们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其真正地在一定情景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真正让技术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极大地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发展。

3、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作用

技术教育论文范文篇5

研究团队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和开展学生座谈会,了解到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并于2016年10月对华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大四学生进行了问卷预测试;于2017年3月-4月间对华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课程内容安排、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教学资源环境、教学师资配置等几个方面。研究工具为SPSS11.5。尽管属于方便样本,但是调查学生所处年级是作者选定的,因此基本能够反映华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认知及理解。

2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30份,其中回收210份,有效问卷200份,问卷有效比率为95.2%。所有的分析都是基于有效问卷的分析,学生覆盖华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的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不同年级的在校生。在200个样本中,大一学生20份,占10%;大二学生60份,占30%;大三学生60份,占30%;大四学生60份,占30%,百分比结果采用了四舍五入。2.1应用技术型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对“你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模块课程设置”这一问题,在被调查的200人中,75%的学生表示满意,18%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1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无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课满意程度还是比较高,也可以看到学生其实更倾向于学习专业课。对“你认为现在的课程设置中,哪些课程收获最大?哪些课程是多余的?应增加哪些课程?”的系列问题中,学生认为课程收获最大排名前六的课程分别为:市场营销学、市场调研、消费者行为学、销售管理、营销策划、管理学;在当时2013级教学计划中,学生认为货币银行学、景区管理服务、宏观经济学三门课程是多余的,这里要说明一点就是还有学生对公共基础课有异议,将近30%的学生有写某些公共基础课,比如大学语文。因此今后的课程安排应以学生的岗位能力需求为主,其他课程可作为公共选修课让学生来选择。对“你获得市场营销专业以外的知识的途径?”这一可多选问题,网络是同学们获得的主要途径,占被调查人数的85%;报纸杂志的专业性比较强,也是同学们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之一,占被调查人数的21%;而通过电视和兼职这两种途径获取专业知识的同学不到14%。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网络和专业性的杂志来了解市场营销专业以外的知识,而通过兼职来了解市场营销专业以外知识的学生很少,需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工作,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课程,让市营学生通过社会阅历来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2应用技术型市场营销专业的课堂教学质量。对“你比较喜欢的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方式?”这一可多选问题中,情景模拟占被调查人数的65%;案例教学法占被调查人数的73%;学生自主讨论占被调查人数的17%;老师授课占被调查人数的45%;选择多媒体占被调查人数的15%。由此可见,学生比较喜欢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课堂教学方法,其中情景模拟是一种易于传授新知识新事物的授课方式,学生自主讨论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式。从课前组队完成教学知识点预习任务,到课堂专业知识梳理、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到课后实训任务的指导,这是改革方向。对“你认为使用什么方式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这一可多选问题,选择学生自我创造有意义的案例或作品这种方法,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3%;选择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并语言幽默调动气氛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的86%;选择学生的自主讨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5%;而老师的积极引导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71%。由此可见,市营学生更希望能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能够自我来活跃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调动课堂气氛。当然这个结果可能与我院学生的生源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对“上课时,你希望老师用哪一种方式教学?”这一问题,选择课堂灌输、滔滔不绝的教师讲解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选择少讲多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6%;选择少练多讲,牢记理论知识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4%;选择放羊式、随意性的教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从中可以看到市营学生的90%左右都希望教师采用讲与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所以“教练式”教学方式将成为一个改革思路。2.3应用技术型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对“你对营销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这一问题,在被调查的200人中,55%的学生表示满意,22%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2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无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从中可以看到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有待加强。对“你对营销专业实习的安排是否满意?”这一问题,在被调查的200人中,12%的学生表示满意,15%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7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无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这个结果确实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学生实习工作的实质性改善亟待加强。对“你最认同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训课教学的方式?”这一可多选问题,选择教师示范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6%,选择软件模拟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8%,选择校内实训室实训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9%,选择到企业参观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7%,选择到企业实习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4%。因为是市场营销专业,所以这个结果反映出市营学生强烈希望开设校企合作课程、多建设专业性强的校内实训室,让学生学以致用。对“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实习环节或实验课程?”这一问题,有35%的学生提出了建议:如节假日兼职指导、寒暑假实习指导、自主创业指导等;同时也希望现学的专业课程都应该增强实验项目,而不是纯课堂教师讲授。这说明应用型本科市营学生比较重视社会实践教育,都比较重视是否能适应社会,能否与社会快速融合,因此必须加强对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视。

3华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华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30%,这还是最新2017级的人才培养方案,营销课程大多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老师口头讲解,自吹自擂,学生参与性不足。课程实验大多由于实验室建设不足而改为理论教学。比如《谈判与推销技巧》课程,属于实务类课程,本应该进行实训教学,却由于条件不足而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导致谈判和推销技巧无法得到锻炼和提升。其次,学院的实践课包括课程性实践课和综合性实验课,常采用的实践方法有案例分析法、情境模拟法、课堂讨论法。从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最希望增加真实企业实践的机会,建设校企合作开发类课程刻不容缓。最后,实践课基本无有效的考核,虽然有实践任务,却没有考核机制,最后的成绩还是由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决定,实践任务完成好坏都只是形式,所以学生投入不足,觉得好玩就行,像“经营之道”电子沙盘课程。

4结论与建议

应用技术教学改革可通过建立大学学年高低———营销能力模块要求———开设相应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构建以学分制考核为导向的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四维一体”的改革模式。模型如图1。4.1基础实践教学改革。基础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英语及相关学科(如管理经济学、管理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认知社会的能力。同时刚进入大学校园,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更应多参加以下对职业素养和职业情操有帮助的活动。4.1.1社团活动提高职业素养。我院适合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锻炼的社团有院学89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生会、系学生会、院社团联合会、营销协会、创业协会、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等,这些社团组织,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都是有帮助的,学校应该尝试给予参加这些组织并且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一定学分的支持或者选课优先权。4.1.2科技活动塑造职业情操。学校应该积极与当地政府联系,和社会组织合作,让学生多参加一些课外科技活动,这样学生可以进行义务服务并参与到整个活动中去,塑造职业情操和对生活的热爱,也能获得学分。基础实践教学改革主要安排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大一一学年进行。4.2专业实践教学改革。4.2.1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民办本科院校应投入比较多的资金购买最新的营销软件,建设营销专业实验室,如网络营销实验室、市场调研实验室、推销与谈判实验室等,提出现实任务要求,让学生角色扮演,提升学生对营销各环节的熟练程度。如在《推销与谈判技巧》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销售员进行上门推销或柜台销售,也可以设置谈判主题,让学生组队进行模拟谈判,教师再及时评述和总结。专业课程的实践学分和理论学分各占一半。4.2.2开展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对企业某一实际问题应用相关调查技术方法进行调查、分析、预测和总结。如学习《新产品营销》课程,要求学生组队去调查某企业旗下各品牌产品的品名、定位、功能、定价、促销、市场份额,提交调查报告,由学生代表上台讲述社会调查过程,用调查结果来验证书本知识的真伪。专业课程的实践学分和理论学分各占一半。4.2.3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尝试认定学分制度,鼓励、引导学生对企业真实产品进行营销策划。如本系连续举办十届的“品牌策划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市场调查大赛、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通过开创校企合作新型模式,提升学生真实策划文案的能力和产品销售能力。4.2.4引导学生从网络娱乐转为网络学习。从调查显示,学生上网时间较多。课后可要求学生多利用网络参与知名企业留言板、网上营销论坛活动,对一些知名网站如《中国经营报》、《经济参考报》、《销售与市场》、《中国营销传播网》的营销信息也要求学生多去了解,针对最新的营销领域动态,结合自己所学知识,以撰写论文或者心得体会的形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今后真正解决营销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主要安排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大二一学年进行。4.3创新实践教学改革。4.3.1节假日实践,体验岗位工作。进入大三后,学校要积极与珠三角地区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企业为学生提供兼职的相关信息,利用节假日帮助学生找到能够提升其实践能力的岗位。也可以通过校内的营销协会,帮助学生参加企业的产品促销活动,通过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营销技巧、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3.2项目实践,使纸上方案变成企业行为。学校和教师积极联系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项目合作。合作企业根据企业实际提出项目,学生组队进行项目方案计划和实施,教师总结项目执行情况。例如,在学习《品牌策划与管理》课程之后,要求学生选择合作企业某一品牌进行品牌定位、品牌推广、品牌维护等活动,编制出完整的品牌策划书,并在该企业中试行或实施。4.3.3学年论文,感受企业营销角色。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大三暑假会针对当前社会热点或营销前沿动态信息进行学年论文创作,要求学生走入社会去进行切身调查,并在导师指导下对调查结果完成论文。如学习《市场调研》、《统计学》、《促销策划与管理》等课程后,学生在暑假期间可以针对家乡特色市场开展某项促销活动调查策划,真正将理论知识转为实践应用。4.3.4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提升专业新思路。通过鼓励市场营销本科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尤其是这两年的互联网+创业项目,“挑战杯”创业项目等活动,让市营学生主动学习新的前沿理论,撰写相关的创业策划案,通过创新创业课题的成果来增长提升岗位能力的必备专业知识。4.3.5营销沙龙讲座,激发专业能量。学校可通过开办“策划沙龙”、“销售沙龙”等系列活动,邀请企业家、知名学者、优秀校友到学校与营销专业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传授和分享营销领域的成就和挑战。如《销售管理实务》课程举办“我是这样成为一名优秀销售经理的”经验分享会等,让大三学生从成功人士身上找到自己学习的动力和成功的因素。创新实践教学改革主要安排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大三一学年进行。4.4综合实践教学改革。4.4.1通过校内仿真平台熟悉供产销经营之道。以ERP为主的经管类专业仿真平台,在我校投入使用5年后,正逐步走上正轨,即将产生一定的效果。让学生熟悉企业供应链过程的管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和团队合作意识。4.4.2鼓励学生结合兴趣自主创业。学校和教师可鼓励学生组建团队在校内或学校周边开展实体创业活动,如开设餐饮店、便利店、咖啡屋、书店等实体门店;同时也要建立华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激励学生的互联网创业项目实施。在大四学习《创业策划》课程后,可分组为学生创办的企业或项目策划出一套营销推广方案。4.4.3开展校外实践基地顶岗实习。积极推进市场营销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真正适合本专业实习要求的市场推广、方案策划、广告宣传、促销活动、市场调查、品牌推广等工作,采取一些硬性手段和激励手段让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顶岗实习。4.4.4撰写毕业论文。大四的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统计能力、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必须通过参与论文撰写和答辩来锻炼学生的专业表达和应变能力。综合实践教学改革主要安排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大四一学年进行。

参考文献

[1]王玲.应用型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系统分析———基于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J].长春大学学报,2013,(12).

[2]王崇彩,杜立辉.对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调查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96-97.

[3]崔茂森,李明国.基于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农村教育研究,2008,(16):58-59.

技术教育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实验室;方案;特征;范围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从1997年起承担了中德两国政府签署的职教师资培养的合作项目,项目合作期限共八年,分三个阶段执行。现设有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与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四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生源主要是职校和大专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学院同时还是上海市和全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重点培训基地以及中德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

根据中德合作项目要求,学院按中德双方共同开发、制定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与大纲,培养集专业知识和技能及师范教学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职业教育高级人才。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学院借鉴和引进德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大力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引进

传统的工程学科教学中,通常做法是各门课程单独传授,学生很少有机会了解各种技术在实际工程中是如何被综合性应用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每门课程虽然都有相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都是各自独立进行的。在很多情况下,实验中所使用的设备和器件很多都是实验室专用的,与工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实际设备和器件有着较大的差异。自动化技术是一门融机械、电气、电子及计算机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在这种技术中,不同领域和层次的知识与能力融会在一起。与其他工程领域相比,在自动化生产中所使用的生产设备都是资金密集型的。因此,一方面,一般教学或培训单位是没有经济实力专门为教学购置真实的、昂贵的自动化生产系统的;另一方面,拥有自动化生产系统的企业,因经济原因而不愿将其作为实训设备给学生使用。这样,学校在传授自动化技术时,只能用模型或采用计算机仿真作为一种弥补的手段,但采用模型或计算机仿真的手段,学生无法学到真实生产系统所需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半成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实际的工业生产设备、器件仍然感到陌生,需要经过较长的工作岗位适应期。

同济大学职教学院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充分地认识到了上述问题。为使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的职教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将所学到的各门专业课的知识综合性地应用到接近于生产实际的过程中,为他们走上教学岗位后应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下基础,学院除了建立适合于现代教学法模式的几个独立的专业实验室外,正在筹建一个开放式自动化综合实验室。在这个综合实验室中,将开发一套完全接近于生产实际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由同济大学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共同投资。实验室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组成具有开放性,系统中不同生产厂家的设备可相互兼容,便于以后扩展;二是实验室资源具有开放性,实验室可面向校内外各种层次的学生或培训学员,做到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使得高投资的设备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

二、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的配置

建成后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应该能够完成不同形状和结构尺寸零件的加工。现计划在该系统中加工制造东方明珠电视塔模型、国际象棋等,从毛坯进来直到成品制成的所有工序都要在该系统中完成。为了达到这些工艺要求,系统集成了下列主要功能模块:

(一)切削加工工位

该工位由一台数控车床和一台数控铣床组成,能完成车、铣、钻的切削加工任务。数控装置采用的是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通用PC机,操作键盘为标准的PC机键盘,操作系统为WIN95/98/2000/ME/NT4.0/XP,采用图形操作界面,具有人机对话编程功能。在这两台机床上可以选用手动、半自动、全自动数控加工方式,学生在工位上可以学习编制数控程序、操作和调整数控机床。

(二)上、下料工位

在该工位上配置一台Eshed公司的五轴机器人,通过在线模块,可以将PC机上编好的程序直接传送到机器人控制器中。学生在该工位上可以学习机器人编程语言,并学习如何操作使用机器人。

(三)仓储系统

仓储系统采用的是一个四层28个库位的立体高架仓库,共分三个区域,分别用于存放毛坯、半成品和成品零件,同时配备一个物料搬运机械手。

(四)柔性物料输送系统

在各个工位之间零件的传输,是由一个环形的可按需拼装的传送带和有轨输送小车完成的,该传送系统具有零件的传送、交换等功能。

(五)监控系统

每个自动工位都配备一个可编程控制器,各自动工位之间是通过工业局域网络(如Profibus)相连接的,由一台PC机实现系统的协调控制。为了实时监控系统中每个自动工位的工况,在这台PC机上还可实时显示各自动工位的工况信息。

三、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的特性

在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室里,主要传授与实践有关的教学内容和实际的操作技能,在建立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室时,必须考虑到使学习的内容与劳动过程紧密相关。因此,所要建立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具备了下述重要特性:

(一)工业标准化特性

在系统中绝大部分的设备和器件都符合工业标准,尽可能不使用过分简化了的教学设备与器件,使学生可以在一个能反映真实生产过程的系统中学到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

(二)模块化特性

系统被设计成具有模块化的特性,也就是系统中的每个功能部件都能独立运行,重要的功能部件应该是分布式控制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各个功能部件进行操作,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增减功能部件,功能部件的增减同时又不影响系统中其他功能部件的运行。

(三)结构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由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建系统必须与变化了的技术要求相匹配。在设计该系统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其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使得组成该系统的设备不仅能与当今其他设备相组合和匹配,而且还具有进一步开发的可能性,为将来技术更新留有余地。

(四)学习的实践特性

学生在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室中学习时应该具有创造性劳动的可能性,也就是允许学生对某些设备进行拆装、更改,以使他们能够真正学到生产实际所需的专业技能。在该系统中采用的元器件虽然是工业用的,但是,在设计这些元器件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拆装的方便性。所以,学生能较容易地把建好的系统重新拆开,然后再组装起来,而且还可以通过增减器件来对系统的配置进行重构。

(五)现代教学特性

在现代职业劳动中,劳动组织形式是以小组劳动为特征的,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学生在学校就应该了解并习惯于这种劳动组织形式。模块化柔性制造实验系统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这是因为每个功能部件都能独立运行,各功能部件又通过局域网络相连接,通过协调控制连成一个系统。当学生在该系统中学习时,可以将“构建系统”作为一个学习课题,先构思出整个系统的方案,然后各小组分别对各功能部件进行设计、安装、编程和调试。在各功能部件调试通过之后,将组合系统进行整体调试。在整体调试通过之后,再对系统进行评价,最后,整个学习课题才算完成。

学习的任务是以课题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参与了从整体构思、设计直至安装、编程、调试、评价的所有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符合行为导向和创造导向的教学思想。学生在这样的系统中学习,除了能学到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能培养包括独立工作能力、决策和判断能力在内的个人能力,以及包括协作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在内的社会能力。

四、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的适用范围

(一)学习内容

在该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中,可以进行下列单项或多项内容组合式的教学与培训:

●数控机床操作、编程和加工功能扩展重构以及数控机床精度检查及调整

●机器人的操作、调整、编程和保养

●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联机

●仓储管理

●传送带调整、重构和编程

●传送带与仓库以及各工位之间的联机

●工件检验和质量管理

●计算机网络

●电子、电气、气动等的安装

●复杂系统的调试、维护、保养和故障查找

●编制教学软件并制作新的教学媒体

(二)适用对象

由于该系统与一般的实验设备相比价格较昂贵,而且从技术的角度看系统比较复杂,所以如何充分、合理地使用好该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建成的综合性的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将成为开放性实验室,主要面对下列学习对象:

1.本学院的学生。主要是已经学过专业基础课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与信息工程等专业不同竿级的学生。

2.同济大学其他院系的学生。为了实现资源共事,可以让本校其他院系需要做机电一体化实验的学生共同使用该实验室。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而且可以增进院系之间的合作交流。

技术教育论文范文篇7

但设备陈旧,无法满足需求

20世纪90年代初期,政府主管部门减少行政干预,下放办学自主权后,中职学校便开始了激烈的生存竞争。为了抢占时机、吸引生源,那些有远见的中职学校购置了较多的计算机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尽管机型陈旧、软件过时、维护困难,机器的使用率不高,但计算机在那时毕竟是很有吸引力的。一所中职学校尝到了甜头,其他兄弟学校自然纷纷效仿,结果是不论条件是否具备,各校都设置了计算机专业。虽然后来计算机专业开始失宠,但信息化浪潮的涌动,给人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在信息化时代,学校必须实现信息化。在这种形势面前,中职学校很快也就达成了共识,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大力普及信息技术知识。观念和做法都无可厚非,但由于不属于专业特长教育,在吸引生源上没有特殊的号召力,中职学校自然不愿意在资金上做大的投入,加上财政部门对职业学校的收入进行强化管理时出现的限制过死的状况,学校财政均出现了“无米下锅”的局面。所以,中职学校的微机房也就很难有大的改观。卧式机箱,286、386的主板,40G的硬盘,64M的内存,显示器太陈旧,键盘失去弹性,鼠标失灵,运行速度太慢,动不动就死机……许多机房尴尬无比,学生常常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微机房的硬件设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

课程资源的窘迫:课程、教材混乱,

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没兴趣

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从开设的那一天起,就没有统一过名称,有称信息技术课的,有称信息课的,有称计算机课的,还有称微机课的。教材更是五花八门,有沿用省编《信息技术》教材的,有使用高教出版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有使用教师继续教育教材的,还有使用其他成人辅导材料的。这些教材虽然各有侧重、各有特长,但毕竟编写出版目的不同,教材的使用范围也很不一致。由此可以看出,中职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普遍存在着模糊认识甚至是错误认识,有很多人把信息技术教育这门课程看成了计算机普及课程,教学目标必然就会定位在计算机常识与操作技术上。条件稍好些的学校在这些常识之外,再讲授一、两种计算机语言和一些编程基础知识,很少有学校能将课程宗旨定位在“提升信息素质、营造信息环境、倡导信息创新、构建信息文化”这一层面上。有的学校校长说:信息技术课就是让学生学点计算机操作技术,会用五笔输入法打字,能编辑Word文档和WPS文档,会使用电子表格处理数据,学习别的东西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多大用处。

正因为教学目标不明确,所以,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的课时安排和课堂教学就显得比较混乱:许多学校每周只开设1节信息技术课,一般每学期只有20个课时。而且,大多数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耳提面命地进行理论讲授,在黑板上大讲特讲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软件的操作,然后就放羊般地将学生带进机房,任其自由操作。即使规定了教师在机房内授课的时间为8~12分钟,但由于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全程监控,学生很少有自由处理信息的时间和机会。在这些情形之下,学生能保持多久的学习兴趣呢?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缺少必要的监管措施和足够的监管力度,加上职业教育宏观调控相对困难和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各自为政,所以,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资源的窘迫现状一直难有令人满意的改观。

专业师资的欠缺:无法良好地

完成教学任务,认识混乱

到目前为止,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专职的信息技术课教师,条件好些的学校能够配备科班出身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条件差些的学校只能让那些半路出家或自学成材的教师充任信息技术课教师,有的学校还使用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担任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凡此种种,既因师资条件限制,又因认识混乱造成。这种随意配备师资的做法,会引来一系列问题:教师很难准确理解课程的设置目的及其教学的目标要求,课堂教学中无法灵活地把握实施要旨;学生学不到关于信息技术的关键知识和操作技术,对于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方法很难有规范的掌握,既无法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目标,也会给学生造成偏见和误解,以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操作技术,处理信息就是打几个字、处理几份表格;同时,在学校内部和社会上也会形成左见,以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一个时髦名字的空架子,没有什么实际内容。这对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十分不利,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十分有害。

学生意愿的错位:

主观愿望和现实需求难以协调

中职学生普遍对信息技术教育这门课程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与初中阶段的教育和影响密切相关。在初中阶段,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就是按照计算机入门操作技术进行安排和讲解的,每周1个课时,教师讲一讲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就把学生带到微机室里自由练习去了。有了这样一个初步的认识,在中职阶段无需进行必要的引领和影响,认识的惯性自然会毫无疑义地传承下去。更多的学生是按照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上网技术→聊天技术+游戏技术这样的链条来理解这门课程的。于是,不联网的计算机房自然会引来学生的强烈谴责,联网的计算机房就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一边是教师眉飞色舞、神情专注地讲解、示范软件操作技术,一边是学生聚精会神地网上浏览、网上聊天、网上游戏,自我陶醉在形形色色的网络世界里。所以,信息技术教育的上机课,纪律会出奇地好,除了计算机运转的声音外,肯定没有日常课堂上经常出现的奇怪声音,绝对没有交头接耳、调皮捣蛋或者昏昏欲睡、流涎打鼾的现象发生,但若提问什么问题,肯定多数学生不能够回答上来,这样,组织信息技术教学的良好初衷就变成了美丽的泡影。

如前所述,条件好些的学校会使用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和进行课堂监控,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教学缺少针对性,无法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进的教学技术反倒会引来学生强烈的不满情绪。据调查,目前高中生家庭计算机的拥有率已经达到40%以上,随着年级降低,拥有率明显上升,到初中一年级家庭计算机的拥有率已达到70%~80%。农村职业学校学生家庭计算机的拥有率虽然远没有如此之高,但因所招学生多属成绩很差、自律意识淡漠,他们大多都有去网吧玩游戏的“丰富经历”,对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的熟悉程度和依赖程度都很高,他们上机的主观愿望和根本目的就是聊天和玩游戏,对于“信息技术”之说,他们从心底里并不感兴趣,教师组织信息技术课教学并不容易。

技术教育论文范文篇8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是课堂美育的必备步骤。而作为“图文并茂”的演示讲稿或多媒体作品,通常也能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像创设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迫切愿望。

2上机操作,结合教学实际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够掌握所学要点。在使用Photoshop进行“图形图像的加工”教学中,笔者安排了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选择“磁性套索”工具或者“抠图”工具将自己的照片抠出和校长的照片组合到一起,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3任务驱动,培养自主学习

任务驱动学习法是信息技术学科中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是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教学中,笔者先提出问题:“咱们班的某某同学想下载一首好听的MP3,有哪位同学能帮他下载?”同学们都踊跃帮忙,很快就下载了好多MP3,之后老师又提出问题:“那么‘文本’、‘图片’和‘视频’信息又是如何下载的呢?”学生们根据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的学习,自主探究掌握了文件的下载方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除了学会因特网信息的查找外,还学会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信息的下载。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电脑上统一演示,对个别学生遇到的问题可单独辅导,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

4注重合作学习,促进共同提高

信息技术课堂也是一个协作的课堂,因此,在教学生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要注意观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多给学生鼓励,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得老师讲解,可以让学生合作讨论,互相交流,互相协作,取长补短,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地完成任务。红寺堡区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好多同学的操作能力都比较差,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但要进行新课的讲授,还要顾及一部分同学的认知水平,所以每节课都要安排一些简单的任务,缩近同学之间的差距,争取在一年的时间,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帮助下,让所有的同学都能齐头并进。

5归纳小结,注重任务评价

技术教育论文范文篇9

1.1课程设置分析笔者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输入“美国高中排名”,在其中的100所中学里调研了TheRoxburyLatinSchool、GrotonSchool、TheChapinSchool、TheHillSchool、WesttownSchool、TheMastersSchool、CushingAcademy、TheBrearleySchool等中学,对其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情况进行了概括研究。

1)课程设置层次灵活、方式多样。美国中小学在课程设置上适当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层次。像TheRoxburyLatinSchool、GrotonSchool、TheHillSchool只是高中开设有关信息技术课;TheChapinSchool、ThemastersSchool在初中和高中开设有关信息技术的课程;WesttownSchool、TheBrearleySchool小学、初中和高中都设置了信息技术的课程。美国各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区根据实际情况,分层次开设。比如TheChapinSchool,低年级不专门开设相关课程。

2)课程内容难易得当,选修、必修结合。笔者把以上调研的学校的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将其中课程内容进行分类:计算机基础类、应用软件类、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网页设计和网络课程类。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主要在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设,主要包括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图形制作等。应用软件类课程主要包括PowerPoint、Excel、Photoshop、电子邮件服务等。计算机程序设计类主要包括Java、VisualBasic、C++和C#等。这类课程多数学校在初中阶段开设,如WesttownSchool和TheChapinSchool;部分学校在高中阶段开设,如TheBrearleySchool。网页设计和网络课程类课程主要在高中阶段开设,包括Flash和Dreamweaver、安装软件、解决硬件组装问题等。不同类别的课程根据学生年龄水平、思维层次不同,内容设置的难易程度不同。

3)课程名称不同,教学目标一致。美国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是地方分权制定的,不同学校课程名称也不尽相同。比如:TheHillSchool、ThemastersSchool课程名称是计算机科学;GrotonSchool、WesttownSchool课程名称是技术课程;TheChapinSchool开设的课程称为教育技术课;TheRoxburyLatinSchool设置了信息技术系。这与我国略有不同,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课程统一称为信息技术课。虽然各个学校的课程开设情况不尽相同,但最终都体现了一个教学目标:把电脑作为一种工具,锻炼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2教学方式分析

1)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美国十分重视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所调研的8所中学里,所有的学校把该课程与其他学科结合,或者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以GrotonSchool为例,该学校各学科均不同程度的运用信息技术:几何课中学生用几何画板来分析几何问题;艺术学院的学生学习如何创建和处理数字图像等。美国的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理念是:将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学习的工具,学信息技术就要学以致用。

2)笔记本计划。在美国,很多中小学校都制定了笔记本电脑计划,目的是让在校的学生人人手中有电脑,学会利用电脑进行项目学习。针对部分贫困地区,一些中小学出现“移动计算机车”,将32台左右的便携式计算机置于一个专门设计的多层手推车上,哪个班需要,就推至该班教室使用。学生可以将事先充电的便携式计算机置于各自的书桌上,借助安装于各教室或教学楼某部位的解调器,方便接入互联网[1]。

1.3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分析

1)企业参与、多方赞助。美国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十分重视企业参与。据统计,有1/3的中小学校受到企业的捐助[1]。Microsoft公司就对美国多个州的中小学校提供免费的软件,并充许全美的各学校以比市场价低得多的价格购买他们公司的产品。像TheHillSchool就是与微软公司合作培训学生,提供微软网络工程认证方面的课程。

美国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所在学区及政府、学生家长或家长所在公司、企业的赞助。此外,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对薄弱学区予以更多的补助。

2)统一规划、地区分权。美国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是根据地方分权的原则进行的。州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统一规划,但州内的各学校均保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决定权。各地区的学校设有校董事会和家长委员会,对不能胜任的教师,校董事会和家长委员会有权研究是否留用,给教师的压力很大,这也促进了教师对自身能力的提高。

2给我国的启示

2.1设置灵活的课程体系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是按国家制定统一的发展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此,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课程设置方式,选修和必修结合。一般性的操作技能以正式课程的形式出现,复杂性的操作技能可开设选修课。此外也要考虑到我国的地区状况、学生特点等灵活地设置课程。比如,我国西部地区相对比较贫困,这样至少要在学校开设基础的信息技术必修课,在不能使保证人人有电脑的情况下,以教师的操作为主,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操作技能。而相对发达的地区应该结合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特点开设相应的选修课。

2.2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与其他学科整合,要把信息技术课当作一门工具性课程,作为交流、研究和问题解决的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各科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这方面的机会,让学生在各学科教学中接触一些专门软件,学会利用新技术去获取知识。

2.3加强地方资助和企业参与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还处在逐步发展阶段,需要大批计算机硬件设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大批教师及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等。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的扶持和资助。对此可以借鉴美国的教育体制,吸引企业参与其中,学校与企业合作,共谋发展。比如,我国的联想、宏基等国产电脑企业可以对中小学进行捐赠或优惠,这样既树立了企业形象,又扩展了用户群体,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3结语

在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充分借鉴美国的经验,并积极探索国内发展方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最终实现学生多种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定华.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近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3):60-61

技术教育论文范文篇10

(一)课程目标理论性倾向严重

现代的中学教育以课堂教育为主,计算机学科的教育方式也是如此,而在课堂上,仅仅能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掌握理论知识是一切实践发展的基础,也只有基于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学生才能够拥有长远的眼光,正确作出关于学科发展的决定。在理论教育的地位如此之高的同时,实践教育由于它的难操作性,很难被广泛地应用到学生教学上,使得理论教育拥有了更容易开展的优势。因此,教学的天平自然而然就向理论教育倾斜了,在高校教育中,培养计划主要围绕着理论教育开展,而实践教育只是理论教育的一种“附属品”。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忽视教学实践环节

由于课程目标的倾斜,高校里的课程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只占了总学分的很小一部分。并且在这为数不多的实践课程中,绝大多数实践实验的内容是去验证某一规律或定律,以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从头到尾走完整个实验流程,很少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实验、创新实验。现在的中学教育里,实践教育还处于一个落后的状态,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真正从中获得应该获得的能力。从这种环境走出去的学生,从近处说,无法创造出优秀的,让人能够耳目一新的毕业设计作品;从远处说,难以于真正了解社会市场需求,无法参加公司里的创新设计开发,综合素质不高,终究不能被社会真正接纳。

(三)实践教学受滞后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

由于教学的重心并不是实践教育,因此参与到实践教学中的师资力量远没有理论教学的师资力量那么强大。实践教学课程学时少,过程固定而简单,因此对老师的要求并不是很高。被安排来做实践教学的老师有可能是先上岗,后学习,自己都没有弄懂的情况下就去教了学生,并且这样的老师只会固守陈理,不会想着创新,改变实践教育,而进行理论教学的老师,不仅很有可能也不具备实践教学能力,而且更不会去改变实践教育模式。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个死循环。师资力量的落后,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低下。

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实践问题对策

(一)创新课程目标,把实践能力强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追求

目前的社会形态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出新型的应用型人才。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无法平衡实践和理论教育关系的尴尬时期。我们希望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终身受用。然而,市场期望我们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对工作快速上手,实战能力强,为了使学生更受市场青睐,我们不得不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满足市场和社会所提出的要求。这样混乱无序的教学方式终将同时失去两个方面的优势,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都处于不高不低的尴尬状态。

(二)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要确定实践教育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增加实践教育的学时,以求优化课程结构。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在实践教育中学习、熟悉理论知识。将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消除传统教学中实验室对学生的“神秘感”。和企业合作,给学生进企业参观、实习的机会,实行上课实习穿插进行的体制,让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要将实践教学理论学习穿插到教学的方方面面,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三)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