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价值及路径

时间:2022-08-13 10:16:59

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价值及路径

摘要:农村学校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对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学校教育的两大主体来说,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能够推动教师的教育理念革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能够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要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对农村学校加快发展的作用,就要确立协同治理的理念和思路,发挥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政府要加强政策倾斜和机制创新,农村学校要积极扩大与城市学校的校际协同,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城乡教育均衡;信息技术教育;农村学校;发展路径

随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越来越得到实务部门与学界的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均衡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然而,作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对破解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重要价值与路径问题却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我认为,立足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视角,对农村学校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及路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城乡教育均衡视角下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以及各个地方实践的开展,在总结成功经验和提出发展对策的思路指导下,绝大多数研究成果中的农村学校一般指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校,这就大大局限了农村学校的范围,与广大农村地区学校实际状况也不相符,若在此基础上研究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必然存在缺陷。为此,我的研究超越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局限,首先对文中的核心概念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和城乡教育均衡等进行界定,继而展开阐述。农村学校,简单来说就是分布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在一般的研究和概念使用中,我们习惯于用城市和农村来划分国土,认为城市代表了工业文明、经济发达以及全新的生活模式;农村代表了农业文明、经济落后和传统的生活模式。当然,整体上是这样的,但也不绝对化。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来衡量,我国南方一些农村已经超越了很多北方城市。那么,城市与农村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这主要源于我国的特定行政区划。我国的行政区划共分五级,即中央、省、市、县、乡(镇),再往下还存在广为人知的“村”,但已不能算是一级行政区划了。在教育管理以及日常习惯中,农村学校指的是市级以下行政区划中分布的各类学校,其中主体是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校。当然,这些学校分布于广大的县、区和乡(镇)范围中,包括较大的村。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农村学校中信息技术教育软硬件建设及其运行,主要涉及两大方面———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生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是指以培训教师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教育,重点在于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使用水平,增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围绕信息技术课程开设而形成的系统化信息技术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认识信息技术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信息伦理观念。城乡教育均衡,通常是指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分布。在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下,优势资源投入在城市,农村地区的投入严重不足,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城乡教育存在较大差距。城乡教育均衡就是要推动教育资源投入向广大农村地区倾斜,逐步扭转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为此,城乡教育均衡要求逐步实现人均教育资源的城乡平等,农村学龄儿童能够得到与城市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而且享受到的教育是同等质量的,不应存在太大差距。当然,城乡教育均衡并不意味着失去特色,城乡环境区别较大,地域、文化差别不能忽视。教育作为一个特殊行业,不可能如工业一般规格化建设,依据教育对象、教育者和地域文化等不同,学校建设也应各具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城乡教育均衡集中体现为在教育质量合格基础上的特色均衡和差异均衡。具体来说,城乡教育均衡包括教学资源均衡、教育质量均衡和教师培训均衡等。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作为实现城乡教育均衡的重要领域,当前农村学校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在一些农村学校教师看来,信息技术教育只是一门课程,对象就是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对计算机使用技术和上网技术的培训,随着电脑和网络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可有可无;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纯粹技能教育课程,并无其他价值和意义等。第二,缺乏信息技术素养教育。当今中国已经处于信息网络普及升级的快速发展期,正在向信息时代的大数据阶段迈进。具体到教育领域,教育多媒体化、信息化乃至大数据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与此相对应,教育者、被教育者的信息素养、多媒体使用能力、信息伦理和文化等亟待提升,缺乏信息技术素养正在成为困扰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重要原因。第三,信息技术教育设施需要改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正在城市学校中普及,具体包括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校园网、校园一卡通服务系统、教育局域网等。然而,受到资金、交通、区位等限制,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建设还很落后。

二、加快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突出价值

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落后既是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重要表现,也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的基本前提,是必须加以扭转并充分发展的领域。加快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有助于提升农村学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学校教育的两大主体出发,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将产生多方面的积极价值。1.教师方面。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对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质量和专业发展都将产生积极作用。第一,推动教育理念革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在传统教育方法下,教师是知识的掌握者,也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教师掌控教育的过程和走向,在教育过程中拥有绝对的权威,教育是单向度的。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网络的建设和普及,教师不再成为知识的唯一掌控者,学生通过信息网络可以了解到教师未能掌握的新方法、新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掌控地位丧失,教育具有了双向度特征,教学相长成为一种常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有助于农村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带来的变革,更加自觉地更新教育理念,确立平等、互动、发展、创新的现代教育理念。第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提高农村教师对现代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水平,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依赖教师的语言、动作、教具、挂图和简单实物,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无法展示形象、生动、复杂的实际场景,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生的空间联想和形象思维,进而使学生的事物认知、意义建构遭遇困难。现代信息技术集成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介,具有人工智能的优越性,不仅可以丰富信息来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便于认知和理解,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形象逻辑思维,促进学生进行知识记忆和意义建构。第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事关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教育能力以及农村教育的整体质量。受地理条件、教育经费等客观限制,长期以来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城市相比差距很大,不仅外出培训机会少,而且培训质量不高。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有利于农村教师借助信息网络接受高质量的远程培训,实现持续地再学习。目前,网上的教师教育培训课程非常丰富,免费资源也很多,可以说,只要掌握了足够的信息搜索技能和常识,就能免费或廉价地接受高水平的培训。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将有望大大降低农村学校的教师培训成本,学校不用再经常组织教师长途劳顿地到外地接受培训,节省的资金可以用于购买更加丰富的培训资源。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师培训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有利于农村教师接受高水平的教育,缩小了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差距。2.学生方面。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对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效率和素质提升也将产生积极作用。第一,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是一个内化的过程,知识只有经过学习者本人的理解、建构才能消化吸收。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不仅效率高而且效果好。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此种现象农村学校还很普遍。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建设丰富的电子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可以利用网络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如名校公开课、网上图书馆等。学习资源的丰富化、便捷化,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有利于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向现代的主动学习模式转变。第二,提升课程学习效率。学生学习效率较低一直是困扰传统学校教育的一个问题,而这与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密切关系。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由于学生较多,一对多的面授使教师不可能一一解答学生的问题,课堂时常变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对于教师的反馈严重不足,师生交流受到限制,因材施教面临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较低,也就成为一种常态。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使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这一密闭空间,学生能够借助电子终端随时随地查找校外的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不仅学习效率大大提升,课堂交流水平也稳步提高。第三,促进综合素质提升。现代教育讲求素质教育,力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学生具备基本的国际化素养变得十分重要。农村地区相对经济落后、风气闭塞,纯粹依赖当地师资和学校硬件条件,很难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而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为农村学校与外面世界架起了一条“高速通道”,农村学校的学生可以便捷地了解城市生活和国际发展情况。很多难以在农村学校开设的素质教育课程,学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网络上轻松找到,不具备的实训设施的资源也可以用虚拟化代替,使学生的素质训练成为可能。

三、以协同治理推动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客观存在,短期内也难以根本扭转。但城乡教育均衡的目标已经提出,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推动这一目标早日实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对农村学校加快发展的作用,应当确立协同治理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充分发挥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共同推动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政府要加强政策倾斜和机制创新。教育是一项具有很大正外部性的活动,对社会进步的作用不言而喻。其中,九年义务教育和为大学提供优质生源的高中教育,更具有基础性地位。长期以来,政府都是农村学校教育资源供给的第一大主体。然而,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问题显示,政府履责尚有很大空间,政府在丰富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区域资源的均衡分配和共享利用。为此,政府应当创新教育资源分配机制,对农村学校进行政策倾斜,逐步扭转城乡教育不均衡的局面。发展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应当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地方的政策法规,创新教育资源的城乡分配机制,不断扩大农村学校在总体教育资源中的分配比例。第二,加快发展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完善信息技术课程硬件条件,扩大师资培训范围,提升农村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第三,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增加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学校建设评价中的占比,建立健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领导责任制,明确建设责任,加强建设成效的监督检查;第四,提升教育管理、教育服务的履责能力,增强调动各方资源促进农村学校发展的能力,扮演好资源的协调者角色,并提供必要的管理服务和便利。农村学校要积极扩大与城市学校的校际协同。农村学校作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参与者,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农村学校既是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受益方和承接方,也是推动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责任方,农村学校是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责任主体之一。为此,农村学校应当积极作为,在充分、高效使用政府提供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城市学校加强合作,扩大校际协同,借助外部的优质教学资源提升自身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此,农村学校应当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积极争取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与城市学校建立多层次、多方面的协同建设。二是借助学校已有的信息技术条件,与城市学校合作,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共享服务,合作开发教学课程,运用QQ群、微信群、网站等媒介建立便捷化的校际教师交流渠道,通过网络实现教师培训的同步视频传输,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师培训水平。在各地实践中,广东省的城乡校际互助建设具有一定典型性,其通过“一对一”的结对子形式,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教师业务能力等方面实现对口帮扶,推动大中城市优质学校资源向农村学校流动。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作用。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全体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教育的突出社会属性和积极社会影响力,要求全社会都应参与到发展教育的过程中。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民间社会支持办学的历史由来已久,乡村更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当前,我国农村学校的社会支持发展很快,希望小学建设、志愿支教服务、对口捐资捐物、社会组织的教师培训等正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可以说,在支援农村学校建设上,社会各方面是积极的,成效是显著的。然而,社会各方面的支援若要发挥最大成效,需要正确的引导。如一些农村学校需要的是优秀教师,但接收到的却是课本和书包,不仅不能满足其需求,而且还造成了资源浪费。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对农村学校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如果不能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向发展信息技术教育集中,资源的使用效率将会大打折扣,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教育的成效也将受到限制。为此,应当加强对社会力量的引导,为社会支援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和便利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作用,加速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建军.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J].教育发展研究,2011(6).

[2]郑长喜.信息技术视角下的教育均衡发展实现途径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7).

[3]林君芬,张静然.以信息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访广东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

作者:辛鑫虎 岳静 岳强 单位:临汾市大宁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