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视角下主体性探究

时间:2022-11-20 05:32:04

语言学视角下主体性探究

摘要:从语言学视角研究主体性,是对哲学概念主体性的发展性研究。它关注语言使用者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自我,表达自我的视角,情感和认知。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语言

主体性(subjectivity)是哲学领域的关键概念。国内学者根据研究的不同视角把这个术语翻译成“主观性”或者是“主体性”。笔者认为“主体性”这个概念能更好地反映哲学家们探寻个体作为主体在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主体与世界的关系。随着人们认知范围的扩大和深入,主体性的概念被引入其他领域的研究,其中也包括语言学领域。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从社会和行为的视角来研究主体性这个概念。法国语言学家Ben-veniste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主体性,主体性的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主体性展开了深入地研究。

一、Benveniste关于主体性的论述

在《语言的主体性》一文中,Benveniste首先明确了主体性和主体之间的关系,认为“我们所讨论的主体性就是说话人确定自己作为‘主体’的能力”(1971:226)。他指出主体性是人本身具有的一种能力;人们可以借用语言在交际中实现这种能力。同时,他也指出人不是独立存在的,他的情感也和其他人的情感是密不可分的。这个观点表明了主体性的二重性:主体性是普遍性和个性性的相结合。“它(主体性)并不是由每个人作为个体所体验的情感来定义的,相反地,作为精神的统一体,它超越了主体性所集合的事实经历总体,并使意识具有长久性”(Benveniste,1971:224)。Benveniste在分析中多次提到了“情感”一词,也就是说,他认为情感是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主体性的双重性体现在情感的独立性和普遍性相结合的基础上。

“精神的统一体”是主体性的个体化的基础,它对个体性在交际中的实现起到了引导作用。语言主体性的体现不仅仅反映个人的情感,同时也是受普遍情感制约的。为了更好地解释语言的主体性的本质,他以人称指示语“I-You”在语言中的使用来阐释主体性的双重性。“我使用‘我’指代自己,是因为在交际中我在和‘你’说话”(1971:224)。说话人在使用“我”来指称自己的同时,是以话语接受者“你”为参照物的。人称指示语随着说话人的改变,指示中心也就随着改变,它的指称对象也就有所不同。Benveniste借用人称指示语的这一特征,进一步凸显了语言主体性在话语中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语言使用者在展现自我的主体性时,要考虑到话语交际中的另一方。这个论述第一次阐明了话语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在明确说话人主体性的前提下,也第一次提到了听话人,为后期主体间性这一概念的提出埋下了伏笔。Benveniste对于主体性本质的阐述可以基本上归纳为以下三点:(1)主体性是主体在话语中体现出来的(2)主体性是和普遍性紧密相关的(3)主体性的实现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Benveniste主要是以人称指示语为对象,来研究语言的主体性,他甚至注意到在某些语言中,人称代词在实际语言运用中会产生一些偏离,这些偏离在语境中能够折射出语言使用者的目的,更好地凸显语言的主体性。他指出直接人称指称的特殊替代形式“体现出由社会关系所赋予该指示语以社会文化价值”(1971:226)。这一陈述扩大了研究语言主体性的表现形式的范围和角度。在文章的最后他总结到,“语言的主体性是如此之显著,以至于缺乏主体性,语言就无法正常运作,也不能被称作是语言了”(1971:225)。

二、Lyons关于主体性的论述

Lyons则认为“主体性”是一种方式,“是自然语言借助本身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提供给言语行为者表达自我,态度和信仰的方式”(1982:102)。在这个定义当中,Lyons创造了“locutionaryagent(言语行为者)”来指代话语中涉及的主体。这不仅让人们想起JaneAustin在其建立的言语行为理论中提到的三个类似的概念:言内行为(locutionary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t)。我们不难理解,Lyons借用“言语行为者”这一指称来指代话语中的主体,是为了强调只有当主体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信仰,实施了一定的言语行为,才能体现出主体性。实际上Lyons提出了主体性实现的三个条件:言语行为者、言语行为、语言。言语行为者借助语言实施特定的言语行为,从而实现主体性。

不同于Benveniste(主要关注话语中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Lyons更关注言语行为者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对于主体性而言,它的特征不言而喻,最基本的是指示性(indexicality);众所周知,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行为没有不具备指示性的”(1982:102)。这是他研究主体性的基础。在1994年的文章中,Lyons又推出了“言内主体性(locutionarysubjectivity)”的概念,认为“言内主体性”是“话语的主体性,或是言语行为者(说话者,作者,发表人)在话语中的自我表达:言内主体性简单而言,就是通过语言表达自我”(1994:337)在他后期的文章《话语主体性》中,他认为“所指”就是“体现说话人和他在特定场合下所讨论的事情之间的关系”(2000:294),这种关系要么是“语言的固定意义”或者是“依赖语境所获得的话语意义”(2000:294)。所以,主体性就是主体如何通过语言表达一定的意义。Lyons认为主体性的最大特点就是“指示性”,而“指示性”也是指示语的基本特征。所以指示词或是指示表达方式成为他研究语言主体性的主要对象。同时,他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某些名称如何能够在话语中获得新的指示意义。

Lyons从主体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从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之间的关系出发,对主体性展开了深入地研究,他对文化意义的关注为人们研究主体性提供了新的视角。EdwardFinegan则是从区分“语法主体性”和“语言主体性”出发来讨论主体性的。他认为主体性“是自我的表达,并体现出说话人在语篇中的视角和观点———即说话人的印记”(1995:1)。他接受了Lyon提出的“言语行为者”的概念,但却坚持应该在“语篇”而不是“话语”中研究主体性。对于语篇的强调,是为了摒弃“对语言形式上和结构上的关注,认为其是客观观点表达的形式”,而应该认为“语言是有感知,有情感,在说话的主体的化身”(1995:2)。除了给出定义之外,他还细化了主体性在篇章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言语行为者的视角———以调整语言表达形式(2)言语行为者对话语中所包含的主张的态度(3)言语行为者对话语中所包含的主张的情态或认知这一分类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期的研究者多从这三个方面结合具体的语料分析主体性在话语中的表现形式。

三、结语

语言学家们着重研究言语行为者在话语中的功能和扮演的角色,说话人与语言语境和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等等,这标志着对语言的研究从对语言现象的研究转变到对语言使用者的关注,标志着对语言的研究从静态的总结性的分析转变到动态的功能性的分析。后期还有不同的学者都对主体性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和分析,并且结合多样化的语料分析主体性在话语和篇章中的表现形式,使主体性的研究向更深更广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Benveniste,E.Subjectivityinlanguage.InM.Meek(Trans.),ProblemsinGeneralLinguistics.FL:UniversityofMiamiPress,1971:223-230.

作者:胡漫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