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综述

时间:2022-12-25 09:00:2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综述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重新起步、制度规范、发展完善、科学提升四个阶段。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高校的共同努力下,组织机构不断健全,研究探索全面深入,人才队伍持续发展,学校教育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立足新时代要求,我们要坚持发展性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坚持本土化趋势,注入时代特色;坚持多元整合,注重形成合力,构建既体现时代精神,又融合传统精华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

关键词:改革开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成就

当今世界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心理健康程度对人才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改变,个体心理健康逐渐被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并开始蓬勃发展,因此适时梳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的发展对探索和提升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发展规律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运用各种心理技术和方法促进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由于历史、政治、战争以及国家经济等因素影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重新起步阶段。所谓重新起步阶段,是指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恢复到1993年之间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留学归国学者开始介绍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同时本土学者开始尝试本土化教育实践。1985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第一个针对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心理咨询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建立,强调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始进入高校教育课程体系。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在1988年召开了研讨会,创办了《高校心理咨询通讯》,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联系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991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随后,学术交流活动逐渐频繁起来。(二)制度规范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进入制度规范阶段,主要表现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度化和高校人才课程的规范化。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心理素质明确为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1994年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一词,作为高校德育工作重要研究课题,开展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强调要开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学者也开始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实需求,开展专题培训培养师资队伍,建立专职教师;编写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开发适用于我国的量表以及测量工具等。(三)发展完善阶段。快速发展与层次不齐严重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价值和地位,20世纪90年代末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进入完善阶段。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文件指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原则和队伍建设,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极大地推动了该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此阶段,各高校高度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必选项”,采取措施大力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部分高校开始积极申报心理学专业,相关领域的课题研究和实践活动也蓬勃发展,全国心理专家联合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数据分析中心。(四)科学提升阶段。学者们开始不断深入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定位、教育理念、服务体系以及机制管理等课题,促使其进入科学提升阶段。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从机制、师资、教学、活动系、咨询服务以及危机干预等制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建设标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和目标,要求高校科学系统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保证学生能够普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自此,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进入结构优化、质量提高与实力增强的科学提升期。

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心理健康作为一个全方面教育过程,需要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宏观指导。1994年教育部思政司在江西开展了心理理咨询理论与方法培训班,2001年第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首次将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05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划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列目标。2011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组织协调、规划指导以及调查探究工作,并颁布了相应的指导纲要。习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中也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工作,规范心理健康服务。(二)组织机构不断健全。1991年北京大学成立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了统一的学术组织;随后,全国性的学术组织纷纷成立相应的分支组织或是专业委员会。各省市地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性学术组织也不断成立,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在各高校内,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高度重视并成立心理健康中心,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指导学生成长,形成了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专兼职心理老师和学生心理委员构成的三级教育网络机制。(三)研究探索全面深入。研究者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的全面深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研究领域广泛,根据权威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可以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有关于心理卫生现状的调查、原因分析、应对策略的研究,有关于心理健康与行为特点、学业成绩、个人发展的关系研究,有关于咨询方法、干预手段的研究,有关于跨文化比较研究。其次是理论探索深入,仅“九五”期间的相关课题申报就多达70余项,心理教育类的国家重点课题多达10个以上,成为了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这些研究基本都是进行大面积的研究,参与的人数较多,持续时间长,研究深入。(四)人才队伍持续发展。早期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严重缺乏,既缺少受过专门训练的专职人员,在职人员的技术水平又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各省市地区和高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一是开展针对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培训,经考核取得合格证书之后持证上岗。当前各高校基本都按照学生数量配备了一定比例的专职人员。二是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方案,培养专业人才,培养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专家,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的持续发展。(五)教育活动形式多样。80年代中期以后,各高校陆续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工作和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必修、选修或讲座等形式进入高校课堂,内容涵盖了人格、情绪、学习、爱情以及择业等方面。心理健康中心积极开展心理测验、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等服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深层次的系统辅导。成立学生组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举办心理知识征文或心理剧汇演、专家现场咨询等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运用各类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心理辅导热线等。

三、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方向

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我们要构建既体现时代精神,又融合传统精华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一)坚持发展性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根据教育目的、对象以及内容的不同,教育模式主要有发展性和治疗性两种。发展性教育模式关注的是健康的个体,是指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其更好的认识自我和社会,不断开发潜能,促进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治疗性教育模式是指为具有异常心理或行为的个体提供心理援助干预和治疗,促进其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尽管治疗性教育模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手段,但是这种补救性模式并不能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另外,高校大部分学生在心理和行为表现基本是健康的,即使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多属于心理不适或心理困扰等一般问题;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坚持发展性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同时,研究者们要深入研究已经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结合社会环境变化来预测心理问题的发生,开展前瞻性教育。(二)坚持本土化趋势,注入时代特色。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是指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吸收借鉴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将我国现有的教育理念方法与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相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首先是要创新西方理论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尽管西方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但是由于地域、历史等因素,西方模式和中国人格社会化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中国学生受到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双重影响具有独特特点,因此,应该坚持本土化趋势,创造性吸收西方的教育思想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寻求民族化发展。其次是要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思想,为个体、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和心灵境界的提高指明了道路。随着时展和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人们又创造性地展现出了丰富的时代精神,因此,应该根据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创新发展。(三)坚持多元整合,注重形成合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坚持多元整合的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部分,形成合力来实现全方位的心理育人。首先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尽管二者在理论基础、教育内容和作用发挥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我们应看到大学生各类问题往往包含有思想和心理问题,二者本质都是促进人全面发展,因此,要积极加强二者融合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是学校内部部门以及校际之间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学校各部门加强联系,做好转介和跟踪管理、宣传咨询和网络平台建设等工作,全面了解学生成长事件。另外,各高校要打破校际之间的信息和资源屏障,积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交流合作和人才培训。第三是学校与家庭关系的协调。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特点,许多心理问题不是单纯在学校产生的,而是受到原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学校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作用时,还应该建立与家庭的沟通渠道或平台,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鼓励家长参与,充分发挥家庭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56-60.

[2]何思彤,蒋继春,葛鲁嘉.文化心理学的演变历程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隐形联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127-131.

[3]胡燕生,夏婷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16-118.

[4]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5]庞吴迪.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6]裴学进,王雄杰,周瑶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脉络与启迪[J].中国高教研究,2009(9):75-78.

[7]王恩界,罗雪.中国大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J].大学教育,2017(8):1-16.

[8]徐伟东.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4):59-61.

作者:李德江 单位:江汉大学