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个性化原则研究

时间:2022-11-27 10:35:36

高校艺术教育个性化原则研究

摘要:艺术教育最终目的是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提升公民个人的精神境界,让人们从对艺术品的感好发展成为创造艺术的主动,并在不断提高审美境界和创造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升华。在进行艺术教学过程中,坚持个性化原则。

关键词:艺术教育;个性化

艺术教育让人们在艺术学习中,敏锐审美感觉,激发无穷想象能力的可能性,用习得的艺术能力美化日常生活,不断更新我们的审美经验,扩大我们的智慧面积。艺术是让人聪慧的学问,是让世界丰富起来的美好行为。在当前无限追捧技术的环境里,人们的行为越来越粗暴简单,视野越来越浅显狭窄,意识更加直接功利,世界变得脆弱而缺乏弹性成了必然的趋势。加强艺术教育,遏制世界堕入简单粗暴的境地,用艺术的丰富和多样化去矫正或者中和一下粗陋的现实,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急迫。高校是艺术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是影响社会最近的群体,高校艺术教育教育的效果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国家中坚人群的质量。在高校艺术教育分两类进行,一类是专业的艺术教育,其目的是培养艺术家或从事艺术事业的专门人才。专业性的艺术教育门类广,系统性强,对艺术教育专业性的要求高,这一类艺术教育国家管理和规范性较好;一类是以提高人文素质为目的的公共艺术教育。这类课程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2006年3月教育部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提出:“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国家的重视促使高校加快落实艺术教育的步伐,在高校五大艺术门类的通识教育,即: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齐头并进,普遍落户各个不同专业的公共课程当中等,吸引了众多学生对艺术的关注,激发了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层次,公共艺术教育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加强艺术教育的落实,最应该注重的是教育效果。无论哪一类的艺术教育,教育过程中都必须坚持个性化的原则,突出个性化的特征才能获得最好的教育效果。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原则从两个方面去理解。第一方面是从艺术内容的教育上去把握,突出强调艺术个性化的特质,让学生认识到个性是艺术的生命,艺术对生活的干预也是因为艺术有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第二方面是指在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课堂形式要有新鲜的个性,不能墨守成规,必须用多样的形式进行艺术教育,增强艺术教育的新鲜感,让艺术教育本身更艺术。

个性是艺术的生命,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无不是因为个性鲜明而受人欢迎,从而保持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也因为失去个性,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萎缩以至于消亡。艺术本身是极具个性的学问或技能,她是人们对社会或自然的曲折反映。人们首先对社会和自然进行观察,然后用自己的情感和意识对社会和自然进行主观萃取,最后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或者熟悉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艺术反映社会和自然的过程中,人是绝对的主体,所有的艺术个性的产生都上有人的不同决定的。因为世界上所有的人,就其气质个性、人生阅历、学识眼界、生活时代,传统影响、习俗渐染等而言,绝不可能和其他人完全相同,因此每个人以不同艺术样式呈现的作品,也必定有别于其他人。人的个性相异的绝对化,就决定了艺术品个性化的必然。如果艺术缺少了个性,便不是真正的艺术,充其量是赝品而已。独一无二是艺术的生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艺术价值取决于个性的最好证明。艺术史上,即使同一时代的相同流派其艺术作品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莱布尼茨的话说的更彻底,既然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全相同,靠个性存活的艺术更应该如此。现代派是艺术史上影响最大的艺术流派,它流行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如马蒂斯代表的野兽派,毕加索代表的立体派,蒙克代表的表现主义,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代表的抽象主义,杜尚代表的达达主义、达利代表的超现实主义、米罗代表的超级写实主义、安迪•沃霍尔代表的波普艺术等,虽然他们都称现代派,不用细究便能感受到他们之间巨大的个性反差。个性是艺术的本质特点,因此艺术教育一定要坚持个性化的原则,突出强调艺术个性的魅力。艺术教育突出其个性化原则,更是互联网时代矫正同质化弊端的必要。信息技术改变世界,互联网的产生将阻隔人际交往的各种藩篱拆去,原来陌生而遥远的彼岸和自己也没有了距离,传统知识留给人地球空间巨大深邃的感觉,在互联网中一秒钟破除,地球村的印象从此不再是一种幻想,而成了现实。人们获得了无空间障碍交流的便利后,见识扩大,眼界开阔,于是陌生感减小了,神秘感消失了,地域感变窄了。交流获得了物理上的丰富,共性面积势不可挡的在扩大,情感的普世色彩越来越浓,价值的标准化让判断越来越简单,本来复杂丰富的审美的趣味也日渐趋同,这样的现实下个性的忽略是世界大同必然的结果。世界上个性缺乏的尴尬突然来到,艺术的灾难也随之降临。在共性泛滥的时代,决定艺术价值和生命的个性必定会渐渐萎缩,同质化的乏味会如夜幕一样慢慢铺开,吞没整个世界。在共性泛滥的时代,个性的东西注定是稀缺的。在人们开始厌倦了同质化以后,有鲜明个性的东西人们一定趋之若鹜。在艺术史上,为了抗拒沉闷的共性局面,很多人甚至走向极端,弄出许多稀奇古怪的多东西。在1917年,杜尚《喷泉》的展出,成为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杜尚可能是想借此极端的手段来表达对艺术概念的全新释义,并用此作品嘲讽把持艺术殿堂的“高雅”艺术,但也可以理解为他对艺术同质化局面的不满,他想用这几乎是变态的方式表达对艺术个性的迷恋。无论是社会事实还是文化史实,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审美追求,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都对个性的追求永远是主流和正途。美术史上各种流派的不断更迭,就是追求个性的例证。中国书法从法度森严的楷书殿堂里走出来的时候,才真正五彩缤纷起来。在日常生活里共性的东西很容易滋生呆板,最终僵化,但是易学和成本低廉,共性的东西在被遏抑之前往往会大行其道泛滥成灾。突破万马齐喑的总是冒死的个性,打破沉闷僵局的也是生鲜的个性。个性的东西总像春风忽来,吹皱一池春水,荡漾起美妙的波纹让人耳目一新。

审美的趣味主要是审异,辨异,艺术如果与众不同便有趣,就耐人寻味,因为异于其他便吸引人,激发关注,研究,探索。人们精神世界里就是因为有了各种各样“个性”东西的存在,才丰富起来。审美经验丰富后,灵魂也丰盈起来,境界也为之而提高几分。在互联网时代,对艺术个性化的审美要求,是对抗同质化的恶果的利器,也是精神需求提高的表现。个性是艺术的生命,艺术从产生那一刻就注定个性是其价值的保证。艺术教育的真谛,应该是教导学生认识个性的重要,懂得审美能力就是辨识出艺术的不同个性,理解创造的价值就在于赋予作品鲜明的个性。生活中极具个性的艺术可以点亮生活,让生活鲜亮活泼,杜绝乏味和僵化。欣赏艺术,传播艺术,创造艺术都必须坚持个性化原则。艺术的特殊性也要求其教育形式的特别化。只有特别化的艺术教育形式,才能让艺术活泼保鲜。保证艺术教育形式的个性化,首先要提高认识。高校对教育的评价绕不开各种各样的标准,考核标准虽然必要,但是如果僵化执行就会伤害到艺术教育的效果。“标准”的本质是共性,整齐划一的标准从根本上就泯灭了教育的个性。因此艺术教育的评价重心应该放在结果上,对过程的监管还是要充分相信老师,把教育形式的选择权交给老师,教育局面就会活泼起来,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才能保证艺术特性的活泼再现。活泼而个性十足的课堂形式才是艺术教育的完美生态。“标准”只是考核教育的手段不是目的,教育考核部门必须认识的这一点。艺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和具体实施者——老师,更有提高认识的必要。认识到保持艺术教育课堂的个性化是对艺术最好的尊敬,老师的教育行为才能更积极,更主动。艺术教育个性化课课堂的实现,对知识的要求自不待言,除此之外第一个重要要求是丰富自己的语言。中国高校目前进行艺术教育主要场合仍然在传统课堂上,而保证传统课堂教育效果的第一条件就是语言。艺术教育中深邃的思想,犀利的观点,洞悉本质的观察,新鲜奇特的见解,是吸引学生的根本,但是思想观点,理论见解都需要语言来表达。如果词汇贫乏,句式单调,情感苍白,语体别扭,基本内容都无法表达,怎么才能将艺术丰富的内涵展现出来呢?艺术教育课堂个性的保障首先是语言个性化。百家讲坛里的各路大侠,无不是语言表达的高手。流畅而标准的普通话是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重要要求。社会快速的发展,公民交流融合的加快,多样媒体的新鲜运用,都是在统一语言背景下进行的。如果还操着浓重的方言口音传播知识,显然会有巨大的限制。根据课堂内容的要求,枯燥知识讲解时风趣幽默,论证观点时严谨缜密,讲述故事时曲折有致,说明事物时井井有条,没有一定的语言功夫是很难把艺术课堂呈现得五彩缤纷的。每个老师个性不同,语言表达也各有所长,如果能根据自己表达的特点,找到最佳的表达方式,锻造出自己的语言风格,课堂就是最佳的课堂了。

风格的确立应该是个性化课堂的又一较高要求。努力让自己的语言别具一格,自成一派,实现了艺术课堂的个性化,完成了教育任务,保证了艺术教育的效果,也实践了语言艺术化的创造。艺术教育的个性化还表现在课堂形式的改变上。除了传统课堂形式,老师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如走进各种博物馆,看各种形式的展览,参加各种团体组织的艺术比赛和艺术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娱活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提高他们感受艺术的能力,增加他们创造艺术的实践机会,从实践方面感受艺术,让艺术教育更加饱满。实践证明,这一类个性化的艺术教育形式,学生参与更积极,教育效果更好。当前实践性艺术教育开拓力度不大,范围不广,加大开拓力度,会让艺术教育的形式更加多彩。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是艺术教育的特色课堂,如果校园文化艺术品位高,艺术涵盖的种类多,对学生的艺术熏陶更直接,作用更长久。中国大学急速发展是近二十年的事情,国家发展急需人才,大学也因此扩张起来。我国大学由于发展迅速,历史短暂,文化积淀较少,艺术教育的功能还没有考虑全面。另外校园建设牵涉的部门多,跨度大,战线长,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因此实施校园艺术的整体规划比较困难。目前大学校园总体缺乏艺术感,杂乱无序没有文化的现象比较严重。校园文化的艺术性基本还是空白,即便有也只是局部的设计,或者只有单体作品,极度缺乏整体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非常艰巨。希望我们的大学校园,有文化,有个性,有特色,让大学生们置身艺术氛围很浓的校园,经受着艺术文化的熏陶,提升审美层次。艺术是个性化的产物,艺术教育从内容上必须突出个性这特征,而艺术教育的形式也必须生动活泼不拘一格,总之艺术教育坚持个性化原则,就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取得良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著.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孙绵涛等著.教育管理哲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陈馨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