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9:46:56

新型范文篇1

一、培养幼儿创新型能力的重要性

(一)幼儿创新意识的特点与核心。创新的核心在于改变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现如今,创新是这个时代争相追求的产物,如果全民都拥有创新能力,社会也就会高速的发展。创新意识是指人在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依据自身需求和社会需求,激发创造前所未有事物的思想和动机,并付诸实际行动在创新活动中体现自身的设想以及愿望。创新意识具有积极性,它是人们进行创新能力表现的直接动力,是产生创新性思维的根本前提。(二)幼儿与创新能力的必然联系。幼儿时期作为一个人最开始接触知识的起始时期,对于知识就如一张白纸,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幼儿纯洁无邪,他们具有先天的创造力与好奇心,对周边的一切都感到好奇,这时候恰恰是激发幼儿创新能力潜力的最佳时期,面对复杂的世界,他们喜欢摆弄、操作、触摸,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来回答。他们以这种方式来表现思考与探究,表现出渴求和学习知识的欲望。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及时采取创新式教育,帮助幼儿培养创新性思维和创新型能力,创造幼儿愉悦学习知识的机会。与此同时,个体的差异也需要注重,以适宜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和接触,让他们在相互学习中激发探究知识的乐趣。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型能力

(一)摒弃传统教育方法,善于发现新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要认清培养幼儿创新能力所针对的应该是幼儿天生所具备的天性。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将传授知识与鼓励幼儿敢于创新结合起来,多加注重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对于幼儿教育中,教给幼儿知识只是基础,达到具备创新能力才是目的。幼儿正处于人生整个阶段的问题时期,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耐心解答,有时候需要教师引导幼儿探究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幼儿在这个时期也是最爱破坏东西的,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新奇,会以自己的方法拆掉一些玩具,再按自己的意愿组装拼凑,这往往让成人难以招架。如果教师在这个教育过程中,不注意分寸,忽视了幼儿本身的天性,加以严厉的斥责,这种行为会扼杀幼儿的创新意识,从而使幼儿恐惧于对新奇事物的探究,剥夺了幼儿自我发挥创造的自由,是一种极为不负责任的行为。教师应当以耐心和恒心去面对这个事情,正确看待学生的好奇和问题,通过给予幼儿不断探究和实践的机会去让幼儿更多的表现自己,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还需要在他们产生疑惑的时候细心的引导,最终获得创新能力来处理问题。(二)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拥有想象力是拥有创新能力的前提。幼儿具有不同于成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在幼儿时期因为没有思维模式的枷锁,可以发挥自身一切的可能性,幼儿时期是培养一个人想象力的最佳时期,他们的想象力不会受条条框框的约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想象力是比知识还要重要的力量,知识只是有限的,而想象则是无限的,想象力是世界的一切可能性,促进着社会发展,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开拓性思维,鼓励他们敢于说出自身的想法。另外,幼儿在构成丰富想象的时候需要教师赋予他们一定的知识经验,从知识的海洋中抽取一定量的水滴让幼儿用这些再去创造更广阔的大海。教师可以带幼儿去大自然的环境中,因为大自然也是具有无尽可能性的一种情景,可以让幼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思维,开拓幼儿对于大自然的认知。开阔视野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第一步。(三)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打造安全和谐的环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宽松愉悦,和谐安全的环境是有利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氛围。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形下,幼儿才能发挥自主能动性,更容易融入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如果是在极为紧张、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不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人在那种情况下思维和思考全都会被禁锢,大脑的灵感会被打乱,想象力空间会受到阻碍。所以,教师应当首先尊重幼儿的真实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当组织活动或者上课讨论时,注意听取幼儿的声音,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想法,有自主支配的时间去参与活动。这样是一种培养幼儿创新能力比较良好的方法,为幼儿具有创新精神奠定基础。其次,在做活动的时候多给幼儿一点鼓励,少一些责备。当幼儿遇到麻烦的时候,不能不闻不问,以嫌烦的态度回应幼儿的问题。教师应当积极回应,并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幼儿在创新活动过程中不免会有困难出现,这时教师应当参与其中,组织幼儿,带领他们积极探寻,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如果以谩骂训斥幼儿,无异于堵住了幼儿创新能力施展的空间。最后,提供给幼儿安全和自由的空间。自由和安全是创新氛围形成的土壤和气候,教师要多开辟这样的小天地。为此,我们在创设各类游戏区域时,从名称、色彩、布局等都要尽可能地让幼儿感到温馨、亲切,还通过投放丰富多彩的材料鼓励幼儿玩出新方法、新花样,增进幼儿对创新活动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参考文献:

[1]岳亚平.创新教育中应明确的几个问题[J].早期教育月刊,2002(2).

新型范文篇2

关键词:乡村振兴;主体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启蒙

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为了推动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有力解决,中央开始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时代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问题的提出

继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紧接着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意见》首次提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明确要求“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2]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应该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外部力量而言,即各级政府、资本市场与社会力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能主观武断,通过政治运动强制性地为农民设计美好生活,而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以得到农民最大程度的拥护,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才能真正得以落实。第二个维度是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内部力量即农民而言,广大农民要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作用,就必须跳出原来习以惯之的被动、等待、消极的思维窠臼,正确认识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在于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如果说外部推动力量在实践中相对容易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那么,对于农民而言,真正将振兴乡村作为自己的事业投身其中,积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作用则相对而言要困难得多。因为,当前广大农民受到国家、市场、社会、历史以及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其市场主体地位、政治参与意识、价值选择能力、审美境界提升等还比较欠缺,严重制约着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应该积极提升农民主体性,提升他们建设现代农业、参与乡村治理、繁荣农村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真正发挥其乡村振兴的主体性力量。那么,如何塑造和提升农民的主体性?这一追问则逻辑地指向了农民启蒙。目前学界还鲜有“农民启蒙”这一提法。从中国的启蒙话语而言,农民启蒙当然地落在社会精英、知识精英身上,跟普通大众尤其是农民好像没什么关系。农民常常扮演的是被迫害、被拯救、被号召、被教育、被建设、被代言、被救济的角色,很少有将农民与启蒙相联系,提出“农民启蒙”这一概念。但是,从乡村振兴战略而言,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民,如果农民不能摆脱“被”的角色,缺乏独立思考和价值选择的自主性,则不能发挥其伟大的创造性,从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因此,农民启蒙于乡村振兴而言则显得尤为紧迫。什么是“农民启蒙”?所谓农民启蒙,即是指农民不断突破既有“成见”的束缚,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自觉认知自身的存在状态、确认自身的价值认同方式,逐渐确立起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对现代化形成正确认识并努力投身其中享受现代化文明成果的过程。[3]农民启蒙不是“启蒙农民”,或者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启蒙农民”,而是农民逐步发现自身、确立主体地位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农民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祛魅”过程、从“不自由”走向“自由”的过程。由此可见,农民启蒙的核心内容就是农民主体性问题,提升农民主体性必须取径于农民启蒙之途。只有农民启蒙,才能不断促进农民主体性的确立,才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也才能为未来美丽乡村建设开发更多的人力资源。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需要造就、汇聚更多“乡土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是培育美丽乡村的现实和未来,是为建设美丽乡村培养、造就更多“乡土人才”的重要途径。《意见》明确提出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造就“乡土人才”的首要任务,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本,积极破解振兴乡村的人才瓶颈制约。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然瞄准广大在乡务农农民,通过针对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的教育培训,使他们能够具备现代农业所要求的能力素质;通过全力打造“职业农民”这个“新型职业”,使“农民”成为有尊严、有地位、有吸引力的职业。既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与农民启蒙的对象相同、内容吻合、目标明确,这就引发出下面的问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以提升农民主体性为中心,协调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切实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的关系厘清

当前“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的突出问题,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出了严峻挑战。近年来,各地展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虽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问题起点、理论架构、发展方向认识不足,导致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了某些偏差。有鉴于此,我们经研究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起点在于发展现代农业,而不是农民问题;应该从培育“新型职业”而不是从“新型农民”入手,架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理论;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所辐射的对象人群,不应当仅仅是在乡的农民,而应该更多地包含有志于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农技推广人员、返乡农民工以及退役军人等。[4]如果我们的立论成立,那么,既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只包含一部分在乡农民,那么它包含的所有农民与“农民启蒙”之间好像就关联不大了,我们前文所提问题就成为伪命题了。其实不然,细论如下:首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农民启蒙播下了现代精神的火种。尽管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还不能辐射到全部在乡农民,但是如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将纳入其中的那一部分(哪怕是一小部分)农民,通过教育引导使他们突破“既有成见”的束缚,逐步树立起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意识、思想与观念,那么,他们就会像火种一样,点燃其他在乡农民突破既有成见束缚、追求现代精神的热情,从而推动农民启蒙的发展。正如康德所言,只有极少数的人能首先摆脱已然习惯的“脚梏”,然后将自己在启蒙中习得的观念、思想、精神传播给其他人。[5](P61)现实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所选取的那一小部分农民,恰恰是那些知识水平较高、年龄合适、思想解放、具有创新能力的农民,他们经过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尤其是思想观念的引导,能够很快成长为具备主体观念、创新观念、道德观念、法律意识、诚信意识等和掌握一定农业生产技术、服务技能、经营管理经验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将擎着现代精神的火种,在更大范围的农民中间传播,以自己的典型示范引领周围的农民慢慢加入到建设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队伍。就此而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定程度上就是农民启蒙的推进方式。其次,农民启蒙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推进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以及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等。这理应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传授给农民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层面,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等现代价值观念。惟有既重视传授给农民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注重塑造他们的现代价值观念,才是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根本目的和主旨,而这恰恰也是农民启蒙的目的和主旨所在。农民启蒙一方面立足于中国式现代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观念作为最基本的思想支点,以此开启农民现代化的思想启蒙;另一方面立足于乡村文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凝聚人心、教化民众、淳化民风的作用。农民启蒙的思想资源既立足于现代,又扎根于传统,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将农民启蒙渗透溶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强大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再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都需要经过长期细致入微的工作才能逐步实现。如前文所述,主体性是农民启蒙的核心要义。人的主体性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生成过程。马克思以历史性、生成性的思维对人的主体性进行了科学的解读:“历史对人来说是被认识到的历史,因而它作为形成过程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形成过程。”[6]可见,主体性是人所潜在地具有并且能够发挥出来的属性,[7]只是这种属性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而长久处于一种被遮蔽的状态,需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祛蔽、逐步确立。就此而言,农民启蒙当然也是一个不断的历史生成过程,是随着社会历史变化而逐步向前发展。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也是一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从将“农民”培育成为一种“新型职业”的角度而言,其复杂性和系统性更是显而易见的。长期性、复杂性、历史生成性的共同特点,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紧密联系起来,一定意义上二者是融合在一起的。综上可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是相辅相成、双向互促、并行不悖的关系。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是农民启蒙的主要内容和方式。诚然,农民启蒙是一项更为复杂、更显艰难、更加漫长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耐心做好长期性、艰难性的心理准备。但我们不能因其难、因其杂、因其远而从一开始的时候就置之不理,而应该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始,就将农民启蒙融入其中,充分重视并积极推动,这样从现实而言能提高培育工作的实效性,从长远而言也能深入推进农民启蒙。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民启蒙

《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2]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新时代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只有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乡村文明,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从而不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行动的展开,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乡风文明保障。毋庸置疑,提高乡村社会文明最终要落实在农民身上,只有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得到提高,乡风文明才能真正落在实处。这就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渗透、溶入农民启蒙提供了政策指导、提出了具体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该自觉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效性差强人意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农民在思想观念上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识不足,未能充分认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于建设美丽乡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大多数在乡务农的农民受到长期积淀而成的生活习惯、文化心理、社会习俗等固有“成见”的影响,对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存在一定的障碍,还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因此,新时代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亟需将农民启蒙的工作理念融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切实从思想观念上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扫清思想观念上的障碍。相较于为农民提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教育培训,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则显得比较困难和复杂。为了大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新时代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还是应该将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突破口,调动农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积极性和主动性。古语有言:“仁生于歉,义生于丰,故富而教之斯易也。”只有提高了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顺利地提升农民的道德精神风貌。但是,农民收入的增长、财富的增加仅仅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奠定了基础,还需要在此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坚持对农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打开突破口之后,还应该“趁热打铁”,继续将市场经济、现代农业、三产融合、民主政治、生态文明等所要求的现代精神传播给农民,解决传统农民在向“新型农民”转变过程中思想观念上的各种困惑,破解在社会急速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农民迅速增加的物质财富与相对滞后的思想观念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推进农民全面发展。首先,应该将“三治合一”(自治、法治、德治)的民主政治思想传授给农民,帮助农民养成自治的意识、方法和能力,树立法治的理念、精神和习惯,发挥德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崇德尚法、诚实信用、遵守规则、弘扬公序良俗成为农民的内在需求。其次,应该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教育引导农民在保护、传承、发展乡村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城市文化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繁荣兴盛新时代社会主义乡村文化,为新时代“留住乡愁”提供保障。再次,应该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传播给农民,加速培养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教育引导农民养成保护生态环境、振兴乡村生态的生产生活习惯,为把乡村建设成为各具风土人情特色的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提供支撑。最后,应该为农民详细讲解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尤其要强化农民慢性病综合防控意识,提高农民对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警惕性。总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该将农民启蒙贯穿始终,才能实现两者互促共赢。

四、注重“有蒙共启”,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新型范文篇3

第一条为了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改善建筑功能,节约能源,保护土地资源和环境,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墙体材料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使用和管理等活动。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发展目标和措施,促进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有关部门落实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有关措施。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工业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县人民政府墙体材料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墙体材料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管理工作,其所属的墙体材料管理机构负责实施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管理的具体工作,其管理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的宣传,引导公众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第六条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以城市为重点,逐步向农村推进。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墙体材料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在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扶持与推广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扶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技术、工艺及设备的研究与开发,促进新型墙体材料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向产业化发展。

省墙体材料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适时调整和鼓励、限制、淘汰的墙体材料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及产品目录。

第九条墙体材料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编制本行政区域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推广新型建筑结构体系,支持建设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的示范工程,拓宽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范围。

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编制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的设计规程、施工技术规程、通用图集和验收标准。

第十一条新型墙体材料生产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投资管理部门应当在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给予支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优先安排建设项目用地。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安排使用固定资产投资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时,应当加大对开发技术含量的新型墙体材料的支持。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发展新型墙体材料。

第十三条建设单位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工程,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缴纳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农村居民自建自用住房的除外。

对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建设单位,按照国家和省规定返退其缴纳的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

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主要用于扶持新型墙体材料项目的科研、开发,引进、新建、扩建、改造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工程项目,以及推广应用试点和示范工程的建设。

第十四条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由市、县墙体材料管理机构负责征收,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任何地方、部门和单位不得改变征收对象、范围、标准,不得减征、缓征、免征,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第十五条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对新型墙体材料的技术转让和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研究与开发新型墙体材料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第十六条鼓励企业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尾矿渣、植物秸杆等原料生产新型墙体材料。

企业生产新型墙体材料,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第十七条鼓励现有粘土砖生产企业转产新型墙体材料或其他产品。企业转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的项目,要求异地迁建的,应当予以支持。

第十八条财政拨款或者补贴的建筑工程和国家投资的生产性项目,应当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县级以上人民政策应当根据本地实际采取措施,鼓励农村的单位和个人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第三章监督与管理

第十九条墙体材料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

墙体材料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新型墙体材料开发、生产和推广应用的指导和管理,并按照权限做好产品确认工作。

第二十条新型墙体材料应当符合产品质量标准,并经检验合格。

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新型墙体材料质量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查验建设单位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缴纳凭证。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禁止向新建、改建、扩建实心粘土砖生产项目供地,限制向空心粘土砖生产项目供地;严格控制粘土砖生产企业的取土范围和规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新建、改建、扩建实心粘土砖生产项目不得办理土地使用权证和采矿许可证。

第二十三条设区的市城市规划区内,禁止建筑工程使用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空心粘土砖;不设区的市、建制镇城市规划区内建筑工程限制并逐步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有条件的城市规划区应当禁止建筑工程使用空心粘土砖。修缮列入历史文化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等特殊工程除外。

禁止和限制使用实心粘土砖和空心粘土砖的具体范围、期限等,由省人民政府确定。

第二十四条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设计使用墙体材料;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当对建筑工程和建设项目使用墙体材料的设计内容进行审查,不符合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和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不得审查通过;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使用墙体材料。

建设单位不得违反本条例规定,要求设计单位设计、施工单位使用实心粘土砖或者空心粘土砖。

第二十五条墙体材料行政主管部门及墙体材料管理机构应当建立举报制度,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单位未按规定缴纳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由墙体材料管理机构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从应缴纳之日起按日加收应缴未缴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墙体材料管理机构擅自改变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对象、范围和标准,或者减征、缓征、免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由同级财政部门责令改正;其他部门、单位或者地方擅自减征、缓征、免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由上一级墙体材料管理机构提请本级墙体材料行政主管部门报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追缴;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新型范文篇4

刚才,张家盟书记就推进我市新型城市化工作作了一个全面的报告,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深刻阐述了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和要求,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城市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省建设厅张厅长对我市如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作了重要指示,对我市下阶段城市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张书记、张厅长的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实际,切实把会议精神贯彻好、落实好。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如何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再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省委、省政府在认真总结我省推进城市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省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在指导思想上的一次新飞跃。新型城市化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这次会议的精神上来,充分认识**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意义。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光是一种理念,更要落实到具体实践和工作中。城市工作事关全市发展全局,与广大城镇人口以及渔农村居民紧密相联。作为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全市城乡的协调发展,涉及产业布局、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涉及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方方面面,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的城市化不走这一道路,城市建设就会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撤地建市”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至20**年底,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1.1%,高于全省城市化水平(2005年56%)近5个百分点,我市城市化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海岛地理条件的先天劣势,土地资源紧缺,基础设施薄弱且共享性差,造成我市城市发展现状与全面跨越发展的要求,与突飞猛进的周边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海岛上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更需要我们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城市化的客观规律。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实施“以港兴市、全面跨越”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一座拥有独特区位优势和丰富港口资源优势的港口城市,**的城市发展离不开港口的繁荣,港口繁荣也离不开城市的发展。港城互动互促发展,正是**城市化的特点和优势,也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当前,**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港兴市、全面跨越”的总要求,和“扎实推进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海岛花园城市、海岛和谐社会四大建设,全面打造富强、文明、秀美、和谐的新**”的新目标、新任务。体现在城市工作中,所谓“以港兴市”就是要以港立城,港城互动,推动港口城市的大变化;实现“全面跨越”就是要实现城市空间由海岛时代向半岛时代跨越;“四大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快推进海岛花园城市建设,等等,这些都是对城市工作的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深化城市工作,努力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积极迎接大桥时代的迫切需要。2008年底,**大陆连岛工程将全线贯通,亘古以来与大陆地理隔绝的**群岛将变成中国东部的黄金海岸,**经济社会也将会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这是**腾飞的重大契机,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事件。面对这一历史性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我们在谋划大桥经济、调整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与大桥相关产业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积极应对大桥贯通后可能出现的巨大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加快建设大桥沿线的经济产业带和城市景观带,推进本岛和相连岛屿一体化,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工作助推大桥经济打开新局面,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的必然选择。要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三渔”问题,必须着眼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努力突破城乡界限,切实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渔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渔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渔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渔农村辐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创造良好的条件。近几年来,我市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暖人心、促发展”工程,实施渔农村新社区60岁以上老人以奖代保制度,全面建立渔农村新社区,积极开展渔农村小康社区建设,走出了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不谋而合的。我市的实践已充分证明,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的必然选择。

总而言之,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实际,是“以港兴市、全面跨越”在城市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全市上下必须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努力使**真正走上科学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二、加强统筹,深化规划

规划是城市化的龙头。城市化发展水平高不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划水平高不高。应该说,在这些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市里和各县区都非常重视规划工作,投入了很大的人力、财力、精力,还邀请了一些国内外知名机构和专家参与规划编制,对指导我市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我市“以港兴市、全面跨越”新征程的开启和大桥经济的来临,从长远发展角度看,我市的城市规划的深度和系统性还不够,对大桥架通后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市域整体布局还缺乏深入细化的研究;城乡规划决策机制不健全,规划和建设之间还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城乡建设“两张皮”,“三组团”之间没能有效衔接,城乡布局缺乏整体优化的理念。因此,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须在科学规划、统筹规划和规划的管理、执行上下功夫。

规划理念要体现科学性。城市规划不同于一般的专项规划,不同于某一个单纯要素的配置规划,它既是涉及到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性规划,更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因此,规划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城市功能区域划分、具体设施布局等各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居民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方便群众的就业、居住、出行,使规划更好地贯穿服务意识,真正建设“宜居城市”。另一方面,规划需要着眼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必须依据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人口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发展目标。**是个资源要素非常紧缺的城市,规划要十分突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既要引导人口合理流向,又要集约利用土地、水等资源,还要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即便是具体到一个城市建设项目,也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率、集聚效应等,充分体现环境、资源、效益、成本。城市规划只有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引领新型城市化。

规划思维要体现前瞻性。过去我们编制的一些规划,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前瞻性不强,有些规划甚至只过了二、三年,就落后、跟不上形势了。这一方面说明,近年来**发展迈上了快车道,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对**的发展态势、总体布局以及区域功能定位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认识还不够到位。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围绕市委“以港兴市、全面跨越”的总要求,着眼全市大局,紧紧把握大陆连岛工程即将贯通的重大历史机遇,重点抓好市域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科学描绘**今后发展的蓝图。要以前瞻的眼光,统筹布局城乡居民点、产业发展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农田保护空间和基础设施廊道,统筹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完善新城、定海城区、沈家门城区、岛北新区的分区规划,编制金塘、六横等主要经济大岛的规划,嵊泗县、岱山县也要各自编制县域总体规划。这些规划的编制必须强调全市“一盘棋”,在事关全市建设和发展的区域性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上,必须与市域总体规划搞好衔接。

规划内容要体现统筹性。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在空间布局上定下规矩方圆,这是规划编制的重点。新型城市化是统筹发展的城市化,规划的空间范围应当克服“就城论城、就乡论乡”,突破城乡、区域分割,努力实现规划在区域内全覆盖,实行全市城乡一体化规划。要以大桥沿线规划为抓手,营造有**特色的经济带、景观带,特别是要把大桥及其延伸线两侧的城市景观带规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按照本岛“南生活、北生产”和“一体两翼”的大格局,实施本岛和相连岛屿一体化规划,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明确区域和相关岛屿功能定位,使城市规划编制进一步深化、细化、具体化。要把城市规划和宁波-**港规划结合起来,在发展港口产业、开发生产性岸线的同时,保留一定的公共服务岸线和生活性岸线,为下一轮规划和城市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要注重有关规划的衔接,处理和协调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等各类规划的关系,使政府规划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各规划功能互补、有机衔接,更好地体现规划的权威性。

规划管理要体现统一性。城市政府对所辖行政区域范围内城乡规划工作实行统一管理,是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明确要求。当前,我市城乡规划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规划管理不统一。必须从源头抓起,进一步完善规划决策机制,成立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作为全市城乡规划决策机构,负责审议城市总体规划、县域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重要地段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等重大规划以及上述规划的调整,审议市级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等事宜。市规划局要切实担负起全市城乡建设规划的日常管理职责,要健全规划统一管理机制。市本级与定海、普陀两区在规划管理上的关系究竟是“垂直管理”还是“双重管理”,如何过渡,待会后具体研究后再确定。但必须把握一条,就是管理体制要有利于规划统一,有利于促进以新城为重点的中心城区发展,提高建设效率,有利于调动县(区)的积极性,做到集聚不集权,使城乡规划统一管理的要求落到实处。规划管理统一后,在具体运作中暂时可能会有一些矛盾,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加强上下沟通衔接,服从全市整体发展大局。此外,要完善城乡规划专家咨询机构,充分发挥其在规划决策审批中的先期审查、咨询作用,全面实施“阳光规划”,通过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来保证规划的刚性。

三、加快发展,完善功能

城市的辐射集聚作用,关键取决于城市功能。转变城市发展原有模式,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在新形势下,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富强、文明、秀美、和谐新**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要发挥好城市的作用,必须更加重视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整体素质的提升。通过加快建设和发展,切实完善城市功能,为实现新型城市化目标打下扎实基础。

(一)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城市是人口、要素集聚的产物,相对于农村,在功能上更具备提供公共服务的先天优势。这些年,我们的城市建设力度大,进展快,成效也十分明显。与以往比,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管理都有了长足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城市也出现了城市管理相对滞后、城市交通落后拥挤、中心城区三组团之间衔接不够紧密等常见的“城市病”。这其实都是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的表现,严重影响着我们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我们要看到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这项工作的紧迫性,抓住重点,破解难题,力争在五年内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有明显改善。一方面,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公共服务的硬环境。要围绕大桥经济发展和本岛“南生活、北生产”这一城市建设大框架,加快推进以**本岛及相连岛屿等为重点区域,以交通、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供电、通信、燃气供应、垃圾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构筑适应**未来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要出台政策,加大投入,注重对接,完善新城、定海、沈家门城区功能,尽快使三组团形成联系紧密、各具特色的一体化中心城区,强化“同城效应”,避免重复建设。新城建设既要遵循发展客观规律,又要把握发展节奏。新城已建成区,要优化配置公共资源,尽快配套公共设施,早日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促进人气集聚。要坚持公交优先,积极推进连接新城、定海、沈家门三组团和南北两大区域的快速路网建设,加快建设布局合理的城市交通枢纽和停车场,切实加强城市交通管理,解决好行车难、停车难问题。按照合理布局、综合开发的要求,加强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城市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努力保证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推进到哪,城市建设就跟进到哪。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和改进综合管理,优化城市公共服务的软环境。进一步改革城市管理执法模式,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强化市容环境整治、交通秩序管理、城乡环卫一体化、“城中村”改造等工作,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拓展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积极探索城市综合管理的有效途径,加强城市社会综合治理。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数字城管”,通过构筑统一、高效的信息平台,提高城市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水平,为广大居民工作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这里特别要强调,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绝不只是面向城市内部,而应当不断扩散延伸,充分发挥以城带乡的效应,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渔农村延伸,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城乡均衡共享。

(二)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完善城市产业提升功能。城市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展现先进生产力的平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独特作用。因此,我们要立足发挥好自身优势,把城市的产业提升功能发挥好,推进全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是要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重点区域开发。总的来说,**的产业层次还比较低,企业规模还比较小,产业发展在空间布局上还没有整合到一个比较合理的状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国家宏观调背景下,土地、水、电、人力资源等要素制约和环境容量制约日益显现,对我市经济的下步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要认真落实本岛“南生活、北生产”城市发展规划和“一体两翼”产业布局,把本岛北部临港工业集聚带作为今后我市海洋经济特别是是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深化规划为先导,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基础配套,制定鼓励政策,引导“要素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培育全市海洋经济的核心支撑点和主要增长源,促进城市经济空间布局优化。要牢牢把握规划管治、沿线绿化造林、重要节点整治、山体宕口复绿、周边环境整治等工作重点,坚持生态性、特色性和畅通性三大原则,积极推进大陆连岛工程及本岛主干道景观建设工程。力争到大陆连岛工程正式通车前,基本建成富有**特质、海岛风情和现代气息的交通顺畅、环境优美、整洁大气、绿色生态的大桥沿线景观交通线。各级各部门要分工负责、紧密配合、积极协作,认真地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落实好。二是要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海洋经济,是新兴特色产业的综合体,符合**城市的禀赋特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新型城市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依托**“港、景、渔”优势,围绕“3×3”产业重点,坚持“以港兴市”、“工业强市”、“服务富市”,因地制宜做大做强船舶修造、海洋旅游、港口物流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和科技、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积极打造城市服务集聚区,以此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三是要切实增强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要全面落实我市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以建好省海洋经济研究院为重点,充分发挥城市服务集聚区作用,通过构建创新研发平台、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加大科技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吸纳集聚优质生产要素,增强我市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能力,为我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服务。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城市可持续发展功能。实践证明,与资源要素配置分散配置的渔农村相比,城市的集约化程度更高,也有利于集中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保护。因此,城市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完善城市可持续发展功能,尤其是加强生态保护。我们要根据生态市建设的总体要求,科学规划、建设和保护城市生态功能区,积极开展绿色生态**建设,重点实施生态廊道、城镇景观林带、沿海防护林和生态公益林改造“四大工程”,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加强对港口岸线、海洋资源、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和绿色循环经济。抓紧做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城镇污水达标排放。加快城市垃圾处理设施改造,做好危险废弃物处理工作,推进城市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加强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加大二氧化硫、机动车尾气等废气治理力度,继续保护好**清新的空气。

(四)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完善城市文化传承功能。城市的发展和变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缩影,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与历史割裂的城市,缺少文化底蕴和特性的城市,不可能是高品位、富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城市。**是一座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佛教文化、海洋文化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许多历史文化古镇、名村和文保单位,还有两个部级风景名胜区和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须深入发掘城市自然和人文资源,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塑造具有生命力的现代化城市形象。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严格依法保护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延续城市文脉,保留城市记忆;充分发挥观音文化、海洋文化的影响力,加强“海天佛国?渔都港城”的品牌宣传,大力实施“海洋文化六大工程”,彰显城市个性,增强城市软实力。

四、深化改革,狠抓落实

改革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些年,我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与我们始终坚持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是分不开的。新型城市化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会面临许多困难,更需要我们加快制度创新,突破城市工作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的关系。城市化与投融资有着紧密联系。多年来,政府为了推动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建设方面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金融机构贷款。目前我市城市建设资金已负债15亿元,每年仅利息就要支出近1个亿。从我市现有经济实力来看,背着这样重的债务包袱,显然是不利于新型城市化的。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起想方设法地逐步减少债务,不能越积越多。一是城市建设新的投入一定要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和管理程序,区分轻重缓急,量体裁衣、量力而行。二是盘活资产,减少债务规模,降低利息支出成本,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同时,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改革城市建设的投入机制,创新筹资方式。要坚持政府主导,通过引入市场经济运行中有效的投融资方式,进一步促进国资、民资、外资共同发展,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外来资金参与城市建设,特别是参与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只有把投融资体制改革这盘棋走活了,新型城市化道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

二是正确处理好政府管理与基层管理的关系。新型城市化需要新型的城市管理体制。一方面,要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放到突出位置。要加大城建系统的改革力度,理清政府供养的机构、人员的职能定位,把可以从现有体制中剥离出来的机构人员剥离出来,坚决推向市场。要改革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模式,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另一方面,要创新基层管理机制。当前重点是强化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要围绕和谐社区建设,整合社区资源,加强依法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在办理公共事务、组织居民活动和提供社区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和规范民间组织健康发展,逐步形成政府管理与公众自律互补、行政职能和自治功能互动的良性体系。

新型范文篇5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同志作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方向。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深刻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科技竞争已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及时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央提出的这项重大战略任务,既是建立在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充分发挥我国已有经济科技实力的基础之上的。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位居世界前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但我们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从发展的战略全局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正确指导方针,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综合国力,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统筹当前和长远,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确定若干重点领域,抓住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培育大批创新企业,扎实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需要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作为重点领域,把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作为优先主题,加快突破瓶颈制约,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

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还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新型范文篇6

经费投入不足,工作难以推动。近年来,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农民培训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投入在农民培训中虽然占有很大比例,然而财政预算内农民培训经费占整个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份额增长缓慢,国家对农业财政预算总额比例偏小,而用于农民培训的资金更是寥寥无几。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用于农民培训的经费基本上依赖政府拨款,地方政府和农民自身对农民培训投入十分有限,加之,国家对农民培训的政策不配套,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各种外援资金、民间资本无法有效投入农民培训,农民培训规模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二、呼玛县培养新型农民应采取的措施

(一)、树立“发展农民”的新理念,完善新型农民培育政策体系。这是呼玛县新时期农民素质全面提升的有力的制度支撑。培育新型农民要从提高认识入手,从完善政策入手。一是要树立“发展农民”的新理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和作用,坚持把培育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来抓,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释放,推进新型农民培育工程,把农民这一巨大的人力资源潜势转化为人力资本的优势。二是加强对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领导。在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组织领导网络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强化领导,将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规划,进一步健全县乡(镇)、村三级组织服务体系,切实担负起新型农民培育建设和管理的重任。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呼玛县新时期农民素质全面提升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物质保障。新型农民的发展同样如此。农民的现代化过程与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农民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实践主体,其素质的提高、技能的提升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宏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又是农民社会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其自身的现代化过程也同样会反作用于农民的自我发展,既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又为他们的自主创新提供广阔的“舞台”。

新型范文篇7

一、当前有关的档案保护法规及新型载体档案的特点

我国档案保护技术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重在基础设施和基本保护条件的改善。国家档案局于1986年颁发的《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根据我国的经济情况提出了库房设计的要求对档案的保护从安全、温湿度控制、光照等方面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1987年又颁发了《档案库房技术管理暂行规定》,为档案库房的科学管理提出了可操作的、较具体的要求。

二、各种新型载体档案的管理、利用及保护

新型载体档案因其载体制成材料各异化学稳定程度不同在保管过程中应针对其特点尽量按类别做到分库保存统一管理。

不同载体的保管方法有许多相同的方面防光、防尘、防水、防霉、防虫、防潮、防盗是其共同性根据其特性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库房内一般应配备强制通风设备与空调设备使其处于适宜的温湿度和空气洁净度中各种不同载体的存贮应配备专门柜架例如影片通常使用金属柜架录音和录像材料应使用木制柜架和非磁性材料制成的柜架再就是各类新型载体档案应定期进行检查以判断是否需要修复或需要进行其他保护性处理。

下面介绍几种特殊载体档案的一般保护技术供大家参考

1照相底片底片是一种化学感光材料极易引起化学变化和自毁它又属于胶质材料极易起火熔化和变质其保护条件要求较高。通常应配备空调设备控制温度并给予附加的防潮措施如放置中性吸湿剂。

2照片照片档案的保护应着重于抑制霉菌的生长可调节库内环境的pH值添加必要的防霉剂。

3缩微片保管环境需有适宜的温湿度且不含有害气体。缩微片中最常用的银盐胶片的最佳环境温度不含硫化氢、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以防缩微品发生粘连、霉变、发脆、变硬、图象失真和乳胶层脱落等变质损坏现象。另外要选择适当的保管器具和存放位置。为减少其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常选用密封较好的金属容器存放并把盖子处用胶带密封。存放缩微品的柜架要求距地面15米以上以免潮湿和浸水。不常用的胶片最好立站以免挤压变形或磨损。使用中避免污染和刮伤图象表面拿胶卷时手不要触及药膜只能拿胶卷的上下边缘。缩微片连续阅读不能超过规定时间以免设备过热胶片受热易发脆变形。保存中胶卷不应卷得过紧不能加橡皮筋缠绕,不同种类的胶片应分开保管以避免产生化学反应等。

4磁带磁带的保护应注意避免灰尘的侵蚀要远离磁性物体防止磁带消磁对于长期存放不用的磁带要定期绕动防止磁带粘连与生霉。录制孔应打开以防误操作抹掉信息。

5软磁盘软磁盘需防磁、防折、防潮。不能直接用硬笔在磁盘上写标签不能触摸数据读写区磁盘保存中要立放防止挤压变形写保护口置于写保护状态。

6光盘光盘的保护应着重预防划伤预防受热、受挤压变形和老化。其信号稳定性方面比磁盘好得多但由于其数据密度比磁盘也大许多倍要求定位准确度更高尤其数据光盘一旦划伤或变形将可能导致整张盘的数据无法读出。光盘在使用中不能用手直接触摸数据面放置时数据面朝上平放以免弄脏或划伤用完后及时放回保护套或盒中保存中要放在保护套或盒中立放。光盘若被弄脏用无腐蚀性的清洁剂清洗干净还可正常使用。

由于新型载体档案的自身特点为安全的保护和利用它们,应专门建立新型载体档案的借阅利用制度并严格审批手续。磁性载体文件应一式两份归档应将其中一份作为保存件不得外借。利用率高的档案应另制做复制件利用中使用复制件妥善保存原件。录像片也应另归档一套可供借阅的备份片。

三、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和维护

新型范文篇8

一、新型消费服务模式引领消费的新趋势

(一)网络消费逐渐成长为主流消费模式。2019年前三季度,陕西限额以上企业(单位)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在5.5%左右,较2017年、2018年分别提高1.7和0.7个百分点。前三个季度分别增长14.9%、18.2%和20.1%,增速较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0.4、高0.4和高3.3个百分点,是陕西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2倍多。2019年天猫双11成交额统计排名中,陕西全天交易额为56.8亿元,购买力居全国第17位。其中,西安市民网购消费额达到34.7亿元,占全省总交易额的六成以上。从跨境网购消费看,陕西省榆林市跻身2019年亚马逊海外购销量增速排行前十大城市。可见,陕西的网络消费购买实力还是相当强的。(二)体验式消费服务提升消费者参与感。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购物,而是趋于追求就餐、娱乐、阅读、健身、儿童教育培训、购物等一站式体验型消费。西安小寨赛格、渭南信达广场、榆林榆星广场、汉中万邦时代广场等综合性购物商场正是通过丰富多样的体验获得较高的人气。仅2019年,西安就新开了四海唐人街等20余家综合购物中心……(三)“双线”互动融合购物模式成新潮。实体电器销售商、知名品牌厂商、大型商场超市的电商销售服务平台、移动端手机APP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为消费者及时推送促销信息、进行在线产品销售、提供相关服务,再有自身实体店资源优势“加持”,“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购物模式大大提升了消费的便利度和融入感。(四)夜间消费兴起,激发文旅消费潜力。“夜宿书店”、“夜趣海洋馆”、“夜游博物馆”等趣味横生的夜间文化体验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的眼球,夜间教育培训为“上学族”、“上班族”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大餐”……夜间消费为居民提供了更多元化、更具品位的选择,当仁不让成为消费的新蓝海。旅游已经是代表时尚消费的重要领域之一。目前,陕西省5A级旅游景区已增至9家,全省4A级以上景区游客聚集区实现WIFI全覆盖。2018年陕西建设旅游集散中心20个、自驾车营地30个,为自驾游、自助旅游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公共服务,同时有效带动餐饮、住宿、零售等多种消费。

二、释放新型消费潜力的SWOT因素分析

(一)优势:出台支持扩大消费政策,产品质量明显升级。首先,2019年,国家先后印发《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等政策,重点对释放汽车消费潜力、升级信息消费、支持绿色智能商品以旧换新、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拓宽假日消费空间等消费领域发展给予支持,对于释放新型消费潜力具有积极引导作用。其次,2019年上半年,陕西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产品总体合格率为95%,较2018年提高2.4个百分点,产品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持续性地促进陕西居民扩大消费。(二)劣势:居民收入基数低,新型消费品及服务迭代滞缓。首先,2019年前三季度,陕西居民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7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可见陕西居民的消费能力并不弱,关键是收入水平相对低影响消费规模的有效扩大,而且收入偏低时购买食物以外产品的消费比重也相对较低(恩格尔系数),对扩大新型消费形成制约。其次,高端数码、奢侈品、保健品等高科技含量的陕西名牌产品,以及教育培训、健康、体育等知名的陕西本土服务品牌较少,较难满足居民的新型消费需求。(三)机会: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城镇化水平提升。首先,陕西人均生产总值将在2020年超过1万美元,基本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将逐渐上升。同时,居民对教育、健康、心理满足感等方面的需求将更大幅度的提升,会倒逼新型消费供给扩大,补消费领域供给之短板。其次,陕西省2018年城镇化率达到58.13%,预计2025年达到65%左右。由于城镇居民收入相对高,消费能力相对强,消费观念相对新,消费方式更容易革新,因此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将有利于推动新型消费的扩大。(四)威胁: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压力大,人口渐趋老龄化。首先,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皆是刚性需求,且支出金额较大,必然会对占比较大的工薪阶层群体的新型消费形成挤占效应。其次,陕西“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当严峻。2018年,陕西60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17.5%,比2017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11.4%,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老年人储蓄意愿较高,更倾向于基本生活消费,接受新技术和学会操作新设备的能力逐渐衰退。

三、扩大消费基础上提升新型消费的建议

(一)加快供给侧改革,积极培育本地品牌,扩大新型消费。以西安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先导,充分挖掘西安良好的商业发展基础及优质文化旅游资源,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品牌接轨,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实施消费品精品培育工程,以新消费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开创新需求,辐射带动全省消费升级。(二)提升收入和社保待遇,优化消费环境,夯实消费基础。一是调动重点群体增收积极性,保障居民工资性收入预期,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切实提升居民收入;二是持续提高基本社会保障待遇,健全规范商业保障服务体系;三是改善消费环境,规范实体店铺和网络商铺消费秩序,长期坚持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为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晓波.经济新方位下新型消费趋势的形成机理及其对供给侧改革的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17年46期.

新型范文篇9

根据我区实际,规定“创业创新型”党组织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要做到创业创新理念好、创业创新举措好、创业创新机制好、创业创新业绩好。

为此,我区全面落实创业创新的工作举措。实行区、镇街道、村三级联动,区级有关部门开展“党员创业”项目援助,对有致富项目、有发展潜力的村级集体和农村党组织进行重点扶持;镇街道党组织实行政策倾斜,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产业;村党组织整合各类资源,发动全体党员带头创业创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同时,深化“学习型党支部”创建,大力实施农村“党员人才工程”建设。

选好班子,强化管理,是农村党组织创业创新的关键所在。在创建活动中,我区将不断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建立健全党组织书记创业承诺、评价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

新型范文篇10

##镇面积114.xxxx公里,辖1xxxx村,xxxx居委会,人口4.xxxx。今年参合农民达3.xxxx人,参合率为90.4xxxx,比去年提高了1xxxx百分点。

根据国家和我省目前的筹资政策和标准,我镇可筹集资金195.xxxx元(其中包括自筹资金和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补助)。

元月份至6月份,累计受益农民160xxxx,发放补偿医药费85458xxxx,其中补偿金额超过300xxxx的有2xxxx,焦桥村一沈姓村民得到1411xxxx的最高补偿。免费健康体检621xxxx次,及时帮助80xxxx名患者发现了病情隐患。申请重疾门诊补助患者共有10xxxx,全部由镇合管办帮助患者到市合管中心办理。合作医疗的全面推进,大大减轻了农民医药费负担,挽救了许多贫病交加的家庭,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率达10xxxx。

二、工作成效

(一)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普遍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大好事,是关心农民疾苦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我镇合管办坚持为患大病的参合农民送报销款上门,真正实现了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医院得发展的三赢局面。

(二)农民群众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焦桥村参合农民沈某因患肝病住院得到报销款1411xxxx,他感慨地说“为了治好父亲的病,家里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幸亏参加了合作医疗,交了1xxxx钱就给报销了上万元,合作医疗帮了我的大忙了!感谢政府,感谢党。”“真没想到去医院看病,医生服务态度会那么好,也没想到住院补偿那么快就可以拿到手。政府实施农村合作医疗,是为农民实实在在地减负,也是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办事,我们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和爱护。”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框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经过实践,基本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经办机构动作、医疗机构服务、农民群众参与的管理体制,建立了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筹资机制,形成了分类指导、家庭帐户、门诊报销和大病统筹为主要补偿模式的运行机制。

(四)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健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刺激了农民的医疗消费,原来没钱看病、看不起病或放弃治疗的农民能看得起病了,小病及时看,防止进一步发展恶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的恶性循环。据调查,我镇农民的就诊人次和住院人次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五)农民互助共济意识和健康投资意识进一步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教育和引导农民树立互助共济、风险共担和健康投资意识,有的村打出了“每天节省3分钱,看病吃药管一年”,“每天少抽一根烟,大病报销两万元”等通俗易懂的宣传标语,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让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民群众参加合作医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基层干部感慨地说,“以前到村里收提留,没少挨冷眼,没想到现在收合作医疗款这么轻松,农民还高兴”。

(六)乡镇卫生院建设得到加强,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镇卫生院改制成功后,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不断增长的农民医疗消费需求刺激了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镇卫生院,业务收入明显提高。

(七)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工作顺利推进。我们把加强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改善基本条件,提高整体服务功能,作为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结合我镇实际,制订了《##镇村卫生室基本标准》,并提出了规范村卫生室服务“六统一”标准。全镇所有卫生室都在进行新一轮标准化改造,预计年底即可完成改造任务,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主要措施

(一)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协调配合,措施得力。实行领导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镇村干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包片、联村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责任制,依靠强有力的领导措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大家牢记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要求,力保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

(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组织管理体系。镇合管办设主任、会计各一名,镇卫生院委派一名骨干负责此项工作,初步形成了政府组织领导,多部门协调配合,卫生部门具体实施的工作管理体系。成立了以纪委书记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加强了对合作医疗资金的监督力度。

(三)科学规划,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我市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制度的目标原则、方法步骤和组织领导、筹资标准、医疗救助、资金管理、医疗服务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市财政局、卫生局先后出台了基金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使农民从交钱参加合作医疗到就医、报销的全过程以及经办机构、医疗机构履行职责的行为都有章可循,保证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规范运行。

(四)广泛动员,宣传到位。有关部门和单位利用召开动员大会、受益群众现身说法、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印发明白纸、制作宣传单、开办宣传专栏、刷写长久性标语、出动宣传车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集中宣传发动,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概念、特点、重要性、筹资方式、补偿范围、管理办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互助共济意识,转变消费观念,积极参与到新型合作医疗中来。

(五)规范运作,安全运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机构、监督机构、经办机构等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章程》的规定,落实各自的职责,加强信息联络和沟通,形成协调一致、顺畅运作的工作格局,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办模式落到实处。在坚持已有监督约束措施的同时,建立费用公开、专项审计等监督制度。所有资金筹集、使用等情况都定期向社会公示,保证参合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六)实行网络化管理。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一体化管理,设立了专门服务器,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微机审核、网上清算。实现了补偿结算的瞬时化,提高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络管理水平,缩短了参合农民报销时间,减少了报销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保障了基金安全,杜绝了人情报销和虚假报销现象的发生,增强了参合农民的信心。

(七)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改革镇卫生院内部运行机制,推动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大力开展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多措施并举,提高了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今年我镇在开展创建规范化镇卫生院活动中进行了“七抓”:一是抓班子,强化责任;二是抓整合,盘活资源;三是抓管理,规范行为;四是抓人才,提高水平;五是抓投入,提升档次;六是抓卫生,改善环境;七是抓服务,树立形象。现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业务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

四、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卫生服务功能薄弱。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与农民群众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设备老化,基础设施落后等,很难满足人民群众就近就医的需求。村卫生室作为三级预防保健网的网底,由于对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没有任何补偿,导致村级预防队伍不稳定。

(二)参合农民保障水平不高。目前,参合农民的住院费用平均补偿只有2xxxx左右,一旦农民得了大病,需要自付的费用太高,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政策值得推敲。

(三)管理能力建设亟待加强。随着合作医疗的推进,管理资源短缺和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

(四)监督力度不够,政策执行存在不规范行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注重了制度化建设,但执行中一些不能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和措施的有效实施,关键是监督缺位和违规成本过低。

(五)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有待加强。尽管合作医疗的各种管理规定在不同程度上约束了供方的行为,但少数医疗机构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想尽办法使自身利益最大化,采取了一些不良对策,影响了合作医疗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率。

五、打算和建议

(一)“五个到位”,即领导重视到位、机构设置到位、政策保障到位、财政支持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坚持“五个强化、五个确保”,即强化宣传引导,确保群众认识到位;强化资金筹措,确保基金筹措到位;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发挥到位;强化基础建设,确保服务水平提升到位;强化市场准入,确保药品购销监管到位。

(二)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建立对定点医疗机构分级认定和动态管理制度,修订分级别的基本药物目录和诊疗项目目录,推广单病种限价收费,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三)推进配套制度改革,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外部环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积极推进相关改革,否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合作医疗的运行效果。

一是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我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础薄弱,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要加大对农村卫生机构建设的力度,在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补助,切实改善农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状况,提高农村卫生综合服务能力,真正实现农民“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市”的目标,以满足农民就近看病的需要。

二是加强卫生队伍建设,加大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制定基层卫生人员优惠政策,落实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体制,充分调动村医的积极性,发挥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中的作用,提高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的质量。

三是推进农村医疗机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医疗服务价格、药品流通体制等相关改革,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保障农民健康方面的效果。

四是政府应加大医疗救助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和推进以合作医疗制度为基础,与医疗救助制度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协调、配合使用各类资金,最大限度地缓解贫困人口看不起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