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21:17:41

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范文篇1

关键词:乡村振兴;主体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启蒙

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为了推动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有力解决,中央开始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时代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问题的提出

继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紧接着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意见》首次提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明确要求“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2]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应该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外部力量而言,即各级政府、资本市场与社会力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能主观武断,通过政治运动强制性地为农民设计美好生活,而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以得到农民最大程度的拥护,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才能真正得以落实。第二个维度是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内部力量即农民而言,广大农民要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作用,就必须跳出原来习以惯之的被动、等待、消极的思维窠臼,正确认识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在于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如果说外部推动力量在实践中相对容易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那么,对于农民而言,真正将振兴乡村作为自己的事业投身其中,积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作用则相对而言要困难得多。因为,当前广大农民受到国家、市场、社会、历史以及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其市场主体地位、政治参与意识、价值选择能力、审美境界提升等还比较欠缺,严重制约着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应该积极提升农民主体性,提升他们建设现代农业、参与乡村治理、繁荣农村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真正发挥其乡村振兴的主体性力量。那么,如何塑造和提升农民的主体性?这一追问则逻辑地指向了农民启蒙。目前学界还鲜有“农民启蒙”这一提法。从中国的启蒙话语而言,农民启蒙当然地落在社会精英、知识精英身上,跟普通大众尤其是农民好像没什么关系。农民常常扮演的是被迫害、被拯救、被号召、被教育、被建设、被代言、被救济的角色,很少有将农民与启蒙相联系,提出“农民启蒙”这一概念。但是,从乡村振兴战略而言,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民,如果农民不能摆脱“被”的角色,缺乏独立思考和价值选择的自主性,则不能发挥其伟大的创造性,从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因此,农民启蒙于乡村振兴而言则显得尤为紧迫。什么是“农民启蒙”?所谓农民启蒙,即是指农民不断突破既有“成见”的束缚,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自觉认知自身的存在状态、确认自身的价值认同方式,逐渐确立起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对现代化形成正确认识并努力投身其中享受现代化文明成果的过程。[3]农民启蒙不是“启蒙农民”,或者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启蒙农民”,而是农民逐步发现自身、确立主体地位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农民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祛魅”过程、从“不自由”走向“自由”的过程。由此可见,农民启蒙的核心内容就是农民主体性问题,提升农民主体性必须取径于农民启蒙之途。只有农民启蒙,才能不断促进农民主体性的确立,才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也才能为未来美丽乡村建设开发更多的人力资源。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需要造就、汇聚更多“乡土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是培育美丽乡村的现实和未来,是为建设美丽乡村培养、造就更多“乡土人才”的重要途径。《意见》明确提出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造就“乡土人才”的首要任务,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本,积极破解振兴乡村的人才瓶颈制约。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然瞄准广大在乡务农农民,通过针对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的教育培训,使他们能够具备现代农业所要求的能力素质;通过全力打造“职业农民”这个“新型职业”,使“农民”成为有尊严、有地位、有吸引力的职业。既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与农民启蒙的对象相同、内容吻合、目标明确,这就引发出下面的问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以提升农民主体性为中心,协调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切实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的关系厘清

当前“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的突出问题,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出了严峻挑战。近年来,各地展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虽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问题起点、理论架构、发展方向认识不足,导致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了某些偏差。有鉴于此,我们经研究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起点在于发展现代农业,而不是农民问题;应该从培育“新型职业”而不是从“新型农民”入手,架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理论;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所辐射的对象人群,不应当仅仅是在乡的农民,而应该更多地包含有志于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农技推广人员、返乡农民工以及退役军人等。[4]如果我们的立论成立,那么,既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只包含一部分在乡农民,那么它包含的所有农民与“农民启蒙”之间好像就关联不大了,我们前文所提问题就成为伪命题了。其实不然,细论如下:首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农民启蒙播下了现代精神的火种。尽管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还不能辐射到全部在乡农民,但是如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将纳入其中的那一部分(哪怕是一小部分)农民,通过教育引导使他们突破“既有成见”的束缚,逐步树立起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意识、思想与观念,那么,他们就会像火种一样,点燃其他在乡农民突破既有成见束缚、追求现代精神的热情,从而推动农民启蒙的发展。正如康德所言,只有极少数的人能首先摆脱已然习惯的“脚梏”,然后将自己在启蒙中习得的观念、思想、精神传播给其他人。[5](P61)现实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所选取的那一小部分农民,恰恰是那些知识水平较高、年龄合适、思想解放、具有创新能力的农民,他们经过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尤其是思想观念的引导,能够很快成长为具备主体观念、创新观念、道德观念、法律意识、诚信意识等和掌握一定农业生产技术、服务技能、经营管理经验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将擎着现代精神的火种,在更大范围的农民中间传播,以自己的典型示范引领周围的农民慢慢加入到建设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队伍。就此而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定程度上就是农民启蒙的推进方式。其次,农民启蒙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推进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以及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等。这理应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传授给农民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层面,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等现代价值观念。惟有既重视传授给农民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注重塑造他们的现代价值观念,才是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根本目的和主旨,而这恰恰也是农民启蒙的目的和主旨所在。农民启蒙一方面立足于中国式现代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观念作为最基本的思想支点,以此开启农民现代化的思想启蒙;另一方面立足于乡村文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凝聚人心、教化民众、淳化民风的作用。农民启蒙的思想资源既立足于现代,又扎根于传统,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将农民启蒙渗透溶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强大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再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都需要经过长期细致入微的工作才能逐步实现。如前文所述,主体性是农民启蒙的核心要义。人的主体性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生成过程。马克思以历史性、生成性的思维对人的主体性进行了科学的解读:“历史对人来说是被认识到的历史,因而它作为形成过程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形成过程。”[6]可见,主体性是人所潜在地具有并且能够发挥出来的属性,[7]只是这种属性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而长久处于一种被遮蔽的状态,需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祛蔽、逐步确立。就此而言,农民启蒙当然也是一个不断的历史生成过程,是随着社会历史变化而逐步向前发展。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也是一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从将“农民”培育成为一种“新型职业”的角度而言,其复杂性和系统性更是显而易见的。长期性、复杂性、历史生成性的共同特点,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紧密联系起来,一定意义上二者是融合在一起的。综上可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启蒙是相辅相成、双向互促、并行不悖的关系。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是农民启蒙的主要内容和方式。诚然,农民启蒙是一项更为复杂、更显艰难、更加漫长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耐心做好长期性、艰难性的心理准备。但我们不能因其难、因其杂、因其远而从一开始的时候就置之不理,而应该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始,就将农民启蒙融入其中,充分重视并积极推动,这样从现实而言能提高培育工作的实效性,从长远而言也能深入推进农民启蒙。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民启蒙

《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2]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新时代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只有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乡村文明,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从而不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行动的展开,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乡风文明保障。毋庸置疑,提高乡村社会文明最终要落实在农民身上,只有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得到提高,乡风文明才能真正落在实处。这就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渗透、溶入农民启蒙提供了政策指导、提出了具体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该自觉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效性差强人意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农民在思想观念上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识不足,未能充分认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于建设美丽乡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大多数在乡务农的农民受到长期积淀而成的生活习惯、文化心理、社会习俗等固有“成见”的影响,对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存在一定的障碍,还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因此,新时代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亟需将农民启蒙的工作理念融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切实从思想观念上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扫清思想观念上的障碍。相较于为农民提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教育培训,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则显得比较困难和复杂。为了大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新时代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还是应该将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突破口,调动农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积极性和主动性。古语有言:“仁生于歉,义生于丰,故富而教之斯易也。”只有提高了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顺利地提升农民的道德精神风貌。但是,农民收入的增长、财富的增加仅仅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奠定了基础,还需要在此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坚持对农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打开突破口之后,还应该“趁热打铁”,继续将市场经济、现代农业、三产融合、民主政治、生态文明等所要求的现代精神传播给农民,解决传统农民在向“新型农民”转变过程中思想观念上的各种困惑,破解在社会急速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农民迅速增加的物质财富与相对滞后的思想观念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推进农民全面发展。首先,应该将“三治合一”(自治、法治、德治)的民主政治思想传授给农民,帮助农民养成自治的意识、方法和能力,树立法治的理念、精神和习惯,发挥德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崇德尚法、诚实信用、遵守规则、弘扬公序良俗成为农民的内在需求。其次,应该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教育引导农民在保护、传承、发展乡村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城市文化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繁荣兴盛新时代社会主义乡村文化,为新时代“留住乡愁”提供保障。再次,应该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传播给农民,加速培养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教育引导农民养成保护生态环境、振兴乡村生态的生产生活习惯,为把乡村建设成为各具风土人情特色的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提供支撑。最后,应该为农民详细讲解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尤其要强化农民慢性病综合防控意识,提高农民对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警惕性。总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该将农民启蒙贯穿始终,才能实现两者互促共赢。

四、注重“有蒙共启”,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新型农民范文篇2

(一)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正因为如此,总理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二)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传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

(三)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新型农民范文篇3

经费投入不足,工作难以推动。近年来,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农民培训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投入在农民培训中虽然占有很大比例,然而财政预算内农民培训经费占整个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份额增长缓慢,国家对农业财政预算总额比例偏小,而用于农民培训的资金更是寥寥无几。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用于农民培训的经费基本上依赖政府拨款,地方政府和农民自身对农民培训投入十分有限,加之,国家对农民培训的政策不配套,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各种外援资金、民间资本无法有效投入农民培训,农民培训规模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二、呼玛县培养新型农民应采取的措施

(一)、树立“发展农民”的新理念,完善新型农民培育政策体系。这是呼玛县新时期农民素质全面提升的有力的制度支撑。培育新型农民要从提高认识入手,从完善政策入手。一是要树立“发展农民”的新理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和作用,坚持把培育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来抓,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释放,推进新型农民培育工程,把农民这一巨大的人力资源潜势转化为人力资本的优势。二是加强对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领导。在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组织领导网络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强化领导,将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规划,进一步健全县乡(镇)、村三级组织服务体系,切实担负起新型农民培育建设和管理的重任。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呼玛县新时期农民素质全面提升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物质保障。新型农民的发展同样如此。农民的现代化过程与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农民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实践主体,其素质的提高、技能的提升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宏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又是农民社会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其自身的现代化过程也同样会反作用于农民的自我发展,既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又为他们的自主创新提供广阔的“舞台”。

新型农民范文篇4

一、总体部署

我县农委高度重视此次调查、摸底工作,接通知后由县农委牵头召集农机局、畜牧兽医站、水产站、农村能源办公室等与培训工作密切相关的行业部门相关负责人,召开会议并部署任务。要求各行业依据自身职能,围绕我县“三农”工作重点,结合我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依托乡(镇)和村组深入农户进行调查摸底,广泛征询村干部和农民对培训产业(专业)、内容、时间和方式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摸清培训需求人群和数量,确保上报材料真实、准确。

二、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摸清我县新型农民培训需求情况,为我县2012年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的申报、具体实施方案提供依据,以实现培训需求与供给有效对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科学发展,为我县农业全面转型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

三、调查对象及方式

1、调查对象。结合我县农业“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以及我县农业发展提点,重点调查一是粮油棉大宗作物种植面积达100亩的大户;二是蔬菜陆地种植面积达20亩以上、设施栽培(包括草莓)面积达10亩以上、食用菌种植面积达1万平方米以上的经济作物种植大户;三是生猪年出栏达50头以上、奶牛存栏达10头以上、肉牛出栏达10头以上、蛋鸡存栏达500只以上、肉鸡出栏达200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四是指拥有2台套以上动力机械及配套农机具(价值10万元以上),能承担2项以上农田作业服务,年作业服务面积500亩以上,农机服务收入占家庭总收入70%以上的农机大户及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五是主要作物病虫草害发生的关键时期,统防统治服务能覆盖两个乡镇以上的机防合作社的机防人员;六是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大户和其他畜牧养殖大户,原则上为种养规模是当地农户平均种养规模的3倍以上的种养大户;七是对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村建筑工匠、沼气工及其他农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等服务人员受训愿望进行摸底、调查;八是对村民组组长、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等特定群体进行走访,了解他们对培训的想法。

2、调查方式。一是实地走访调查,根据我县农业区域特色及专业的不同,随机选择2-6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选择1-2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选择1个种养大户或农机大户,以及1个村民组组长,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了解他们对培训的意愿、需求等;二是进村入户调查,在实地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每个行政村随机选择农户5户,细致了解他们对培训的内容、时间、地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需求和意愿;三是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特别是植保专业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合作社,选择三个合作社,深入了解社员的培训需求。

四、调查结果

根据三天的系统摸底、调查,在充分尊重被调查人的意愿基础上,结合各行业机构上报的调查数据,现将调查情况汇总成表。

五、意见与建议

一是种植大户、植保合作社社员和绝大部分农民均表示迫切需要植保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希望在三月份以前农闲期间接受技术培训,以及农作物关键生育期给予田间技术指导,尤其是田间管理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方面的指导,同时建议多请县级专家,使得培训效果更好。

二是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一致建议,培训时间最好在农闲时节(种植之前或收获之后),培训时间7天以上,培训内容最好是新型农机具的使用与维修知识,并有新型农机具能现场操作、故障排除指导。

三是基层农技人员要求接受更深层次的学习培训,主要形式以集中培训和参观学习;例如,在走访村级动物防疫员中,要求避开春秋两次集中防疫时间,加强学习疫病防控、法律法规,集中学习时间达5天以上、现场指导达2天以上;在走访养殖户中,要求避开农忙季节,通过分片集中培训,学习畜禽疫病防治和养殖实用技术,培训时间7天以上,饲养中遇到问题能通过邀请到现场指导或电话咨询的形式解决。

新型农民范文篇5

1.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

(1)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新中国成立前夕,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第一次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著名论断,深刻地阐述了教育农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一思想是农民教育思想的指导方针。在不同的著作中,从不同角度深刻地分析了教育农民对中国民主革命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他从农民本身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出发,强调农民教育的必要性。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就深刻分析了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提出了必须通过经常性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意识教育来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的毛病。这也是我党在农民成员占大多数的情况下能保持党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党的纯洁性的重要保证所在。

(2)农民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农民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农民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抗战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封锁,陕甘宁边区经济非常困难,那时的提出以教育促生产以生产助教育的主张。其间,他还提出为农民编《庄稼识字》等读本,提出在边区的中小学都应该开设农业常识课,使教育更能反映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建国后,他进一步深化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内涵。1958年1月,他总结了我国广大师生实行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方面的创造性的经验,开始提倡半工半读。

(3)在农民教育形式上,主张应采取灵活多样、符合农民生活实际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在他的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纷纷兴起了民办村学的高潮,冬学、读报识字组、夜校、民教馆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要创造符合农民生活方式和便于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的新的形式,创造农民自己的学校和适合的教育模式。

(4)农民教育应基于农民的自觉和自愿。一贯强调应根据农民的自觉和自愿来进行农民教育。在领导根据地农民开展文化教育时,他就认为农民教育应贯彻群众需要与自愿的原则。农民是革命的动力所在,农民和农村问题要发挥和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民教育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观点“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的问题其实就是思想的转变问题,如果采取强制性的政策,农民会有抵触情绪,效果将不会很理想。

2邓小平理论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

(1)邓小平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农民教育的首位,同时也注重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在这一点上和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在重点和平衡把握上不同。认为农民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从阶级主体的角度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农民由小生产者转化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并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从个人主体的角度对农民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时常强调在对农民的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邓小平意识到封建残余意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目前,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上仍然处于以分散经营为特征的状态,这就在客观上更使农村易于保存旧的传统,农民之间的交往和社会联系相对较少,农村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活动较为困难,封建残余思想和落后观念在农村大有死灰复燃之势。因此,必须在广大农村进行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农民树立科学、进取的理念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

(2)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对它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并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贯彻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赋予了新的内容。邓小平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结合,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是改造社会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邓小平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3)关于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思想。1982年10月,邓小平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在明确了农业的战略地位并确立了正确的思路之后,我国农村最突出的就是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和科技人才的缺乏,而更深层次的困难莫过于农民文化素质水平的低下。目前,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中具有初中、高中文化水平的仅占1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科技教育水平,这为当代农民教育提出了现实目标。因此,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的事业是不是会成功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二、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对现阶段探索培育新型农民的途径的启示

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虽然受当时历史发展水平和认识发展程度的限制,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还没有也不可能系统化,但是关于农民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政策措施在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对如何培育新型农民仍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1.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农民教育的首位。积极开展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培育和造就现代新型农民,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除了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外,还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以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用科学理论、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广大农民,引导广大农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要在广大农村持续开展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

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大批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着基础性、根本性、全面性的重要意义。农村教育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必要基础,发展农村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1)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而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农民队伍的素质。从长远看,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首先,要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其次,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现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上的责任和义务,巩固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最后,农村基础教育要与农村社会经济实际紧密结合,结合农村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村青少年提高认识社会、理解社会的能力。应增设一些能够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科目,使青年学生掌握一些从事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素质。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农民建设新农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村职业教育对于提高我国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科学意识所起的作用是直接和有效的。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落后以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现实,使很多农民子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过早地步入社会加入到低层次的劳动力大军队伍。针对这一现状,必须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培训,采取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措施,以现代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以岗位培训为重点,进行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引导型培训,结合产业发展需要,进行家政服务、餐饮、酒店、建筑、制造等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城镇非农产业所必需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以提升他们在二、三产业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当然,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形式要灵活、多样,充分考虑到农民自身的特点和农业这一产业的特点,根据农民自身素质基础、农民生产经营方向、当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等,结合农时季节,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地开展培训工作,真正做到培训与农时季节相结合,符合农民的实际生活并注意不要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

3.尊重民意。农民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贴近群众需求。农民教育应基于农民的自觉自愿,要把农民作为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无视群众的主体作用,只会遭受农民心理排斥,陷入尴尬局面;忽视农民承受能力,生搬硬套所谓的“先进模式”,只会劳民伤财,搞成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只有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解农民所难,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定位准、目标实,才能让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温暖,享受到实惠。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对农民进行再社会化和角色的再分配,进行农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释放。

4.在引导上典型示范,激发动力。发动群众自主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引导、激发群众的激情。而引导、激发激情的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典型说话、以典型引路、以典型辐射。一种是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典型经验,树立和增强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信心;一种是以身边典型教育农民,不仅在于通过典型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让典型人物介绍创业成功之路,更重要的是把创业致富的技术送给农民,让农民群众看到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在看得见摸得着、可亲可敬的典型面前,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在无形中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这显然是任何说教都难以起到的效果。

5.新农村建设要鼓励青年农民在农村创业。应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把单纯鼓励农民进城打工的做法,至少改变成既鼓励劳务输出,又鼓励有为青年农民留在农村建设家园。至于资金方面:一是加大财政投入。二是建立农户自立能力建设项目小额信贷制度。政府要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民自立能力建设发放小额信贷,提高农民的自立能力和就业能力。这是种全新的小额信贷模式,无需担保,只要诚信,数额不大,压力很轻,定期还款,分批还清,容易承受。这也是提高农民能力的重要途径。否则,农业和农村的凋敝会更显突出,城乡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6.加大农村技术推广力度。普及良种良法,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工作。按照农民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定期开展实用农业技术培训班,教授农民缺乏的现代化的农业技术,使农民学以致用,学就能用。农民尝到了甜头之后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科学技术的极大热情。同时通过教育和宣传,引导广大农民树立敢打敢拼的创业精神,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文明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新型农民范文篇6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海南省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就是在特定的政策扶持引导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及其他辅助工具,通过多样化的培育方式提升农民的知识、技能以及现代观念,转变传统的农业方式,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能力,为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培育出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能力、专业农业生产技能以及具有现代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为新农村的建设奠定基础。

1海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战略模式

1.1强化顶层设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要重视政策与制度的顶层设计,提供有效的保障与支持。基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分析社会及文化需求、制度等因素,以我国新农村建设为基本导向,培育出具有专业能力、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将其作为改善农业经营主体的中坚力量,突破传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政策的支持与扶持下,要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提升农民群体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氛围,吸引具有专业的知识、科技能力的青年农民[1]。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经营以及服务。1.2制定完善的培育制度。在政策扶持以及社会的帮助下,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制度激励等方式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的建设。加强政策制度创新与约束力量,解决土地、资金等要素对农业发展产生的约束与影响。要改善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以及发展环境,制定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通过优惠政策的扶持,在金融信贷、保险、财政等领域基于支持,综合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不同阶段,配套完善的扶持政策重点,在教育资源的配合之下,构建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实现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证以及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标准的新型职业农民准入以及退出制度,保障职业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优惠政策的扶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保障服务制度,实现海南农业现代化发展。1.3推动农业生产,实现产业升级。农民具有一定的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的构建基础,对此在实践中要将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积极性与创造性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根本动力。在实践中,要调整发展思路,以人为本,以海南建设自由贸易实验区和自由贸易港为契机,实现产业的创新与集成,改革联动模式,为我国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传统生产保障性农业转变为竞争发展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在实践中,要构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系统,实现精致化、精准化以及精品化发展,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拓展农业功能与范围,提升农业资源的产出率,形成具有海南热带特色的高产、高质、高效农业,提升农业竞争能力[2]。

2海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的完善策略与手段

2.1构建良好环境氛围。1)构建完善的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机制以及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完善现有的土地承包权制度,明确农民的产权地位,可以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提升土地的利用以及经营效率,有利于土地使用权价值的实现,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提升农村社会经济效益,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明确农村社会地位,基于充分的尊重。农民群体因为收入、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其社会地位较低,而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村经济收入,构建完善的准入制度,给农民充分的尊重,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3)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完善现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综合海南省的实际状况,整合社会资源,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建设,坚持以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主体,拓宽其他公益性专业的培训以及教育服务机构,相关部门以及机构要综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综合职业农民的特征,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与手段。4)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体系呈现多元化的建设模式,在实践中必须要突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鼓励劳动力的流动,充分凸显人力资源的内在潜能,实现呈现人才的双向发展以及流动。2.2完善现有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体系。在不同的产业之间呈现着相互作用,在不同的产业融合以及扶持下,可以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培育出新型职业农民[3]。对此,在实践中,必须要强化公共服务机构建设,通过专业化的服务组织,整合社会力量,在其他服务主体共同作用下强化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构建标准、科学、完善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科研发展、农科教一体化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实现常态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的发展,对农业生产进行系统监控合理布局,实现动植物疫病的系统化监督,保障职能明确,构建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监督系统。在拓展新型职业农民服务内容的同时,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民政策学习、信息收集、营销活动开展构建有效的服务平台,提升农业服务效率与质量。综合海南省的实际状况,发展趋势,整合全国以及全球农业品发展趋势,将生态化、信息化农业发展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点内容,实现农业生产的技术转型,构建高效、经济以及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构建良好的环境。2.3重视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的职业农民,要综合海南省的实际发展状况,对不同层次需求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通过针对性的教育设计,构建基于提升农民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标准化培训模型。利用“三轮驱动”职业素质提升体系以及“三维定位”之间的职业路径规划培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构建高素质、新理念以及新技术构成的知识系统,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作为核心内容,实现专业化、多元化发展,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4]。整合海南省的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探讨拓展职业农民职业教育的范围与内容,从根本上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能力。2.4构建职业农民资格制度。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将农业生产、经营以及服务进行有效整合,提升农民的地位,实现农业职业化发展,充分借鉴、利用其他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制定完善的进入标准。提升农民的职业地位,在实践中必须要综合我国的实际状况开展,基于实践基础不断的探索完善。通过政策的配套支持,才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组织制度提供有效保障。

3结语

海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的构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结合海南省建设自由贸易实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实际状况,以发展旅游休闲农业、现代服务农业、高新技术农业为主导,在内外贸、投融资、财政税务、金融创新、入出境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探索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监管模式、管理体制,在政策的顶层设计,培育机构的辅助开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建良好环境氛围、完善现有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体系、视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以及构建职业农民资格制度等方式构建良好的氛围,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铁玉.海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7,30(5):29-33.

[2]何晓琼,钟祝.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支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78-83.

[3]周艳丽,马超侠.新型职业农民就业特征、成长路径与政策调控研究——以海南为例[J].农业经济,2016(8):62-64.

新型农民范文篇7

一、基本情况

为充分发挥“五老”队伍的教育、引导功能,满足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我市逐步建立健全了“五老”组织机构,配套设立了办公场所,制定了相关制度,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到目前全市共建立基层关工委组织855个,其中乡镇31个、村级766个、市直部门39个、企业19个,建立革命传统报告团、关爱团、科技报告团等各类关工组织171个,直接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志愿者总人数达到了1327人,担任校外辅导员的老干部达到629人,全市经常性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人员达到2076人。“五老”队伍正不断充实壮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显。

我市是典型的农业区。目前农村人才匮乏,新型农民技术人才总量少、密度小、结构不均衡,而且技术含量较低,大部分靠勤劳致富。农村技术人才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低,发展空间狭窄,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他们的素质如何,将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和进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包括文化、科技在内的现代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关键措施和基础工作。我市各级关工委充分认识这一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为培育新型农民多出实招、多干实事。同时把培养新型农民方面的工作主动向党委、政府领导请示汇报,并提出工作开展的计划和方案,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关心、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使得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们按照上级有关要求,把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一)齐抓共管,努力营造培养新型农民的良好环境。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一个需要通力合作、长期推进的系统工作,应该齐抓共管,分类指导,全面服务。各级关工委在农村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了热爱家乡、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建设、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其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我们每年都联合市人事局在人才市场召开应届大学生座谈会,号召他们回到农村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展宏才,实现理想。同时,积极建议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先后选配了10多名本科生担任村干部。

(二)发挥专长,实施科技培训。我市有20多个乡镇关工委组织,利用当地的人才资源,成立了“科技报告团”、“科技服务队”等各类科技兴农组织,针对农村青年的种养需要,宣传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先进科技成果,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培训班,提高了许多青年农民的科技素质,改变了老式种养习惯,提高了产出效率。

(三)围绕帮教农村青少年发挥作用。预防和减少农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市各级关工委紧紧围绕这一具体目标,进一步强化措施,扎实有效地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一是认真做好法制宣传工作。“关爱工作团”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五老”的优势和特长,配合有关部门对青少年深入开展了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近几年来,共组织“五老”书写法制宣传标语4075条,做法制教育报告148场,受教育学生达16万余人次。二是建立网吧义务监督员队伍,开展义务监督净化社会育人环境。为使农村青少年能远离网吧,避免黄、毒、赌的危害,我们逐步加大了对网吧的监管力度。将全市52处乡镇网吧,都配备上了义务监督员,制定完善了网吧监督员工作制度,进行了岗前培训,重点强调了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和工作方法,避免在监督、劝诫过程中与网吧业主或未成年人发生冲突,确保能够安全、科学的履行监督职责。三是扎实开展结对帮教活动。组织老同志跟失足青少年挂钩,结成“一联一”帮教对子,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实际困难,涌现出了一些帮教方面的好典型。如祝沟镇85岁的离休干部老党员徐林章担任学校辅导员已有20余年,先后帮助、挽救失学、失足青少年7名,深受干部群众和师生的好评。市检察院退休干部王从瑞退休不退志,以帮教失足青少年为己任,先后使10多名少年犯改邪归正。

(四)围绕未升学初中毕业生跟踪教育发挥作用

一是建立健全了组织网络。市关工委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关工委办公室有关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镇(处)和市直部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全面加强这项工作的领导。另一方面以平关字〔2005〕4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未升学初中毕业生思想道德跟踪教育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关于未升学初中毕业生跟踪教育管理制度》,要求各级关工委发挥“五老”优势,帮助未升学初中毕业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做一个有所学、有所为、有所用的人。另外,我们还建立起了未升学初中毕业生情况档案,配套制定了相关制度,把未升学初中毕业生的思想道德跟踪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基层关工委的一项基本工作,常抓不懈。

二是认真做好法制宣传工作。我们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五老”的优势和特长,以未升学初中毕业生为主要对象,广泛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政策法规,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增强未升学初中毕业生的法律意识和自律自护能力。许多关工委组织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祝沟镇关工委每逢大集就组织老同志,蹬着三轮车、打着横幅标语搞宣传;门村镇关工委还把这些政策法规编成快板,到处宣讲。

三是组织实施“牵线联手”跟踪教育活动。针对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居住分散、流动性强的特点,我们发挥村、居关工委贴近实际的优势,与未升学初中毕业生开展跟踪教育活动。对在家居住的,就经常组织“五老”上门跟他们交流思想,谈论人生,帮助他们端正生活态度;对出门在外的,就通过电话、信件、网络等方式跟他们交流感情,摸透他们的思想脉搏,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五)抓好村庄阵地建设,为青少年建全活动场所。我们要求农村关工委,在村庄搞建设时要积极建议,给青少年留出活动场所。如新河镇朱家村在建立科技文化活动中心时,充分考虑到青少年的特点,五改实施方案,建成的村科技活动中心设有少年儿童读书角、游戏室、科技制作集展室和体育场等,很适合青少年开展活动。郭家埠村委处处为少年儿童的成长着想,提出“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奋斗目标,在改造幼儿园和小学的同时,改建了村活动中心,每年暑假、寒假两个长假,村关工委成员全部靠上,村委出资聘请教师,为青少年教授绘画、乐器演奏、书法等知识,着重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农村关工委是整个关心下一代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只有环环相扣,才能发挥出整体效应。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农村青年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难度较大。一是农村青年流动性强,跟踪教育难度较大。许多农村青年喜欢外出打工,不愿在家务农,有的甚至常年不在家,跟他们见面的机会很少,很难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给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二是部分青年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表现在过分注重经济利益和个人得失,忽视思想和道德修养,不爱学习,也不想学习,很难将他们组织起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农村“五老”人数少,缺少活动经费。乡镇老同志退休后一般都到城里居住,在农村居住的很少,即使有在村里居住的,不是因为自己是单职工家里有责任田,就是因为儿女有农活离不开,这种状况使他们不能及时了解农村信息,影响了基层关工委作用的发挥。再加上大部分乡镇经济情况落后,很难给老同志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因而有些活动不能广泛发动老同志积极参与,老同志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

(三)有些地方领导对发挥老同志作用认识不到位。一些乡镇领导同志认为培养新型农民是现任政府部门的事,老同志年老体弱,且已脱离工作岗位,不便于工作协调,难以发挥什么作用,因此对他们的工作采取消极态度,使许多老同志驻足观望,难有作为。

(四)有些退休人员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热情不高。有些退休人员认为自己退休了就应该好好休息了,教育青少年是教师和家长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对这项工作不够关心,不够热情。

四、思路与对策

(一)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老同志跟农村青年的思想交流。对农村青年要登记造册,全面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对流动性强的农村青年,可以利用手机、电话、网络等现代媒体实施跟踪教育,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深度把握他们的思想根源,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也可利用他们回家探亲、过节等机会,主动上门交流思想,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工作动态等信息,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他们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还可以建立社会、家长定期信息交流制度,对他们的一些不良苗头性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组织建设,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涉老组织应高度负责,充分发挥组织职能,将居住在城区的热心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退休人员组织起来,根据他们的技能和特长成立各类报告团,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以弥补乡镇退休人员人数不足的问题。另外,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在资金、物质、场所等方面的支持,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新型农民范文篇8

同志们:

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这几位同志介绍的经验都很好,值得借鉴和推广。蒋美兰同志的发言,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广校事业的重视与支持;亓红延同志的发言,反映了基层同志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也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农广校工作的认可;吉林省双辽市和山东招远市农广校的做法和经验也值得大家借鉴。

这些年来,农广校的同志们,特别是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广大教师,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农业部、代表杜青林部长,对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对工作在农民教育培训战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地慰问。下面,利用这个机会,我也作个发言,讲三点意见。

一、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五中全会专门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农业部提出了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启动“九大行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内涵丰富,任务艰巨,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就要培养新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培养新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抓手。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素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从长远看,关键还是要靠科技进步。在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中,劳动者是决定因素,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三增”目标。所以,我们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抓住了新型农民培养,就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三)培养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说到底,“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我国农民基数大、素质相对偏低。据统计,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制约了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制约了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不提高农民素质,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四)培养新型农民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要“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国务院近期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也明确要求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可以说,培养新型农民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农民教育培训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影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因素很多,我这里主要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发挥农业部门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首先,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和服务的功能,要千方百计争取政策和资金,制定规划,加强指导与评估,搭建好工作平台。其次,要充分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合力。第三,要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使隶属于不同行业和部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参与。第四,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增强他们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培训手段的优势,采用发放技术明白纸、播放光盘、科技直通车下乡、开通科技大喇叭等等形式,开展普及性知识培训;要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培训方式,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条件保障。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体系、强化手段、稳定队伍、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建立起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效果,真正做到让农民满意。要引导教育培训机构根据农民的需要,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效果。要以培训内容农民是否需要、培训方式农民是否接受、培训结果农民是否满意,来作为衡量农民教育培训效果好不好、质量高不高的标准。要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基本情况,准确把握农民需求,根据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在组织实施上,要进村办班,利用集中讲解、现场指导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方便农民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确保取得实效,努力做到真正让农民满意。

三、农广校要充分发挥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作用

回良玉副总理在致中央农广校成立25周年贺信中指出,农广校“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大使命”。成立25年来,农广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广校要进一步按照“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紧紧围绕实施“三大战略”和“九大行动”,继续发挥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培养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积极开展培训、咨询、示范和推广服务,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方法。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根据农民从事产业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具备从事农业技术工作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大批骨干农民。

(二)以培养适应城镇化、工业化需要的产业工人为重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要发挥农广校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阳光工程,积极申请国家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转岗转业技能,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在培训中,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规范培训内容,保证培训时间,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三)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积极参与“百万中专生计划”,培养具有中专学历的实用人才,提高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围绕产业设置专业,采取远程教育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养村组干部、专业能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村经纪人和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管理员等,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百万中专生计划”已被列入农业部2006年要办的15件实事之一。各级农广校要积极参与,主动承担任务,认真抓好招生、教学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确保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

此外,还要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导向,加强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和手段建设,增强自身实力。在模式、手段等方面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和效益。

最后,我想再强调几个方面的工作。培养新型农民,农广校义不容辞,责任重大。要完成好这一历史重任,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加强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农广校经过25年的发展,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体系,为农村培养了大量实用人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一支宝贵力量。但目前总体来说,体系比较脆弱,基础条件差,严重制约了体系功能的发挥。今后要下大力气抓体系建设,从各方面争取政策和资金,健全机构,明确职能,改善条件;加强分类指导,对组织涣散、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学校建议地方进行整改,鼓励战斗力强、基础条件好的学校多承担各种农民教育培训项目。有为才有位,农广校要在新农村建设中主动发挥作用,争取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努力成为深受欢迎的农民教育培训的中坚力量。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水平。从目前情况看,农广校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与承担任务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培养既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特别要培养一支识大局、谋实事、讲实干的各级校长队伍。农广校由于自身拥有的专职教师队伍的力量有限,今后还要选聘农村各行各业的专家、基层科技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辅导学员学习和指导学员实践的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创新培训模式,工作落到实处。农广校要发挥体系健全、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的优势,发挥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政策宣传的综合功能,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下沉工作中心,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这次农广校提出培训教师、媒体资源和人才培养“三进村”,就是一个很好的农民培训模式,贴近和方便农民,可以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优质的媒体资源和教育培训服务,可以把培训工作做实,让农民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当前,特别要创新对在家务农人员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使其能成为新型农民,努力解决“会农的不务农、务农的不会农”的问题;要重视农民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将其列为重要培训内容。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媒体,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和农广校作用的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关注和支持农广校的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拉动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要及时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宣传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激励和鼓舞大家争优创先,争做贡献。

同志们,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责任重大,事关新农村建设全局。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艰苦创业、团结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农广精神”,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争创佳绩,不辱使命。

谢谢大家!

在全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为了探索农民科技培训的新途径,创建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的新机制,造就一大批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村步伐,今年我市积极组织申报了中央三部委(农业部、财政部、团中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现已被确定为2005年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县之一。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有助于促进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切实组织实施好该项目,现就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培训重点。

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辐射千家万户”的技术培训思路,围绕我市水稻、小麦生产,以骨干农民培训为重点,构建提升广大农民科技能力的示范新体系。在全市选择2000名常年从事农业种植生产、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有一定的种植规模、能带头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在当地起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农户,组成40个教学班进行重点培训。组织全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对骨干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和面对面、零距离的全程挂户培训,通过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骨干农民,简单地说,就是动员市镇两级农技人员,结对挂户2000名骨干农民,辐射带动20000名一般农民,促进我市稻麦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构建市、镇、村三级服务的长效机制。

培训内容重点围绕我市优质水稻、中弱筋小麦2个优势主导产业,以3个优质水稻新品种、2个专用中筋、2个专用弱筋小麦新品种,针对作物生长周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质稻米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机插秧、麦套稻、水稻小苗抛栽,水稻条纹枯病防治技术,中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精量播种技术,稻套麦等技术以及农业产业化,市场营销,农业法律法规,创业等培训。

二、狠抓措施,精心组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一)建立组织体系,打牢项目实施基础。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

我市成立了“江都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袁中飞担任组长,市政府办、农林局、财政局、团市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林局,由分管科教的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资金筹措、监督管理等项工作。各镇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心,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分管农业的领导要亲自抓,农业助理、农业农机服务中心主任要具体抓,并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建立市镇两级培训体系。

建立市级讲师团。项目聘请扬州大学农学院院长王余龙教授为技术总监督;聘请扬州农科院院长马谈斌研究员任技术培训监督。从市级农业技术人员中挑选34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勤奋敬业、业务精良的同志组成市级讲师团。市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师资培训和骨干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重点班培训。讲师团成员要因地制宜,根据作物生长进程结合生产上出现的问题认真备课,授课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小麦、水稻生长期间,对骨干农民进行5次现场指导和跟踪服务。市级讲师团的成员要常下乡、常在乡,要求在1年中至少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下乡进行技术培训、指导。

建立镇级讲师团。各镇要从农技人员中选择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推广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讲师团,每镇4-8人。镇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骨干农民进行现场指导,以及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并进村入户对骨干农民、一般农民进行巡回指导。镇级讲师团成员每人负责3-5个村,实行分片负责、包干到人。

成立教学班,明确班主任。为便于管理,集中统一培训,我市将2000名骨干农民分成40个教学班,每班50人,从各镇讲师团成员中选择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业推广工作和了解农民需求的农技推广人员担任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的班主任。班主任按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好培训,做好教务管理、学员管理、考试考核等项工作,及时发放培训教材、明白纸,做好教学日志、考勤记录。班主任同时兼任巡回技术指导员,每人承包4-5个村,联系挂钩40-50个骨干农户,在生产关键时刻深入田头巡回指导。

(二)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按序时进度实施。

1、合理确定项目实施区。根据省培训方案和上级有关会议精神,我市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将全市13镇、211个行政村列入实施区。镇级项目实施率达到100%,村级项目实施率达到70%。确定仙女镇、大桥镇、宜陵镇、吴桥镇、浦头镇等5个镇为中弱筋小麦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的项目实施区;确定小纪镇、邵伯镇、武坚镇、樊川镇、真武镇、丁沟镇、郭村镇、丁伙镇等8个镇为优质水稻高效栽培技术为重点培训的项目实施区。

2、科学安排培训计划。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结合农时季节、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安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具有相对连续性和适应性、实用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培训的时间,次数、地点和方式。

中弱筋小麦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5年9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11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苗期管理及化除技术,企业经营与管理;第三次安排在2006年3月初,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拔节期管理,增磷补钾技术;第四次安排在4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两防一喷”技术,农村政策法规;第五次安排在5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适期收获和贮藏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中弱筋小麦种子处理,麦田化除技术,苗期、返青期、拔节期、后期管理技术,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优质水稻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6年4月,内容是水稻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水稻生产标准化技术、育秧技术、轻型栽培技术(含麦套稻、直播稻、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5月中旬,内容是水稻秧田管理及病虫草防治技术、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第三次安排在6月下旬,内容是水稻搁田及中后期管理;第四次安排在7月下旬,内容是科学使用穗肥及中后期病虫防治;第五次安排在10月上旬,内容是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产品加工。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秧田管理、水稻搁田、水稻促花保花肥的使用、水稻中后期水浆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各镇要认真按项目集中培训实施进度和方案安排好组织和实施工作,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几个适合本镇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让农民掌握2-3项实用新技术。组织好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做到通知不漏一个、培训时不少一人,同时选择好培训地点,尽量减少农民出行的时间,方便农民就近参加培训,同时兼顾培训和辐射带动作用,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培训地点可以镇农技学校为主,一般农民普及性教学班培训地点可选择在村农民学校、田间地头。

(三)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整个培训工作采取“五个一”培训模式,即为骨干农民发放一张专家咨询卡、一本培训记录薄、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资料、一份专业技术生产光盘。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巡回指导相结合;室内与田间地头相结合;请进来与派下去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1、编印培训教材

市农干校要认真按照培训内容组织有关业务技术骨干编制科普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培训教材,结合本市实际,重点围绕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生产的各生育阶段,从田间准备,播种期,生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管理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不同栽培方式高产栽培技术,选择2-3个优良品种,编写技术手册、明白纸、生产流程图等培训资料,印刷2万份,发放到人,做到人手一册。

2、建立农民科技书屋。

为进一步拓宽为农服务的广度,挖掘为农服务的深度,结合项目实施,在全市13个乡镇选择学习热情高、能率先应用农业先进技术、对周围农户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农民家庭建立30个农民科技书屋,以便周围农民查询,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信息。

3、实施创业培植工程。

以此次项目培训为契机,推进农民培训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骨干农民中选择20名年龄较轻、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有一定产业基础、有一定创业欲望、自愿长期参加培训的优秀学员,进行创业培植试点工作,到我市农干校进行集中培训一个月,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培养出一批新型农场主、农民企业家。

4、采取多种培训方式。

针对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培训内容以及地域分布等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办法,全面开展培训工作。一是多层次开展培训。市以农广校为主阵地,着重对市镇两级讲师团成员,按计划进行提高性培训;乡镇以农技校为阵地,由市级讲师团成员对骨干农民进行培训;镇级讲师团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二是多形式开展培训。在“五个一”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采取集中办班、专题讲座、进村入户、发放资料等多种培训形式,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项目培训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相结合,在各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作为现场培训指导农民的试验田,由单纯指导农民变为带着农民干的新方式。三是多渠道开展培训。培训过程中,除利用确定的挂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外,继续开展农技110咨询服务,24小时开通热线电话,帮助农民解疑释难,利用江都市电视台《农民电视课堂》节目,介绍新品种、新技术,播放无公害栽培技术、病虫草防治技术等,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提高培训效果,扩大培训的辐射面。

三、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订《讲师团成员工作守则》、《班主任工作守则》、《项目实施先进个人评选办法》、《优秀学员评选办法》等管理规则。各镇、各部门、讲师团成员要严格遵守

2、建立培训师资、学员(骨干农民)档案。设立专门的档案柜,并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由市农广(干)校专人负责。乡镇一般农民普及班的档案由各乡镇确定专人负责,并及时报市农广(干)校汇集存档。

3、建立讲师团成员评价考核制度。通过对农民的访谈和由骨干农民填写评价表等方式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评价和考核,听取骨干农民及一般农民及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培训项目实施工作得力的先进单位、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将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从而确保2005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

4、建立学员考试、考核、发证制度。学员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理论和实践课后,参加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规定的考试和考核。考试、考核合格的学员,经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由市人民政府颁发农业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统一印制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合格证书。

同志们,我们要以这个项目实施为契机,营造项目实施的浓烈氛围,整合现有资源,组装现代农业新技术,进一步加大农民培训的力度,全面提升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我市农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张伟副书记在全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

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招远市政府对前来参加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启动仪式的中央农广校曾一春常务副校长、省农业厅庄文忠副厅长、省农广校姜维良校长、烟台市政府张广波副市长、烟台市农业局高延庆副局长、烟台农广校赵家福校长及中央、省、市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也希望各位领导对招远市的工作给予指导和批评。

今天召开的全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启动仪式,是我市落实中共中央、省、市《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全市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刚才大丁家村委和夏甸镇政府对各自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做法做了介绍,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是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的一个缩影。尤其是夏甸镇的经验做法很值得推广。下面就我市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的重要性。

(一)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新型农民,是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指出:“必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这充分说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把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把“三进村”行动做为培育新型农民的一项有力措施,狠抓落实。要象夏甸镇政府那样,早认识,早发动,统筹安排,抓组织、抓制度、抓落实,把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推动全镇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发展生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致力于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市农业发展的目标,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来自科技进步和创新。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实际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技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在现代农业中,生产、加工、运销各个环节,均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在某些领域实现自动化。这一切都要求广大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高水平的生产技能,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在开展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服务行动就是为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培育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三)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也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农民增收致富难,除了自然条件、市场价格、资金支持、信息匮乏等因素制约外,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偏低,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也是影响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因素。通过不间断的农民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真正解决广大农民增收致富难的根本途径。我市许多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大都是通过农业教育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了农业新技术,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技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夏甸镇臧家村原来是一个穷村,在村党支部和村委的组织下,在市农广校的帮助下,通过开展经常性教育培训,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运用农业生产新技术,发展草莓和甜瓜生产,全村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现已成为全镇学科技、用科技的典型村。今后我市农业发展就是要通过农民教育培训,让农民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依靠科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全市今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目标和任务

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目标是:通过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经营的新型农民。按照《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要求,到2010年全市培养具有中等专业生产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1000名,绿色证书学员1万人,种养加生产能手2000人,能工巧匠和乡村科技人员2000人,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5万人。

今年的任务是:

(一)以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实施为重点,培养一批热爱农业、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今年全市将培训中等专业技术实用人才200人,每镇20名。

(二)以培养骨干农民为重点,继续实施农民绿色证书工程。今年全市将培训绿色证书学员2000人,每个镇(街道)要确保150人的培训任务。

(三)以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力量为重点,大力开展青年农民教育培训。今年全市选拔1000名优秀青年,由市农广校统一组织进行系统培训。

(四)以培植创业农民为重点,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今年将从绿色证书和新世纪青年农民教育培训学员中,选拔500名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技术信息服务,经营理念的培训和创业资金援助,将他们培植成为规模化或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

(五)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今年全市培训转移农民工5000人。各培训单位要切实做好用工信息调查,提高培训质量,做好农民工的安置和就业后服务工作,使他们出得来、留得住、富的快。

三、组织开展“三进村”行动,培育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的战略决策和最近农业部做出的在全国百县万村开展以培训教师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媒体资源进村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我市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进村入户方式方便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由市农业局牵头,组织农广校教师和农业科技人员组成培训教师队伍,围绕我市主导产业,进村入户开展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切实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建立培训教师下乡进村责任制,每个培训教师负责联系1-2个村,包帮3-5个农户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结合农时季节和生产发展需要组织农业科技讲座,播放技术光盘,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每年进村开展技术指导或服务要达12次以上。

二是整合科技直通车、农业科技大篷车、广播电视、多媒体、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和农业科技光盘、录音、电话等媒体资源进村,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农广校要做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和中央电视台7套《农广天地》栏目科技节目的宣传和播放,对适合我市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节目要制成光盘或录像通过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定期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播放。配合招远电视台《金都农业》电视栏目做好农业科技宣传,联系村要建立一处农业科技书屋,使农业科技书屋成为丰富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农业局和农广校要管好用好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和农业科技大篷车,使两部车成为党的政策的宣传车、农业教育培训车和农业技术服务车,保证直通车每周下乡进村2次,全年不少170次。

三是深入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开展人才培养进村活动。为方便农民学习,降低培训费用,要尽量到村办班,以村为单位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重点村每年举办各种培训班要达4次以上,培训农民300人次,培养绿色证书学员30人。围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专生计划”的实施,每个重点村应培养中专以上学历实用人才3-5人。

实施“三进村”行动,是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拓展和延伸,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对于促进农村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三进村”行动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采取得力措施,确保“三进村”活动取得实效。工作中要坚持高标准,按照中央提出的“五句话二十字”要求,把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与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同步推进,整体打造,全面发展。要按照我市“十一五”发展纲要确定的目标和年初制定的培训任务,落实好培训内容和工作措施。农业局要制定好实施方案、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教师联户责任制和考核方法保证“三进村”活动按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各镇(街道)政府要积极配合农业部门做好“三进村”活动的组织领导,人员安排和示范村、户的选择安排等。在资金,人力和培训场地给予必要的支持,确保“三进村”活动取得实效。生产发展,生产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和“三进村”活动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重点,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问题,进行培训,开展服务,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民真正看到“三进村”活动带来的变化和实效。

同志们,前段市农业局和农广校围绕“三进村”行动方案,同夏甸镇政府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讨,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目前全市“三进村”行动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会议结束后,各镇(街道)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会议要求,以夏甸镇的经验做法为基础,再创新,再发展,以更大的成绩回报各级领导对招远市工作的支持和关心。

在全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了探索农民科技培训的新途径,创建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的新机制,造就一大批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村步伐,今年我市积极组织申报了中央三部委(农业部、财政部、团中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现已被确定为2005年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县之一。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有助于促进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切实组织实施好该项目,现就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培训重点。

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辐射千家万户”的技术培训思路,围绕我市水稻、小麦生产,以骨干农民培训为重点,构建提升广大农民科技能力的示范新体系。在全市选择2000名常年从事农业种植生产、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有一定的种植规模、能带头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在当地起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农户,组成40个教学班进行重点培训。组织全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对骨干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和面对面、零距离的全程挂户培训,通过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骨干农民,简单地说,就是动员市镇两级农技人员,结对挂户2000名骨干农民,辐射带动20000名一般农民,促进我市稻麦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构建市、镇、村三级服务的长效机制。

培训内容重点围绕我市优质水稻、中弱筋小麦2个优势主导产业,以3个优质水稻新品种、2个专用中筋、2个专用弱筋小麦新品种,针对作物生长周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质稻米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机插秧、麦套稻、水稻小苗抛栽,水稻条纹枯病防治技术,中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精量播种技术,稻套麦等技术以及农业产业化,市场营销,农业法律法规,创业等培训。

二、狠抓措施,精心组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一)建立组织体系,打牢项目实施基础。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

我市成立了“江都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袁中飞担任组长,市政府办、农林局、财政局、团市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林局,由分管科教的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资金筹措、监督管理等项工作。各镇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心,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分管农业的领导要亲自抓,农业助理、农业农机服务中心主任要具体抓,并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建立市镇两级培训体系。

建立市级讲师团。项目聘请扬州大学农学院院长王余龙教授为技术总监督;聘请扬州农科院院长马谈斌研究员任技术培训监督。从市级农业技术人员中挑选34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勤奋敬业、业务精良的同志组成市级讲师团。市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师资培训和骨干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重点班培训。讲师团成员要因地制宜,根据作物生长进程结合生产上出现的问题认真备课,授课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小麦、水稻生长期间,对骨干农民进行5次现场指导和跟踪服务。市级讲师团的成员要常下乡、常在乡,要求在1年中至少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下乡进行技术培训、指导。

建立镇级讲师团。各镇要从农技人员中选择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推广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讲师团,每镇4-8人。镇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骨干农民进行现场指导,以及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并进村入户对骨干农民、一般农民进行巡回指导。镇级讲师团成员每人负责3-5个村,实行分片负责、包干到人。

成立教学班,明确班主任。为便于管理,集中统一培训,我市将2000名骨干农民分成40个教学班,每班50人,从各镇讲师团成员中选择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业推广工作和了解农民需求的农技推广人员担任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的班主任。班主任按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好培训,做好教务管理、学员管理、考试考核等项工作,及时发放培训教材、明白纸,做好教学日志、考勤记录。班主任同时兼任巡回技术指导员,每人承包4-5个村,联系挂钩40-50个骨干农户,在生产关键时刻深入田头巡回指导。

(二)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按序时进度实施。

1、合理确定项目实施区。根据省培训方案和上级有关会议精神,我市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将全市13镇、211个行政村列入实施区。镇级项目实施率达到100%,村级项目实施率达到70%。确定仙女镇、大桥镇、宜陵镇、吴桥镇、浦头镇等5个镇为中弱筋小麦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的项目实施区;确定小纪镇、邵伯镇、武坚镇、樊川镇、真武镇、丁沟镇、郭村镇、丁伙镇等8个镇为优质水稻高效栽培技术为重点培训的项目实施区。

2、科学安排培训计划。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结合农时季节、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安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具有相对连续性和适应性、实用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培训的时间,次数、地点和方式。

中弱筋小麦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5年9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11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苗期管理及化除技术,企业经营与管理;第三次安排在2006年3月初,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拔节期管理,增磷补钾技术;第四次安排在4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两防一喷”技术,农村政策法规;第五次安排在5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适期收获和贮藏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中弱筋小麦种子处理,麦田化除技术,苗期、返青期、拔节期、后期管理技术,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优质水稻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6年4月,内容是水稻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水稻生产标准化技术、育秧技术、轻型栽培技术(含麦套稻、直播稻、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5月中旬,内容是水稻秧田管理及病虫草防治技术、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第三次安排在6月下旬,内容是水稻搁田及中后期管理;第四次安排在7月下旬,内容是科学使用穗肥及中后期病虫防治;第五次安排在10月上旬,内容是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产品加工。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秧田管理、水稻搁田、水稻促花保花肥的使用、水稻中后期水浆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各镇要认真按项目集中培训实施进度和方案安排好组织和实施工作,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几个适合本镇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让农民掌握2-3项实用新技术。组织好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做到通知不漏一个、培训时不少一人,同时选择好培训地点,尽量减少农民出行的时间,方便农民就近参加培训,同时兼顾培训和辐射带动作用,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培训地点可以镇农技学校为主,一般农民普及性教学班培训地点可选择在村农民学校、田间地头。

(三)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整个培训工作采取“五个一”培训模式,即为骨干农民发放一张专家咨询卡、一本培训记录薄、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资料、一份专业技术生产光盘。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巡回指导相结合;室内与田间地头相结合;请进来与派下去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1、编印培训教材

市农干校要认真按照培训内容组织有关业务技术骨干编制科普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培训教材,结合本市实际,重点围绕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生产的各生育阶段,从田间准备,播种期,生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管理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不同栽培方式高产栽培技术,选择2-3个优良品种,编写技术手册、明白纸、生产流程图等培训资料,印刷2万份,发放到人,做到人手一册。

2、建立农民科技书屋。

为进一步拓宽为农服务的广度,挖掘为农服务的深度,结合项目实施,在全市13个乡镇选择学习热情高、能率先应用农业先进技术、对周围农户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农民家庭建立30个农民科技书屋,以便周围农民查询,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信息。

3、实施创业培植工程。

以此次项目培训为契机,推进农民培训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骨干农民中选择20名年龄较轻、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有一定产业基础、有一定创业欲望、自愿长期参加培训的优秀学员,进行创业培植试点工作,到我市农干校进行集中培训一个月,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培养出一批新型农场主、农民企业家。

4、采取多种培训方式。

针对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培训内容以及地域分布等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办法,全面开展培训工作。一是多层次开展培训。市以农广校为主阵地,着重对市镇两级讲师团成员,按计划进行提高性培训;乡镇以农技校为阵地,由市级讲师团成员对骨干农民进行培训;镇级讲师团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二是多形式开展培训。在“五个一”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采取集中办班、专题讲座、进村入户、发放资料等多种培训形式,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项目培训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相结合,在各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作为现场培训指导农民的试验田,由单纯指导农民变为带着农民干的新方式。三是多渠道开展培训。培训过程中,除利用确定的挂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外,继续开展农技110咨询服务,24小时开通热线电话,帮助农民解疑释难,利用江都市电视台《农民电视课堂》节目,介绍新品种、新技术,播放无公害栽培技术、病虫草防治技术等,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提高培训效果,扩大培训的辐射面。

三、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订《讲师团成员工作守则》、《班主任工作守则》、《项目实施先进个人评选办法》、《优秀学员评选办法》等管理规则。各镇、各部门、讲师团成员要严格遵守

2、建立培训师资、学员(骨干农民)档案。设立专门的档案柜,并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由市农广(干)校专人负责。乡镇一般农民普及班的档案由各乡镇确定专人负责,并及时报市农广(干)校汇集存档。

3、建立讲师团成员评价考核制度。通过对农民的访谈和由骨干农民填写评价表等方式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评价和考核,听取骨干农民及一般农民及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培训项目实施工作得力的先进单位、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将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从而确保2005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

新型农民范文篇9

1.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培养新型农民是难点和重点。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深入发展,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正在努力奋斗的发展目标。在攻破一个个艰难问题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培养新型农民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发展农业,建设农村,让农民安居乐业,是稳固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三农问题是中国发展中最基本的问题,这是人们的共识。解决这一问题,有许多事情要做,而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要害所在。培养新型农民,就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力量源泉。只有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才能强化农村建设的能力,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才有雄厚的基础与保障,才有强大的动力和潜力。

2.全面认识新型农民的要求,为新农村建设打造丰富人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对新型农民作了明确的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为我们培养新型农民提供了指导和明确了基本要求。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真正的主体。虽然有政府的大力扶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工商业的返哺和帮助,农村的建设工程最终仍是要靠农民自己来进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有现代文明观念和较为先进的市场意识,物质收入多、精神风貌高、民主法制意识强等是新型农民应该具备的素质。广大农民只有在自身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后,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3.培养新型农民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工作。农民生活的一切方面都依赖于整个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对农民的培养工作需要基础教育、技能培训、医疗卫生、权益保障等多位一体的建设,是一个大范围、全方位的工程。对农民的培养不仅仅限于对农民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从基本素质抓起,要重视基础文化教育;不能仅看重农民经济收益的提高,还要注重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农民道德素养;新型农民的概念也不仅仅限于会耕作、会牧渔的劳动者,同时也是会管理、会投资、能预见和抵御风险、懂得持续发展的经营者,是有着现代市场经济意识的农业工作者。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基础建设落后、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等原因使得农村的工作进展较难,对于新型农民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就能见成效的。农民在很多方面处于弱势,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低,只有让他们看到有可靠的发展前途,他们才会有信心有决心去做事。所以,对于农村建设和农民培养的工作,应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计划,需要稳定的政策和长期的投入,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持续连贯的关注和扎实的工作,不能搞成一场运动;也不能仅看成是一届政府的政绩工程,要抱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和真心实意为农民谋福利的理念,有步骤地渐进地推进,以保证实施的可持续性。

二、清醒认识培养新农村新型农民的艰巨性

1.农民受教育问题上的困扰。在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高达36.7%。农民受教育程度与其他群体相比是最低的。这是制约农民自身素质提高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由于受整个农村经济建设的局限,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落后,虽然大部分地方的乡镇小学和中学校舍近几年有很大改善,基本上都建起了新楼房,但设备不齐全,教学资源缺乏,难以适应作为教育基地的需要。在硬件设施落后的情况下,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一般地方的学校大部分教师为中专或大专学历,而一些边远山区缺少专业教师,有些是当地代课教师,师资的整体素质不高。自中国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对农村的教育也进行了相当大的投入,虽然总体建设水平不高,但基本保证了乡村人口受教育的覆盖率。不少农民在教育观念和习惯上较为保守,在完成基础教育后就考虑开始务工挣钱养家,比较重视近期利益,不愿为不确定的将来发展而付出,缺乏继续深造、接受更多教育的思想。在农村的教育中还存在一个愈益突出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后,留守的孩子则交由祖父母这一辈来监护,而隔代监护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孩子的学习一般不能给予帮助;或者托付给亲戚照管,亲戚只是在生活方面帮助料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问题难以细心关照;或者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单亲要忙于田间地头的农活和家务劳动,也难以专心辅导孩子的学习。由于家庭人员的缺失,这些留守儿童在感情上、性情上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是农村下一代教育问题,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挑战。

2.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匮乏。目前,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较好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外流动,留守在家的只是老弱病残。培养新型农民是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和发展,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和严重缺乏,使得现今受培养的农民主体对象并不是真正的农业生力军,只是留守的弱势群体。这些留守的妇女和老人由于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都不高,其对新观念、新信息的接收和新技术的掌握都非常困难,难以达到新型农民的要求。搞好农村建设,吸引农村人力资源回归,是培养新型农民的现实前提。在一些建设新农村的典型地方,当整个村庄建设得环境美好,产业上规模,经济发展显著,教育和医疗设施完善,一些在外地务工的人员开始愿意回家务农,只需要经济效益与在外打工的收入基本持平,又能回避在外打工的辛苦和风险,他们更愿意在家或者在家门口工作,由此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现象。但这种现象仅局限于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周围的乡村,而在整个农村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趋势,甚至在很多已经像模像样地建立了新农村规划的地方,也没有达到预期的吸引劳动力回流的目标,因而在大部分的农村地区,仍然呈现劳动力不足的状态。

3.专业技能水平普遍偏低。广大农民都有发财致富的迫切欲望,但是很多人空有力气却找不到或找不准致富的门道,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科学技术。农业基本技能和新兴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是现代农村建设的一大重要任务。然而,如今留守在农村田间地里的不过是一些老弱病残,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他们对于新技术、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较差,从学习到掌握,从理解到运用是一个较为艰难的过程,因而专业的农业技术通过他们的操作达不到明显的收益。一些人思想较为保守,只按照传统的方法耕种牧渔,不愿意去了解和使用新兴的技术;另一些人有较强的小农意识,小富即安,对专业技术不感兴趣,这些心理使得农业技能的推广大大受阻。另外,由于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取得和使用也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同时也存在适用操作的风险,还有市场的不确定变化,特别是一些先行试验的农民由于种种原因遭受的失败,造成农民顾虑重重,很多农民不愿意花钱,更不想承担风险,先进的科技难以在实践中运用。

4.先进观念和文明意识尚有较大欠缺。现在农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他们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农村文娱生活更为渴望。然而,当前农村的基层文化生活仍然比较单调和匮乏。受地域的限制,网络在农村尚未普及,农村的公益文化活动也较少,农民的业余生活除了看看电视,主要就是打麻将和,甚至有的农民的公共生活空间主要靠封建迷信来填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十分薄弱。不少农民缺乏积极上进的意识,对学习和深造的追求性差。由于外出人员的增加,很多农民接触了大城市先进文明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将一些现代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带回乡村,促进了乡村生活方式转变。但农村社会风气有令人忧虑的不可等闲视之的现象: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和求财、求富的心理导向下,部分农民过分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对于非法和不正当途径获取的钱财心安理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如一些外出打工的青年加入偷盗骗抢团伙,一些女孩子从事色情行业,只要能得到大量钱财,就会使人们艳羡和效仿。是非、美丑、善恶存在严重扭曲和颠倒,忽视国家和集体利益,没有大局和全局观念,公共道德观念淡漠。有的农民将自身的合理合法要求视为可以无理取闹,为所欲为;民主意识不强。部分农民环保理念欠缺,行为习惯不良,卫生意识较差,这些风气和习惯与乡风文明的要求相差甚远。

5.培训机制不健全,资金缺乏。在农民培训工作方面还没有制定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或其他的规范性文件,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挥,出现了重复培训或空白培训的现象,没有较好地整合培训资源。基础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人教育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任务界限不明,存在一哄而上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由于一些地方领导对培训任务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以及整个地方的经费缺乏等原因而导致对新型农民专项培训的经费不足。一些技术性强的专业培训经费较高,而农民也缺乏对知识技术这一无形资产的投资意识,等待政府部门免费培训。很多地方培训经费有限,培训形式多采用集中讲授或看录像,缺乏实地操作,理论和实践脱节,农民们遇到实际问题仍难以得到解决,这样的技能培训对农民缺乏强有力的吸引,造成培训有难以为继之势。

三、培养新农村新型农民的几点建议

1.舍得投入,下大工夫推进农业建设发展。农民是农村和农业的生活和生产主体,培养新型农民首先必须要依靠整个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中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目前总体上仍然薄弱,需要加大对农村和农业扶助政策的倾斜力度,加大资金投入。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让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让工业经济促进农业经济,设立对农村和农业投入的专项资金,并逐步加大投入的力度,扩大新农村的范围,起到示范带头和辐射作用。各地区要注重对乡镇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做大做强,利用地方特色和优势吸引外来投资,巩固本地人力资源,立足于本地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建立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权益保障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只有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村环境,让农民在农村就可以享受改革开放和现代文明的成果,这才是留住农村劳动力、激发农民立足农业的最基本途径,也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基本前提。

2.进一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对于培养农民有着奠基的作用,农民的基本文化素质、思想观念和精神意识首先得益于其所受到的基础教育。发展和普及农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基本条件。

3.加强适应各种需求的技能培训。专业技能无疑是农民致富的有效手段,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和新兴技术是新型农民必备的要求。对新型农民的培训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机构众多环节的配合协调。切实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整合培训资源,结合当地和农民实际进行扎实工作,通过人才培训、技术服务、项目引进、生产示范和成果推广,达到引进一个项目,培训一批人才,推广一项技术,形成一个产业,才能达到致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4.把培养农村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致富能人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对象和重要任务。这是对农民进行培训的提纲挈领性的工作。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对一个乡镇、一个村的建设和发展负有重要责任,起着关键作用。农村致富带头人,起着外接广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桥梁、组织和带动作用。农村致富能人,包括种养大户、营销行家、个体业主,他们有一技之长,会经营善管理,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探索者和骨干力量,在推进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中起着榜样和引导的作用。在开发农村资源的过程中,要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以经营管理和农业科技知识的学习培训为重点,一方面把年纪轻、素质高、进取精神强的青年农民培养成农村的各种致富和带富能人;另一方面,又把其中政治能力强、管理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人才培养成农村基层干部,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领导和带头作用,从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农村的现代化程度。近年实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为这方面的培训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智力支持,这是可以大做文章的事情。

5.努力转变农民的观念,树立新型农民的发展意识。建立起一定的经济互助组织,进行生产和营销以及再投入再生产,以组织的形式和力量对农民的生产进行管理和调控,提高农民的致富及抗风险能力,充分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精神,通过生产方式的转变带动农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6.努力发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培养新型农民的良好环境。培养建设新农村的新型农民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弘扬农村先进文化,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首先,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在乡镇建文化馆、图书馆,在村设文化站、文化室,送图书下乡、送文艺下乡,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次,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各村落设置体育健身器材,设立村镇公共活动室,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农闲业余生活。第三,倡导向上、进取和创新观念,使广大农民克服懒散、消极、安于现状的不良现象,树立起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崇尚科学、遵纪守法、民主健康的新观念。

新型农民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总体要求

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采取“政府买单到村、培训落实到人、机构招标确定、过程规范管理”的工作机制,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以及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组织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根据项目村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需求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以村为基本实施单元实行整村推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上半年我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重点:突出抓好灾后恢复生产技术和全面落实早稻增产集成技术的培训,力争达到春熟作物损失夏粮补,确保大灾之年粮食不减产农民不减收,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三、基本原则

1、服务产业原则。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根据各项目示范村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针对主导产业主要生产环节的技术要求,制定培训计划,设置培训课程,加强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

2、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本,在主导产业的确定、培训课程的设置、培训过程、培训方法等方面都要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脱离实际。

3、严格项目管理。严格按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和《中央财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进行项目管理,重点加强项目公示、资金使用和检查验收等过程的管理。

4、注重培训实效。培训工作进村入户,培训教师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地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培训的有效性。结合农时季节和生产周期,根据农户需求,灵活多样地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使农民一学就懂,学了能用,用了能致富。

四、培训目标和任务

2008年度准备在全市15个乡(镇),50个具有“一村一品”发展潜力的村(场),培养2000名以上的新型农民(详见附表)。对2007年已列为培训示范村和基本学员的,原则上保持不变。通过培训项目的实施,使受训农民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要领,收入水平有明显提高;并在每个项目村重点培养2-3名农村实用人才,使其成为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的骨干农民,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骨干带头作用,从而促进培训示范村“一村一品”不断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比重逐步增加,主导产业和产品质量和档次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提升我市的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

五、实施时间

全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时间为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

六、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及培训要求

培训对象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并以农业生产收入作为家庭主要收入的专业农民。每个项目村的培训工作在实行整体推进的基础上,确定40名以上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作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基本学员,登记注册,开展系统培训。

培训内容结合市情,体现贵溪的特色,主要是专业农民从事绿色大米生产、大棚蔬菜、西瓜、荸荠、柑桔、南方早熟梨、雷竹、土鸡、生猪养殖、特种水产养殖等村级主导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技能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以及生态环境、经营管理和政策法规等内容。

培训要求: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围绕项目示范村的主导产业开展,按照生产周期进村办班指导,方便农民参加培训学习。㈡培训机构按照培训合同的要求,根据各示范村提出的培训内容和要求提出培训计划,编写一本适合农民技能培训的教材。㈢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相结合,实现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集中培训由村里提供教室,组织农民参加。现场指导由培训教师在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㈣培训机构年度内对项目示范村开展集中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5天,每天集中授课不得少于3个小时,根据农时季节进村开展现场指导不得少于15次。通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使项目示范村的基本学员能够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及相关知识,不断提高生产技能,增加收入。

七、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贵溪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副市长黄如象任组长,市政协副主席、市财政局局长姚建中、市农业局局长张任水任副组长,市农业局副局长董秋华、市财政局副局长李卫华、市农财股桂田水、市农业局科教能源法规股彭本荣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由董秋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日常管理工作。有关乡(镇)应成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领导小组,由乡(镇)分管农业的领导任组长,每个培训示范村明确村委会主任为具体负责人。

2、建章立制。一是建立管培分离制度。市农业局负责培训工程的组织实施和管理,根据项目示范村提出的培训要求,招标确定培训机构,落实项目资金,组织检查验收;市财政局负责落实项目资金,对项目资金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培训机构按照项目合同,组织教师、科技人员开展培训工作。二是建立培训卡制度。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所有登记注册的学员发放培训卡,学员每次参加集中培训和技术指导,在培训卡上记录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授课老师姓名。三是建立培训台账制度。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督促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台账。培训台账写明每次办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参加培训人数及培训老师。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教师、村负责人和学员代表三方签字,培训台账一式两份,分别由培训机构和项目村保管。四是培训工作实行季报告制度。培训机构每季度必须向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办班次数、培训人数、培训内容以及教师进村次数等情况,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后报省农业厅、省财政厅。五是实行公示制度。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项目公示平台,将项目村、培训机构、培训内容等予以公示,跟踪培训工作实施情况,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举报电话3771185。

3、按要求择优确定培训示范村。根据“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农民有强烈的培训需求,村里有基本的培训场地,能组织农民参加培训的要求”,结合产业优势和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由村提出培训内容和要求,在各自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由市农业局评审确定培训示范村(示范村名单详见附表)。

4、招标确定培训机构。市项目办公室根据省农业厅批复下达的培训任务和补助资金额度,结合示范村提出的培训内容和要求,按照培训的机构必须具备的五项条件,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确定培训机构,并报省农业厅批准。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培训机构签订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实施合同,明确培训任务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