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职业教育改革分析

时间:2022-04-07 09:15:57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职业教育改革分析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没有新型职业农民,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都将是空谈。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普遍滞后,各地区对其重视的程度较低,各类职业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和专业的比例较小,职业教育体系亟待改革和完善。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角度来看,农村职业教育改革重在做好几个方面工作:顶层设计,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方法,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实效;政府主导,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转变观念,正确看待职业农民内涵;制定政策,助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教育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城镇化的加快,农村的各类要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外流,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导致农村空心化的情况十分严重,农业生产相对于诸多农村劳动力人口而言,已经成为了副业,农村的耕地种植情况也不理想,撂荒的现象随处可见。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靠农村劳动力,还需要依赖于更多有技术、懂发展的现代职业农民,以适应现代农业越来越细化的要求。要培养职业化农民,需要将农村职业教育放在首要发展的位置,但从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上,各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都不容乐观,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改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窘境,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障碍,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助力,成为当前紧迫之需。

一、新型职业农民释义

新型职业农民是能够满足未来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具备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与市场经营管理才能,并将农业生产作为专门职业的群体。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言,这种职业农民带来的观念转变,能够改变我国数千年来传统农民的符号象征,使得农民能够从一种较为底层的社会组织、生存状态、社会等级、社会身份,平等地蜕变成为一种普通的职业。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效率与成本逐渐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过程中,就要求农业生产劳动者能够使用更加高效的工具、懂得应用降低成本的技术与方法,这种更高水平的适应未来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的农民,就被称为“新型职业农民”。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尤其重视,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返乡农民、农村务工的青年、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这是国家首次对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来源作出界定,也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发掘需要从当前农业生产劳动力主力中培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专家朱启臻对新型职业农民有如下观点:新型职业农民不仅仅需要具备传统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必要技能,还需要具备市场的眼光,能够了解和把握市场的动向,对市场动向及政策有一定的敏感度。一些学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对象并非一成不变,它表征的是从当前到未来,农民从农业副业生产到专业生产,从相对低效率、高成本的传统农业作业变革为高效、低成本农业生产,从身份过渡到职业的转变过程,新型职业农民群体正是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的人群。作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普及需要经历“农民——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最终新型职业农民将具备现代农业生产所需的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农业产业市场化经营管理能力,是能够以价值规律为主线,将农业作为自身的职业及主要经济来源的新时代农民群体。由此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是开放的,并不是固守本地的农民以及过去的职业,它还包括城镇居民以及外来的农民。

二、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角度看农村职业教育的问题

(一)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从发展情况上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着明显的发展滞后问题,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相称,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生产高水平人才需求。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在整个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中影响力偏小。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多数还都是全日制、正规教育为主,主要受教育者依然是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未能开发受众面更加广阔的农民职业教育。其二,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主体单一,以职业院校为主,缺乏商业协会、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过程中,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以及企业或行业与农民的沟通培训,能够使得市场与农业生产的结合更加紧密,也能够让更多有水平的新型农民能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更替与市场管理的技能,但由于缺乏这些市场主体的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受到制约。其三,农村职业教育结构亟需调整。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资源布局上看,绝大部分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都是集中在城镇区域,这些区域有着更好的地理位置和就业环境,更容易吸引优质的学生资源,而且这些院校也大都不培养农业人才,而是以非农专业为主,对于以农业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则大都分布在远离城镇的郊区或周边地区,吸引学生的能力较差。另外,在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方面,涉及农业专业明显太少,而且这些专业的内容与当前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基本脱节,很难实现对农业生产的有效指导,这就造成了农村职业教育难以培养符合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二)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雄厚的经费支持。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同样需要有实验设备、教学场地、专业师资队伍,因此,足够的经费投入是保证高效培训的根本。由于农村职业教育更加偏重于实践而非理论,因此,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其实践成本非常高,常常需要匹配专业的设备、专门的场地以及较长的时间,整个教育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两倍以上,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财政专项资金,二是社会企事业团体以及社会个人的投资。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成本高,需要很大的资本投入,而且效果产出收益较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使得追求更快和更高利润的企业不愿意进入到农村职业教育市场,因此,国家财政拨款就成为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尽管国家财政拨款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力度不低,但由于缺少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灵活性不够,机动性不强,许多资金的使用也存在重复和低效的问题。随着农村职业教育缺口的增大,国家财政拨款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就显得越来越不足,亟需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三)农村职业教育无法适应职业农民培养的多元化要求。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长期发展需求以及区域发展需求还不匹配,仍然需要社会各界努力提升。在教学方式上,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方式还是较为传统的办学,这一模式沿用了数十年,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新兴职业农民的培养应该具有实操性和针对性,根据具体的农业生产特点专业训练,以提升农民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素养,又能够获取管理、经济、技术类的其他知识。另外,绝大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因此,在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使用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授予适当难度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利于农民职业培训。但是,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很难达到上述要求,而且,由于没有顾及到各个地方的差异性与特殊性,诸多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普遍雷同,对于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未经过分析与加工便直接套用,这就导致许多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效果远不如预期。(四)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功能的认可度不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农业生产开始远离了年轻人的选择,多数年轻人对于农民职业的认可度都不高。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农业生产的人才保障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加快涉农人才的培养与供给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但是,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涉农人才的培养比例却不高,绝大多数家长在培养孩子时,涉农专业都是放在次要考虑的位置,农村的家长希望孩子们能够跳出农门,去从事更高层次的职业,免受农村的劳作之苦,城市的家长更加不希望孩子们去到农村。职业教育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次要选择,是不受人重视和认可的“二流教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是受到了更大的制约。另外,高等教育的扩张也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的生源严重不足,当毕业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时,农村职业教育便不再是这些毕业生的备选项。正是这些问题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提升与改善造成了严重障碍。

三、立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一)顶层设计,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离不开国家的顶层设计。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予以完善:其一,办学机构平台的多元化。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人士进入到农村职业教学的办学当中,引进更多的市场化机制,激活农村职业教育市场,使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能够直接参与到农村职业教育当中,让农民能够更加容易地接受到高水平的职业教育。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农民学院,让更多的农民能够直接参与到职业培养,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技能提升。其二,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结构。职业教育的规模与梯度需要根据国家产业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从纵向上看,要建立起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初级、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各个梯度的规模和特色要符合实际需求。从横向上看,要根据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需求,调整技术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培养,根据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使得新型农民的培养有地放矢。其三,构建全面动态的大农业教育体系。社会人才储备需要有良好的战略,从各国成功的经验来看,通过不同层次教育的配合,让各个人才梯度都有供给,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也能够在这种教育梯度中获益。(二)创新方法,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实效。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如何调动农民参与学习和培训的积极性,需要认真的研究与探讨,这对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意义重大。在多方实践中,要通过总结成功经验,逐步探索启发式、参与式等多元化的成功培训方式。在培训形式方面,要实施根据灵活的培训方式,使得学员能够更加灵活地参与到培训当中。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追求多元化,让学生能够接触不同的元素,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在培训载体的选择上也要尽量多样化,这样有助于学员全面掌握。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可采取“农学结合”分段式培训,根据不同的农时季节,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根据当季当时的实践理解教学,提升教学的质量。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中职教育紧密结合,大力推动“送教下乡”,将培训的环节放在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实践,使得农民能够在田地里学习到农业技术。要大力推广“移动互联”在线培训,让农民能够在自家利用多媒体、手机等学习农业知识,并且可以接受在线的咨询与答疑。对于不同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需要根据地方特色和产业发展需求,在内容方面有所侧重,以培养能够适应本地发展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力推动和探索“政府+企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让社会各界参与进来,让市场机制也能够更畅通地进入到职业教育当中,使得“学校+基地”型培育模式、“创业培训+经营指导”型培育模式、“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型培育模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使得职业教育得到实效性提升。(三)政府主导,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教育经费是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解决农村职业教育问题,首先就必须解决好资金来源问题,将传统的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要方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不能够动摇。农村职业教育的受众面大多数都是农民,其经济收入并不高,必须让这部分群体接受到低成本的教育培训机会,因此,在财政渠道方面,政府财政应该占据主导地位,中央、省、县、乡各级政府在其中的投入占比应该合理,以使得中央和地方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能够平衡。二是财政在农村职业教育方面的投资应具备引导性,以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让社会主体进入到农村职业教育,以补充财政投入的不足,弥补政府供给的缺陷。(四)转变观念,正确看待职业农民内涵。人的观念是影响人行为的重要因素,对于农民而言,接受职业教育也需要有正确的观念。传统的农民思想中,小富既安、懒散保守都不符合新时代新型农民培养的观念,而是需要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当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时,会受到外部思想的冲击,这与传统的农民思想中的乡土文化有所不同。要根据现有的资源,积极利用这些资源,使得农民思想中的乡土文化成为新型农民培养的营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需要基于农民、根植于农民,但又要有新的思想,需要新的理念、技术和身份去迎合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于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民而言,文化水平更高,对于传统乡土文化的理解应该更加的辨证,要继承其中优秀的部分,让其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主力,又要改造其中不符合实践的部分,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五)制定政策,助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在农村职业教育的推行过程中,国家和各级政府都有相关的支持政策,这些政策包含了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金融相关的保险、信贷及补贴等,需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梳理,大力宣传和实施关于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和发展的政策条款,从而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都应该出台专门的政策给予支持,并督促落地落实。使得各类社会资源能够根据政策导向向着农村职业教育流动,推动产业的发展。在工商行政审批环节,对于职业农民创业或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应该予以政策上的鼓励与税收减免等。提升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认可度,让职业农民能够成为更多人的首选方案。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大教育培训补贴的方式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村职业教育当中,对于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农民,可以减免学费或提供奖学金,使得农民能够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还要逐步建立起完整的中央、省、市、县各级支持、扶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将各项政策细化落实到每个农业职业院校的学生,让这些农民学生不仅仅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还能够获取学习机会,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陈锡文.把握农村经济结构、农业经营形式和农村社会形态变迁的脉搏[J].开放时代,2012(3).

[2]李俏,李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理念、机制与路径[J].理论导刊,2013(9).

[3]皮江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定位[J].高等农业教育,2013(8).

[4]杨安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破解农村职业教育难题的制度探索[J].甘肃农业,2016(7).

[5]张亮,周瑾,赵帮宏,李逸波.国外职业农民培育比较分析及经验借鉴[J].高等农业教育,2015(6).

[6]杨成明,张棉好.多重视阈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28).

作者:韩丽娜 单位:新乡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