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措施论文

时间:2022-09-17 10:21:00

低年级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措施论文

摘要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更应该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中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本文从“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在活动中自主探索”三个方面阐述新课程中如何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

关键词新课程;习惯;能力;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已经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摆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下面我就新课程中如何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特别是在学生的起步阶段,在学习常规方面进行严格规范、细致指导、耐心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学习能力的基本保证,是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前提。一年级新生由于刚刚步入正规的小学学习生活,一些基本的学习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上课时学会仔细观察,认真倾听,积极举手发言,动手操作学具;能认真审题,答题工整,及时订正错题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培养和指导,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让学生在每堂课中的习惯养成上都有所收获。

1.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倾听”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多动,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这是他们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而专心听讲是学生获得信息、吸取知识、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如何才能使学生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呢?

首先,教师讲课要富有吸引力,让学生产生“非听不可”的感觉。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一位教师精心安排了这样的导言:同学们,前几天小明家新建了一栋漂亮的房子,下面请你在小明新建的房子里,找一找,哪些是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电脑抽出图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然后,该教师拉出图中的一个角问学生:这个图形你认识吗?(生回答:不认识)。这个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图形——角。教师板书课题后,又告诉学生: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角的乐园”去游玩好吗?(粘贴角的乐园图)到那里游玩,我们不但可以玩得开心,还可以学到许多有关角的知识,高兴吗?一段轻松的谈话,既导入了新课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整节课的教学中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学生认真倾听,踊跃发言,学习效果非常好。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爱听讲、想听讲、会听讲的好习惯。

其次,要加强听的训练。有的学生听讲,虽然眼睛睁的大大的,好一副聚精会神之态,然而听后却不知所云。因此,听需要训练。第一,先让学生听懂。课堂上不论老师讲或学生发言,我们都应适时追问一句“刚才老师讲的听懂了吗?你能把老师讲话的意思或提出的问题给大家再说说吗?”第二,要求学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时,双目要注视对方。记得吴正宪老师就常常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请你面向大家”,“你的发言有什么新意?”或者“你和他的想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学生必然用心地去听,不容易走神。第三,教师讲话不要重复。例如教师布置作业时就只要讲一遍,尽量不重复,用教师讲话不重复的好习惯去养成学生听讲专注、认真、不走神的好习惯。第四、教师要以身示范。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带头做到。教师和学生谈话,都要注视学生,认真观察他们脸上掠过的每一丝变化。即使遇到有的学生回答不着边际时,教师也要用心地听,中间不插嘴,不打断。久而久之,学生也学着教师的样子去全神贯注地倾听别人的讲话。

2.培养学生学会认真审题

低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步入小学正规的学习生活,对一些数学题目缺乏应有的审题经验。加上年龄小,识字量少,他们常常因为不理解题意而造成做题时的答非所问。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读题。特别是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在做题目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先用手指指着题目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过去,哪怕个别字不认识,也让他们跟着读。只要手到、眼到、心到,随着识字量的积累,学生就不难养成做题之前先认真读题的习惯。其次要让学生带着疑问审题,通过观察题意,让学生明确题目中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在做题之前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再次要让学生在审题中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句,帮助理解题意。

例如: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的总复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少年宫组织两队同学参加夏令营(情境图显示两队学生人数分别为43名和47名),每队有3位老师,每辆车可坐50人。问需要几辆车,还有多少个空位置?”此题题目中的条件较多,看似较复杂。因此,在学生审题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多读一读题目,理解题目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分析、找出此题的重点字词,理清各数量间的关系。在对题目的初步分析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两种错误:只按两队学生人数的总和来计算剩多少个空位置;按两队学生人数和一队老师人数的总和来计算剩多少个空位置。尤其是后一种方法,持这种答案的学生人数较多,纠其原因是学生对题目中的关键句“两队学生”、“每队有3位老师”没有分析透,只按字面上的“3位老师”进行计算,忽略了另一队的“3位老师”从而造成解题失误。

最后,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的顺序是否正确,还要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如在计算“52-8+40”时,由于不认真审题,粗心大意,不少学生出现下面的错误:52-8+40,先算8+40=48,再算52-48=4。

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时是非常重要的。

3.培养学生学会工整“书写”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从一年级学生的第一次数学课堂作业开始,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整洁的书写习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作业,大都离不开100以内数字的书写(口算与笔算)。看似简单,但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好与不好的两份作业将会出现天壤之别。有的学生数字书写不规范、写潦草字,或偏大没写在格子里、或偏小像蚂蚁一样;有的学生没耐心,不一笔一画的写,整个字的笔划绞在一起;有的学生不注意作业整洁乱图乱改不使用橡皮,或写错数时随便用橡皮擦一下,还留有痕迹便写上新的数……所有的这些现象原来只是少数人的,但如果教师不加以制止、引导以及严格要求,学生之间的模仿力又极强,个别的现象就会变成普遍的现象,严重影响答题的正确率。

针对上述书写的一些不良习惯,教师除了在日常作业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外,自身也要起示范带头作用。从黑板上的板书到作业批改,都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不能有丝毫的随便,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榜样示范。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时,很多教师在新课中都会要求学生写竖式时要用直尺帮助划横线,但如果只是口头说说,教师自己在板书竖式时不用尺子划线。而学生日常作业中又不加以严格要求,让学生养成随手画线习惯。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时一般“懒”得拿起尺子,竖式中的横线在一些学生的笔下,变成了斜线或曲线,这样的作业也就谈不上工整。良好的作业书写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也是磨练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书写习惯,离不开教师的以身作则以及日常教学中的耐心指导和严格要求。只有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严、从实、从点滴抓起,抓住小学生写字的最佳时期,反复训练,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二、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学习能力包括质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收集运用信息的能力、积极参与交流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教师平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于一点一滴的教学环节设计上。只有每天坚持不懈,日久天长,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成为自觉的行为,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1.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小学生数学质疑能力的培养又必须以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为基础。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努力创设学生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会提问,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还处于起步阶段。他们在生活中对一切未知的事物常常感到好奇,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他们在课堂上针对数学问题的提出却显得陌生,不知从何入手。因此,作为低年级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首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原始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人人心情愉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其次要采取从模仿入手的方式循循善诱,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再次要善于发现、培养“问题意识带头人”,通过树立榜样促进群体问题意识的提升,从而培养全体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挖掘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

2.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要做好合作学习的起步训练。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岁数较小,在合作小组的任务分工、合作参与等方面受到限制,因此在一开始不适合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教师可先建立二人学习小组,让学生知道在合作中首先要明确分工,再进行合作。例如在教“统计”这一课,学生要将全班学生最喜欢的动物卡片整理时,为了训练学生整理数据信息的能力,可采用同桌二人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同桌1报:小猫,小白兔……同桌2在本子上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然后同桌交换再统计一次。最后全班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当学生对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操作基础之后,教师再逐步将同桌合作扩展到四人或多人的学习小组。

三、注重在活动中自主探索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和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短,分配注意的能力弱,但他们对故事、童话、谜语、游戏等非常感兴趣。在教学时若能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故事等的学习情境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进入数学王国,从而领略到数学知识的乐趣。这样的教学通常就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公务员之家

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课一开始,我便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各个环节互相衔接的需要,在这样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将动画片《巴巴爸爸》里的人物,以学生表演的形式巧妙地引入了课堂,寓教学于情境之中,学生模仿立即置身于情景交融的动画世界里,迅速地被教学内容所吸引,兴趣昂然地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和思考之中。又如,我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一边动作演示一边说谜语,让学生猜一动物名称,谜底是“螃蟹”。这样引入新课,使学生兴趣浓郁,注意力非常集中。

2.在动手操作中体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实践操作活动是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的学习活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它对促进知识内化,启迪思维有着特殊的功能。通过动手操作训练,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知识技能,而且懂得了如何去获取知识和探索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将自己准备好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数(1-100),每数10根扎一捆;再一捆一捆地数(数10捆)。然后问学生: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6个十和9个一是多少?……学生们摆着、数着、想着、说着,教师再用计数器进行演示,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实现了有感性向理性的过渡。

好动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动手操作不但可以使他们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架起桥梁,而且符合他们好动的特点,使他们学有乐趣。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实践活动的主人。例如教师教学《找规律》、《测量物体的长度》等等都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体验。学生自己亲身经历、感悟的,比教师在讲台上稍作实验表演就推导出的结论更容易理解,也记得更牢。

总之,在学生学习数学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充分发展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到那时,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同时良好的习惯也将伴随着学生,并让他们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